(共22张PPT)
同学们,在我国浙江省海宁市的盐官镇有着一大奇观——天下第一潮。这“天下第一潮”究竟是什么,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走进《观潮》
1.观潮
自读要求
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把不认识的字词圈起来。
生字过关
盐官镇
奇观
农历
据说
宽阔
横贯
顿时
逐渐
犹如
霎时
依旧
笼罩
屹立
颤动
沸腾
余波
齐头并进
山崩地裂
风号浪吼
人山人海
昂首东望
闷雷滚动
漫天卷地
若隐若现
人声鼎沸
yán
yì
dùn
dǐnɡ
fèi
ɡuàn
bēnɡ
shà
yú
jù
kuò
ánɡ
hǒu
jiàn
chàn
注意
(1)注意读准前鼻音“震”,后鼻音“崩”,翘舌音“霎”。
(2)利用动作理解“昂”字,利用形声字规律辨析“崩、棚、蹦”,“震、振、晨”。
据
堤
阔
堵
霎
盼
逐
犹
崩
震
余
顿
潮
滚
渐
cháo
jù
dī
kuò
dǔ
shà
pàn
gǔn
dùn
zhú
jiàn
yóu
bēng
zhèn
yú
“震”的上半部不要错写成“雨”。
“堤”的偏旁是提土旁。
“滚”右边收紧。
“逐”中间没有一点。
梳理层次
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时间顺序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层次
横贯
逐渐
犹如
霎时
依旧
笼罩
屹立
颤动
沸腾
余波
齐头并进
山崩地裂
风号浪吼
人山人海
昂首东望
闷雷滚动
漫天卷地
若隐若现
人声鼎沸
复习导入
想象画面
前面这些词语是描写钱塘江大潮来临场面的成语,让我们根据它们想象一下画面吧!?
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到了什么?
默读课文,找出描写钱塘江大潮你印象最深刻的部分,说一说你脑海中浮现了什么画面。
潮来前: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风平浪静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长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潮来时:
声音、颜色、形状、气势
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轰隆隆”这个响声,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
潮来时的声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看到白线出现时,人群有什么反应?这个场面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同学们,这时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朗读指导
(闷雷滚动)
(人声鼎沸)
读出气势,读出激动的心情。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潮来后:
余波汹涌
品诗
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浪淘沙(其七)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1.读诗思考。
2.小组内交流。
3.汇报分享。
假如你是一个游客,你会怎样赞叹?闭上眼睛想: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到钱塘江观潮,这观潮的人山人海当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有国家元首,有胆大的人,有胆小的人,有走遍世界的旅游者,当他们看到了这伟大的钱塘江潮,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正像诗人苏轼所说的: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是啊,不论是谁,当看到了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后,无不发出赞叹。
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同学们看一看课后的资料袋。
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涌潮,也叫“海宁潮”。每年农历8月18日在海宁市所见到的大潮最为壮观。因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潮波传播时受到约束而形成。涌潮袭来时,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十分壮观。
午后一点左右,(
)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惦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