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二语文每课一练 2.7 哦,香雪 1(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高二语文每课一练 2.7 哦,香雪 1(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6-24 21:41: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7 《哦,香雪》 达标训练(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
筑基达标
1.选出下列加点词注音不正确的一组( )
A.给予(jǐ) 震颤(chàn) 埋怨(mān) 吮吸(shǔn)
B.黯淡(àn) 纤细(xiān) 空旷(kuàng) 惆怅(chóu)
C.胭脂(zhī) 脊背(jí) 笨拙(zhuō) 呼啸(xiào)
D.悸动(jì) 搅乱(jiǎo) 草茎(jīng) 闪烁(shuò)
提示:A项中“埋怨”的“埋”应读“mán”。
答案:A
2.选出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 )
A.幽暗 胸脯 迟钝 昂首阔步 B.宽恕 委屈 怜悯 无影无踪
C.皱褶 温馨 磨蹭 梳装打扮 D.笼罩 荆棘 车厢 五彩缤纷
提示:C项,梳装打扮—梳妆打扮。
答案:C
3.选出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
A.“香雪,过来呀,看!”凤娇拉过香雪向一个妇女头上指,她指的是那个妇女头上别着的那一排金圈圈。
B.也许是那个快乐的男乘务员发现台儿沟有一群十七、八岁的漂亮姑娘,每逢列车疾驰而过,她们就成帮搭伙地站在村口,翘起下巴,贪婪、专注地仰望着火车。
C.有时她也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那是她偶然在同桌的一本书上看到的)。
D.三十个鸡蛋换得来吗?还是四十个、五十个?这时她的心又忽地一沉:怎么想起这些了?娘攒下鸡蛋,不是为了叫她乱打主意啊!
提示:B项中“一群十七、八岁的漂亮姑娘”中间的顿号应去掉。
答案:B
4.横线处应填的词语依次是( )
(1)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__________她成人的山谷。
(2)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__________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__________。
A.教育 要求/询问 B.养育 央求/盘问
C.养育 要求/盘问 D.教育 央求/询问
提示:第(1)句,“养育”有“抚养和教育”的意思,结合语境,比“教育”更合适。第(2)句“央求”“盘问”的使用能准确地反映出台儿沟对外界、外界对台儿沟的态度与神情。
答案:B
5.指出下面一段话使用的修辞手法。
香雪越走越热了,她解下围巾,把它搭在脖子上。她走出了多少里?不知道。尽管草丛里的“纺织娘”、“油葫芦”总在鸣叫着提醒她。台儿沟在哪儿?她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人,是迎着她走过来的人群。第一个是凤娇,凤娇身后是台儿沟的姐妹们。
提示:“她走出了多少里?不知道”是设问;“尽管草丛里的‘纺织娘’、‘油葫芦’总在鸣叫着提醒她”是拟人;“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是借代。
参考答案:设问、拟人、借代。
综合·应用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三十里,对于火车、汽车真的不算什么,西山口在旅客们闲聊之中就到了。这里上车的人不少,下车的只有一位旅客,那就是香雪,她胳膊上少了那只篮子,她把它塞到那个女学生座位下面了。
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和她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不知怎么的也红了脸。她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还说她住在学校吃食堂,鸡蛋带回去也没法吃。她怕香雪不信,又指了指胸前的校徽,上面果真有“矿冶学院”几个字。香雪却觉着她在哄她,难道除了学校她就没家吗?香雪一面摆弄着铅笔盒,一面想着主意。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就在火车停顿前发出的几秒钟的震颤里,香雪还是猛然把篮子塞到女学生的座位下面,迅速离开了。
车上,旅客们曾劝她在西山口住一夜再回台儿沟。热情的“北京话”还告诉她,他爱人有个亲戚就住在站上。香雪并没有住,更不打算去找“北京话”的什么亲戚,他的话倒更使她感到了委屈,她替凤娇委屈,替台儿沟委屈。她只是一心一意地想:赶快走回去,明天理直气壮地去上学,理直气壮地打开书包,把“它”摆在桌上。车上的人既不了解火车的呼啸曾经怎样叫她像只受惊的小鹿那样不知所措,更不了解山里的女孩子在大山和黑夜面前到底有多大本事。
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车站消失了,留给她的又是一片空旷。一阵寒风扑来,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她把滑到肩上的围巾紧裹在头上,缩起身子在铁轨上坐了下来。香雪感受过各种各样的害怕,小时候她怕头发,身上沾着一根头发择不下来,她会急得哭起来;长大了她怕晚上一个人到院子里去,怕毛毛虫,怕被人胳肢(凤娇最爱和她来这一手)。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惊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台儿沟呢?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6.文中出现了许多次“这样的”,文中画横线的两处意义是否一样?请说明理由。
7.文中多次描写月夜山景,这些描写有何作用?
8.香雪所追求的“那个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代表着什么 怎样认识香雪和她追求的铅笔盒?
6.提示:分辨代词所指代的内容,一定要紧扣文本,明确其指代的具体内容。“大山原来是这样的!”表明“这样的”是香雪的感受与体会;“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后用了冒号,表明下文是“这样的”的具体内容。
参考答案:不一样。前一个“这样的”是指香雪第一次在深夜独自看到大山的景象与独特感受;后一个“这样的”是指香雪自己心里设想的变化后的台儿沟的情景。
7.提示:小说写景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思考其对塑造人物的作用及所能达到的效果。香雪第一次在深夜独自看到的景象,一定有自己的内心活动,一定有独特的感受。
参考答案:月夜山景的图画,它在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背景的同时,也有效地烘托了人物的内心活动,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8.提示:香雪对文化知识的追求使她与其他姑娘们在物品需求上迥然不同,她想获得与别人同样平等的权利,想获得尊严,也正是这样,原本胆小的她才能第一个登上火车,第一个走出这个小山村,第一个对山外的世界有了认识。
参考答案:这个铅笔盒不仅是一个实物,它也是一种象征,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是她要求摆脱小山沟封闭落后生活的一种企盼,是对现代文明的一种渴求。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就是对文明的追求,能够主动追求文明和进步,才是她身上智慧因素的觉醒。从她身上,可以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意义。[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话匣子
精品店里摆卖的东西都非常漂亮雅致。
“看了好喜欢。”曾素媚微笑着和陪她一起来的何雯丽说:“几乎每一个都那么好看。”
她说的是眼前那些设计新颖、雕刻精细的小匣子,想象着里边收藏着一个个不同但华美而醉人的梦。
何雯丽颇有同感:“真是,看了果然叫人眼花缭乱。”
“不知道要选哪一个?”曾素媚小心地摸了这个,又抚了那个。
包着透明塑料薄纸的小匣子,沉默地排列在干净的架子上,等待被人喜爱。她们已经在精品店里走了三圈,何丽雯没有买东西,她只是听见曾素媚提起要到这里来,下班后刚好没事做,便跟着来当观光客。这时她已经有点倦意,便建议道:“就看你是买来做什么用的。”
“想收点东西。”曾素媚打开其中一个雕工精美的木制小匣子,有一阵清淡的香味飘出来:“啊!味道真好。”
“是啊,就这个吧。”何雯丽赶快替她作决定:“匣子是檀香木做的吧?”
天快暗了,刚走过来的时候,像要下雨,何丽雯不愿意再耗时间,反正不是她出钱,曾素媚买到好或者不好的东西,都与她无关。
“这匣子不错,淡淡的木头色。”何丽雯在找优点。
正好说到曾素媚的心坎里:“我就喜欢它的淡,绚丽或者璀璨,都不耐看。”
木雕的淡色匣子,放在曾素媚的床边,本来说要收藏一些东西的,但里头却空空的什么都没有,不过那盖子是时刻都合上的,还加了一把小锁头。
出来工作两年多了,曾素媚已经明白社会和学校的差别。单纯和复杂是不能够划上等号的,单纯的人要在复杂的社会上行走,有很多困难等待被克服。
尤其在人性的丛林中,要了解一个人,不比喝一杯水。许多看起来和气善良的人,在涉及有关利益的斗争时,出卖是理所当然的行为。
每天晚上,曾素媚把精致漂亮的匣子打开,把所有心里的话都吐在里边,像一个人吃不下的东西都呕在盆里,然后拉水冲掉。而她说完话则把匣子盖上,并且还装个看起来稳固但不相称的锁头。
临睡前,她总要探看一下,锁头锁上没有?
甚至用手探测一下,才能安心睡觉。
何丽雯有一次问起:“上回你买的那个匣子呢?收藏了什么?”
她顾左右而言他,因为何丽雯这个名字也被她收藏在里面了。
一个漂亮的话匣子,但她非常担心被人偷走,万一打开来,无论谁听到那些话,都会对优雅秀气的她改观。
她有时做梦,会听到她的话,从匣子里边跑出来,都是一些骂人、气怨和埋怨的话。
在这个时候,房间的空气似乎有一种不太好闻的气味,那并不是匣子原来的清清檀香味。
9.小说极力渲染“小匣子”的精美,其作用何在
10.铺垫是本文的又一特点,从文中找出至少两处起铺垫作用的语句。
11.说说“单纯和复杂是不能够划上等号的”在作品中的意义。
12.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善于设置悬念是本文的一个特点,情节就是在悬念中不断推进的。
B.“她总要探看一下,锁头锁上没有”的细节,更加突出了人物形象。
C.“优雅秀气”的外在形象与飘着清淡檀香味的那只精美的木匣形成鲜明的对比反差。
D.作者用一种带有优雅式的讽刺手法揭露了人的某一方面丑恶的习性。
E.作品所体现的人性的虚伪累加起来就是一种奸诈,令人厌恶。
9.提示:应从小说的写作技巧来作答。“精美”的匣子,外表给人一种美好的感觉,然而,里面装的都是“一些骂人、气怨和埋怨的话”,构成强烈的反差。
参考答案:为读者创设一种美好的情境,使读者产生一种愉悦的心理期待,与下文揭示的小说主题形成鲜明反差,从而达到小说所要表现的内容的目的。
10.提示:起“铺垫作用”主要是结构上或内容上照应,在文中找出相关内容即可。
参考答案:(1)“想收点东西。”(2)木雕的淡色匣子,放在曾素媚的床边,本来说要收藏一些东西的,但里头却空空的什么都没有,不过那盖子是时刻都合上的,还加了一把小锁头。
11.提示:紧接这句话的是“单纯的人要在复杂的社会上行走,有很多困难等待被克服”,因此,不难看出“单纯”是就人的性格表现来说的,“复杂”是就社会而言的。
参考答案:“单纯”是说人的性格表现,“复杂”是就社会而言的,揭示了虚伪心理产生的思想基础。虚伪的产生实际就是刻意保留外在的单纯,而内心则趋向社会的复杂,从而产生内外的不统一。
12.提示:C项,二者应该是同一关系;E项,小说主题只是揭示人性中可能会存在的一个弱点,并非“奸诈,令人厌恶”。
答案:CE
二、语言运用
13.联系课文内容,依照下面句式写出台儿沟“动”的一面。
台儿沟那一小片石头房子在同一时刻忽然完全静止了,静得那样深沉、真切,好像在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
提示:要联系原文的内容,突出台儿沟在通火车后发生的变化,句式上要与提供的句子基本一致。
参考答案:台儿沟那一小片石头房子在同一时刻忽然完全颤动了,动得那样奔放、猛烈,好像在急切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热情。
三、写作训练
14.一只新组装好的小钟放在了两只旧钟当中。两只旧钟滴答滴答一分一秒地走着。其中一只旧钟对小钟说:“来吧,你也该工作了。可是我有点担心,你走完3100多万次以后,便吃不消了。”“天哪!3100多万次,”小钟吃惊不已,“要我做这么大的事 办不到,办不到。”另一只旧钟说:“别听他胡说八道。不用害怕,你只要每秒滴答摆一下就行了。“天下哪有这样简单的事情 ”小钟将信将疑,“如果这样,我就试试吧。”小钟很轻松地每秒钟滴答摆一下,不知不觉中,一年过去了,它摆了3100多万次。
每个人都希望梦想成真,成功却似乎远在天边遥不可及,只要想着今天我要做些什么,明天我该做些什么,然后努力去完成,就像那只小钟一样,每秒滴答摆一下,成功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文中的女主人公香雪就像那只小钟一样,通过不懈的努力获得了成功——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铅笔盒”。
请以“梦想与现实”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提示:梦想是人们渴望达到的一种境界,它是绚丽多彩、令人神往的。也正是因为它极其美好,所以有时看似遥不可及,有时甚至令人望而生畏。
要实现梦想,就必须正视现实,不立足于现实,不经历磨炼和痛苦就想步入梦想的殿堂的人是不切实际的人。话题材料启示我们,一个人能否成功,勾画梦想、确立远大目标很重要,立足现实,脚踏实地努力去做事更重要,善于将长远的目标阶段化,在梦想的引领下,激起实现梦想的斗志和信心,是重中之重。
回顾·展望
(2006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阳光的香味
林清玄
我遇见一位年轻的农夫,在南方一个充满阳光的小镇。
那时是春未了,一期稻作刚刚收成,春日阳光的金线如雨倾盆地泼在温暖的土地上,牵牛花在篱笆上缠绵盛开,苦楝树上鸟雀追逐,竹林里的笋子正纷纷涨破土地。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真是人间里非常幸福的感觉。
农夫和我坐在稻埕注旁边,稻子已经铺平张开在场上。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我在农夫家作客,刚刚是我们一起把谷包的稻子倒出来,用犁耙推平的,也不是推平,是推成小小山脉一般,一条棱线接着一条棱线,这样可以让山脉两边的稻谷同时接受阳光的照射,似乎几千年来就是这样晒谷子,因为等到阳光晒过,八爪耙把棱线推进原来的谷底,则稻谷翻身,原来埋在里面的谷子全部翻到向阳的一面来——这样晒谷比平面有效而均衡,简直是一种阴阳的哲学了。
农夫用斗笠扇着脸上的汗珠,转过脸来对我说:“你深呼吸看看。”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吐出。
他说:“你吸到什么没有?”
“我吸到的是稻子的气味,有一点香。”我说。
他开颜地笑了,说:“这不是稻子的气味,是阳光的香味。”
阳光的香味?我不解地望着他。
那年轻的农夫领着我走到稻埕中间,伸手抓起一把向阳一面的谷子,叫我用力地嗅,那时稻子成熟的香气整个扑进我的胸腔,然后,他抓起一把向阴的埋在内部的谷子让我嗅,却是没有香味了。这个实验让我深深地吃惊,感觉到阳光的神奇,究竟为什么只有晒到阳光的谷子才有香味呢?年轻的农夫说他也不知道,是偶然在翻稻谷晒太阳时发现的,那时他还是大学学生,暑假偶尔帮忙农作,想象着都市里多彩多姿的生活,自从晒谷时发现了阳光的香味,竟使他下决心要留在家乡。我们坐在稻埕边,漫无边际地谈起阳光的香味来,然后我几乎闻到了幼时刚晒干的衣服上的味道,新晒的棉被、新晒的书画,阳光的香气就那样淡淡地从童年中流泄出来。自从有了烘干机,那种衣香就消失在记忆里,从未想过竟是阳光的关系。
农夫自有他的哲学,他说:“你们都市人可不要小看阳光,有阳光的时候,空气的味道都是不同的。就说花香好了,你有没有分辨过阳光下的花与屋里的花,香气不同呢?”
我说:“那夜来香和昙花的香又作何解呢?”
他笑得更得意了:“那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的。”
我便那样坐在稻埕边,一再地深呼吸,希望能细细品味阳光的香气,看我那样正经庄重,农夫说:“其实不必深呼吸也可以闻到,只是你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了。”
注:稻埕:这里指晒谷场。
15.在“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6.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7.为什么农夫说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请联系他在家乡务农的选择,分析这句话的含意。
18.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
15.提示:本题考查的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要注意答出两个问题。第一小题要答出用“想”字的好处;第二小题要答出用这种写法的好处。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意思对即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一个重要规则:理解作者的使用目的及使用的效果。
参考答案:原因:植物成长的声音一般是听不到的,用“想”比“听”更合适。好处:这样写有一种品味大自然的意思,更有表现力。
16.提示:本题考查的是“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E级。注意:一要答出所用手法,二要答出如何用这种手法,三要答出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注意抓关键词语“金色的光泽”“强悍的铜色”,意思对即可。理解并解释文中句子的技巧:①抓住句子的修饰语。句子的修饰、限定语,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②确认句子在文中的地位和位置。地位可以抓住句子的“管辖”范围,从句子的“管辖”区内筛选答案要点;位置不同作用不同。③抓相邻句。④分析修辞找本质。
参考答案:(1)“稻埕闪着金色的光泽”一句,渲染阳光下农夫劳动成果的美好;(2)“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一句,表现阳光下农夫的阳刚之美;(3)与下文晒稻谷、对农夫下决心务农的交代等内容前后呼应。
17.提示: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及表达技巧”。能力层级分别为B级和E级。首先要答出为什么是阴香,其次要答出“没有壮怀”所用的手法,再答出其中的含意。意思对即可。
参考答案:(1)夜来香、昙花夜间开花,其香味与阳光无关,所以称“阴香”;(2)“没有壮怀”是拟人的说法,与农夫决心在乡务农的行动形成对比;(3)体现了农夫肯定阳刚之美的观点。
18.提示:本题考查的是“归纳与概括”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要抓主要内容:①农夫和我晒谷时的谈论、发现阳光的香味、阳光香味与别的香味对比;②作者对农夫这种生活的肯定。
参考答案:(1)通过发现“阳光的香味”,肯定农夫的阳光生活、美好劳动、务农的选择,评价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没有壮怀”,强调人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2)肯定一种贴近阳光、接近自然的生活和人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