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二语文每课一练 3.10 家庭女教师 1(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高二语文每课一练 3.10 家庭女教师 1(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6-24 21:41: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0 《家庭女教师》 达标优化训练(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
我夯基 我达标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执著(zhuó) 闪烁(shuò) 屏息(bǐng) 引吭高歌(háng)
B.炽烈(chì) 轻佻(tiāo) 愤懑(mǎn) 面面相觑(qù)
C.打颤(chàn) 雏燕(chú) 挑衅(xìn) 哭天抹泪(mǒ)
D.抽搐(chù) 懦怯(nuò) 寒噤(jìn) 迷惘恍惚(mǎng)
解析:B项“愤懑”的“懑”应读“mèn”;C项“打颤”的“颤”应读“zhàn”;D项“迷惘”的“惘”应读“wǎnɡ”。
答案:A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她原来的那种生气勃勃、热情奔放的步伐现在变得更加沉着稳重,她的动作也变得更加谨慎小心。
B.有时候她们感到自己实在天真无知,强烈渴望得到柔情扶爱,会突然间互相热烈地拥抱起来,或者突然泪如雨下。
C.自从她们知道,身边尽是谎言,她们也就变得坚韧而有心计,甚至变得鬼诈起来,善于说谎。
D.她们就呆在自己房里,度过整个漫长的无边无际的下午,思索着,流着泪,耳边始终萦挠着那些可怕的声音。
解析:B项,“扶”应为“抚”;C项,“鬼”应为“诡”;D项,“挠”应为“绕”。
答案:A
3.下列各句中,标点使用正确无误的一项是( )
A.谜一般的心理事物对我有着一种不安的支配力量,它们激起我极力去追踪它们的联系——斯·茨威格《茨威格小说选集》。
B.“恋爱?”妹妹惊讶地一愣:“恋爱?爱上谁了呢?”
C.她俩又一筹莫展地沉默了,一面苦思苦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D.“谁也不会对我们这么好。再说……”她不敢把话说出来。
解析:A项,句外注释,所以最后的句号应该去掉,在“它们的联系”后面加句号。B项,句中的冒号应该改为逗号。C项,全句为陈述语气,句末应该用句号。
答案:D
4.(2006湖北武昌调研)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情人节那天,辽宁阜新孙家湾煤矿发生了特大瓦斯爆炸事故,至少203条生命刹那间消逝在地下无尽的冰冷的黑暗之中。
B.有的儿童文学作品偏重于教育和理性,被过多地注入了成人思想,孩子爱游戏、爱趣味、爱幻想被忽略了。
C.武汉印泥产品行销日本、韩国、东南亚,它是轻工业部、湖北省的优质产品,也是轻工业部出口创汇企业。
D.NEC通讯市场总监对记者说:“借助‘五一’劳动节晚会这一平台,不但NEC通讯可以向所有的中国人带去节日的祝福,同时也可以扩大品牌的影响力。”
解析:B项成分残缺,“幻想”一词后缺少“的天性”或“的特点”等必要的句子成分;C项搭配不当,主干成分“印泥产品”“也是”“创汇企业”,语意不通;D项关联词“不但”位置错误,当分句主语一致时,关联词应放到主语的前面,反之,则放到主语的后面。
答案:A
我综合 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21世纪教育网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家里一切照旧,只不过大家的心里好像都有一个可怕的念头。谁也不说,可所有的人,甚至于佣人,眼光都很异样。母亲冲着孩子们迎了过来,她似乎已经胸有成竹,要跟她们说点什么。她开口说道:“孩子们,你们的小姐不回来了,她……”
可是她不敢把话说完。两个孩子的眼睛炯炯发光、咄咄逼人,直盯着她的眼睛,以至于她不敢向她们当面撒谎。她转身就走,逃回自己的房间里去。下午奥托突然出现了。家里派人去把他叫来,有封信是给他的。他的脸色也异常苍白。他神情慌乱,站在哪儿都觉得不合适。谁也不跟他说话。大家都躲着他。他一眼看见缩在角落里的两个女孩,想跟她们打个招呼。“别碰我!”两姐妹当中的一个说道,厌恶得浑身直哆嗦,另一个在他面前吐唾沫。他狼狈不堪,不知所措,到处磨蹭了一会儿,然后就溜得无影无踪了。
谁也不跟孩子们说话,她们彼此之间也不交谈。她俩脸色苍白,迷惘惆怅,像关在笼子里的野兽,一刻不停地从一个房间串到另一个房间,串了一会儿,又碰在一起,用哭肿了的眼睛你看我,我看你,一句话也不说。她们现在什么都明白了。她们知道,别人欺骗了她们,所有的人都可能是坏蛋,卑鄙无耻。她们不再爱她们的父母亲,不再相信他们。她们知道,她们今后对谁也不能信任,而可怕的人生的全部重担今后都将压在她俩瘦削的肩上了。她们似乎从欢乐安适的童年时代一下子跌进了一个万丈深渊。她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她们身边发生的可怕的事情,可是她们的思想正卡在这上头,几乎要把她们憋死。她们的面颊上泛起热病似的红晕,她们的眼里有一股凶狠的、激怒的眼神。在孤寂之中她俩像发冷似的荡来荡去。她们看人的神情是这样的可怕,谁也不敢跟她们说话,连她们的父母在内。她们脚不停步地在屋里转来转去,这反映出她们内心的骚动。虽然她俩谁都不说,可是都感到休戚相关,祸福与共。沉默,一种参不透、摸不准的沉默,一种执著的、既不哭喊、也无眼泪的深锁在心的痛苦,使她们跟谁都疏远,对谁都仇视。谁也接近不了她们,通向她们心灵的通道已经阻断,也许多少年都不会畅通。她们身边的人都觉得,她们是敌人,是两个再也不会原谅别人的坚决的敌人。因为从昨天起,她们就已经不再是孩子了。
5.“父亲冲着孩子们迎了过来,她似乎已经胸有成竹,要跟她们说点什么。”母亲到底想跟孩子们说点什么?21世纪教育网
6.“两个孩子的眼睛炯炯发光、咄咄逼人,直盯着她的眼睛”。在母亲说话的时候,孩子们为什么“盯”着母亲的眼睛?
7.“她们的思想正卡在这上头”一句中的“这”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说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1)家里一切照旧,只不过大家的心里好像都有一个可怕的念头。谁也不说,可所有的人,甚至于佣人,眼光都很异样。
(2)她们知道,她们今后对谁也不能信任,而可怕的人生的全部重担今后都将压在她俩瘦削的肩上了。
9.经历了女教师的爱情悲剧之后,孩子们发生了那些变化?结合全文回答。
5.解析:根据后面的“她不敢向她们当面撒谎”可以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想为孩子们编造一个她们的老师离去的理由。
6.解析:孩子们根据女教师的哭声,凭着自己的直觉认为老师是没有错的,可是母亲赶走了她,因此失去了对母亲的信任。现在母亲一开口,她们就认为她要说谎欺骗她们,所以“盯”着她的眼睛。
参考答案:认为她们的母亲要说谎骗她们,所以在她说话时“盯”着她的眼睛。
7.解析:注意前面的“她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她们身边发生的可怕的事情”。
参考答案:对现实世界中发生的事情的不理解。
8.解析:联系文章中人们关系的变化,(1)句表现的内容很容易就能知道。(2)句主要表现的是孩子们受到刺激以后内心世界发生的变化。
参考答案:(1)人们似乎心中都藏着秘密,不肯也不敢让别人知道,彼此之间相互猜忌,人与人之间变得陌生,关系变得疏远。
(2)孩子们失去了对身边所有人的信任,她们认为今后的人生之路要完全依靠自己。这句话表现了孩子们在现实面前的无奈,以及内心的孤寂、无助。
9.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的提取与概括能力。注意找出文章中关于姐妹俩的心理描写,然后加以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1)失去了欢乐安适,对周围的世界开始怀疑。
(2)学会了伪装,变得坚韧而有心计,甚至诡诈。
(3)不再信任周围的人,包括她们的父母。
(4)对身边发生的事情不理解,感觉到世界是可怕的。
(5)不再向人敞开自己的心灵,开始疏远人,对谁都仇视。
(6)以为任何人都是不可靠的,今后人生的全部重担要压在自己瘦削的肩上,感觉到一种孤立无援。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5题。
难忘的体罚
(美)兰妮·麦克穆林
也许,在这个世界的其他地方同样也有威信极高而能使所有学生都敬畏如神的老师,但肯定不会有哪位老师会像在我们镇上呆了三十多年的弗洛斯特女士那样,差不多成了全镇老少的严师,让大家都服膺于心。
我不知道她是如何走进众人的心底的,至于我,那是因为一次难忘的体罚:挨板子。
那是一次数学考试。试前,弗洛斯特女士照例从墙上把那块著名的松木板子取下来,比试着对我们说:“我们的教育以诚实为宗旨,我绝不允许任何人在这里自欺欺人,虚度时日。这既浪费你们的时间,也浪费我的时间。而我已年纪不轻了,奉陪不起——好吧,下面就开始考试。”说着,她就在那张宽大的橡木办公桌后坐了下来,拿起一本书,径自翻了起来。
我勉强做了一半,就被卡住了,任凭绞尽脑汁也无济于事。于是,我顾不得弗洛斯特女士的禁令,暗暗向好友伊丽莎白打了招呼。果然,伊丽莎白传来了一张写满答案的纸条。我赶紧向讲台望了一眼——还好,她正读得入神,对我们的小动作毫无察觉。我赶紧把答案抄上了试卷。
这次作弊的代价首先是一个漫长难熬的周末。晚上,我翻来覆去难以入眠。才迷糊过去,又被噩梦惊醒——连卧室墙上那些歌星舞星们的画像似乎都变成了弗洛斯特女士,真让我心惊肉跳!早就听人说过,教室里一只蚂蚁的爬动也逃不过弗洛斯特女士的眼睛。这么说,她现在只是故意装聋作哑罢了。思前想后,我打定主意了,和伊丽莎白一起去自首。
周一下午,我们战战兢兢地到了老师身边:“我们知道错了,我们以后永远不做这种事了,就是……”(没说出口的是“请您宽恕!”)
“姑娘们,你们能主动来认错,我很高兴。这需要勇气,也表明你们的向善之心。不过,大错既然铸成,你们必须承受后果——否则,你们不会真正记住!”说着,弗洛斯特女士拿起我们的试卷,撕了,扔进废纸篓,考试作零分计。看到她拿起松木板子,我们都惊恐得难以自持,连话也说不囫囵了。
她吩咐我们分别站在大办公桌的两头,我们面面相觑,从对方的脸上看到自己的窘态。“现在你们都伏在自己身边的椅桌上——把眼睛闭上,那不是什么好看的戏。”她说。
我抖抖索索地在椅背上伏下身子。听人说,人越是紧张就越会感受到痛苦,老师会先惩罚谁呢?
“啪”的一声,宣告了惩罚的开始,看来,老师决定先对付伊丽莎白了。我尽管自己没挨打,眼泪却上来了,“伊丽莎白是因为我才受苦的!”接着,传来了伊丽莎白的呜咽。
“啪!”打的又是伊丽莎白,我不敢睁开眼睛,只是加入了大声哭叫的行列。21世纪教育网
“啪!”伊丽莎白又挨了一下——她一定受不了啦!我终于鼓起勇气:“请您别打了,别打伊丽莎白了,您还是来打我吧,是我的错!——伊丽莎白,你怎样了?”
几乎在同时,我们都睁开了眼睛,越过办公桌,可怜兮兮地对望了一下。想不到,伊丽莎白竟红着脸说:“你说什么?是你在挨揍呀!”
怎么?疑惑中,我们看到老师正用那木板狠狠地在装了垫子的座椅上抽了一板:“啪!”哦,原来如此!
——这便是我们受到的 “体罚”,并无肌肤之痛,却记忆至深。在弗洛斯特女士任教的几十年中,这样的体罚究竟发生了多少回?我无从得知。因为有幸受过这种板子的学生大约多半会像我们一样:在成为弗洛斯特女士的崇拜者的同时,独享这一份秘密。
10.因为这次作弊,“我”付出的代价有哪些?(每条不超过8个字。)
11.伊丽莎白并没有挨打,为什么会“传来了伊丽莎白的呜咽”?
12.最后一段加点的词“独享”作何理解?
13.文章最后说,这种“体罚”并无“肌肤之痛”,而“我”却“记忆至深”。这是为什么?
14.这种“体罚”何以会成为“秘密”?
15.读完这篇文章之后,你认为弗洛斯特女士能获得人们敬畏的原因是什么?
10.解析:本题考查从文章中提取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回答此题要注意这样一些语句:“这次作弊的代价首先是一个漫长难熬的周末。”“我翻来覆去难以入眠。才迷糊过去,又被噩梦惊醒。”“考试作零分计。看到她拿起松木板子,我们都惊恐得难以自持,连话也说不囫囵了。”据此可以总结出答案。
参考答案:(1)晚上难以入眠;(2)考试作零分计;(3)受到了“体罚”。
11.解析:把握住下面关于伊丽莎白的话“你说什么?是你在挨揍呀”,答案即可得出。
参考答案:她以为“我”在挨打,因而为“我”呜咽。
12.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中词语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注意词语的意义和色彩,然后要注意结合语境,结合前面的“有幸”这个词语来理解。另外要注意弗洛斯特女士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参考答案:“独享”是“独自享用”的意思。此处用了“独享”,把“我”受到了弗洛斯特女士这种特殊的极为有效的教育方法看作是享受,表现了受教育之后心里的感动。
13.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语句的理解。回答此题要注意“体罚”两个字加了引号,因此并不是指身体上的痛苦,而是指心灵上受到的冲击: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参考答案:这样的“体罚”是对“我”心灵的鞭笞,敦促“我”做一个诚实的人。
14.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把握和理解。回答此题要注意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即从受罚者的角度来说为什么会成为秘密(不光彩),从弗洛斯特的角度来说为什么会成为秘密(尊重、爱护学生)。
参考答案:接受体罚不管怎么说都是一种耻辱,因而受过这种体罚的人肯定不会把这种事说出来;而弗洛斯特女士自然也不会说。所以,就成了秘密。
15.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注意把握住人物的相关描写,特别是在“我们”自首后她说的话:“姑娘们,你们能主动来认错,我很高兴。这需要勇气,也表明你们的向善之心。不过,大错既然铸成,你们必须承受后果——否则,你们不会真正记住!”据此概括出人物的品格,然后根据“我”和伊丽莎白的感受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她既严格要求学生,又尊重学生的人格,因而在教育上取得了实效。
二、语言运用
16.(2006华中师大一附中模拟)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按要求概括漫画的含义。
(1)从社会的角度:
(2)从家庭的角度:
解析:此题考查对漫画的理解以及提取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回答时应注意题目要求中的角度。
参考答案:(1)上学费用高,农村贫困家庭难以承受。(意思对即可。)
(2)父母为了让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不惜工本。(意思对即可。)
17.日常交际中,注重礼貌用语、讲究措辞文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中使用的两个字的敬辞谦语。
(1)邀请朋友到家里做客,可以说“下午我在家里等您来”,也可以说“下午我在家里( )您( )”。
(2)把自己的著作送给别人,可以在书上写“请您多提意见”,也可写“**先生( )”。
答案:(1)恭候 光临 (2)指正(或“斧正”)
读书做人
生活中的茨威格不仅是一个著名的作家,还是一个高尚的人道主义者。对于“同情”,他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解,他曾经说过:“通过同情去理解并且经受别人的痛苦,自己也会内心丰富。”放眼身边,多少身影匆匆而过,可有谁关注过、同情过街道角落、马路边上以及我们生活中的一位失学少年、一位生病的行乞者?
看了茨威格的这句话,我们是否应该对“同情”再作一些思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