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08 08:51: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目录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三、孔子和老子
四、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识记春秋战国经济发展的史实,认识它们与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文化变革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使学生了解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的特征、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百家争鸣的内容、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诸侯纷争促进了华夏民族认同,早期儒学思想奠定了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春秋时期(因孔子所编《春秋》得名)
(1)时间:
(2)春秋五霸:
(3)特点:
2、战国时期(因刘向所编《战国策》得名)
(1)时间:
(2)战国七雄:
(3)特点:
BC770-BC476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相继)
争霸
BC475-BC221
齐、楚、秦、燕、赵、魏、韩(并存)
兼并、局部统一
基础史实
列国纷争——政局之变
周郑交恶
相关史料
课本P9
春秋: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王室衰微,诸侯做大”
西周: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论语·季氏》
齐大夫田桓废齐君而自立,呂齐亡。晋六卿中的韩、赵、魏三家分晋,晋亡。
——司马迁《史记》
战国:大夫夺权,兼并频繁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春秋: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相关史料















春秋列国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问:相较于左图,右图消失了什么字样?











华夏认同——夷夏之变
(管仲言)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
——《左传·闵公元年》
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
——《公羊传·禧公四年》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
中原
华夏认同
北狄
西戎
东夷
南蛮
华夏认同
民族融合
“攘夷”到“融夷”
华夏认同从中原向四周扩散
基本史实
相关史料
1、农业的发展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1)铁制农具开始使用
(2)牛耕得到推广
(3)水利灌溉工程大量修建
战国铁犁
战国青铜牛尊
都江堰
战国铁农具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冶铁技术出现
(2)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1)货币流通广泛
(2)中心城市涌现、工商业主财富雄厚
经济发展——经济之变
相关史料
布币(韩赵魏通行)
半两钱(秦国通行)
煮盐业
羽毛齿革
粮食
羊马
盐池
药材
冶铁业
随着私有观念的深入人心和铁农具的出现,农业生产由集体耕作的生产方式向个体生产方式转变。铁农具的广泛应用,促使春秋战国时期土地所有权发生变化,井田制遭到破坏,出现了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
——摘编自洪煜《战国秦汉时期的小农经济》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踏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如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史记·苏秦列传》
阶级之变
新兴地主阶级取代奴隶主阶级
重点探讨
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铁犁牛耕带来的影响
铁犁牛耕
生产力提高
公田抛废、私田开辟
生产力
土地制度
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阶级关系
新兴地主、农民两大阶级
政治
贵族政治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渐建立
生产力
决定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决定
上层建筑
邹忌改革
李悝变法
申不害变法
商鞅变法
吴起变法
变法运动——制度之变
基本史实
战国时期的主要变法
赵武灵王改革
重点案例——商鞅变法
内容
作用
政治
经济
文化
军事
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加强对地方控制、稳定社会秩序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确立土地私有制,调动积极性,顺应小农经济发展,增加税赋收入
燔诗书而明法令
加强思想控制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打击贵族特权、提高军队战斗力
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
地主阶级实力增强,要求富国强兵,士阶层的崛起。
①积极:
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②消极:
刑法严酷、赋税沉重、加重人民剥削与压迫
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听信谗言抓捕商鞅。商鞅在逃亡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理由是“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商鞅只得黯然离去,最后商鞅被车裂而死。
评价
原因
根本原因: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和地租,巩固封建统治;
直接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动性大等特点,与重视农耕经济稳定税源、
兵源,加强中央集权相冲突。
评价
积极:在封建社会前期主要起到积极作用,稳定小农经济,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
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消极:明清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这时再抑制商业发
展,就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反而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知识拓展
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和评价
三、孔子和老子
孔子思想
子曰:“仁者爱人。”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摘自《论语》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荀子》
哲学思想:
“仁”,仁者爱人
有等级差别的爱
政治思想:
①“礼”:克己复礼
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②为政以德
③改良政治
16
“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
创办私学
教育思想:
学术成就:
整理——五经
论语
17
哲学思想
“道”是天地万物的
本原和规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思想
19
朴素的辩证法
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8
政治思想: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思想著作:
学派及代表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阴阳家
孟子
荀子
庄子
墨子
韩非
邹衍
人性善,“仁政”
人性恶,隆礼重法
崇尚逍遥自由
兼爱,非攻,尚贤
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五行相生相胜
四、百家争鸣
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这个时代留下的思想智慧,不仅像乳汁一样滋养了华夏民族,而且成为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
——王磊《一个黄金时代的形成与终结》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
放运动。
(2)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
思想基础。
(3)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
响十分深远。
课堂小结
社会大变革时代
社会大转型时代
生产力提高
经济发展
旧制度崩溃
分封制瓦解
宗法制瓦解
井田制瓦解
礼乐制瓦解
战国变法运动谋求富国强兵
士的崛起
游说争辩
郡县制建立
官僚制建立
封建土地制建立
百家争鸣
新制度形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