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东西方的先哲》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论语·学而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由此可见孔子仁的学说的逻辑起点是( )
A.
人性本善
B.
血缘远近
C.
宗法等级
D.
君臣尊卑
2.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思想中,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接受并传承的道德规范是( )
A.
“仁”的思想
B.
“礼”的思想
C.
“有教无类”的思想
D.
“为政以德”的思想
3.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
A.
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
克己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C.
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己
D.
仁政治国,人际关系要和谐
4.柏拉图主张让国家政权掌握在少数明智、富有才干、具有道德的人手中,这实际上是( )
A.
对雅典的民主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B.
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失败的必然结果
C.
坚定地支持雅典的民主制
D.
为自己进入仕途制造舆论
5.柏拉图设计的“理想国”,实质上是( )
A.
为雅典奴隶主的民主政治作辩护
B.
为贵族奴隶主的专政作辩护
C.
奴隶制趋向衰落在思想上的反映
D.
废除奴隶制要求的最初体现
6.柏拉图认为世界上之所以有“猫”“狗”等这些理念,首先是神创造了本质上的“猫(完美的猫)”“狗(完美的狗)”,而且只创造了一只,其他都是模仿(猫的摹本、狗的摹本),据此可以判断出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一种( )
A.
辩证法思想
B.
唯心主义观点
C.
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
形而上学观点
7.孔子曾经在杏坛广收门徒进行讲学。下列孔子的教育主张中,反映其教育学生不分等级贵贱的是( )
A.
有教无类
B.
因材施教
C.
当仁不让于师
D.
仁者爱人
8.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孔子在“而立”之年的主要活动是( )
A.
学习“六艺”
B.
创办私学
C.
周游列国
D.
删修《春秋》
9.孔子提出了“正名”思想,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实质上是要求( )
A.
用周礼规范人的行为,建立贵贱有序的社会
B.
人在社会上要尽量帮助别人,成人之美
C.
要使社会人有爱心,反对有等级差别的爱
D.
把发展教育作为完备和传播周礼的手段
10.孔子说:“周监(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据此判断,孔子“从周”是由于西周时期( )
A.
发展了夏商政治制度
B.
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C.
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D.
以血缘纽带维系国家
11.清朝康熙皇帝为北京孔庙大成殿题写了“万世师表”匾额,康熙帝这样做的出发点是( )
A.
表彰孔子整理六经的功绩
B.
继承儒家思想中仁民爱物的精神
C.
利用儒学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D.
肯定孔子为教育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12.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化巨人之一,孔子的思想对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积极影响涉及( )
①治学 ②做人 ③为政 ④正名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13.以下对雅典学园的描述,最能体现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是( )
A.
努力探索自然的奥秘
B.
系统学习哲学
C.
自由探讨和追求真理
D.
自由选择科目
14.“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
A.
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
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
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
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15.“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
他认为应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否则人民无所适从
B.
他认为“礼”非常重要,是实现仁的前提
C.
他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D.
他认为“礼”和刑罚是相对立的
16.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以上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
A.
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欧洲宣扬中华文化
B.
孔子的思想在欧洲得到推崇
C.
该译本出现在“西学东渐”时期
D.
《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
17.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但其对“仁”的内涵没有定义,论语中大约有60多处说到“仁”,意义各有不同。这说明孔子的“仁”( )
A.
思想引领很不到位
B.
理论体系并不完善
C.
是无指向的空洞理论
D.
是具体的行为规范
18.季氏大夫擅自用天子之礼,跳“八佾舞”,孔子愤慨地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材料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主张是( )
A.
仁者爱人
B.
忠恕之道
C.
克己复礼
D.
中庸之道
19.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 )
A.
儒家思想
B.
道家思想
C.
墨家思想
D.
法家思想
20.“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这个难题困扰了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哲学家。下列柏拉图会同意的是( )
A.
道
B.
理
C.
理念
D.
物质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中庸(第2章)
材料二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贤一些?”孔子回答说:“子张过分;子夏不够。”子贡问:“那么是子张贤一些吗?”孔子说:“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2)提炼孔子在为人处事方面的主要观点。
(3)孔子的中庸思想目前有无现实意义?结合事实说明。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有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其思想浸润中国历史2
000多年。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孔子式的实践。在人民公社时期,在改革之前的国营企业里,我们不去着力研究如何把“蛋糕”做大,而是专心研究如何平分“蛋糕”,于是“大锅饭”就形成了。“大锅饭”越吃越稀,甚至逐渐变为“大锅粥”“大锅汤”了。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核心思想。据材料二,说明农夫为何不欢迎孔子式的实践。
(2)据材料二,指出材料一孔子观点的局限性。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儒家学者之重视教育是有目共睹的,私塾、书院乃至老师弟子的直接传授形式,是儒者实行教育的主要手段。而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本来就是一个大教育家,自孔子始教育就不再是少数贵族阶级的特权,而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阶层。
请回答:
(1)根据图一,分析孔子周游列国对孔子及其弟子一行的作用。
(2)根据图二和材料二,分析孔子教育思想中值得我们继承的地方。
(3)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被称为“圣人”且受到后人敬仰的原因。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柏拉图学园,亚里士多德博览群书,表现出惊人的求知欲,在各个学科,都显示出超凡的才华。柏拉图曾经说过,一般学生构成学园的躯体,而亚里士多德则代表学园的头脑。……当亚里士多德遭到同学的攻击时,柏拉图总是出面解围,说:“亚里士多德这头小驹,需要的是缰绳,而不是囚笼。”——《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二 最好先讨论普遍的善,看看争论到底在哪里。尽管这种讨论有点使人为难,因为理念的学说是我们尊敬的人提出来的。不过作为一个哲学家,较好的选择应该是维护真理而牺牲个人的友情,二者都是我们所珍爱的,但人的责任却要我们更尊重真理。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
(1)材料一表明,柏拉图对亚里士多德的基本态度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亚里士多德对恩师的态度。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3)和柏拉图一样,亚里士多德也很重视教育。他在教育方面有什么成就?
25.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 柏拉图指出,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有形的”),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我们对那些变换的、流动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
我们对它们只有意见或看法,我们唯一能够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们能够运用我们的理智来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柏拉图的主要学说。
(2)柏拉图这一学说的本质是什么?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 材料强调孝悌是仁的根本所在,实际上是强调宗法血缘的重要性,故选B项。
2.【答案】D
【解析】遵循以孝悌为核心的“内圣外王”的道德观念是孔子提出的人才标准,成为历代统治者接受的道德规范,D项含义与之最相近。
3.【答案】B
【解析】孔子的言语体现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他想按照周礼要求恢复社会等级秩序,达到贵贱有序,反映了他思想中“礼”的有关内容。
4.【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柏拉图主张让国家政权掌握在少数明智、富有才干、具有道德的人手中;实际上是柏拉图对其所生活的雅典民主政治产生了其他的看法,故A项正确。
5.【答案】B
【解析】柏拉图的理想国家并非纯粹的空想,而是针对当时希腊各种政体的弊端提出的。在一些方面,以斯巴达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作为原型,而斯巴达实行的就是贵族奴隶主专政。
6.【答案】B
【解析】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质,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反映,因此应该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7.【答案】A
【解析】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反映其教育学生不分等级贵贱的是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故选A。B项讲的是教育方法,C项讲的是对待“仁”的态度。D项说的是仁的思想的含义。
8.【答案】B
【解析】 孔子所说的“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三十岁时孔子的主要活动是创办私学。学习“六艺”是少年时期,周游列国是五十多岁以后,删修《春秋》是在晚年时期,故选B。
9.【答案】A
【解析】“正名”就是要用周礼所规定的人的名分去规范人的行为,使人的言行与名分一致,使社会等级化、秩序化,故排除B、C、D,选A。
10.【答案】A
【解析】 “周监(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表明周朝借鉴了夏朝和商朝的礼仪制度,制定了自己华美繁盛的制度,所以导致孔子“从周”,故A正确。
11.【答案】C
【解析】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康熙帝作为封建统治者如此尊崇孔子,就在于儒学能够发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作用。
12.【答案】B
【解析】孔子的“正名”思想是为维护周礼服务的,目的是建立“贵贱有序”的社会。这是其思想中的消极方面,排除④。
13.【答案】C
【解析】“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宣扬的是不要局限于老师的教诲,应敢于追求真理的理想。
14.【答案】B
【解析】作为孔子思想体系核心的“仁”,其主要主张是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这对抑制统治阶级的暴政是有一定作用的。
15.【答案】D
【解析】孔子认为“仁”“礼”和刑罚都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D项表述错误。
16.【答案】A
【解析】本题设置了特定的情景,通过情景暗示进行选择。1691年清政府实施闭关锁国政策,A项明显与情景设置相违背。
17.【答案】D
【解析】 孔子的“仁”在为人处世、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具有规范引领作用,故A错误;孔子为儒家创始人,思想独成一家,不能说理论体系不完善,故B错误;60多处“仁”,意义不同,但每处都有具体的行为指向或思想引领,故C错误,D正确。
18.【答案】C
【解析】鲁国季氏用天子的乐舞违反了礼,而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因此材料反映的孔子主张是克己复礼。
19.【答案】A
【解析】解题时注意题干中“德”和“教化”的信息,材料意思是指对丧祭之礼的重视及其对民风民德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提倡以德治民,正身律己。
20.【答案】C
【解析】 柏拉图主张理念论,在他看来,理念先于物质存在,是世界的本原。
21.【答案】 (1)中庸思想和因材施教思想。
(2)孔子认为中庸就是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待人处世做到既温和又严厉,既威武又不猛烈。
(3)对我们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孔子这种为人处世的态度仍有可借鉴之处。(回答只要合情合理即可)
【解析】
22.【答案】(1)平均、平等。孔子式的实践使农夫们的生活水平下降。
(2)孔子对公平的追求,只注重社会领域(伦理道德)中人的生存和发展,忽视了在经济领域中效率的提高,经济的增长。平均、平等演变为绝对的平均主义。
【解析】
23.【答案】(1)增加了阅历,增长了见识;传播了孔子的思想,为儒学的创立打下了基础。
(2)“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实事求是”“学思结合”“反复温习”的学习思想;“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
(3)孔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解析】
24.【答案】 (1)柏拉图看重亚里士多德,了解他的特点,给予保护和宽容,同时进行正确引导。
(2)态度:亚里士多德对恩师尊敬但不盲从,敢于追求真理(或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启示:既要把老师当作良师益友,又要独立思考,善于创新。
(3)建立自己的讲坛,被称为“逍遥学派”。
【解析】 第(1)题要依据材料中“出面解围”“需要的是缰绳,而不是囚笼”等信息概括归纳。第(2)题要依据材料二中“较好的选择应该是维护真理而牺牲个人的友情”“但人的责任却要我们更尊重真理”等信息归纳概括第一问。结合个人体会回答第二问。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5.【答案】 (1)世界由感觉世界和理性世界构成,前者是“流动”的,后者是永恒的。
(2)柏拉图把感觉世界与理性世界相对立,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唯心论。
【解析】 第(1)问从柏拉图对“马”的两种解释可以看出材料反映了柏拉图的理念论;第(2)问要求学生能够认识柏拉图理念论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