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桌有多长》教学简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会用刻度尺正确的测量物体。
【教学准备】
直尺、彩绳、吸管、白纸、数学书、铅笔、橡皮、文具盒、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创设情境。
介绍测量课桌长度的三种方法。
讨论:为什么同一张课桌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2.引出问题。
有什么好的办法来测量课桌的长度能使得结果统一呢?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1.认识直尺。
介绍为了统一测量标准古代数学家发明了尺子这个工具进行测量,并规定了统一的长度单位。
观察思考:尺子上都有什么?
(1)学生通过自己的查找和观察分享尺子上的刻度,刻度线等知识。
(2)组织学生互相交流,认识尺子。
2.认识1厘米。
(1)为学生介绍0-1之间的距离是1厘米。
(2)学生分享1-2,2-3,3-4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3)组织交流,总结出每两个相邻刻度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也就是两个相邻的长刻度线之间距离就是1厘米。
3.对1厘米长度形成表象。
(1)感知并记忆1厘米。
学生用手比出尺子上的1厘米,并观察记忆1厘米的长度。
(2)尝试做出1厘米。
学生用画一画、剪一剪等方式,借助学具做出1厘米,再用刻度尺量一量,判断做出的1厘米是否符合实际,进而对1厘米长度形成表象认识。
(3)寻找生活中1厘米长度的物品。
学生寻找身边长度是1厘米的物品,联系生活。
(4)拓展:尺子上找任意长度。
通过学生在尺子上找2厘米、5厘米等长度揭示一段长度中包含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的本质。
再通过学生的讨论,掌握从0开始和不从0开始两种情况中长度的读取方式,体会测量时即使是一把断尺子也没关系。
三、练习应用,巩固提升。
1.用尺子量出下面这条线的长度,再在空白位置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
2.估一估,量一量。
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测量有了哪些了解?谈谈你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