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查阅资料,了解左丘明、《左传》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通读文章,结合课文注释,梳理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翻译课文。
反复诵读,理清思路。
重点
梳理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翻译课文。
难点
理清文章思路。
预习提纲
1.查阅资料,了解《左传》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2.通读文章,结合课文注释,梳理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翻译课文。(完成下表)
烛之武退秦师
实词
虚词
特殊句式
活动过程及方法
导入
同学们,《孙子兵法》中说“不战而屈人之兵”,春秋战国时期,郑国就有一位人才,面对国家危难,临危不惧,靠着三寸不烂之舌,“一言贤于十万师”,解决国家困境,他就是烛之武,今天,我们就一起去领略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预习反馈
抽学生简述左丘明、《左传》相关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
左丘明:
左丘明,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春秋末年鲁国人,史学家、文学家。曾任鲁国史官,晚年患眼疾,辞官还乡后,开始编纂《左传》、《国语》。后世尊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等,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司马迁
《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面貌,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很有价值的文献。
写作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
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盟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
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公元前?630?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检查表格的完成情况。
明确目标
齐读,明确重难点。
师生活动
活动一
活动要求:
通读文章,结合课文注释,梳理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翻译课文。(完成下表)
烛之武退秦师
实词
虚词
特殊句式
明确:
烛之武退秦师
实词
虚词
特殊句式
贰: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贰,从属二主。数→动
军:驻军。名词→动词
使:派遣
师:军队。
犹:尚且。
为:做(什么)。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当夜。
亡:灭亡
。
使……灭亡。
使动用法。
执事:办事的官员,对对方的敬称。
鄙:把…作为疆界,意动
远:远方的国家,形作名
厚:变雄厚。
薄:变薄弱。
以为:把……作为。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使者。
共:通“供”,供给。
乏困:缺少的物资。形→名
朝:在早上。
夕:在晚上。
厌:通”餍”满足。
东:向东,在东面,名词作状语。
封:使……作疆界,使动。
阙:通“缺”,削减。
利:使…..获利。
图:考虑。
说:通“悦”,高兴。
夫(f
ú
)人:那人
因:依靠,凭借。
敝:损害。
所与:同盟者。
知:通“智”。
易:代替。
1.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2.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目的,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目的,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3.焉?
①
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
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
朝济而夕设版焉
(兼词,于此)?
4.之??
①
唯君图之。
(代词,指阙秦以利晋)?
②
子犯请击之。
(代词,代秦军)?
③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助词“的”)?
④
臣之壮也。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其??
①
君知其难也
(他的,代词)??
②
吾其还也
(表祈使的语气副词)?
③
以其无礼
(郑国,代词)?
1.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
(“……也”表示判断)?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否定判断)?
2.省略句?
(1)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2)(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省略主语“烛之武”)?
(3)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有”的宾语“何厌”前置,
“之”作为标志。
4.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
补充文学常识:
五级爵位制:公、侯、伯、子、男。
春秋五霸: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宋襄公、楚庄王。
活动二
活动要求:
明确:
文章结构: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退
亡郑利晋阙秦
说退秦师
存郑利秦
晋忘恩负义
不可共事
当堂训练
7.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话,不仅撤了兵,而且和郑国订立盟约,派兵驻守郑国都城。
B、秦退兵后,晋臣子犯请求晋文公赶快攻打郑国,但晋文公认为不可。
C、晋文公认为,没有秦穆公的力量他是不能回国为君的,借人之力反而去蒙蔽欺骗人家是不讲仁义的。
D、晋文公还认为,丧失了人家所给与的恩赐是不明智的,用分裂代替和好,这也不算是武勇。
答案:A
反思小结
积累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板书设计
见上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反复诵读,揣摩人物情态,体会说话语气,把握烛之武说辞的语言艺术和其中蕴含的智慧。
注意郑文公、晋文公的话,领会其中体现出来的人物特点。
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
重点
把握烛之武说辞的语言艺术和其中蕴含的智慧。
把握佚之狐、郑文公、晋文公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
预习提纲
思考以下问题,写在草稿纸上。
1.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2.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果如何?
3.通过文章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有什么样的语言艺术?
4.注意郑文公、晋文公的话,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
活动过程及方法
一、导入
回顾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章结构。
预习反馈
检查作业。
明确目标
齐读,强调重难点。
师生活动
活动一
活动要求:
结合自己的预习情况,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去退秦师的?
2.烛之武如何退秦师?体会他的语言艺术。
3.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果如何?
4.通过文章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
晋侯、秦伯为郑。
2.
说理内容
说理思路
说理技巧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现实:郑国脱困无望,
秦攻郑有害,舍郑有益。
以退为进,消除戒备。
越国敝远,亡郑陪邻。
阐明利害,动摇秦军。
舍郑无害,共其乏困。
替秦着想,拉拢利诱。
秦为晋赐,背信弃义。
历史:晋过河拆桥。
以史为鉴,挑拨秦晋。
阙秦利晋,唯君图之。
未来:晋贪得无厌,恐将阙秦。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总结:
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1.站在秦的立场,以退为进,博得秦伯好感。
2.抓住秦君趋利心理,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3.抓住秦晋之间的历史矛盾,挑拔其盟,拉拢秦君。
4.预测未来,极言晋的贪得无厌,毁其盟约。
3.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晋军)亦去之。
4.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勇士。
面对强敌,不卑不亢的辩士。
活动二
活动要求:
阅读关于佚之狐、郑文公、晋文公的话,小组合作探究,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
明确:
佚之狐:
慧眼识才。
郑文公:
善于纳谏,勇于自责,善于言辩。
晋文公:
头脑清醒
、理智判断。
当堂训练
如今国际形势严峻,若你是外交官,你打算怎么应对外国的咄咄逼人呢?
反思小结
1.把握烛之武说辞的语言艺术
2.分析人物形象。
七、板书设计
见上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