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一)《月夜忆舍弟 》《左迁蓝关示侄孙湘》《长沙过贾谊宅》《商山早行》课件(共7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九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一)《月夜忆舍弟 》《左迁蓝关示侄孙湘》《长沙过贾谊宅》《商山早行》课件(共7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8 22:02: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5张PPT)
月夜忆舍弟
杜甫
1.能准确背诵、默写全诗。?
2.理解诗句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学习目标
唐肃宗乾元二年,立秋后。在远离长安的边远地区,杜甫对着月亮写下了《月夜忆舍弟》。从此,整首诗便让每一颗思乡怀人的心灵为之震颤。
四百年后的一天南宋爱国词人刘辰翁读到这首诗说:浅浅语使人愁。
八百年后的一天
明代文学家钟惺读到这首诗说:含情往复不可言。
一千年后的一天清朝爱国诗人杨伦读到这首诗说:凄楚不堪多读。
那一千三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又会读出什么样的滋味呢?
新课导入
谁能简单介绍一下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作品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诗人简介
这首诗是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创作背景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字正腔圆地读:
要求读准诗句中每一个字音,读得字正腔圆。
shù
yàn
sàn
shè
感知音韵美
2、有板有眼地读:
要求读顺诗句,读出五言的音律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3、原汁原味地读:
诗有它的平仄规律,我们按照平仄的规律来读,就能读出一定的味道。
4、入情入境地读:
读出这份离散、这份牵挂、这份思念。
月夜忆舍弟
点明了
时间
点明了
事件
点明了
人物
诗题解读
《月夜忆舍弟》
舍弟:家弟。
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
断人行: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一雁:孤雁。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
感知意境美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露从今夜白:意思是恰逢白露”时节。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分散:一作“羁旅”。????
??
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长:一直,老是。
不达:收不到。达,一作“避”。
况乃:何况,况且。
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译文:
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
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
今天是白露节更怀念家里人,
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
??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
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
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
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1、请你选一个词来形容你读到这首诗时候的那份情绪,那份感受,你想到的是哪个词?
明确:忧伤。
悲伤。
思念。
品诗情感美
2、请你静静朗读《月夜忆舍弟》,想一想,这些字词,杜甫听到了什么?这些声音让你产生怎样的情绪?
明确:他听到了戍鼓声和一雁声。
夜深了,戍鼓敲起来,街道上静悄悄的,这时候听到一声大雁的叫声,凄凉、孤独、忧伤便油然而生。
3、从”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中你读到了什么?
明确:战争频繁,战事紧张,戍鼓一敲,人们立刻消失。
一雁,是孤雁,是失群之雁。古人就说“失群寒雁声可怜,夜半单飞在月边。”夜深人静间,孤雁一声鸣叫,更是让人心生凄凉。
4、在《月夜忆舍弟》中的这个“雁”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呢?同学觉得哪个更符合本诗?为什么?
雁的意象:
(一)触发乡情、亲情,抒写游子思妇的绵绵思念;
(二)代指书信、音信;
(三)比拟自身,表现落寞孤单之苦;
(四)状写景物高远寥廓;
(五)渲染气氛,写悲壮凄凉之景;
①我觉得是触发乡情、亲情,抒写游子思归的绵绵思念。因为题目就叫《月夜忆舍弟》,这是一篇怀念亲人的诗歌啊。
②也可以是比拟自身,表现落寞孤单之苦。杜甫此时很寂寞,没有弟弟在身边,觉得自己就是离群的大雁。
③还可以是渲染气氛,写悲壮凄凉之景。因为诗歌是写他思念弟弟,所以要先渲染气氛,然后才能将他的思念写出来。
④状写景物高远寥廓也可以啊,人在辽阔的环境中容易感受到忧伤。
秋风萧瑟、秋意凉凉,秋天、边关、戍鼓、孤雁鸣叫,这一个个意象给整首诗笼罩上浓重悲凉的气氛。
5、那夜,杜甫看到了什么?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别的?
明确:看到了露水和月亮。
“白露既降,天气转凉,思念亲人,徒增悲伤。”
过了立秋,已经到了白露节气。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凉的是天气,凉的更是诗人的心。
6、为什么月是故乡明?明明是普天之下共有一轮明月,本无差别,杜甫为什么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亮?
明确:因为他爱自己的故乡,觉得故乡里的东西都是最好的。
故乡里有记忆,有童年、有家,有美好。诗人书写有悖常理的语句恰恰符合了人之常情。
弟兄分散,人各东西;家人如断线的风筝失去联系,是生是死,是悲是苦,恐怕只有千里之外的明月知道。
本诗通过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而自己只能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表达了诗人对兄弟深深的思念与担忧,以及对国家处于战乱之中的现状的忧虑悲痛之情。
主旨归纳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贾生
李商隐
(唐)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背诵李商隐的《贾生》引导学生回忆贾谊的生平和才华。
刘长卿,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唐代诗人。德宗建中年间,任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中唐诗坛第一人的刘长卿,博学多才却屡试不第,登进士第后又命途多舛,屡遭贬谪,约在唐代宗大历十年(775)深秋,他在由岳鄂转运留后贬为睦州(今浙江建德)司马的途中路经长沙,在薄暮时分趋拜贾谊故居,写下了千古名篇《长沙过贾谊宅》。
作者简介
贾谊,是西汉初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但他命运坎坷,33岁即英年早逝,犹如一支名贵非凡的玉笛,才吹奏了几支乐曲就突然崩裂,又如一本传世的经典,才写了序言和最初的几章,就永远没有了下文。两千多年来,屈贾并称,长沙的贾谊故居虽屡经兴废,却是历代官员春秋祭扫之地;才高命薄,长沙的贾谊故居虽历尽沧桑,但却是千载文人墨客尤其是迁客骚人留连凭吊高歌低咏之场。
本诗写于诗人第二次迁谪之时。在一个深秋的傍晚,诗人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想到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伤今怀古,感慨万千,吟咏出这首七言律诗。
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第一次迁谪在公元758年春天,由苏州长洲县尉被贬为潘州南巴县尉;第二次迁谪在公元
773
年至
777
年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贬为睦州司马。后迁随州刺史,死于任上。
写作背景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唐)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读准字音
qīng
zhé
huàn
xié
lián
báo

吟读,感知音韵美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三年谪宦:贾谊被贬至长沙三年。
栖迟:停留,居留。
楚客:这里指客居楚地的贾谊。
译文:贾谊被贬在此地居留三年,
万古只留下他客居楚地的悲哀。
译读,感知意境美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译文:我在秋草中独自寻觅他的足迹,
寒林里只见夕阳缓缓倾斜。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汉文:指汉文帝刘恒(前202—前157),公元前180—前157年在位。
吊:凭吊。贾谊在长沙曾写《吊屈原赋》凭吊屈原。
译文:汉文帝重才却对他如此情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他的痴心?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译文:寂寞凄冷的深山里落叶纷纷,
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
【韵译】
贾谊被贬长沙,居此虽只三年;千秋万代,长给楚客留下伤悲。
古人去后,我独向秋草中觅迹;旧宅萧条,只见寒林披着余晖。
汉文帝虽是明主,却皇恩太薄,湘水无情,凭吊屈原岂有人知?
沉寂的江山,草木摇落的地方,可怜你,为何来到这海角天涯?
1、首联中:“谪宦”、“栖迟”、“楚客”、“三年”与“万古”各是什么意思?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此联哪个词奠定全诗的基调???
????
明确:谪宦:贾谊的身世。
栖迟:象鸟儿那样敛翅歇息,暗喻贾谊失意。
楚客:贾谊的客居身分。
三年:暗含贾谊被贬时间之久;
悟读,感悟情感美
万古:暗含贾谊被贬对历代文人士大夫精神上的深远影响。
“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上下句意钩连相生,呼应紧凑,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三年与万古相对,更加突出作者对贾谊悲凉身世的感慨之情。
悲:有“悲凉、悲伤、悲怆、悲悯”之意,奠定了全诗的低沉感伤的基调。??????
作者借贾谊政治失意,抑郁而死,留下千古悲怆忧愤,表现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史悲-景悲-情悲-己悲)??
????
2、颔联两句如何在情景交融中表现作者的情感?
明确:
颔联是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的,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
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
两句连读,作者与贾谊有惺惺相惜之感。
3、尾联通过哪些景象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暮色沉沉,江山寂寥,秋风吹过,黄叶飘零,既写自然景色的萧瑟凄凉,同时更象征着李唐王朝的衰败局势,末句作者用与贾谊对话的方式,既有对贾谊悲惨身世的感慨,同时也衬托出自己抑郁悲凉,痛苦无奈的心境
写作手法:
1.咏史诗的共同特色??
????
明确:借助诗歌抒发历史兴亡之感、托古讽今、借古喻今、评说历史事件和人物。??
????
2.由咏史诗的特色你认为鉴赏咏史诗要抓哪些关键内容???
????
明确:弄清史实、体会意图、领悟情感、分析写法。???
借古讽今
品读,品析艺术美
主旨归纳
本诗借古伤今,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表现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控诉。
晚春
草木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以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价值的最高实现,由士而仕,投身宦海。但宦海有不测风云,忠而被贬,贤而遭迁不乏其人。贬官的遭遇,除了降职、贬逐前往荒远之地外,不少人还经历过囹圄之祸。屈原、白居易、刘禹锡等,均曾有过这样辛酸凄惨的经历。韩愈也未能逃脱。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谥号文,故又称“韩吏部”“韩文公”。后人尊其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韩昌黎集》传世。
1、作者简介
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唐宪宗派人迎凤翔法门寺佛骨入宫供奉,韩愈上书劝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这首诗作于被贬途中。蓝关,即蓝田关,在今陕西蓝田东南。
2、写作背景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读准字音
吟读,感知音韵美
xiāng
zhāo
shuāi
yōng
zhàng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2、读准节奏
1、结合书下注释,同桌互相译释诗句,圈点疑问。
①封:这里指韩愈的谏书《论佛骨表》。
②朝(zhāo)奏:早晨上奏。
③奏:向君主进言或上书,这里是献上、呈上的意思。
④九重天:皇帝的宫殿,这里指皇帝。
⑤贬:降职。
⑥圣明:指皇帝。
译读,感知意境美
⑦弊事:有害的事,指迎奉佛骨的事。
⑧肯将衰朽惜残年:意思是哪能以衰老为由吝惜残余的生命呢。肯,岂肯、哪能。
惜残年:爱惜残年的生命。
蓝关:即蓝田关,又称崾关。
⑨应有意:应该有所打算。
⑩瘴江边:指岭南。潮州在岭南,古时说岭南多瘴气。
2、疏通诗意后学生再读,体会情感。
一篇《论佛骨表》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八千里外的潮州去。
本来想为皇帝清除危害社会的事情,怎么会顾惜我衰朽的残年余日呢。
云彩横出于秦岭,我的家在哪里?雪漫蓝田关,连我骑的马都不往前走。
知道你远道赶来送我是有深厚的情意,你做好准备到南方的瘴气之地收拾我的骸骨吧!
1、古人借诗倾吐心声,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凄切(清人纪云认为此诗“语极凄切,却不衰飒”)
2、“一切景语皆情语”,请找出写景的句子。
明确: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品读,感知情感美
明确:“秦岭”指终南山。云遮雾绕重重山岭象征着和故里、君王的重重阻隔。韩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写道:“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遣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可知他当日仓促先行,告别妻儿时的心情若何。韩愈为上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泪。
第六句既是实写也是虚写。由于作者心事过重的缘故,诗人感到前途艰险渺茫,连马也为自己悲伤地不肯前进了。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要读出悲意)
3、“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在此想向我们倾吐什么?
4、颈联是本诗唯一写景的一联,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云横”“雪拥”,既是实景,又不无象征意义。“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途渺渺,前途茫茫,“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作者英雄失落之悲,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
5、诗人为什么会流露出这样的感情?在文中找出对应的诗句。
明确:“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直写获罪被贬的原因。
明确:对比手法。
一封奏书,招致被贬数千里之祸。“朝”“夕”之间命运发生如此急剧的变化。这是多么巨大的反差!“九重天”,言宫禁之深,皇权之威。“路八千”,言贬谪之远,受挫之惨。作者巧妙地使用“一封”与“八千”、“朝”与“夕”,让数量与时间之间形成强烈的对比,把突然的变故具体化、形象化,增强了感染力。他很有气概地说,这个“罪”是自己主动招来的,就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与“夕贬”,而且一贬就是“八千里”,诗人虽遭获遣亦无怨悔。
6、首联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7、颔联表明诗人怎样的心迹?
明确:亦叙亦议,表明心志。这一联写诗人欲除弊事反遭贬,不惜残年而无悔,意气坚定。
(诗人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诉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真有胆气,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使人如见到他的刚正不阿。)
8、试分析尾联的作用。
尾联向侄孙交代后事,沉痛郁闷,内容上进一步深化诗意。“知汝远来应有意”,通过侄孙的心情写出自己前途之艰险难测,写出因遭受贬谪的无穷伤感,进一步吐露了凄凉之情。“好收吾骨瘴江边”,表明作者对未来的思考,使人自知此去凶多吉少,但也无可奈何,只有冷静地面对了。韩愈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语意紧扣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这是一首比较深刻的政治抒情诗,使人把朝廷的腐败同自己的不幸遭遇结合到一起来写,表白了自己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和勇气。
诗的前四句:忠而受贬。叙述议论,简洁明快,慷慨激昂。后四句:蓝关示湘。宕开一笔,以写景叙事来曲致己意,凄楚悲凉,感情基调为之一变,造成全诗开阖起伏、沉郁顿挫。
主旨归纳
总结:
商山早行
温庭筠
在广袤无垠、熠熠生辉的中国古典诗词的天空中,羁旅行役诗歌是一个耀眼夺目的星座。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悲苦之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的思归之愁;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漂泊之愁;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思亲之愁。
这些羁旅愁情的绝唱,纵使穿越千百年的雨雪风霜,仍然响彻在我们的耳畔。
今天,我们来学习从晚唐诗灿烂的余辉中走出来的著名诗人温庭筠的一首羁旅诗《商山早行》,并借此了解羁旅思乡类诗歌的意象和思想感情。
课堂拓展
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
在晚唐的诗人中,与李商隐齐名,史称“温李”
。在晚唐的词家中,温庭筠填词最多,占有一定的地位,被誉为“花间派”鼻祖。
1、作者介绍
温庭筠有一外号“温八叉”。相传他才思敏捷,下笔可谓神速。在考试时,押官韵作赋,叉八次手,十六句的八韵贴诗就写完了。在古代,文思敏捷者,有数步成诗的曹植,而像他这样八叉手八韵成者再无第二人了。
(1)有才
虽很有才气,但奇丑,且是个不幸的诗人,属于屡战屡败的考生,从四十岁到五十六岁一直考不了进士,真不知是上帝的公平还是不公平。
(2)不幸
第一是曾卷入政治斗争之中;
第二是名声不好,平时不修边幅,随随便便,时常和歌妓们厮混在一起,要不然就和纨绔子弟在一起喝得酩酊大醉,然后借着酒意即兴吹拉弹唱,他极富音乐天分,有孔即吹,有弦即弹,根本用不着什么好琴名笛就能奏出美妙的音乐来。在民间,他的确是个大红人,相当于现在的“超男”;
第三,他太狂傲。是个狂人,有点目中无人,得罪了不少权贵,他瞧不起别人,别人也看不惯他;
第四是考试作弊,他在考试中代人答卷,帮助他人作弊,并强行索取报酬,并且还大闹过考场,这一恶劣行径引起了一些公愤,成为他考学中的巨大障碍。总之,他是一个穷困潦倒,仕途失意的文人。
(3)失败原因
此诗当是温庭筠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诗人本来是太原祁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一些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的。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出外宦游。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里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
“故乡”;晚上住在茅店里,也在做着“杜陵梦”。
2、写作背景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读准字音
yún
duó

zhǐ


吟读,感知音韵美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动:
征铎:
征:
铎:
诗意: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铛已叮当作响,出门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想念故乡,心里倍感悲伤。
1、译读,整体感知
译读,感知意境美
震动。
远行车马所挂的铃铛。
大铃。
远行。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诗意: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槲: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明:使……明艳。
枳: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
驿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诗意: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边。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诗人曾自称为“杜陵游客”,这里的“杜陵梦”当是思乡之梦。
凫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往北飞,秋往南飞。
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
诗意:回想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雁,正嬉戏在岸边的湖塘里。
清早起来出行,马车上的铃铛响声不断,出门人想念家乡倍感悲伤。
雄鸡唱晓,茅草店外残月当空,布满寒霜的板桥上,早已留有人迹。
槲树叶纷纷凋落,铺满山路;月光下驿站墙边的枳树花开得正鲜艳。于是,想到我昨夜梦会杜陵的故乡景色:故乡杜陵,凫和雁布满了曲折的池塘,自得其乐。
2
、译文:
1、题目中“早行”在诗中如何体现出来的?
直接表现:
晨起动征铎:清晨起床,车马铃声叮叮当当,旅客套马、驾车活动已暗含其中。
间接表现:
鸡声茅店月(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人迹板桥霜(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枳花明驿墙(“明”反衬天暗,说明“早”)
悟读,感悟情感美
2、本诗描写的景色是哪个季节的?
槲叶秋天即枯,经冬不谢,次年春枝抽芽时才纷纷飘落,枳花春季开花,可见是春季。
3、这首诗营造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异乡的画面,一幅是故乡的画面,找出相应的诗句。
①描绘两幅画面的内容。
异乡:一座茅草店,沐浴在晓月的余辉中,木板桥上,覆盖着早春的寒霜,早已印着行人凌乱的足迹。枯败的檞叶,落满了山间荒径,驿站墙头枳花开放,闪烁着白色的光。唯有报晓的雄鸡啼声高亢,但它们并未给这灰白冷寂的世界带来丝毫生气。
故乡:春天来了,我的家乡杜陵,一群群凫雁,正欢快地嬉戏在曲折、温暖的池塘里。
②概括两幅画面的意境:
异乡:
故乡:
凄清、冷寂;
温馨、美好。
4、这两幅不同的画面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明确:——虚实结合
这两幅画面虽然意境不同,但是表现的诗人的感情是一致的。表现的手法有异,一个以哀景写哀情,一个以乐景反衬哀情,一实一虚,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实写异乡,虚写故乡,
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5、作者悲什么?“悲”换成“思”好不好,为什么?
(1)因思乡念亲而悲,但
“悲”字分量很重,意蕴深沉,它所表现的情感远远超越了“思”,更为深沉,更为厚重,更为浓烈。
(2)悲旅途不便,山险路陡,人情浇薄。
(3)悲生不逢时,仕途失意,前途未卜。
(4)奠定全诗感情基调,点明诗歌主旨。
这首诗选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运用意象叠加、相互映衬、虚实相生、情景交融、首尾呼应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仕途失意的落寞情怀。
小结:
主旨归纳
吟唱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