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空白演示
Speaker
name
and
title
here
2、树之歌
第二课时
统编本语文二年级上册识字第二单元第2课
树之歌
杨树高,榕树壮,
梧桐树叶像手掌。
枫树秋天叶儿红,
松柏四季披绿装。
木棉喜暖在南方,
桦树耐寒守北疆。
银杏水杉活化石,
金桂开花满院香。
树之歌
杨树高,榕树壮,
梧桐树叶像手掌。
枫树秋天叶儿红,
松柏四季披绿装。
木棉喜暖在南方,
桦树耐寒守北疆。
银杏水杉活化石,
金桂开花满院香。
树之歌
杨树高,榕树壮,
梧桐树叶像手掌。
枫树秋天叶儿红,
松柏四季披绿装。
木棉喜暖在南方,
桦树耐寒守北疆。
银杏水杉活化石,
金桂开花满院香。
外形
颜色
习性
花
银杏水杉活化石,
金桂开花满院香。
银杏:又叫“公孙树”,是树中的老寿星。最早出现于3.45亿年前,因此被科学家称为“活化石”。
水杉:远在一亿多年前就出现在地球上,是一种古老的植物,所以被科学家称为“活化石”。
历史悠久
金桂开花满院香。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银杏水杉
,
金桂
。
杨树高,榕树壮,
梧桐树叶像手掌。
杨树
榕树
梧桐树
杨树
,榕树
,
梧桐
。
枫树秋天叶儿红,
松柏四季披绿装。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松树
松、竹、梅
“岁寒三友”
柏树
枫树
,
松柏
。
木棉喜暖在南方,
桦树耐寒守北疆。
木棉
桦树
白桦树
俄罗斯的国树
木棉
,
桦树
。
桦树
木棉
梧桐
榕树
水杉
银杏
金桂
柏树
枫树
松树
杨树
为树木挂名牌
你挂对了吗?
树之歌
杨树
,榕树
,
梧桐
。
枫树
,
松柏
。
木棉
,
桦树
。
银杏水杉
,
金桂
。
读一读,想想下面几句话的意思。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树高百尺,叶落归根。
比喻事物总有一定的归宿,多指作客他乡的人最终要回到故乡。
树无根不长,人无志不立。
人要有志向,人没有志向就是像树没有根。
把你喜欢的一句积累到书上。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人要心强,树要皮硬。
培养
A
活化石
B
树木就在这年复一年里慢慢长大,这可能就是常说的十年树木吧。
好书博览厅
去行走,去植树。
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也能生活得像上帝一样!
一个简单的故事,
一幅感人的肖像画,
一首写给大自然的歌。
好好享受阅读带给我们的乐趣吧。
再
见!《树之歌》公开课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1
《树之歌》公开课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1
《
树
之
歌》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读文、看图,了解11种树的基本特点。积累与树木有关的语句。激发热爱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读文、看图,了解11种树的基本特点。积累与树木有关的语句。激发热爱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好,我是宝安区流塘小学的张忠萍老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树之歌》。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不少树木,现在请打开书,在书上的插图旁写上树木的名称。是否写对了呢?学完课文我们再来检查。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多形式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放声自由读课文。
师:请一位同学来展示自己的朗读。
生1:(朗读)
杨树高,榕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
枫树秋天叶儿红,松柏四季披绿装。
木棉喜暖在南方,桦树耐寒守北疆。
银杏水杉活化石,金桂开花满院香。
听你的朗读,我发现你把“高、壮、守北疆、满院香”等词语读得稍重一些,这是为什么呢?
生1:因为这些词语突出了这些树木的特点,我想通过朗读让同学们知道。
师:你不仅读得好听,还读出了自己的理解,真了不起。谁还想用不同的方式再来读一读。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课文从哪四个方面来描写树木的?
生2:拍手打节奏读。
杨树高,榕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
枫树秋天叶儿红,松柏四季披绿装。
木棉喜暖在南方,桦树耐寒守北疆。
银杏水杉活化石,金桂开花满院香。
师:你朗读的节奏真好,读出了儿歌的韵味。
生3:老师,我发现儿歌里有四句话,分别从样子、颜色、树生活的地方、花、是活化石来写树的。但活化石是什么意思,我不太明白。
师:你善于思考,善于总结,老师给你手动点赞。活化石是什么呢?我们就先走进课文的第四句。
分节学儿歌,了解树木的特点。
学习第四句:课件出示:
银杏水杉活化石,金桂开花满院香。
齐声读第四句,课件出示银杏、水杉、桂花树的图片。
(2)有没有同学知道:为什么银杏树和水杉是活化石?还有哪些动植物也是活化石?
生4:我在博物馆里见过恐龙的骨骼模型,爸爸告诉我这是根据恐龙化石做出来的,所以我猜银杏、水杉应该在地球上生活了很久很久,就像是活着的化石一样吧。我知道,还有“银杉、中华鲟”等也被称为活化石。
老师:不得了,你真是小小科学家。说得真好。
课件出示:银杏
最早出现于3.45亿年前,它生长慢,自然条件下从栽种到结果要二十多年,大量结果要四十年后,因此又被称作“公孙树”,是树中的老寿星。同样水杉也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所以科学家称它们为“活化石”。
长知识了吧,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自己再去查资料噢。
师:桂花呢,很常见,诗词里也多有描写,(课件呈现:)
如宋之问的:(跟老师一起读)“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李清照这样赞美桂花:(跟老师一起读)“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生5:老师,银杏、水杉、桂花可不得了,我想用朗读去赞美他们:“银杏水杉活化石,金桂开花满院香。”
师:同学们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6:“我发现,第一句里把梧桐的树叶比作手掌,用了比喻。”
师:谢谢你的火眼金睛。请同学们拿出笔用“——”画出这句比喻句,边画边读。
(课件出示第一句
“杨树高,榕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
师:谁能用上比喻来形容一下生活中你见过的树木。
生7:我能说俩呢: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是柳树。
我们学校门口的两棵大榕树就像两把大伞,为我们遮风挡雨。
师:你真是惊到我了,古诗学以致用,还感谢了咱们校门口的两棵大榕树。让我佩服。
让我们用朗读来描述这些树木的特点:杨树高,榕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
生8:我也有发现:第二句里的松柏能像人样来披绿装,把松柏当人来写的。
师:你也很会发现,把事物当人来写,在语文里叫“拟人”。请同学们拿出笔用波浪线画出这个拟人句:松柏四季披绿装。
课件出示这三种树的图片:同学们还记得杜牧在《山行》里怎么写枫叶的吗?生9:“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生10:老师,我想提醒同学们,“松柏”是两种树,分别叫作松树和柏树。他们在严酷的环境下仍可以生长,不会落叶,保持四季常青。因此常被合称为“松柏”。
师:你的知识面真广,一定是个爱看书的孩子。(课件出示松树和柏树的图片。)这是松树,这是柏树。同学们,知道吗“松、竹、梅”还被人们誉为“岁寒三友”呢。
生11:我想用朗读来表达敬意。“枫树秋天叶儿红,松柏四季披绿装。”
生12:老师,我还发现第三句里有两对反义词:暖对寒,南对北
师:是的,你观察得很细致,请同学们在书上边读边圈画出这两对反义词。再一起来读读第三句
。
师:课件展示“植物们也有各自的生活习性,在四季如春的深圳的街头、公园,常可以看见喜暖的木棉树,木棉花。木棉花还是广州的市花呢。而白桦树却非常耐寒,请看图片:
你们再仔细看看白桦树,你发现白桦树像什么?
生13:他的树干笔直、挺拔、直冲云霄。特别像我们驻守边疆的战士。
师:你真会表达,太厉害了。白桦树还是俄罗斯的国树呢。让我们一起读出桦树的勇敢“木棉喜暖在南方,桦树耐寒守北疆。”开始吧
三、指导背诵,拓展延伸
学到这里,再检查一下刚上课时为插图配树名,都对了吗?边检查边朗读课文,试试能背诵了吗。开始吧
师:谁敢来挑战背诵?
生14:我来:
杨树高,榕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
枫树秋天叶儿红,松柏四季披绿装。
木棉喜暖在南方,桦树耐寒守北疆。
银杏水杉活化石,金桂开花满院香。
师:背得流畅且有感情,树儿们都想为你点赞。习主席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树美化了我们的生活,也成了人类的伙伴。请看下面的有关树的谚语:(课件出示课后习题中和树有关的几句话。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树高百尺,叶落归根。
树无根不长,人无志不立。)
请同学们自由读两遍。谁试着来说说对这三句谚语的理解。
生15:我觉得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能是说种好一棵树,养大一个人都需要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而“树高百尺,叶落归根。”应该是说树长得再高,叶子还是会落下,回到树根的怀抱里。最后“树无根不长,人无志不立。”树没根就活不了,人没有志向可能在社会上难以立足吧。
师:你一定是个爱阅读、会思考、会积累的孩子。理解深刻,表达清晰,太了不起了,老师对你肃然起敬。为你鼓掌。
带上我们的理解,好好读一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高百尺,叶落归根。树无根不长,人无志不立。”看谁最快背下来。
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相关的句子。(课件出示:)请大家读一读,并选择你喜欢的一句积累到书上。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人要心强,树要皮硬。开始吧。
?(这两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留给同学们自己去探究,可以问师长,也可以去查资料噢。一定难不到聪明又爱学习的你们。)
好书荐读
延伸学习
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语文知识与能力第13页“阅读会客室”,完成练习。课件出示。开始吧,大家看看,你做对了吗?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从形状、颜色、习性、花等不同方面去认识了好多种树木的特点。其实大自然里还有更多的树木,还有更多的奥秘,等着同学们去探究,去发现,去认识。课后请同学们去读一读语文知识与能力第14页的好书博览:《植树的男人》。相信你们会有更大的收获。
读完书后,同学们也可以仿照课文编一首树的儿歌。
孩子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