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测量平均速度》同步检测 2021-2022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有解析 )

文档属性

名称 1.4《测量平均速度》同步检测 2021-2022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有解析 )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9-08 10:54: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精品检测
一、单选题
1.(2018
湖南衡阳)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对上述实验,数据处理正确的是(  )
A.图中AB段的路程sAB=50.0cm
B.如果测得AC段的时间tAC=2.5s,则AC段的平均速度vAC=32.0cm/s
C.在测量小车到达B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大
D.为了测量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可以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
2.(2017
广西来宾)小明在测量小球的平均速度时,让小球从斜面A点由静止滚到C点,并用照相机每隔0.1s拍摄一次,频闪照片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球从A点运动到C点用时0.6s
B.小球在前0.5s内通过的路程为4.00
cm
C.小球滚下的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为1.1m/s
D.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
二、填空题
3.(2019
江苏淮安)如图所示.小车水平向右做直线运动.数字钟显示的时间格式是“时:分:秒”,则小车从起点到终点通过的总路程是_________cm,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cm/s.
4.(2019
湖南中考)下图是一位摄影爱好者用频闪摄影技术拍摄的一张照片,清晰地记录了网球被击出后某一段的运动轨迹.
已知此次摄影的闪光频率(每秒钟得到影像的次数)为100赫兹,网球的直径约为6cm,现将一条刻度尺放在照片上来估测网球的运动速度.由图可知,网球从A位置运动到B位置所用的时间是____s,网球在AB段运动的平均速度约为_____m/s
三、实验题
5.(2021
广东深圳)测量平均速度
某同学跑八百米,使用电子表计时,刚开始起跑时示数如图甲,跑到400m处示数如图乙,跑完800m时示数如图丙。
(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
(2)他前400m的平均速度是______;
(3)他前400m的平均速度______后400m的平均速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6.(2019
贵州中考)小王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他已经从实验室借到的实验器材有:小车一辆、秒表一块、长木板一块、小木块一块.
(1)他为了完成该实验,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______.
(2)为了方便计时,应该使斜面的坡度______(选填“较大”或“较小”)
(3)经测量,s1=0.9m,s2=0.4m,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的过程中,秒表记录如图所示,则小车在s3上的平均速度是_____m/s.
7.(2021
辽宁中考)小明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中,使小车从带刻度尺的斜面上由静止下滑,如图所示。
(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
(2)AB段距离sAB=___________cm,小车在AC段平均速度vAC=_____________m/s。
(3)如果不小心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___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4)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___________。
A.
B.
C.
D.
(5)小明进一步实验测得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前半程平均速度为v1,后半程平均速度为v2,则小车全程平均速度v=___________(用字母v1和v2的表示)。
8.(2019
湖南永州)在测量平均速度实验中,小木块从装有刻度尺(分度值为1mm)的斜面A点静止下滑并开始计时,每隔0.2s记录一次小木块到达的位置,所做的一次实验如下图所示。
(1)该实验所依据的原理是v=______;
(2)小明将实验的数据记录在下表中,A点、B点刻度放大以后如图所示,则表格中sAB=______cm,vAB=______cm/s;
路程/cm
时间/s
平均速度/(cm/s)
sAB=
0.2
vAB=
sBC=12.10
0.2
vBC=60.50
sCD=20.00
0.2
vCD=100.00
sDE=27.90
0.2
vDE=139.50
(3)由上表数据得出,小木块下滑过程中在做__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
(4)实验是存在误差的。根据表中数据,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你可以推测出vAB、vBC、vCD、vDE之间的数学关系式是______。(只要写出一条,答案合理即可得分,但写vDE>vCD>vBC>vAB不能得分)
参考答案
1.B
【详解】
A.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所以图中AB段的路程为40.0cm,故A错误;
B.AC段的平均速度为
故B正确;
C.在测量小车到达B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时间偏大,根据公式得到速度偏小,故C错误;
D.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小车在B点瞬时速度为零,但小车从A点开始运动时到达B点具有一定初速度,所以为了测量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不能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故D错误。
故选B。
2.D
【详解】
A.
小球从A点运动到C点经过了5个时间间隔,用时50.1s=0.5s,故A错误;
B.
由图可知,小球在前0.4s内通过的路程为4.00cm,故B错误;
C.
由图可知,AC之间的距离为s=5.50cm=0.055m,则整个运动过程平均速度为:v═=0.11m/s,故C错误;
D.
由图可知,小球在BC段的时间为tBC=20.1s=0.2s,路程sBC=5.50cm?2.50cm=3.00cm=0.03m.小球在AB段的时间tAB=30.1s=0.3s,路程sAB=2.50cm=0.025m,所vBC===0.15m/s,vAB=≈0.083m/s,计算可知,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故D正确.故选D.
3.4.50
0.90
【详解】
小车运动的距离:s=8.00cm-3.50cm=4.50cm,小车运动的时间t=5s,
小车的运动速度
4.0.04s
20m/s
【详解】
根据题意知道,网球从A位置运动到B位置所用的时间是:,由图知道,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照片中一个网球占据刻度尺的3个小格,即照片中网球的直径为0.30cm,照片中网球从A位置运动到B位置通过的路程为4.00cm,已知网球的实际直径约为6cm,设网球实际通过的路程为s,由比例关系知道,
,由此解得s=
80.00cm=0.8m,故网球在AB段运动的平均速度是:
=20m/s.
5.
5m/s
大于
【详解】
(1)[1]要测量平均速度,需要知道路程的大小和时间,然后路程除以时间,即可得到平均速度的大小,所以该实验的原理是。
(2)[2]他前400m跑的路程是,跑到400m处示数如图乙,从图乙可以看到,这时间
根据可知,他前400m的平均速度
他前400m的平均速度是5m/s。
(3)[3]跑完800m时示数如图丙,可知这时的示数是2min52s,跑到400m处示数是1min20s,那么后400m需要的时间
后400m需要的时间是92s,根据可知,他后400m的平均速度
他后400m的平均速度约是4.3m/s,他前400m的平均速度是5m/s,他前400m的平均速度大于后400m的平均速度。
6.刻度尺
较小
0.5
【详解】
第一空.实验原理为:,所以测量平均速度需要用秒表测出时间,用刻度尺测出通过的距离,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是刻度尺;
第二空.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一些,这样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时间更长,计时方便.
第三空.由图知:s3.=0.9m-0.4m=0.5m,t3=1s,小车在s3上的平均速度:

7.
5.00
0.033
偏大
B
【详解】
(1)[1]测量小车速度,要测出小车运动的路程和时间,算出速度,所以测量的原理为。
(2)[2][3]
AB段距离从10cm开始到5cm结束,故路程为5.00cm;AC段的路程为10cm,时间为3s,故小车在AC段平均速度
故小车在AC段平均速度。
(3)[4]如果不小心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时间偏短,速度偏大。
(4)[5]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速度越来越大,故选B。
(5)[6]设全程的路程为2s,则前半程的时间为,后半程的时间为,则全程的时间为
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故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8.
4.00
20.00
变速
vDE=vCD+40cm/s=vBC+2×40cm/s=vAB+3×40cm/s
【详解】
(1)[1]测量出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根据可以求出速度的大小,故实验原理是。
(2)[2]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在记录长度的测量结果时要记录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从图中可以看出:小木块在A点时小木块的右端与零刻度线对齐,运动到B点时,小木块的右边与4cm线对齐,所以AB之间的距离为sAB=4.00cm。
[3]物体从A到B的速度为
(3)[4]根据表格中的速度可知,物体运动的速度越来越快,即做的是变速运动。
(4)[5]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vAB=20.00cm/s,vBC=60.50
cm/s,vCD=100.00cm/s;vDE=139.50cm/s,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相邻的两个速度之间的差距是40cm/s,则关系式可以表示为
vBC=vAB+40cm/s
vCD=
vBC+40cm/s
vDE=vCD+40cm/s
即可得到
vDE=vCD+40cm/s=vBC+2×40cm/s=vAB+3×40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