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课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基础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02课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 *致云雀(基础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3.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8 11:38:3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2课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放号(hào)
怒涌
关怀备至
蜂涌而至
B.号叫(hào)
晴景
青山绿水
晴天霹雳
C.号令(hào)
洪涛
宏福齐天
宽宏大度
D.号角(hào)
律吕
谈笑风生
相辅相成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陷井
 晴景 
轻手蹑脚 
水波荡漾
B.破锭
 凄婉 
柔声细语 
波光艳影
C.回溯
 寂寥 
力挽狂澜 
招摇过市
D.沉淀 
律吕 
悄无生息
 沉默寡言
3.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律吕
荫蔽
辐射
酣畅淋漓
B.慰籍
彷徨
铆钉
惊心动魄
C.蕴藏
契机
脉搏
霞蔚云蒸
D.崭新
烟筒
罅隙
不事雕琢
4.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不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红烛(zhú)
锈蚀(zhuó)
怒涌(yǒng)
拥护(yōng)
B.情景(jǐng)
情境(jìng)
力量(liàng)
量杯(liáng)
C.滚动(gǔn)
衮服(gǔn)
洪涛(tāo)
滔滔(tāo)
D.狂飙(biāo)
寰宇(huán)
灵魂(hún)
灼热(zhuó)
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同的一组是(  )
A.剥削 盘剥 剥皮 生吞活剥
B.咬啮 始龀 韶龄 龇牙咧嘴
C.血脉 血汗 流血 血口喷人
D.爆发 暴动 曝光 一曝十寒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像染过一样)
B.太息一般的眼光(忧郁)
C.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晴天的景象)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阻止)
7.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放号(hào)  
怒涌  
风起云涌  
蜂涌而至
B.号叫(hào)
晴景
闲情逸趣
晴天霹雳
C.号令(hào)
洪涛
宏福齐天
恢宏大度
D.号角(hào)
律吕
清规戒律
金科玉律
8.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蜡炬(jù)
脂膏(hāo)
躯体(qū)
耕耘(yún)
B.铆钉(mǎo)
怒涌(nǔ)
撑开(chēng)
彷徨(páng)
C.律吕(lǚ)
慰藉(jiè)
罅隙(xià)
嚣鸣(xiāo)
D.情景(jìng)
晨曦(xī)
荫蔽(yīn)
明澈(chè)
9.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于的/快慰。(《峨日朵雪峰之侧》)
B.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C.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锲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峨日朵雪峰之侧》)
D.淡淡的紫色黄昏/在你航程周围消溶。/像昼空里的星星。(《致云雀》)
10.下列各句修辞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B.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C.我是月底光,我是日底光,我是一切星球底光。
D.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
11.下列诗句与作品、作者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你好呵,欢乐的精灵!——《红烛》——闻一多
B.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致云雀》——郭沫若
C.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昌耀
D.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外援和主教练在转会费和出场费等问题上意见不合,终于琴瑟失调,不得不分手。
B.今年我终于考上了大学。就要离开故乡时,班主任苦口婆心地嘱咐我:“考上大学不是学习的终止,一定要更努力地学习。”
C.3月24日的报纸有一篇《当代陈世美》,报道了一个负心汉为了攀高枝而抛弃自己结发妻子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忘恩寡情,义薄云天。
D.作为文物,他们都被认为毫无价值;作为废铁,它们论吨计价;作为景观,它们往往与现代普通人的审美期望相去甚远,大多不堪入目。
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人行道上车让行人本是交规,然而长久以来的落实情况却很不乐观:新交规一经出台,就如汤沃雪,使车让行人蔚然成风。
②你是个不求回报的大方之家,你就像是随叫随到的知心大姐姐,只要朋友需要,你一定会全力相助,从来不去衡量利弊得失。
③这里虽然气候条件恶劣,但富硒土地较多,在专家的帮助下,大家克服各种困难,大力发展科技型园艺,方寸之地开辟出了独具特色的致富路。
④在安徽省宿松县拍摄的《大山之恋》讲述了一对青年大学生献身山区教育事业的故事,他们放弃瓜田李下的甜蜜,体现出当代青年的高尚情操。
⑤在刚刚结束的中国“绿公司”年会上,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表示:“我们现在每一天都如履薄冰。十年以内BAT未必在,可能三年内就不在了。”
⑥电影《听说》成功的秘诀在于不法常可,它并没有像许多电影那样用第一人称来叙事,而是大胆地选择用背景音乐来打破沉默的画面。
A.②④⑥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①③④
14.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这部作品的可贵在于底蕴的深厚,在于思想的争鸣,在于审美的价值,“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读者不妨通过阅读来一起欣赏、探寻。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人只有不断汲取新知识,才能心境澄澈,视野开阔,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C.老一辈虽然离开了岗位,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依然关心着年轻
一代,关注着自己奉献毕生的事业。
D.近年来,常有一些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采用断章取义的伎俩,写文章奚落、诋毁鲁迅先生,真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15.下列对四首诗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一首自由体的新诗,诗人采用了不受束缚的自由句式,具有极为鲜明、强烈的节奏感。
B.《红烛》一诗,诗人在从红烛的外在形态上提取了红烛精神之后,进一步将之归结为“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画龙点睛,揭示了红烛精神的本质和灵魂所在。本诗显示了浓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C.《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意象前后对比,刚柔相济,含蓄隽永。诗中包含着许多哲理,有对理想的新认识,有对奋斗的新理解,更是找到了一个新参照,诗人从中得到了新的感悟。
D.《致云雀》中的云雀是自由的化身,诗人赞美它美妙的歌声,反映诗人向往美好未来的欢乐心情,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
16.下面这段话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站在山脚下,仰望大山,群峰魏峨,乱石穿空,树高林深,几片白云游荡在山腰,雨还是淅淅历历地打在身上,淡淡的薄雾把大山上上下下包裹得越发厚重、崔嵬。同学们信心十足,跃跃欲试,比较顺利地到达了半山腰。但是山势越来越陡俏,山石嶙峋,难以行进。遇到艰难处,大家把关节像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队员体力不支,简直要被疲惫吞噬。但他们谁也不愿做那懦夫和弱者,奋力向上再向上。当登上峰顶,呼吸到清凉的空气,听到那晨曦中的鸟鸣,所有的疲惫与艰辛都化为欣喜的泪滴。
A.魏峨
铆(m?o)钉
懦(nuò)夫
B.淅淅历历
嶙峋
晨曦(xī)
C.薄(báo)雾
陡俏
楔(xiē)入
D.崔嵬
罅(xià)隙
吞噬(shì)
17.下列各项中,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女神》中富有时代性的一首新诗,诗人采用不受束缚的自由句式,想象奇特,情感激越,表达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B.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他的《归园田居》(其一)平淡舒缓,善用白描,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一幅乡村日常生活的图景。
C.通讯有记叙文的特点,可以记叙描写,有人物和事件;又有新闻的特点,必须真实,有时效性。所以在通讯写作时,作者往往不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D.东汉中后期,游宦、游学之风盛行,大批士子远离故乡;作为文人五言诗滥殇的《古诗十九首》反映的就是这一现实,诗中充满了羁旅怀乡的思绪。
18.下列对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势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路,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A.诗歌于雄壮的自然图景中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情感和致密的理趣,实现了情、景和理的完美交融。
B.“力”是全诗的诗眼,象征着“五四”的时代精神,表现出了积极昂扬的斗志和乐观进取的精神。
C.诗人以大胆、丰富而奇特的想象营造了壮阔恢弘的意境,充分体现了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D.本诗形式自由,句式的长短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节奏鲜明,排比的使用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19.下列有关郭沫若的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沫若,原名开贞,号尚武。他是“创造社”的主要成员,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
B.“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是郭沫若对蒲松龄及其作品的高度评价。
C.郭沫若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
D.郭沫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和著名的革命活动家。
20.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互联网革命及其背后的互联网思维,由对产品经理这类人的思辨引发。最典型的产品经理,就是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他并未拥有真正伟大的物质发明,他的伟大在于    。如今,这种思维不再局限于互联网,已经开始对整个时代产生深远影响。
A.定义了“产品经理”这个角色,并把“互联网思维”运用到了极致
B.把“互联网思维”运用到了极致,并定义了“产品经理”这个角色
C.创造了“产品经理”这个角色,并在理论上深入阐释了“互联网思维”
D.在理论上深入阐释了“互联网思维”,并创造了“产品经理”这个角色
21.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诗句,语序正确的一组是(  )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啊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哟!
A.不断的创造
不断的毁坏
不断的努力
B.不断的毁坏
不断的努力
不断的创造
C.不断的努力
不断的创造
不断的毁坏
D.不断的毁坏
不断的创造
不断的努力
22.下列对诗歌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蜘蛛和《致云雀》中的云雀都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描写蜘蛛的形象主要用了对比的手法,对云雀的描写则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等多种手法。
B.《红烛》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都是五四时期激情澎湃的青年的热血表白,这两首诗都使用了反复、呼告等修辞手法以表达强烈的感情。
C.《红烛》的情感表达激越直接,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具有浓重的抒彩。《峨日朵雪峰之侧》是王昌耀先生的抒情短诗,与《红烛》的抒情方式相同。
D.《致云雀》是雪莱的抒情长诗,云雀是贯穿全诗被诗人赞美的对象,该诗和《红烛》一样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
23.下列关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诗人郭沫若对于力的赞歌,可以看作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发起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B.这首诗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可以“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号角。
C.《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严格建守格律,节奏感很强,随着感情的推进,句式、节奏也同时发生变化,显出一种内在的韵律美。
D.这首诗堪称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从这首诗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24.下列对《峨日朵雪峰之侧》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可以看作是登山勇士的自我写照。“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一句中“此刻”和“仅”意蕴丰富,虽历经艰难,可“我”并没有到达最高峰,但也不意味着这就是终点。
B.诗人描写的是他在雪峰之侧目睹的一次高原落日美景,用比喻的手法把落日的张力和动势写得精彩绝伦、如在眼前。在视觉之上,诗人又叠加了听觉描写,滑坡的石砾制造的声响如军旅的喊杀声渐渐远去,这一音响的叠加使诗中所写落日更显壮观。
C.在这首诗中,诗人塑造了众多意象,峨日朵之雪、太阳、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
D.诗歌的最后,诗人给出一个“特写镜头”,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一同默享快慰!诗人为一只渺小的蜘蛛而不是雄鹰或者雪豹和自己一同享受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而遗憾,深感无奈。
25.下列关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诗人郭沫若对于力的赞歌,可以看作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发起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B.这首诗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可以“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号角。
C.《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严格遵守格律,节奏感很强。随着感情的推进,句式,节奏也同时发生变化,显出一种内在的韵律美。
D.这首诗堪称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从这首诗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2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直到五四之前,中国诗坛还是旧诗一统天下。________________
①新诗的倡导者们主张废除陈旧的格律,其着眼点当然不仅仅在于形式。
②尽管旧诗曾有灿烂的过去,但到了20世纪初,已成强弩之末。
③它那固定的形式、格律,已使它很难容纳新的思想、新的内容。
④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向旧诗所代表的传统思想与美学观念发起挑战。
⑤很难适应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读者的审美要求。
A.①④②③⑤
B.②③⑤①④
C.①④③②⑤
D.②①④⑤③
2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近日,一名女乘客晕倒在公交车内,司机当机立断,和4名热心乘客一起将患者送到医院,患者很快转危为安,司机和乘客的爱心之举迎来了网友一片点赞。
B.清华大学联合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低碳能源大学联盟未来交通研究中心,他们试图寻找解决北京雾霾天出行困难的破解之道。
C.“侃”是特有的北京人的休闲方式,也是谈生意的重要形式,就像广东人的喝早茶,许多生意往往是在“侃”中谈成的。
D.为加强巡视队伍自身建设,中央对巡视组组长采取“一次一授权”的管理制度,这种创新,相对减弱了巡视组组长自身发生腐败的风险系数。
28.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与例句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A.“小林——我来了!”他大喊着。
B.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C.带工的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叠叠的“打印子簿子”,懒散地站在正门出口——好像火车站轧票处一般的木栅子的前面。
D.想赢的不能赢,不怕输的反而输——这是竞赛的辩证法。
29.下列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从仰视的角度写出了空中的壮阔景象,写出了诗人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
B.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丰富的想象,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起来。
C.“无数”“无限”这些词语,写出了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威力的自然形象,显示出它们的宏伟、壮观和伟力。
D.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也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30.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号尚武,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诗人。
B.闻一多,现代诗人、文史学者。提倡自由体诗。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
C.闻一多的诗集《红烛》题材广泛,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
D.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
3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蜡炬(jù)  
躯(qū)体   
心惊胆颤(chàn)
B.溃(kuì)脓
烧沸(fèi)
按捺(nà)不住
C.脂(zhǐ)肪
既(jì)已
熏陶渐(jiān)染
D.消弭(mǐ)
慰藉(jiè)
一哄(hòng)而散
二、现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死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32.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二节,先总写凝滞的死水,再从色彩、光泽上具体描写了死水的肮脏和污浊。
B.第三节从静态上描写了死水的腐烂变质;第四节则从动态上写出了死水的沉寂。
C.第五节在前四节冷嘲热讽的基础上,揭露了“死水”的真面目,深刻地说明:唯有创造一个新世界,才能找到“美的所在”。
D.全诗是一种比喻,以“死水”比喻黏滞不动、沤得发臭、丧失生命力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判精神。
33.诗歌中最鲜明的意象是“一沟绝望的死水”,它有何象征意义?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悬崖边的树
曾卓
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
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
平原的尽头
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
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它孤独地站在那里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
留下了风的形状
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
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一九七○年
3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移植给悬崖边的树,使树具有了人的情思。
B.诗中,诗人处处在写树,又处处在写人,处处在写人生战场上的坚强战士。
C.全诗描绘了一棵树,写它远离森林,孤独而又寂寞,是为了强调个人和集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D.本诗是凝练而含蓄的,这种凝练而含蓄的艺术描写,深化了诗歌的象征意蕴。
35.这首诗塑造了“一棵立于悬崖边的树”的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对“树”的形象进行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浮云①
[俄国]莱蒙托夫
天空的浮云哦,永恒的流浪汉!
恰似一串珍珠项链在碧原上飘荡,
你们也和我一样,如同一群流放犯,
由可爱的北国匆匆地奔向南疆。
是谁把你们驱赶?难道是命运的决断?
是出于私下的嫉妒?还是公开的怨望?
是因为你们蒙受触犯刑律的灾难?
还是因为朋友们用心狠毒的诽谤?
不,是荒芜的田地使你们感到厌烦……
你们不知道什么叫激情?什么叫忧伤?
你们永远冷漠无情,永远自由自在,
你们没有祖国,你们也不会有流放。
(注)①这首诗创作于1840年5月初,即诗人第二次被流放去高加索的前夕。
3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珍珠项链”“碧原”形象地描绘了在夕阳的金黄色光辉照射下碧空彩云的画面,美丽的景色排遣了诗人胸中的愁闷。
B.诗人在“北国”前加上“可爱的”的修饰语,以表示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对亲人和朋友的怀念。
C.“是谁把你们驱赶?”这种设问具有双关的含义,既指风儿把浮云驱赶,又指沙皇将诗人流放。
D.末段通过替云回答,使云恢复到自然状态,刻画了云的冷漠无情,从而烘托出诗人热爱祖国、渴望自由的感情。
3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通过“浮云”这个形象,抓住浮云与诗人身世中某些共同的和不同的特征,用正比和反衬的手法,寄寓了自己不幸的遭遇,抒发了自己爱祖国、爱自由的情怀。
B.“浮云”本来是现实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种自然现象,诗人在这里用呼告的手法,把“云”人格化了。移动中的“浮云”尚有自己的自由,可“我”却是缺少自由的“流放犯”,通过对浮云的向往反衬出诗人对自由的渴望。
C.全诗没有正面抒发自己爱祖国、爱自由的感情,甚至不正面谈诗人自己,只是用大量笔墨来描绘浮云的冷漠,可字里行间却处处有诗人的存在,诗人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
D.全诗三节十二行,语言精练,内容丰富。既描绘了浮云的形象,又叙述了诗人的身世,两者结合得非常巧妙;加之使用多种修辞手法,使诗的主题十分鲜明,形象极为生动。
38.在诗中作者连续五次发问,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
39.在这首诗中作者认为浮云和自己的命运有何差别?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色彩
闻一多
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
自从绿给了我发展,
红给了我热情,
黄教我以忠义,
蓝教我以高洁,
粉红赐我以希望,
灰白赠我以悲哀;
再完成这帧彩图,
黑还要加我以死。
从此以后,
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
因为我爱他的色彩。
40.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绿”是小草发芽的颜色,“黑”是人生的辉煌,由“绿”到“黑”,生命正好经历了由生到巅峰的过程。
B.色彩代表美,有了美,生命才可爱、珍贵,值得“溺爱”,该诗高唱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
C.正视“黑还要加我以死”,对生命可谓既珍惜又豁达,使读者切实体会到对生命的感悟。
D.这是一首富有哲理的小诗,赋予颜色各种意义,揭示色彩的价值,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41.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将抽象生命予以不同色彩,完善了生命内涵。告诉人们要热爱生活,重视生命价值。
B.作者运用了比喻、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把生命的白纸色彩化,具体化。
C.诗人注重语言的色彩感,他把绘画色彩作为创造诗形美的一种手段,使诗更具有直观性。
D.诗歌将各种色彩都引入诗中,每一种色彩构成一个声部,全诗则成为一个色彩的大合唱。
42.诗人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试举例加以说明。
43.既然“灰白赠我以悲哀”“黑还要加我以死”,诗人为什么在结尾却说“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良宵
昌耀
放逐的诗人啊
这良宵是属于你的吗
这新嫁娘的柔情蜜意的夜是属于你的吗
这在山岳、涛声和午夜钟楼流动的夜是属于你的吗
这使月光下的花苞
如小天鹅徐徐展翅的夜是属于你的吗
不,今夜没有月光,没有花朵,也没有天鹅
我的手指染着细雨和青草气息
但即使是这样的雨夜
也完全是属于你的吗
是的,全部属于我
但不要以为我的爱情已生满菌斑
我从空气摄取养料,经由阳光提取钙质
我的须髭如同箭毛
而我的爱情却如夜色一样羞涩
啊,你自夜中与我对语的朋友
请递给我十指纤纤的你的素手
44.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放逐的诗人啊/这良宵是属于你的吗”,这似是对他者的诘问,又如同喃喃自语;既点出了诗人被放逐的处境,又表现出对命运的思索。
B.“我的手指染着细雨和青草气息”,写在一个小雨霏霏的夜晚,青草散发着清香,诗人受伤的心灵被大自然拥抱着、安慰着。
C.“但不要以为我的爱情已生满菌斑/我从空气摄取养料,经由阳光提取钙质”,“爱情”不会因放逐而心灰意冷,诗人经历了命运的折磨,仍能在空气和阳光中获得新生。
D.本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情诗,诗人所抒发的不仅是爱情的情感,也是借“爱情”表达自己对当年被流放所遭遇苦难经历的回忆与哭诉。
45.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今夜没有月光,没有花朵,也没有天鹅”,一连用了四个否定词,对浪漫的想象进行了否定,再次暗示了自己身处困境的遭遇。
B.“也完全是属于你的吗/是的,全部属于我”,对白是本诗的主要形式,诗人面对“朋友”的又一次提问,给出了更坚定更豪迈的回答。
C.“我的须髭如同箭毛”,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以华丽清新的笔调,表达了诗人不屈服于命运的刚毅情怀。
D.“请递给我十指纤纤的你的素手”,化用古诗中的“纤纤擢素手”,这既是诗人对爱情的真挚与渴望,也是对自己命运的更高呼求。
46.本诗在抒情时,多次进行诗人和“朋友”之间的人称变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47.本诗在网上的通行版本中,没有“这在山岳、涛声和午夜钟楼流动的夜是属于你的吗/这使月光下的花苞/如小天鹅徐徐展翅的夜是属于你的吗”三句。你认为这三句话的存在是有必要的吗?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艾青
你也爱那白浪么——
它会啮啃岩石
更会残忍地折断船橹
撕碎布帆
没有一刻静止
它自满地谈述着
从古以来的
航行者的悲惨的故事
或许是无理性的
但它是美丽的
而我却爱那白浪
——当它的泡沫溅到我的身上时
我曾起了被爱者的感激
一九三七年五月二日
48.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你也爱那白浪么”“而我却爱那白浪”既点出了“我”爱白浪,也有希望别人爱白浪的意味。
B.“更会残忍地折断船橹/撕碎布帆”写白浪的凶恶态度和行为的结果,表现了白浪毁灭力量的强大。
C.“没有一刻静止”,写白浪永不停歇的状态,也写白浪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和不安于平静的性格。
D.“当它的泡沫溅到我的身上时/我曾起了被爱者的感激”,着意写白浪也有表达温情的独特方式。
49.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提问,中间叙述、评价,结尾解答,结构完整,也带来了形式上和节奏上的双重美感。
B.诗歌中的两处破折号,相当于表示注释的括号,其间的部分是对“爱那白浪”的原因的说明。
C.诗歌虚写了白浪“啮啃岩石”和制造“悲惨的故事”,实写了把“泡沫溅到我的身上”,手法巧妙。
D.“也”“更”“但”“而”等词语的使用,既有强调作者的态度的作用,也能够增强抒情效果。
50.如何理解“它自满地谈述着”中的“自满”?
51.诗歌中“或许是无理性的/但它是美丽的”两句是如何表达“我”对白浪的爱的?请简要分析。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神话、传说题材在文艺创作领域的勃兴是20世纪世界上一大文化景观。民族的神话、传说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文化根底,中国新文学重述民族神话、传说即是从上古源头找到与现代文明相融相契的心灵原矿。分而述之,民族神话、传说的新文学书写,具有以下之精神依归。
强大的人格意志力量。中国上古神话在讲述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时,其出发点并不在于人对世界最终是如何征服的,而在于宣扬英雄们彰显的强大的人格意志力量:“夸父”虽败犹荣,“愚公”虽“愚”却感动“天帝”搬山,“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精卫”生命不尽“填海”不止,“杜鹃”哪怕“泣血”也要把行人召回故乡,等等。中国新文学的“新民”与“立人”思想充分表达了对神话英雄人格的向往。鲁迅的《铸剑》不问“复仇”成功与否,而着意于“眉间尺”如何蹈厉性情和视死如归;汪静之的《精卫公主》修改版最终突出精卫的心魂是“不填平东海誓不甘休”;闻一多的《南海之神》、刘梦苇的《希望》等诗歌都是如此。抗日战争时期,“夸父追日”“共工之怒”等几乎成了文学中的最大公共意象,力推反抗精神,作品借以给民族提气壮神。
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从一开始,国人在神话中就寄寓了生命不死的冀求。盘古死后,他的一毛一脉都衍变成了树木河流;女娲的肉身最终成为“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夸父渴死后,其手杖化为邓林;瑶姬未嫁已死,其精魂立身为巫山女神……这些“化生”神话就充分隐含了中国文化的现世形态和乐感意识。郭沫若的《凤凰涅槃》《女神之再生》,抒写了大破后大立之激情,践行了文学上常见的“再生”母题。此中的“再生”不是基督的“复活”,而是生命形态的存活。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不少作品都暗含着强烈的生命意识。韩少功《爸爸爸》中的“丙崽”也暗含着“生生之谓易”的深刻意蕴。
与物同游的和谐精神。崇尚“物我一体”是中国神话的一大内质。“化生”神话中就明确表达了外在世界是由盘古、女娲、夸父等人的肉身生衍而来的。西方在现代化过程中深觉科技制造了新的奴役,使人为机器所束缚,所以重提“神性”以图拯救。但中国新文学作家并不以为然。郭沫若在《天狗》《日出》《地球,我的母亲》等诗歌中,就以神话来比附现代科学。现代科技的“伟力”在郭沫若看来就是中国人曾经所想象的“神力”。另外,中国神话中的英雄有着“挟山超海”的能力,但绝不率性而为。“三皇五帝”作为人祖,以救民于水火而著称,就是身体微弱如“精卫”者也通过“填海”与人方便。他们无不是集体力量的象征,给民族整体以激情、信心和动力。
(摘编自《民族神话传说的新文学书写》)
5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中国文学从上古神话传说中找到了民族精神的文化根底。
B.中国上古神话重视宣扬英雄的人格意志力量,其出发点不在于人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C.中国上古神话中的英雄人物只有生命形态的转化,无真正的死亡。
D.西方在现代化进程中发现人的生存困境是由科技或机器造成的。
5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总说神话传说对新文学的意义,主体部分从三个方面阐述并举例论证。
B.郭沫若的《凤凰涅槃》和韩少功的《爸爸爸》都包含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
C.中国神话传说中的英雄人物绝不率性而为,证明了他们是集体力量的象征。
D.中国新文学从上古神话中继承了人格意志力量、生命意识与物我和谐精神。
5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神话具有契合现代文明的精神内涵,所以能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常见内容。
B.中国上古神话的叙事重视过程,让人遗憾的是其叙事往往缺少明确的结果。
C.寻根文学作品中的生命意识是对郭沫若《凤凰涅槃》的精神的继承和风格的延续。
D.郭沫若的诗歌作品充满想象的“神力”,体现了神话传说与现代科学的和谐统一。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小题。
现代诗派
翟长兴
①现代诗派,是对三十年代到抗战前新崛起的有大致相似的创作风格的年轻的都市诗人的统称。现代诗派因《现代》杂志而得名,其兴起的标志,即是1932年在上海创刊的由施蛰存、杜衡主编的《现代》杂志。
②戴望舒是现代派诗歌领袖,重要的诗人还有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施蛰存、金克木、废名等,他们都以各自意象新颖、想象独特的诗作,推进现代派诗歌的发展。
③在20世纪30年代阶级对垒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现代派诗人们大多是游离于政党与政治派别之外的边缘人;同时,许多人来自乡土,在都市中感受着传统与现代双重文明的挤压,又成为乡土和都市夹缝中的边缘人。他们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的影响,濡染了波德莱尔式的对现代都市的疏离感和陌生感及魏尔伦式的世纪末颓废情绪。而五四运动的退潮和大革命的失败,摧毁了年轻诗人的纯真信念,辽远的国土由此成为一代诗人的精神寄托。
④戴望舒的《雨巷》典型地表达了一代青年普遍的理想幻灭的忧郁情绪。作为理想象征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像梦飘过一样,在面前一闪,转瞬即逝了。就这样用暗示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追求美好理想而不得的那种孤苦心情。这点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的影响。
⑤在诗艺上,现代派诗人注重暗示的技巧,很少直接呈现主观感受,而是采用意象隐喻、通感、象征来间接传达情调和意绪,这使得现代派诗歌大多含蓄、朦胧,既避免了狂叫、直说,又纠正了初期象征派晦涩难懂的弊病,创造性地转化了波德莱尔、魏尔伦的象征主义诗艺。
⑥现代派诗人重视向内在的心灵世界和平凡的日常生活开掘诗的题材,运用象征的意象与曲折隐藏的方法,表达其忧伤之思情,追求“象征派的形式、古典派的内容”的统一。现代派诗歌的现代诗形体体现在表层形式上,它有以象征主义为主,兼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意象派的艺术特点;而在审美趣味和文化心理取向上则显示出鲜明的古典主义特征,呈现出朦胧而又明朗、单纯而又丰富的东方民族审美特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东方民族现代诗。
⑦正是现代派诗人们这样孜孜不倦,兼收并蓄,不断地进行着“化古化欧的创造性的转化工作”,使中国新诗既民族化又现代化,从而构建起真正的东方民族现代诗。
⑧现代派诗歌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诗坛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标志着中国新诗的成熟,是东方民族现代诗构建发展的开始。其所追求的开掘内心和传达朦胧的美学原则,对于新诗艺术表现的含蓄与丰富,对诗的艺术本质的思考与探索,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无疑是有积极意义与独特的贡献。
55.下列有关“现代诗派”的表述,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
A.现代诗派是指在20世纪30年代到抗战前新崛起的创作风格上大致相似的年轻都市诗人的统称。
B.现代诗派因《现代》杂志而得名,1932年在上海创刊的由施蛰存、杜衡主编的《现代》杂志,成为现代诗派兴起的标志。
C.现代诗派的诗人多无政治派别,全都是来自乡村,在城市生活而遭受乡村、都市文明挤压的边缘人。
D.现代诗派诗人追求化古化欧的创造性的转化工作,使中国新诗成为具有民族性、现代化特征的东方民族现代诗。
5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现代诗派的得名源于1932年在上海创办的《现代》杂志,杂志汇集了许多诗人,并刊发了许多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作。
B.戴望舒是现代诗派的领袖,其《雨巷》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诗人理想的象征,诗歌表现了当时青年普遍存在的理想幻灭情绪。
C.现代诗派诗人创作的诗歌很少直接表达主观感受,往往采用暗示的方法,间接表达内心情感,纠正了初期象征派晦涩难懂的问题。
D.现代诗派有两个明显的特点:诗歌注重使用象征手法;具有鲜明的古典主义风格,审美特色有东方民族矛盾心理,如朦胧而明朗。
5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现代诗派的诗人都各自以意象新颖、想象独特的诗作,推进了现代诗派的发展,形成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诗坛的美景。
B.由于现代诗派诗人深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再加上大革命失败对诗人信念的摧毁,使得辽远的国土成为一代诗人的精神寄托。
C.波德莱尔、魏尔伦的诗歌特征等对现代诗派的诗人影响很大,但现代诗派的诗人并没有生搬硬套,而是进行创造性转化。
D.现代诗派重视内心世界和平凡生活,诗人用曲折、隐藏方式和象征的意象表达内心情感,在中国新诗发展中有独特贡献。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2课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放号(hào)
怒涌
关怀备至
蜂涌而至
B.号叫(hào)
晴景
青山绿水
晴天霹雳
C.号令(hào)
洪涛
宏福齐天
宽宏大度
D.号角(hào)
律吕
谈笑风生
相辅相成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字形能力。此类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生僻字的字音。多音字要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区分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的读音、词性辨别读音等。平时要善于积累,同时要结合词义、词性、汉字“六书”等相关知识及技巧进行辨析。
A项,
“蜂涌而至”错,应为“蜂拥而至”。
B项,“号叫(hào)”错,应为“号(háo
)叫”。
C项,“宏福齐天”错,应为“洪福齐天”。
故选D。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陷井
 晴景 
轻手蹑脚 
水波荡漾
B.破锭
 凄婉 
柔声细语 
波光艳影
C.回溯
 寂寥 
力挽狂澜 
招摇过市
D.沉淀 
律吕 
悄无生息
 沉默寡言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字形识记能力。做题时注意结合具体语境辨析字形。积累记忆是解决字形题的根本办法。字形记忆一定要结合字义记忆。
A项,“陷井”中“井”应为“阱”。
B项,“破锭”中“锭”应为“绽”。
D项,“悄无生息”中“生”应为“声”。
故选C。
3.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律吕
荫蔽
辐射
酣畅淋漓
B.慰籍
彷徨
铆钉
惊心动魄
C.蕴藏
契机
脉搏
霞蔚云蒸
D.崭新
烟筒
罅隙
不事雕琢
【答案】B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相连字形的考核主要考核形近字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
B项,慰籍——慰藉(着意安慰、抚慰)。
故选B。
4.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不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红烛(zhú)
锈蚀(zhuó)
怒涌(yǒng)
拥护(yōng)
B.情景(jǐng)
情境(jìng)
力量(liàng)
量杯(liáng)
C.滚动(gǔn)
衮服(gǔn)
洪涛(tāo)
滔滔(tāo)
D.狂飙(biāo)
寰宇(huán)
灵魂(hún)
灼热(zhuó)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
A项,锈蚀(zhuó)——shí(是指通过外物作用,物质产生了物理体积与化学性质的缺失与变化)。
故选A。
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同的一组是(  )
A.剥削 盘剥 剥皮 生吞活剥
B.咬啮 始龀 韶龄 龇牙咧嘴
C.血脉 血汗 流血 血口喷人
D.爆发 暴动 曝光 一曝十寒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的是“读音完全不同的一组”,然后根据字形和字义辨析字音。
A项,“剥皮”的“剥”读“bāo”,其他均读“bō”;
B项,依次读niè、chèn、líng、zī;
C项,“流血”的“血”读“xiě”,其他均读“xuè”;
D项,“一曝十寒”的“曝”读“pù”,其它均读“bào”。
故选B。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像染过一样)
B.太息一般的眼光(忧郁)
C.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晴天的景象)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阻止)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在积累的基础上结合句意辨析即可。B项,“太息,忧郁”错误。太息:叹息。故选B。
7.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放号(hào)  
怒涌  
风起云涌  
蜂涌而至
B.号叫(hào)
晴景
闲情逸趣
晴天霹雳
C.号令(hào)
洪涛
宏福齐天
恢宏大度
D.号角(hào)
律吕
清规戒律
金科玉律
【答案】D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和字形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积累的字音、字形知识技巧进行辨析,平时要关注同义词、近义词、形近字、音同音近字的积累。
A项,“蜂涌而至”应为“蜂拥而至”;
B项,“号”应读“háo”;
C项,“宏福齐天”应为“洪福齐天”。
故选D。
8.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蜡炬(jù)
脂膏(hāo)
躯体(qū)
耕耘(yún)
B.铆钉(mǎo)
怒涌(nǔ)
撑开(chēng)
彷徨(páng)
C.律吕(lǚ)
慰藉(jiè)
罅隙(xià)
嚣鸣(xiāo)
D.情景(jìng)
晨曦(xī)
荫蔽(yīn)
明澈(chè)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本题考查形声字的读音,与所学的教材贴近。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本题:
A项,“膏”应读gāo;
B项,“怒”应读nù;
D项,“景”应读jǐng。
故选C。
【点睛】
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
9.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于的/快慰。(《峨日朵雪峰之侧》)
B.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C.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锲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峨日朵雪峰之侧》)
D.淡淡的紫色黄昏/在你航程周围消溶。/像昼空里的星星。(《致云雀》)
【答案】B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字形辨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相连字形的考核主要考核形近字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
本题:
A项,赐于一赐予;
C项,锲入一揳入;
D项,消溶一消融。
故选B。
【点睛】
字形试题仍然考查常用、常见汉字。从去年开始考纲在作文部分第一次规定了对错别字的量化扣分,加大了对正确书写汉字的考查力度,这恐怕是基于网络语言错别字和学生书写错别字十分普遍的现状而提出的。学生往往在同音字、近义字上出错。平时多采用义辨法,可以减少错别字。与去年一样,许多词语出自课本。
10.下列各句修辞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B.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C.我是月底光,我是日底光,我是一切星球底光。
D.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解答本类题需要根据不同修辞手法的特点,联系具体语句进行分析。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各句修辞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B项,采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其他三项都是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故选B。
11.下列诗句与作品、作者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你好呵,欢乐的精灵!——《红烛》——闻一多
B.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致云雀》——郭沫若
C.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昌耀
D.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做此题时,要求考生在调动平时学习积累的时候要放开眼界,多去关注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和中外文化常识,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A项,“你好呵,欢乐的精灵!”是雪莱《致云雀》中的句子;
B项,
《致云雀》应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C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应为“《峨日朵雪峰之侧》”。
故选D。
【点睛】
文学常识类题目考查内容较为广泛,需要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在做题时,也要关注某一个细节或者某一个用词上出现的瑕疵和陷阱,做到仔细甄别。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外援和主教练在转会费和出场费等问题上意见不合,终于琴瑟失调,不得不分手。
B.今年我终于考上了大学。就要离开故乡时,班主任苦口婆心地嘱咐我:“考上大学不是学习的终止,一定要更努力地学习。”
C.3月24日的报纸有一篇《当代陈世美》,报道了一个负心汉为了攀高枝而抛弃自己结发妻子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忘恩寡情,义薄云天。
D.作为文物,他们都被认为毫无价值;作为废铁,它们论吨计价;作为景观,它们往往与现代普通人的审美期望相去甚远,大多不堪入目。
【答案】D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考查重点是测试那些常见但又容易用错的成语。成语运用是否正确,主要看它是否符合语境,和整个句子的氛围吻合,和人称相应,和句意一致,使用就是正确的,忽视语境,就会导致用词不当。
A项,琴瑟失调,比喻夫妇不和,不能用于其他人物关系。此处使用对象不当。
B项,苦口婆心,形容怀着好心再三诚恳地劝告。一般用于劝告那些不能较快地认识自己缺点错误的人,此处与语境不符。
C项,义薄云天,义气深厚。此处褒义词贬用。
D项,不堪入目,意思是指形象丑恶,使人看不下去。用在此处正确。
故选D。
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人行道上车让行人本是交规,然而长久以来的落实情况却很不乐观:新交规一经出台,就如汤沃雪,使车让行人蔚然成风。
②你是个不求回报的大方之家,你就像是随叫随到的知心大姐姐,只要朋友需要,你一定会全力相助,从来不去衡量利弊得失。
③这里虽然气候条件恶劣,但富硒土地较多,在专家的帮助下,大家克服各种困难,大力发展科技型园艺,方寸之地开辟出了独具特色的致富路。
④在安徽省宿松县拍摄的《大山之恋》讲述了一对青年大学生献身山区教育事业的故事,他们放弃瓜田李下的甜蜜,体现出当代青年的高尚情操。
⑤在刚刚结束的中国“绿公司”年会上,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表示:“我们现在每一天都如履薄冰。十年以内BAT未必在,可能三年内就不在了。”
⑥电影《听说》成功的秘诀在于不法常可,它并没有像许多电影那样用第一人称来叙事,而是大胆地选择用背景音乐来打破沉默的画面。
A.②④⑥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题中①如汤沃雪:比喻事情极容易解决。使用正确;②大方之家: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有学问的内行人。使用错误;③方寸之地:原本指很小的地方,只能用寸来衡量面积,后也用来指人心胸狭隘。此处使用与句中“富硒土地较多”语境不符;
④瓜田李下:指容易产生嫌疑的地方。使用错误;⑤如履薄冰: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使用正确;⑥不法常可:不效法常规惯例,使用正确。
14.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这部作品的可贵在于底蕴的深厚,在于思想的争鸣,在于审美的价值,“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读者不妨通过阅读来一起欣赏、探寻。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人只有不断汲取新知识,才能心境澄澈,视野开阔,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C.老一辈虽然离开了岗位,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依然关心着年轻
一代,关注着自己奉献毕生的事业。
D.近年来,常有一些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采用断章取义的伎俩,写文章奚落、诋毁鲁迅先生,真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只有香如故”是保持自己的气节,和句式的语境不符。
15.下列对四首诗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一首自由体的新诗,诗人采用了不受束缚的自由句式,具有极为鲜明、强烈的节奏感。
B.《红烛》一诗,诗人在从红烛的外在形态上提取了红烛精神之后,进一步将之归结为“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画龙点睛,揭示了红烛精神的本质和灵魂所在。本诗显示了浓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C.《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意象前后对比,刚柔相济,含蓄隽永。诗中包含着许多哲理,有对理想的新认识,有对奋斗的新理解,更是找到了一个新参照,诗人从中得到了新的感悟。
D.《致云雀》中的云雀是自由的化身,诗人赞美它美妙的歌声,反映诗人向往美好未来的欢乐心情,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B项,“本诗显示了浓烈的现实主义色彩”错误,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从红烛的外在形态上提取了红烛精神,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应为显示了浓烈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
故选B。
16.下面这段话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站在山脚下,仰望大山,群峰魏峨,乱石穿空,树高林深,几片白云游荡在山腰,雨还是淅淅历历地打在身上,淡淡的薄雾把大山上上下下包裹得越发厚重、崔嵬。同学们信心十足,跃跃欲试,比较顺利地到达了半山腰。但是山势越来越陡俏,山石嶙峋,难以行进。遇到艰难处,大家把关节像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队员体力不支,简直要被疲惫吞噬。但他们谁也不愿做那懦夫和弱者,奋力向上再向上。当登上峰顶,呼吸到清凉的空气,听到那晨曦中的鸟鸣,所有的疲惫与艰辛都化为欣喜的泪滴。
A.魏峨
铆(m?o)钉
懦(nuò)夫
B.淅淅历历
嶙峋
晨曦(xī)
C.薄(báo)雾
陡俏
楔(xiē)入
D.崔嵬
罅(xià)隙
吞噬(shì)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汉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项,魏峨——巍峨。
B项,淅淅历历——淅淅沥沥。
C项,薄——bó,陡俏——陡峭。
故选D。
17.下列各项中,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女神》中富有时代性的一首新诗,诗人采用不受束缚的自由句式,想象奇特,情感激越,表达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B.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他的《归园田居》(其一)平淡舒缓,善用白描,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一幅乡村日常生活的图景。
C.通讯有记叙文的特点,可以记叙描写,有人物和事件;又有新闻的特点,必须真实,有时效性。所以在通讯写作时,作者往往不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D.东汉中后期,游宦、游学之风盛行,大批士子远离故乡;作为文人五言诗滥殇的《古诗十九首》反映的就是这一现实,诗中充满了羁旅怀乡的思绪。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通讯有记叙文的特点”“又有新闻的特点”“作者往往不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错误。通讯又具有记叙文和新闻没有的特点:常常加入作者的观点和评论。
故选C。
18.下列对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势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路,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A.诗歌于雄壮的自然图景中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情感和致密的理趣,实现了情、景和理的完美交融。
B.“力”是全诗的诗眼,象征着“五四”的时代精神,表现出了积极昂扬的斗志和乐观进取的精神。
C.诗人以大胆、丰富而奇特的想象营造了壮阔恢弘的意境,充分体现了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D.本诗形式自由,句式的长短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节奏鲜明,排比的使用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A.“致密的理趣”“实现了情、景和理的完美交融”说法有误,本诗表现的不是理趣,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自然形象成为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是五四时期那种时代狂飈的象征,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作者借这首诗想要告诉人们:科学的文明,人民的觉醒,终将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实现了情、景的完美交融。
故选A。
19.下列有关郭沫若的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沫若,原名开贞,号尚武。他是“创造社”的主要成员,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
B.“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是郭沫若对蒲松龄及其作品的高度评价。
C.郭沫若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
D.郭沫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和著名的革命活动家。
【答案】A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本题中,
A项,“现实主义”错,应该是“浪漫主义”。
故选A。
20.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互联网革命及其背后的互联网思维,由对产品经理这类人的思辨引发。最典型的产品经理,就是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他并未拥有真正伟大的物质发明,他的伟大在于    。如今,这种思维不再局限于互联网,已经开始对整个时代产生深远影响。
A.定义了“产品经理”这个角色,并把“互联网思维”运用到了极致
B.把“互联网思维”运用到了极致,并定义了“产品经理”这个角色
C.创造了“产品经理”这个角色,并在理论上深入阐释了“互联网思维”
D.在理论上深入阐释了“互联网思维”,并创造了“产品经理”这个角色
【答案】A
【分析】
【详解】
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横线后面说“这种思维……”,指的是“互联网思维”,故“互联网思维”应放在后面,与后文连接更紧密。同时“定义……角色”和“把……运用到极致”这两者之间存在递进关系。故选A。
21.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诗句,语序正确的一组是(  )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啊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哟!
A.不断的创造
不断的毁坏
不断的努力
B.不断的毁坏
不断的努力
不断的创造
C.不断的努力
不断的创造
不断的毁坏
D.不断的毁坏
不断的创造
不断的努力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考生解答本题时要注意话题的一致性、连贯性。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同时要注意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具体分析,题文要求排序的三个句子选自郭沫若的诗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位置是在是个中间部分,考生可依据排序前面的诗句“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中的“怒涌”“要把地球推倒”“滚滚的洪涛”可知,“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决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所要填的文句首先体现了“力的毁坏性”。具体研读诗歌,诗人看到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看到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故按照诗人表达“力”逻辑顺序应该是“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
故选D。
22.下列对诗歌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蜘蛛和《致云雀》中的云雀都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描写蜘蛛的形象主要用了对比的手法,对云雀的描写则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等多种手法。
B.《红烛》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都是五四时期激情澎湃的青年的热血表白,这两首诗都使用了反复、呼告等修辞手法以表达强烈的感情。
C.《红烛》的情感表达激越直接,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具有浓重的抒彩。《峨日朵雪峰之侧》是王昌耀先生的抒情短诗,与《红烛》的抒情方式相同。
D.《致云雀》是雪莱的抒情长诗,云雀是贯穿全诗被诗人赞美的对象,该诗和《红烛》一样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与《红烛》的抒情方式相同”错。《峨日朵雪峰之侧》的抒情方式是含蓄而深沉的,诗人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有峨日朵之雪和石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通过意象之间的的变化与相互作用,描绘出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乌托邦,那是一个仅存于诗人心中的天堂。与《红烛》的激越直接的抒情方式不同。
故选C。
23.下列关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诗人郭沫若对于力的赞歌,可以看作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发起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B.这首诗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可以“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号角。
C.《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严格建守格律,节奏感很强,随着感情的推进,句式、节奏也同时发生变化,显出一种内在的韵律美。
D.这首诗堪称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从这首诗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情感、手法等综合鉴赏能力。
C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严格遵守格律”错误,这是一首自由体诗,诗歌语言形式上不受格律限制;自由体诗每一行的字数,每一节的划分,每一首诗的节奏和韵律都没有固定的格式。
故选C。
24.下列对《峨日朵雪峰之侧》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可以看作是登山勇士的自我写照。“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一句中“此刻”和“仅”意蕴丰富,虽历经艰难,可“我”并没有到达最高峰,但也不意味着这就是终点。
B.诗人描写的是他在雪峰之侧目睹的一次高原落日美景,用比喻的手法把落日的张力和动势写得精彩绝伦、如在眼前。在视觉之上,诗人又叠加了听觉描写,滑坡的石砾制造的声响如军旅的喊杀声渐渐远去,这一音响的叠加使诗中所写落日更显壮观。
C.在这首诗中,诗人塑造了众多意象,峨日朵之雪、太阳、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
D.诗歌的最后,诗人给出一个“特写镜头”,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一同默享快慰!诗人为一只渺小的蜘蛛而不是雄鹰或者雪豹和自己一同享受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而遗憾,深感无奈。
【答案】D
【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形式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D项,“诗人为一只渺小的蜘蛛而不是雄鹰或者雪豹和自己一同享受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而遗憾,深感无奈”理解错误,诗人没有任何鄙视蜘蛛的意思,相反,在作者眼中,小小的蜘蛛代表着微不足道却不断奋斗的生命,这样的生命同样值得人们去赞美,去热爱。
故选D。
25.下列关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诗人郭沫若对于力的赞歌,可以看作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发起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B.这首诗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可以“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号角。
C.《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严格遵守格律,节奏感很强。随着感情的推进,句式,节奏也同时发生变化,显出一种内在的韵律美。
D.这首诗堪称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从这首诗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答案】C
【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形式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C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严格遵守格律”错误,这是一首自由体诗,诗歌语言形式上不受格律限制;自由体诗每一行的字数,每一节的划分,每一首诗的节奏和韵律都没有固定的格式。
故选C。
2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直到五四之前,中国诗坛还是旧诗一统天下。________________
①新诗的倡导者们主张废除陈旧的格律,其着眼点当然不仅仅在于形式。
②尽管旧诗曾有灿烂的过去,但到了20世纪初,已成强弩之末。
③它那固定的形式、格律,已使它很难容纳新的思想、新的内容。
④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向旧诗所代表的传统思想与美学观念发起挑战。
⑤很难适应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读者的审美要求。
A.①④②③⑤
B.②③⑤①④
C.①④③②⑤
D.②①④⑤③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文段的整体思路是从旧诗写到新诗,注意“它”“同时”“尽管”等词语。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近日,一名女乘客晕倒在公交车内,司机当机立断,和4名热心乘客一起将患者送到医院,患者很快转危为安,司机和乘客的爱心之举迎来了网友一片点赞。
B.清华大学联合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低碳能源大学联盟未来交通研究中心,他们试图寻找解决北京雾霾天出行困难的破解之道。
C.“侃”是特有的北京人的休闲方式,也是谈生意的重要形式,就像广东人的喝早茶,许多生意往往是在“侃”中谈成的。
D.为加强巡视队伍自身建设,中央对巡视组组长采取“一次一授权”的管理制度,这种创新,相对减弱了巡视组组长自身发生腐败的风险系数。
【答案】A
【详解】
试题分析:B项结构混乱,“寻找解决……破解之道”杂糅。应为“寻找解决……的办法”
或者“寻找……破解之道。”
C项语序不当,“特有的”就放在“北京人”后面。
D项搭配不当,“减弱”与“风险系数”不搭配,应改成“降低”等词。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8.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与例句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A.“小林——我来了!”他大喊着。
B.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C.带工的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叠叠的“打印子簿子”,懒散地站在正门出口——好像火车站轧票处一般的木栅子的前面。
D.想赢的不能赢,不怕输的反而输——这是竞赛的辩证法。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要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
例句:表示总结上文。
A项,表示声音的延长。
B项,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
C项,表示解释说明。
D项,表示总结上文。
故选D。
29.下列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从仰视的角度写出了空中的壮阔景象,写出了诗人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
B.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丰富的想象,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起来。
C.“无数”“无限”这些词语,写出了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威力的自然形象,显示出它们的宏伟、壮观和伟力。
D.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也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
A项,“仰视”错误,这里写出了诗人的高度,这个巨人形象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
故选A。
30.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号尚武,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诗人。
B.闻一多,现代诗人、文史学者。提倡自由体诗。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
C.闻一多的诗集《红烛》题材广泛,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
D.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作家作品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
B项,“提倡自由体诗”错误,闻一多提倡新格律体诗。
故选B。
【点睛】
文化、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3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蜡炬(jù)  
躯(qū)体   
心惊胆颤(chàn)
B.溃(kuì)脓
烧沸(fèi)
按捺(nà)不住
C.脂(zhǐ)肪
既(jì)已
熏陶渐(jiān)染
D.消弭(mǐ)
慰藉(jiè)
一哄(hòng)而散
【答案】D
【详解】
本题主要考把握查多音字、形声字、生僻字的读音的能力。多音字要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区分词语读音。答题时,要采用比较排除法。
A项,“心惊胆颤”的“颤”读音改为“zhàn”;
B项,“溃脓”的“溃”读音改为“huì”;
C项,“脂肪”的“脂”读音改为“zhī”;
故选D。
【点睛】
考查字音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
二、现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死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32.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二节,先总写凝滞的死水,再从色彩、光泽上具体描写了死水的肮脏和污浊。
B.第三节从静态上描写了死水的腐烂变质;第四节则从动态上写出了死水的沉寂。
C.第五节在前四节冷嘲热讽的基础上,揭露了“死水”的真面目,深刻地说明:唯有创造一个新世界,才能找到“美的所在”。
D.全诗是一种比喻,以“死水”比喻黏滞不动、沤得发臭、丧失生命力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判精神。
33.诗歌中最鲜明的意象是“一沟绝望的死水”,它有何象征意义?
【答案】
32.B
33.“死水”其实就是旧中国的写照,“一沟绝望的死水”象征帝国主义压迫下的腐败的旧中国。
【分析】
32.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B项,“第三节从静态上描写了死水的腐烂变质”错;“第四节则从动态上写出了死水的沉寂”也错。从第三节一系列的动词“漂”“笑”“咬”来看,第三节是从动态上描写了死水的腐烂变质。第四节,
诗人写“青蛙”的歌声,运用了以动衬静手法,有力地突出死水的寂寞和沉寂。
故选B。
33.
本题考查对意象的理解。
解答本题,首先要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其次,要结合全文,把意象放在全文中去理解。从文章的写作背景来看,诗人怀着报效祖国的志向去美国留学,在异国的土地上,诗人尝到了华人被凌辱、歧视的辛酸,于是,诗人怀着一腔强烈爱国之情和殷切的期望提前回国。然而,回国后呈现在他面前的祖国却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景象——军阀混战、帝国主义横行,以至于诗人的感情由失望、痛苦转至极度的愤怒。《死水》一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因此,“死水”其实就是旧中国的写照。从全诗内容内容来看,全诗共分五节,基本上每一节都在强调“一沟绝望的死水”,前四节都在具体描写诗人是如何“调弄”这沟死水,让它更腐,更烂。说明作者认为它无可救药,没有出路,对社会不抱希望。“一沟绝望的死水”象征帝国主义压迫下的腐败的旧中国。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悬崖边的树
曾卓
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
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
平原的尽头
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
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它孤独地站在那里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
留下了风的形状
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
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一九七○年
3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移植给悬崖边的树,使树具有了人的情思。
B.诗中,诗人处处在写树,又处处在写人,处处在写人生战场上的坚强战士。
C.全诗描绘了一棵树,写它远离森林,孤独而又寂寞,是为了强调个人和集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D.本诗是凝练而含蓄的,这种凝练而含蓄的艺术描写,深化了诗歌的象征意蕴。
35.这首诗塑造了“一棵立于悬崖边的树”的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对“树”的形象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
34.C
35.这首诗的主要意象是一棵立于悬崖边的树,它被“奇异的风”吹到悬崖边,却始终倔强地挣扎着、奋斗着,使自己不跌入深谷。但是,它的身躯却也惨遭摧残,“留下了风的形状”。它由于被吹到悬崖边而倍感孤独和寂寞,却倔强地在孤独中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它承受着被遗弃的命运,但从来没有放弃过爱和希望。这样的形象不仅是诗人内心情感和生活信念的寄托,也是众多知识分子的缩影和写照。
【分析】
34.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C项,“是为了强调个人和集体之间的辩证关系”错误。悬崖边的树是人的化身,是不屈从于命运的抗争者的象征。
故选C。
35.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应结合具体内容理解。
诗人写出了树的危险处境,如它所处的位置,“临近深谷的悬崖上”,由于被抛弃到悬崖的边缘而倍感孤独和寂寞;
它的状态,“孤独地站在那里”,却倔始终倔强地进行着挣扎和奋斗,坚持不跌入悬崖下的深渊;“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寂寞而又倔强”“即将倾跌进深谷里”“要展翅飞翔”;身躯惨遭摧残,承受着被遗弃的命运,但从来没有放弃过爱和希望。这样的形象不仅是诗人内心情感和生活信念的寄托,也是众多知识分子的缩影和写照。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浮云①
[俄国]莱蒙托夫
天空的浮云哦,永恒的流浪汉!
恰似一串珍珠项链在碧原上飘荡,
你们也和我一样,如同一群流放犯,
由可爱的北国匆匆地奔向南疆。
是谁把你们驱赶?难道是命运的决断?
是出于私下的嫉妒?还是公开的怨望?
是因为你们蒙受触犯刑律的灾难?
还是因为朋友们用心狠毒的诽谤?
不,是荒芜的田地使你们感到厌烦……
你们不知道什么叫激情?什么叫忧伤?
你们永远冷漠无情,永远自由自在,
你们没有祖国,你们也不会有流放。
(注)①这首诗创作于1840年5月初,即诗人第二次被流放去高加索的前夕。
3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珍珠项链”“碧原”形象地描绘了在夕阳的金黄色光辉照射下碧空彩云的画面,美丽的景色排遣了诗人胸中的愁闷。
B.诗人在“北国”前加上“可爱的”的修饰语,以表示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对亲人和朋友的怀念。
C.“是谁把你们驱赶?”这种设问具有双关的含义,既指风儿把浮云驱赶,又指沙皇将诗人流放。
D.末段通过替云回答,使云恢复到自然状态,刻画了云的冷漠无情,从而烘托出诗人热爱祖国、渴望自由的感情。
3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通过“浮云”这个形象,抓住浮云与诗人身世中某些共同的和不同的特征,用正比和反衬的手法,寄寓了自己不幸的遭遇,抒发了自己爱祖国、爱自由的情怀。
B.“浮云”本来是现实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种自然现象,诗人在这里用呼告的手法,把“云”人格化了。移动中的“浮云”尚有自己的自由,可“我”却是缺少自由的“流放犯”,通过对浮云的向往反衬出诗人对自由的渴望。
C.全诗没有正面抒发自己爱祖国、爱自由的感情,甚至不正面谈诗人自己,只是用大量笔墨来描绘浮云的冷漠,可字里行间却处处有诗人的存在,诗人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
D.全诗三节十二行,语言精练,内容丰富。既描绘了浮云的形象,又叙述了诗人的身世,两者结合得非常巧妙;加之使用多种修辞手法,使诗的主题十分鲜明,形象极为生动。
38.在诗中作者连续五次发问,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
39.在这首诗中作者认为浮云和自己的命运有何差别?
【答案】
36.A
37.B
38.诗人连续提出五个联系自己命运遭际的诘问,从中透露出诗人所蒙受的种种苦难,
由自己推及浮云,却发现浮云的漂泊是因为荒芜的田地使它们感到厌倦。诗歌写到这里,整个的感情基调起了变化。
39.浮云是自由的,但这自由如同它们的流放一样毫无价值和意义。它们冷漠无情,不知道激情,不知道忧伤,哪里会有如诗人一样的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呢?更谈不上因此而招致的被流放。
【详解】
1.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A项,“美丽的景色排遣了诗人胸中的愁闷”错误,“珍珠项链”是被穿起来的,并不是真正的自由;“如同一群流放犯”景色也不美丽,因而诗人的愁闷并未被排遣。
故选A。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B项,“对浮云的向往”错误,由诗中“你们永远冷漠无情”“你们没有祖国,你们也不会有流放”可知,浮云在作者眼中冷漠无情,因而作者不会向往浮云。
故选B。
3.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题目要求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首先要依据诗文弄懂诗人的五次发问在写什么,针对什么而发。五次发问看似是对浮云而发,实际上作者借此揭示的是自己被流放的原因:命运的不公、私下的嫉妒、公开的怨望、蒙受触犯刑律的灾难、朋友的诽谤;而浮云漂泊的原因“是荒芜的田地使你们感到厌烦”。作者被流放的原因全都来自外界,是被动的、不公的;而浮云漂泊是主动的,是其的内心选择。通过对比,后文转入对浮云冷漠无情的批判,情感基调由此发生变化。
4.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题目要求分析浮云和自己的命运的差别。依据诗文“你们也和我一样,如同一群流放犯”可知,“我”因为爱祖国,爱人民,会招致别人怨恨、诽谤甚至被流放;
依据诗文浮云“永远自由自在”“你们没有祖国”“你们也不会有流放”可知,浮云是流浪汉,是永远自由的,因其没有祖国,因而冷漠无情,不会把别的放在心上,更不会被流放。对比两者特点即可作答。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色彩
闻一多
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
自从绿给了我发展,
红给了我热情,
黄教我以忠义,
蓝教我以高洁,
粉红赐我以希望,
灰白赠我以悲哀;
再完成这帧彩图,
黑还要加我以死。
从此以后,
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
因为我爱他的色彩。
40.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绿”是小草发芽的颜色,“黑”是人生的辉煌,由“绿”到“黑”,生命正好经历了由生到巅峰的过程。
B.色彩代表美,有了美,生命才可爱、珍贵,值得“溺爱”,该诗高唱为艺术而献身的精神。
C.正视“黑还要加我以死”,对生命可谓既珍惜又豁达,使读者切实体会到对生命的感悟。
D.这是一首富有哲理的小诗,赋予颜色各种意义,揭示色彩的价值,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41.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将抽象生命予以不同色彩,完善了生命内涵。告诉人们要热爱生活,重视生命价值。
B.作者运用了比喻、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把生命的白纸色彩化,具体化。
C.诗人注重语言的色彩感,他把绘画色彩作为创造诗形美的一种手段,使诗更具有直观性。
D.诗歌将各种色彩都引入诗中,每一种色彩构成一个声部,全诗则成为一个色彩的大合唱。
42.诗人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试举例加以说明。
43.既然“灰白赠我以悲哀”“黑还要加我以死”,诗人为什么在结尾却说“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
【答案】
40.A
41.B
42.诗人丰富的想象主要表现在前面九行诗中,把生命的白纸色彩化,将抽象的生命予以不同的色彩,完善了生命的内涵。将绘画中的颜色由绿到黑,自然巧妙地排列起来,正好经历了生命由生到死的过程。让人思考,给人启迪。
43.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辩证看法:苍白的生命、单调的生命不是完整的生命,只有将正义与勇敢、热烈与忠诚、博大与希望集于一身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生命。告诉人们要正视生死,珍爱生命。
【分析】
40.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
A项,黑色是灰烬、煤炭的色泽,由绿到黑,生命正好经历了由生到死的过程。
故选A。
41.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B项,运用反复修辞手法错,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故选B。
42.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人把人们熟悉的生命以及与其有关的忠义、高洁、希望、悲哀等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的过程,正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的过程。
“绿”是小草发芽的颜色,是树木吐叶的颜色,它象征着生命的诞生,新事物的开端发展。因此,诗人说:“绿给了我发展。”“红”是太阳、火、心脏的颜色,象征着生命的热情、执着、温暖,因此,诗人说:“红给了我热情。”“黄”是高贵、宁静的色彩,是君主喜欢的颜色,与忠诚密不可分。因此,诗人说:“黄教我以忠义。”“蓝”是大海、天空的颜色,象征着宽广、博大、高洁,因此,诗人说:“蓝教我以高洁。”“粉红”是花蕾的颜色,象征着灿烂、美好和希望。因此,诗人说:“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是枯木、冷铁的色泽,象征着失意、冰冷、悲哀,因此
,诗人说:“灰白赠我以悲哀。”“黑”是灰烬、煤炭的色泽,它肃穆、庄重,通常象征着死亡和结束。因此,诗人说:“黑还要加我以死。”
从以上可以看出,诗人发挥奇特的想象,将绘画中颜色的由绿到黑,自然巧妙地排列起来,正好经历了生命由生到死的过程。这是作者在彻底领悟了生命的内涵后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
43.
阅读全诗,我们可以看出:生命是短暂的,人的生命历程中不仅有忠义、高洁、希望,也有悲哀、失望,甚至死亡,经历过酸甜苦辣的人生才是充实的人生、有意义的人生。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生活中虽然有悲哀、死亡,诗人仍然“溺爱于我的生命”了。苍白的生命、单调的生命不是完整的生命,只有将正义与勇敢,热烈与忠诚,博大与希望集于一身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生命。
诗人所写的诗歌,即为生命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正是通过各种色彩的直观显示而使读者将原本比较深奥的哲理浅显地展示出来,生命就是如此地丰富多彩!至此,全诗的主题自然显露出来,即:热爱生活,重视生命价值。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良宵
昌耀
放逐的诗人啊
这良宵是属于你的吗
这新嫁娘的柔情蜜意的夜是属于你的吗
这在山岳、涛声和午夜钟楼流动的夜是属于你的吗
这使月光下的花苞
如小天鹅徐徐展翅的夜是属于你的吗
不,今夜没有月光,没有花朵,也没有天鹅
我的手指染着细雨和青草气息
但即使是这样的雨夜
也完全是属于你的吗
是的,全部属于我
但不要以为我的爱情已生满菌斑
我从空气摄取养料,经由阳光提取钙质
我的须髭如同箭毛
而我的爱情却如夜色一样羞涩
啊,你自夜中与我对语的朋友
请递给我十指纤纤的你的素手
44.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放逐的诗人啊/这良宵是属于你的吗”,这似是对他者的诘问,又如同喃喃自语;既点出了诗人被放逐的处境,又表现出对命运的思索。
B.“我的手指染着细雨和青草气息”,写在一个小雨霏霏的夜晚,青草散发着清香,诗人受伤的心灵被大自然拥抱着、安慰着。
C.“但不要以为我的爱情已生满菌斑/我从空气摄取养料,经由阳光提取钙质”,“爱情”不会因放逐而心灰意冷,诗人经历了命运的折磨,仍能在空气和阳光中获得新生。
D.本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情诗,诗人所抒发的不仅是爱情的情感,也是借“爱情”表达自己对当年被流放所遭遇苦难经历的回忆与哭诉。
45.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今夜没有月光,没有花朵,也没有天鹅”,一连用了四个否定词,对浪漫的想象进行了否定,再次暗示了自己身处困境的遭遇。
B.“也完全是属于你的吗/是的,全部属于我”,对白是本诗的主要形式,诗人面对“朋友”的又一次提问,给出了更坚定更豪迈的回答。
C.“我的须髭如同箭毛”,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以华丽清新的笔调,表达了诗人不屈服于命运的刚毅情怀。
D.“请递给我十指纤纤的你的素手”,化用古诗中的“纤纤擢素手”,这既是诗人对爱情的真挚与渴望,也是对自己命运的更高呼求。
46.本诗在抒情时,多次进行诗人和“朋友”之间的人称变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47.本诗在网上的通行版本中,没有“这在山岳、涛声和午夜钟楼流动的夜是属于你的吗/这使月光下的花苞/如小天鹅徐徐展翅的夜是属于你的吗”三句。你认为这三句话的存在是有必要的吗?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44.D
45.C
46.①诗歌多次进行人称变换,让对白在诗人和“朋友”之间自然展开,使行文富有变化;②便于自由地抒发内心情感,更好地感染读者;③增强了诗歌的层次感,使得诗歌变得多元而充满矛盾。
47.观点一:有必要。①这三句话与诗歌第三句所写都是“良宵”的组成部分,起到呼应标题的作用,而且这三句话与下文之间的过渡也更加自然;②突出了想象中良宵的浪漫美好,与放逐的诗人受伤的心灵形成鲜明对比,诗人正是通过这种美好的想象来抚慰自己痛苦、孤独的灵魂。
观点二:没有必要。①这三句话放在“朋友”前面问出的两个问题之后,显得铺排过多,有刻意刻画、过度修饰之嫌;②如果删去这三句话,诗人与“朋友”之间的问答更简短有力,情感的变化起伏也更加跌宕,这既符合昌耀诗歌“崇高苍劲”的风格,也有利于抒发诗人内心强烈的情感。
【分析】
44.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表达自己对当年被流放所遭遇的苦难经历的回忆与哭诉”表述错误,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是由放逐生涯对爱情的渴望,到面对困境时刚毅不屈、不甘沉沦,最后转向了对自己命运的更高呼求。
故选D。
4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要浏览四个选项,把握选项考查的具体方向,然后结合具体的诗句辨析正误。
C项,“以华丽清新的笔调”表述错误,昌耀的诗歌笔调大多是沉雄遒劲、苍劲姿纵的,具有“新古典”性质和青铜般色调。
故选C。
46.
本题考查分析现代诗歌中叙述人称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要先理解人称的种类以及每种人称的特点或者效果,然后结合人称指代的对象分析效果。从本诗来看,诗人在抒情时,多次进行诗人和“朋友”之间的人称变换,在使用“诗人”自己的视角,即第一人称时,如“我的手指染着细雨和青草气息”“是的,全部属于我/但不要以为我的爱情已生满菌斑/我从空气摄取养料,经由阳光提取钙质/我的须髭如同箭毛/而我的爱情却如夜色一样羞涩”,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增强对读者的感染力;在使用“朋友”的视角,即第二人称时,如“放逐的诗人啊/这良宵是属于你的吗/这新嫁娘的柔情蜜意的夜是属于你的吗/这在山岳、涛声和午夜钟楼流动的夜是属于你的吗”,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在两个人称的转换中,如“但即使是这样的雨夜/也完全是属于你的吗/是的,全部属于我”“啊,你自夜中与我对语的朋友/请递给我十指纤纤的你的素手”有利于增强文章的层次感,使行文充满变化,使得内容和情感更加丰富多元,也便于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矛盾。
47.
本题考查对诗句作用的理解以及对现代诗歌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要理解设题句子的意思,分析这几句话与其他内容之间的关联,以此分析这三句话是否有必要存在。本题问的是“本诗在网上的通行版本中,没有‘这在山岳、涛声和午夜钟楼流动的夜是属于你的吗/这使月光下的花苞/如小天鹅徐徐展翅的夜是属于你的吗’三句。你认为这三句话的存在是有必要的吗?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看法”。如认为“有必要”,前三句在内容上,写的都是“良宵”的相关内容,突出作者想象中的浪漫美好;在情感上,表达了作者对想象中“良宵”的浪漫美好的喜爱、赞美之情;在结构上,呼应了标题,起到点题的作用,而且引出下文,衔接自然;在手法上,“良宵”的美好与前文“放逐的诗人”形成对比,突出作者的痛苦、孤独,借“良宵”来得以安慰、抚慰。如认为“没有必要”,前三句在内容上,同前文内容有交叉重复的地方,如“月光下的花苞”和“这新嫁娘的柔情蜜意的夜”,显得臃肿、刻意;在情感上,如果删去这三句,则使后文的回答“不,今夜没有月光,没有花朵,也没有天鹅”更加直接、简洁,给读者的冲击力更强,更便于抒发作者的感情;在结构上,使前后的描写不够简洁,使诗句变得略显单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艾青
你也爱那白浪么——
它会啮啃岩石
更会残忍地折断船橹
撕碎布帆
没有一刻静止
它自满地谈述着
从古以来的
航行者的悲惨的故事
或许是无理性的
但它是美丽的
而我却爱那白浪
——当它的泡沫溅到我的身上时
我曾起了被爱者的感激
一九三七年五月二日
48.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你也爱那白浪么”“而我却爱那白浪”既点出了“我”爱白浪,也有希望别人爱白浪的意味。
B.“更会残忍地折断船橹/撕碎布帆”写白浪的凶恶态度和行为的结果,表现了白浪毁灭力量的强大。
C.“没有一刻静止”,写白浪永不停歇的状态,也写白浪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和不安于平静的性格。
D.“当它的泡沫溅到我的身上时/我曾起了被爱者的感激”,着意写白浪也有表达温情的独特方式。
49.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提问,中间叙述、评价,结尾解答,结构完整,也带来了形式上和节奏上的双重美感。
B.诗歌中的两处破折号,相当于表示注释的括号,其间的部分是对“爱那白浪”的原因的说明。
C.诗歌虚写了白浪“啮啃岩石”和制造“悲惨的故事”,实写了把“泡沫溅到我的身上”,手法巧妙。
D.“也”“更”“但”“而”等词语的使用,既有强调作者的态度的作用,也能够增强抒情效果。
50.如何理解“它自满地谈述着”中的“自满”?
51.诗歌中“或许是无理性的/但它是美丽的”两句是如何表达“我”对白浪的爱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48.D
49.C
50.①白浪有啮啃岩石、折断船橹、撕碎布帆的能力;②用比拟的手法呈现白浪无坚不摧的力量及其对这种威力得以展示的满足。
51.①别人也许认为白浪凭借强大的力量制造悲惨故事是无理性的,但“我”却认为白浪是美丽的。②使用带有转折意味的词语,使得白浪的美丽得到强调。“或许”和“但”两个词显示出“我”不认同别人对白浪的质疑,而是理智地评价白浪。
【分析】
48.
本题考查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及情感的把握。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着意写白浪也有表达温情的独特方式”错。应是着意写“我”爱白浪的原因。这两句诗在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这首诗的色彩、格调、含意都有着重大影响。前面是写别人爱不爱浪,最后一节是写“我”对浪的态度,除了肯定地说“而我却爱那白浪”外,诗人进一步写了“我”与“浪”的关系,并带有浓重的感彩。这里不仅指出了“我”爱“浪”,而且写了“浪”爱“我”。泡沫溅到了“我”身上,是“浪”对“我”的爱抚,因而“我”产生了感激之情——一个被爱者的感激。
故选D。
49.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C项,“诗歌虚写了白浪‘啮啃岩石’”错,“啮啃岩石”属于实写。
故选C。
50.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如何理解“它自满地谈述着”中的“自满”。解答此类题,要把词语放进句子里,把句子放进整首诗里分析,可从含义、表达手法、效果等方面思考。
本题,诗中写浪的力量重在写浪的破坏性——。“自满”的意思是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成绩,写浪“自满”,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把浪赋予人的神情和感觉,写浪能“啮啃岩石”“折断船橹”“撕碎布帆”,会造成许多“航行者的悲惨的故事”,体现了白浪无坚不摧的力量。浪“自满地谈述着”这些,表现了浪对自己这种威力得以展示的满足感。
51.
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诗歌中“或许是无理性的/但它是美丽的”这两句是如何表达“我”对白浪的爱的。首先读懂诗,然后分析“或许是无理性的”与“但它是美丽的”两句话之间的关系,也要抓住句子中的副词“或许”和连词“但”分析。
从内容上来看,“或许是无理性的”的意思是别人或许认为白浪以力量制造悲惨故事是“无理性的”,“但它是美丽的”表明“我”不会像别人那样认为白浪以力量制造悲惨故事,“我”认为浪不无理的,在“我”的眼里,浪是美丽的,浪的威力也是一种雄壮美。
从用词上看,“或许”表示一种猜测,表明我猜测别人会认为浪以自己的威力制造悲惨的故事。“但”起到转折关系,强调了白浪的“美丽”,表明“我”认为浪是美丽的,表现了诗人不认同别人的质疑,而是理智地评价白浪。
综上分析,本题从“或许”“但”等词语的使用以及句子的意思来表达“我”对白浪的爱的。
【点睛】
诗歌鉴赏五步法: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第三步: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第四步:做到五必看: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
解作者风格);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神话、传说题材在文艺创作领域的勃兴是20世纪世界上一大文化景观。民族的神话、传说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文化根底,中国新文学重述民族神话、传说即是从上古源头找到与现代文明相融相契的心灵原矿。分而述之,民族神话、传说的新文学书写,具有以下之精神依归。
强大的人格意志力量。中国上古神话在讲述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时,其出发点并不在于人对世界最终是如何征服的,而在于宣扬英雄们彰显的强大的人格意志力量:“夸父”虽败犹荣,“愚公”虽“愚”却感动“天帝”搬山,“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精卫”生命不尽“填海”不止,“杜鹃”哪怕“泣血”也要把行人召回故乡,等等。中国新文学的“新民”与“立人”思想充分表达了对神话英雄人格的向往。鲁迅的《铸剑》不问“复仇”成功与否,而着意于“眉间尺”如何蹈厉性情和视死如归;汪静之的《精卫公主》修改版最终突出精卫的心魂是“不填平东海誓不甘休”;闻一多的《南海之神》、刘梦苇的《希望》等诗歌都是如此。抗日战争时期,“夸父追日”“共工之怒”等几乎成了文学中的最大公共意象,力推反抗精神,作品借以给民族提气壮神。
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从一开始,国人在神话中就寄寓了生命不死的冀求。盘古死后,他的一毛一脉都衍变成了树木河流;女娲的肉身最终成为“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夸父渴死后,其手杖化为邓林;瑶姬未嫁已死,其精魂立身为巫山女神……这些“化生”神话就充分隐含了中国文化的现世形态和乐感意识。郭沫若的《凤凰涅槃》《女神之再生》,抒写了大破后大立之激情,践行了文学上常见的“再生”母题。此中的“再生”不是基督的“复活”,而是生命形态的存活。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不少作品都暗含着强烈的生命意识。韩少功《爸爸爸》中的“丙崽”也暗含着“生生之谓易”的深刻意蕴。
与物同游的和谐精神。崇尚“物我一体”是中国神话的一大内质。“化生”神话中就明确表达了外在世界是由盘古、女娲、夸父等人的肉身生衍而来的。西方在现代化过程中深觉科技制造了新的奴役,使人为机器所束缚,所以重提“神性”以图拯救。但中国新文学作家并不以为然。郭沫若在《天狗》《日出》《地球,我的母亲》等诗歌中,就以神话来比附现代科学。现代科技的“伟力”在郭沫若看来就是中国人曾经所想象的“神力”。另外,中国神话中的英雄有着“挟山超海”的能力,但绝不率性而为。“三皇五帝”作为人祖,以救民于水火而著称,就是身体微弱如“精卫”者也通过“填海”与人方便。他们无不是集体力量的象征,给民族整体以激情、信心和动力。
(摘编自《民族神话传说的新文学书写》)
5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中国文学从上古神话传说中找到了民族精神的文化根底。
B.中国上古神话重视宣扬英雄的人格意志力量,其出发点不在于人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C.中国上古神话中的英雄人物只有生命形态的转化,无真正的死亡。
D.西方在现代化进程中发现人的生存困境是由科技或机器造成的。
5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总说神话传说对新文学的意义,主体部分从三个方面阐述并举例论证。
B.郭沫若的《凤凰涅槃》和韩少功的《爸爸爸》都包含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
C.中国神话传说中的英雄人物绝不率性而为,证明了他们是集体力量的象征。
D.中国新文学从上古神话中继承了人格意志力量、生命意识与物我和谐精神。
5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神话具有契合现代文明的精神内涵,所以能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常见内容。
B.中国上古神话的叙事重视过程,让人遗憾的是其叙事往往缺少明确的结果。
C.寻根文学作品中的生命意识是对郭沫若《凤凰涅槃》的精神的继承和风格的延续。
D.郭沫若的诗歌作品充满想象的“神力”,体现了神话传说与现代科学的和谐统一。
【答案】
52.D
53.C
54.A
【分析】
52.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
D项,“人的生存困境是由科技或机器造成的”错误。原文最后一段说
“西方在现代化过程中深觉科技制造了新的奴役,使人为机器所束缚”,只是强调了科技、机器对人的束缚,没有提到“人的生存困境”。
故选D。
5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C项,“证明了他们是集体力量的象征”有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英雄人物绝不率性而为”的相关表述出现在原文最后一段,而这些内容是为了证明本文的分论点:上古神话有“与物同游的和谐精神”。
故选C。
54.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B项,“让人遗憾的是其叙事往往缺少明确的结果”错。由原文第二段中“‘夸父’虽败犹荣,‘愚公’虽‘愚’却感动‘天帝’搬山”等内容可知,中国上古神话叙事并不缺少明确的结果。
C项,“对郭沫若《凤凰涅槃》的精神的继承和风格的延续”有误。原文第三段中,作者举郭沫若的《凤凰涅槃》和寻根文学的例子,都是为了证明上古神话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两者之间不存在继承、延续关系。
D项,“体现了神话传说与现代科学的和谐统一”错误。原文是“。郭沫若在《天狗》《日出》《地球,我的母亲》等诗歌中,就以神话来比附现代科学”,郭沫若只是在这些诗歌中用神话比附现代科学,并没有体现它们的和谐统一。
故选A。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小题。
现代诗派
翟长兴
①现代诗派,是对三十年代到抗战前新崛起的有大致相似的创作风格的年轻的都市诗人的统称。现代诗派因《现代》杂志而得名,其兴起的标志,即是1932年在上海创刊的由施蛰存、杜衡主编的《现代》杂志。
②戴望舒是现代派诗歌领袖,重要的诗人还有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施蛰存、金克木、废名等,他们都以各自意象新颖、想象独特的诗作,推进现代派诗歌的发展。
③在20世纪30年代阶级对垒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现代派诗人们大多是游离于政党与政治派别之外的边缘人;同时,许多人来自乡土,在都市中感受着传统与现代双重文明的挤压,又成为乡土和都市夹缝中的边缘人。他们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的影响,濡染了波德莱尔式的对现代都市的疏离感和陌生感及魏尔伦式的世纪末颓废情绪。而五四运动的退潮和大革命的失败,摧毁了年轻诗人的纯真信念,辽远的国土由此成为一代诗人的精神寄托。
④戴望舒的《雨巷》典型地表达了一代青年普遍的理想幻灭的忧郁情绪。作为理想象征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像梦飘过一样,在面前一闪,转瞬即逝了。就这样用暗示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追求美好理想而不得的那种孤苦心情。这点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的影响。
⑤在诗艺上,现代派诗人注重暗示的技巧,很少直接呈现主观感受,而是采用意象隐喻、通感、象征来间接传达情调和意绪,这使得现代派诗歌大多含蓄、朦胧,既避免了狂叫、直说,又纠正了初期象征派晦涩难懂的弊病,创造性地转化了波德莱尔、魏尔伦的象征主义诗艺。
⑥现代派诗人重视向内在的心灵世界和平凡的日常生活开掘诗的题材,运用象征的意象与曲折隐藏的方法,表达其忧伤之思情,追求“象征派的形式、古典派的内容”的统一。现代派诗歌的现代诗形体体现在表层形式上,它有以象征主义为主,兼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意象派的艺术特点;而在审美趣味和文化心理取向上则显示出鲜明的古典主义特征,呈现出朦胧而又明朗、单纯而又丰富的东方民族审美特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东方民族现代诗。
⑦正是现代派诗人们这样孜孜不倦,兼收并蓄,不断地进行着“化古化欧的创造性的转化工作”,使中国新诗既民族化又现代化,从而构建起真正的东方民族现代诗。
⑧现代派诗歌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诗坛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标志着中国新诗的成熟,是东方民族现代诗构建发展的开始。其所追求的开掘内心和传达朦胧的美学原则,对于新诗艺术表现的含蓄与丰富,对诗的艺术本质的思考与探索,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无疑是有积极意义与独特的贡献。
55.下列有关“现代诗派”的表述,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
A.现代诗派是指在20世纪30年代到抗战前新崛起的创作风格上大致相似的年轻都市诗人的统称。
B.现代诗派因《现代》杂志而得名,1932年在上海创刊的由施蛰存、杜衡主编的《现代》杂志,成为现代诗派兴起的标志。
C.现代诗派的诗人多无政治派别,全都是来自乡村,在城市生活而遭受乡村、都市文明挤压的边缘人。
D.现代诗派诗人追求化古化欧的创造性的转化工作,使中国新诗成为具有民族性、现代化特征的东方民族现代诗。
5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现代诗派的得名源于1932年在上海创办的《现代》杂志,杂志汇集了许多诗人,并刊发了许多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作。
B.戴望舒是现代诗派的领袖,其《雨巷》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诗人理想的象征,诗歌表现了当时青年普遍存在的理想幻灭情绪。
C.现代诗派诗人创作的诗歌很少直接表达主观感受,往往采用暗示的方法,间接表达内心情感,纠正了初期象征派晦涩难懂的问题。
D.现代诗派有两个明显的特点:诗歌注重使用象征手法;具有鲜明的古典主义风格,审美特色有东方民族矛盾心理,如朦胧而明朗。
5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现代诗派的诗人都各自以意象新颖、想象独特的诗作,推进了现代诗派的发展,形成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诗坛的美景。
B.由于现代诗派诗人深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再加上大革命失败对诗人信念的摧毁,使得辽远的国土成为一代诗人的精神寄托。
C.波德莱尔、魏尔伦的诗歌特征等对现代诗派的诗人影响很大,但现代诗派的诗人并没有生搬硬套,而是进行创造性转化。
D.现代诗派重视内心世界和平凡生活,诗人用曲折、隐藏方式和象征的意象表达内心情感,在中国新诗发展中有独特贡献。
【答案】
55.C
56.D
57.B
【分析】
5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有关‘现代诗派’的表述,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C项,“全都是来自乡村”是错误的。由原文“许多人来自乡土”可知,现代诗派的诗人并不是都来自乡村。
故选C。
5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
D项,“审美特色有东方民族矛盾心理”是错误的。由原文“呈现出朦胧而又明朗、单纯而又丰富的东方民族审美特色”可知,现代诗派具有多层面的审美特征,不是矛盾心理。
故选D。
57.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B项,“由于现代诗派诗人深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是错误的。由原文“五四运动的退潮和大革命的失败,更摧毁了年青诗人的纯真信念,辽远的国土由此成为一代诗人的精神寄托”可知,“使得辽远的国土成为一代诗人的精神寄托”的只是“大革命失败对诗人信念的摧毁”。
故选B。
【点睛】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