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枣刺》
课型:歌唱教学
执教人:
学校:
年级:二年级
教学时长:15分钟
教学理念:本课以审美为核心,重视音乐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唱、听、动、演等各项活动,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注重学科融合,如:音乐与舞蹈(律动)、音乐与绘画等艺术的综合;同时,结合歌曲的创作背景及演唱内容,积极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
《酸枣刺》:是由寒克写的抗日童谣,经冼星海谱曲流传至今。它是《生产大合唱》中的选曲之一,1939年创作于延安。歌曲情绪活泼天真,坚定乐观,反映了当时根据儿童与全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蔑视和抗震必胜的信心。全曲短小精悍,前半部分(4小节)主要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歌曲。经过2小节过门之后,乐句在原来的曲调上采用领唱一句与模仿一句的方式形成对答与一呼百应、此起彼伏的效果。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爱玩好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音乐充满好奇之心,善于用声音进行模仿,能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学生乐于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能积极的参与课堂活动中。
教学目标:
1.通过歌曲学习,了解歌曲产生的相应时代背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2.巩固复习“X
XX和
XXXX”的节奏型,体验一唱众和的演唱形式。
3.学唱歌曲,能在教师的指挥下完整地、有感情的歌唱。
重难点:
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方法:听、唱、视
教学准备:
自制PPT课件、笔、纸
教学过程:
步骤
内容
实施
设计意图
导入教学
音乐律动。随音乐画画猜画的是“酸枣”。4、教师简单介绍酸枣。
请同学们准备好一张纸和两支笔(黑笔和红笔),跟着教师视频一起完成律动。请把画纸铺开,跟随视频里的音乐一起画画。教师介绍酸枣。
让学生拿出纸笔一起跟随歌曲伴奏完成音乐律动,又随伴奏进行简单的画画游戏,层层递进,让学生充分感知歌曲旋律。
完整聆听
感知音乐旋律,看歌曲视频,询问学生歌曲内容的表达。
1、歌曲并不是在表达摘酸枣吃酸枣,是一首抗日童谣。2、简单介绍歌曲背景(抗日战争到抗战必胜的信心)
再次让学生完整感知歌曲旋律,了解革命歌曲的缘由。
学唱歌曲
完整聆听,找出歌曲特点?
1、乐句在原来的曲调上采用领唱一句与模仿一句的方式形成对答与一呼百应、此起彼伏的效果。
前面铺垫的教学环节不断让学生熟悉歌曲旋律,让学生看到乐谱时能够更加清晰明了地发现歌曲特点。
教师提醒歌曲中的重难点部分。
1、音符半拍的时值,注意唱段。2、划线的较难乐句的演唱,慢练,把歌词和音高对准。
在歌曲教学中,教师重点解决难点乐段。
教师指挥,跟随伴奏完整演唱歌曲。
看视频。
完整的表现歌曲。
欣赏合唱版的《酸枣刺》
合唱版的《酸枣刺》更加坚定有力地表达了全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蔑视和抗战必胜的信心。
不同形式的演唱欣赏。
介绍作曲家冼星海。
1、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2、革命家。3、代表作品《黄河大合唱》。
对作曲家的认知与了解。
拓展探索
建党百年与歌曲的延伸总结。
谈话。
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反思:《酸枣刺》是一首由冼星海先生创作的儿童抗战歌曲。由于学生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对中国历史知之甚少,所以孩子们对这首歌曲的学习兴趣并不是很大,为了能让孩子们重拾对歌曲的兴趣,本人在教学设计上下了较大的功夫。教师引导孩子从律动开始感受音乐,再运用手中的纸笔再次深入感受音乐旋律,教学环节较为清晰明了、层层递进。从感知音乐到学唱歌曲到拓展延申,尽量让自己的音乐微课丰富起来,让学生不仅能学会歌曲,更是能了解到歌曲背景,知道革命故事,才能铿锵有力地表达出《酸枣刺》的坚定不移、革命前辈打败日寇汉奸的决心。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有缺憾和不足才能尽量去弥补下次的完美。如在微课中引导学生聆听音乐画画的环节,本人可能只是注重了这个教学设计,而没把音乐要素真正渗透在教学环节中,没能把音乐中的旋律线带入到画画中,此后在设计音乐与美术结合的互动环节中,要注重到音乐的要素,体现出教学环节中的能工匠巧。又如在微课中,本人的言语稍显繁杂啰嗦,微课与实课略有不同,微课的教学时间较短,不仅在教学环节上精深,在语言讲解互动上也要做到精炼,不啰嗦不重复,既能让学生听明白、唱动听,还能与学生互动愉、爱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