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二课时)5.1.2垂线(第1课时)
年级
七年级
课题
5.1.2垂线(1)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1.理解垂直、垂足、垂线的概念,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2.掌握垂线的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的结论.
过程
方法
经历观察、操作、想像、归纳概括、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准确作图的能力.
情感
态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垂线的概念、性质和作图.
教学难点
垂线的作图.
教学方法
启发、讨论、画图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问题与情境
师生活动
情
景
引
入
提出问题:
1.如下图:(1)∠AOC的对顶角是哪个角?这两个角的关系是什么?(2)∠AOC的邻补角有几个?是哪几个角?
2.当∠AOC=90°,口答∠BOD、∠AOD、∠BOC等于多少度?为什么?直线AB、CD的位置关系怎样?
学生回答完后,引入课题【板书】5.2.2垂线
因为对顶角、邻补角及对顶角的性质,是建立垂直概念的基础之上,所以在讲新课前要复习巩固这些内容。
教师演示:转动相交线模型,多变换几种位置一直转到使直线CD与AB所成的角有一个角∠AOC=90°
自
主
探
究
探究活动一:
.你能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垂直关系的实例吗?你能试着给垂直下个定义吗?
【板书】垂直定义
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垂足。
你能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垂直关系的实例吗?
探究活动二:
1.垂直的记法、读法,归纳:
直线垂直的记法读法:直线AB、CD互相垂直,记作“AB⊥CD”或“CD⊥AB”,读作“AB垂直于CD”,如果垂足为O,记作“AB⊥CD,垂足为O”(如图)
2.垂直定义的应用:
∵∠AOC=90°(已知)
∴AB⊥CD(垂直的定义).
∵AB⊥CD(已知),
∴∠AOC=90°(垂直的定义).
以上归纳实现数学的三大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几何图形之间的转换,并板书以突出其重要性。
探究活动三
垂线的画法及性质
1.问题1:
(1)、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2)、经过直线l上一点A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3)、经过直线l外一点B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画法:让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沿直线左右移动三角板,使其另一条直角边经过已知点,沿此直角边画直线,则这条直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
2.通过画图,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结论:
垂线的性质1:
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注意:如过一点画射线或线段的垂线,是指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垂足有时在延长线上。
提醒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课桌面、黑板面相邻的两条边,方格纸的横线和竖线……,思考这些给大家什么印象?
小组成员间思考、讨论、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适当加以引导点拨,然后板书垂直的定义。
通过举例,启发学生广泛联想,一方面让学生知道两直线垂直的概念是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另一方面使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学生活动:让学生自己尝试学习,阅读课本第3页的内容,然后师生间相互交流.
提醒学生注意:
线段与线段、线段与射线、射线与射线、线段或射线与直线垂直,特指它们所在的直线互相垂直。
学生活动:用∠AOD、∠BOD或∠BOC让学生重复练习正、反两步推理。
让学生自己尝试学习,可充分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对垂直定义做正、反两方面的推理可加深学生对定义的理解,一方面为了渗透符号推理格式,熟悉符号的使用;另一方面可加深学生对定义的理解,定义既可以作判定用,又可以当性质用.
学生先独立探索再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教师在巡视中及时指出、纠正学生发生的错误,训练学生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
(1)“过一点”包括几种情况?
(2)“有且只有”是什么意思?
垂线的性质1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总结,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能力培养的目标.
尝
试
应
用
1下列说法:①.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则所有的邻补角都相等;②.一条直线不可能与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③.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如果有三个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④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对顶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正确的有()个
A.1
B.2
C.3
D.4
2.课本第5页练习第2题。
3.如图所示,已知OA⊥OB,OC⊥OD,O为垂足,则∠AOD
∠BOD。
注意:如过一点画射线或线段的垂线,是指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垂足有时在延长线上。
学生画图
复习同角的余角相等
补
充
提
高
1.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O点,OE⊥AB,∠1=125°,求∠COE的度数
2.在直线AB上任取一点O,过点O作射线OC、OD,使OC⊥OD,当∠AOC=30°,∠BOD的度数是()
A.
60°
B.120°
C.
60°或90°
D.60°或120°
3.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CD于点O,OD平分∠BOF,∠BOE=50°,求∠AOC、∠EOF、∠AOF的度数
第2题应提醒学生注意:此题有两种情况。
领会分类思想。
学会两头凑分析计算思路,引导学生写好计算过程。
小
结
1.垂线的定义、性质和作图;
2.分类讨论和数形结合;
3.文字语言、图形与符号语言的转换。
通过小结,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使知识成为“体系”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作
业
课本第8页习题5.1第5、6、12题
教
学
反
思
(总第三课时)5.1.2垂线(第2课时)
年级
七年级
课题
5.1.2垂线(2)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1.理解垂线段和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
2.掌握垂线的性质2“垂线段最短”的结论,并能应用于实际.
过程
方法
经历观察、操作、想像、归纳概括、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能力。
情感
态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的性质2及应用.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垂线、对顶角和邻补角解题.
教学方法
启发、讨论、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问题与情境
师生活动
情
景
引
入
1.同学们体育课上的跳远情景,如何测量小明同学的成绩呢?(图见课本第9页第10题)
引入课题【板书】5.2.2垂线(2)
2.复习垂线的概念、性质1
师画出示意图
鼓励学生说测量方法
生复习上节课垂线所学知识
自
主
探
究
1.探究活动一:
如图,连接直线l外一点P与直线l上各点O,
A,B,C,……,其中
(我们称PO为点P到直线
l的垂线段)。比较线段PO、PA、PB、PC……的长短,这些线段中,哪一条最短?
归纳垂线的性质2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对比。
2.
探究活动二:
什么叫点到直线的距离?
“点到直线的距离”与“点到点的距离”有什么不同?
3.解决引入问题(课本第9页第10题)
学生分小组测量,讨论,归纳。抽小组代表发言。
探究性活动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举措,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一些机会。小组交流,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使学生更深入的得到结论。]
结合图形理解,对比
强调距离是个数量不是图形。
尝
试
应
用
1.课本第6页练习题。
2.课本第8页第7题。
3.如图所示:107国道a上有一出口M,想在附近公路b旁建一个加油站,欲使通道最短,应沿怎样的线路施工?
学会识图
纠正学生易犯错误。
学生考虑作哪条直线的垂线
补
充
提
高
1.如图所示,已知OA⊥OB,OC⊥OD,若∠AOD=138°,求∠BOC的度数。
2.如图:直线AB和射线OC交与点O,OD平分∠BOC,OE平分∠AOC.试判断OD与OE的位置关系。
3.课本第9页第13题。
观察角的和差
运用整体思想求出∠DOE
领会如何证三点共线
学习有条理表述解题过程
小
结
1.垂线段的定义、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
2.垂线的两条性质。
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使知识成为“体系”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作
业
课本第10页观察与猜想,补充练习略
认真作业,巩固知识
教
学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