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课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基础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07课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基础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4.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8 11:13:2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7课
短歌行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B.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B.因为:古义,两个词,因,于是,就。为,写,创作。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C.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帮凶。
D.何以:古义今义均为:怎么,用什么。
故选D。
2.曹操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中的“当”字,其正确的解释应该是(
)。
A.应当
B.面对
C.通“挡”
D.吟诵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对酒当歌:一边喝着酒,一边唱着歌。当,是对着的意思。
故选B。
3.《短歌行》从诗体来看是一首(

A.汉乐府
B.乐府旧题诗
C.律诗
D.新乐府诗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题干要求辨别《短歌行》的诗体。古代诗歌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古风),近体诗又分为格律诗、绝句、词、曲;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短歌行》是东汉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诗歌,应属于乐府旧题诗。
故选B。
4.下列对有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从诗句的字数看,有四言、五言和七言等。其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篇幅长短不限。
B.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七子”(孔融、王粲、刘桢、陈琳、徐干、阮瑀、应玚)。
C.“行”是古乐府诗的一种体裁,有“奔放”的意思,此类作品大多放情长歌,与“歌”相似,常合称“歌行体”。
D.陶渊明,东晋诗人,开创了我国田园诗的创作先河,他的诗不仅在当时名气很大,而且在后代影响也比较深远。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D项,“他的诗不仅在当时名气很大”错误,陶渊明的诗到了后代才被重视,在他生活的年代并没有很大的名气。
故选D。
5.下列对加点的词语的古今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魏晋(古义:更不用说。今义:连词,不管,不论。)
B.人生几何(古义:多少。今义:几何学。)
C.明明如月(古义:明亮。今义:显然如此;确实。)
D.复得返自然(古义:理所当然的。今义:自然界。)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掌握理解古今异义词的能力。
D项,“自然”的古义为大自然,又指顺应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
故选D。
6.选出对下列划线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峥嵘岁月稠???不平凡?????????采采芣苢?????茂盛的样子
B.对酒当歌?????当时?????????唤渠朝餐歇半霎???助词,无义
C.悠悠我心?????思虑连绵不断?????枉用相存???问候、探望
D.但为君故?????只是?????????烟涛微茫信难求???确实,实在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和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B项,“对酒当歌”的意思是“对着酒,应该唱歌,指人生时间有限,应该有所作为。后也用来指及时行乐”,所以“当”的意思是“应当,应该”。“唤渠朝餐歇半霎”的意思是呼唤他们歇息一会把早饭吃了,所以“渠”是代词,应译作“他”。
故选B。
7.下列划线汉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譬如(pì)
慷慨(kǎi)
青衿(jīn)
B.笙箫(shēng)
阡陌(mò)
契合(qiè)
C.周匝(zā)
哺育(pǔ)
鼓瑟(sè)
D.沉吟(yín)
拾掇(duō)
呦呦(āo)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识能力。
B项,“契(qiè)合”错误,应为“契(qì)合”;
C项,“哺(pǔ)育”错误,应为“哺(bǔ)育”;
D项,“呦呦(āo)”错误,应为“呦呦(yōu)”。
故选A。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少无适俗韵(气质,情致)暧暧远人村(迷蒙隐约的样子)
B.鼓瑟吹笙(弹)但为君故(但是)
C.枉用相存(问候,探望)
契阔谈?(同“宴”)
D.桃李罗堂前(排列,分布)
依依墟里烟(村落)
【答案】B
【详解】
A项,正确;
B项,但:只是。“但为君故”译文:只是因为您的缘故;
C项,正确;
D项,正确。
故选B。
9.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暧暧(ài
ài)
悠悠(yōu
yōu)
呦呦(yōu
yōu)
B.慷慨(kǎi)
羁鸟(jī)
阡陌(qiān
mù)
C.樊笼(fán)
吐哺(bǔ)
三匝(zhā)
D.衣衿(jīng)
掇取(duō)
狗吠(fèi)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的识记能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本题中,
B项,“陌”应读“mò”;
C项,“匝”应读“zā”;
D项,“衿”应读“jīn”。
故选A。
10.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对酒当歌
B.乌鹊南飞
C.鸡鸣桑树颠
D.鼓瑟吹笙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言实词活用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活用用法,并能根据语境准确辨析具体字词的活用用法,考生要先理解句意,综合运用结构搭配、逻辑关系等来推定。
A项,“歌”,名词作动词,唱歌;
B项,“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D项,“鼓”,名词作动词,吹奏。
C项没有词类活用的字,故选C。
【点睛】
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动词作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考生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具体的分析。
1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闲情,是_______,什么也不做,也不想了。也是_______,去水边品茗。有时,从午后一直坐到日暮黄昏,_______。人散去,一回头,仿佛看见丰子恺先生那幅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只见天空淡月一弯,竹帘半卷,竹椅几把,桌上剩茶几盏,就是_______。
①得浮生半日闲,邀三两知己
②不见一个人,却有说不出的意境
③不知不觉,一弯月儿挂上柳梢
④三月间看桃花开遍陌上,听杜鹃鸣
A.②①③④
B.④③①②
C.④①③②
D.②③④①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属于语句的排序题。从题干来看,这是属于有语境的排序题,且从所给语境来看,四个句子分布在四个地方,故考生要结合每一处的前后语境进行选择。第一空与“做”“想”对应的是“看”与“听”,所以选④,排除AD两项;第三空“从午后一直坐到日暮黄昏”是写时间的推移变化,应该接“一弯月儿挂上柳梢”,所以选③;最后一空“只见”对应“不见”,并点出“意境”。故选C。
12.下列加点汉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譬如(pì)
慷慨(kǎi)
青衿(jīn)
B.笙箫(shēng)
阡陌(mò)
契合(qiè)
C.周匝(zā)
哺育(pǔ)
鼓瑟(sè)
D.沉吟(yín)
拾掇(duō)
呦呦(āo)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
B项,契合(qì)
C项,哺育(bǔ)
D项,呦呦(yōu)
故选A。
【点睛】
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考查的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本题考查形声字的读音,与所学的教材贴近。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1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怡误
自趋正轨
根基深固
终南捷径
B.详悉
道德沦丧
无动于衷
旁稽博采
C.提携
细微末节
光阴虚渡
力矫颓俗
D.卓绝
大相背弛
精旨奥义
潦草塞责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本题是选“没有错别字的一项”,然后逐项识别字形的正误。
A项,怡—贻;
C项,渡—度;
D项,弛—驰。
故选B。
1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数载(zài)
会晤(wù)
指摘(zhāi)
校对(xiào)
B.商榷(què)
殷勤(yīn)
当轴(zhòu)
砥砺(dǐ)
C.訾詈(zǐ)
弭谤(mǐ)
造诣(yì)
相勖(xù)
D.切磋(cuō)
肄业(yì)
摒弃(píng)
裨益(pí)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然后逐项识别字音正误。
A项,“载”读“zǎi”,“校”读“jiào”;
B项,“轴”读“zhóu”;
D项,“摒”读“bìng”,“裨”读“bì”。
故选C。
【点睛】
字形字音题是语文基础知识考查的基本题型,考生要注意多音字、形近字和生僻字。做选择题时排除法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考生平时要注意积累。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蔡元培先生希望北大学子能尊敬师长,团结友爱。他还以自己在德国的亲身经历,论述良好的社会风气之必要,勉励青年学子相互友爱,共同进步。
B.我校100周年校庆时,学校要求全体师生注重礼仪,热情待客,以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
C.新华社区居委会在展示的普法板报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剖析了生动典型的案例现实,让读者在阅读中轻松地领略到法律精神的独特魅力。
D.为了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我们一定要做好考核教师的教学成绩,对于贡献突出和甘于奉献的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辨析不同类型病句。
B项,结构混乱,改为“以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宾至如归的感觉”或者“让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
C项,搭配不当,删去“现实”,或“案例”和“现实”互换位置。
D项,成分残缺,应在“教学成绩”后面加上“的工作”。
故选A。
【点睛】
病句选择题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选项,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看选项有没有明显的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的错误;三查,对于难辨析的病句,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进行辨析。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蔡元培先生在演讲中指出,当时的北大预科生进入法科学习的居多,是因为把法科作为求取功名利禄的终南捷径。
B.专家们普遍认为,不能简单地把住房问题全部推向市场,对于中低收入者来说,保障他们的居住要求,政府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
C.在《七个细节激发宝宝的智力》一文中,作者建议不要将家里的书籍束之高阁,而是应放在孩子随手可及的地方,譬如餐桌、床头、沙发靠背等。
D.针对一些境外媒体的提问,国防部发言人尽力在授权范围内予以解答,开诚布公。而对于触及军事底线的问题,他的回应显示出军人的强硬风范。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学生首先仔细阅读题干,认真审查该成语的语言环境,然后结合该成语的含义,判断该成语在句子中使用是否正确,最后总结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答案。
A.终南捷径: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选项中使用正确;
B.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与句中的“责任”语意重复;
C.束之高阁: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架子上面,指扔在一边,不去用它或管它;选项中使用正确;
D.开诚布公:诚意待人,坦白无私;选项中使用正确;故选B。
【点睛】
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比如本题B项“责无旁贷”与“责任”语义重复。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北大的古生物学专业后继有人了,人大附中的余逸伦通过北大自主招生考试,考入元培学院,他将选择古生物学专业。
B.1905年,京师大学堂举办了第一届运动会,校方特别强调开运动会的目的是培养青年“临事不辞难,事君不惜死”。
C.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的前身,是戊戌变法的产物。戊戌变法的“新政”大都被消除,但变法期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保留了下来。
D.蔡元培故居位于胡同西口,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三进院落,建筑面积近370平方米左右,自2009年起,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病的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比如双面词语、关联词语或者典型介词等,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看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问题;再看分支部分是否存在语序不当等问题。
B,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的精神”;
C,搭配不当,“新政”与“消除”不搭配,可将“消除”改为“废除”;
D,重复赘余,“近”“左右"删去其一。
故选A。
1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专家们普遍认为,不能简单地把住房问题全部推给市场,满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政府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
②改编不失为影视剧创作的一条终南捷径,但倘若为迎合当下人们的审美趣味而随意改编名著,难免沦为笑柄。
③目前国内生产净水器的企业有3000多家,但是持有卫生部相关批文的企业仅1200家,这导致市场上净水器的价格和质量良莠不齐。
④如果没有政界的支持,再好的点子都有可能被埋没;如果没有商界的参与,再好的城市规划也有可能被束之高阁。
⑤王老师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地工作,勤勤恳恳地教学,深受学生爱戴。
⑥得知老罗的女儿患了重病,老王召集战友为他们一家筹了两万多块钱,可是这笔钱对老罗一家来说,仍旧是沧海一粟。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③⑥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答题时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①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责无旁贷的责任”语意重复,错误;
②终南捷径:借指求官的最近便的门路,也泛指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改编是影视创作的便捷之路”符合语境。正确;
③良莠不齐:好的坏的混杂在一起。前文主语有二“价格和质量”,“价格”不分好坏,使用对象错误。
④束之高阁: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架子上面,指扔在一边,不去用它或管它。符合语境。
⑤兢兢业业;小心谨慎,认真负责。符合语境。
⑥沧海一票: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原句强调钱少,不合语境。
故选D。
1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食野之苹
友人惭,下车引之
B.何以解忧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C.何时可掇
同予者何人
D.但为君故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本题既考意义,又考用法。要考生先依据文本推出选项中一个句子中的虚词,再将句意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来判定:虚实意识、结构意识、句位意识、呼应意识、语气意识。
A项,“之”,助词,的/代词,代指元方;
B项,“以”,介词,拿、用/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
C项,“何”,两句中都是疑问代词,什么;
D项,“为”,连词词,由于,为了/动词,叫作。
C项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故选C。
【点睛】
文言虚词题,平时要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技巧,包括词性分析法、位置分析法、温故求新法、语境判定法、语法切入法、特殊标志识记法,只有平时多关注和练习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题时才能得心应手,准确作答。
20.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何陋之有
A.吾谁与归
B.何以战
C.何以解忧
D.狗吠深巷中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文言句式常用的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等,考生应该在学习文言文时,辨析各类文言特殊句式的不同点,做到举一反三,准确辨识。
例句“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宾语前置句;
A项,“吾谁与归”,吾与谁归,宾语前置句;
B项,“何以战”,以何战,宾语前置句;
C项,“何以解忧”,以何解忧,宾语前置句;
D项,“狗吠深巷中”,狗(于)深巷中吠,省略句兼状语后置句。
D项句式与例句不同,故选D。
【点睛】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和一些特殊的固定句式等,考生平时学习文言文要多识记文言特殊句式的特征和类型特点,并注意辨析,有利于提高考生的文言素养和综合能力。
21.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羁鸟恋旧林
B.契阔谈?
C.榆柳荫后檐
D.慨当以慷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句中的通假字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平时学习文言文时要积累常见的通假字,同时要了解判定通假字的常见方法,最后综合题中各个选项,采取排除法来确定答案。
B项,“?”同“宴”,宴饮。B项含有通假字,故选B。
【点睛】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通假字一般有三种情况:同音替代、音近替代、形近替代。
2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时可掇
掇:拾掇
B.枉用相存
存:问候、探望
C.海不厌深
厌:满足
D.少无适俗韵
韵:气质,情致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词意的能力。解答词题,要将选项中词语的意义与具体语境对照,看是否与语境相符。考生可以综合排除法,选出最佳答案。
A项,“掇:拾掇”错误,“何时可掇”指什么时候才可以拾到(人才)啊,故“掇”的意思是:拾取,摘取。故选A。
【点睛】
理解词意的题,要求考生多积累,多读多记。做题时,要依据上下文语境、句子的语法特点、句子本身的意思三个方面来推测。常有方法有意义推断法、语法推断法(句子搭配和句式、句间关系)、联想(课文、成语)法三种。
2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弭谤莫如自修修:加强修养
B.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
干:追求、求
C.宗旨既乖,趋向自异
乖:乖巧,合理
D.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
贻:遗留
【答案】C
【解析】
乖:谬误,错误。
24.《短歌行》中,引用《诗经》的句子,用来比喻诗人渴望得到贤才的是(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B.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C.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D.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诗歌中用典作用能力。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意思是“那穿着青领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语出《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符合题意。
B.“越陌度阡,枉用相存”意思是“远方宾客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
C.“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意思是“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的栖身之所。”诗人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不要三心二意,要善意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里来。喻客子无所依托。
D.“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意思是“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语出《诗经·小雅·鹿鸣》。《鹿鸣》是宴客的诗,这里用来表达招贤纳才的热情。描写的是宾主欢宴的情景,宾主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
故选A。
25.下列对《短歌行》的赏析,不正确一项是(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两句慨叹人生短暂,但联系全诗看,并未流露出消极情绪。
B.作着当时虽然在畅饮豪歌,却并没能排解心中求才立业的忧思。
C.“乌鹊”是作者自喻,“何枝可依”表露了作者徘徊歧路、无处可投的苦闷心情。
D.周公以至诚之心招纳贤才,作者认为要建立统一大业,就要像周公那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C.“作者自喻”和“表露了作者徘徊歧路、无处可投的苦闷心情”错误,“乌鹊”比喻尚在歧路徘徊的贤士。“何枝可依”表现了那些彷徨者的处境与心情。
故选C。
26.下列对诗词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化用了《诗经》中周公事,诗人以周公自比,表达求贤建业的雄心。
B.《梦游天姥吟留别》在构思和表现手法方面,富有现实主义色彩。它完全突破了一般送别、留别诗的惜别伤离的老套,而是借留别来表明自己不事权贵的政治态度。
C.《登高》前两联虽然极力描写秋景,但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颈联中的“悲”和“独登台”不仅暗合首联的“哀”,而且表明了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D.《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类。前者如词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反衬周郎;后者如以“雄姿英发”的周郎陪衬“早生华发”的词人自我。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词内容,鉴赏诗词手法、语言的能力。
A.“《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化用了《诗经》中周公事”错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不是源自《诗经》,而是源自《史记》中“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的典故。
B.“《梦游天姥吟留别》在构思和表现手法方面,富有现实主义色彩”错误,应该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D.“前者如词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反衬周郎;后者如以‘雄姿英发’的周郎陪衬‘早生华发’的词人自我”错误,应该前者为正衬,即陪衬,后者为反衬。
故选C。
27.下列对《短歌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小雅·鹿鸣》,原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
C.“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势解》的话,运用借代和用典的手法,进一步深化了诗人渴求贤才的热望。
D.“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项,“运用借代”错误,无借代手法。自己要像“山”“海”那样接纳贤才,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故选C。
28.下列关于典故的类型、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A.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B.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C.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D.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例句用事典,借古伤怀,借廉颇自比,表达壮志难酬的同病相怜之悲。
A.化用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中的诗句“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表达的是自己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B.运用事典,借古讽今,借刘义隆草率用兵最终仓皇落败,告诫南宋统治者,以史为诫。
C.运用事典,借古伤怀,表达对英雄人物的追慕之意,暗含壮志难酬之慨。与例句用法、作用相同。
D.引用《诗经﹒郑风﹒子衿》中诗句,表达对人才的渴望。
故选C。
2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山水田园在文学中出现并不是从隐逸文化的意义上开始的,隐逸文人对山水的表现方式和前人相比存在很大差异。




。因此,刘勰以为,“庄老告退,山水方滋”,隐逸文人在自然审美方面具有独特之处。
①诸子作品中自然景物也止于“山水比德”式人格化比衬
②山水自然逐渐上升为一种纯粹独立的审美对象
③随着隐逸文人对自然的真实切入
④《诗经》中的山水自然风景常常是赋比兴的渲染手段
⑤不再仅仅是一种陪衬或象征
A.④①③②⑤
B.④⑤③②①
C.③②①④⑤
D.③①②⑤④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性的能力。
分析可知:④句是对首句中“山水田园在文学中出现”进行具体阐释,①句中的“诸子作品”“也”是紧跟着④句,④①是对前文中“对山水的表现方式却存在很大差异”的具体阐释,③是过渡,引出山水自然在文学中的变化,即②,⑤紧接补充说明②,即隐逸文人出现后山水自然在文学中的变化。
故选A。
30.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说,在对酒当歌的欢宴时刻,感到人生犹如易逝的朝露转瞬即消,可悲的是逝去的日子太多。
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借乌鹊绕树表达“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之意,希望天下贤士归于自己。
C.“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四句,从上文转接下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表现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D.“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两句“尘杂”是指灰尘和杂物,“虚室”是指静室,这两句是说诗人摆脱了尘世的烦恼,在自己的居所里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鉴赏能力。
D项,“‘尘杂’是指灰尘和杂物”分析错误,“尘杂”一语双关,表面上指灰尘和杂物,实际上还指世俗的繁杂琐事。
故选D。
31.下面一段文字中加点词语的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此时此刻,已是金秋季节,草色开始枯黄,白霜已经迷茫,鸿雁又在南飞。皑皑白雪已经在远方的山颠闪现。片片瓦砾散落在荒草之间,断残的石柱在夕阳下站立,书中的记载,童年的幻想,全在废墟中陨灭。
A.山颠
B.瓦砾
C.废墟
D.陨灭
【答案】A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形的能力。
A项,“山颠”改为“山巅”。“山巅”即山顶。
故选A。
32.下面文段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四季循环更替,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在天地荫庇哺育下,与草木鸟兽和谐共生。我喜欢徜徉在田埂阡陌之间,踏着朝露或披着晚霞,极目郁郁葱葱的田野和山林,留下红霞满天或夕照青山的甜蜜记忆。
A.yīn


qiān

cháo
B.yīn


jiān

zhāo
C.yìn


qiān

zhāo
D.yìn


jiān

cháo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的识记能力。
加点字的读音依次为:yìn
bì、bǔ、qiān
mò、zhāo。
故选C。
33.下列对诗句的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两句诗中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以“杜康”代指酒,表明只有酒可以排解自己的忧愁。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四句诗,引用《诗经》成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期盼之情。
C.“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两句诗,巧妙运用比喻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两句诗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动作,抒发了诗人对恬淡自由生活的赞美。
【答案】D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D项,“两句诗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错误,两句诗直接用白描的手法写鸡和狗,并非比拟的修辞手法,而是对偶的修辞手法。
故选D。
34.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青青子衿”中的“子”是对对方的尊称,“衿”是“衣服的交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青色交领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B.《短歌行》是曹操的作品,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气魄雄伟,情调苍凉悲壮。
C.曹操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他的作品除五言外,四言诗也有不少优秀之作,如《短歌行》《观沧海》。
D.《归园田居》的作者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是我国诗歌史上“山水田园”诗风的开创者。
【答案】D
【详解】
此题考查文化、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D项,“……是我国诗歌史上‘山水田园’诗风的开创者”错误,“山水田园”应该是“田园”。“山水”诗的开创者是谢灵运。
故选D。
35.以下六首绝句分别描写了四季的景物。按春夏秋冬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
②失群寒雁声可怜,夜半单飞在月边。无奈人心复有忆,今暝将渠俱不眠。
③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际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④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⑤胡鹰掣旋北风回,草尽平原使马开。臂上角弓如却月,当场意气射生来。
⑥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里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A.④/③/②⑤/①⑥
B.①/③④/②/⑤⑥
C.⑥/③④/②/①⑤
D.①④/③/⑤/②⑥
【答案】C
【解析】
⑥虽曰寒梅却是迎春之开,所以⑥应为春。③暴雨骤至,当然是夏;④梅子酸芭蕉绿应为初夏。②雁在秋季迁移。①六出飞花指雪;⑤草尽也应为冬天。
36.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A.何时可掇
B.乌鹊南飞
C.天下归心
D.榆柳荫后檐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辨析词类活用的能力。
A项,掇:动词,拾取,摘取;
B项,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C项,归: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服;
D项,荫:名词作动词,遮蔽。
故选A。
37.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无适俗韵
韵:气质、情致
B.方宅十余亩
方:四周围绕
C.桃李罗堂前
罗:排列
D.复得返自然
自然: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
【答案】D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能力。
D项,“自然”,“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错误。应该指和官场生活相对的田园生活。“返自然”,指归耕园田。句意: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故选D。
38.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误落尘网中
B.开荒南野际
C.马之千里者
D.狗吠深巷中
【答案】C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
A项,省略句,“误落(于)尘网中”,省略了介词“于”。
B项,省略句,“开荒(于)南野际”,省略介词“于”。
C项,定语后置句,“千里”修饰“马”,为定语后置。
D项,省略句,“狗吠(于)深巷中”,省略介词“于”。
故选C。
3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麦家在央视节目《朗读者》中,第一次公开分享自己与儿子的故事,读了一封他从未公开发表过的书信,在微博和微信中被广泛转发。
B.中医人要高度关注“真实世界”,从而把中医针灸这张“中国名片”擦得更亮,不断提高中医疗效。
C.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围绕“开放创新的亚洲,繁荣发展的世界”为主题,符合现实需要,引发各方高度关注。
D.西方汉学界对陶渊明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说陶渊明是西方汉学界最关注的中国古代诗人,绝非夸张、溢美之词。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改病句的能力。
A项,结构混乱,前面的主语是“麦家”,而最后一句的主语应该是这封书信,偷换主语。
B项,“从而把中医针灸这张‘中国名片’擦得更亮,不断提高中医疗效”语序不当,或不合逻辑,改为“从而不断提高中医疗效,把中医针灸这张‘中国名片’擦得更亮”。
C项,“围绕……为主题”句式杂糅,该句把“围绕……”和“以……为”两句杂糅到一起。
故选D。
40.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政府作为城市的管理者,掌握着大量的数据,如何以一种可控的、可信的方法来公布数据,对智慧城市的建设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B.答对了,就手舞足蹈;答错一道题,与奖金失之交臂的感觉又使他们情绪崩溃,哀鸿遍野,其实这样是没必要的,我们应理性对待这个活动。
C.陶渊明的诗大部分取材于田园生活。有的直抒胸臆,讴歌瓜田李下、“把酒话桑麻”的田园生活,直接表明了作者热爱躬耕生活之情。
D.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知识分子自觉自愿又步履维艰地开始了从器物技术到思想文化的现代化追求。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项,“不可估量”形容数量大或程度重。句中说的是“作用”,不合语境,应用“举足轻重”。
B项,“哀鸿遍野”形容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的悲惨景象,语境是形容答错题后的伤心,不合语境。
C项,“瓜田李下”泛指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语境误把该成语理解成田园生活,望文生义。
D项,“步履维艰”指行走困难行动不方便。使用正确。
故选D。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41.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起首四句,以朝露易干为喻,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人生短暂,年华易逝而功业无成,因而产生种时间的紧迫感。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四句,描写宾主欢饮、融洽相处的情景,表达了诗求贤若渴的心情。
C.“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写出了诗人对未来的迷茫,不知自己归向何处,形象生动,韵味隽永。
D.全诗全用四言,四句一韵,句式整齐,音调和谐,无论在视觉上还是听觉上,都给读者一种美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42.本诗善于用典表达诗人的情感,你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一句?
【答案】
41.C
42.①这几句充分吐露了诗人的心志。“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②同时曹操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分析】
4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四句写出了诗人对未来的迷茫,不知自己归向何处”错误。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旁徨者的处境与心情。
故选C。
4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及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几句充分吐露了诗人的心志。
(1)“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曹操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运用比喻手法,以山高海深比喻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借用了《管仲·行解》中陈沆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分奔蜀吴,栖皇未定,若非吐哺折节,何以来之?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
①将:岂。②纪:经营。
43.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44.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答案】
43.E
44.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分析】
43.
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A项,全诗并未生动地描写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情景,而是以描写美好的人际关系为主,最后四句以议论作结。
B项,“边饮酒边斟酌诗句”理解不正确。“有酒斟酌之”一句中“斟酌”应为“倒酒、喝酒”之意,并非“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项,“披衣起彷徨”分析有误,由“言笑无厌时”可知,应为披上衣服起来谈笑。
D项,“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错误,“无为忽去兹”的意思是抛弃它实在无道理可言,所以并不是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项,正确。
故选E。
44.
(1)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歌的开头,作者就勾画出了登高赋诗,不虚佳日的场面:“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春秋两季有很多好日子,我经常同友人一起登高赋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朋友过门,互相招呼,相聚在起,如果有酒,大家一起斟酌品尝。我们仿佛听到了那亲切的招呼声,仿佛看到了他们喝酒时那悠然自得的样子。这里,人与人之间率真融洽的关系表现出来了。
(2)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这又是一个生活场面。他们“农务各自归”,但“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这里紧接上两句,写闲暇时的情景:思念的时候,大家就披衣相访,聚集在一起谈谈笑笑没有厌足的时候。这首诗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诗人注意选取农村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场面进行描写,比如:登高赋诗、斟酒品尝、躬耕农田、披衣相访。既写了室内生活,也写了室外的生活;既写了躬耕的辛劳,又写了赋诗言笑的畅快。这些不同地点的生活场面,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充分地表现了农村的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气氛。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苦寒行①
曹 操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②诗,悠悠令我哀。
注①苦寒行:原为乐府旧题,其古辞失传,推测其内容,当以抒写民间的寒冬疾苦为主。曹操借旧题写时事,反映严寒时节在太行山中行军的艰辛。②《东山》:《诗经·豳风》中的一篇,写远征士卒对故乡的思念。
45.诗歌开头两句“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具有怎样的作用?
46.诗歌为表现行军之难,描写了行军途中哪些景物或景象?
47.这首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45.①交代了行军的地点;②用“艰”“巍巍”写山的高大难行,为下文抒发行军的艰辛做铺垫;③照应诗歌的题目。(答出两点即可)
46.沿途的景象是:劲烈的寒风摇撼着山间的高树;饥饿的猛兽夹路蹲伺行军的将士;绵延千里的太行山已被纷纷扬扬的大雪笼盖,看不到人烟。行军野外,桥梁断绝;迷失道路,没有宿处;人马同饥,凿冰做饭。
47.在这首诗中诗人没有强作英豪之态,而是真实地写出了当时的内心波动:“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表达对登攀险坂的慨叹,“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表达对瞻念故乡的怀思,“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对担薪做饭的悯伤。这些真情实感与诗人安定天下的壮怀有密切的联系。
【分析】
4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把握诗句作用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诗歌开头两句“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的作用,首先要回顾诗歌开头句或首联的常见作用,然后理解诗句内涵,结合常见作用来分析。诗歌首句或首联的作用如下:渲染氛围,交代时令,呼应标题,引出下文,奠定全诗情感基调,等等。“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意思是“北征登上太行山,山高岭峻多艰难”,“太行山”是“北征”的地点,所以交代了行军的地点;“艰”“巍巍”是山的特点,可见山势高耸,道路纡曲,这就为下文写行军艰辛做了铺垫,也呼应了标题中的“苦难行”。
4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诗歌内容,把握诗歌形象的能力。
题干问的是“诗歌为表现行军之难,描写了行军途中哪些景物或景象”。考生需要圈出诗歌中的景物或景象,然后看哪些能体现行军的艰难。从诗中来看,在行军路上,既有太行巍巍,羊肠诘屈,野兽逞强,风雪肆虐的险阻,如“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可见道路之难行,如“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可见寒风之烈,自然环境之恶劣,如“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可见虎豹环伺,危险重重,如“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可见人少雪大,如“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在那低洼近水处行军,很少见到人的踪影,天黑了,竟找不到宿栖之处,还得担着行囊上山拾柴,拿着斧子凿冰取水。这些都可以展现行军之难。
47.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诗歌情感的能力。
首先梳理诗歌所写内容,这首诗前四句白描写景,突出了登太行之艰险难行,第五至第十句用景物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凄凉、悲哀、惊惧、沉重和冷森森的压抑之情,第十一至第十四句直接抒情:叹息、忧郁和思归,第十五句到第二十四句,用白描叙述的表达方式写出了行军途中的生活艰苦之情形。然后体会其中情感,如开头四句,“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意思是“北征登上太行山,山高岭峻多艰难!羊肠坂路真崎岖,一路颠簸车轮断”,接着下文具体来写行军之艰辛,这里流露出的是对登攀险坂的慨叹;中间“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意思是“我心郁郁多么愁闷,真想东归返回故乡”,面对行军途中的种种艰辛,诗人流露东归之思,最后又说“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哀”,借助典故呈现对故乡的思念,勾起了诗人对长期征战不得归家的士卒的深切关怀;“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意思是“行军迷路失方向,傍晚还没有住宿的地方。走啊走啊日久远,人疲马乏又渴又饥。担着行囊边走边砍柴,凿冰煮粥充饥肠”,迷失方向,没有住宿的地方,人马疲乏饥渴,担薪做饭,凿冰煮粥,种种情形,令人悯伤。考生可以结合这些内容分析概括。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4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隐居山中,在苍茫的暮色中关闭柴门,远望余晖。
B.“鹤巢松树遍”写鹤在松林中筑巢,表现了生机盎然的景象。
C.尾联写渡头炊烟升起,人们采菱而归,与颈联中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D.此诗描绘了诗人在山中惬意的生活,但又透露出落寞的心情。
49.这首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请简要分析。
50.王维与陶渊明都擅长描写田园山水,在描写景物方面各有特色。请结合本诗与下面的诗句加以分析。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答案】
48.C
49.诗的后四句描绘了一幅清新可爱、宁静祥和的田园生活图景:嫩竹的竹节处添上一层新粉,老荷花落下片片红衣,夕阳西下,渡头升起袅袅炊烟,采菱人荡舟归来。诗人通过嫩竹、荷花、炊烟、人们采菱而归等景象,描绘了宁静却又不失生机的田园生活,表现出诗人悠然闲适的心情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50.陶渊明诗采用白描手法,描写景物远近结合。王维诗采用对比手法,色彩鲜明,描写景物有全景有特写。
【分析】
48.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本题中,C项,“与颈联中景象形成鲜明对比”错误。颈联写新粉的嫩竹,清香四溢的荷花,尾联写炊烟袅袅升起,采菱人荡舟而归,这是一幅和谐的图画,并没有运用“对比”的手法。
故选C。
49.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答题格式:什么意象+意象组合成什么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后四句的意思是:嫩竹节已添上一层新粉,老荷花早落下片片红衣。渡口处的渔火星星点点,是处处采菱人荡舟来归。最后四句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本题解答时要紧扣“情”与“景”,要扣住“新”“落”“起”“归”等加以分析。
50.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道题目属于比较阅读,题干指出了比较点是“描写景物方面”的特色。考查的是描写手法的不同之处。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
解答本题,要结合诗歌具体分析两位诗人在作品中描写景物的不同特点。陶渊明写景既有近景又有远景,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是近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远景,简练朴素,不加渲染。王维诗用“遍”和“稀”进行对比,又用“嫩竹”和“红莲”增加了色彩,在写景上既有全景又有特写。如“渡头烟火起”是全景,“嫩竹含新粉”是特写。
【点睛】
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归园田居(其五)
陶渊明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①。
山涧清且浅,可以灌吾足②。
漉③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④。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注)①榛曲:指草木丛生的小路。②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化用《盂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句意。③漉:过滤,捞取,此指用布滤酒。④近局:近邻。
5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以诗人一天耕作完回家路上和到家之后的活动为描写对象,描绘了归园田后的具体生活。
B.“崎岖历榛曲”渲染出当时社会动荡下道路的荒凉艰难,形象地道出诗人离开官场时受到重重阻挠。
C.从“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两句中可以看出诗人与近邻农户相处友善,往来密切的景况。
D.“欢”字下着一“来”字,自然传神。此情此景,引得诗人竟怨起“夕”时短暂,兴致难尽。
52.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诗人的复杂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
【答案】
51.B
52.①直抒胸臆。“怅恨”二字从表面看,指诗人辛苦劳作一天,且孤独无伴,只身奔家,难免怅然生恨。就深层看,本诗意在抒写欣然自得之情,“怅恨”有反衬下文欢快欣然的作用。②用典抒情。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的典故显示诗人的生活情趣和委身自然、与自然相得相洽的质性,写出归隐之志坚持不改之意。③借景抒情。“山涧”“清”正是诗人坦然自适心态的自然流露。④借事抒情。“漉熟酒”“招近局”“代明烛”这些生活小事显示的是诗人的潇洒自如和自得其乐。
【分析】
5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形象地道出诗人离开官场时受到重重阻挠”理解不当,诗人是借此透露出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生活的艰难。
故选B。
52.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判断时,考生一定要立足全诗整体,首先从抒情方式、结构、构思等方面入手,然后再考虑局部的描写、修辞技巧。答题时,也应尽可能把意境、情感、手法、效果等要素分析解说清楚。“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题思路为首先明确手法,尽量找全,然后结合诗句解释。比喻修辞首先指出本体喻体,效果也要点出来,最后总括情感。
题干中的“如何”说明要运用术语答题。解答时要先指出术语,抒发情感的方式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第1句很明显是直抒胸臆。“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写出结束了劳动,独自一个人手持扶杖,怀着“怅恨”之情,转回家去。但回家的道路坎坷崎岖,荒芜曲折。从表面看,他辛苦劳作一天,且孤独无伴,只身奔家,难免怅然生恨。就深层涵意说,此诗意在抒写欣然自得之情,那么,此“怅恨”二字,实具反衬下文欢快欣然的作用。
间接抒情则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事抒情等。对于这首诗而言,第3句是写景,是借景抒情,路上经过清澈见底的山泉,洗洗沾染尘埃的双脚,整天耕作的疲劳,也就随之一洗而光,浑身变得舒坦自在起来。这两句一扫“怅恨”之意,那么轻松自如,正是坦然自适心态的自然流露。托出归隐之志坚持不改之意。第4句化用了“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是用典抒情。“可以濯吾足”一句,出自古《沧浪歌》,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原是借沧浪之水的清浊为比兴,形象地表达时清则仕,时浊则隐的意思。而陶渊明却任凭涧水清澈见底,依旧用来“濯我足”,完美的显示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委身自然、与自然相得相洽的质性。第5~8句是写事,是借事抒情,“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过滤好自家新近酿好的熟酒,去浊存清饮用。并招来农家近邻,同桌共饮,以“只鸡”为肴,真是快慰无比。“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不知不觉间“日入室中暗”,日落西山,室内暗然,于是索兴燃起根根荆草权当明烛。此句看似寒酸却将诗人的潇洒自如,自得其乐表现出来。“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欢快之情涌满心头,在“欢”字下着一“来”字,自然传神。黄文焕便又称“‘来’字下得奇”。此情此景,引得诗人竞怨起“夕”时短暂,兴致难尽。那就索性不理时间的早晚,尽情畅饮。“已复至天旭”,直至旭日渐升天已放亮,方肯做罢,以寄其高远之志,抒其胸中超然之情。诗歌虽然直接表明了“怅恨”之情,但知人论世,诗人其实更多的是抒发归隐田园之后的闲适自得和潇洒坦然。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③中,披④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注)①人事;指与人结交来往。②鞅;马驾车时颈上的皮带,代指车马。这句是说居处僻陋,车马稀少。③墟曲:犹乡野。挫,隐僻之地。④被:拨开。
5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语言质朴,语调悠然,叙述了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段,在一片“静”的境界中,飘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
B.开头四句从正面写“静”,用“野外”“穷巷”“荆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生活的清贫,暗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
C.中间四句是以外在的“动”来写乡居生活内在的“静”,写出作者往来于田间,打理桑麻,虽孤独但也快乐的隐居生活。
D.本诗中的“野外罕人事”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户庭无尘杂”,一外一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诗人摆脱官场和世俗束缚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54.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试作简要分析。
55.分别概括《归园田居(其一)》与本诗所抒发的情感。
【答案】
53.C
54.诗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宁静恬淡的乡村生活图景。诗人摆脱了官场生活之后,回到了偏僻的乡村,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到来。那扇虚掩的柴门,那间幽僻的居室,已经让诗人与尘世的一切喧嚣、一切俗念隔绝。他时常和乡邻们共话桑麻,农作物的生长牵动着诗人的喜忧。
55.《归园田居(其一)》描绘了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归园田居(其二)》叙述了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段,写出了乡村生活的幽静和诗人内心的恬静。
【分析】
5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中,C项,“虽孤独但也快乐的隐居生活”理解错误。中间四句写的是诗人时常沿着野草丛生的田间小路,和乡邻们来来往往,共话桑麻,并未体现“孤独”。
故选C。
54.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题目要求对诗歌所描绘的画面进行分析。可先总述画面特点,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这首诗从不同方面描写了诗人的乡居生活,诗人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悠然自在的语调,叙述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断,要重点把握诗人的日常活动,如:“掩荆扉”“绝尘想”“披草共来往”“但道桑麻长”“我土日已广”等。让读者在其中去领略乡村的幽静以及心境的恬静。全诗流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
55.本题考查理解古代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
解答本题,注意抓住两首诗的重点句来体会诗人的感情。《归园田居(其一)》中,从“性本爱丘山”“复得返自然”等句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细致描写可以看出,诗歌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出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归园田居(其二)》中,描写了几个乡居生活的片段,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以朴实无华的语言不加雕饰地描绘出一个宁静纯美的天地,表现了乡村生活的幽静和作者心境的恬淡。
【点睛】
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的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情诗
曹植
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
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
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者叹黍离①,处者②歌式微。
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注)①黍离:出自《诗经》,是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②处者:指役夫的家人。③式微:出自《诗经》,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意为家人期盼役夫早归。
5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属于古体诗,开篇两句写景,稀薄的阴云遮蔽了阳光,清风吹动着衣裳,景中含情。
B.三、四两句写鱼儿安然地游于禄水之中,鸟儿自由地高飞云天,俯仰有致,意境开阔。
C.七、八两句借物象变化,既写出了时间的流逝,也表现了役夫离乡与归家时不同的心情。
D.九、十两句运用典故,委婉含蓄地传达出“游者”和“处者”思亲盼归的情感。
57.这首诗与曹操的《短歌行》都体现了建安文学“悲歌慷慨”的特点,它们表达的情感有哪些不同?
【答案】
56.C
57.《情诗》:①抒发了役夫行役不得归的思乡怀亲之情;②表达了诗人对身处乱离中的人们的深切同情;③寄寓了诗人有志不得展的凄怆伤悲之感。《短歌行》:①表达了时不我待的忧思;②对天下贤才能士的渴慕;③抒发了想要结束战乱、一统天下的壮志豪情。
【解析】
56.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
C项,“表现了役夫离乡与归家时不同的心情”错,应是“表现了役夫有家不能归的心情”。结合注释①和七、八两句用物象的变化写出的时间的流转,体现的都是役夫久在他乡、有家难归的愁苦。
故选C。
57.
本题考查了比较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境遇,分析作者的心情;其次根据诗歌的类型,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感情;还要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诗歌主旨,进行恰当的鉴赏。
曹植的《情诗》诗人因景感怀,发出浩叹。在微阴蔽日,一年容易又秋风的季节转换中,自然界万物各得其所,鱼鸟安然游翔之景,引发出役夫久戍他乡,有家难归的联想。曹植生活在战乱频繁的时代,对民生疾苦有一定的了解和体察。诗中“游者”“处者”两句,运用典故,映照出时代的动荡,男女之怨旷。游者,指役夫,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的意思。处者,指役夫家中的亲人。通过典故的运用,将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深化了人民在封建徭役制度重压下痛苦不安的悲剧间蕴,诗人悲天悯人式的同情心,不言而喻,同时,寄寓了诗人有志不得展的凄枪伤悲之感。
曹操的《短歌行》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了诗人要及时地建功立业,求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分析时应当抓住其中的“去日苦多”“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内容。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
【点睛】
本题是课外诗词阅读与课内诗词鉴赏相结合的比较题。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分别分析两首诗词的思想情感,分析情感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最后,比较两首诗词思想情感的异同,组织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③中,披④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注)①人事:指与人交接来往。②鞅:马驾车时颈上的皮带,指车马。这句是说居处僻陋,车马稀少。③墟曲:犹乡野。墟,隐僻之地。④披:拨开。
5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语言质朴,语调悠然,叙述了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段,在一片“静”的境界中,流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
B.开头四句从正面写“静”,用“野外”“穷巷”“荆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的清贫,暗示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
C.中间四句是以外在的“动”来写乡居生活内在的“静”,写出作者往来于田间,打理桑麻,虽孤独但也快乐的隐居生活。
D.本诗中的“野外罕人事”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户庭无尘杂”,一外一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诗人摆脱官场和世俗束缚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59.分别概括《归园田居(其一)》与本诗所抒发的情感。
【答案】
58.C
59.《归园田居(其一)》描绘了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归园田居(其二)》叙述了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段,写出了乡村生活的幽静和自己内心的恬静。
【分析】
58.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
C项,“孤独”错误;这四句写的是诗人时常沿着野草丛生的田间小路,和乡邻们来来往往,共话桑麻,并不“孤独”。
故选C。
59.
本题考查概括古代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两首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读懂诗歌写了什么,然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细细品读,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有时诗中还会有直接抒情的词句。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
《归园田居(其一)》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这四句是两种生活之间的过渡,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八句是写归隐之后的生活,好像诗人带着我们在他的田园里参观一番,他指东道西地向我们一一介绍:田亩、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狗吠、鸡鸣。“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写自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所以本诗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
《归园田居(其二)》中,开头四句,诗人反复用“野外”“穷巷”“柴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的清贫,暗示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从正面写诗人的身心俱静。“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话桑麻长”诗人时常沿着野草丛生的田间小路,和乡邻们来来往往,时常和乡邻们共话麻桑,在诗人看来,与淳朴的农人来往,绝不同于官场应酬,不是他所厌恶的“杂言”。与充满权诈虚伪的官场相比,这里人与人的关系是清澄明净的。“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写乡村生活的喜和惧。庄稼一天一天生长,开垦的荒地越来越多,令人喜悦;同时又生怕自己的辛勤劳动,遭到自然灾害,毁于一旦,心怀恐惧。这里的一喜一惧,反映着经过乡居劳动的洗礼,诗人的心灵变得明澈了,感情变得纯朴了。
【点睛】
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归园田居(其二)》参考译文
住在郊野很少与人结交往来,偏僻的里巷少有车马来往。
白天柴门紧闭,在幽静的屋子里屏绝一切尘俗的观念。
耕作之余不时到田里,把草拨开,和农民随意交往。
见面之后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
田里的桑麻已经渐渐长高,我垦种的土地面积也日渐增广。
经常担心霜雪突降,庄稼凋零如同草莽。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却东西门行
曹 操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里余,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田中有转蓬①,随风远飘扬。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②。
奈何此征夫,安得去四方。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
冉冉老将至,何时反③故乡。
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注) ①转蓬:飞蓬,古诗中常以飞蓬比喻征夫游子背井离乡的漂泊生活。②相当:相遇,相逢。③反:通“返”。
60.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六句采用比兴手法写出了鸿雁的境遇及其春来冬去的候鸟特征。
B.“田中有转蓬”四句中,诗人写蓬草随风飘荡,无所归止,也永远无法回归故土。
C.“奈何此征夫”六句中,诗人以寥寥六句写征夫之状,却概括尽他们艰险苦难生活的内容。
D.本诗体现了建安文学慷慨激昂的特色,全诗丝毫不见华丽词句,唯见其朴实之语。
61.“奈何此征夫”至“何时反故乡”六句,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征夫的生活?这些内容体现了什么主题?
【答案】
60.D
61.(1)①出征之遥,远赴万里,镇守四方;②出征之苦,马不解鞍,甲不离身;③出征之久,年岁飞逝,老之将至;④故乡之思,返还无期,徒作渴念。(2)这些方面紧密联系,共同反映了征夫思乡不得归的主题。
【分析】
60.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D项,“慷慨激昂”理解有误,诗歌写思乡情结,虽充满悲凉凄切情调,但结处以神龙、猛兽等作比,悲凉中不会显得过于柔绵,反而回荡着刚健爽朗之气,这正是曹操诗的特点之一,也是建安文学慷慨悲凉之特色的体现,所以应为体现了建安文学“慷慨悲凉”的特色。
故选D。
61.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的能力。
“奈何此征夫,安得去四方。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冉冉老将至,何时反故乡”的意思是:可怜那远征的将士,怎能离开四方归家乡。战马永远不卸征鞍,铠甲永不离人身旁。岁月流逝人已渐渐衰老,什么时候才能返回故乡?仅以寥寥六句写征夫之状,却括尽他们艰险苦难生活的内容:一为出征之遥,远赴万里,镇守四方;二为出征之苦,马不解鞍,甲不离身;三为年岁飞逝,老之将至;四为故乡之思,返还无期,徒作渴念。这几方面有紧密关系,而思乡不得归是其关键。唯其愿望不能实现,其思乡之情也就日益加深。这一层将征夫的深愁苦恨,都在其对现实状况的叙述中宣泄出来。由于前两层中,诗人已经用比兴手法渲染了情结气氛,故这一层所表现的乡关之思显得极为真切和强烈,反映了征夫思乡不得归的主题。虽然没有一个愁、苦之类的主观色彩的词语,但本色之语,却更能收到动人心魄的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6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从正面写“静”,用“野外”“穷巷”“荆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的清贫,暗示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
B.“野外罕人事”与“户庭无尘杂”一外一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诗人摆脱官场和世俗束缚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C.《归园田居(其一)》着重表现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而本诗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表现诗人恬淡的心境。
D.这首诗语言质朴,语调悠然,叙述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段,在一片“静”的境界中,流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
63.陶渊明的乡居生活总体说是平静安宁的,但是他的心情也会有喜有忧,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案】
62.C
63.①喜乡间生活宁静,没有俗事俗人打扰。“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就表现了乡居的宁静,“虚室绝尘想”暗含摆脱时俗束缚的喜悦。②喜与乡邻关系友好淳厚。“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与乡邻一起谈论桑麻生长的情况,与充满了权诈虚伪的官场相比,这里人与人的关系是澄澈明净的,令人喜悦。③忧自己的庄稼毁于一旦。“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诗人生怕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毁于一旦,心怀恐惧。这里的一喜一惧,并非“尘想”杂念;相反,这单纯的喜忧,正反映着经历过乡居劳作的洗涤,诗人的心灵变得明澈了,感情变得淳朴了。
【分析】
62.
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C项,“着重表现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错,《归园田居》(其一)着重表现他“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欣喜心。
故选C。
63.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
抓住题干中关键句“但是他的心情也会有喜有忧”,我们要分析喜在何处,忧在哪里。“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是说遇到邻里,大家谈论的没有其它,只是说说桑麻的长势情况。不像在官场里,充满的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杂言四起”。与虚伪的官场相比,我与邻里的关系是简单的,大家的谈论是愉快的,轻松的,充满自由与喜悦的。“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桑麻渐渐长高,我开垦的土地也越来越广,令人喜悦。“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又流露出诗人的担忧,诗人怕霜雪突然来临,把自己辛苦种植的庄稼给毁于一旦,就像衰草那样零落了,这是所有种庄稼的人的担忧,这是忧之所在。
【点睛】
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秋山中作①
王 维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岂厌尚平②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③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注) ①这首诗疑作于王维四十多岁的时候,当时他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②尚平:字子平,东汉朝歌人。为子嫁娶毕,即不复理家事。后用为不以家事自累的典实。③蛩:蟋蟀。
6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才不敢累明时”写出了诗人的谦虚,他认为自己没有才华,就不拖累圣明的时代了。
B.诗歌通过“故篱”“蝉声”“柴门”“空林”“白云”等意象,交代了诗人生活的山林田园环境。
C.诗歌符合律诗对对仗的要求,颈联中“草间”对“山里”,“蛩响”对“蝉声”。整齐匀称,节奏鲜明,富于音乐美。
D.颈联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临秋的蟋蟀响急,薄暮的寒蝉声悲,照应题目,写出了早秋山中的安静空寂,给人一种萧索落寞的感受。
65.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64.A
65.①对自己不被知遇的抱怨。首句说自己“无才不敢累明时”,是谦辞反语,埋怨自己满腹才华,却不被知遇重用。②对仕途世事的厌倦,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颔联两个典故,表明诗人与尚子平、陶渊明一样意欲归隐山林的思想,而且归隐之心非常迫切。③理想落空、独守山林生活的些许落寞。颈联的环境渲染出悲凉的氛围,烘托了悲戚的心境,尾联的“寂寞”“空”“独”更是直接点出了这种情感。
【分析】
64.
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项,“他认为自己没有才华”错误,“无才不敢累明时”,谦词反语出之,王维年纪轻轻就名满天下,不是真的无才,诗人没有自认为没有才华。
故选A。
65.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此诗首句“无才不敢累明时”,谦词反语出之,王维年纪轻轻就名满天下,不是真的无才。此句笔法微婉,旨趣却很明白。颔联二句用了两个典故,出句用的是东汉尚长之典,见三国魏嵇康《高士传》。汉建武中,尚长子女婚嫁已毕,遂不问家事出游名山大川,后不知所终。对句是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而去的故事。陶渊明曾经在彭泽当县令,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有次有个督邮来督查,他觉得这个督查粗俗而又傲慢,但是又不得不去,一旁的县吏建议他穿得整整齐齐去拜见督邮,陶渊明忍无可忍,说“我不能为了五斗米向小人折腰”,于是挂印归去。此二句这两个典故,表明诗人与尚子平、陶渊明一样的意欲归隐山林的思想,而且归隐之心非常迫切。颈联是从山野间的昆虫的声音,也就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早秋寒凉萧瑟的特点。蟋蟀和秋蝉的凄苦音响,预示着一个寥落季节的来临,予人一种萧索落寞的秋季感受。临秋的蟋蟀响急,薄暮的寒蝉声悲,是景语,也是情语,映衬出作者的迟暮感,理想落空、独守山林生活的些许落寞。最后二句写诗人隐居山中,门庭冷落,过着闲适、恬静的生活。每天在林中散步,独与白云相伴,如闲云野鹤一般,充满幽居的情趣。这里说自己寂处山中,空林独往,只和白云期会,厌倦仕途的心情,约略可见。此诗主要申明作者自己无心世事,向往隐逸生活,抒发了一个隐士的情怀。全诗语言含蓄,意味悠长。
【点睛】
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阅读《短歌行》,回答后面的问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66.说明诗中所用比喻的含义。
用“朝露”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
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
用“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
67.说明诗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答案】
66.
人生的短暂
贤才投主
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67.典故一:“慨当以慷”,出自《诗经·王风·中谷有蓷》:“慨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淑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曹操自比良人难寻的女子,感叹贤能人才难遇,自己内心煎熬而焦急。
典故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表达求贤若渴之意。
典故三:“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以鹿鸣起兴,体现了殿堂上嘉宾的琴瑟歌咏以及宾主之间的互敬互融之情状。
典故四:“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出自《管子·形解》:“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这里比喻的是贤士人才多多益善,希望尽可能多的接纳人才。
典故五:“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诗末用“周公吐哺”的典故,贴切地表达了作者宽大广博的政治胸怀,永不满足的求贤之心。作者以周公自比,用周公礼贤下士的精神自励。
【分析】
66.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是要整体感知全诗,要大致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所写对象、诗人情感这几个大方向;其次是要将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内容简单地整理一下,看看诗人都写了些什么,可以作几个层次的分类;再次是联系诗歌的题目和给出的注释、诗人的生平经历等具体地分析题目指定的诗句内容。分析时,既要符合“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又要能深入地体验到诗人此时的思想情感。答题时,一是要答出诗句的内容理解,二是要答出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本题中,第①空,“朝露”,指早晨的露水,它的特点是易逝,因此,“朝露”比喻的是人生的短暂。第②空,“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是说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诗人以乌鸦绕树”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我这边来。这里比喻的是贤才应该选择明主。第③空,“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的意思是山不满足它的高,海不会满足它的深,这里比喻的是贤士人才多多益善,希望尽可能多的接纳人才,表明自己渴望求贤以统一天下的宏图大志。
67.
本题考查理解、使用古代诗歌中典故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找到典故来源。平时复习中,对诗歌中出现过的典故一定要有所积累。其次,辨明用典形式。搞清作者与典故的关系,是用来自比,还是对比衬托,紧紧抓住二者的结合点,在此基础上作答。最后,要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对于用典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用典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强化感彩等作用。其次,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字少意丰的效果。再次,还应注意,典故的用意往往是因人因诗,根据诗歌表达的意图和情感而异的,在答题过程中切忌死记、照搬典故,而应根据具体的诗句体会。
本题中,首先要了解诗中一共使用了五处典故,分别是“慨当以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其次,再分别分析这些典故的含义。
“慨当以慷”,出自《诗经·王风·中谷有蓷》:“慨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淑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讲的是女子遇人不淑,嫁了不好的夫婿,自怜自己的身世,感叹遇见良人的艰难。此处用典,曹操自比良人难寻的女子,感叹贤能人才难遇,自己内心煎熬而焦急。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表达求贤若渴之意。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以鹿鸣起兴,体现了殿堂上嘉宾的琴瑟歌咏以及宾主之间的互敬互融之情状。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出自《管子·形解》:“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意思是山不满足它的高,海不会满足它的深,这里比喻的是贤士人才多多益善,希望尽可能多的接纳人才,表明自己渴望求贤以统一天下的宏图大志。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是说,周公说他在吃饭时曾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唯恐因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人才。这里借用这个典故,是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接纳人才,使天下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作者以周公自比,用周公礼贤下士的精神自励。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情诗
曹植
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
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
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者叹黍离①,处者②歌式微③。
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注)①黍离:出自《诗经》,是东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②处者:指役夫的家人。③式微:出自《诗经》意为家人期盼役夫早归。
6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写景,薄云遮蔽了阳光,清风吹动着衣裳,景中含情,引发诗人的联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7课
短歌行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B.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曹操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中的“当”字,其正确的解释应该是(
)。
A.应当
B.面对
C.通“挡”
D.吟诵
3.《短歌行》从诗体来看是一首(

A.汉乐府
B.乐府旧题诗
C.律诗
D.新乐府诗
4.下列对有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从诗句的字数看,有四言、五言和七言等。其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篇幅长短不限。
B.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七子”(孔融、王粲、刘桢、陈琳、徐干、阮瑀、应玚)。
C.“行”是古乐府诗的一种体裁,有“奔放”的意思,此类作品大多放情长歌,与“歌”相似,常合称“歌行体”。
D.陶渊明,东晋诗人,开创了我国田园诗的创作先河,他的诗不仅在当时名气很大,而且在后代影响也比较深远。
5.下列对加点的词语的古今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魏晋(古义:更不用说。今义:连词,不管,不论。)
B.人生几何(古义:多少。今义:几何学。)
C.明明如月(古义:明亮。今义:显然如此;确实。)
D.复得返自然(古义:理所当然的。今义:自然界。)
6.选出对下列划线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峥嵘岁月稠???不平凡?????????采采芣苢?????茂盛的样子
B.对酒当歌?????当时?????????唤渠朝餐歇半霎???助词,无义
C.悠悠我心?????思虑连绵不断?????枉用相存???问候、探望
D.但为君故?????只是?????????烟涛微茫信难求???确实,实在
7.下列划线汉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譬如(pì)
慷慨(kǎi)
青衿(jīn)
B.笙箫(shēng)
阡陌(mò)
契合(qiè)
C.周匝(zā)
哺育(pǔ)
鼓瑟(sè)
D.沉吟(yín)
拾掇(duō)
呦呦(āo)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少无适俗韵(气质,情致)暧暧远人村(迷蒙隐约的样子)
B.鼓瑟吹笙(弹)但为君故(但是)
C.枉用相存(问候,探望)
契阔谈?(同“宴”)
D.桃李罗堂前(排列,分布)
依依墟里烟(村落)
9.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暧暧(ài
ài)
悠悠(yōu
yōu)
呦呦(yōu
yōu)
B.慷慨(kǎi)
羁鸟(jī)
阡陌(qiān
mù)
C.樊笼(fán)
吐哺(bǔ)
三匝(zhā)
D.衣衿(jīng)
掇取(duō)
狗吠(fèi)
10.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对酒当歌
B.乌鹊南飞
C.鸡鸣桑树颠
D.鼓瑟吹笙
1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闲情,是_______,什么也不做,也不想了。也是_______,去水边品茗。有时,从午后一直坐到日暮黄昏,_______。人散去,一回头,仿佛看见丰子恺先生那幅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只见天空淡月一弯,竹帘半卷,竹椅几把,桌上剩茶几盏,就是_______。
①得浮生半日闲,邀三两知己
②不见一个人,却有说不出的意境
③不知不觉,一弯月儿挂上柳梢
④三月间看桃花开遍陌上,听杜鹃鸣
A.②①③④
B.④③①②
C.④①③②
D.②③④①
12.下列加点汉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譬如(pì)
慷慨(kǎi)
青衿(jīn)
B.笙箫(shēng)
阡陌(mò)
契合(qiè)
C.周匝(zā)
哺育(pǔ)
鼓瑟(sè)
D.沉吟(yín)
拾掇(duō)
呦呦(āo)
1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怡误
自趋正轨
根基深固
终南捷径
B.详悉
道德沦丧
无动于衷
旁稽博采
C.提携
细微末节
光阴虚渡
力矫颓俗
D.卓绝
大相背弛
精旨奥义
潦草塞责
1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数载(zài)
会晤(wù)
指摘(zhāi)
校对(xiào)
B.商榷(què)
殷勤(yīn)
当轴(zhòu)
砥砺(dǐ)
C.訾詈(zǐ)
弭谤(mǐ)
造诣(yì)
相勖(xù)
D.切磋(cuō)
肄业(yì)
摒弃(píng)
裨益(pí)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蔡元培先生希望北大学子能尊敬师长,团结友爱。他还以自己在德国的亲身经历,论述良好的社会风气之必要,勉励青年学子相互友爱,共同进步。
B.我校100周年校庆时,学校要求全体师生注重礼仪,热情待客,以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
C.新华社区居委会在展示的普法板报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剖析了生动典型的案例现实,让读者在阅读中轻松地领略到法律精神的独特魅力。
D.为了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我们一定要做好考核教师的教学成绩,对于贡献突出和甘于奉献的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蔡元培先生在演讲中指出,当时的北大预科生进入法科学习的居多,是因为把法科作为求取功名利禄的终南捷径。
B.专家们普遍认为,不能简单地把住房问题全部推向市场,对于中低收入者来说,保障他们的居住要求,政府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
C.在《七个细节激发宝宝的智力》一文中,作者建议不要将家里的书籍束之高阁,而是应放在孩子随手可及的地方,譬如餐桌、床头、沙发靠背等。
D.针对一些境外媒体的提问,国防部发言人尽力在授权范围内予以解答,开诚布公。而对于触及军事底线的问题,他的回应显示出军人的强硬风范。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北大的古生物学专业后继有人了,人大附中的余逸伦通过北大自主招生考试,考入元培学院,他将选择古生物学专业。
B.1905年,京师大学堂举办了第一届运动会,校方特别强调开运动会的目的是培养青年“临事不辞难,事君不惜死”。
C.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的前身,是戊戌变法的产物。戊戌变法的“新政”大都被消除,但变法期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保留了下来。
D.蔡元培故居位于胡同西口,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三进院落,建筑面积近370平方米左右,自2009年起,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
1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专家们普遍认为,不能简单地把住房问题全部推给市场,满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政府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
②改编不失为影视剧创作的一条终南捷径,但倘若为迎合当下人们的审美趣味而随意改编名著,难免沦为笑柄。
③目前国内生产净水器的企业有3000多家,但是持有卫生部相关批文的企业仅1200家,这导致市场上净水器的价格和质量良莠不齐。
④如果没有政界的支持,再好的点子都有可能被埋没;如果没有商界的参与,再好的城市规划也有可能被束之高阁。
⑤王老师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地工作,勤勤恳恳地教学,深受学生爱戴。
⑥得知老罗的女儿患了重病,老王召集战友为他们一家筹了两万多块钱,可是这笔钱对老罗一家来说,仍旧是沧海一粟。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③⑥
1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食野之苹
友人惭,下车引之
B.何以解忧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C.何时可掇
同予者何人
D.但为君故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20.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何陋之有
A.吾谁与归
B.何以战
C.何以解忧
D.狗吠深巷中
21.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羁鸟恋旧林
B.契阔谈?
C.榆柳荫后檐
D.慨当以慷
2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时可掇
掇:拾掇
B.枉用相存
存:问候、探望
C.海不厌深
厌:满足
D.少无适俗韵
韵:气质,情致
2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弭谤莫如自修修:加强修养
B.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
干:追求、求
C.宗旨既乖,趋向自异
乖:乖巧,合理
D.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
贻:遗留
24.《短歌行》中,引用《诗经》的句子,用来比喻诗人渴望得到贤才的是(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B.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C.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D.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25.下列对《短歌行》的赏析,不正确一项是(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两句慨叹人生短暂,但联系全诗看,并未流露出消极情绪。
B.作着当时虽然在畅饮豪歌,却并没能排解心中求才立业的忧思。
C.“乌鹊”是作者自喻,“何枝可依”表露了作者徘徊歧路、无处可投的苦闷心情。
D.周公以至诚之心招纳贤才,作者认为要建立统一大业,就要像周公那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26.下列对诗词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化用了《诗经》中周公事,诗人以周公自比,表达求贤建业的雄心。
B.《梦游天姥吟留别》在构思和表现手法方面,富有现实主义色彩。它完全突破了一般送别、留别诗的惜别伤离的老套,而是借留别来表明自己不事权贵的政治态度。
C.《登高》前两联虽然极力描写秋景,但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颈联中的“悲”和“独登台”不仅暗合首联的“哀”,而且表明了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D.《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类。前者如词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反衬周郎;后者如以“雄姿英发”的周郎陪衬“早生华发”的词人自我。
27.下列对《短歌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小雅·鹿鸣》,原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
C.“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势解》的话,运用借代和用典的手法,进一步深化了诗人渴求贤才的热望。
D.“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28.下列关于典故的类型、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A.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B.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C.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D.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2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山水田园在文学中出现并不是从隐逸文化的意义上开始的,隐逸文人对山水的表现方式和前人相比存在很大差异。




。因此,刘勰以为,“庄老告退,山水方滋”,隐逸文人在自然审美方面具有独特之处。
①诸子作品中自然景物也止于“山水比德”式人格化比衬
②山水自然逐渐上升为一种纯粹独立的审美对象
③随着隐逸文人对自然的真实切入
④《诗经》中的山水自然风景常常是赋比兴的渲染手段
⑤不再仅仅是一种陪衬或象征
A.④①③②⑤
B.④⑤③②①
C.③②①④⑤
D.③①②⑤④
30.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说,在对酒当歌的欢宴时刻,感到人生犹如易逝的朝露转瞬即消,可悲的是逝去的日子太多。
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借乌鹊绕树表达“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之意,希望天下贤士归于自己。
C.“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四句,从上文转接下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表现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D.“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两句“尘杂”是指灰尘和杂物,“虚室”是指静室,这两句是说诗人摆脱了尘世的烦恼,在自己的居所里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
31.下面一段文字中加点词语的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此时此刻,已是金秋季节,草色开始枯黄,白霜已经迷茫,鸿雁又在南飞。皑皑白雪已经在远方的山颠闪现。片片瓦砾散落在荒草之间,断残的石柱在夕阳下站立,书中的记载,童年的幻想,全在废墟中陨灭。
A.山颠
B.瓦砾
C.废墟
D.陨灭
32.下面文段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四季循环更替,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在天地荫庇哺育下,与草木鸟兽和谐共生。我喜欢徜徉在田埂阡陌之间,踏着朝露或披着晚霞,极目郁郁葱葱的田野和山林,留下红霞满天或夕照青山的甜蜜记忆。
A.yīn


qiān

cháo
B.yīn


jiān

zhāo
C.yìn


qiān

zhāo
D.yìn


jiān

cháo
33.下列对诗句的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两句诗中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以“杜康”代指酒,表明只有酒可以排解自己的忧愁。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四句诗,引用《诗经》成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期盼之情。
C.“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两句诗,巧妙运用比喻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两句诗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动作,抒发了诗人对恬淡自由生活的赞美。
34.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青青子衿”中的“子”是对对方的尊称,“衿”是“衣服的交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青色交领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B.《短歌行》是曹操的作品,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气魄雄伟,情调苍凉悲壮。
C.曹操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他的作品除五言外,四言诗也有不少优秀之作,如《短歌行》《观沧海》。
D.《归园田居》的作者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是我国诗歌史上“山水田园”诗风的开创者。
35.以下六首绝句分别描写了四季的景物。按春夏秋冬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
②失群寒雁声可怜,夜半单飞在月边。无奈人心复有忆,今暝将渠俱不眠。
③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际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④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⑤胡鹰掣旋北风回,草尽平原使马开。臂上角弓如却月,当场意气射生来。
⑥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里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A.④/③/②⑤/①⑥
B.①/③④/②/⑤⑥
C.⑥/③④/②/①⑤
D.①④/③/⑤/②⑥
36.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A.何时可掇
B.乌鹊南飞
C.天下归心
D.榆柳荫后檐
37.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无适俗韵
韵:气质、情致
B.方宅十余亩
方:四周围绕
C.桃李罗堂前
罗:排列
D.复得返自然
自然: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
38.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误落尘网中
B.开荒南野际
C.马之千里者
D.狗吠深巷中
3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麦家在央视节目《朗读者》中,第一次公开分享自己与儿子的故事,读了一封他从未公开发表过的书信,在微博和微信中被广泛转发。
B.中医人要高度关注“真实世界”,从而把中医针灸这张“中国名片”擦得更亮,不断提高中医疗效。
C.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围绕“开放创新的亚洲,繁荣发展的世界”为主题,符合现实需要,引发各方高度关注。
D.西方汉学界对陶渊明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说陶渊明是西方汉学界最关注的中国古代诗人,绝非夸张、溢美之词。
40.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政府作为城市的管理者,掌握着大量的数据,如何以一种可控的、可信的方法来公布数据,对智慧城市的建设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B.答对了,就手舞足蹈;答错一道题,与奖金失之交臂的感觉又使他们情绪崩溃,哀鸿遍野,其实这样是没必要的,我们应理性对待这个活动。
C.陶渊明的诗大部分取材于田园生活。有的直抒胸臆,讴歌瓜田李下、“把酒话桑麻”的田园生活,直接表明了作者热爱躬耕生活之情。
D.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知识分子自觉自愿又步履维艰地开始了从器物技术到思想文化的现代化追求。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41.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起首四句,以朝露易干为喻,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人生短暂,年华易逝而功业无成,因而产生种时间的紧迫感。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四句,描写宾主欢饮、融洽相处的情景,表达了诗求贤若渴的心情。
C.“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写出了诗人对未来的迷茫,不知自己归向何处,形象生动,韵味隽永。
D.全诗全用四言,四句一韵,句式整齐,音调和谐,无论在视觉上还是听觉上,都给读者一种美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42.本诗善于用典表达诗人的情感,你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一句?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
①将:岂。②纪:经营。
43.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44.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苦寒行①
曹 操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②诗,悠悠令我哀。
注①苦寒行:原为乐府旧题,其古辞失传,推测其内容,当以抒写民间的寒冬疾苦为主。曹操借旧题写时事,反映严寒时节在太行山中行军的艰辛。②《东山》:《诗经·豳风》中的一篇,写远征士卒对故乡的思念。
45.诗歌开头两句“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具有怎样的作用?
46.诗歌为表现行军之难,描写了行军途中哪些景物或景象?
47.这首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4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隐居山中,在苍茫的暮色中关闭柴门,远望余晖。
B.“鹤巢松树遍”写鹤在松林中筑巢,表现了生机盎然的景象。
C.尾联写渡头炊烟升起,人们采菱而归,与颈联中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D.此诗描绘了诗人在山中惬意的生活,但又透露出落寞的心情。
49.这首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请简要分析。
50.王维与陶渊明都擅长描写田园山水,在描写景物方面各有特色。请结合本诗与下面的诗句加以分析。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归园田居(其五)
陶渊明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①。
山涧清且浅,可以灌吾足②。
漉③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④。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注)①榛曲:指草木丛生的小路。②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化用《盂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句意。③漉:过滤,捞取,此指用布滤酒。④近局:近邻。
5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以诗人一天耕作完回家路上和到家之后的活动为描写对象,描绘了归园田后的具体生活。
B.“崎岖历榛曲”渲染出当时社会动荡下道路的荒凉艰难,形象地道出诗人离开官场时受到重重阻挠。
C.从“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两句中可以看出诗人与近邻农户相处友善,往来密切的景况。
D.“欢”字下着一“来”字,自然传神。此情此景,引得诗人竟怨起“夕”时短暂,兴致难尽。
52.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诗人的复杂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③中,披④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注)①人事;指与人结交来往。②鞅;马驾车时颈上的皮带,代指车马。这句是说居处僻陋,车马稀少。③墟曲:犹乡野。挫,隐僻之地。④被:拨开。
5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语言质朴,语调悠然,叙述了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段,在一片“静”的境界中,飘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
B.开头四句从正面写“静”,用“野外”“穷巷”“荆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生活的清贫,暗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
C.中间四句是以外在的“动”来写乡居生活内在的“静”,写出作者往来于田间,打理桑麻,虽孤独但也快乐的隐居生活。
D.本诗中的“野外罕人事”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户庭无尘杂”,一外一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诗人摆脱官场和世俗束缚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54.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试作简要分析。
55.分别概括《归园田居(其一)》与本诗所抒发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情诗
曹植
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
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
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者叹黍离①,处者②歌式微。
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注)①黍离:出自《诗经》,是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②处者:指役夫的家人。③式微:出自《诗经》,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意为家人期盼役夫早归。
5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属于古体诗,开篇两句写景,稀薄的阴云遮蔽了阳光,清风吹动着衣裳,景中含情。
B.三、四两句写鱼儿安然地游于禄水之中,鸟儿自由地高飞云天,俯仰有致,意境开阔。
C.七、八两句借物象变化,既写出了时间的流逝,也表现了役夫离乡与归家时不同的心情。
D.九、十两句运用典故,委婉含蓄地传达出“游者”和“处者”思亲盼归的情感。
57.这首诗与曹操的《短歌行》都体现了建安文学“悲歌慷慨”的特点,它们表达的情感有哪些不同?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③中,披④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注)①人事:指与人交接来往。②鞅:马驾车时颈上的皮带,指车马。这句是说居处僻陋,车马稀少。③墟曲:犹乡野。墟,隐僻之地。④披:拨开。
5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语言质朴,语调悠然,叙述了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段,在一片“静”的境界中,流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
B.开头四句从正面写“静”,用“野外”“穷巷”“荆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的清贫,暗示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
C.中间四句是以外在的“动”来写乡居生活内在的“静”,写出作者往来于田间,打理桑麻,虽孤独但也快乐的隐居生活。
D.本诗中的“野外罕人事”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户庭无尘杂”,一外一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诗人摆脱官场和世俗束缚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59.分别概括《归园田居(其一)》与本诗所抒发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却东西门行
曹 操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里余,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田中有转蓬①,随风远飘扬。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②。
奈何此征夫,安得去四方。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
冉冉老将至,何时反③故乡。
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注) ①转蓬:飞蓬,古诗中常以飞蓬比喻征夫游子背井离乡的漂泊生活。②相当:相遇,相逢。③反:通“返”。
60.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六句采用比兴手法写出了鸿雁的境遇及其春来冬去的候鸟特征。
B.“田中有转蓬”四句中,诗人写蓬草随风飘荡,无所归止,也永远无法回归故土。
C.“奈何此征夫”六句中,诗人以寥寥六句写征夫之状,却概括尽他们艰险苦难生活的内容。
D.本诗体现了建安文学慷慨激昂的特色,全诗丝毫不见华丽词句,唯见其朴实之语。
61.“奈何此征夫”至“何时反故乡”六句,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征夫的生活?这些内容体现了什么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6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从正面写“静”,用“野外”“穷巷”“荆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的清贫,暗示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
B.“野外罕人事”与“户庭无尘杂”一外一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诗人摆脱官场和世俗束缚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C.《归园田居(其一)》着重表现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而本诗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表现诗人恬淡的心境。
D.这首诗语言质朴,语调悠然,叙述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段,在一片“静”的境界中,流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
63.陶渊明的乡居生活总体说是平静安宁的,但是他的心情也会有喜有忧,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秋山中作①
王 维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岂厌尚平②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③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注) ①这首诗疑作于王维四十多岁的时候,当时他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②尚平:字子平,东汉朝歌人。为子嫁娶毕,即不复理家事。后用为不以家事自累的典实。③蛩:蟋蟀。
6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才不敢累明时”写出了诗人的谦虚,他认为自己没有才华,就不拖累圣明的时代了。
B.诗歌通过“故篱”“蝉声”“柴门”“空林”“白云”等意象,交代了诗人生活的山林田园环境。
C.诗歌符合律诗对对仗的要求,颈联中“草间”对“山里”,“蛩响”对“蝉声”。整齐匀称,节奏鲜明,富于音乐美。
D.颈联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临秋的蟋蟀响急,薄暮的寒蝉声悲,照应题目,写出了早秋山中的安静空寂,给人一种萧索落寞的感受。
65.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短歌行》,回答后面的问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66.说明诗中所用比喻的含义。
用“朝露”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
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
用“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
67.说明诗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情诗
曹植
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
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
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者叹黍离①,处者②歌式微③。
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注)①黍离:出自《诗经》,是东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②处者:指役夫的家人。③式微:出自《诗经》意为家人期盼役夫早归。
6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写景,薄云遮蔽了阳光,清风吹动着衣裳,景中含情,引发诗人的联想。
B.三、四两句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以“鱼潜鸟飞”自由自在的乐景衬托了徭役不得归的哀情,突出了役夫被迫离家服徭役的凄苦境遇。
C.七、八两句借物象变化,既写出时间流逝,也表现了游子离乡与归家时不同的心情。
D.九、十两句所运用的典故,委婉含蓄地传达出“游者”和“处者”思亲盼归的情感。
69.这首诗与曹操的《短歌行》都体现了建安文学“悲歌慷慨”的特点,它们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鸟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70.对《短歌行》中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原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
C.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山”“海”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
D.“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71.清人吴淇在读了曹操的《短歌行》后说:“盖一厢口中饮酒,一厢耳中听歌凭空作想,想出这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你同意“怜才”一说吗?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野菊
李商隐
苦竹园南椒坞边,微香冉冉泪涓涓。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
细路独来当此夕,清尊相伴省①他年。紫云②新苑移花处,不取霜栽③近御筵。
(注)①省:记,忆。②紫云:指代中书省。令狐楚、令狐绚父子曾对李商隐有知遇之恩,令狐绚时任中书舍人。③霜栽:指野菊。
7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和《锦瑟》一样,都体现了作者诗歌幽约细美的艺术风格。
B.竹、椒、雁、蝉等意象凄美,寓情于景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
C.颈联将“此夕”与“他年”对照,暗含着作者对身世的无限感慨。
D.尾联表面写野菊不被人取用,实则暗指旧友不能向朝廷引荐自己。
73.本诗第二句“微香冉冉泪涓涓”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此句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