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9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
【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一尊还酹江月
尊:同“樽”,这里指酒杯
B.元嘉草草
草草:轻率
C.最难将息
将息:将要休息
D.这次第
次第:光景,状况
【答案】C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C项,“将息”,养息、保养。最难保养休息。故选C。
【点睛】
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2.下列各项中,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所用的抒情方式不同的一项是(
)
A.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解答题目时,考生一定要立足全诗整体,首先从抒情方式、结构、构思等方面入手,然后再考虑局部的描写、修辞技巧。答题时,也应尽可能把意境、情感、手法、效果等要素分析解说清楚。答题思路为首先明确手法,尽量找全,然后结合诗句解释。比喻修辞首先指出本体喻体,效果也要点出来,最后总括情感。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项中,与“大江东去,浪沟尽,千古风流人物”所用的抒情方式不同的一项”。抒情方式是指抒发感情的形式,大致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类。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间接抒情是指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叙事则因事缘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史抒怀。间接抒情分四种,分别是因事缘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史抒怀。
例句“大江东去,浪沟尽,千古风流人物”出自宋代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意思是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词人借描写长江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千古风流人物既被大浪淘尽,则一己之微岂不可悲?属于借景抒情。
A项,“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出自宋代虞集的《风入松·寄柯敬仲》,意思是杏花、春雨中江南如此的美丽只为迎接先生回去而特意的准备。词人借江南美景的描写表达了回乡之心切及回乡之难。属于借景抒情。
B项,“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出自宋代陆游
《书愤五首·其一》,意思是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作者在追述早年的快意征战生活,流露出抗金复国的豪情壮志。属于借景抒情。
C项,“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出自宋代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意思是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这两句词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属于直接抒情。
D项,“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出自唐代温庭筠
《商山早行》,意思是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这两句将早行的情景写得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历历在目。属于借景抒情。
故选C。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南方,芭蕉栽植容易,几乎四季常青。
▲
至于月映蕉影、雪压残叶,那更是诗人画家所向往的了。
①它覆盖面积大,吸收热量大,叶子湿度大。
②古人在走廊或书房边种上芭蕉,称为蕉廊、蕉房,饶有诗意。
③因此蕉阴之下,是最舒适的小坐闲谈之处。
④在旁边配上几竿竹,点上一块石,真像一幅元人的小景。
⑤在夏日是清凉世界,在秋天是分绿上窗。
⑥小雨乍到,点滴醒人;斜阳初过,青翠照眼。
A.①③②④⑥⑤
B.①④②③⑥⑤
C.②①④③⑤⑥
D.②③④①⑤⑥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这道题采用的是客观选择题形式,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虑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③“蕉阴”紧承①“覆盖面积”,所以①③为小组合;④“在旁边”紧承②“蕉廊、蕉房”,所以④②为小组合,这样排除BCD。故选A。
4.下面均是宋代词人的词句,按词人词风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③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⑤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A.①③⑤⑥/②④
B.①②③⑤/④⑥
C.①③④/②⑤⑥
D.①③⑥/②④⑤
【答案】D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宋词的风格流派。宋词的两大流派:一是豪放派。豪放派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北宋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等人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南渡以后,词风变为悲壮慷慨。苏轼、辛弃疾为代表。一是婉约派。婉约派词的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柔婉之美。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彦、李清照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本题,词人词风的不同可以从语言风格来区分。①③⑥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写的感情婉转缠绵,属婉约派。②④⑤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属豪放派。故选D。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
叠”。段在词中又叫“片”或“阕”。一首词的上下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
B.从晚唐五代到宋的温庭筠、晏殊、秦观、苏轼、李清照等一系列词坛名家的词风虽不无差别,各有擅长,但大体上可归诸婉约范畴。
C.婉约词风,其内容主要是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流连;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
D.苏轼,北宋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项,把“苏轼”去掉。苏轼属豪放派,其余属于婉约派。
6.下列选项中的句子中全都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踞关,毋内诸侯
张良出,要项伯
衡少善属文
B.悟言一室之内
长乐王回深父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一尊还酹江月
信义安所见乎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D.北冥有鱼
幼稚盈室
小知不及大知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项的通假字有“内”“要”;B项的通假字有“悟”“父”“受”;C项的通假字“尊”;D项的通假字“知”。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错别字)。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如B项的通假字有“悟”“父”“受”。
7.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萧瑟
桅杆
淘气
永葆生机
B.已而
凭吊
纶巾
繁冗拖沓
C.赤壁
风姿
樯橹
绘声绘色
D.故垒
酒樽
罗网
安份守己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规范汉字的能力,复习时注意明确范围,把握重点,学会归类辨析记同音字,对比理解记形近字。解答时可通过语音辨析、字形辨析、语义辨析、结构辨析、语境辨析等方法判断用字是否正确。D项,“安份守己”应为“安分守己”,分:本分。“安分守己”的意思是规矩老实,守本分,不做违法的事。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方式与例句相间的一项是(
)
例句:尚能饭否
A.商人重利轻别离
B.樯橹灰飞烟灭
C.鼓瑟吹笙
D.赢得仓皇北顾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方式与例句相间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
例句:尚能饭否的意思是(廉颇)饭量还好吗?其中,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A项,商人重利轻别离的意思是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其中,重和轻都是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解释为重视/轻视。
B项,樯橹灰飞烟灭的意思是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其中,灰,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
C项,鼓瑟吹笙的意思是鼓瑟吹笙邀请他。其中,鼓,名词作动词,击打。
D项,赢得仓皇北顾的意思是却要仓皇向南逃,时时回头向北看。其中,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故选C。
9.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中“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化用典故,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哀思之情。这个典故所涉及的人物是
A.苏轼与王弗
B.卓文君与司马相如
C.陆游与唐琬
D.李清照与赵明诚
【答案】D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本题需要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进行分析鉴赏。
“赌书”是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典故。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云:“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决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故选D。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故国神游
B.多情应笑我
C.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D.可堪回首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
A项,故国,古义:赤壁古战场。今义:历史悠久的国家;祖国;故乡。
B项,多情,古义:多愁善感。今义:重感情(多指重爱情)。
C项,次第,古义:光景,状况。今义:次序;一个挨一个地,依次。
D项,回首,古今都是“回顾,回忆”的意思。
故选D。
1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而词的标题则概括词的主要内容。
B.词的结构一般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两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依其字数的多少,一般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其中90字以内为小令。
C.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光彩夺目的巨钻。它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D.宋词基本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等。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关于文化常识只要记牢背熟即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B项,“90字以内为小令”错误。词是一种诗歌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诗体的一种,亦称宋词、曲子词、诗余、长短句。按字数多少,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故选B。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题目。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下面对这首词的语言和形象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写景时,先写江面石壁,“乱”写出险怪,“穿”写出石壁之高耸。再写江面波涛之汹涌,
“拍”描绘出水石相搏之激烈,“卷”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
B.这首词语言精炼,形象饱满。“乱石穿空”着眼于视觉;“惊涛拍岸”,诉诸听觉;用“千堆雪”借喻咆哮翻滚、溅珠飞玉的滔滔巨浪,这些描写无不体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象观察体验的深刻和语言表达的精粹。
C.下片描写了“周郎”的服饰和神态。“羽扇纶巾”是儒将的打扮,体现人物的潇洒风度;大战在即,周瑜“羽扇纶巾”、谈笑自如,意在表现他的从容镇定,与后面“樯橹灰飞烟灭”的战争结局形成鲜明对比。
D.刻画并歌咏历史英雄人物是这首词的写作目的。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就愈加反衬出自己遭到贬谪而不能为国民有所作为的悲哀与愤懑,使得咏史与抒情完美地融为一体。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D项“刻画并歌咏历史英雄人物是这首词的写作目的”说法有误。作者目的在于借咏史而自抒怀抱。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本题D项“刻画并歌咏历史英雄人物是这首词的写作目的”说法有误。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满江红①
辛弃疾
点火樱桃,照一架、茶蘼如雪②。春正好,见龙孙③穿破,紫苔苍壁。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注]①此词写于辛弃疾投归南宋后,被排挤闲居期间。②荼靡:荼靡花在春末夏初开花,凋谢后即表示花季结束。③龙孙:竹笋的别称。
13.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着力表现“春正好”之景。樱桃如火,荼蘼如雪,这是从视觉上表现春天的明艳;龙孙破壁而出,母燕引雏燕试飞,黄莺娇声唤友,这是从听觉上表现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B.词人并未因“春正好”而欣喜,反而因此生愁。此愁难消,词人向春天发出了怨恨之语“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表达出词人抑郁烦乱的心绪。
C.下片最后几句,化用“庄周梦蝶”的典故,抒写词人梦中也不能回乡的怅恨;又用“子规”这个典型的象征凄凉、哀伤的意象来烘托词人有家不得归的无奈与伤感。
D.这首词上片写景抒情,没有选取落花飞絮、凄风苦雨的画面来表现愁情,而采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下片刻両词人的抒情形象,既有动作、心理描写,也有环境点染。
14.此词写的是思乡愁情,词中却说这是“古今遗恨”。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3.A
14.①思乡愁情是古往今来常见的情感内容,但词人比常人多了一份思乡难归的遗憾,更显出了这份情感的深度。②有心复国,却遭排挤,壮志难酬,乡愁中融入了“国恨”,堪为古今之大恨。
【分析】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标题中,A项考查内容、手法,B项考查内容、情感,C项考查内容、手法、情感,D项考查内容、手法、情感。读懂全诗,分析各备选选项后再做选择。A项,写景手法判断错误,错在“龙孙破壁而出,母燕引雏燕试飞,……这是从听觉上表现……”。“龙孙破壁而出”的意思是喜见春笋破土而出,“母燕引维燕试飞”的意思是母燕引着雏燕试飞,这些景色描写都不属于听觉范畴,而是视觉范畴。故选A。
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内容并鉴赏诗人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题干说“此词写的是思乡愁情,词中却说这是‘古今遗恨’。请你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答题前,首先要理解“古今遗恨”,字面意思自然是指从古至今的恨事,但怀古是为了伤今,因而这里的“古今”,偏重于指“今”。“今”之恨,莫过于中原沦陷、祖国分裂之恨。而“古今”二字,写出了“遗恨”的深度和广度,因此答题要扣住“思乡”与“中原沦陷、祖国分裂之恨”等内容分析。作答时,要结合诗的写作背景分析出“乡愁”中融入了“国恨”以及个人抱负难以施展的苦闷。
【点睛】
对于诗歌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更应该关注体现情感的重要词语。古代诗人特别注重关键词,并以此作为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的核心。如“残、缺、断、愁”等词语常与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孤寂有关。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诗,考生可以结合诗歌的内容、注释等,分析其中蕴含诗人的“古今遗恨”。
1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答案】①意象豪迈:“鹏”“凤”意象不同于一般的鸟雀,给人以豪迈之感;②意境开阔:“北海”“太阳”“路茫茫”等组成了开阔的意境;③气概刚健: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该题主要考查词的语言风格,文学史上不同诗人的作品,或者同一诗人的不同时期的作品,在意境或内容上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以此形成不同的风格和流派。鉴赏诗歌语言风格,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的赏析。本题作答时注意用词上的“豪放”特点。“鹏”“凤”意象不同于一般的鸟雀,给人以豪迈之感;“北海”“太阳”,给人境界开阔之感;携书佩剑,自然显示出作者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这些意象的选择及装扮的描写体现了辛词豪放的特点。
【点睛】
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首先,要品味整首诗歌。鉴赏诗歌语言风格这类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是否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其次,要了解相关知识。不同题材的诗歌语言风格不同,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语言风格也不同,要了解相关的语言风格。如:田园诗恬淡闲适;山水诗歌清新优美;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婉而多讽;咏史诗雄浑含蕴;怀古诗幽绵深长;送别诗意蕴深远;等等。再者,要联系诗歌主旨。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语言风格,切忌脱离诗歌主旨而空谈语言。第四,要从多角度入手。鉴赏诗歌语言风格,要从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角度入手,看遣词造句的特点(通俗、平易、简练、明快、朴素等),看画面色调(清新、华丽、雄浑等),看情感意蕴(悲慨、沉郁、豪放、委婉、平淡、深刻等)。
根据《声声慢》完成小题。
16.下列对《声声慢》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开篇连用七组叠词,下笔奇特,极有层次地展示出词人内心的空虚,孤寂和凄苦,在音韵上也震感了读者的心灵。
B.上阕先写寒气袭人的晚风,再写冷暖不定的气候,最后写相识的过雁,这些景物无不增添着词人的愁绪。
C.下阕继续倾诉愁情:菊花憔悴,正是词人身世变迁的写照;独守寒窗,顿生度日如年之感;雨打梧桐,却似泪打心扉,令人难以承受。
D.本词结构上浑然一体,就眼前事、身边景、层层铺叙,反复渲染,取得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17.这首词的主旨句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请概括这“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词人是怎样打发这愁情的?
【答案】
16.B
17.①丧夫之痛,亡国之恨,流离之苦,孀居之悲。②直接写愁,直接抒情,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间接写愁,借景抒情,如借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营造了冷清、凄惨、哀怨的意境,抒发了自己的家愁国恨。
【解析】
16.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手法的赏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理解诗歌内容,准确把握诗歌的艺术手法和题干的要求。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声声慢》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上阕先写冷暖不定的气候,再写寒气袭人的晚风,最后写南飞的过雁。故选B。
17.本题考查的是把握诗歌的情感及情感的表达方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先明确诗歌都有那些情感,注意从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个角度把握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对诗词情感的把握:这首词中作者抒发的那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格调看起来虽显低沉,但分析此词不能脱离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氛围。联系作者的遭遇,可知作者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直抒胸臆体现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间接抒情体现在诗中写了现实生活的情景,寄托了自己愁苦的心境。
【点睛】
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此题主要是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具体的解释。
根据《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完成小题。
18.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鉴赏评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由当地风光引出历史人物,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笔调沉雄凄婉,意境苍凉悲壮,寄寓了词人对国事的感慨和忧虑。
B.“可堪回首”一句一语千钧,不但使后面内容具有了深刻的政治意义,而且也表达出了词人忧时伤世的强烈感情。
C.词的结尾处,词人以廉颇自比,概括了自己一生的坎坷遭遇,又表现了词人有心杀敌报国,却力不从心的苦闷心情。
D.这首词用典虽多,却十分贴切,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千百年来为人所传诵。
19.“用典”即借用历史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辛弃疾词中用典很多,内容大多跟词人的政治态度和个人遭遇有关,特别是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除了回顾词人四十三年前南下归来的经历之外,全属用典。有人认为辛弃疾“掉书袋”,觉得这是一个缺点,对此,你有何看法?
【答案】
18.C
19.观点一:用典太多,增加了阅读难度,影响了这首词的流布。
观点二:正确地看待用典,是鉴赏辛弃疾词的关键。就这首词来说,词的上阕借历史人物来抒写词人的抱负,一个爱国词人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样写在艺术上是极为成功,无可指摘的。词的最后用廉颇一事表达词人的悲愤之情,成功地再现了词人的形象。综上所述,辛弃疾词的用典是非常成功的。同时,在辛弃疾所生活的年代,在权臣当道的社会背景下,用典不仅可以借助典故表达词人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巧妙地绕开政治,以免因“直谏”而遭受迫害。
观点三:综观本词,用典虽多,但抒情的脉络清晰,词中所涉及的那些历史故事全都图画般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词人的思想感情表达得真切动人。词人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这是辛弃疾词用典的一大特点,把握这一特点才能正确鉴赏。
【分析】
18.本题考查的是理解诗词内容和赏析诗词的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把握题干的要求,注意认真研读诗词内容,准确把握诗词的艺术手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鉴赏评析有误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项,“力不从心的苦闷心情”的说法明显错误。作者借廉颇自比,充分体现了自己还有足够的实力报国。故选C。
19.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艺术手法“用典”的评价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弄清手法的表达效果。典故是指“典例故实”,具体地说,包括历史记载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逸闻以及流传下来的古书成句,一般来说,典故都有确定的典源。典故的使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当然用典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会把作品弄得生涩晦暗,枯燥乏味,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人借古讽今,批判了当时的掌权者韩侂(tuō)胄冒险北伐、妄图侥幸取胜的错误,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想建功报国而不能施展才略的悲愤心情。这个主旨,主要是通过四个影射现实的历史故事表现出来的,即刘裕、刘义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和廉颇的故事。这首词是对当时统治者的批评,因为不方便正面直说,所以用典就是最好的办法。如果不了解这些典故,诗歌内容就无法理解。
【点睛】
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写景顺序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根据《念奴娇·赤壁怀古》完成小题
20.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乱石穿空”写出了山势险峻,“惊涛拍岸”写出了巨浪澎湃,“卷起千堆雪”运用借代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江水的汹涌澎湃,这三句合写赤壁景色,有声有色。
B.“江山如画”是写景的总括之句,“一时多少豪杰”则又由景物过渡到人事,“小乔初嫁了”写英雄美人相得益彰,衬托出周瑜年轻有为,志得意满。
C.“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周瑜的成功。“羽扇纶巾”写他的服饰,突出他的风度情雅;“谈笑间”写他指挥若定的非凡胆略与才智。
D.这首词气势磅礴,格调豪放,以大手笔描写开阔的景象、大战的场面。上阕咏赤壁,下阕怀周瑜,并怀古伤已,以自身感慨作结。
21.“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词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
20.A
21.“江山如画”总结前文所描绘的雄奇壮丽的赤壁之景;“一时多少豪杰”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也为下阕写周瑜做了铺垫,由写景过渡到写人。
【解析】
20.本题考查的是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审清题干的要求,注意把握诗词内容的理解。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A项“‘卷起千堆雪'运用借代的手法”错误,激起的浪花好似千万堆白雪,应该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故选A。
2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回答这类题目,可以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是诗歌的章法结构,比如绝句,律诗和词的章法结构;二是作用类的题目通常的答题思路,即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回答。“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是词的上阕中的最后一句,它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具体来说,“江山如画”上承前文雄奇壮丽的赤壁之景;“一时多少豪杰”中的“豪杰”,既指开头的“风流人物”,又指下阕的周瑜。这两句,由景及人,既为下阕写周瑜做铺垫,又表明了上阕写景,下阕写人的写作思路。
【点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不能。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总之,考生要认真研读诗句,然后将选项内容与诗句进行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了。
审美鉴赏《声声慢(寻寻觅觅)》
22.《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如何通过各种残秋景物来渲染愁情的?
2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十四个叠字被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为什么?
24.试分析结句之妙。
【答案】
22.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明写天气的忽暖忽冷、变化无常,暗写词人烦闷难熬的心境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渲染愁情,并通过酒力敌不过风力,显示出愁情的无比深重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通过飞雁引发的对故国故家和往昔伉俪生活的追怀,表现词人由家破人亡所造成的痛苦心情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明写菊花残败,无人采摘,暗喻自己容颜的衰老与心境的悲凉,抒发昔盛今衰、身世变迁之感,突出了词人晚年年老色衰、孤苦无依的困境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通过梧桐细雨对心灵的敲击,将愁情推向高潮,进而发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绝望呼告
23.这十四个叠字极富音乐美,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这十四个字虽是重叠使用,却绝无重复累赞之感,只觉徘徊低迷,婉转凄楚。开篇的“寻寻觅觅”是寻找的动作,寻找什么呢?是流亡以前安定、闲适的生活,也是丈夫在世时的情意。这反映了词人内心的空荡寂寞,无可排遣寄托。然而寻找的结果是“冷冷清清”,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凄凉的气氛包围。“冷冷清清”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由环境而感染到心情,由外而内。一句“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此三句,由外而内,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词人孤苦无告的凄凉心境。仅此三句,一种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
24.词人用口语的形式,脱口而出:这情形、这光景,又怎是一个“愁”字包括得了、承担得了、说明得了呢?“这次第”三个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思。词人满纸鸣咽,笔笔写愁,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真可谓人生大悲哀,社会大悲痛。这结尾,既是收,又是放;既是对前文的概括,又把诗意推进一层,使通篇余音袅袅,言尽而意不尽,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
【解析】
22.本题考查赏析意象、手法和诗歌情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理解诗歌内容,抓住诗句中的“情景”,即物象及特点、人物及特点、画面与情景,用简洁的语言赏析意境和情感。
本词借秋景抒发悲凉情。上阕用“淡酒”、“晚风”、“过雁”,下阕用“黄花”、“梧桐”、“细雨”,都视觉、嗅觉、味觉等多种感觉结合,准确而形象地表达出萧索残秋中浓郁的愁情。最后迸出“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强烈感情,突然作结,沉痛无限。全词语言朴实,感受细腻,巧用叠字,满纸呜咽,动人心弦。
23.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这是炼字题,考查叠词的作用,要求通过关键字把握妙处。考生可写景状物、音韵节奏、思想情感方面说明其效果。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从“寻寻觅觅”,可见词人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写环境和内心感触,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的内心所感。几句叠词,反反复复之用意,不仅富于音乐美和韵律美,而且借以表达词人对于晚年孀居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的淋漓尽致的挥洒,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
24.本题考查鉴赏诗句妙处的能力。鉴赏诗句的妙处可按以下步骤进行:①说出这个句子的含意及其描绘了怎样的景象;②分析句子使用的手法和在诗中的作用,如写出了什么或表现了什么等;③点评该句的妙处,如该句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或该句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等。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全诗结句。次第:这是在宋代人文章里常有的口语,意思是说,这般境况,这般光景,这情形,这景色,怎能用一个愁字概括得了呢?作者用反诘语结束全词,表达了思无尽、情无尽、叹无穷之感,乃有画龙点睛之妙用。纵观全词,作者把不幸的遭遇、苦难的历程全部倾诉在这首用心血写成的词中,其痛楚之情,其国破家亡之恨,其心中难抑之愤流诸笔端,读来令人潸然泪下悲悯万分。作者最后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束全词,写出了无以言表的内心沉痛悲凉。
【点睛】
叠字在诗词创作中独具魅力,其特殊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形象性。叠字既可以摹声,又可以摹色,达到摹状的修辞效果,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二是强调性。叠字能在突出事物特征中更好展现作者情感态度。三是音乐性。叠字可使诗的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
审美鉴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试结合具体词句分析。
词句
人物
表达的情感
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孙权
①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气吞万里如虎
刘裕
②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刘义隆
③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拓跋焘
④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廉颇
⑤
2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巧用对比,请做简要赏析。
【答案】
25.①江山犹昔,而英雄不再,暗含无人可御外侮之意
②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敬仰,也暗含着用英雄们的业绩鼓励、鞭策自己之意
③这一典故是对当时执政的韩侂胄急功近利、主张出兵而不做充分准备的警告
④指责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忘记收复失地的悲愤之情
⑤以廉颇自比,表示仍能为国效力,同时也抒发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26.以古代英雄孙权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用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这是以历史上英主与庸才之比,用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这是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把人们的民族感情都冲淡了;用廉颇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通过这些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意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解析】
2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赏析题,要依据题干的手法,细心捕捉诗词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找出能传达作者情感的人象、物象、景象加以揣摩,感受作者的情感。
词中运用大量的典故,开篇由眼前所见景物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接下来讽刺当朝用事者韩侂胄,又像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用自己,联想到廉颇,不禁仰天叹息,空有报国之志而报国无门。本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
26.本题考查鉴赏诗句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在平时了解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解题时抓住题干关键词句,结合诗句意思,把握诗句意象、特点、手法、情感等,进而准确答出表达技巧体现之处和作用。
本词巧用对比,对比的角度可以是人物、方式、结局、境遇、情感的对比:成就“风流”的人事和“仓皇北顾”的人事对比;历史上“舞榭歌台”的太平景象与佛狸祠如今异族统治下“神鸦社鼓”的貌似太平对比;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形象更加鲜明生动,感情更加委婉强烈。
【点睛】
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审美鉴赏《念奴娇·赤壁怀古》
27.试分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中,“乱”“穿”“惊”“拍”“卷”“雪”等字的表现力。
内容
效果
乱
写出了岩石之险怪
用②________手法写出了赤壁之“形”
穿
①________
惊
写出了江水之澎湃
用④________手法写出了赤壁之“声”
拍
③________
卷
⑤________
用⑥________手法写出了赤壁之“色”
雪
写出了浪花之汹涌
28.上片前三句的景物描写是如何体现苏轼词的豪放风格的?
29.“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在另本作“乱石崩云,惊涛裂岸”,请问这两种说法各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
27.
写出了山崖直插云霄之高峻
夸张
写出了浪涛搏击江岸之有力
拟人
写出了浪涛翻滚力量之浩大
比喻
28.开头三句借景抒情,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荤气概,并将读者带人历史的沉思之中,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气势恢宏,风格豪放。
29.“穿空”写出石壁的高峭和直插云霄的气势,“拍”写出江水撞击江岸时波涛的汹涌奔腾。“穿”“拍”运用比拟手法,使画面更富形象和动感。“崩云”意即击碎了云层,写出了山石直冲云天的力量,“裂岸”夸张地写出了波涛撞击江岸的力度。
【解析】
27.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这是炼字题,通过关键字把握妙处。既然是炼字,一般是词类活用,或者运用了修辞手法,做题时首先应该指出这点,再从景与情两方面说明其效果。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采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穿”写出山崖高耸入云的动势;“拍”写出了江涛的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卷”写出了波涛力量之浩大,展示了一幅阔大的雪浪图。
28.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景物特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注意关键词的提示,然后回归诗句,注意意象和特征形容词,分析意境氛围和思想情感。
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背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营造渺远深广的时空感。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大气。旷远、深沉的豪放意境。
29.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句的妙处,可按以下步骤进行:①说出这个句子的含意及其描绘了怎样的景象;②分析句子使用的手法和在诗中的作用,如写出了什么或表现了什么等;③点评该句的妙处,如该句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或该句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等。
穿,化静为动,写石壁的高峭和直插云霄的气势;拍,有面积,更有气势,使画面更富形象和动感;卷,体现形态美,与下文“江
山如画”对应。而一个“崩云”、一个“裂岸”,写出了山石直冲云天、击碎了云层的力量和波涛撞击江岸的力度,豪放大气,极富力量美。
【点睛】
炼字题的常见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释含义、明手法)第二步,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放入到句中描述景象(描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情境/表感情/谈效果)
3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根据词的意境,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人物对话。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词人问:
(2)卷帘人答:
(3)词人纠正说:
【答案】(1)“海棠怎么样了?”(2)“还好,还好,一夜风雨,海棠的样子一点没变。”(3)“你再仔细看看,应是绿叶鲜绿茂盛,红花残褪变少了吧!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以及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诵读全诗,然后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作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诗句的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且要用现代汉语写对话,不仅仅是将诗句阐释出来,还应注意不能违背词的意境,语言也要富有诗意。本题,“却道‘海棠依旧’”表明词人问的对象是海棠;卷帘人的答语要根据“海棠依旧”这一意思合理展开想象;词人纠正的话应扣住“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一意思来组织。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满庭芳
苏轼
有王长官者,弃官司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①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②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③,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④。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注]①陈慥:字季常。东坡至黄州,季常教从之游。②司州:王长官当时住在黄陂,唐代武德初以黄陂置南司州。③:形容雨声。④釭:灯。
3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开篇三句出语不凡,将长江拟人化的同时暗含了词人傲视天下的豪情。
B.“古县”表明历史悠久,“云溪”“竹坞”“松窗”凸显环境之幽,“江南岸”三句则写出了与王长官在黄州会面的因由。
C.下片转入景语,描写雨过风起、烟云迷离的景象,借景邀王先生喝酒,侧面表现了王先生的高雅志趣。
D.“逢逢”是象声词,形容鼓声,此处写分手在即,“行人未起”而鼓声催发,表现了复杂的情感。
32.词作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
31.A
32.①对友人的赞颂之情。借“苍桧”“云溪”“竹坞”“松窗”,赞颂友人风骨凛然、志趣高雅。②相聚的欢愉之情。友人相见,要“一饮空缸”,酒逢知己千杯少,表现了词人的欣喜与豪迈情怀。③惜别之情。离别之时,船鼓催发,表现了不忍离别的怅然。
【分析】
3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标题中,A项考查内容、手法,B项考查内容,C项考查内容、情感,D项考查内容、情感。读懂全诗,分析各备选选项后再做选择。A项,词人流露的情感理解错误,错在“傲视天下”。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开篇前三句就将长江拟人化,将王长官高洁的人品与长江共论,主要表达的是对王长官的赞颂之情。故选A。
3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内容并鉴赏诗人情感的能力。首先要在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的基础上分析诗人情感。读懂全词,把握词人的情感。上阕前三句“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开篇就将长江拟人化,将王长官高洁的人品与长江共论,予以高度评价。“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二句喻其人品格之高,通过“苍桧”比喻,刻画其人风骨凛然的风度。“云溪上、竹坞松窗”,后四字以竹松比喻托衬他正直耿介的性格。“江南岸”三句是说倘非王先生送陈慥来黄州,恐终不得见面,此中饱含作者对于王先生人品的仰慕、赞美之情。“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充满了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欣喜的豪情。“居士先生老矣”,是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叹。“真梦里,相对残缸”,写主客通宵达旦相饮欢谈,彼此情投意合。末三句写天明分手之时,船鼓催发,主客双方话未尽,表现了不忍离别的怅然。回答该题时,要抓住苍桧、松竹、云溪等意象的特征,领会词人对王长官的赞美之情。抓住“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等句,体会词人结识王长官的欣喜与豪迈的情怀。最后三句写客还未发,“船鼓已逢逢”,表达了词人的依依惜别之意。据此分析,本题分三点回答。
【点睛】
对于诗歌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更应该关注体现情感的重要词语。古代诗人特别注重关键词,并以此作为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的核心。如“残、缺、断、愁”等词语常与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孤寂有关。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33.
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了作者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是这样吗?这两句与前面描写的壮阔之景和对英雄周瑜的描写是否协调?
观点
本词表现了词人复杂矛盾的思想。词人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有“齐生死”的虚无态度。这首词写的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词人的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了“人生如梦”的感慨。“人生如梦”是词人在身处逆境时的自我安慰之词,但他并未想到及时行乐,他的“一尊还酹江月”也不过是要向“江月”寄托壮志难酬的苦闷。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如果本词写到“人生如梦”即戛然而止,则流露的是哀伤和悲叹,但是加了“一尊还酹江月”一句则多少可以看出作者旷达的一面:“人生如梦一般既美丽又短暂,我不能改变这现实了,别想那么多了,斟杯酒敬明月,让它代我向周瑜表达敬意。”或者这样理解:“我是不能像周瑜那样年少得志了,可是我知道人生像梦一般短暂,我何必为自己的不得志而耿耿于怀、郁郁寡欢呢?斟杯酒,邀月共饮吧!”“邀月”共饮其实就是寄情山水,排解苦闷。作者对“月”情有独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寄情山水,借月消愁是作者摆脱现实困扰、获得心灵安慰的重要途径。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探究诗人的思想情感。首先要否定这样的观点:“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了作者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然后知人论世,结合苏轼的思想、性格以及在其他诗篇中流露的旷达思想来全面分析“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句诗的情感内涵。回答时首先分析“人生如梦”蕴含词人怎样的感慨,然后分析“一尊还酹江月”所折射的人生态度。阅读全词,精读下片。“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词人由凭吊周郎而联想到自身,表达了他复杂的感慨。他感慨身世,言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深沉、痛切地发出了年华虚掷的悲叹。“人生如梦”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如果至此戛然而止,流露的就是哀伤和悲叹的消极情绪。但诗人继续写出了“一尊还酹江月”一句,这就可以看出作者旷达的一面。过去“如梦”,现在也是“如梦”,还是拿起酒杯,向江上明月浇奠,表示对它的敬意。这里用“如梦”,正好回应开头的“浪淘尽”。因为风流人物不过是“浪淘尽”,人间也不过“如梦”。又为何不旷达,又何必过分执着呢。综上分析,回答本题时要辩证看到词人哀伤和悲叹的一面,但是也要看到他借酒排遣苦闷,寄情山水,借月消愁,心灵获得安慰的旷达的一面。
34.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答案】A
【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用典及其作用的能力。用典作用:使立论有根据;委婉表意;减少语辞之繁累;充实内容、美化词句。其中明典者,令人一望即知其用典也。暗典者,于字面上看不出用典之痕迹,须详加玩味,方能体会。翻典者,即反用以前之典故,使产生意外之效果。
A项,“东北看惊”者,是东北方的大好河山,落入他人之手,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使用正确。
B项,“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错误,借用苏轼游赤壁的典故是表达荆楚一路风光的壮美,并无“人生短暂的感慨”。
C项,“……望其早归”错误,化用李白《蜀道难》,有“对友人的担忧”,但并无“望其早归”之意。
D项,“……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错误,“儿女泪”几句是说:与其有像小儿女那样哭泣的时间,倒不如听我说一说你要去的荆楚这一路的风光。以此过渡到后面所说的作诗的好素材,一扫上片愁闷的心绪,并不是为了“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故选A。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岑参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3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以咏“早朝”为主题的唱和诗,写景极尽铺张,氛围渲染庄严,对仗精工典丽。
B.颔联中“金阙”“玉阶”,其辞藻富丽堂皇,正适合表现皇宫的金碧辉煌和雕栏玉砌。
C.颈联将“花迎剑佩”“柳拂旌旗”的场面与“星初落”“露未干”的时间融汇成一体。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充满对当今皇上的赞颂之情和恭敬之态。
36.诗的首联起笔不凡,匠心独运。请结合相关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
35.D
36.①写“鸡鸣”“曙光”,交待早朝上路的时间,点题巧妙而又自然。②从视觉、听觉、感觉等不同角度进行描写,既写所见之“曙光”“春色”,又写所闻之“鸡鸣”“莺啭”,甚至写到身心所感觉之“寒”,准确地抓住了暮春时节清晨之时景物和气候的特点。2分)③起句构思巧(或用词巧)。“寒”“阑”都有冷色低沉之感,作者用在这里,让人不觉得冷涩,与前后描写(或用词)结合,给人清醒、催人早去上朝的感觉。
【解析】
3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项,“对当今皇上的赞颂之情和恭敬之态”表述有误,尾联既有对贾至的恭维,也有自己的谦逊,还有和诗不易的尴尬。D错误。
故选D。
36.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词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词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词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词的主旨,即词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情感。
作者在早朝途中的所见所闻写起。这两句是说,诗人早朝上路之时,听见雄鸡正在报晓,看到东方刚微露曙光,觉得天气仍有些凉意;时值暮春三月,流莺百啭,在这京都之内不时可闻其鸣。首句写“鸡鸣”、“曙光”,交待早朝上路的时间,点题巧妙而又自然。在时间概念上也比贾至原诗首句“银烛朝天紫陌长”的笼统交待显得确切。次句写“莺啭”、“春色”,描绘京城暮春时节清晨的景色,呼应贾至原诗第二句“禁城春色晓苍苍”的写景。两相比较,贾诗所写之春景比较模糊,形象不鲜明,“春色晓苍苍”,艺术感染力实际上并很不强。究其原因,即在于拂晓之时天色尚暗,描写此时景物仅仅诉诸于视觉印象,其难度较大。岑参深谙其中奥秘,故其诗首联写景时,既写其所见之“曙光”、“春色”,又写其所闻之“鸡鸣”、“莺啭”,甚至写到其身心所感觉之“寒”,给人清醒、催人早去上朝的感觉。准确地抓住了暮春时节清晨之时景物和气候的特点,从视觉、听觉、感觉等不同角度进行描写,艺术感染力自然就强了不少。
【点睛】
赏析语句是与赏析字词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
城
子
苏 轼
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馀龄。
[注] 陶渊明曾游斜川,喜爱曾城的独秀,作《游斜川》。此处是说东坡雪堂之景似当日斜川之景。
37.试析“梦中了了醉中醒”一句的妙处。
38.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
【答案】
37.首句“梦中了了醉中醒”无理而妙,诗句突兀,有先声夺人之效,表达了愤激之情;起着贯穿全词线索的作用,全词围绕首句展开,且环环相扣。
38.首句直抒胸臆,说只有梦中才明白、醉中才清醒,表达了愤世嫉俗的情怀。次写东坡清晨一场春雨过后乌鹊报晴这一富有生机的清新宜人的图景,表达诗人此刻欢欣、怡悦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再写东坡之鸣泉、小溪、山亭、远峰等景物,与当日斜川景色相似,写出了田园生活的恬静、清幽,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凸显其淡泊自足的心境。结尾表达自己年老,希望在田园山水中安度余生的愿望。
【解析】
37.本题考查鉴赏诗歌重点语句的能力。“梦中了了醉中醒”一句说只有醉中才清醒,梦中才了然,表达了苏轼能理解渊明饮酒的心情,深知他在梦中或醉中实际上都是清醒的;再者,这首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表达了他对政治的厌恶,在梦中自我安慰。可据以上分析作答。
38.本题考查对作者表达情感的理解分析;结合诗句中的意象,从意象到意境全面把握诗歌的情感,同时注意抒情主人公的活动及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苏轼能理解渊明饮酒的心情,深知他在梦中或醉中实际上都是清醒的,“梦中了了醉中醒”直抒胸臆。"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充满了辛酸的情感,这种情况又与渊明偶合,两人的命运何其相似。渊明因不满现实政治而归田,苏轼却是以罪人的身份在贬所躬耕,这又是两人的不同之处。但他以旷达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逆境,以逆为顺,因而"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这些春天富于生气的景物使他欢欣,感到适意。词的下片略叙东坡雪堂周围的景观。鸣泉、小溪、山亭、远峰,日与耳目相接,表现出田园生活恬静清幽的境界,作者接着以"都是斜川当日景"作一小结,是因心慕渊明,向往其斜川当日之游,表达自己年老,希望在田园山水中安度余生的愿望。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阙以滚滚东流的长江水起笔,展现作者眼前的景象以及由此触发的联想。
B.“乱石”三句,几种物象作用于视觉,听觉,呈现出一个有声有色的画面。
C.“多情应笑我”是作者通想之后清醒的自慰,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
D.词中以周郎“雄姿英发”的形象正面衬托“早生华发”遭遇贬谪的自己。
40.请简要概括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案】
39.D
40.①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②对古代英雄豪杰的仰慕;③对自己年岁已老而壮志难酬的慨叹。
【解析】
3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
“周郎正面衬托词人自己表述有无误,应是反面讨托。词中周瑜是一个少年英雄的形象,他得到了孙权的重用,建立了一番伟业;而词人却壮志难酬,早生华发。
故选D。
40.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江东去”四字,概括出汹涌澎湃的万里长江向东流去的特点;“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随着时光的流逝,千古以来的“风流人物”和他们的英雄业绩已成历史陈迹;这如同长江的浪花一样,带着他那美好的形象和青春的生命直奔大海,再不回头。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三句描写周瑜风华正茂的形象。“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手执羽扇,头戴纶巾,表明他虽为武将,却有文士的风度,这样就突出了周瑜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谈笑间”三字,字字千斤,力透纸背,充分反映了周瑜当年赤壁破曹时那种轻而易举的神态。表达了对古代英雄豪杰的仰慕。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心神仿佛游到三国时代周瑜立功的地方,应笑我自己多愁善感,早已生出白发来了。这三句是诗人抒发的感慨。对自己年岁已老而壮志难酬的慨叹。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4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奴娇”是词牌名,“赤壁怀古”是本首词的题目。本首词共分上下两阕。
B.在首句中,作者由眼前浩荡的长江联想到历史长河,淘洗着千古的英雄豪杰。
C.“人道是”说明作者知晓此地并非三国古战场,但要借赤壁地名抒发内心情感。
D.“羽扇纶巾”句写出了赤壁之战中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指挥大破曹军。
42.“樯橹灰飞烟灭”一句中,用“樯橹”代指战船。下列诗文没有采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
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
B.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
D.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
43.“故垒西边”中的“故”作“旧”讲。下列各句中的“故”和它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但为君故
(曹操《短歌行》)
B.暮去朝来颜色故
(白居易《琵琶行》)
C.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
D.故国神游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有的版本作“乱石崩云,惊涛裂岸”。请从艺术效果角度分析,你更喜欢哪一版本。
【答案】
41.C
42.B
43.A
44.示例:我更喜欢“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乱石穿空”强调乱石之高,具有高耸入云穿透天空的效果,运用夸张手法想象奇特,“穿”字具有持续性,形象生动,侧重视觉观感;“拍”,拍打击打之意,给人正在进行时的现场画面感,侧重听觉;“拍岸”使用比拟修辞,增强亲切感,拉近和读者的距离,富有感染力,视听结合写江水腾涌的壮观景象。“崩云”“裂岸”指突出结果、视觉感受,缺少诗情画意和震撼性。
【分析】
4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思想内容赏析体裁和结构的能力。
C.“说明作者知晓此地并非三国古战场”错误。“人道是”三字下得极有分寸。赤壁之战的故地,争议很大。一说在今湖北蒲圻县境内,已改为赤壁市。但今湖北省内有四处地名同称赤壁者,另三处在黄冈、武昌、汉阳附近。苏轼所游是黄冈赤壁,他似乎也不敢肯定,所以用“人道是”三字引出以下议论。选项表述绝对。
故选C。
42.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分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题干中是借代修辞。
A.“杜康”借代指杜康酒。
B.“翔”字使用了比拟或者移用修辞,把鱼当成鸟来写,本来形容鸟的动态词语移用来赋予鱼。
C.“烽火”借代指战争。
D.“管弦”借代指音乐。
故选B。
4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A.“但为君故”,译为“因为你们的原故”,“故”,缘故、原因。
B.“暮去朝来颜色故”译为“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故”,旧、指衰老。
C.“池鱼思故渊”译为“池子里的鱼儿思念原来嬉戏的深潭”,“故”,旧、原来的。
D.“故国神游”译为“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故”,原来的、当年的、旧、曾经的。
故选A。
44.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不一,可以认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这个版本好,也可以认为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这个版本好,言之成理即可。比如我认为前者好,可以这样理解:“乱石穿空,惊涛拍岸”译为“乱石击破长空,汹涌的波涛向两岸拍打”第一句写石,将陡峭峥嵘的石壁直插云天的险峻,形象贴切地描绘了出来。第二句写涛,一个“拍”字不但写出了波涛粗野凶暴的性格,而且还描述了急流澎湃的气势,同时仿佛可以听到狂涛拍岸的吼声,看到它不可阻挡的威力。这二句写景,真是字字珠玑,历历在目。写江水腾涌的壮观景象。其中“穿”“拍”等动词用得形象生动。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顿时把读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穿空”结合“拍岸”,能带来声音效果,也更有诗情画意,兼有声音和视觉效果,对于人生的感慨也更为自然全面。
若认为“乱石崩云,惊涛裂岸”这个版本好,可以作如下解读:“崩”,倒塌破裂之意,较之“穿空”似乎力度更大些,“云”喻指“浪花”翻腾的样子,像朵朵白云,更为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裂岸”较“拍岸”,前者强调结果,后者强调动作持续的状态,更强调气势不凡,水势之大。可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的文学价值更高,一个“崩云”、一个“裂岸”,显然较之“穿空”“拍岸”更为精妙绝伦。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惜分飞·春思①
辛弃疾
翡翠楼前芳草路。宝马坠鞭曾驻。最是周郎顾②。尊前几度歌声误。
望断碧云空日暮。流水桃源何处。闻道春归去。更无人管飘红雨③。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之时。②周郎顾:语出《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有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后用为精于音乐者善辩音律的典故。③飘红雨:唐·李贺《将进酒》:“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表达了美人迟暮、伤春之感。
4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之开篇点出送别环境:翡翠楼前,芳草路上,营造了分别在即的氛围。
B.三四句运用典故,写分别筵前歌曲多次唱错,表达了依依不舍的痛苦心情。
C.第五句写作者望眼欲穿,暮色降临的远方只有一片片碧云,表达了失落的情绪。
D.第六句写面对眼前潺潺流水,作者不知“桃源”何处,更添无法归隐的伤感。
46.本词后两句志深意长。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
45.D
46.①描写了春天即将逝去,片片桃花纷飞,伴随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凌乱的飘落的场景,奠定了悲伤的情感基调。②用典抒情,写出了时光易逝的伤感。③抒发了诗人政治失意、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幽愤之情。
【分析】
4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内容、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本题D项,“更添无法归隐的伤感”错,结合注释①本词写于作者四十二岁遭谗落职,可见作者不是“无法归隐”,而是“不得不归隐”。故选D。
46.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赏析诗句,把握诗句意蕴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你却题目要求,比如本题,题目是“本词后两句志深意长。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然后在理解句子含义的基础上,结合全诗词内容进行分析诗句所表达的意蕴。本题作答时,可先概括诗歌后两句的意思,再分析用到了什么手法,最后由浅入深分析情感。诗歌后两句“闻道春归去。更无人管飘红雨”,“飘红雨”写“春归去”,片片桃花纷飞,伴随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凌乱的飘落的场景,奠定了悲伤的情感基调;结合注释③可知这是用典,李贺借“飘红雨”的典故表达了美人迟暮、伤春之感,而作者借这个典故表达的感情比较复杂。结合题目“春思”,以及“春归去”,可知抒发了时光易逝的伤感;结合“周郎顾”的典故,可知作者渴望像周瑜一样得到重用,建功立业,为国效力;再联系注释①“遭谗落职”,可知这两句抒发了作者政治失意、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幽愤之情。
【点睛】
诗歌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意思要读懂文章,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诗歌表达技巧上,主要考核内容主旨表达、情感抒发、诗句作用等。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选择题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临江仙①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局。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②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③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注)①此词作于建炎三年(1129)初春,是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②秣(mò)陵:与下句中的“建康城”是同一地方,即今江苏南京。③试灯: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张灯,以祈丰稔,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
47.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句与欧阳修《蝶恋花》词一样,连用三个“深”字,前两个“深”字重在形容庭院的幽深,第三个“深”字有加强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B.次句“云窗雾阁常扁”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门虽设而常关”同一机杼,都表现了恬然自适之情。
C.“柳梢梅萼渐分明”写出词人喜见之景:柳梢吐绿,梅萼泛青,一片早春风光。写景如画,不设色,淡墨勾线,寄寓着词人的欣喜之情。
D.下片紧承上片,触景而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眼前,感到心灰意冷。“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今昔对比,无限感喟。
E.“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与上片情境遥相呼应,进一步表露了词人落寞无奈的心绪,读者仿佛看到了年老憔悴、神情倦怠的女词人的形象。
48.前人评本词“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两句巧妙,请简要赏析这两句妙在何处。
【答案】
47.BC
48.这两句运用对比和对偶的手法,用“春归”与“人老”形成对比,写出春天又回到了建康,而“我”却只能在建康终老,再也难以回到北地家乡,创设出令人悲痛欲绝的意境。对偶使词句音韵和谐,便于抒发情感。
【分析】
47.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表现了恬然自适之情”错误,本句应是“表现了孤寂、忧愤之情”。
C项,“写出词人喜见之景……寄寓着词人的欣喜之情”错误,词人在上片中表现的是哀情,是怕见春景,而不是“喜见之景”“欣喜之情”。
故选BC。
48.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翻译:庭院很深很深,不知有多少层深,云雾缭绕的楼阁门窗经常关闭。骋目四望,只见柳梢返青和梅枝吐蕊的景象越来越分明了。在古秣陵城的周围,树木渐绿,宣告春已归来,但我却无家可归,看来要老死建康城了。忆往昔多少回吟赏风月,饮酒作诗,那是多么幸福啊,而如今却人已老去,什么事也做不成了!还有谁会怜悯你的憔悴与衰败?元宵试灯也好,踏雪赏景也好,都没有这份心情了。《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上片写春归大地,词人闭门幽居,思念亲人,自怜身世;下片承上片怕触景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目前,感到一切心灰意冷。此词不单是作者个人的悲叹,而且道出了成千上万想望恢复中原的人之心情。全词格调苍凉沉郁,几乎全以口语入词,明白晓畅,又极准确、深刻地表达了词人彼时的心理状态。“春归秣陵树,人客建安城”,这两句运用对比和对偶的手法,写怕见春光的原因,这两句内涵极其丰富,所蕴含的痛楚情怀是相当深沉的。两句铺叙,合时、合地,境界自成。“春归”时间概念,“秣陵树”空间概念,意谓南宋偏安建康又一度春光来临了;“人老”时间概念,“建康城”空间概念,痛北人将老死南陲,创造出一种悲恸欲绝的境界。秣陵、建康,同地异名。它被分别置于上下对句之中,看似合掌(诗文内对句意义相同谓之“合掌”)。但上句写春归,是目之所见;下句写人老,是心之所感。它把空间的感受转化为时间的感受,从初春来临联想起人的青春逝去。情致丰富,毫不显得单调、重复。它貌似“正对”(即同义对)而实比“反对”(即反义对)为优,可视为此篇的警策。
【点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满江红·赣州席上呈陈季陵太守①
辛弃疾
落日苍茫,风才定、片帆无力。还记得、眉来眼去,水光山色。倦客不知身远近,佳人已卜归消息。便归来、只是赋行云,襄王客。
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但楚天特地,暮云凝碧。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
(注)①陈季陵罢职辞行,辛弃疾在宴席上作此词赠之。
4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落日苍茫“既点明了离别的时间,也给离别的宴席涂上了一层凄苦的色彩;“暮云凝碧”再次写到暮色,照应开头,情含景中。
B.上片的景物描写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特点,其中实景是眼前的苍花落日、一叶孤舟,虚景是记忆中的水光山色。
C.“眉来眼去”写山水的美好,词人运用拟人的手法把无生命的山水写得有生命有感情,以乐最写哀情,表达了浓重的离愁别绪。
D.“倦客不知身远近,佳人已卜归消息”中,“倦客”是对罢职者的委婉说法,此处是指陈季陵。而此时佳人也离开词人,二人均有难言的悲情。
E.本词除了在景物描写上独具匠心,还大量运用了议论的写作手法,如下片中的“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就是议论句。
50.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49.BD
50.抒发了词人对友人的劝勉与激励之情。“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四句,劝友人不要为那些小事烦恼。“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二句即事明理,说明人生在世,得意时少,失意时多,自古如此,何必要愁得“头白”呢?“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借古喻今,从表面上看是笑友人太多情,其实是要激励友人振作起来。
【分析】
49.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项,“动静结合”错误,上片的景物描写没有运用这种手法。
D项,“佳人也离开词人,二人均有难言的悲情”错误,应该是佳人离陈季陵而去,使陈季陵痛苦不堪。
故选BD。
50.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结合具体诗句分别分析,“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劝陈季陵不要为那些小事而烦恼。是说那些小事儿有谁能事先知道,既然事已如此,恨也没用,想也没用,让它过去算了,劝诫友人要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尤其显示出对友人的劝勉和激励;“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表明人生在世不要过于忧愁,突出要学会积极乐观,这是对友人的一种劝诫;“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运用典故,劝诫友人要振奋精神。
【点睛】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
1.忧国伤时。有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的,有反映离乱的痛苦的,有同情人民的疾苦的,有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的。
2.建功报国。有表现建功立业的渴望的,有表示保家卫国的决心的,有体现报国无门的悲伤的,有反映山河沦丧的痛苦的,有抒发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的,也有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也有畅谈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的。
3.思乡怀人。有羁旅愁思的,有思亲念友的,有边关思乡的,有闺中怀人的。
4.生活杂感。有写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的,有发昔胜今衰的感慨的,有抒借古讽今的情怀的,有悲青春易逝的伤感的,有愁仕途失意的苦闷的,有告慰平生的喜悦的。
5.长亭送别。有写依依不舍的留念的,有发情深意长的勉励的。
诗词赏析:
此词除感情真挚,写景尤为突出。作者所写之景,有眼前的苍茫落日,合碧暮云,也有记忆中的水光山色,但不论是哪一类景物,都能写得形象鲜明,情含景中。尤其是对水光山色的描写,以“眉来眼去”四字状之。把无生命的山水,写成有生命有感情的人物,真是奇妙之至,也生动之至。加之作者在叙事时,又使用了抒情手法,有时甚至以议论代替抒情,行文中又略见跌宕起伏,便收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词的上片主要是写别离。开头两句写景:暮色苍茫,风平浪静,一叶孤舟有气无力的停在江边。这些景色,给离宴涂上了一层凄苦色彩,烘托出一派离别气氛。“还记得”二句回忆往事,写双方有道一段相处的美好时光。“眉来眼去,水光山色”,真令人回味不已。这段看似快乐的往事,而今已不能再给人以美的享受,不过是以乐景写哀,更增加离人的悲哀而已。“倦客”二句写离别。倦客,当指陈季陵,称之为倦客,是对罢职者的委婉说法。因其遭到沉重打击,神志颓丧,已“不知身近远”了;“佳人已卜归消息”。也是一种婉转的说法,其实是恰在此时,佳人离陈季陵而去,使陈季陵痛苦不堪。末二句写后会无期。在这里,作者使用了一个假设句,说明即便佳人归来,和楚襄王梦高唐、赋行云一样,不过是梦幻而己,并非现实。
词的下片主要劝勉与激励。“些个事”四句,劝陈季陵不要为那些小事而烦恼。是说那些小事儿有谁能事先知道,既然事已如此,恨也没用,想也没用,让它过去算了。“但楚天”二句。是说佳人虽然归去,楚天还是有情的么!“暮云凝碧”四字,再写暮色,以照应开头;“日幕碧云合,佳人殊未来”这里虽只提到暮云凝碧,从语境上说也应包含“佳人殊未来”在内,和上片“佳人已卜归消息”迢相呼应,且重申了“佳人难再得”之意。“过眼”二句即事明理,说明人生在世,得意时少,失意时多。自古如此,何必要愁得“今白头”呢!煞拍借古喻今,从表面上看是笑陈季陵太多情,其实是要激励陈季陵振作起来,其用心之良苦,可想而知。
在古代,除了爱情之外,亲情友情也同样重要,在古代诗词中,黄昏怀人的情感不独出现在情人之间,朋友之间离别的黄昏之思也成为诗歌中的特有内容。如《满江红·赣州席上呈陈季陵太守》,清·李渔《窥词管见》说:“作词之料,不过情景二字,非对眼前写景,即据心上说情。说的情出,写的景明,即是好词。”此词写景尤为突出,开头“暮色苍茫”既点明了离别的时间,也给离别的宴席涂上了一层凄苦的色彩,烘托出一种悲伤的气氛。“暮云凝碧”再次写到暮色,照应开头,情含景中,形象鲜明。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①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①沈郎:苏轼自比南朝诗人沈约,沈约体弱多病。
5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连用“压”“贴”“飞”三个动词,构成连动句式,赋予画面动感和蓬勃生机。
B.次句将时空交织在一起描写,季节是春天,天气是初睛,地点是池馆内外。
C.开头两句用华丽的辞藻勾勒出一幅春天的画面,呈现了一股清新的春之气息。
D.第三句词人自比多病的沈约,虽弱不禁风,但面对春景仍心情振奋。
E.“沙上”二句,“沙上”“竹间”分别为鸿雁和鹧鸪的栖息之地,也可能为词人举目所见之景。
52.词的上片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3.下片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有关意象简要分析。
【答案】
51.CD
52.上片前两句描写了在和风轻拂的春日里,薄云迅飞,池馆内外燕子争相衔泥筑巢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以乐景写哀情(或“以乐衬哀”“反衬”)。词人自比沈约,眼前春意盎然的景象与自己的衰弱形成强烈反差。
53.表达了词人凄凉、孤寂、思乡的感情。“鸿雁”是书信的代称,“不闻鸿雁信”表达了词人思乡而不得消息的苦恼;“鹧鸪”的叫声常有凄切思念之意,它的啼叫也勾起词人对故乡的思念;“落花”含有悲情的意思,借“落花”进一步表达出词人内心的妻凉和孤寂。
【分析】
5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C项,“华丽的辞藻”不正确,词人的语言是平实的。
D项,“面对春景仍心情振奋”错,词人心情并不振奋,美好的春景更反衬了词人内心的忧郁。
故选CD。
5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题,首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诗歌,借助诗歌注释及关键意象,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继而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知识储备,具体分析作品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并分析这种表现手法运用有什么作用。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作者用轻快的笔触三涂两抹,就把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图描绘出来。他既没有用浓重的色彩,也没有用艳丽的词藻,而只是轻描淡写地勾勒出几样景物,感染力很强,呈现了一股清新的春之气息。在一个多云转晴的春日里作者徜徉于池馆内外,但见和风吹拂大地,薄云(柳絮)贴水迅飞,轻阴搁雨,天气初晴,那衔泥的新燕,正软语呢喃。按理说,面对着这春意盎然的良辰佳景,作者也应该心情振奋、逸兴遄飞了,
但紧接着一句却是
“沈郎多病不胜衣”。作者竟自比多病的沈约,以乐景写哀情,腰围芾减瘦损不堪,值兹阳和气清之际,更加弱不禁风了。首句连用三个动词“压”、“贴”、
“飞”,构成连动句式,振动起整个画面。次句把时、空交互在一起写:季节是春天(由燕争泥可推知)
,天气是初晴,地点在池馆内外。这两句色彩明快。第三句点出作者自己,由于情感外射整幅画面顿时从明快变为阴郁;这一喜、一忧、一扬、一抑,产生了跌宕的南美效果,更增加了词的动态美。
53.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本词下片,“鸿雁”“鹧鸪”“落花”这些意象与孤寂、漂泊、思乡有关。“此情惟有落花知”中,落花本无知。这句则至少包含了三重意思:一、“惟有”二字,说明除落花之外,作者的心情都不明了;二、落花能够理解作者的心情是由于作者与落花的命运相似;三、落花无言,即使它理解作者的心情,也无可劝慰。
【点睛】
鉴赏诗歌思想情感:
这类题目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9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
【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一尊还酹江月
尊:同“樽”,这里指酒杯
B.元嘉草草
草草:轻率
C.最难将息
将息:将要休息
D.这次第
次第:光景,状况
2.下列各项中,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所用的抒情方式不同的一项是(
)
A.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南方,芭蕉栽植容易,几乎四季常青。
▲
至于月映蕉影、雪压残叶,那更是诗人画家所向往的了。
①它覆盖面积大,吸收热量大,叶子湿度大。
②古人在走廊或书房边种上芭蕉,称为蕉廊、蕉房,饶有诗意。
③因此蕉阴之下,是最舒适的小坐闲谈之处。
④在旁边配上几竿竹,点上一块石,真像一幅元人的小景。
⑤在夏日是清凉世界,在秋天是分绿上窗。
⑥小雨乍到,点滴醒人;斜阳初过,青翠照眼。
A.①③②④⑥⑤
B.①④②③⑥⑤
C.②①④③⑤⑥
D.②③④①⑤⑥
4.下面均是宋代词人的词句,按词人词风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③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⑤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A.①③⑤⑥/②④
B.①②③⑤/④⑥
C.①③④/②⑤⑥
D.①③⑥/②④⑤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
叠”。段在词中又叫“片”或“阕”。一首词的上下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
B.从晚唐五代到宋的温庭筠、晏殊、秦观、苏轼、李清照等一系列词坛名家的词风虽不无差别,各有擅长,但大体上可归诸婉约范畴。
C.婉约词风,其内容主要是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流连;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
D.苏轼,北宋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6.下列选项中的句子中全都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踞关,毋内诸侯
张良出,要项伯
衡少善属文
B.悟言一室之内
长乐王回深父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一尊还酹江月
信义安所见乎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D.北冥有鱼
幼稚盈室
小知不及大知
7.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萧瑟
桅杆
淘气
永葆生机
B.已而
凭吊
纶巾
繁冗拖沓
C.赤壁
风姿
樯橹
绘声绘色
D.故垒
酒樽
罗网
安份守己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方式与例句相间的一项是(
)
例句:尚能饭否
A.商人重利轻别离
B.樯橹灰飞烟灭
C.鼓瑟吹笙
D.赢得仓皇北顾
9.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中“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化用典故,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哀思之情。这个典故所涉及的人物是
A.苏轼与王弗
B.卓文君与司马相如
C.陆游与唐琬
D.李清照与赵明诚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故国神游
B.多情应笑我
C.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D.可堪回首
1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而词的标题则概括词的主要内容。
B.词的结构一般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两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依其字数的多少,一般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其中90字以内为小令。
C.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光彩夺目的巨钻。它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D.宋词基本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等。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题目。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下面对这首词的语言和形象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写景时,先写江面石壁,“乱”写出险怪,“穿”写出石壁之高耸。再写江面波涛之汹涌,
“拍”描绘出水石相搏之激烈,“卷”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
B.这首词语言精炼,形象饱满。“乱石穿空”着眼于视觉;“惊涛拍岸”,诉诸听觉;用“千堆雪”借喻咆哮翻滚、溅珠飞玉的滔滔巨浪,这些描写无不体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象观察体验的深刻和语言表达的精粹。
C.下片描写了“周郎”的服饰和神态。“羽扇纶巾”是儒将的打扮,体现人物的潇洒风度;大战在即,周瑜“羽扇纶巾”、谈笑自如,意在表现他的从容镇定,与后面“樯橹灰飞烟灭”的战争结局形成鲜明对比。
D.刻画并歌咏历史英雄人物是这首词的写作目的。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就愈加反衬出自己遭到贬谪而不能为国民有所作为的悲哀与愤懑,使得咏史与抒情完美地融为一体。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满江红①
辛弃疾
点火樱桃,照一架、茶蘼如雪②。春正好,见龙孙③穿破,紫苔苍壁。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注]①此词写于辛弃疾投归南宋后,被排挤闲居期间。②荼靡:荼靡花在春末夏初开花,凋谢后即表示花季结束。③龙孙:竹笋的别称。
13.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着力表现“春正好”之景。樱桃如火,荼蘼如雪,这是从视觉上表现春天的明艳;龙孙破壁而出,母燕引雏燕试飞,黄莺娇声唤友,这是从听觉上表现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B.词人并未因“春正好”而欣喜,反而因此生愁。此愁难消,词人向春天发出了怨恨之语“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表达出词人抑郁烦乱的心绪。
C.下片最后几句,化用“庄周梦蝶”的典故,抒写词人梦中也不能回乡的怅恨;又用“子规”这个典型的象征凄凉、哀伤的意象来烘托词人有家不得归的无奈与伤感。
D.这首词上片写景抒情,没有选取落花飞絮、凄风苦雨的画面来表现愁情,而采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下片刻両词人的抒情形象,既有动作、心理描写,也有环境点染。
14.此词写的是思乡愁情,词中却说这是“古今遗恨”。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1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16.下列对《声声慢》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开篇连用七组叠词,下笔奇特,极有层次地展示出词人内心的空虚,孤寂和凄苦,在音韵上也震感了读者的心灵。
B.上阕先写寒气袭人的晚风,再写冷暖不定的气候,最后写相识的过雁,这些景物无不增添着词人的愁绪。
C.下阕继续倾诉愁情:菊花憔悴,正是词人身世变迁的写照;独守寒窗,顿生度日如年之感;雨打梧桐,却似泪打心扉,令人难以承受。
D.本词结构上浑然一体,就眼前事、身边景、层层铺叙,反复渲染,取得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17.这首词的主旨句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请概括这“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词人是怎样打发这愁情的?
根据《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完成小题。
18.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鉴赏评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由当地风光引出历史人物,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笔调沉雄凄婉,意境苍凉悲壮,寄寓了词人对国事的感慨和忧虑。
B.“可堪回首”一句一语千钧,不但使后面内容具有了深刻的政治意义,而且也表达出了词人忧时伤世的强烈感情。
C.词的结尾处,词人以廉颇自比,概括了自己一生的坎坷遭遇,又表现了词人有心杀敌报国,却力不从心的苦闷心情。
D.这首词用典虽多,却十分贴切,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千百年来为人所传诵。
19.“用典”即借用历史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辛弃疾词中用典很多,内容大多跟词人的政治态度和个人遭遇有关,特别是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除了回顾词人四十三年前南下归来的经历之外,全属用典。有人认为辛弃疾“掉书袋”,觉得这是一个缺点,对此,你有何看法?
根据《念奴娇·赤壁怀古》完成小题
20.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乱石穿空”写出了山势险峻,“惊涛拍岸”写出了巨浪澎湃,“卷起千堆雪”运用借代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江水的汹涌澎湃,这三句合写赤壁景色,有声有色。
B.“江山如画”是写景的总括之句,“一时多少豪杰”则又由景物过渡到人事,“小乔初嫁了”写英雄美人相得益彰,衬托出周瑜年轻有为,志得意满。
C.“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周瑜的成功。“羽扇纶巾”写他的服饰,突出他的风度情雅;“谈笑间”写他指挥若定的非凡胆略与才智。
D.这首词气势磅礴,格调豪放,以大手笔描写开阔的景象、大战的场面。上阕咏赤壁,下阕怀周瑜,并怀古伤已,以自身感慨作结。
21.“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词中有什么作用?
审美鉴赏《声声慢(寻寻觅觅)》
22.《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如何通过各种残秋景物来渲染愁情的?
2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十四个叠字被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为什么?
24.试分析结句之妙。
审美鉴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试结合具体词句分析。
词句
人物
表达的情感
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孙权
①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气吞万里如虎
刘裕
②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刘义隆
③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拓跋焘
④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廉颇
⑤
2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巧用对比,请做简要赏析。
审美鉴赏《念奴娇·赤壁怀古》
27.试分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中,“乱”“穿”“惊”“拍”“卷”“雪”等字的表现力。
内容
效果
乱
写出了岩石之险怪
用②________手法写出了赤壁之“形”
穿
①________
惊
写出了江水之澎湃
用④________手法写出了赤壁之“声”
拍
③________
卷
⑤________
用⑥________手法写出了赤壁之“色”
雪
写出了浪花之汹涌
28.上片前三句的景物描写是如何体现苏轼词的豪放风格的?
29.“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在另本作“乱石崩云,惊涛裂岸”,请问这两种说法各有何表达效果?
3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根据词的意境,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人物对话。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词人问:
(2)卷帘人答:
(3)词人纠正说: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满庭芳
苏轼
有王长官者,弃官司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①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②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③,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④。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注]①陈慥:字季常。东坡至黄州,季常教从之游。②司州:王长官当时住在黄陂,唐代武德初以黄陂置南司州。③:形容雨声。④釭:灯。
3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开篇三句出语不凡,将长江拟人化的同时暗含了词人傲视天下的豪情。
B.“古县”表明历史悠久,“云溪”“竹坞”“松窗”凸显环境之幽,“江南岸”三句则写出了与王长官在黄州会面的因由。
C.下片转入景语,描写雨过风起、烟云迷离的景象,借景邀王先生喝酒,侧面表现了王先生的高雅志趣。
D.“逢逢”是象声词,形容鼓声,此处写分手在即,“行人未起”而鼓声催发,表现了复杂的情感。
32.词作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33.
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了作者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是这样吗?这两句与前面描写的壮阔之景和对英雄周瑜的描写是否协调?
观点
本词表现了词人复杂矛盾的思想。词人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有“齐生死”的虚无态度。这首词写的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词人的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了“人生如梦”的感慨。“人生如梦”是词人在身处逆境时的自我安慰之词,但他并未想到及时行乐,他的“一尊还酹江月”也不过是要向“江月”寄托壮志难酬的苦闷。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岑参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3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以咏“早朝”为主题的唱和诗,写景极尽铺张,氛围渲染庄严,对仗精工典丽。
B.颔联中“金阙”“玉阶”,其辞藻富丽堂皇,正适合表现皇宫的金碧辉煌和雕栏玉砌。
C.颈联将“花迎剑佩”“柳拂旌旗”的场面与“星初落”“露未干”的时间融汇成一体。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充满对当今皇上的赞颂之情和恭敬之态。
36.诗的首联起笔不凡,匠心独运。请结合相关诗句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
城
子
苏 轼
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馀龄。
[注] 陶渊明曾游斜川,喜爱曾城的独秀,作《游斜川》。此处是说东坡雪堂之景似当日斜川之景。
37.试析“梦中了了醉中醒”一句的妙处。
38.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阙以滚滚东流的长江水起笔,展现作者眼前的景象以及由此触发的联想。
B.“乱石”三句,几种物象作用于视觉,听觉,呈现出一个有声有色的画面。
C.“多情应笑我”是作者通想之后清醒的自慰,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
D.词中以周郎“雄姿英发”的形象正面衬托“早生华发”遭遇贬谪的自己。
40.请简要概括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4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奴娇”是词牌名,“赤壁怀古”是本首词的题目。本首词共分上下两阕。
B.在首句中,作者由眼前浩荡的长江联想到历史长河,淘洗着千古的英雄豪杰。
C.“人道是”说明作者知晓此地并非三国古战场,但要借赤壁地名抒发内心情感。
D.“羽扇纶巾”句写出了赤壁之战中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指挥大破曹军。
42.“樯橹灰飞烟灭”一句中,用“樯橹”代指战船。下列诗文没有采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
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
B.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
D.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
43.“故垒西边”中的“故”作“旧”讲。下列各句中的“故”和它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但为君故
(曹操《短歌行》)
B.暮去朝来颜色故
(白居易《琵琶行》)
C.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
D.故国神游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有的版本作“乱石崩云,惊涛裂岸”。请从艺术效果角度分析,你更喜欢哪一版本。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惜分飞·春思①
辛弃疾
翡翠楼前芳草路。宝马坠鞭曾驻。最是周郎顾②。尊前几度歌声误。
望断碧云空日暮。流水桃源何处。闻道春归去。更无人管飘红雨③。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之时。②周郎顾:语出《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有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后用为精于音乐者善辩音律的典故。③飘红雨:唐·李贺《将进酒》:“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表达了美人迟暮、伤春之感。
4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之开篇点出送别环境:翡翠楼前,芳草路上,营造了分别在即的氛围。
B.三四句运用典故,写分别筵前歌曲多次唱错,表达了依依不舍的痛苦心情。
C.第五句写作者望眼欲穿,暮色降临的远方只有一片片碧云,表达了失落的情绪。
D.第六句写面对眼前潺潺流水,作者不知“桃源”何处,更添无法归隐的伤感。
46.本词后两句志深意长。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临江仙①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局。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②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③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注)①此词作于建炎三年(1129)初春,是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②秣(mò)陵:与下句中的“建康城”是同一地方,即今江苏南京。③试灯: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张灯,以祈丰稔,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
47.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句与欧阳修《蝶恋花》词一样,连用三个“深”字,前两个“深”字重在形容庭院的幽深,第三个“深”字有加强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B.次句“云窗雾阁常扁”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门虽设而常关”同一机杼,都表现了恬然自适之情。
C.“柳梢梅萼渐分明”写出词人喜见之景:柳梢吐绿,梅萼泛青,一片早春风光。写景如画,不设色,淡墨勾线,寄寓着词人的欣喜之情。
D.下片紧承上片,触景而伤怀,进而追忆往昔,对比眼前,感到心灰意冷。“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今昔对比,无限感喟。
E.“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与上片情境遥相呼应,进一步表露了词人落寞无奈的心绪,读者仿佛看到了年老憔悴、神情倦怠的女词人的形象。
48.前人评本词“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两句巧妙,请简要赏析这两句妙在何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满江红·赣州席上呈陈季陵太守①
辛弃疾
落日苍茫,风才定、片帆无力。还记得、眉来眼去,水光山色。倦客不知身远近,佳人已卜归消息。便归来、只是赋行云,襄王客。
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但楚天特地,暮云凝碧。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
(注)①陈季陵罢职辞行,辛弃疾在宴席上作此词赠之。
4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落日苍茫“既点明了离别的时间,也给离别的宴席涂上了一层凄苦的色彩;“暮云凝碧”再次写到暮色,照应开头,情含景中。
B.上片的景物描写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特点,其中实景是眼前的苍花落日、一叶孤舟,虚景是记忆中的水光山色。
C.“眉来眼去”写山水的美好,词人运用拟人的手法把无生命的山水写得有生命有感情,以乐最写哀情,表达了浓重的离愁别绪。
D.“倦客不知身远近,佳人已卜归消息”中,“倦客”是对罢职者的委婉说法,此处是指陈季陵。而此时佳人也离开词人,二人均有难言的悲情。
E.本词除了在景物描写上独具匠心,还大量运用了议论的写作手法,如下片中的“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就是议论句。
50.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①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①沈郎:苏轼自比南朝诗人沈约,沈约体弱多病。
5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连用“压”“贴”“飞”三个动词,构成连动句式,赋予画面动感和蓬勃生机。
B.次句将时空交织在一起描写,季节是春天,天气是初睛,地点是池馆内外。
C.开头两句用华丽的辞藻勾勒出一幅春天的画面,呈现了一股清新的春之气息。
D.第三句词人自比多病的沈约,虽弱不禁风,但面对春景仍心情振奋。
E.“沙上”二句,“沙上”“竹间”分别为鸿雁和鹧鸪的栖息之地,也可能为词人举目所见之景。
52.词的上片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3.下片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有关意象简要分析。
5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后??游①
[唐]杜?甫
寺忆曾②游处,桥怜③再渡时。江山如有待④,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⑤薄,沙暄⑥日色迟。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⑦?
注释:①后游:这里指重游修觉寺。②曾:一作“新”,一作“重”。③怜:爱。④有待:有所期待。⑤烟光:云靄雾气。⑥暄:暖。⑦复何之:又去往哪里呢?
55.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带着游修觉寺的回忆跨过小桥再次登山访古刹。
B.颔联则转人写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对诗人有情,正是人有意,物有情。
C.颈联诗人在概述了江山花柳之情后,又具体描绘晚景的画面。
D.尾联表面看来好像仍是赞美此处风景绝佳,其实,这正是诗人心中有愁难解,强作豁达之语。
56.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采取倒装句式,将宾语的“寺”和“桥”提到谓语动词“忆”与“怜”前,突出游览的处所,将对最物的深厚感情和盘托出,点出重游时感情上的深进。
B.领联是很含蓄的,它透露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无私的,而人世间却是无情的、偏私的。
C.本诗采用散文句式,极为平顺自然。这一创新,对后世尤其是宋代诗人的影响颇大。
D.这首诗写得表面沉郁,实则豁达,只是以顿挫委曲之态来表现这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念奴娇·重九席上①
辛弃疾
龙山何处?记当年高会,重阳佳节。谁与老兵共一笑,落帽参军华发②。莫倚忘怀,西风也解,点检尊前客。凄凉今古,眼中三两飞蝶。
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爱说琴中如得趣,弦上何劳声切。试把空杯,翁还肯道,何必杯中物。临风一笑,请翁同醉今夕。
(注)①此词作于庆元六年秋龙山小宴席上,当时词人61岁,赋闲家居于江西。②“老兵一笑”“落帽参军”分别指晋人桓温、孟嘉在龙山高会的趣事。
5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取桓温、孟嘉的典故,写酒席上的雅量趣事,追忆仰慕魏晋风度。
B.上片先写龙山重阳小宴,再忆晋人的龙山盛会,由实到虚,令人浮想联翩。
C.词人的生活经历与陶潜有契合点,戏谑“何必杯中物”诙谐幽默,妙趣横生。
D.下片借用陶渊明的典故,描写了词人赋闲时家宴生活的场景,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58.该词表达了词人那些情感?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雨中花
高观国①
旆②拂西风,客应星汉③,行参玉节征鞍。缓带轻裘,争看盛世衣冠。吟倦西湖风月,去看北塞关山。过离官禾黍,故垒烟尘,有泪应弹。
文章俊伟,颖露囊锥④,名动万里呼韩⑤。知素有、平戎手段,小试何难?情寄吴梅香冷,梦随陇雁霜寒⑥。立勋未晚,归来依旧,酒社诗坛。
(注)①高观国:南宋词人。开禧元年(1205)七月,史达祖随李壁使金祝贺金主完颜璟的生辰。吟社词友为他送行,其好友高观国写下本词赠之。②旆:古代旌旗末端形状像燕尾的飘带,泛指旌旗。③客应星汉:借用“乘槎上天河”典故喻指出使。④颖露囊锥:用毛遂“锥处囊中”之典。⑤呼韩:即汉呼韩邪单于,这里指金主。⑥“寄梅”用陆凯自江南寄梅花给范晔的典故,“梦雁”用梁简文帝《赋得陇坻雁初飞》“相思不得反,且寄别书归”句意。
59.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旆拂西风……盛世衣冠”用“玉节征鞍”、旌旗、“缓带轻裘”等意象极力渲染了出使场面的宏大非凡,表现了南宋统治者的腐朽奢侈。
B.“吟倦……关山”句视野开阔,意境高远。词人猜想,西湖边的吟咏作诗,已令友人产生缕缕倦意,正好趁此行一睹北边边塞的关山。
C.“过离宫……泪应弹”承接前句“看北塞关山”,虚写友人出使路上的所见所感,“离宫禾黍”“故垒烟尘”为已废弃的故国宫苑和堡垒工事。
D.“情寄……霜寒“,虽连用典故,但并不晦涩,读者即使不知所引典故,也可从“情寄”“梦随”处领会诗意收到了言简意丰的表达效果。
60.词人借本词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简要分析。
6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论亡后用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题目: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6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远看之景,天水交融,气象阔大。
B.“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运用了拟人、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山,生动形象。
C.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遥岑远目”三句,点出“愁”“恨”两字,感情由平淡渐趋强烈。
D.“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
63.在这首词中,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登临意”的?请分析说明。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点绛唇·再和送钱公永
苏轼
莫唱阳关,风流公子方终宴。秦山禹甸①。缥缈真奇观。
北望平原,落日山衔半。孤帆远。我歌君乱②。一送西飞雁。
(注)①秦山禹甸:指会稽。《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上会稽,祭大禹”。②乱:古代乐曲、辞赋的末章。此处作动词,唱和。
6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莫唱阳关,风流公子方终宴”先点出了饯别的题旨。而“莫唱阳关”,以“莫唱”一词渲染出与友人分别时的眷眷难舍,显出二人情谊之深厚。
B.“风流”二字在此恰当生动,是说钱公永才学超众,英俊杰出,倜傥不羁而风流成性,正与自己的个性意趣相投合。
C.“秦山禹甸。缥缈真奇观”二句转到写景,表现了词人不忍心再去看友人的眼睛和面容,而有意把视线转向了窗外的情景。
D.“孤帆远”句中一个“远”字,预示出友人旅程茫茫,而且是孤独远去,更加令人难分难舍。
65.古人认为这首词下片三句“超脱”,“超脱(高超脱俗)”体现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阅读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完成小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66.词中“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写的物景有什么特点?和哪首唐诗的意境极相似?
67.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的毛病,你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