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劝学 师说(提升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劝学 师说(提升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5.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8 15:41:5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0课
劝学
【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文言句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主要句式是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主要句式是定语后置句,之是后置标志)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主要句式是宾语前置句,之是提宾标志)
D.不拘于时(主要句式是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于,后置作用)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归类有误的一项是(

A.而青于蓝/师不必贤于弟子
善假于物也/学于余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顺风而呼
C.爱其子/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其皆出于此乎/其可怪也欤
D.士大夫之族/郯子之徒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之不复
3.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曲中规(合于)/而绝江河(横渡)/善假于物也(借助)/是故无贵无贱(没有)
B.虽有槁暴(同“曝”,日晒)/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同“智”,智慧)/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同“授”,传授)/或不焉(同“否”,不从师学习)
C.非能水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吾师道也/或师焉(加点的字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D.輮以为轮/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而神明自得/君子不齿(加点的词都是古今异义词)
4.对下列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尝跂而望矣
跂:踮起脚
B.而闻者彰
彰:清楚
C.金石可镂
镂:雕刻
D.而绝江河
绝:断绝
5.下列文言文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④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⑤不拘于时⑥青,取之于蓝⑦而耻学于师⑧师不必贤于弟子
A.①③/②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④/③/⑤/⑥⑦⑧
C.②④⑥/③⑤/①⑦⑧
D.①③/②④/⑤⑥⑧⑦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吾尝跂而望矣/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不拘于时,学于余/不拘于时,学于余
D.其皆出于此乎/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7.下列词语注释正确的—组是(

A.輮使之然也(弯曲)
其曲中规(合乎)
砺(磨刀石)
须臾(片刻)
B.声非加疾(快)
劝学(勉励,鼓励)
无贵无贱(无论)
吾师道也
(学习)
C.跬步(古代的半步)
驽马(劣马)
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术业(学术技艺)
D.镂(雕刻)
圣心备焉(完备)
渊(深水)
风雨兴焉(起)
8.下列文言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能水也:游水
金石可镂:雕刻
B.而闻者彰:清楚
劝学:劝勉、勉励
C.而耻学于师:耻辱
而绝江河:断绝
D.假舟楫者:借助、利用
其曲中规:合乎
9.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知晓

善假于物也(假:借助)
而绝江河
(绝:横渡)
虽有槁暴
(槁暴:晒干)
B.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结束)
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到达)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清楚)
C.其下众人也亦远矣
(众人:一般人)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徒:徒弟)
驽马十驾(驾:一天的行程)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出人:超出一般人)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耻:耻辱)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通:全面)
圣益圣,愚益愚
(益:更加、愈、越发)
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求学的人)
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句。读(dòu):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的地方为“读”。
B.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步”,跨出两脚为“跬”,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C.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及官吏的统称。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传:
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1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1)虽有槁暴(晒)(2)輮以为轮(使……弯曲)(3)吾尝跂而望矣(抬起脚尖)(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5)非利足也(脚走得快)(6)筋骨之强(强壮)(7)而致千里(送达)(8)而绝江河(隔断)(9)声非加疾也(强,这里指声音宏大)(10)而闻者彰(清楚)(11)劝学(勉励)
A.(1)(2)(4)(5)(6)
B.(2)(3)(6)(9)(10)
C.(1)(4)(5)(7)(11)
D.(6)(8)(9)(10)(11)
1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疾:快,声音大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横渡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中:射中
C.是故无贵无贱
无:没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通:普遍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闻:见闻
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故不积跬步
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C.蚓无爪牙之利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14.下列各项中,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④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⑧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A.①⑧/②⑦
/③/④/⑤⑥
B.①⑧/②③/④/⑤⑦/⑥
C.①④⑧/②③/⑤⑥/

D.①④⑧/②/③⑤/⑥⑦
15.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筋骨之强
B.金就砺则利
C.輮以为轮
D.蚓无爪牙之利
1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B.古之学者必有师
C.蚓无爪牙之利
D.风雨兴焉
17.下列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上食埃土
②吾师道也
③吾妻之美我者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⑤非能水也
⑥不耻相师
A.①⑤\②④\③⑥
B.①④\②⑤\③⑥
C.③④\②⑤\①⑥
D.②⑥\①⑤\③④
18.文言实词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其皆出于此乎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会当凌绝顶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衡州新学记
[宋]张孝祥
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自朝廷达之郡国,自郡国达之天下,元元本本,靡有二事。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
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一视薄书期会①之事,则曰:“我方为政,学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
国家之学至矣,十室之邑有师弟子,州县之吏以学名官,凡岂为是观美而已?盖欲还先王之旧,求政于学。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
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中迁之城南,士不为便,而还其故,则自前教授②施君鼎。石鼓之学,据潇、湘之会,挟山岳之胜。其迁也,新室屋未具。提点刑狱王君彦洪、提举常平郑君丙、知州事张君松,皆以乾道③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责均,虽日不?暇,然知夫学所以为政,兵其细也,则谓教授苏君总龟,使遂葺之。居无何而学成,兵事亦已,环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
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而余独表而出之,盖乐夫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于羽檄交驰之际,不敢忘学,学成而兵有功,治有绩,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凡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则居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不但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泽民之业。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
(选自《于湖居士文集》)
[注]①期会: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②教授:学官名。③乾道:宋孝宗年号。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元本
元:探索
B.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
望:察看
C.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
当:符合
D.兵其细也
细:小事
21.下列各句中,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马之千里者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是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也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B.“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C.韩愈《师说》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D.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
23.下列各句中,与“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非我也,岁也
C.木直中绳,?以为轮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或师焉,或不焉
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从而师之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师不必贤于弟子
2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6.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知晓
善假于物也
假:借助
B.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结束
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闻:知道,懂得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徒:徒弟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耻:耻辱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通:全面
27.下列各句中,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C.马之千里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8.下列句子中,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③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⑥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29.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0.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相近的一项是(

A.学不可以已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31.对下列加线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虽有槁暴(晒)②輮以为轮(使弯曲)③吾尝跂而望矣(抬起脚尖)④而致千里(送到)⑤君子生非异也(资质、禀赋)
⑥非利足也(走路)⑦筋骨之强(强壮)⑧而绝江河(横断)⑨声非加疾也(强,这里指声音宏大)⑩而闻者彰(显著)
A.①②⑤⑥⑦⑨
B.①②③④⑦⑨
C.①③⑤⑦⑨⑩
D.①⑤⑦⑧⑨⑩
32.下列句子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不拘于时,学于余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3.下列对各句加点词的活用现象进行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②履至尊而制六合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食肉
④小学而大遗
⑤朝避猛虎
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⑦吞二周而亡诸侯
⑧囊括四海之意
A.①④/②③⑦/⑤⑧/⑥
B.①②④/③⑦/⑤⑥⑧
C.①④/②③⑥/⑤⑧/⑦
D.①④⑥/②③/⑤⑧/⑦
3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饭醉营”“私奔吧”“八锅联君”……这些餐饮商铺的经营者用低级趣味来迎合粗俗者的做法令人叹为观止。
②公园中的景观灯遭到人为破坏,公园管理者提醒市民要敝帚自珍,保护这些能够美化我们生活环境的景观灯。
③他喜欢阅读名著,平时写作时也喜欢在前人名著中寻章摘句,但这样做看似博学,实则拾人牙慧,缺乏创造性。
④目前市政部门力量捉襟见肘,高负荷运作下,城区基础设施维护及路面环境整改问题显得更加严峻。
⑤不论搞什么细则、条文,必须把正规的法规当作清规戒律。法规是历史实践的总结,是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任何做法不得与之相违背。
⑥做大事业的人,绝对不应当求田问舍,过分在乎自己的得失,小说主人公石越是深知这一点的。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②⑤
D.③④⑥
35.把下面五句话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任何新的知识,取得的途径只有一条,那便是学。
②只学而不“习”,即使学到了一些知识,也是不牢靠的。
③但是学了,懂得了,并不等于掌握和拥有这些知识。
④要使这些知识成为自己的东西,就必须“习”。
⑤有人不理解“习”的重要性,学得多,甚至什么东西都学,却不肯付出时间经常温习,结果是随学随忘,收不到成效。
A.①③④⑤②
B.①⑤④③②
C.②⑤④③①
D.⑤②④③①
3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国家主席习近平15日下午在中南海瀛台会见了来京述职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听取了她对香港当前形势和特别行政区政府工作情况的汇报。
B.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会徽发布仪式上发表的视频祝词中表示,北京冬奥会会徽的揭幕,对于整个奥林匹克大家庭乃至中国,都是奥运之旅中的精彩里程碑。
C.根据国家统计局14日发布的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公报显示,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与10年前相比,我国乡镇数量减少了8.1%,自然村减少了3.8%。
D.电视剧《索玛花开》生动地塑造了汉族扶贫第一书记王敏、周林等干部形象和马海木呷等彝族农民形象,在荧幕上展现出了民族团结、精准扶贫的壮丽感人。
37.下列加横线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1)虽有槁暴(晒)(2)輮以为轮(使……弯曲)
(3)吾尝跂而望矣(抬起脚尖)(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5)非利足也(走路)(6)筋骨之强(强壮)
(7)而致千里(送达)
(8)而绝江河(隔断)
(9)声非加疾也(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10)而闻者彰(清楚)(11)劝学(勉励)
A.⑴⑵⑷⑸⑹
B.⑵⑶⑹⑼⑽
C.⑴⑷⑸⑺⑾
D.⑹⑻⑼⑽⑾
38.从下面的比喻句中找出正面设喻的一项(

(1)青出于蓝
(2)冰寒于水
(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5)輮以为轮
(6)金就砺则利
(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1)(3)(5)(7)
B.(1)(2)(5)(6)
C.(2)(4)(7)(8)
D.(3)(5)(6)(8)
3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尽心焉耳矣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③或师焉,或不焉④犹且从师而问焉
B.①学于余②非抗于九国之师也③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①填然鼓之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③句读之不知④蚓无爪牙之利
D.①弃甲曳兵而走②
吾从而师之③吾尝终日而思矣④小学而大遗
40.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B.善假于物也/于是余有叹焉
C.故木受绳则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吾尝终日而思矣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4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B.驽马十驾
驾:指马行走十天的路程
C.吾尝跂而望矣
跂:提起脚后跟
D.参省乎己
参:验、检查
4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申之以孝悌之义
4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B.古之学者必有师
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44.下列各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水为之而寒于水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不拘于时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5.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C.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D.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选自荀子《劝学》
4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
B.假舆马者
假:借助。
C.臂非加长也
加:增加。
D.其曲中规,虽有槁暴
中:合乎。
4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寡人之于国也
B.①故木受绳则直
②河东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C.①吾尝终日而思矣
②弃甲曳兵而走
D.①蛟龙生焉
②斯天下之民至焉
48.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运用列举事例的论证方法说明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B.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C.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D.随着作者设喻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文章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4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5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省:省察。
B.吾尝跂而望矣          跂:提起脚后跟。
C.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刻。
D.用心躁也            躁:急躁。
5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在本文中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B.“跬步”,古时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故半步叫“跬”。
C.“驽马十驾”的“驾”是一天的行程,“十驾”是拉车走十天。
D.“江河”,古代既指一般的河流,也指长江和黄河。文中就是指一般的河流。
52.下列语句分别编成四组,全都是正面鼓励学习的一项是(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④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⑤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A.①③④⑤
B.②③⑤⑥
C.①②③⑥
D.②③④⑤
53.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说明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
B.“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几个不同的比喻连用,使读者加深对同一道理的理解。
C.《劝学》虽然以论述思想品德的学习修养为主,但作者也着力论述了学习文化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学习方法。
D.荀子提出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观点,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它启发和鼓励人们利用外物来增强人的能力。
5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选自《劝学》)
5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文言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曲中规
中:符合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致:到达
C.而绝江河
绝:横渡
D.不积跬步
跬步:一步
5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文言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于:比
B.吾尝终日而思矣
而:表修饰,地
C.故木受绳则直
则:就
D.蟹六跪而二螯
而:和
57.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劝学》是古代的议论文,中心论点是“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B.这篇文章在论证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深入浅出,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
C.《劝学》一文论述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心,对我们今天的学习仍有指导意义。
D.《劝学》是《荀子》一书的第一篇。选文的前半部分主要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后半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
58.翻译文中加划线的两个句子
(1)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劝学(节选)
荀子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问说(节选)
(清)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5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句读最准确的一项是(

A.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B.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C.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D.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6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非问无以广识
广:使动用法,使广泛
B.问焉以资切磋
资:借以
C.此唯师心自用耳
师:以…为师
D.是故贵可以问贱
贱:下贱
6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风雨兴焉/问焉以求一得
B.无以至千里/以多问于寡
C.锲而舍之/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
D.蚓无爪牙之利/审问而明辨之也
6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63.分析《问说》第二段,用自己的话概括世俗之人不愿“问”的原因有哪些。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6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就砺则利
就:动词,接近,靠近。
B.声非加疾也
疾:急速,猛烈。这里指声音宏大。
C.而绝江河
绝:渡
D.用心一也
用:动词,使用
6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君子生非异也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吾尝跂而望矣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66.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67.下列对画横线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译文:我曾经一整天地思考,(却)不如片刻学习到的(知识多)。
B.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译文:不积累每一小步,就无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能知识明了,并且行动不犯错误了。
D.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钳,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法容身,是因为它用心浮躁的缘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二)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①,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②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注)①滫(xiǔ):已酸臭的淘米水。
②醯(xī):醋。
(节选自荀子《劝学》)
68.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神明:非凡的智慧
B.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渐:浸泡
C.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怠慢:淡漠,不恭敬
D.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
质的:靶子
6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B.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C.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D.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7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二)除少数地方直接说明道理外,几乎都是比喻,作者通过比喻阐明道理,证明论点,这是荀子的《劝学》在写作上的一大特色。
B.选文(一)的最后一段谈论学习的意义和作用,荀子通过几组比喻从正反两面强调学习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进一步深化了对“学不可以已”这一观点的认识。
C.选文(二)第一段连用五个生活中的事实来设喻,阐明不好的环境会对学习主体造成不良的影响。劝勉人们要重视外部环境的重要作用而去选择对的地方和对的人。
D.选文(二)告诉我们,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君子立身处世一定要保持谨慎,否则就容易遭受一些祸害和耻辱。
7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利:对……有利
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游水,游泳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一:专一
7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C.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74.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D.选文说理的突出特点
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7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滫之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多,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①滫:音xiǔ,泔水,这里指臭水。
(二)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7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横渡
B.游必就士
就:接近
C.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赡:供养
D.则盍反其本矣
盍:何不
77.下列各项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A.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B.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C.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D.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7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B.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C.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D.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7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中的“须臾”,意为“片刻”,形容时间很短,苏轼《赤壁赋》中“哀吾生之须臾”的“须臾”也是这个意思。
B.选文(二)中的“士”,在文中指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下文“若民,则无恒产”中的“民”指的则是普通百姓。
C.选文(二)中的“乐岁”,指的是安定太平的岁月,与下文“凶年免于死亡”中的“凶年”相对,后者指的兵荒马乱的年代。
D.选文(二)中的“时”,在文中指家禽家畜生长繁殖的时节。下文“勿夺其时”的“时”指的则是适宜种植、收获庄稼的时节。
8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学》选文的第一段以生活中的实例设喻,着重论述了学习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B.《劝学》选文的第二段强调了环境对于君子品性的影响,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似。
C.《孟子》选文从“恒产”与“恒心”的关系出发,正面阐释了“保民而王”的具体内容。
D.《孟子》选文恰切的譬喻和犀利的语言体现出了孟子迂回曲折、波澜起伏的论辩风格。
8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答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8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C.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83.下列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须臾,表时间的词语,表示一段很短的时间,片刻之间。形容时间短的词语还有:顷之、俄而、未几、少时等。
B.朔日,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晦,农历每月初一。望日,农历每月十五那天。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C.跂,抬起脚后跟站着。跂望,抬起脚跟远望;跂踵,踮起脚跟,形容盼望或仰慕之切。
D.舆,象形字,车的周围有四只手,合力造车的样子,原指造车的工匠。后多指车厢,车中装载东西的部分,后泛指车。
84.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将有所成就的道理。
B.“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几个不同的比喻连用,使读者加深了对同一道理的理解。
C.《劝学》虽然以论述思想品德的学习修养为主,但作者也着力论述了关于学习文化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学习方法。
D.荀子提出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观点,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它启发和鼓励人们利用外物来增强自身的能力。
8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86.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说明他认为学习的目的是学会做人。你怎么认知这种观点?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87.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尝跂而望矣
跂:踮起脚
B.假舆马者
假:利用
C.锲而不舍
锲:雕刻
D.而绝江河
绝:断绝
88.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的“而”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
A.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B.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C.蟹六跪而二螯
D.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89.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90.下列对文意的把握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的比喻,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方法、内容等方面,全面深刻地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B.本文作者荀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孟之后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又善用比喻。本文中均有体现。
C.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如“积善成德”。
D.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91.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0课
劝学
【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文言句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主要句式是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主要句式是定语后置句,之是后置标志)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主要句式是宾语前置句,之是提宾标志)
D.不拘于时(主要句式是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于,后置作用)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D.
不拘于时,意思是“不被时俗所局限”。被动句,“于”字作标志。
故选D。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归类有误的一项是(

A.而青于蓝/师不必贤于弟子
善假于物也/学于余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顺风而呼
C.爱其子/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其皆出于此乎/其可怪也欤
D.士大夫之族/郯子之徒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之不复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第一组,代词,自己的;代词,其中的。第二组,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
故选C。
3.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曲中规(合于)/而绝江河(横渡)/善假于物也(借助)/是故无贵无贱(没有)
B.虽有槁暴(同“曝”,日晒)/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同“智”,智慧)/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同“授”,传授)/或不焉(同“否”,不从师学习)
C.非能水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吾师道也/或师焉(加点的字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D.輮以为轮/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而神明自得/君子不齿(加点的词都是古今异义词)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无贵无贱”,意思是“无论身份高低贵贱”。无:无论;
C.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都是名词做状语,向上、向下;
D.“君子不齿”意思是“君子不屑与之并列”。不齿,古今都是没有资格与正常人并列。
故选B。
4.对下列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尝跂而望矣
跂:踮起脚
B.而闻者彰
彰:清楚
C.金石可镂
镂:雕刻
D.而绝江河
绝:断绝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而绝江河”意思是“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绝”,渡过,横渡。
故选D。
5.下列文言文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④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⑤不拘于时⑥青,取之于蓝⑦而耻学于师⑧师不必贤于弟子
A.①③/②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④/③/⑤/⑥⑦⑧
C.②④⑥/③⑤/①⑦⑧
D.①③/②④/⑤⑥⑧⑦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之”是标志,“利”“强”是后置定语;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者,……也”是标志;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之”是标志,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
④“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判断句,标志是“非……也”;
⑤“不拘于时”,被动句,“于”是标志;
⑥“青,取之于蓝”,状语后置句,“于蓝”是后置状语;
⑦“而耻学于师”,状语后置句,“于师”是后置状语;
⑧“师不必贤于弟子”,状语后置句,“于弟子”是后置状语。
①定语后置②④判断句/③宾语前置/⑤被动句/⑥⑦⑧状语后置。
故选B。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吾尝跂而望矣/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不拘于时,学于余/不拘于时,学于余
D.其皆出于此乎/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两个“之”,都是助词,主谓之间取消自己独立性。
B.“而”,连词,表修饰,用在“跂”的后面,表“望”的情态。/转折连词,但。
C.“于”,介词,向。/介词,被。
D.“其”,句首语气词,表揣测,大概。/代词,他的。
故选A。
7.下列词语注释正确的—组是(

A.輮使之然也(弯曲)
其曲中规(合乎)
砺(磨刀石)
须臾(片刻)
B.声非加疾(快)
劝学(勉励,鼓励)
无贵无贱(无论)
吾师道也
(学习)
C.跬步(古代的半步)
驽马(劣马)
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术业(学术技艺)
D.镂(雕刻)
圣心备焉(完备)
渊(深水)
风雨兴焉(起)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弯曲”错误,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
B.“快”错误,修饰“声”,译为强。
D.“完备”错误,译为具备。“起”错误,“兴”为起的意思,“焉”应该是兼词,于此,于之。
故选C。
8.下列文言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能水也:游水
金石可镂:雕刻
B.而闻者彰:清楚
劝学:劝勉、勉励
C.而耻学于师:耻辱
而绝江河:断绝
D.假舟楫者:借助、利用
其曲中规:合乎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耻辱”错误。此处应该是意动用法,以……为耻。把向老师学习当作是耻辱的事。
“断绝”错误。“绝”意思是横渡。却能横渡长江黄河。
故选C。
9.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知晓

善假于物也(假:借助)
而绝江河
(绝:横渡)
虽有槁暴
(槁暴:晒干)
B.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结束)
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到达)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清楚)
C.其下众人也亦远矣
(众人:一般人)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徒:徒弟)
驽马十驾(驾:一天的行程)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出人:超出一般人)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耻:耻辱)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通:全面)
圣益圣,愚益愚
(益:更加、愈、越发)
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求学的人)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知:知晓”错误,通“智”,见识。
C.“徒:徒弟”错误,同类的
,一类人。
D.“耻:耻辱”错误,意动用法,以……为耻。
故选B。
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句。读(dòu):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的地方为“读”。
B.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步”,跨出两脚为“跬”,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C.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及官吏的统称。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传:
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古代称跨出一脚为‘步’,跨出两脚为‘跬’”错误,“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故选B。
1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1)虽有槁暴(晒)(2)輮以为轮(使……弯曲)(3)吾尝跂而望矣(抬起脚尖)(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5)非利足也(脚走得快)(6)筋骨之强(强壮)(7)而致千里(送达)(8)而绝江河(隔断)(9)声非加疾也(强,这里指声音宏大)(10)而闻者彰(清楚)(11)劝学(勉励)
A.(1)(2)(4)(5)(6)
B.(2)(3)(6)(9)(10)
C.(1)(4)(5)(7)(11)
D.(6)(8)(9)(10)(11)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句意,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暴”通“曝”,意为“晒”。解释正确。
(2)句意,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
”同“煣”,意为“使……弯曲”。解释正确。
(3)句意,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跂”的意思为“提起脚后跟”,而不是“抬起脚尖”;故排除含有(3)的B项。解释错误。
(4)句意,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生”通“性”,意为“资质、禀赋”。解释正确。
(5)句意,并不是脚走得快。“利足”意为“脚走得快”。解释正确。
(6)句意,强健的筋骨。“强”意为“强壮”。解释正确。
(7)句意,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致”意为“到达”,而不是“送达”。解释错误,故排除含有(7)的C项。
(8)句意,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绝”意为“横渡”,不是“隔断”,解释错误,故排除含有(8)的选项D。
(9)句意,声音并没有加大。“疾”意为“强”,这里指声音宏大。解释正确。
(10)句意,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彰”意为“清楚”。解释正确。
(11)句意,勉励人学习;鼓励人努力学习。“劝”意为“勉励”。解释正确。
故选A。
1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疾:快,声音大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横渡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中:射中
C.是故无贵无贱
无:没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通:普遍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闻:见闻
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意思是“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中”,合乎。解释错误。
C.“是故无贵无贱”意思是“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无论。解释错误。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意思是“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闻”,懂得。解释错误。
故选A。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故不积跬步
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C.蚓无爪牙之利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
跬步:古义,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跬步”,半步。今义,一步。跨出一脚即为“步”。
B.
江海:古义今义均为:大江大海。
C.
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帮凶。
D.寄托:古义,容身,藏身。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故选B。
14.下列各项中,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④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⑧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A.①⑧/②⑦
/③/④/⑤⑥
B.①⑧/②③/④/⑤⑦/⑥
C.①④⑧/②③/⑤⑥/

D.①④⑧/②/③⑤/⑥⑦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①正常语序为“不以其道策之”,“不以其道”为状语,状语后置。
②结合“也”分析,为判断句。
③“句读”“惑”分别作为“不知”“不解”的宾语,为宾语前置句。
④“于”表被动,为被动句;“于时”为状语,为状语后置。
⑤“利”“强”分别修饰“爪牙”“筋骨”,为定语后置句。
⑥“高”修饰“庙堂”,定语后置句。
⑦结合“者”“也”分析,为判断句。
⑧正常语序为“冰,水为之,而于水寒”,“于水”表状语,为状语后置句。
故选A。
15.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筋骨之强
B.金就砺则利
C.輮以为轮
D.蚓无爪牙之利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
A项,筋骨:古义和今义都指筋肉和骨头。
B项,金:古义,用金属制的刀具;今义,多指金属和黄金。
C项,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它)做成;今义,用于对人或事物做出判断。
D项,爪牙:古义,兽类的爪子和牙齿;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故选A。
1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B.古之学者必有师
C.蚓无爪牙之利
D.风雨兴焉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理解的能力。
A项,“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B项,“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表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C项,“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表示坏人的党羽”。
故选D。
17.下列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上食埃土
②吾师道也
③吾妻之美我者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⑤非能水也
⑥不耻相师
A.①⑤\②④\③⑥
B.①④\②⑤\③⑥
C.③④\②⑤\①⑥
D.②⑥\①⑤\③④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词类活用)的理解的能力。
①上食埃土:“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②吾师道也:“师”,名词作动词,学习;
③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⑤非能水也:“水”,名词作动词,游泳;
⑥不耻相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①④为名词作状语;②⑤为名词作动词;③⑥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故选B。
18.文言实词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其皆出于此乎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会当凌绝顶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的能力。文言实词的考查经常考查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平时要注意熟练掌握课本知识,并做到迁移运用,也要多读多记,多查工具书。
A项,前者的意思是“超出,超过”,后者的意思是“出于”。故A项意思不同。
B项,前者的意思是“横渡”,后者的意思是“极,最”。故B项意思不同。
C项,两者的意思均为“学习”。故C项意思相同。
D项,前者的意思是“道理”,后者的意思是“风尚”。故D意思不同。
故选C。
【点睛】
文言文实词的一词多义需要在平时学习中不断积累,多查工具书,把一个词的不同意思梳理成知识体系,并做到有例句佐证,然后根据不同的语境进行套用。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
A项,须臾:古今同义,一会儿。
B项,寄托,古义:寄身,托身;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C项,传道,古义:传播道理,文中指传播儒家思想;今义:通常指传播宗教思想。
D项,小学,古义:在文中指对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故选A。
2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衡州新学记
[宋]张孝祥
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自朝廷达之郡国,自郡国达之天下,元元本本,靡有二事。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
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一视薄书期会①之事,则曰:“我方为政,学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
国家之学至矣,十室之邑有师弟子,州县之吏以学名官,凡岂为是观美而已?盖欲还先王之旧,求政于学。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
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中迁之城南,士不为便,而还其故,则自前教授②施君鼎。石鼓之学,据潇、湘之会,挟山岳之胜。其迁也,新室屋未具。提点刑狱王君彦洪、提举常平郑君丙、知州事张君松,皆以乾道③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责均,虽日不?暇,然知夫学所以为政,兵其细也,则谓教授苏君总龟,使遂葺之。居无何而学成,兵事亦已,环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
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而余独表而出之,盖乐夫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于羽檄交驰之际,不敢忘学,学成而兵有功,治有绩,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凡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则居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不但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泽民之业。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
(选自《于湖居士文集》)
[注]①期会: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②教授:学官名。③乾道:宋孝宗年号。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元本
元:探索
B.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
望:察看
C.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
当:符合
D.兵其细也
细:小事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B项,“望:察看”错误。“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从文中来看,这句话是说后世的为政者政学分裂,不敢与先王之时进行比较,“望”同“方”,意为“比较”。故选B。
【点睛】
要想准确把握实词的意思,就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实词推断可用如下方法。
1、字形推断法(利用汉字字形)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功能。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言)、辶(走)、刂(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其它还有: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宀--房舍、求--毛皮、隹(zhuī)--鸟雀、冖--笼罩、歹--死亡、月--肉、页--首、自--鼻、目---眼、尸--身体……
2、语言结构推断法(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难。
3、语法分析推断法(利用语法结构)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4、语境分析法(利用上下文语境)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我们要寻找的钥匙。
5、成语印证法(利用成语)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借用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让我们“绝处逢生”。
6、课文迁移法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
解答文言实词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代入检验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你掌握的法宝越多,你获得成功的系数就越大
21.下列各句中,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马之千里者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
例句为定语后置;
A项,状语后置;
B项,宾语前置;
C项,与例句同为定语后置;
D项,判断句。
故选C。
2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是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也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B.“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C.韩愈《师说》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D.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考生根据平时积累掌握的知识作出答案,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C项,韩愈《师说》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其中《乐》久已失传。
故选C。
23.下列各句中,与“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非我也,岁也
C.木直中绳,?以为轮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古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的类型及特点进行分析。学生要牢记课文中的特殊句式,做到举一反三。
例句译文: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但却比水还要寒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冰,水为之,而于水寒。
A项,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出来的,但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青,取之于蓝,而于蓝青;
B项,不是我的过错,是收成不好。判断句,“也”是判断句的标志;
C项,木材笔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如果用火烤把它弯曲成车轮。省略句,“以”后省略了“之”;
D项,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定语后置句,“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正常语序: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故选A。
2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或师焉,或不焉
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从而师之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师不必贤于弟子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之一,因为不理解虚词,句子的结构和含义就不好理解,也就无法理解文言文。因此,考生对于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应熟练掌握。
A项,①兼词,相当于“于此”,句意: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在这里兴起;②语气词,可不译,句意: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
B项,①结构助词,的,句意: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②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句意: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C项,①连词,表修饰,句意:我曾经整天思索;②连词,表承接,句意:我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D项,均为介词,表比较,比。①句意: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②句意: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
故选D。
2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通假字的能力。
A项,“輮”通“煣”;
B项,“知”通“智”;
D项,“生”通“性”。
故选C。
26.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知晓
善假于物也
假:借助
B.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结束
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闻:知道,懂得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徒:徒弟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耻:耻辱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通:全面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之一,因为不理解实词,就不能理解文意,也就无法理解文言文。因此,对于考纲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应熟练掌握。在具体辨析文言实词含义时,要注意结合语境理解。
A项,知:通“智”,见识,①句意: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②句意:(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排除。
B项,正确。①句意: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②句意: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
C项,徒:同类的人;①句意: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②句意: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排除。
D项,耻:意动用法,以……为耻。①句意:(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②句意: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排除。
故选B。
27.下列各句中,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C.马之千里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言文句式的能力。
例句句意为: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定语后置句。
A项,句意为: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在我前面出生的,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状语后置句。
B项,句意为:不知句子如何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宾语前置句。
C项,句意为:(日行)千里的马/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定语后置句。
D项,句意为: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判断句。
故选C。
28.下列句子中,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③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⑥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辨别能力。
①“受”通“授”,传授。句意: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②“颁”通“斑”,斑白。句意:头发花白的老年人就不用身背或头顶着东西在道路上奔波劳累了。
③没有通假字。句意: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
④“生”通“性”,资质。句意: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
什么
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⑤没有通假字。句意:不知句读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
⑥“景”通“影”,影子。句意: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像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他。
综上,③⑤没有通假字,排除A、B、C。
故选D。
29.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式。由于古今汉语在语法上的差异,古代汉语中存在与现代汉语整体不同或有局部差异的非一般句式,就是所谓的文言特殊句式。它包括被动句、省略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要解答此类型的题,要在积累的基础之上,学会分析句子结构,找出句子与现代汉语句子的差别所在。
例句句意为: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定语后置句。
A项,句意为: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状语后置句。
B项,句意为: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定语后置句。
C项,句意为: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判断句。
D项,句意为:哪管他在我之前出生还是在我之后出生呢。状语后置句。
故选B。
30.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相近的一项是(

A.学不可以已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今异义词语的能力。古今异义词主要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彩变化、名称说法改变、词义弱化、词义强化、古褒今贬、古贬今褒等。辨别古今异义,关键在于对语句含义的理解,然后将文言句中的含义和现代汉语的含义进行比较。
A项,“可以”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表示可能或能够。
B项,“博学”,广泛地学习;今义指学问广博精深。
C项,“所以”,用来……的;今义指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D项,“不必”,不一定;今义指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故选A。
31.对下列加线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虽有槁暴(晒)②輮以为轮(使弯曲)③吾尝跂而望矣(抬起脚尖)④而致千里(送到)⑤君子生非异也(资质、禀赋)
⑥非利足也(走路)⑦筋骨之强(强壮)⑧而绝江河(横断)⑨声非加疾也(强,这里指声音宏大)⑩而闻者彰(显著)
A.①②⑤⑥⑦⑨
B.①②③④⑦⑨
C.①③⑤⑦⑨⑩
D.①⑤⑦⑧⑨⑩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分析。
③应为“提起脚后跟”,④应为“到达”,⑧应为“横渡”,⑩应为“清楚”。
故选A。
【点睛】
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32.下列句子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不拘于时,学于余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答案】C
【详解】
8.
本题考查判断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此类题型考查形式主要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就是以选择题形式判断句式的不同,隐性是将文言文特殊句式放在翻译中综合考查。备考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复习要重点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二是对各类句式的基本知识与判断标准要理解、熟记,以便解题时进行知识迁移。
题干中,“未之有也”是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
A项,被动句加状语后置句。“不拘于时”是被动句,“学于余”是介词短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该是“于余学”。
B项,状语后置句。“以孝悌之义”构成“介+名”结构,即状语。将状语放到动宾结构之后,即为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以孝悌之义申之。
C项,宾语前置句。两个“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正常语序应该是:“不知句读,不解惑”。
D项,定语后置句。在中心词“爪牙”“筋骨”和定语“利”“强”之间加“之”字,翻译时应把“之”后面的定语提前。正常语序应该是:“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故选C。
33.下列对各句加点词的活用现象进行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②履至尊而制六合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食肉
④小学而大遗
⑤朝避猛虎
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⑦吞二周而亡诸侯
⑧囊括四海之意
A.①④/②③⑦/⑤⑧/⑥
B.①②④/③⑦/⑤⑥⑧
C.①④/②③⑥/⑤⑧/⑦
D.①④⑥/②③/⑤⑧/⑦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秦孝公占据崤山、函谷关那样险固的地方。固,形容词作名词,险固的地方。
②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履,本意为鞋子,此处意为登上。名词作动词。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食肉:五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衣:名词作动词,穿。
④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
⑤朝避猛虎:白天躲避猛虎和长蛇,朝,白天,名词作状语。
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水,游泳,名词用作动词。
⑦吞二周而亡诸侯:将西周、东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亡:使(诸侯国)灭亡,使动用法。
⑧囊括四海之意:像装口袋一样装走四海,囊,像用口袋一样,名词作状语。
故选C。
3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饭醉营”“私奔吧”“八锅联君”……这些餐饮商铺的经营者用低级趣味来迎合粗俗者的做法令人叹为观止。
②公园中的景观灯遭到人为破坏,公园管理者提醒市民要敝帚自珍,保护这些能够美化我们生活环境的景观灯。
③他喜欢阅读名著,平时写作时也喜欢在前人名著中寻章摘句,但这样做看似博学,实则拾人牙慧,缺乏创造性。
④目前市政部门力量捉襟见肘,高负荷运作下,城区基础设施维护及路面环境整改问题显得更加严峻。
⑤不论搞什么细则、条文,必须把正规的法规当作清规戒律。法规是历史实践的总结,是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任何做法不得与之相违背。
⑥做大事业的人,绝对不应当求田问舍,过分在乎自己的得失,小说主人公石越是深知这一点的。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②⑤
D.③④⑥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①叹为现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此句“这些餐饮商铺的经营者用低级趣味来迎合粗俗者的做法”,是对这些餐饮商铺的批评,用于此处不合语境。
②敝帚自珍:比喻东西虽不好,可是自己珍视。此处的“景观灯”是公共物品,且并无破旧之意,用于此处不合语块。
③寻章摘句:读书时只摘记一些漂亮词句,不深入研究指写作只堆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符合原句中“但这样做看似博学,实则拾人牙慧,缺乏创造性”,用于此处正确。
④捉襟见肘:拉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顾此失彼,应付不过来。对应句中“问题显得更加严峻”,用于此处正确。
⑤清规戒律:僧尼、道士必须遵守的规则和制度,借指束缚人的死板的规章制度。此句说细则、条文要遵守法规,遵守一定的规则制度,用于此处不合语境。
⑥求田问舍:形容只知谋求一己小利,胸无大志。句中说做大事业的人,绝对不应当求田问舍,过分在乎自己的得失,用于此处正确。
故选C。
【点睛】
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35.把下面五句话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任何新的知识,取得的途径只有一条,那便是学。
②只学而不“习”,即使学到了一些知识,也是不牢靠的。
③但是学了,懂得了,并不等于掌握和拥有这些知识。
④要使这些知识成为自己的东西,就必须“习”。
⑤有人不理解“习”的重要性,学得多,甚至什么东西都学,却不肯付出时间经常温习,结果是随学随忘,收不到成效。
A.①③④⑤②
B.①⑤④③②
C.②⑤④③①
D.⑤②④③①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运用连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通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的基础上,分析语段的结构层次,要清楚空缺处所处的位置是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或者拓展句。再结合空格处的上下文,选择空缺处的句子;同时,如果有与空缺处相对应的句子,要考虑句式结构的照应及关联词的正确使用。
通读五句话,理解语段大意。本语段谈的是“学”和“习”的关系,①③句谈“学”,④⑤句谈“习”,②句是总结。
故选A。
【点睛】
解答时首先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要通过语意的把握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准确地找出提示或暗示的词句;还要要根据短语句子结构的一致性、对称性分析。
3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国家主席习近平15日下午在中南海瀛台会见了来京述职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听取了她对香港当前形势和特别行政区政府工作情况的汇报。
B.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会徽发布仪式上发表的视频祝词中表示,北京冬奥会会徽的揭幕,对于整个奥林匹克大家庭乃至中国,都是奥运之旅中的精彩里程碑。
C.根据国家统计局14日发布的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公报显示,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与10年前相比,我国乡镇数量减少了8.1%,自然村减少了3.8%。
D.电视剧《索玛花开》生动地塑造了汉族扶贫第一书记王敏、周林等干部形象和马海木呷等彝族农民形象,在荧幕上展现出了民族团结、精准扶贫的壮丽感人。
【答案】A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与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此题用反选排除法去做。
B项,“对于整个奥林匹克大家庭乃至中国”错误,语序不当,将“整个奥林匹克大家庭”与“中国”调换位置;
C项,“根据国家统计局14日发布的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公报显示”错误,结构混乱,“根据……显示”句式杂糅,删掉一处;
D项,“在荧幕上展现出了民族团结、精准扶贫的壮丽感人”错误,成分残缺,在“壮丽感人”后面加上“的画卷”。
故选A。
【点睛】
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出现关联词,可从关联词的搭配、语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虑;如果出现介词,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
37.下列加横线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1)虽有槁暴(晒)(2)輮以为轮(使……弯曲)
(3)吾尝跂而望矣(抬起脚尖)(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5)非利足也(走路)(6)筋骨之强(强壮)
(7)而致千里(送达)
(8)而绝江河(隔断)
(9)声非加疾也(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10)而闻者彰(清楚)(11)劝学(勉励)
A.⑴⑵⑷⑸⑹
B.⑵⑶⑹⑼⑽
C.⑴⑷⑸⑺⑾
D.⑹⑻⑼⑽⑾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实词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加横线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③句中“跂”义为“提起脚后跟”而不是“抬起脚尖”;故排除含有③的选项。⑦句中“致”义为“到达”,而不是“送达”;故排除含有⑦的选项C。⑧句中“绝”义为“横渡”,“绝江河”就是能横渡江河,故排除含有⑧的选项D。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A。
【点睛】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依形推义法(2)
语境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妙用修辞法(5)成语印证法(6)课文求义法(7)邻字借推法(8)联想推断法(9)代入检验法(10)古今对比法。
38.从下面的比喻句中找出正面设喻的一项(

(1)青出于蓝
(2)冰寒于水
(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5)輮以为轮
(6)金就砺则利
(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1)(3)(5)(7)
B.(1)(2)(5)(6)
C.(2)(4)(7)(8)
D.(3)(5)(6)(8)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从下面的比喻句中找出正面设喻的一项”,然后理解“正面设喻”的意思,再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辨析。
首先理解何为“正面设喻”,所谓“正面设喻”是指借助已知事物从正面说明对新的事物的认识,或阐明深刻而精微的道理。
然后分析所给的句子,(1)“青出于蓝”意思是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更深,借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2)“冰寒于水”是说冰比水冷,指后来居上,比喻学生胜过老师;(5)“輮以为轮,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这是说学习的影响;(6)“金就砺则利”意思是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这是说学习的价值,由此可知,这几句都是从正面设喻阐释学习的重要性,都属于正面设喻。
(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意思是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以此说明作学问要持之以恒;(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意思是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这也是说明做学问要持之以恒;(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意思是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这说明要持之以恒;(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意思是“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这几句都是从反面设喻来说明做问问要持之以恒。
故选B。
3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尽心焉耳矣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③或师焉,或不焉④犹且从师而问焉
B.①学于余②非抗于九国之师也③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①填然鼓之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③句读之不知④蚓无爪牙之利
D.①弃甲曳兵而走②
吾从而师之③吾尝终日而思矣④小学而大遗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文言文中虚词的能力。
A项,①句末语气词,了;②兼词,于此;③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④代词,代指老师。
B项,①介词,向②介词,比③前一个“于”是从,后一个是“比”④介词,比。
C项,①句尾衬音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②取消句子独立性③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义④为定语后置标志。
D项,①作为状语和动作的连接词,表修饰②表顺承③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④而,转折连词,可是。
故选C。
40.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B.善假于物也/于是余有叹焉
C.故木受绳则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吾尝终日而思矣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文学习和掌握的根本方法在于平时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文言文阅读的基本素养。虚词题的着眼点主要是从词性和它在句中的语法功能的角度来考查学生,我们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C项,两个“则”均为表顺承的连词,可译为“就”。
A项,第一个“焉”,兼词,可译为“于此”;第二个“焉”,代词,可译为“那里”。
B项,第一个“于”,介词,可译为“向,从”;第二个“于”,介词,可译为“在”。
D项,第一个“而”,表并列,可译为“并且”;第二个“而”,表修饰。
故选C。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4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
B.驽马十驾
驾:指马行走十天的路程
C.吾尝跂而望矣
跂:提起脚后跟
D.参省乎己
参:验、检查
4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申之以孝悌之义
4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B.古之学者必有师
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44.下列各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水为之而寒于水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不拘于时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5.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C.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D.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答案】
41.B
42.A
43.C
44.B
45.D
【分析】
4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驽马十驾”意思是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
故选B。
4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而”,连词,表转折,但。
B.“焉”,兼词,于此。/语气词,表陈述语气。
C.“于”,介词,从。/介词,在。
D.“之”,助词,定语后置标志。/代词,代老百姓。
故选A。
4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寄托”,古义寄身,容身;今义,指托付或把情感、希望、理想等放在某人某事物上。
B.“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C.“须臾”,古今意思一致,片刻。
D.“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很多人。
故选C。
4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状语后置句,“于”是标志,“寒于水”应为“于水寒”。
A.判断句,标志是“……者,……也”。
B.状语后置句,“多于邻国”应为“于邻国多”,标志是“于”。
C.被动句,“于”表被动。
D.宾语前置句,“之”是标志,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
故选B。
45.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从句式的角度来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结构一致,所以应分别断开,排除ABC。
故选D。
参考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是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淬取)使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到)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
什么
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选自荀子《劝学》
4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
B.假舆马者
假:借助。
C.臂非加长也
加:增加。
D.其曲中规,虽有槁暴
中:合乎。
4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寡人之于国也
B.①故木受绳则直
②河东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C.①吾尝终日而思矣
②弃甲曳兵而走
D.①蛟龙生焉
②斯天下之民至焉
48.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运用列举事例的论证方法说明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B.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C.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D.随着作者设喻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文章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4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答案】
46.C
47.B
48.A
49.(1)君子广泛的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反省,就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错。(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可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分析】
4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在句子中含义能力。
C.加:更。句意:手臂没有变得更长。
故选C。
4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于:介词,从;/于:介词,对于。
B.则:连词,就;/则:连词,就。
C.而:连词,表修饰;/而:连词,表承接。
D.焉:兼词,于之;/焉:句末语气词。
故选B。
48.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运用列举事例的论证方法”分析错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是比喻论证。
故选A。
49.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
(1)博学,广泛的学习;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参省,检查省察;知,通“智”,智慧;过。过错,过失。
(2)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即“利爪牙,强筋骨之”,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地下的泉水;用心,用为心思,由于心思;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参考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蓼蓝草里提炼出来的,却比蓼蓝草还要青;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5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省:省察。
B.吾尝跂而望矣          跂:提起脚后跟。
C.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刻。
D.用心躁也            躁:急躁。
5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在本文中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B.“跬步”,古时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故半步叫“跬”。
C.“驽马十驾”的“驾”是一天的行程,“十驾”是拉车走十天。
D.“江河”,古代既指一般的河流,也指长江和黄河。文中就是指一般的河流。
52.下列语句分别编成四组,全都是正面鼓励学习的一项是(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④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⑤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A.①③④⑤
B.②③⑤⑥
C.①②③⑥
D.②③④⑤
53.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用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说明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
B.“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几个不同的比喻连用,使读者加深对同一道理的理解。
C.《劝学》虽然以论述思想品德的学习修养为主,但作者也着力论述了学习文化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学习方法。
D.荀子提出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观点,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它启发和鼓励人们利用外物来增强人的能力。
5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答案】
50.D
51.D
52.C
53.C
54.(1)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2)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分析】
5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躁:浮躁,不专心。句意: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故选D。
5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古代既指一般的河流,也指长江和黄河。文中就是指一般的河流”错,应为:江河,古代具体指长江和黄河,今天泛指河流。这里指的是长江、黄河。
故选D。
5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语句含义,筛选信息能力。
①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意思是人经过学习就可以改变自己,所以人应该通过学习改变自给,这是作者从正面鼓励学习;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意思是“空想不如学习”,作者从正面说明“学习和思考的关系”;
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借助骑马的人,不一定是跑的快的人,却可以行千里路,意思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作者从正面鼓励人们“学习要善于借助外物”;
④骏马跳跃一次,不能不能有十步远:作学问,应该持之以恒,是从反面来说明学习要坚持;
⑤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雕刻一下便放弃,即使是腐朽的木头也不能被折断;意思是“作学事情,应该持之以恒”,是从反面来说明学习要坚持;
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的缘故;意思是“学习要用心专一”这是作者从正面鼓励人们学习要用心专一。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以上语句鼓励学习的是:①②③⑥;
故选C。
5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言文内容能力。
C.“作者也着力论述了学习文化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学习方法”表述错误,作者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以及学习方法和态度几个方面来论述“学不可以已”,没有谈及“学习文化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学习方法”。
故选C。
5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
(1)博学,广泛地学习;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参,检查;省,省察;知,通“智”,智慧;过,过失。
(2)生,通“性”,资质,禀赋;异,不同,这里指与一般人的差别;假,借,借助。
【点睛】
参考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半途而止。
靛青是从蓼蓝草里提炼出来的,却比蓼蓝草还要青;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选自《劝学》)
5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文言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曲中规
中:符合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致:到达
C.而绝江河
绝:横渡
D.不积跬步
跬步:一步
5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文言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于:比
B.吾尝终日而思矣
而:表修饰,地
C.故木受绳则直
则:就
D.蟹六跪而二螯
而:和
57.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劝学》是古代的议论文,中心论点是“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B.这篇文章在论证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深入浅出,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
C.《劝学》一文论述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心,对我们今天的学习仍有指导意义。
D.《劝学》是《荀子》一书的第一篇。选文的前半部分主要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后半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
58.翻译文中加划线的两个句子
(1)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答案】
55.D
56.A
57.D
58.(1)我曾经踮起脚尖地眺望,比不上站在高处看得远。
(2)所以不积累小半步,就没有到达千里之外的方法;不积累小流水,就没有汇成江河大海的方法。
【分析】
5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跬步:一步”错误。“不积跬步”的意思是“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所以“跬步”的意思是“半步”。
故选D。
5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于:比”错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意思是“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所以“于”的意思是“从”。
故选A。
57.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D.“选文的前半部分主要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后半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错误。应该是选文的前半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半部分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故选D。
5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
(1)尝:曾经。跂:踮起脚尖。博见:看得远。
(2)故:所以。跬步:半步。无以:没有。
翻译: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劝学(节选)
荀子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问说(节选)
(清)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5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句读最准确的一项是(

A.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B.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C.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D.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6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非问无以广识
广:使动用法,使广泛
B.问焉以资切磋
资:借以
C.此唯师心自用耳
师:以…为师
D.是故贵可以问贱
贱:下贱
6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风雨兴焉/问焉以求一得
B.无以至千里/以多问于寡
C.锲而舍之/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
D.蚓无爪牙之利/审问而明辨之也
6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63.分析《问说》第二段,用自己的话概括世俗之人不愿“问”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59.C
60.D
61.B
62.(1)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
(2)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63.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因嫉妒而不愿问;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因轻视而不屑于问;对于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因不敬重他而不甘愿问。
【分析】
59.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了。
“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是一组对仗结构的句子,应当各自断开,排除AD;
“则”一般用于下句句首,前面断开,排除B。
故选C。
6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
是故贵可以问贱,意思是“所以地位高的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贱:身份低的人。
故选D。
6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兼词,相当于“于此”;代词,他;
B.介词,用来;介词,用;
C.表假设,如果;表顺承,可以不译;
D.助词,起到定语后置的作用;代词,它。
故选B。
6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题得分点有: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上、下,名词做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泉水。
(2)题得分点有:贤于己,状语后置句,比自己道德才能高;所谓……也,判断句;就,靠近,到;正,匡正。
63.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题目要求分析《问说》第二段,用自己的话概括世俗之人不愿“问”的原因有哪些。
世俗之人不愿“问”的原因,原文表述为“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也就是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因嫉妒而不愿问;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因轻视而不屑于问;对于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因不敬重他而不甘愿问。
参考译文:
劝学(节选)
荀子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问说(节选)
【清】刘开
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它。《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什么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么事都没有可疑的了,这只是自以为是罢了。自以为是,那错误还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不进步,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错误可就大了,而陷入这种大错误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不一定也不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所以地位高的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道德才能低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
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6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就砺则利
就:动词,接近,靠近。
B.声非加疾也
疾:急速,猛烈。这里指声音宏大。
C.而绝江河
绝:渡
D.用心一也
用:动词,使用
6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君子生非异也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吾尝跂而望矣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66.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67.下列对画横线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译文:我曾经一整天地思考,(却)不如片刻学习到的(知识多)。
B.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译文:不积累每一小步,就无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能知识明了,并且行动不犯错误了。
D.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钳,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法容身,是因为它用心浮躁的缘故。
【答案】
64.D
65.A
66.D
67.C
【分析】
6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根据“用心一也”翻译为:因为用心专一。故“用”译为“因为”,“心”译为“用心”。
故选D。
6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兼词,于此/陈述语气。
C.取消短语独立性/定语后置标志。
D.表修饰,用在“跂”的后面,表“望”的情态/转折连词,但。
故选A。
6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B.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C.水,名词作动词,游水。
故选D。
6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C.应该翻译为: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并且行动不犯错误了。
故选C。
参考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的。
譬如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块是冷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到)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二)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①,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②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注)①滫(xiǔ):已酸臭的淘米水。
②醯(xī):醋。
(节选自荀子《劝学》)
68.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神明:非凡的智慧
B.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渐:浸泡
C.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怠慢:淡漠,不恭敬
D.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
质的:靶子
6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B.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C.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D.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7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二)除少数地方直接说明道理外,几乎都是比喻,作者通过比喻阐明道理,证明论点,这是荀子的《劝学》在写作上的一大特色。
B.选文(一)的最后一段谈论学习的意义和作用,荀子通过几组比喻从正反两面强调学习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进一步深化了对“学不可以已”这一观点的认识。
C.选文(二)第一段连用五个生活中的事实来设喻,阐明不好的环境会对学习主体造成不良的影响。劝勉人们要重视外部环境的重要作用而去选择对的地方和对的人。
D.选文(二)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