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3课
百合花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虔诚(qián)
皱褶(zhé)
慷慨(kǎi)
斟酌(zhēn)
B.粗糙(zào)
凛冽(lǐn)
惆怅(chóu)
怂恿(sǒng)
C.慰劳(wèi)
贪婪(lán)
屋檐(yán)
挂匾(biǎn)
D.点缀(zhuì)
包扎(zhā)
赤裸(luǒ)
羞涩(sè)
2.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巴朗山海拔5040米,藏语称巴朗拉,意为圣柳山。巴朗山的云海非常有名,只是因为巴朗山遂道的贯通,许多驾车者为省两个小时的车程而选择了穿遂道而过。我们却不想为了省两个小时而错过了美景,踌躇了一下,还是选择了路险景美的山道。站在山崖边,只见山谷中风起云涌,白雾蒸滕,半浮在山腰,云海之上,山峦硬琅,蓝天如洗,蔚为壮观。立于山顶,便如立于大海之滨,浪花击雪,翻卷腾挪、四围山峰如海之岛屿,被涌动的白浪不断地拍打着,白浪棉柔缥缈,却又势不可当。忽而涌上岸来,将我们连同所有的山尖都笼罩其中,忽又退去,露出浪底缎带般的公路。
A.遂道
贯通
踌躇
B.山崖
蒸滕
山峦
C.硬琅
蔚为壮观
棉柔
D.缥缈
笼罩
缎带
3.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掂脚
隧道
诞生
跨步
B.扒车
笼罩
刹那
臂弯
C.装饰
张篁
踌躇
嘟囔
D.尴尬
衣襟
安祥
稚气
4.下面一段文字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古往今来,人类生生世世在编织着梦想与希冀。遥望苍穹,星空闪烁着诉说着先人祈福的呢喃和虔诚的祷告;那梦想是如此真实,又如此遥远,因为那是心中不灭的追求,是浮于现实的繁华与幻想。人与人的相处要慷慨大方,不要贪婪,遇事要斟酌好分量再做,切不可赤裸裸地追名逐利。
A.希冀(yì)
苍穹(qióng)
闪烁(shuò)
B.祈福(q?)
呢喃(ní
nán)
贪婪(lán)
C.虔诚(qián)
祷告(d?o)
繁华(fán)
D.慷慨(k?i)
斟酌(sháo)
赤裸裸(lu?)
5.下列各组词语中,括号里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撂(liào)
?
讷讷(nà)?
忸怩(niǔ
ní)?
憨憨(hān
hān)
B.执拗(niù)?
髻(jì)?
尴尬(gāngà)?
讪讪
(shàn)
C.瞅(chǒu)?
挟(jiá)?
嬷(mó)?
砦(zhài)
D.虔(qián)诚?
磕(kē)磕绊绊?
包扎(zhā)
踌躇(chóu
chú)
6.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最令人焦灼的莫过于腐败的大肆曼延,时刻都在消蚀着社会公正的根基,蚕食着人的良知,使人陷进对是非善恶的冷漠和麻木之中。
B.在他们笔下,可以感受到,人性与兽欲、正义与邪恶、文明与愚昧、民主与专制,无时无刻不在我们民族的所有生存领域残酷地博杀着。
C.温暖是飘飘洒洒的春雨;温暖是写在脸上的笑影;温暖是义无反顾的响应;温暖是一丝不苟的配合。
D.在这个世界上,凡事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如意,总会有烦脑和忧愁。
7.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铁轨(guǐ)
隧道(suì)
呼啸(xiào)
磨磨蹭蹭(cèng)
B.娇嗔(chēn)
胭脂(zhi)
惆怅(zhàng)
黑黝黝(yǒu)
C.嘟囔(dōu)
贬低(biǎn)
温馨(xīn)
窸窸窣窣(sū)
D.辟邪(bì)
踮着(diàn)
高昂(áng)
无稽之谈(jī)
8.下列有关贺词、对联和诗句的使用,全都得体的一项是(
)
①杏林之光(赞教师)
②鱼跃龙门(贺升学)
③敬颂钧安(祝平辈)
④鹤驾已随云影杳,鹃声犹带月光寒(挽联)
⑤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自勉辞)
⑥一联佳句随流水,百合香车动画桥(贺友情)
A.①④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②③⑥
9.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长沙》上下两阕,一今一昔,一独一众,在时空前后对照下,既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发的秋景图,又传达出一种健康昂扬、意气风发的生命状态。
B.《想北平》一文语言通俗纯净,亲切而意味深长。老舍在文中没有铺张夸饰北平的丰物美景,而是娓娓叙谈,字里行间既有对北平的深切挚爱,也有眷恋故土的深情。
C.《百合花》是一篇将政治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作品,表现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的真挚友情,赞美了小战士平凡崇高的品格,表达了对人性真善美的呼唤。
D.《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再现了周瑜的形象并赞美其功业。“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句,正面表现了周瑜在这一场生死攸关的战役中指挥若定、从容不迫的神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守望是一种角度。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发号施令。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帅文化,叱咤风云,________,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
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
??
)。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瞭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他们守的是人类________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________的精神之天。
1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冲锋陷阵
指点江山
安身立命
超凡脱俗
B.赴汤蹈火
指点江山
安居乐业
超世绝伦
C.赴汤蹈火
高谈阔论
安身立命
超世绝伦
D.冲锋陷阵
高谈阔论
安居乐业
超凡脱俗
1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心神难定,意识不明,就绝无幸福可言
B.无论是精神流于平庸,还是灵魂变得空虚,都绝无幸福可言
C.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
D.无论是心神难定,还是意识不明,都绝无幸福可言
1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B.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C.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D.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守望是一种角度。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 ,发号施令。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率文化,叱咤风云, ,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
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 )。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瞭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他们守的是人类 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 的精神之天。
1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赴汤蹈火
指点江山
安居乐业
超世绝伦
B.冲锋陷阵
指点江山
安身立命
超凡脱俗
C.赴汤蹈火
高谈阔论
安身立命
超世绝伦
D.冲锋陷阵
高谈阔论
安居乐业
超凡脱俗
1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心神难定,意识不明,就绝无幸福可言
B.无论是精神流于平庸,还是灵魂变得空虚,都绝无幸福可言
C.无论是心神难定,还是意识不明,都绝无幸福可言
D.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土地和天空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B.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C.在土地和天空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D.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1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合花》是一篇将战争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佳作,对战争的描写用笔俭省,而对通讯员、新媳妇则不惜笔墨,从中我们能体会作者的审美感受。
B.“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表达通讯员因没借到被子而看不起新媳妇,也为他得知真相后自责埋下伏笔,两处省略号则勾勒出他不善言辞的窘态。
C.小说中有不少意蕴丰富的意象,如“百合花”,一方面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图案,预示新婚夫妻百年好合;另一方面又象征了年轻媳妇的朴实美丽与纯洁无瑕。
D.“天边涌起一轮满月”的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对战斗的激烈残酷起到了反衬作用,同时对人物的思想情感美起到了正衬作用。
17.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令媛这次在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非常感谢您。
B.日前丢失支票,承蒙您及时送回,感激不尽,明天我将专程前来致谢。
C.奉上力作一本,鄙人才疏识浅,书中谬误甚多,特此敬请斧正。
D.小明写了则寻物启事:本人在教室丢失一本《成语词典》,如有拾获,请从速交还。
18.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嫦娥四号”翩然降落在月球背面的消息震惊世界,有媒体说中国的登月技术已领先美国,也有媒体说美国在登月方面依然是老大,美国宇航局对此不以为然。
B.只有不断加强诚信建设和良好学风,才能让那些试图以投机、欺诈而牟利,以隐瞒、包庇而自保的“学术硕鼠”无法遁形。
C.面对新一轮购房潮,我国出台了“认房又认贷”的楼市调控政策,旨在有效抑制投机投资需求为目的,稳定市场预期,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D.正如铁凝所说,“有时只有进入更大的历史尺度中去重新观照,我们才会蓦然意识到,某些根本性的变化已经或正在发生”。
19.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悸动(jì) 怂恿(sǒnɡ
yǒnɡ) 皱褶(zě)
B.凛冽(lǐnɡ)
娇嗔(chēn)
辗轧(yà)
C.嘟囔(dū
nang
)
吮吸
(shǔn
)
颤栗(lì)
D.推搡(sǎnɡ)
瞥见(biē)
踮起(diàn)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星光大道”栏目因为没有任何限制,广泛吸纳多种表演形式,所以前来报名的选手各年龄段都有,他们展示的绝活也异彩纷呈。
B.“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获得的7米分辨率全月球影像图,可以清晰展示月球撞击坑边缘的细纹,让人更加真切地观察到月球的形貌。
C.网络问政要贴近民生实际,要将领导干部是否倾听网络民意、是否加强与网民的沟通交流,作为考量其执政能力的标准。
D.对这部小说的人物塑造,作者没有很好地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凭主观想象加了一些不恰当的情节,反而大大减弱了作品的感染力。
21.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谈到怎样教育青少年一代?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这位教育家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B.古人不是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吗?
C.在武汉大学举行的校庆仪式上,从日本专程回国的校友团,亲植“樱花树”以示纪念。
D.高中语文课程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基本理念,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
2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这些食品是交给姐姐保管的,可她并不是一个从长计议的人,常常领着我们将下一日的提前消耗掉,造成寅吃卯粮的局面。
B.这件事对我无异于晴天霹雳--一块珍藏多年价值连城的璧玉,顷刻间变成一块一文不名的瓦片。
C.他最近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这样的书,读起来确实累人。
D.早在30年代,他就因创作长篇小说《梦之音》而名噪一时,成为京派作家的后起之秀。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②“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③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④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⑤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⑥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⑦“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
2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理解、分析、概括与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了年纪的担架员”的话一方面交代了小通讯员壮烈牺牲的情景,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小通讯员的机智和勇敢。
B.新媳妇两次“短促地‘啊’了一声”,第一次是表明她认出伤员是小通讯员,第二次是表明她发现小通讯员伤势严重,可能已经牺牲。
C.《百合花》中的“我”,不仅起到串连情节的作用,还表明文中的人和事是作者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突出了内容的真实性。
D.“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中的“百合花”象征着小通讯员的纯洁与高尚,同时也照应了题目。
24.晚自习上,周老师安排观看了由小说改编的电影《百合花》,许多同学被电影的主题感动,假如你想借诗句表达自己观影后的心情,在学习小组讨论,你会选择下面的哪一项(
)
A.恩疏宠不及,桃李伤春风。
B.晓镜为谁妆未办,沁痕犹有泪胭脂。
C.无情有态缘何事,也倚新妆弄晚晴。
D.今日花自好,兹人已远行。
25.“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表现了新媳妇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26.颁奖辞是指在某一主题的颁奖典礼上,对获奖对象的事迹所作的一种陈述评价性的礼仪文稿。假如“通讯员”被《建国七十周年·人物》栏目评选为“感动中国文学人物”,请你为“通讯员”撰写一段颁奖辞。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合花(节选)
茹志鹃
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的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
本子,去登记他们的姓名、单位,轻伤的问问,重伤的就得拉开他们的符号,或是翻看他们的衣襟。我拉开一个重彩号的符号时,“通讯员”三个字使我突然打了个寒战,心跳起来。我定了下神才看到符号上写着×营的字样。啊!不是,我的同乡他是团部的通讯员。但我又莫名其妙的想问问谁,战地上会不会漏掉伤员。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
战斗开始后的几十分钟里,一切顺利,伤员一次次带下来的消息,都是我们突破第一道鹿寨,第二道铁丝网,占领敌人前沿工事打进街了。但到这里,消息忽然停顿了,下来的伤员只是简单的回答说“在打”,或是“在巷战”。但从他们满身泥泞,极度疲乏的神色上,甚至从那些似乎刚从泥里掘出来的担架上,大家明白,前面在进行着一场什么样的战斗。
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耽搁下来。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得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脸洗手,能吃得了的喂他们吃一点,带着背包的,就给他们换一件干净衣裳,有些还得解开他们的衣服,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
做这种工作,我当然没什么,可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
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做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的“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的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的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
新媳妇又短促的“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的跳起身,磕磕绊绊的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的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的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的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的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的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27.分析文中第二段画线句的作用。
28.新媳妇在包扎所里再次见到通讯员时,先后两次发出了短促的“啊”的声音。这前后两次“啊”的声音表现了新媳妇怎样的心理。
29.小说以“百合花”为题,有哪些用意?
30.祭文内容一般为追念死者生前主要经历,颂扬其品德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在9月30日烈士纪念日,某学校组织“网上祭英烈”活动。请根据选文中通讯员的情况,为小通讯员写一段祭文,不超过12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合花(节选)
茹志鹃
一九四六年的中秋。
这天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我们文工团创作室的几个同志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
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对我抓了半天后脑勺,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他是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但从他那副厚实实的肩膀看来,是个挺棒的小伙,他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
我们刚到包扎所不久,来了一个乡干部,他一边放东西,一边对我们又抱歉又诉苦,他说的什么我就没大听清。好像是说什么被子的事,要我们自己去借。我这时正愁工作插不上手,便自告奋勇讨了这件差事,怕来不及就顺便也请了我那位通讯员,请他帮我动员几家再走。他踌躇了一下,便和我一起去了。
我们先到附近一个村子,进村后他向东,我往西,分头去动员。不一会,我已写了三张借条出去,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心里十分高兴,正准备送回去再来借时,看见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还是空空的。
“怎么,没借到?”我觉得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怎么会没有借到呢?我有点惊奇地问。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借不到被子事小,得罪了老百姓影响可不好。我叫他带我去看看。但他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我走近他,低声地把群众影响的话对他说了。他听了,果然就松松爽爽地带我走了。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的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的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的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的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
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在房门口了。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
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我听了,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通讯员也皱起了眉,默默地看着手里的被子。我想他听了这样的话一定会有同感吧!果然,他一边走,一边跟我嘟哝起来了。“我们不了解情况,把人家结婚被子也借来了,多不合适呀!……”我忍不住想给他开个玩笑,便故作严肃地说:“是呀!也许她为了这条被子,在做姑娘时,不知起早熬夜,多干了多少零活,才积起了做被子的钱,或许她曾为了这条花被,睡不着觉呢。可是还有人骂她死封建。……”
他听到这里,突然站住脚,呆了一会,说:“那!……那我们送回去吧!”
“已经借来了,再送回去,倒叫她多心。”我看他那副认真、为难的样子,又好笑,又觉得可爱。
他听我这么说,也似乎有理,考虑了一下,便下了决心似的说:“好,算了。用了给她好好洗洗。”他决定以后,就把我抱着的被子,统统抓过去,左一条、右一条的披挂在自己肩上,大踏步地走了。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的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有删改)
31.下面对小说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合花》是一篇将战争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佳作,对战争的描写用笔俭省,而对通讯员、新媳妇则不惜笔墨,讴歌了为了崇高的信念可以献出一切的人,赞美了严酷环境下年轻战士的革命精神和军民鱼水情。
B.小说中有不少意蕴丰富的意象,如“百合花”,一方面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图案,预示新婚夫妻百年好合;另一方面又象征了年轻媳妇的朴实美丽与纯洁无瑕。文中的“百合花被”是全文的情节线索。
C.小说的开头写部队决定晚上总攻,结尾写小通讯员赶回团部准备参加战斗,较详细地以某战斗连为焦点记叙了军队在紧急情况下有条不紊的备战全过程。
D.作者用自己独特的见解诠释了战争、人性,虽然是以战争为题材的作品,但作者将战火纷飞的战斗场面作为背景,没有直接描写战斗的激烈场面。从人物的选择上,所选的都是普通平凡的战士和老百姓,与通常那种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显然不同。
3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善用白描,文中“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后的描写,使读者像一个见证者,站在近旁,听着屋子里的“响动”,看着通讯员“颇不服气”的样子。
B.“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表达通讯员因没借到被子而看不起新媳妇,也为他得知真相后自责埋下伏笔,两处省略号则勾勒出他不善言辞的窘态。
C.小通讯员为借被子向“我”求助时欲言又止;“我”向新媳妇解释后,她只是笑,却不说明第一次借被子时的情形,这两处“留白”都引发了读者联想。
D.文中划线部分描写了新媳妇从“笑”到“不笑”的神态变化,生动地刻画了她的心理。她“笑”是因为她觉得小通讯兵的稚气、
腼腆很可笑,并对“我们”把她喊为“大嫂”觉得好笑;“不笑了”是因为她内心充满了对共产党的敬意及借与不借的矛盾。
33.小说通过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了小通讯员这个充满人性美的革命战士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4.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试分析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
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做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35.下列对文段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媳妇低着头一针一针地在缝小通讯员衣肩上那个破洞,因为她还不知道小通讯员已经牺牲了。
B.“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一句表现了时间度过的漫长。
C.新媳妇本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淳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天然的骨肉情深。
D.当新媳妇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便控制不了自己的悲痛心情。
36.“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试分析句子中新媳妇“劈手”“狠狠”“气汹汹”的原因。
37.课文中多次写到“通讯员”衣服上的口子,这口子是怎么回事?新媳妇在他死后不顾劝说继续缝补说明了什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合花
茹志鹃
一九四六年的中秋。
这天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我们文工团创作室的几个同志,就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对我抓了半天后脑勺,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
通讯员撒开大步,一直走在我前面。一开始他就把我撩下几丈远。我想喊他等等我,却又怕他笑我胆小害怕;不叫他,我又真怕一个人摸不到那个包扎所。我开始对这个通讯员生起气来。
哎!说也怪,他背后好像长了眼睛似的,倒自动在路边站下了。但脸还是朝着前面。没看我一眼。等我紧走慢赶地快要走近他时,他又蹬蹬蹬地自个向前走了,一下又把我摔下几丈远。我实在没力气赶了,索性一个人在后面慢慢晃。
没有赶上他,但双脚胀痛得像火烧似的。我向他提出了休息一会后,自己便在做田界的石头上坐了下来。他也在远远的一块石头上坐下,把枪横搁在腿上,背向着我,好像没我这个人似的。凭经验,我晓得这一定又因为我是个女同志。我着恼地带着一种反抗情绪走过去,面对着他坐下来。这时,我看见他那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顶多有十八岁。他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皇起来,好像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局促不安,掉过脸去不好,不掉过去又不行,想站起来又不好意思。我拼命忍住笑,随便地问他是哪里人。他没回答,脸涨得像个关公,讷讷半晌,才说清自己是天目山人。原来他还是我的同乡呢!
……
我们到包扎所,已是下午两点钟了。来了一个乡干部,好像是说什么被子的事,要我们自己去借。我这时正愁工作插不上手,便自告奋勇讨了这件差事,怕来不及就顺便也请了我那位同乡。
我们先到附近一个村子,进村后他向东,我往西,分头去动员。不一会儿,我已写了三张借条出去,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心里十分高兴,正准备送回去再来借时,看见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还是空空的。
“怎么,没借到?”我觉得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怎么会没有借到呢?我有点惊奇地问。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哪一家?你带我去。”但他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我走近他,低声地把群众影响的话对他说了。他听了,果然就松松爽爽地带我走了。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地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
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我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
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
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新媳妇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有删改)
38.文中画线的句子“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有什么作用?
39.结合文本,分析“小通讯员”的人物形象。
40.小说以“我——一个包扎所的女青年”的角度来叙述故事,有什么好处?
41.小说中的“百合花”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你如何理解“百合花”的象征意义?试加以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合花(节选)
茹志鹃
一九四六年的中秋。
这天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我们文工团创作室的几个同志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
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对我抓了半天后脑勺,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他是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但从他那副厚实实的肩膀看来,是个挺棒的小伙,他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
我们刚到。包扎所不久,来了一个乡干部,他一边放东西,一边对我们又抱歉又诉苦,他说的什么我就没大听清。好像是说什么被子的事,要我们自己去借。我这时正愁工作插不上手,便自告奋勇讨了这件差事,怕来不及就顺便也请了我那位通讯员,请他帮我动员几家再走。他踌躇了一下,便和我一起去了。
我们先到附近一个村子,进村后他向东,我往西,分头去动员。不一会,我已写了三张借条出去,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心里十分高兴,正准备送回去再来借时,看见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还是空空的。
“怎么,没借到?”我觉得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怎么会没有借到呢?我有点惊奇地问。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借不到被子事小,得罪了老百姓影响可不好。我叫他带我去看看。但他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我走近他,低声地把群众影响的话对他说了。他听了,果然就松松爽爽地带我走了。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的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的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的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的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她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
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在房门口了。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
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我听了,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通讯员也皱起了眉,默默地看着手里的被子。我想他听了这样的话一定会有同感吧!果然,他一边走,一边跟我嘟哝起来了。“我们不了解情况,把人家结婚被子也借来了,多不合适呀!……”我忍不住想给他开个玩笑,便故作严肃地说:“是呀!也许她为了这条被子,在做姑娘时,不知起早熬夜,多干了多少零活,才积起了做被子的钱,或许她曾为了这条花被,睡不着觉呢。可是还有人骂她死封建。……”
他听到这里,突然站住脚,呆了一会,说:“那!……那我们送回去吧!”
“已经借来了,再送回去,倒叫她多心。”我看他那副认真、为难的样子,又好笑,又觉得可爱。
他听我这么说,也似乎有理,考虑了一下,便下了决心似的说:“好,算了。用了给她好好洗洗。”他决定以后,就把我抱着的被子,统统抓过去,左一条、右一条的披挂在自己肩上,大踏步地走了。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的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有删改)
4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开头写部队决定晚上总攻,结尾写小通讯员赶回团部准确参加战斗,较详细地以某战斗连为焦点记叙了军队在紧急情况下有条不紊的备战全过程。
B.作者善用白描,文中“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后的描写,使读者像一个见证者,站在近旁,听着屋子里的“响动”,看着通讯员“颇不服气”的样子。
C.小通讯员为借被子向“我”求助时欲言又止;“我”向新媳妇解释后,她只是笑,却不说明第一次借被子时的情形,这两处“留白”都引发了读者联想。
D.小说以“我”的视角叙事写人,不仅巧妙地在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穿针引线,而且将“借被”“献被”的情节天衣无缝地连接起来,使结构谨严有序。
43.小说通过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了小通讯员这个充满人性美的革命战士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4.有人认为,“这是一篇出色的战争诗化小说”。请从“战争”和“诗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合花
茹志鹃
一九四六年的中秋。
这天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就派遣一个通讯员和我一起负责向百姓征集部队缺乏的物资。
进村后他向东,我往西。不一会儿,我已经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却看见他从对面走来,两手还是空空的。
“怎么,没借到?”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哪一家?你带我去。”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的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地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硬着头皮,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我叫通讯员来拿,他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
回来以后,我就让通讯员回团部去。
…………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乡干部来了,慰劳了我们几个自家做的干菜月饼。原来今天是中秋节了。
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我想到这里,又想起我那个小通讯员,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
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做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通讯员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
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通讯员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
45.下列对原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叙述了宏大战争背景下发生的一个小故事,在政治主题之外,还表现了人情美、人性美,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
B.男主人公本是一个稚气、腼腆的小通讯兵,却在残酷战争中成长为一个英勇无畏的革命战士,形象真实、立体、丰满。
C.小说中描写的中秋的温馨场面与战争的残酷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使小通讯兵的牺牲更刺痛人心,增强了艺术张力。
D.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通过“我”串联男女主人公形象、推动情节发展,并通过“我”的细腻感受,增强了抒情性。
46.文中划线部分描写新媳妇从“笑”到“不笑”再到“笑”的神态变化,反映了她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47.小说中两次写到新媳妇要为通讯员补肩上的破洞,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暮鼓
作者:铁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有删改)
4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细腻传神,“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表现了母亲爽朗的性格和舐犊情深。
B.“她”是城市里富有的暮年女性形象,与在建筑工地打工的老年女农民工形成对比,“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心灵的启示。
C.本文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可感,琐碎的日常生活变得丰富,枯燥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有意味。
D.小说寓曲折离奇的情节于朴素平实、简约凝练的文字中,字里行间散发着生活的味道,传递出宝贵的精神,富有艺术魅力。
49.小说中年轻人喊“妈”的情节布局巧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50.“暮鼓”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深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3课
百合花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虔诚(qián)
皱褶(zhé)
慷慨(kǎi)
斟酌(zhēn)
B.粗糙(zào)
凛冽(lǐn)
惆怅(chóu)
怂恿(sǒng)
C.慰劳(wèi)
贪婪(lán)
屋檐(yán)
挂匾(biǎn)
D.点缀(zhuì)
包扎(zhā)
赤裸(luǒ)
羞涩(sè)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本题考查形声字的读音,与所学的教材贴近。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本题A项,皱褶(zhé)zhé—zhě;
B项,粗糙(zào)zào—cāo;
D项,包扎(zhā)zhā—zā。
故选C。
2.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巴朗山海拔5040米,藏语称巴朗拉,意为圣柳山。巴朗山的云海非常有名,只是因为巴朗山遂道的贯通,许多驾车者为省两个小时的车程而选择了穿遂道而过。我们却不想为了省两个小时而错过了美景,踌躇了一下,还是选择了路险景美的山道。站在山崖边,只见山谷中风起云涌,白雾蒸滕,半浮在山腰,云海之上,山峦硬琅,蓝天如洗,蔚为壮观。立于山顶,便如立于大海之滨,浪花击雪,翻卷腾挪、四围山峰如海之岛屿,被涌动的白浪不断地拍打着,白浪棉柔缥缈,却又势不可当。忽而涌上岸来,将我们连同所有的山尖都笼罩其中,忽又退去,露出浪底缎带般的公路。
A.遂道
贯通
踌躇
B.山崖
蒸滕
山峦
C.硬琅
蔚为壮观
棉柔
D.缥缈
笼罩
缎带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A项,“遂道”的“遂”应写作“隧”;
B项,“蒸滕”的“滕”应写作“腾”;
C项,“硬琅”的“琅”应写作“朗”;“棉柔”的“棉”应写作“绵”。
故选D。
3.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掂脚
隧道
诞生
跨步
B.扒车
笼罩
刹那
臂弯
C.装饰
张篁
踌躇
嘟囔
D.尴尬
衣襟
安祥
稚气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现代汉语汉字的字形掌握情况。试题仍然考查常用、常见汉字。考纲在作文部分规定了对错别字的量化扣分,加大了对正确书写汉字的考查力度,这恐怕是基于网络语言错别字和学生书写错别字十分普遍的现状而提出的。学生往往在同音字、形近字上出错。平时多采用义辨法,可以减少错别字。
本题A项,掂脚—踮脚;
C项,张篁
一张皇;
D项,安祥一安详。
故选B。
4.下面一段文字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古往今来,人类生生世世在编织着梦想与希冀。遥望苍穹,星空闪烁着诉说着先人祈福的呢喃和虔诚的祷告;那梦想是如此真实,又如此遥远,因为那是心中不灭的追求,是浮于现实的繁华与幻想。人与人的相处要慷慨大方,不要贪婪,遇事要斟酌好分量再做,切不可赤裸裸地追名逐利。
A.希冀(yì)
苍穹(qióng)
闪烁(shuò)
B.祈福(q?)
呢喃(ní
nán)
贪婪(lán)
C.虔诚(qián)
祷告(d?o)
繁华(fán)
D.慷慨(k?i)
斟酌(sháo)
赤裸裸(lu?)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汉字字音的辨析和修改。
A项,“希冀(yì)”读音错误,“冀”应读“jì”。
B项,“祈福(q?)”读音错误,“祈”应读“qí”。
D项,“斟酌(sháo)”读音错误,“酌”应读“zhuó”。
故选C。
5.下列各组词语中,括号里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撂(liào)
?
讷讷(nà)?
忸怩(niǔ
ní)?
憨憨(hān
hān)
B.执拗(niù)?
髻(jì)?
尴尬(gāngà)?
讪讪
(shàn)
C.瞅(chǒu)?
挟(jiá)?
嬷(mó)?
砦(zhài)
D.虔(qián)诚?
磕(kē)磕绊绊?
包扎(zhā)
踌躇(chóu
chú)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
A项,讷讷nè;形容说话迟钝。
C项,挟xié;
D项,包扎zā;用布包(伤口);包裹捆扎。
故选B。
6.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最令人焦灼的莫过于腐败的大肆曼延,时刻都在消蚀着社会公正的根基,蚕食着人的良知,使人陷进对是非善恶的冷漠和麻木之中。
B.在他们笔下,可以感受到,人性与兽欲、正义与邪恶、文明与愚昧、民主与专制,无时无刻不在我们民族的所有生存领域残酷地博杀着。
C.温暖是飘飘洒洒的春雨;温暖是写在脸上的笑影;温暖是义无反顾的响应;温暖是一丝不苟的配合。
D.在这个世界上,凡事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如意,总会有烦脑和忧愁。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常用汉字正确书写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平时积累以及词语的意思逐项进行辨析,注意细节。
A项,“曼延”应为“蔓延”,“消蚀”应为“销蚀”;
B项,“博杀”应为“搏杀”;
D项,“烦脑”应为“烦恼”。
故选C。
7.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铁轨(guǐ)
隧道(suì)
呼啸(xiào)
磨磨蹭蹭(cèng)
B.娇嗔(chēn)
胭脂(zhi)
惆怅(zhàng)
黑黝黝(yǒu)
C.嘟囔(dōu)
贬低(biǎn)
温馨(xīn)
窸窸窣窣(sū)
D.辟邪(bì)
踮着(diàn)
高昂(áng)
无稽之谈(jī)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的识记能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
B项,“怅”应读chàng;
C项,“嘟”应读dū;
D项,“踮”应读diǎn。
故选A。
8.下列有关贺词、对联和诗句的使用,全都得体的一项是(
)
①杏林之光(赞教师)
②鱼跃龙门(贺升学)
③敬颂钧安(祝平辈)
④鹤驾已随云影杳,鹃声犹带月光寒(挽联)
⑤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自勉辞)
⑥一联佳句随流水,百合香车动画桥(贺友情)
A.①④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②③⑥
【答案】C
【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题中“杏林之光”应为致医生,“敬颂钓安”是祝愿长辈,“一联佳句随流水,百合香车动画桥”是祝贺新婚。
9.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长沙》上下两阕,一今一昔,一独一众,在时空前后对照下,既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发的秋景图,又传达出一种健康昂扬、意气风发的生命状态。
B.《想北平》一文语言通俗纯净,亲切而意味深长。老舍在文中没有铺张夸饰北平的丰物美景,而是娓娓叙谈,字里行间既有对北平的深切挚爱,也有眷恋故土的深情。
C.《百合花》是一篇将政治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作品,表现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的真挚友情,赞美了小战士平凡崇高的品格,表达了对人性真善美的呼唤。
D.《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再现了周瑜的形象并赞美其功业。“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句,正面表现了周瑜在这一场生死攸关的战役中指挥若定、从容不迫的神态。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课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正面”错误,“谈笑间”是直接描写周瑜的表现,是正面,“强虏灰飞烟灭”是写曹军的惨败,是以曹军惨败侧面衬托周瑜,是“侧面”。
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守望是一种角度。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发号施令。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帅文化,叱咤风云,________,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
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
??
)。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瞭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他们守的是人类________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________的精神之天。
1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冲锋陷阵
指点江山
安身立命
超凡脱俗
B.赴汤蹈火
指点江山
安居乐业
超世绝伦
C.赴汤蹈火
高谈阔论
安身立命
超世绝伦
D.冲锋陷阵
高谈阔论
安居乐业
超凡脱俗
1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心神难定,意识不明,就绝无幸福可言
B.无论是精神流于平庸,还是灵魂变得空虚,都绝无幸福可言
C.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
D.无论是心神难定,还是意识不明,都绝无幸福可言
1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B.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C.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D.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答案】
10.A
11.C
12.B
【分析】
10.
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组,“赴汤蹈火”指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不顾身。“冲锋陷阵”形容作战勇猛。此处语境把时代比作“战场”,是说在时代战场上作战,应使用“冲锋陷阵”。
第二组,“指点江山”指评说国家大事。指点,评说;江山,国家。“高谈阔论”指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句中说“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帅文化,叱咤风云”,应是说去评说国家大事,应使用“指点江山”。
第三处,“安身立命”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安居乐业”指生活安定,对所从事的工作感到满意。此处是形容“人类的生命之土”,应使用“安身立命”。
第四组,“超凡脱俗”,即超出常人,脱离凡俗,指与众不同。“超世绝伦”,超出世人和同辈。此处形容人类脱离凡俗的精神之天,应使用“超凡脱俗”。
故选A。
11.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本题中,前面说“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后面说“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由前后内容可知,此处应该是表假设关系的复句,BD两项中“无论……还是”是表示条件关系,故排除;再分析AC两项,“精神”“灵魂”是与前面“物质”“生活”相对的概念,而“心神”“意识”虽然也属于“精神”范畴,但不与“物质”概念相对,因而排除A项。
故选C。
12.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线句子“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前一句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在”,这就导致句子出现了两个主语,应为“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二是语序不当,前面是“天空和土地”,后面说“守卫土地,仰望天空”,对应不当,后面应该也是先说“天空”,再说“土地”。AD两项,第一句都缺少介词“在”,导致句子出现两个主语,且D项,“守卫土地,仰望天空”与前面“天空和土地”不对应;C项,后面“守卫土地,仰望天空”与前面“天空和土地”不对应。
故选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守望是一种角度。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 ,发号施令。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率文化,叱咤风云, ,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
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 )。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瞭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他们守的是人类 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 的精神之天。
1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赴汤蹈火
指点江山
安居乐业
超世绝伦
B.冲锋陷阵
指点江山
安身立命
超凡脱俗
C.赴汤蹈火
高谈阔论
安身立命
超世绝伦
D.冲锋陷阵
高谈阔论
安居乐业
超凡脱俗
1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心神难定,意识不明,就绝无幸福可言
B.无论是精神流于平庸,还是灵魂变得空虚,都绝无幸福可言
C.无论是心神难定,还是意识不明,都绝无幸福可言
D.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土地和天空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B.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C.在土地和天空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D.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答案】
13.B
14.D
15.A
【分析】
13.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赴汤蹈火”比喻不避艰险,奋不顾身。“冲锋陷阵”泛指做事不畏艰难险阻,冲在前面。“冲锋陷阵”与“战场”对应,应选“冲锋陷阵”。
“指点江山”指纵论国家大事。“高谈阔论”指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此处没有贬义,应选“指点江山”。
“安身立命”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安居乐业”指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土”是用来“安身立命”的,应选“安身立命”。
“超凡脱俗”即超出常人,脱离凡俗。形容与众不同,非常特别。“超世绝伦”指超出世俗,无人可比。“超凡脱俗”与“精神”对应,应选“超凡脱俗”。
故选B。
14.
本题考查语言的连贯。
根据上下文,这里应该是表假设关系的复句,而不是表条件关系的复句,可以排除B、C两项。“精神”“灵魂”是与“物质”相对的概念;“心神”“意识”虽然也属于“精神”范畴,但不与“物质”概念相对,因而排除A项。
故选D。
15.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缺少介词“在”,导致出现了两个主语,排除BD;二是照应不当,前面是“土地和天空”,后面也应是先“土地”后“天空”,排除C。
故选A。
1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合花》是一篇将战争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佳作,对战争的描写用笔俭省,而对通讯员、新媳妇则不惜笔墨,从中我们能体会作者的审美感受。
B.“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表达通讯员因没借到被子而看不起新媳妇,也为他得知真相后自责埋下伏笔,两处省略号则勾勒出他不善言辞的窘态。
C.小说中有不少意蕴丰富的意象,如“百合花”,一方面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图案,预示新婚夫妻百年好合;另一方面又象征了年轻媳妇的朴实美丽与纯洁无瑕。
D.“天边涌起一轮满月”的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对战斗的激烈残酷起到了反衬作用,同时对人物的思想情感美起到了正衬作用。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小说阅读选择题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要读懂文章,主要分析对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表述是否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B项,“通讯员因没借到被子而看不起新媳妇,也为他得知真相后自责埋下伏笔”理解不当。通讯员的话表达的是没有借到被子的不满,他得知真相后也没有自责。
故选B。
17.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令媛这次在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非常感谢您。
B.日前丢失支票,承蒙您及时送回,感激不尽,明天我将专程前来致谢。
C.奉上力作一本,鄙人才疏识浅,书中谬误甚多,特此敬请斧正。
D.小明写了则寻物启事:本人在教室丢失一本《成语词典》,如有拾获,请从速交还。
【答案】B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
A项,“令嫒”为敬称,是尊称对方的女儿,在此句中是称自己的女儿,应改为“小女”。
C项,“力作”是推精心完成的功力深厚的作品,多用以指别人的作品。应改为“拙作”。
D项,“从速交还”有命令语气,用在寻物启事不合适。
故选B。
18.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嫦娥四号”翩然降落在月球背面的消息震惊世界,有媒体说中国的登月技术已领先美国,也有媒体说美国在登月方面依然是老大,美国宇航局对此不以为然。
B.只有不断加强诚信建设和良好学风,才能让那些试图以投机、欺诈而牟利,以隐瞒、包庇而自保的“学术硕鼠”无法遁形。
C.面对新一轮购房潮,我国出台了“认房又认贷”的楼市调控政策,旨在有效抑制投机投资需求为目的,稳定市场预期,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D.正如铁凝所说,“有时只有进入更大的历史尺度中去重新观照,我们才会蓦然意识到,某些根本性的变化已经或正在发生”。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明确病句的常见六种类型,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多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然后依次分析各句的特点,看其有无症状,是哪种语病,并加以分析即可。本题中,
A项,表意不明,“对此”究竟是针对前面哪一种说法,原句没有明确。
B项,搭配不当,“加强……良好学风”不搭配。
C项,句式杂糅,“旨在有效抑制投机投资需求为目的”应为“旨在有效抑制投机投资需求”或“以有效抑制投机投资需求为目的”。
故选D。
19.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悸动(jì) 怂恿(sǒnɡ
yǒnɡ) 皱褶(zě)
B.凛冽(lǐnɡ)
娇嗔(chēn)
辗轧(yà)
C.嘟囔(dū
nang
)
吮吸
(shǔn
)
颤栗(lì)
D.推搡(sǎnɡ)
瞥见(biē)
踮起(diàn)
【答案】C
【详解】
此题考查辨析现代常用规范汉字字音的能力。汉字拼音的错误,往往表现为声韵母的混淆、多音字的误读、声调符号及标注位置的错误等。汉语拼音侧重考查综合运用能力,考查内容兼顾课内外,涉及范围很广。因此,对于易混字、多音字、易错字等,要勤于积累,注意进行分类整理。
A项,“褶”应读“zhě”。
B项,“凛”应读“lǐn”。
D项,“瞥”应读“piē”,“踮”应读“diǎn”。
故选C。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星光大道”栏目因为没有任何限制,广泛吸纳多种表演形式,所以前来报名的选手各年龄段都有,他们展示的绝活也异彩纷呈。
B.“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获得的7米分辨率全月球影像图,可以清晰展示月球撞击坑边缘的细纹,让人更加真切地观察到月球的形貌。
C.网络问政要贴近民生实际,要将领导干部是否倾听网络民意、是否加强与网民的沟通交流,作为考量其执政能力的标准。
D.对这部小说的人物塑造,作者没有很好地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凭主观想象加了一些不恰当的情节,反而大大减弱了作品的感染力。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A项,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前后两个句子的主语不同,“因为”应移到“星光大道’栏目”前面。
C项,搭配不当。“是否”与“标准”是两面对一面的关系,可以删掉“是否”。
D项,关联词误用。“反而”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超出预料,在文中起转折作用,不合语境,应改为表因果关系的“因而”。
故选B。
21.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谈到怎样教育青少年一代?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这位教育家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B.古人不是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吗?
C.在武汉大学举行的校庆仪式上,从日本专程回国的校友团,亲植“樱花树”以示纪念。
D.高中语文课程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基本理念,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注意熟记分号、冒号、引号、括号、叹号、问号的用法,重点注意句子中分层时逗号、顿号、分号的综合运用,以及引号和冒号的综合应用。
A项,“怎样教育青少年一代”“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作“谈到”的宾语,两个问号改为逗号;
B项,引文不是完整的直接引用,不独立,去掉冒号;
C项,“樱花树”没有什么特殊含义或强调的作用,不用双引号。
故选D。
2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这些食品是交给姐姐保管的,可她并不是一个从长计议的人,常常领着我们将下一日的提前消耗掉,造成寅吃卯粮的局面。
B.这件事对我无异于晴天霹雳--一块珍藏多年价值连城的璧玉,顷刻间变成一块一文不名的瓦片。
C.他最近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这样的书,读起来确实累人。
D.早在30年代,他就因创作长篇小说《梦之音》而名噪一时,成为京派作家的后起之秀。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成语是高考常考考点,其测试重点是:一感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注意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A项,从长计议:慢慢儿地多加商量,指不急于做出决定。此处说的是没有计划性,不符合语境。
B项,一文不名:一个钱也没有。此处修饰“瓦片”,不合语境。
C项,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此处望文生义,褒贬误用,不合语境。
D项,后起之秀:后出现的或新成长起来的优秀人物。符合语境。
故选D。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②“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③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④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⑤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⑥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⑦“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
2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理解、分析、概括与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了年纪的担架员”的话一方面交代了小通讯员壮烈牺牲的情景,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小通讯员的机智和勇敢。
B.新媳妇两次“短促地‘啊’了一声”,第一次是表明她认出伤员是小通讯员,第二次是表明她发现小通讯员伤势严重,可能已经牺牲。
C.《百合花》中的“我”,不仅起到串连情节的作用,还表明文中的人和事是作者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突出了内容的真实性。
D.“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中的“百合花”象征着小通讯员的纯洁与高尚,同时也照应了题目。
24.晚自习上,周老师安排观看了由小说改编的电影《百合花》,许多同学被电影的主题感动,假如你想借诗句表达自己观影后的心情,在学习小组讨论,你会选择下面的哪一项(
)
A.恩疏宠不及,桃李伤春风。
B.晓镜为谁妆未办,沁痕犹有泪胭脂。
C.无情有态缘何事,也倚新妆弄晚晴。
D.今日花自好,兹人已远行。
25.“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表现了新媳妇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26.颁奖辞是指在某一主题的颁奖典礼上,对获奖对象的事迹所作的一种陈述评价性的礼仪文稿。假如“通讯员”被《建国七十周年·人物》栏目评选为“感动中国文学人物”,请你为“通讯员”撰写一段颁奖辞。
【答案】
23.C
24.D
25.(1)运用了细节(动作)描写。(2)为了不让救人牺牲的小通讯员穿着有破洞的衣服遗憾的离开我们,她庄严虔诚的行为,表达了对通讯员19岁青春陨落的崇敬、痛惜、悼念、歉疚的复杂心理。
26.青春刚刚登场,话语犹在耳旁。你的生命在这一刻戛然而止,你为谁而死,你为谁牺牲?我们无从设想,当面对手榴弹时,你是如何义无反顾地舍身救人。我们更无从设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你经历了多少痛苦和煎熬。
【分析】
23.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还表明文中的人和事是作者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错误,一般情况下,小说中的“我”都不会是作者本人,只是作者的一种叙事方式,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故选C。
24.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诗句意思的能力。
《百合花》讴歌了革命战争当中军民鱼水情深,尤其是新媳妇那纯洁善良的心灵就像百合花一样美。这部小说的结尾小战士牺牲了,那绣着百合花的棉被染着鲜血,给人一种人亡物在的感觉。
A.“恩疏宠不及,桃李伤春风”的意思是:自从失宠之后,恩情渐渐淡了,桃李似乎也在春风中为美人今日的孤寂而伤怀。借美人的失宠表达了对唐明皇巡幸游仙,不关心国家之事,不重用人才的愤懑之情,以及诗人希望能够得到重用,建功立业的情怀和功成身退的思想。与小说的主题不符。
B.“晓镜为谁妆未办,沁痕犹有泪胭脂”描写了在早上女子因伤心而没有化完妆,眼泪和胭脂都混合在了一起。与小说的主题不符。
C.“无情有态缘何事,也倚新妆弄晚晴”描绘了美人蕉的情状,在晚秋,百花零落殆尽,幽静的小院中,美人蕉却妆扮一新,红上其顶,恰似佳丽含情有态,舞动于秋风之中。与小说的主题不符。
D.“今日花自好,兹人已远行”的意思是:如今花儿在独自开放,依旧呈现着往日的芬芳,然而那位共同赏花的美人却已经远行。对花忆人,而花在人不在,只留下一株夹竹桃花在风中默默地诉说着那些宁静而幽远的回忆,正表现了这种人亡物在的意味,与小说的主题相符。
故选D。
25.
本题考查赏析表达技巧和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
句子“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的主语是“新媳妇”,“她”在那个“通讯员”失去了生命,“手都冰冷了”的情况下,依然为他缝补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这里从描写技巧角度看,“依然”“细细地、密密地缝着”运用了动作、细节描写。而人物的动作、细节描写则是为了体现人物的心理情感,此处的动作、细节描写体现了“新媳妇”的心理,即不愿意看着牺牲的小通讯员穿着有破洞的衣服遗憾地离开我们,也表现了她的淳朴、善良,以及对通讯员的崇敬、痛惜、悼念、歉疚等复杂情感。
26.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
“通讯员”被《建国七十周年·人物》栏目评选为“感动中国文学人物”,所以我们在写颁奖词时要写出感动我们的事迹。小通讯员年仅19岁,他涉世不深,天真质朴,不乏关心战友,体贴群众的爱心,又对生活充满情趣,枪筒里常用树枝和野花来点缀,他憨厚腼腆与女同志接触便会浑身不自在,但在危急关头却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在战斗中,当一颗手榴弹在担架队员们中间冒着烟乱转时,他毫不迟疑地扑了上去,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解除了危难。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合花(节选)
茹志鹃
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的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
本子,去登记他们的姓名、单位,轻伤的问问,重伤的就得拉开他们的符号,或是翻看他们的衣襟。我拉开一个重彩号的符号时,“通讯员”三个字使我突然打了个寒战,心跳起来。我定了下神才看到符号上写着×营的字样。啊!不是,我的同乡他是团部的通讯员。但我又莫名其妙的想问问谁,战地上会不会漏掉伤员。通讯员在战斗时,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
战斗开始后的几十分钟里,一切顺利,伤员一次次带下来的消息,都是我们突破第一道鹿寨,第二道铁丝网,占领敌人前沿工事打进街了。但到这里,消息忽然停顿了,下来的伤员只是简单的回答说“在打”,或是“在巷战”。但从他们满身泥泞,极度疲乏的神色上,甚至从那些似乎刚从泥里掘出来的担架上,大家明白,前面在进行着一场什么样的战斗。
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耽搁下来。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得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脸洗手,能吃得了的喂他们吃一点,带着背包的,就给他们换一件干净衣裳,有些还得解开他们的衣服,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
做这种工作,我当然没什么,可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
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做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的“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的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的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
新媳妇又短促的“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的跳起身,磕磕绊绊的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的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的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的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的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的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27.分析文中第二段画线句的作用。
28.新媳妇在包扎所里再次见到通讯员时,先后两次发出了短促的“啊”的声音。这前后两次“啊”的声音表现了新媳妇怎样的心理。
29.小说以“百合花”为题,有哪些用意?
30.祭文内容一般为追念死者生前主要经历,颂扬其品德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在9月30日烈士纪念日,某学校组织“网上祭英烈”活动。请根据选文中通讯员的情况,为小通讯员写一段祭文,不超过120字。
【答案】
27.①内容上,通过写我看到其他“通讯员”伤员想到了小通讯员,暗示“我”对小通讯员的关心、牵挂和惦念。②结构上,为下文在包扎所里再次遇见受重伤的通讯员做铺垫。③暗示通讯员的牺牲,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28.①第一次“啊”:新媳妇认出重伤员就是通讯员时吃惊的心理,表现了她对通讯员的关心和挂念。②第二处“啊”:通讯员的英勇行为给新媳妇带来强烈的震撼,表现了她的痛惜、歉疚、崇敬之情一起涌上心头,激起了她巨大的情感波澜。
29.①百合花图案的被子是联系着人物之间的关系一条重要线索,故事的后两部分都是围绕“借被子”“盖被子”而展开的。②百合花纯洁美丽象征着新媳妇的美貌和洁白无瑕的美好心灵。③新媳妇把自己唯一的嫁妆绣有百合花图案的被子盖在牺牲的小通讯员身上,象征了军民之间纯洁的感情。
30.示例:出身平凡的您,不惜牺牲自己换取乡亲的安全,您是千万个为民族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的缩影。今天,您的追求变成了现实,你们的英勇事迹将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作为当代青年,我们一定会继承和发扬您的大无畏精神,永葆国家和人民的安宁!
【分析】
27.
此题考查赏析文中重要文句的作用的能力。也考查赏析人物心理的能力。
题干要求赏析文句在文段的结尾处,文段的内容和“我”当时的心理活动有关联。(1)在内容上,由上文知道一个×营的通讯员负了伤被送到包扎所,“我”马上想到了“我”的同乡,“我”很担心他,所以“想问问谁,战地上会不会漏掉伤员”,想知道通讯员“除了送信,还干什么”,最后一句“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问这些没意思的问题”,其实暗示了“我”对那个通讯员的关心、牵挂、惦念。(2)在结构上,此文句承接上文,同时为下文在包扎所里再次遇见受重伤的通讯员做铺垫。(3)在故事情节上,起到暗示作用,让读者意识到通讯员有牺牲的可能性,从而推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28.
此题考查赏析文学作品中语言描写和人物心理的能力。
作品写道:“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的‘啊’了一声”,接着又写新媳妇听了通讯员舍己救人的事迹后,又短促的“啊”一声,这两处“啊”蕴含着无尽的内容,让人回味无穷,玩味不尽,第一声“啊”,是他发现重伤员时发出的,反应了他对自己挂念的“同志弟”负了伤感到意外、惊谔,蕴含着她对“同志弟”的亲切回忆,接着又写新媳妇听了通讯员舍己救人的事迹后,又短促的“啊”一声,表现了对“同志弟”的英雄壮举对她心灵的震撼,和她对“同志弟”英勇壮举的惊讶,更蕴含着她对“同志弟”的崇敬和感动,她好像在说,“啊!负重伤竟然是向我借被的‘同志弟’,他是那样的英勇无畏,这样的可亲可敬”。作者并没有让新媳妇说出这样的话,这当然是当时的环境使然,两声短促的“啊”不仅恰如其分地刻画了新媳妇在短短一瞬间情感上的疾风骤雨般十分复杂的心理状态,还增强了作品由喜到悲的感彩。
29.
此题考查标题含义及个性化阅读探究的能力。
答题时,应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主旨的基础上,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分析作答。答题时,可联系标题常用的双关、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从小说的文章主旨、思想情感作者的观点立场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首先,百合花,色泽淡雅,香气清幽,纯洁美丽。本的题目“百合花”是以借代的手法指小说主人公新媳妇的嫁妆(新被子)上的图案。
表面上看,由“她拿出来的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可知,“百合花指的是被子上“百合花”图案,这是新媳妇结婚时的被子,寄托百年好合的美好寓意。百合花的纯洁清新美好好像只与新媳妇有关;其实,百合花的特点与小说中其它人物的性格,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紧密关联的。
深层义:由“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小战士的脸”分析可知,百合花,作者赋予了它丰富的象征意义--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他们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军民之间的感情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战士和战士之间的情感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一句话,百合花象征着人性美人情美。
从小说主旨看:小说撷取了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斗争生活中的一朵小小的百合花,刻画了有着百合花一样纯洁美好高尚慊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表现了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30.
此题考查归纳总结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也考查考生对祭文写法的把握能力。
题干已经告诉考生如何写祭文,即从“生前主要经历,颂扬其品德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几个方面切入。
阅读文本可知,(1)通讯员生前主要经历(出身):团部的一名通讯员。他很年轻,牺牲那年才十九岁。我最遗憾的是他叫什么名字,我都不记得了。只知道他原来在家帮人拖毛竹,打零工,后来知道解放军是老百姓的部队,为穷人打天下,就义无反顾地参加了解放军。那次战役,为了救一群担架队队员,他扑到了一颗手榴弹上,牺牲了。
(2)颂扬其品德业绩:此文节选“牺牲/献被”的情节中,更看出小通讯员的崇高精神。他被抬来时,已经不会言语;那张稚气的“圆脸”上,脸色由“棕红”变得“灰黄”;“安祥地合着眼”,肩头上的“一片布”还挂在那里”此情此景与他鲜蹦活跳时对比,引人回忆与深思。:小通讯员怎么负伤的呢?作者用侧面描写,通过担架队员的赞美,揭示他崇高的心灵:“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这一“趴”一“扑”,极其深刻地表现了小通讯员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这种勇于自我牺牲的高贵品质在皎洁的月光下散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作者又用担架队伍苦苦恳求“我”“无论如何”要治好他,要给“我”挂匾这样一种老百姓非常朴素的语言,道出对通讯员发自肺腑的爱戴与崇敬。
(3)寄托哀思:一枝野菊花,两个硬馒头,战火纷飞下,你的眼里是热爱,你的心里是温暖。一声快趴下,全身扑危难,青春绽放中,你的英勇撼旧宇,你的大义照汗青。每一个牺牲都是不朽,每一个伟大都由平凡。
(4)激励生者:通讯员身上的理想信念,革命责任和人性光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是当代中国应该大力弘扬的。
出身平凡的您,不惜牺牲自己换取乡亲的安全,您是千万个为民族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的缩影。今天,您的追求变成了现实,你们的英勇事迹将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作为当代青年,我们一定会继承和发扬您的大无畏精神,永葆国家和人民的安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合花(节选)
茹志鹃
一九四六年的中秋。
这天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我们文工团创作室的几个同志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
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对我抓了半天后脑勺,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他是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但从他那副厚实实的肩膀看来,是个挺棒的小伙,他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
我们刚到包扎所不久,来了一个乡干部,他一边放东西,一边对我们又抱歉又诉苦,他说的什么我就没大听清。好像是说什么被子的事,要我们自己去借。我这时正愁工作插不上手,便自告奋勇讨了这件差事,怕来不及就顺便也请了我那位通讯员,请他帮我动员几家再走。他踌躇了一下,便和我一起去了。
我们先到附近一个村子,进村后他向东,我往西,分头去动员。不一会,我已写了三张借条出去,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心里十分高兴,正准备送回去再来借时,看见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还是空空的。
“怎么,没借到?”我觉得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怎么会没有借到呢?我有点惊奇地问。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借不到被子事小,得罪了老百姓影响可不好。我叫他带我去看看。但他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我走近他,低声地把群众影响的话对他说了。他听了,果然就松松爽爽地带我走了。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的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的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的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的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
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在房门口了。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
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我听了,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通讯员也皱起了眉,默默地看着手里的被子。我想他听了这样的话一定会有同感吧!果然,他一边走,一边跟我嘟哝起来了。“我们不了解情况,把人家结婚被子也借来了,多不合适呀!……”我忍不住想给他开个玩笑,便故作严肃地说:“是呀!也许她为了这条被子,在做姑娘时,不知起早熬夜,多干了多少零活,才积起了做被子的钱,或许她曾为了这条花被,睡不着觉呢。可是还有人骂她死封建。……”
他听到这里,突然站住脚,呆了一会,说:“那!……那我们送回去吧!”
“已经借来了,再送回去,倒叫她多心。”我看他那副认真、为难的样子,又好笑,又觉得可爱。
他听我这么说,也似乎有理,考虑了一下,便下了决心似的说:“好,算了。用了给她好好洗洗。”他决定以后,就把我抱着的被子,统统抓过去,左一条、右一条的披挂在自己肩上,大踏步地走了。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的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有删改)
31.下面对小说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合花》是一篇将战争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佳作,对战争的描写用笔俭省,而对通讯员、新媳妇则不惜笔墨,讴歌了为了崇高的信念可以献出一切的人,赞美了严酷环境下年轻战士的革命精神和军民鱼水情。
B.小说中有不少意蕴丰富的意象,如“百合花”,一方面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图案,预示新婚夫妻百年好合;另一方面又象征了年轻媳妇的朴实美丽与纯洁无瑕。文中的“百合花被”是全文的情节线索。
C.小说的开头写部队决定晚上总攻,结尾写小通讯员赶回团部准备参加战斗,较详细地以某战斗连为焦点记叙了军队在紧急情况下有条不紊的备战全过程。
D.作者用自己独特的见解诠释了战争、人性,虽然是以战争为题材的作品,但作者将战火纷飞的战斗场面作为背景,没有直接描写战斗的激烈场面。从人物的选择上,所选的都是普通平凡的战士和老百姓,与通常那种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显然不同。
3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善用白描,文中“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后的描写,使读者像一个见证者,站在近旁,听着屋子里的“响动”,看着通讯员“颇不服气”的样子。
B.“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表达通讯员因没借到被子而看不起新媳妇,也为他得知真相后自责埋下伏笔,两处省略号则勾勒出他不善言辞的窘态。
C.小通讯员为借被子向“我”求助时欲言又止;“我”向新媳妇解释后,她只是笑,却不说明第一次借被子时的情形,这两处“留白”都引发了读者联想。
D.文中划线部分描写了新媳妇从“笑”到“不笑”的神态变化,生动地刻画了她的心理。她“笑”是因为她觉得小通讯兵的稚气、
腼腆很可笑,并对“我们”把她喊为“大嫂”觉得好笑;“不笑了”是因为她内心充满了对共产党的敬意及借与不借的矛盾。
33.小说通过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了小通讯员这个充满人性美的革命战士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4.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试分析有什么作用?
【答案】
31.C
32.B
33.①动作描写。小通讯员没借到被子被“我”批评和在新媳妇手中接过被子的尴尬动作,都体现了革命战士憨厚朴实的纯朴美。②对话描写。小通讯员几次与“我”的对话都言之不尽,体现了单纯的年轻战士的纯真美。③行为描写。小通讯员将自己积攒的口粮留给我,体现了革命战士互相友爱的善良美。
34.①“我”作为叙事的线索,串连起整个故事,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同时以女性观察的细致,更多地展现细节,增强了情节的生动性,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我”是小说中的“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内心变化和性格丰富的见证者,通过“我”敏锐的感觉,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并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③文中“我”从一个女性的角度来反映战争的残酷,绕开激烈的战斗场面,使小说充满了抒情意味,更能引发读者的想象,凸显军民情深的小说主题。
【分析】
31.
本题考查对小说的理解分析能力。
C项,“较详细地以某战斗连为焦点……备战的全过程”错误,并没有详细地记叙,而是略写,主要是从侧面表现,没有写“全过程”。对备战的描写用笔俭省,只是通过通讯员向新媳妇借被子的事情来表现,不惜笔墨,讴歌了为了崇高的信念可以献出一切的人,赞美了严酷环境下年轻战士的革命精神和军民鱼水情。
故选C。
32.
本题考查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项,“表达通讯员因没借到被子而看不起新媳妇,也为他得知真相后自责埋下伏笔”错误,通讯员的话表达的是没有借到被子的不满,他得知真相后主要是尴尬。
故选B
33.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首先,人物性格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而越来越鲜明。小说开始,从“我”去前沿包扎所而引出通讯员,当初,“我”对通讯员并没什么好感,甚至因通讯员一下“把我撂下几丈远”而对他“生起气来”,进而,对通讯员“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感到好奇,并且对他“发生了兴趣”;当我与通讯员通过艰难而有趣的对话,便对他“越加亲热起来”;当通讯员和“我”一起把被子借来之后,“我”已从心底“上了这个傻呼呼的小同乡”;战斗打响,不断有伤员被送到包扎所的时候,“我”挂念着通讯员的安危,待通讯员身负重伤被送到包扎所时,“我强忍着泪水”,“磕磕伴伴地跑去找医生”。随着这些情节的步步发展,“我”的思想感情也在发生着变化,通讯员的性格也在不断的展示,从他总和“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看出他细心地关怀同志;从他的腼腆羞涩,看出他的朴实、纯洁;从他借被子而又想送回去的举动,看出他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从他掩护群众和伤员,看出他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欲扬先抑对比中突出人物性格。
其次,大量生动的细节描写,其间不乏肖像、行为、心理、神态语言等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
读完《百合花》这篇小说,通讯员的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却仿佛历历在目,使人有呼之欲出之感。这独特的人物性格,还得益于许多典型细节描写,尤其是前后呼应的细节刻画。这种前后呼应的笔法,举其显著者而言,在全篇中就有这么几处:通讯员枪筒插的树枝和野菊花,通讯员给“我”两个馒头,通讯员衣服上撕破的大洞,新媳妇的枣底百合花新被,特别是通讯员被门钩撕破衣服这一细节描写,前后用了四次,第一次是抱被子时因慌张而挂破上衣;第二次是通讯员要给“我”开饭时“我”看见她安详的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漏着那个大洞,一块布还挂在那里”;最后一次新媳妇缝那个破洞。通过这前后呼应的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通讯员不顾个人安危,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高贵品质。另一方面表现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关心、痛惜。再如馒头这一细节,出现两次;第一次通讯员要去时给“我”留下的两个馒头,说是给“我”开饭,这是他对同志的关心、体贴;而第二次是当通讯员牺牲后,“我”无意中摸到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抚物思人,几小时前,通讯员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如今,物存人亡,怎不让人痛心疾首。另外,百合花被子,新媳妇的五次笑,步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等也是本文典型的细节。
34.
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特色(第一人称“我”)的赏析能力。
从内容表现、情节线索、思想主旨等多方面加以分析。这篇小说引人注目的叙事特色就是女性视角,即“我”是个有强烈性别意识的角色。一开始就写在战争爆发前,因为“我”是女性,才被团长安排到前沿包扎所,才引出了小通讯员的护送。小通讯员是个刚参军一年,只有十九岁的农村青年,质朴憨厚、不善言辞,特别怯于与异性的交往。为了突出他的后一特点,作者用较大篇幅描写了他与“我”和新媳妇两位女性的关系。在小通讯员送“我”去包扎所的路上,是初步展示小通讯员的性格的重要阶段。作者有意地把这段行军路程安排在白天而不是夜晚,安排在总攻之前而不是炮声呼啸的战斗之中,使得小通讯员不愿与女性接近的个性明显地暴露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我”微微有些女性特有的撒娇,如走不动路啦,主动与小通讯员认老乡啦,甚至带有挑衅性地问他娶媳妇没有等等,表现出一种战争年代思想感情开放的新女性特有的“泼辣”,以反衬小通讯员的外表腼腆淳朴和内心荡漾着对女性的喜悦。同时“我”在情节上主要起穿针引线的作用,联系了小通讯员和新媳妇,叙述了“我”的所见所闻;这也是一个限制性人称叙事视角的需要。文中省去了小通讯员借被子的过程、小通讯员如何英勇和牺牲的过程;这都是因为叙述人称的问题,“我”没有设置其中,所以也没法写。“我”的存在也增加了故事与读者的亲切感,推动了故事的发展,是这篇小说的一大特色。小说取材的关注点不在战争过程(把战争过程当作一个背景),而在于战争中的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小说主要叙述了“我”和小通讯员以及新媳妇的情感关系。善于从生活中发现人性的美,在日常生活中“我”的生气、兴趣、亲切等等,还有小通讯员的害羞、活泼之美。在人物描写中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写普通战士平凡一生的一面,摆脱了英雄概念的束缚。“我”是限制性的第一人称视角和女性视角而不是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视角。这些都为此篇小说增色不少,吸引读者更多地去了解,去细品此小说。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
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做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35.下列对文段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媳妇低着头一针一针地在缝小通讯员衣肩上那个破洞,因为她还不知道小通讯员已经牺牲了。
B.“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一句表现了时间度过的漫长。
C.新媳妇本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淳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天然的骨肉情深。
D.当新媳妇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便控制不了自己的悲痛心情。
36.“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试分析句子中新媳妇“劈手”“狠狠”“气汹汹”的原因。
37.课文中多次写到“通讯员”衣服上的口子,这口子是怎么回事?新媳妇在他死后不顾劝说继续缝补说明了什么?
【答案】
35.A
36.新媳妇为小通讯员的壮烈牺牲而感情不能自控。流着泪把自己的新被子铺在棺材里,表达她深切的哀悼和崇敬之情。
37.通讯员衣服上撕破的口子是在新媳妇家抱被子时弄破的;新媳妇缝那个破洞,表现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关心与痛惜之情。
【分析】
35.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集中在对小说三要素的考查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A项,“她还不知道小通讯员已经牺牲了”错误。原文,“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由此可知,新媳妇是知道小通讯员已经牺牲的。
36.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的形象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句子中新媳妇“劈手”“狠狠”“气汹汹”的原因。这是一道原因概括题,重点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考生要结合小说之前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分析人物这些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反映人物的内心感受。
本题,“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运用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了新媳妇对他们揭掉被子的行动表示强烈不满。“‘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表现出了新媳妇为小通讯员的壮烈牺牲而感情不能自控。最后流着泪把自己的新被子铺在棺材里,表达新媳妇对战士深切、真挚、圣洁的哀悼和崇敬之情,也反映了军民情意深厚。
37.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的表现效果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课文中多次写到“通讯员”衣服上的口子是怎么回事以及新媳妇在他死后不顾劝说继续缝补说明什么。这道题重点考的是分析细节描写及其效果。
本题,首先找到描写有关“通讯员”衣服上的口子的句子。阅读整篇小说,前面的借被子的情节写到“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由此可知,通讯员衣服上撕破的口子是在新媳妇家抱被子时弄破的。
结合通讯员节新媳妇家的新被子是的情景,以及通讯员牺牲的原因和情景分析新媳妇不顾劝说继续缝补的原因。阅读“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这些句子,可知新媳妇之所以不顾劝说继续缝补通讯员衣服上的那个破洞,是因为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关心与痛惜。
【点睛】
小说阅读的选择题考查的范围非常广泛,所涉及的考点有分析人物形象、梳理小说情节、概括小说主题、鉴赏表达技巧等,可以说是一种综合型试题。做好这种题目,既要通观全文,又要分析细节。(1)首先要分析人物,明辨感情。小说中的人物是鲜活的,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会通过小说中的人物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或爱或憎,或褒扬或贬抑。在选项中,命题人往往从亲贬错位、轻重失误的角度设置陷阱。(2)然后根据情节,分析因果。在选项中命题人往往从强加因果、曲解原文、断章取义等角度设置陷阱。遇到这类选项,考生要结合相关情节仔细推究小说的因果关系。(3)借助原文,明辨技巧。这道题时常考查表达技巧,在选项中,命题人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小说进行赏析,一般会从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的角度设置陷阱。考生要对表达技巧的基础知识心中有数,准确判断小说是否采用某种表达技巧。(4)最后还要梳理内容把握主旨。一篇小说中有情节设计、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多项具体内容,这些内容又都和主旨情感有关。命题人往往会在内容和主旨上设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合花
茹志鹃
一九四六年的中秋。
这天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我们文工团创作室的几个同志,就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对我抓了半天后脑勺,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
通讯员撒开大步,一直走在我前面。一开始他就把我撩下几丈远。我想喊他等等我,却又怕他笑我胆小害怕;不叫他,我又真怕一个人摸不到那个包扎所。我开始对这个通讯员生起气来。
哎!说也怪,他背后好像长了眼睛似的,倒自动在路边站下了。但脸还是朝着前面。没看我一眼。等我紧走慢赶地快要走近他时,他又蹬蹬蹬地自个向前走了,一下又把我摔下几丈远。我实在没力气赶了,索性一个人在后面慢慢晃。
没有赶上他,但双脚胀痛得像火烧似的。我向他提出了休息一会后,自己便在做田界的石头上坐了下来。他也在远远的一块石头上坐下,把枪横搁在腿上,背向着我,好像没我这个人似的。凭经验,我晓得这一定又因为我是个女同志。我着恼地带着一种反抗情绪走过去,面对着他坐下来。这时,我看见他那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顶多有十八岁。他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皇起来,好像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局促不安,掉过脸去不好,不掉过去又不行,想站起来又不好意思。我拼命忍住笑,随便地问他是哪里人。他没回答,脸涨得像个关公,讷讷半晌,才说清自己是天目山人。原来他还是我的同乡呢!
……
我们到包扎所,已是下午两点钟了。来了一个乡干部,好像是说什么被子的事,要我们自己去借。我这时正愁工作插不上手,便自告奋勇讨了这件差事,怕来不及就顺便也请了我那位同乡。
我们先到附近一个村子,进村后他向东,我往西,分头去动员。不一会儿,我已写了三张借条出去,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心里十分高兴,正准备送回去再来借时,看见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还是空空的。
“怎么,没借到?”我觉得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怎么会没有借到呢?我有点惊奇地问。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哪一家?你带我去。”但他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我走近他,低声地把群众影响的话对他说了。他听了,果然就松松爽爽地带我走了。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地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
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我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
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
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新媳妇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有删改)
38.文中画线的句子“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有什么作用?
39.结合文本,分析“小通讯员”的人物形象。
40.小说以“我——一个包扎所的女青年”的角度来叙述故事,有什么好处?
41.小说中的“百合花”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你如何理解“百合花”的象征意义?试加以探究。
【答案】
38.①交代了总攻的时间,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②营造了战争前宁静的氛围,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③展现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场景,反衬了战争的激烈残酷。
39.①憨厚淳朴。如小通讯员“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皇起来,好像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局促不安,掉过脸去不好,不掉过去又不行,想站起来又不好意思”的细节,可见他稚气未脱、憨厚淳朴。②体贴善良。如小通讯员送我去包扎所,一路上,“他背后好像长了眼睛似的,倒自动在路边站下了。但脸还是朝着前面。没看我一眼。等我紧走慢赶地快要走近他时,他又蹬蹬蹬地自个向前走了,一下又把我摔下几丈远”,可见他对“我”的体贴入微、善良纯洁。③热爱生活。如小通讯员“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这一细节可见他热爱生活、积极乐观。④英勇无畏。如总攻发起,敌人撂下手榴弹,“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表现出他英勇无畏的革命牺牲精神。
40.①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故事更具真切感。②小说采用有限视角,故意隐藏了新媳妇和小通讯员的心理等叙述内容,让读者去想象、去推断,能发挥读者的能动性。③从包扎所女青年的角度看战争,绕开激烈的战斗场面,从侧面突出战争的残酷,视角独特。④小说充满了女性气质的柔美、纤细,给人以美感——美的风景、美的风俗、美的人物和美的情感,在紧张的氛围下写出了美好的人性,文章富有诗情画意。
41.①新媳妇那床新被子上的“百合花”图案象征新婚夫妻百年好合。②“百合花”象征年轻媳妇和小通讯员朴实美丽而又纯洁无瑕的人性美。③“百合花”象征纯洁真挚的战士情、军民情。
【分析】
38.
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作用的能力。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析,从结构上考虑,涉及到开头、结尾、倒叙、插叙、顺序、过渡、照应等文学概念,就从其管辖的区域,应联系上下文,结合文学概念进行解答。《百合花》是一篇将政治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佳作。它以解放战争时期,某地前线包扎所作为具体环境,讲述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真挚的友情,赞美了小战士平凡而崇高的品格,抒发了作者的审美感受,表达了对人性回归和对真善美的呼唤。“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交代了总攻的时间,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结合下一段,“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这一句营造了战争前宁静的氛围,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有月亮的夜晚总是那么充满诗情画意,反衬了战争的激烈残酷。
39.
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小通讯员在战斗开始前奉命护送女文工团员去包扎所。他是一个刚参军一年、只有19岁的农村青年,稚气未脱离,质朴、憨厚、不善言辞,更怯于与陌生女性交往,有时执拗得有点任性,有时活泼得可亲可近。他热爱生活,关心同志,体贴别人。在战斗中,当一颗手榴弹在担架队员们中间冒烟乱转时,他毫不迟疑地扑了上去,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解除了人民群众的危难。“我着恼地带着一种反抗情绪走过去,面对着他坐下来。这时,我看见他那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顶多有十八岁。他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皇起来,好像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局促不安,掉过脸去不好,不掉过去又不行,想站起来又不好意思”,可见他稚气未脱、憨厚淳朴。“说也怪,他背后好像长了眼睛似的,倒自动在路边站下了。但脸还是朝着前面。没看我一眼。等我紧走慢赶地快要走近他时,他又蹬蹬蹬地自个向前走了,一下又把我摔下几丈远。我实在没力气赶了,索性一个人在后面慢慢晃”,可见他对“我”的体贴入微、善良纯洁。“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我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这一细节可见他热爱生活、积极乐观。“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表现出他英勇无畏的革命牺牲精神。
40.
本题考查对小说叙述视角的效果的掌握能力。小说的叙述视角有两层含义,一是叙述者的叙述视角,也就是作者的叙述视角;一是人物的叙述视角,即小说中的人物的叙述视角。前者,主要表现为人称的变化,即第一、二、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后者,就是小说中从某一人物角度看人看事。小说的叙事视角的选取,同样是为情节、人物、主旨服务,解答时要扣紧这几点;还要注意叙事角度的选取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接受与联想,更好地调动读者的参与感受。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故事更具真切感。小说主要是通过“我”这个人物形象来实现的。虽然,作品主要写的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的圣洁感情,但是,“我”却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不可缺少的穿针引线的人物,是故事的叙述人和情节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小说采用有限视角,故意隐藏了新媳妇和小通讯员的心理等叙述内容,让读者去想象、去推断,能发挥读者的能动性。“我”与小通讯员去前沿包扎所的路上,主动找他搭话,主动认老乡,从包扎所女青年的角度看战争,绕开激烈的战斗场面,从侧面突出战争的残酷,视角独特。小说充满了女性气质的柔美、纤细,给人以美感。作品不仅通过“我”带有女性特征的细微观察,使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跃然纸上,而且,通过富于浪漫气质的想象,使作品充满抒情的色彩,,却充满诗情画意。
41.
此题考查标题含义及个性化阅读探究的能力。答题时,应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主旨的基础上,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分析作答。答题时,可联系标题常用的双关、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从小说的文章主旨、思想情感、作者的观点立场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百合花》小说以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为背景,描写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沿包扎所,和他们到包扎所后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小故事,表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歌颂了人性美和人情美,赞美了小战士平凡而崇高的品格。“百合花”的意蕴丰厚,一方面,它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只是一个图案;另一方面,它又象征了年轻媳妇的朴实美丽、纯洁无瑕。“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新媳妇的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上了通讯员战士的脸,暗含着农民与战士融为一体,既写出了年轻战士的勇敢与牺牲的伟大精神,又写出了新媳妇对革命的理解及对战士纯洁的感情。
【点睛】
关于小说阅读需要: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3.鉴赏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形象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具体的作用。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形象的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合花(节选)
茹志鹃
一九四六年的中秋。
这天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我们文工团创作室的几个同志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
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对我抓了半天后脑勺,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他是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但从他那副厚实实的肩膀看来,是个挺棒的小伙,他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
我们刚到。包扎所不久,来了一个乡干部,他一边放东西,一边对我们又抱歉又诉苦,他说的什么我就没大听清。好像是说什么被子的事,要我们自己去借。我这时正愁工作插不上手,便自告奋勇讨了这件差事,怕来不及就顺便也请了我那位通讯员,请他帮我动员几家再走。他踌躇了一下,便和我一起去了。
我们先到附近一个村子,进村后他向东,我往西,分头去动员。不一会,我已写了三张借条出去,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心里十分高兴,正准备送回去再来借时,看见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还是空空的。
“怎么,没借到?”我觉得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怎么会没有借到呢?我有点惊奇地问。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借不到被子事小,得罪了老百姓影响可不好。我叫他带我去看看。但他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我走近他,低声地把群众影响的话对他说了。他听了,果然就松松爽爽地带我走了。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的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的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的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的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她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
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在房门口了。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
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我听了,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通讯员也皱起了眉,默默地看着手里的被子。我想他听了这样的话一定会有同感吧!果然,他一边走,一边跟我嘟哝起来了。“我们不了解情况,把人家结婚被子也借来了,多不合适呀!……”我忍不住想给他开个玩笑,便故作严肃地说:“是呀!也许她为了这条被子,在做姑娘时,不知起早熬夜,多干了多少零活,才积起了做被子的钱,或许她曾为了这条花被,睡不着觉呢。可是还有人骂她死封建。……”
他听到这里,突然站住脚,呆了一会,说:“那!……那我们送回去吧!”
“已经借来了,再送回去,倒叫她多心。”我看他那副认真、为难的样子,又好笑,又觉得可爱。
他听我这么说,也似乎有理,考虑了一下,便下了决心似的说:“好,算了。用了给她好好洗洗。”他决定以后,就把我抱着的被子,统统抓过去,左一条、右一条的披挂在自己肩上,大踏步地走了。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的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有删改)
4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开头写部队决定晚上总攻,结尾写小通讯员赶回团部准确参加战斗,较详细地以某战斗连为焦点记叙了军队在紧急情况下有条不紊的备战全过程。
B.作者善用白描,文中“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后的描写,使读者像一个见证者,站在近旁,听着屋子里的“响动”,看着通讯员“颇不服气”的样子。
C.小通讯员为借被子向“我”求助时欲言又止;“我”向新媳妇解释后,她只是笑,却不说明第一次借被子时的情形,这两处“留白”都引发了读者联想。
D.小说以“我”的视角叙事写人,不仅巧妙地在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穿针引线,而且将“借被”“献被”的情节天衣无缝地连接起来,使结构谨严有序。
43.小说通过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了小通讯员这个充满人性美的革命战士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4.有人认为,“这是一篇出色的战争诗化小说”。请从“战争”和“诗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答案】
42.A
43.①动作描写。小通讯员没借到被子被“我”批评和在新媳妇手中接过被子的尴尬动作,都体现了革命战士憨厚朴实的纯朴美。
②对话描写。小通讯员几次与“我”的对话都言之不尽,体现了单纯的年轻战士的纯真美。
③行为描写。小通讯员将自己积攒的口粮留给我,体现了革命战士互相友爱的善良美。
44.①小说以“战争”为题材,其环境、场景、人物等皆是战争年代的真实写照;②“诗化”表现在小说故事的讲述方面,如诗化的语言等;③用“诗化”表现“战争”,有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