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6课
芣苢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芣苢(fúyǐ)
薄言(báo)
掇拾(duō)
辍学(chuò)
B.捋袖子(luō)
袺之(jié)
襭之(xié)
采撷(xié)
C.阴霪(yín)
场圃(pǔ)
村酤(gǔ)
牛牯(gǔ)
D.炊饼(chuī)
了事(liǎo)
闭廪(lín)
凛冽(lǐn)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的识记能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本题中,
A项,薄,bó;
C项,酤,gū;
D项,廪,lǐn。
故选B。
2.下列词语的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薄言掇之
缀满枝头
啜汤
惙怛伤悴
B.仓廪殷实
大义凛然
窗檩
如实禀报
C.一竿晴日
百尺杆头
干旱
肝胆相照
D.酤酒对酌
怙恶不悛
估计
沽名钓誉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审清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本题中,C项,百尺杆头,应写作“百尺竿头”。故选C。
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阴霪(yín)
场圃(pǔ)
村酤(gū)
B.闭廪(lǐn)
了事(le)
赋诗(fù)
C.芣苢(fúyǐ)
薄言(bó)
掇之(duō)
D.捋之(luō)
袺之(jié)
襭之(xié)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然后依据字形和字义辨析字音正误。本题中,B项,“了(le)事”应为“了(liǎo)事”。故选B。
【点睛】
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吃不准的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语具体意义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善用排除法。如果题干是全部不相同的,就把有两项相同的去掉;如果题干是与所给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则去掉一个不同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全都正确,就去掉有一个错误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有错误的一组,就排除肯定无误的一项;总之,用排除法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当然也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的。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我们一般所说的“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B.《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三百七十多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C.刘勰《文心雕龙》称《古诗十九首》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D.“乐府双璧”指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和北朝的《木兰诗》两部作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家、称号、官职、历法等文学常识。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判断相关内容。B项,“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错,《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在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回应中国经济运行热点问题,记者洗耳恭听。
B.本店喜迎十周年店庆,凡光临本店消费满100元的顾客,本店将惠赠精美礼品一份。
C.政府部门回复管辖单位:你校《关于增拨招生指标的请示》已经收到,内容完全晓得了。
D.他对王编辑说:“感谢您对拙著不吝指正。我将遵照您的意见认真修改.再请您审阅。”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A项,“洗耳恭听”,专心地听。指请人讲话时说的客气话。B项,“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C项,“内容完全晓得了”口语化表达不符合政府公函用语。D项,“拙著”,谦称自己的著作;“指正”,谦辞,用于请人对自己的意见或作品加以批评修正。使用得体。所以选D项。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卫星激光通信具有通信容量大、传输距离远、保密性好,是建设空间信息高速公路不可替代的手段,也是当前国际信息领域的前沿科学技术。
B.德国各方尽管对中国投资的利益诉求不尽相同,但许多中国对德投资成功的案例,不仅扭转了德国企业原来的亏损状况,更赢得了德方的信任。
C.临床试验的内涵很广,包括预防、诊断和治疗等诸多方面,而药物临床试验,就是一种评价某种药物的疗效或治疗方案的安全性的科学研究。
D.大数据运用有助于引领高等教育创新变革,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应该进一步扩大大数据在高等教育的应用研究,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智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题中A项,成分残缺,可在“保密性好”后面加“的优点”;B项,语序不当,可把“尽管”移到句首;D项,搭配不当,可把“扩大”改为“加强”。
点睛:语序不当是病句常见的类型,主要有定语语序不当、状语语序不当、修饰语语序不当、关联词语语序不当、逻辑语序不当等。多层定语语序注意和下列例句对照。她是国家队的(a.表领属性的――表“谁的”)一位(b表数量的――表“多少”)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c动词性短语――表“怎样的”)优秀的(d形容词性短语)蓝球(e名词)女(f名词)教练。多层定语语序注意和下列例句对照。许多老师昨天(何时)在休息室里(何地)都(范围)热情地(何种情态)同他(何对象,“谁”)交谈。多层修饰语,看谁离谁最近,离得最近就应该紧挨着。关联词语,看前后主语是否一致,一致主语在前,不一致关联词语在前。“和”“或”顿号等注意查找逻辑对应和逻辑上的先后顺序。被字句,把字句前面加否定词或能愿动词要放在“把”和“被”的前面。此题B项关联词语语序不当。
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薄言采之
薄:靠近
B.薄言捋之
捋:从茎上成把地握取
C.多博村酤劳苦辛
酤:通"沽",买酒
D.赋诗怜汝足精神
怜:可怜,表同情
【答案】B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A.“薄:靠近”错误。薄:助词,无实义。
C.
“酤:通"沽",买酒”错误。酤:酒。
D.
“怜:可怜,表同情”错误。怜:怜爱,表喜爱。
故选B。
8.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而耻学于师
学于余
B.吾尝终日而思矣
惑而不从师
C.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自言本是京城女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察正确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能力。
A项,两个“于”都是介词,可译作“向”。
B项,前一个“而”是连词,表修饰,可不译;后一个“而”是连词,表转折,可译作“却”。
C项,前一个“言”是语气助词,可不译;后一个“言”是动词,可译作“说”。
D项,前一个“乎”是介词,可译作“比”;后一个“乎”是介词,可译作“对”。
故选A。
9.选出对下列划线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峥嵘岁月稠???不平凡?????????采采芣苢?????茂盛的样子
B.对酒当歌?????当时?????????唤渠朝餐歇半霎???助词,无义
C.悠悠我心?????思虑连绵不断?????枉用相存???问候、探望
D.但为君故?????只是?????????烟涛微茫信难求???确实,实在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和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B项,“对酒当歌”的意思是“对着酒,应该唱歌,指人生时间有限,应该有所作为。后也用来指及时行乐”,所以“当”的意思是“应当,应该”。“唤渠朝餐歇半霎”的意思是呼唤他们歇息一会把早饭吃了,所以“渠”是代词,应译作“他”。
故选B。
10.下列关于《诗经》的说法,错误的是(
)芣苢
/《诗经·周南》
A.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
B.《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C.《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颂》是周王室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和《鲁颂》。
D.《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C项,“又分为《周颂》和《鲁颂》”错误,《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故选C。
1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连通西安和成都的西成高铁正式开通运营以来,旅客发送量节节攀升,开通首月共发送旅客达93万人次,致使高铁车票洛阳纸贵。
②无论正史还是野史,甚至武侠小说,他都浏览涉猎,有的还进行精读。博学多闻让他的课堂自然而然地生动起来,说起历史故事如数家珍。
③学者宋恪震的《唐宋词名篇精赏》是近年新成果的结晶,与他的《唐诗名篇精赏》恰巧配套,可谓珠联璧合的姊妹篇。
④他的笔下有历史,有中国哲学的智慧,他谈论的是历史上的人与事,但常常枝蔓开去,或联想,或抒情,或状物,天马行空。
⑤邵飘萍先生不畏国民党言论钳制,在报纸上连篇累牍地发表了许多揭露黑幕、针砭时弊的新闻和社评,显示出国人的勇气和操守。
⑥这部抗战题材的电影表达了对抗日英雄的敬仰,充满了正能量,以喜剧的形式带领观众回忆抗战年代的蹉跎岁月,提醒观众不忘历史。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题中①洛阳纸贵:借指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使用对象不当。②如数家珍: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③珠联璧合:比喻美好的人或事物凑在一起。④天马行空:多形容诗文、书法、言行等气势豪放,不受拘束;也形容说话不着边际。⑤连篇累牍:形容叙述的篇幅过多、过长。感彩不当。⑥蹉跎岁月:指虚度光阴。不合句意。
1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中国人民,始终________、自强不息。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莫不________着劳动者的聪明才智,________着劳动者的辛勤汗水,________着劳动者的牺牲奉献。
A.改弦易辙
凝聚
渗透
包含
B.革故鼎新
凝结
渗透
蕴涵
C.改弦易辙
凝结
浸透
包含
D.革故鼎新
凝聚
浸透
蕴涵
【答案】D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改弦易辙:意思是换上新琴弦、改变行车道路,比喻改变方针、办法或方向。革故鼎新:革除旧弊,创立新制。多指改朝换代或施政有重大变革等。结合“奋斗精神”“自强不息”等分析,选用“革故鼎新”;
凝聚:指气体由稀变浓或变成液体。凝结:是气体遇冷而变成液体,如水蒸气遇冷变成水。属于液化形式中的一种,但不完全等于液化。是一种相变,故在通常情况下发生的凝结,会伴随着物质的一些物理性质如密度、比热、声音在其中的传播速度等发生跃变。结合“劳动者的聪明才智”分析,选用“凝聚”;
渗透:渗入,透过。浸透:泡在液体里以致湿透,液体渗透,比喻饱含(某种思想感情等)。结合“辛勤汗水”分析,选用“浸透”;
包含:一是指里边含有。二同包涵,宽容,原谅。蕴涵:里边含有,包含;判断中前后两个命题间存在的某一种条件关系叫蕴涵,表现形式是“如果……则……”。结合“劳动者的牺牲奉献”分析,选用“蕴涵”。
故选D。
1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
)
①薄言采之(助词,无实义)
②薄言掇之(选取)
③雨从头上湿到胛(肩胛)
④唤渠朝餐歇半霎(早饭)
⑤照管鹅儿与雏鸭(提防)
⑥秧根未牢莳未匝(捆扎)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
②本句意为“摘下(车前草的叶子)”,掇,拾取,摘取。
④本句意为“呼唤他们来吃早饭并休息一会儿”,朝餐,名词作动词,吃早饭。
⑥本句意为“稻秧的根还没栽稳,稻田还没插满”,匝,布满、遍及。
故选B。
【点睛】
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1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薄言采之
之:代词,指“芣苢”
B.采采芣苢
采采:动词,采摘
C.唤渠朝餐歇半霎
渠:他
D.秧根未牢莳未匝
莳:移植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B项,“采采”,茂盛的样子。
故选B。
1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为诗歌体制,“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
B.《诗经》原称《诗》,它是“五经”之一,“五经”是指《易》《书》《诗》《礼》《乐》。
C.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在古代诗歌中,是形式最活泼、体裁最多样、句法和韵脚的处理最自由,而且抒情叙事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诗歌形式。
D.“诚斋体”是南宋诗人杨万里诗歌风格的特称,杨万里号“诚斋”,故得名。其诗以语言通俗明快、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而自成一家。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主要考查一些名家作品知识,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
B项,“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没有《乐》。“六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乐》。
故选B。
1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芣苢
凌历
囫囵吞枣
急不暇择
B.暴发
襭之
偏坦扼腕
雕梁画栋
C.恶梦
薄言
莫衷一是
没精打采
D.真谛
捋之
责无旁贷
山清水秀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常用汉字正确书写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平时积累以及词语的意思逐项进行辨析,注意细节。
A项,“凌历”应写作“凌厉”;
B项,“偏坦扼腕”应写作“偏袒扼腕”;
C项,“恶梦”应写作“噩梦”。
故选D。
17.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B.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C.七言律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律,属于近体诗范畴,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时进一步发展定型。
D.七律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四联都要求对仗。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主要考查一些名家作品知识,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本题中,D项,“四联都要求对仗”说法有误,仅中间两联要求对仗。故选D。
18.下列关于两首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芣苢》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此诗采用赋的方式,直叙其事,通过妇女们采野菜的过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劳动画面。
B.《芣苢》全诗通过“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在重章复沓中展现出劳动妇女从采摘到收获的全过程以及愉悦欢快的心情。
C.《插秧歌》的三四句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兜鍪”和“甲”借代,暗示抢插秧苗无异于一场战斗。
D.《插秧歌》的五六句写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如此写出抢插秧苗的紧张程度。
【答案】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C项,“以‘兜鍪’和‘甲’借代”错误。三四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应是比喻,不是借代。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暗示抢插秧苗无异于一场紧张的战斗。
故选C。
19.与七言古诗相比,七律诗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下面是一位古诗词爱好者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所作的一首七律,请将所给四句诗填写在横线上,使之成为一首完整的七律诗。下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每逢佳节更情衷,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政出和谐方大同。
香茗品来夸未尽,家山习习又清风。
①快意常如秋月满
②心多自信得宽广
③寒霜不减一旗红
④小字云笺记岁丰
A.①③④②
B.④②①③
C.③②④①
D.④①③②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律诗这种诗歌体裁的把握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了解律诗知识,本题是七律,作品内容是“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然后要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
首先找韵脚,根据律诗偶句押韵首句可入韵的原则,至少找到四句,最多五句,从“衷”“同”“风”可知,这首律诗押ong或eng韵,这就确定第一、三处应填写“小字云笺记岁丰”“寒霜不减一旗红”;
其次,找对仗句,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题干已经给出颈联的下一句,根据对仗中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的原则找出上一句,“政出和谐方大同”应与剩下两句中的“心多自信得宽广”对仗,名词“政”对名词“心”,动词“出”对应“多”(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和谐”对“自信”,“大同”对“宽广”,“方”对“得”,那么剩下的“快意常如秋月满”自然放在第二处,再依据对仗的原则,“快意”对“寒霜”,“常如”对“不减”,“秋月”对“一旗”,“满”对“红”,那么“寒霜不减一旗红”放在第三处,剩下的“小字云笺记岁丰”自然放在第一处;
也可运用排除法,首联和颔联的第二句可能是③或④,排除A、B两项。根据颔联必须对仗这一原则推断,①③应该放在颔联位置上,故排除C项。最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检查。
故选D。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20.下列选项中,关于两首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芣苢》采用重章叠句手法,全诗三章十二句,却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这种看似单调的重叠,恰恰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B.《芣苢》中六个动词的变化,既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又体现了人们劳作时的欢欣和热情。
C.《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从诸孙“入村”写起,详细描绘了劳动的场景,展现出了劳动场景的热烈,令人感受到浓浓的亲情以及劳动的欢快。
D.《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中“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一句以对比手法写出了久雨初晴、宜事农桑的喜悦。
21.对于《芣苢》一诗,王鸿绪等《钦定诗经传说汇纂》引:“此诗终篇言乐,不出一乐字,读之自见意思。”试从诗歌情感这一角度出发,就《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作简要阐释。
22.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芣苢》一诗读来好似“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全诗既充满诗情画意,又富有生活气息。你能从《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中,读出哪些乡村生活的气息?请简要分析。
23.除了《芣苢》与《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描写古人劳作场景的诗歌还有不少,请说出以下两首诗歌各自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劳动图景。
(1)《国风·陈风·东门之池》:“东门之池,可以沤(洗,浸泡)麻。彼美淑姬,可以晤歌。东门之池,可以沤苎(苎麻)。彼美淑姬,可以晤语。东门之池,可以沤菅(菅草)。彼美淑姬,可以晤言。”
劳动图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代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劳动图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0.C
21.“欲收新麦”“赖有诸孙”,这是劳作之时孙辈可替的欣慰之喜;“三夜阴霪”“一竿晴日”,这是久雨忽晴、宜事农桑之喜;“急炊大饼”“多博村酤”,侧面展现劳作之热烈,表现了劳作时的饮食之喜;“闭廪归来”“赋诗怜汝”,这是对文氏外孙繁忙劳作而归的赞美之喜。
22.“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让我们感受到乡村生活中浓浓的亲情;“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写出了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乡村生活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场景,朴素而动人;“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一急一多,侧面写出了农人劳动的热烈,“大饼”“村酤”更是具有乡村饮食的气息。
23.
描写了一群青年男女在护城河里浸麻、洗麻、漂麻,一边劳作一边说笑的场景。
描绘了农民欢笑歌唱,趁着霜后的晴天通宵打谷的繁忙景象。
【分析】
20.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关于两首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详细描绘了劳动的场景”错误,从诗中来看,《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首联下一句只是说“赖有诸孙替老人”,但具体如何劳动,诗中并没有详细地描写,所以“详细描绘劳动场景”的说法错误。
故选C。
2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从题干的要求来看,题干借助前人的评价指出诗歌的特点,即“此诗终篇言乐,不出一乐字,读之自见意思”,这说明诗中没有提到“乐”字,却能让人感觉到“乐”,考生需要结合诗歌中所写的景和所描绘的场面来分析“乐”。从《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来看,首联说“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这里有两件值得“乐”的事情,一是“欲收新麦”,二是“赖有诸孙”,新麦接替陈谷,生活有了保障,儿孙帮忙老怀大慰,这都是“乐事”;颔联“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展现天气的变化,从“三夜阴霾”到“一竿晴日”,这一变化令人开心;颈联“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是写村姑准备饭食,“急”“多”等词侧面表现出劳作的热烈,这是“乐”;尾联“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呼应首联“赖有诸孙替老人”,展示诸孙劳作归来的情形,而“怜”展现出老人对诸孙劳作归来的赞美。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诗歌内容,品味诗歌情感的能力。题干借助对《芣苢》的评价展示诗歌的特点,即“充满诗情画意,又富有生活气息”,然后提出问题“你能从《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中,读出哪些乡村生活的气息”,这就要求考生从设题的诗中圈出能体现“乡村生活”的诗句,理解分析展现出的乡村生活气息。诗歌标题《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已经展示了事件,即儿孙辈来帮老人们收粮食,首联和尾联对“外孙入村收麦”的事件进行展开,如首联“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是说诸孙来接替老人收麦,尾联“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是说诸孙收麦归来,老人赋诗赞美诸孙,这里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如颔联写天气变化对人心情的影响,“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三夜阴霪”导致“场圃”“败”,此时应该是担忧的,而“一竿晴日”之后,“比邻”是“舞”的,突然的晴朗所带来的心情的变化跃然纸上,因为可以收麦了,人们的欣喜可想而知;如颈联“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是写村妇为收麦的人做饭的情景,
“大饼”“村酤”展示了乡村饮食的气息。
2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说出以下两首诗歌各自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劳动图景”,然后要理解设题诗句的意思,抓住诗句中的景、人、活动、场面进行描写,如“东门之池,可以沤(洗,浸泡)麻。彼美淑姬,可以晤歌。东门之池,可以沤苎(苎麻)。彼美淑姬,可以晤语。东门之池,可以沤菅(菅草)。彼美淑姬,可以晤言”,这里由几幅劳动的场景组成,如“东门之池,可以沤(洗,浸泡)麻”是说“浸麻”,“东门之池,可以沤苎(苎麻)”是说“沤麻”,“东门之池,可以沤菅(菅草)”是说“漂麻”,而在这劳动的过程中还有“晤歌”“晤语”“晤言”等活动,如果说浸麻、洗麻、漂麻是劳作的话,那么“晤歌”“晤语”“晤言”就是人物的说笑,这说明一群青年男女在护城河里应该是一边浸麻、洗麻、漂麻,一边说笑。如“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第一句交代地点,即“新筑场”,特点是“镜面平”,第二句交代事件,即“趁霜晴”“打稻”,第三句是描绘打稻的场面,“笑歌”“一夜响到明”,由此可知,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农民通宵打稻的繁忙场面。
2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首诗在不同章节中使用了“流”“采”“笔”等动词,请简要赏析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使用“流”“采”“茗”等动词,描述了主人公心理变化的过程,表现了主人公对心上人执着的相思与追求。
【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诗经》中经常使用重章叠唱、反复咏叹的手法,是为了强化表达某种思想和情感。诗歌中描写的人物的动作是为抒发主人公的情感服务的。因此,在不同的篇章中,经常运用动词的变化来使意思逐层渐进,使主人公的感情逐渐深化。如本诗使用“流”“采”“茗”等动词,描述了主人公心理变化的过程,表现了主人公对心上人执着的相思与追求。阅读时要注意体会。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爱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2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黍”“麦”“苗”分别指黄米、麦子和未成熟的庄稼苗,从中可见奴隶主无所不贪的特点。
B.“三岁贯女,莫我肯德”表明奴隶们对“硕鼠”的为富不仁已忍无可忍。
C.“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以奴隶们向“硕鼠”的祈求,表现出“硕鼠”贪婪凶残的本性。
D.这首诗深刻反映了奴隶时代的阶级对立,表现了劳动者们的反抗精神。
26.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在结构上采用了什么形式?请结合诗句,分析它们各自的表达效果。
【答案】
25.C
26.(1)通篇采用“比”的手法,把剥削阶级比作偷吃劳动果实的大老鼠,活画出他们可憎可鄙的贪婪嘴脸。表达效果:揭露了剥削阶级的凶残本性。
(2)重章叠句。表达效果:①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②开拓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诗歌的内容;③使抒情更加有力,强烈地表达了奴隶们对剥削阶级残酷剥削的罪恶行径的揭露和斥责。(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即可)
【分析】
2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C项,“祈求”说法不当,应当是“奴隶们对‘硕鼠’残酷剥削的罪恶行径的揭露和斥责。故选C。
2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掌握常用的表达技巧,首先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最后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1)表现手法上,本诗采用“比”的手法,把奴隶主比作贪婪可憎的大老鼠,不仅形象地刻画了剥削者的丑恶面目,还揭示了他们的凶残本性。(2)结构上,本诗最大的特点是每句四字,重章叠句,反复咏唱。每章的前四句重在揭露和斥责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后四句重在表现劳动者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重章叠句的普遍作用是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开拓诗歌意境,丰富诗歌内容,有利于感情的抒发。
【点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桃
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果实硕大的样子。③蓁(zhēn)蓁:树叶茂盛的样子。
2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节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轻娇媚。首句“桃之夭夭”,以丰富缤纷的象征意蕴开篇,使诗歌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感。“灼灼其华”,简直可以说桃花已经明艳到了极致,达到能刺目的程度了。
B.“之子于归,宜其家室”不仅揭示了新嫁娘拥有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将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
C.第三节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以桃树枝叶的茂盛来象征新娘嫁妆之多之盛,堪称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词。
D.全诗三节,每节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作比,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28.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
27.C
28.比兴。以桃设比,以艳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茂盛的桃叶比喻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家庭兴盛,联想巧妙,形象生动;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引出下文,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而且增强了诗歌的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分析】
27.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C项,“以桃树枝叶的茂盛来象征新娘嫁妆之多之盛”理解错误,“桃树枝叶的茂盛”象征的是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故选C。
28.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能力。诗词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鉴赏诗词的艺术手法,就是把握景、情、意之间的关系。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把握,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手法。解答时,注意理解诗歌内容,抓住诗歌重点字词进行分析。解答此类试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的作用。由注释可知,这是一首女子出嫁时人们为其祝福的诗歌。全诗以桃设喻,以桃的花、实、叶来比喻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家庭兴盛,这是比的手法。三节均以“桃之夭夭”起兴,引出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这是兴的手法。
【点睛】
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君子于役①
《诗经》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②,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④,日之夕矣,羊牛下括⑤。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注)①径:徭役或兵役。②埘(shí);在墙上凿洞修成的鸡窝。③佸(huó):相会。④桀;这里指供鸡栖息的横木。⑤括:;义同“佸”,这里指牛羊聚集在一起。
2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百很朴素的诗,以重章叠句的手法来推进情感的抒发。
B.每节开头,都是男主人公用简单的语言说出的内心独白。
C.主人公带着叹息问出了“易至哉”;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
D.本诗抒发了思妇对久役不归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反映了战争或劳役给家庭带来的痛苦。
30.本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案】
29.B
30.①日暮黄昏,牛羊下山,群鸡归窝,思妇思念久役不归的丈夫。
②运用衬托手法,以禽畜归家衬托女主人公对久役不归的丈夫的思念之情,情景交融,更见情浓。
【分析】
2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都是男主人公……的内心独白”理解有误,本诗写妻子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是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故选B。
30.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解答时,先概括画面特征,再结合诗句分析。本诗通过刻画日常生活细节,点染思妇家庭生活的情景与其思夫的气氛,用黄昏的群鸡归窝、羊牛下山归栏的情景,衬托出女主人公对远方服役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
衿
青青子衿①,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②?
青青子佩③,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④,在城阙⑤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选自《诗经·郑风》)
注 ①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衿,即襟,衣领。②嗣(yí)音:传音讯。嗣,通“贻”,给、寄的意思。③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④挑(tiáo)兮达(tà)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⑤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3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B.“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运用了比喻修辞,其含意是: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C.全诗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
D.全诗不到五十字,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
32.诗歌前两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答案】
31.B
32.(1)特点:前两章句型重复,字面大体相同,只是在关键处变换了几个词语——“子衿”和“子佩”,“我心”和“我思”,“不嗣音”和“不来”。
(2)作用:①内容上,“我心”和“我思”的变换显示了女主人公思念情感的不断深入,“不嗣音”和“不来”的变换写出了恋人既全无音讯,又不见踪影。②情感上,女主人公反复咏唱,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之假设与“子宁”之反问对举,情感在回旋中渐次加强,可以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③形式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分析】
31.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运用了比喻修辞”错误,手法错误,应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末尾的内心独自,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故选B。
32.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首先翻译诗句: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深思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深思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城楼上啊。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国风·郑风·子衿》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全诗三章,每章四句。诗歌前两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只有个别字变换,构成一种回环往复的美。
从内容上看,如“青青子衿”“青青子佩”,“子衿”是衣领,而“子佩”是男子腰中玉佩的绶带,这种变换体现出情节的不断增进;而“悠悠我心”“悠悠我思”,“我心”和“我思”的变换显示了女主人公思念情感的不断深入;“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不嗣音”和“不来”的变换写出了恋人既全无音讯,又不见踪影,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
从情感上看,这两章反复吟唱,描写女子的焦灼与等待的不安,甚至对男子的杳无音信产生了不满,“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来”,以“纵我”之假设与“子宁”之反问对举,情感在回旋中渐次加强,很好地表现了女子等待心上人的焦急,烦闷,无限的思慕之情。
从形式上看,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增加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点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的两个选项分别为手法和情感错误。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南有樛①木
南有樛木,葛藟②累③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④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选自《国风·周南》)
(注)①樛(jiū):向下弯曲的树木。②藟(lěi):藤。③累(lěi):攀援。④荒:掩盖。
33.诗歌使用在写作手法上有何特点?作用是什么?请简要解析。
34.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一书中评价这首诗时说:“三章只易六字,而往复叠咏,殷勤之意自见。”请结合全诗说说这种评价的根据。
35.“绥”“将”“成”三个词语是如何有层次地表现诗中男子的幸福生活的?
【答案】
33.赋、重章叠句。全诗三个章节,每章第一、第三两句完全重复,而第二、第四两句各换一个字。起到节奏轻快、情调柔婉的效果。
34.全诗三个章节,只调换了六个字,但没有改变诗意,只是以不同的词汇、不同的语调,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葛藟缠绕樛木的比喻,强调女子对男子的情深义厚。
35.“绥”指幸福的初步降临,“将”指幸福的长久保持,“成”指幸福的完全成就。三个词语表现男子幸福生活的发展过程。
【解析】
【分析】
3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明确诗中所运用的手法,然后要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指出这种手法的艺术效果。
本诗是一首祝贺新婚的民歌。诗人先以葛藟缠绕樛木,比喻女子嫁给丈夫。然后为新郎祝福,希望他能有幸福、美满的生活。所以使用了《诗经》中赋的手法。同时,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只改易二字,句式整饬,以重章叠唱的形式表达出喜庆祝颂之情,所以又采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
34.本题考查学生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明确诗中所运用的手法,然后要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指出这种手法的艺术效果。
本诗共三章,每章只改易六字,句式整饬,采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而“葛藟累之”“葛藟荒之”“葛藟萦之”三句,以葛藟缠绕樛木来引出后面的爱情故事,同时兼有比喻的手法,用葛藟缠绕樛木来比喻女子对男子的情深义厚,所以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35.本题考查诗歌中炼字的技巧。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然后根据重点词语来把握作者诗歌的层次以及对作者情感表达的效果。
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每章的后半部分只是改变了三个动词。
“绥”,安好,指幸福的初步降临;“将”,将来,指幸福的长久保持;“成”,成就,指幸福的完全成就,这三个词语写出了男女之间爱情的不同时期,概况了男子的幸福生活的过程。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汝坟
遵彼汝坟①,伐其条②枚;未见君子③,惄④如调⑤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⑥;既见君子,不我遐⑦弃。
鲂鱼赪⑧尾,王室如毁⑨;虽则如毁,父母孔⑩迩。
(选自《国风·周南》)
(注)①坟(fén):水涯、大堤。②条:山楸树。一说树干(枝曰条,干曰枚)。③君子:此指在外服役或为官的丈夫。④惄(nì):饥,一说忧愁。⑤调:同“朝”,早晨。⑥肄(yì):树砍后再生的小枝。⑦遐(xiá):远。⑧赪(chēng):浅红色。⑨毁(huǐ):火,。如火焚一样。⑩孔:甚。
36.阅读全诗,请简要概括三章的主要内容。
37.诗歌中妻子的形象特征怎样?请结合诗歌简要解说。
38.请概况诗歌的中心思想。
【答案】
36.第一章,写夫妻未见面的忧思。第二章,写见面后的忧虑,因为丈夫又要远离。第三章,写妻子对丈夫的留恋之情。
37.①温柔、含蓄。未见丈夫面的时候,妻子对丈夫充满思念之情;见面之后,丈夫执意远离,妻子没有颓丧,而是委婉地劝说。②聪明、智慧。最后一章妻子劝说丈夫时,明确地表明自己对王室动乱的看法,也用父母的情况来挽留丈夫。
38.这是一首写妻子挽留为官的丈夫再次远离的诗歌,表达妻子对丈夫的爱恋之情。
【分析】
36.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表达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要注意分析诗歌描写的景物、人物、事物等的特点。
这首诗是通过描写妻子对将要离别的丈夫的留恋之情,表达妻子对丈夫的爱。诗歌是从三个时间段叙述的,第一阶段即第一章,见面前,表达了妻子的忧思;第二阶段即第二章,见面,担心丈夫再次远行;第三阶段即第三章,见面后,丈夫又要弃家远役,写出了妻子对丈夫的留恋之情。
37.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注重分析诗歌描写的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等。
诗歌中的妻子从没有与丈夫见面就有一种深深的思念之情;到了见面时,妻子十分委婉地劝说;到了将要别离时,妻子用父母来劝说丈夫留下了等。这些都表现出妻子的温柔、聪明等。
3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心思想的概括能力。概况诗歌中心思想可以分析诗歌描写的人物、景物、事物体现的意义等。
本诗描写了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在见面时对丈夫的留恋,见面之后,丈夫执意远离,妻子委婉地劝说。所以这是一首写妻子挽留为官的丈夫再次远离的诗歌,表达妻子对丈夫的爱恋之情。
【点睛】
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兔罝
肃肃①兔②罝③,椓④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⑤城。
肃肃兔罝,施于中逵⑥。赳赳武夫,公侯好仇⑦。
肃肃兔罝,施于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选自《国风·周南》)
(注)①肃肃:整齐严密。②兔,兔子。一说“兔”同“菟”,荆楚方言呼虎为菟。③罝(jū):捕兽的网。④椓(zhuó):敲击、打击。⑤干:盾牌。一说通“捍”。⑥逵(kuí):九达之道曰“逵”。中逵,逵中,即四通八达的叉路口。⑦仇(qíu):通逑。
39.“肃肃兔罝,椓木丁丁”两句在诗歌中的作用是什么?
40.有人认为这是一首讽刺诗,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赞美诗。你同意那种看法?请结合诗歌加以解说。
【答案】
39.诗歌开篇写猎户的网和捕兔的动作,表现猎户的经验和才干,起兴的手法,引出下文对武士建功立业思想的赞美。
40.①赞美。诗歌使用比喻的手法,从猎人捕兔联想到战场上武士对敌,体现军队的严整,表现武夫们的勇猛。所以诗歌是通过对猎人的赞美,设想、推断出猎人们美好的前程,深刻地反映出古代社会下层人士追求进步的理想。②讽刺。诗歌反映的年代是奴隶社会,而猎人们在打猎的过程中梦想着一朝为奴隶主重用,加入到统治阶级的行列,成为奴隶主豢养的鹰犬爪牙。
【分析】
3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整体上理解诗句的含义,然后结合上下诗句从结构上进行分析。
开篇这两句主要描写了猎人捕兔的场景:打上结实的桩,布上严密的网。从下文看,“兔置”不是诗歌表达的主要内容,而是以此起兴,表现猎人建功立业的豪情。
4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有人认为这是一首讽刺诗,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赞美诗。你同意那种看法?请结合诗歌加以解说”,这是针对全篇设题,然后要抓住诗歌的标题、注释、诗中的意象以及直接流露情感的词语来分析。
本诗是通过描写猎人捕兔的动作,表现出来对为国出力的追求。这里如果把“国家”看做是一个人的,就是一种讽刺,讽刺猎人想着能够进入到统治集团;如果把“国家”看做民族的,那就是一种赞美,赞美他们为国出力的精神。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41.《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__________。
4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43.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答案】
41.赋
42.“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是其特点,其余文字均无改变,全诗在重章复沓中表达情绪与情感。
43.①妇女一边唱着歌,一边在野地里摘取野菜,动作娴熟,十分快乐。
②妇女们聚集山间,三个一群,两个一对。她们个个笑容如靥,欢快地唱着民歌,弯下腰去捡拾野菜。
③在采摘野菜的田地里,一群辛勤劳作的妇女们在晴朗的天气里,以歌声为伴,在散发着野菜清香的田地里辛勤而快乐地采摘。
④我眼前出现了在广阔的野菜地里,勤劳辛苦的劳动妇女们边摘取野菜边歌唱的劳动景象,表现出那种在自然环境中无比欢乐的场景。
【分析】
4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明确诗中所运用的手法,然后要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指出这种手法的艺术效果。
《诗经》使用的手法可以概括为赋比兴三种。赋,铺陈、排比。诗歌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比,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诗歌描写了妇女采芣苢的情景,用三节表现她们的动作,属于赋的形式。
4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明确诗中所运用的手法,然后要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指出这种手法的艺术效果。
本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动词是不断变化的,生动地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而其余全部是重叠,所以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全诗在重章复沓中表达情绪与情感。
4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然后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以及所运用的手法来全面理解诗歌的内容。
注意分析题干的要求,“反复讽咏”的意思是使用赋的形式,对事情反复吟咏;“自然生其气象”,意思是自然地表现出事物的特征。本诗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芣苢的过程,采用重章叠句的方式,产生简单明快、回环反复的节奏感,同时六个动词的变化,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在劳动的过程中的喜悦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蚕麦①二首(其一)
苏辙
疏慵自分人嫌我,贫病可怜天养人。
蚕眠已报冬裘具,麦熟旋供汤饼新。
撷桑晓出露濡足,拾穗暮归尘满身。
家家辛苦大作社②,典我千钱追四邻。
注:①苏辙晚年因政见与当政者不和被免官赋闲在家,还曾一度被褫夺俸禄。一家老小主要靠种地为生。此诗即写于这一时期。②社:此处指秋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登场的八月,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祀土地神报谢。
4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清淡如话,既无华丽辞藻、难解词句,又能对仗灵活、格律工细,可谓炉火纯青。
B.首联说因为自己的懒散招致别人的嫌弃,好在老天有眼还肯着顾我这贫病之人。
C.颔联写蚕吐丝作茧冬裘已备,麦子成熟新汤饼可供食用,表达了衣食无忧的富足安乐.
D.颈联写农人早出采桑,露水湿足;捡拾麦穗,日暮方归。表现丰收的来之不易。
4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
44.B
45.尾联意思是家家都不辞辛苦大办一年一度的秋社祭祀活动,庆祝来之不易的大丰收;面对如此热闹的庆祝场景,诗人自己虽然贫病不堪,但也要借钱来买贡品像四邻那样献上诚心。表现了作者对丰收的喜悦之情。
【解析】
44.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因为自己的懒散招致别人的嫌弃”错,原文是诗人“自分”也就是自认为别人嫌弃自己,而非是自己真的懒散。从苏辙当时所处的被朝廷贬官甚至被褫夺俸禄的政治环境看,这里的“嫌”所表达的应该是政治上的牢骚和不满,此句中既有讥讽也有自嘲。
故选B。
4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分析具体诗句,按照由大到小的手法来分析。答题时先说术语,再分析运用,最后结合情感分析效果。
结合小注“此处指秋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登场的八月,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祀土地神报谢”可知,尾联意思是:家家都不辞辛苦大办一年一度的秋社祭祀活动,庆祝来之不易的大丰收。面对如此热闹的庆祝场景,贫病不堪的诗人,借钱来买贡品像四邻那样献上诚心,能够充分表现作者对丰收的喜悦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一)
贯休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46.本诗在语言上运用了多处叠音词,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其作用。
47.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一个特色,就是景外有人,景中有情。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
46.在本诗中,叠字有三:“寂寂”,写出春雨初晴后农家春耕忙,家家无闲人的特点;“蒙蒙”,状雨后庭花宛若披上轻纱而看不分明的情态;“冷泠”,描摹春水流动时发出的清脆悦耳的声音。这些叠字的运用,不仅在造境、绘形、模声、传情上各尽其妙,而且声韵和谐,具有音乐美。
47.晚春是农家大忙的季节,然而诗人却只字不言农忙而着墨于宁静之景,由宁静之景中见农忙之人。春雨下得及时,天晴得及时,农家抢耕及时,不言喜雨,而喜雨之情自现。此诗妙在不写人,不写情,单写景,由景及人,由景及情。这样写,既紧扣了晚春的特色,又称得上短而精。
【解析】
4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本诗在语言上运用了多处叠音词,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其作用”,然后到诗歌中找到叠音词,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作用。
第一句“柴门寂寂黍饭馨”中使用叠词“寂寂”,意思是“寂静”,这是写柴门内外静悄悄的,缕缕炊烟,冉冉上升,一阵阵黄米饭的香味,扑鼻而来,只有饭的馨香,却没有人,展现出农忙时节的情形:一场春雨过后,不违农时的农夫自然要抢墒春耕,所以“柴门”也就显得“寂寂”了。
第三句“庭花蒙蒙水泠泠”中有两个叠词,“蒙蒙”“泠泠”,这是写庭院中,水气迷蒙,宛若给庭花披上了轻纱,看不分明,山野间,“泠泠”的流水,是那么清脆悦耳,“蒙蒙”是视觉,“泠泠”是听觉,这一切正都是写春雨晴后的景色,流露出喜雨之情。
由此可见,这三处叠词主要通过境、形、声几个方面展现农家雨后农忙的情形。
4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以及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一个特色,就是景外有人,景中有情。试作简要分析”,然后到诗中找到能体现出“景外有人,景中有情”的诗句进行分析。
从诗歌标题可知季节是“晚春”,而晚春是山家大忙的季节,但在诗中,诗人却只字不言农忙而重点写宁静,如“柴门寂寂黍饭馨”,“寂寂”可见山家之宁静,而宁静是因为农忙,故由宁静中见农忙;晚春又是多雨的季节,春雨过后喜悦的心情是农民普遍的心情,“山家烟火春雨晴”“庭花蒙蒙水泠泠”,诗人不写人,也不抒写山家之人的情感,单单写景,而写景之中又让人感受到山家的喜雨之情,可以说是短而精,浅而深,景中有情,景外有人,于“澹中藏美丽”,于静处露生机。
4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答张十一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②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张十一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时上书请求减免关中赋税,因触怒权贵而一起被贬。张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踯躅:羊踯躅,开红黄色的花。
诗歌的颔联在语言上有何特点?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颔联中诗人采用了“纤纤”“艳艳”两个叠音词,从形态与色彩上生动地描写了筼筜竹、踯躅花繁茂的姿态,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
【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歌的颔联在语言上有何特点?有何表达效果”,然后理解颔联的意思,分析颔联所写的对象是谁,是如何来写的,展现对象什么特点,表达诗人什么情感。从诗中来看,本诗前四句写景,描写的是诗人被贬之地的景色;后四句叙事抒情,表达的是诗人复杂的心情。整首诗显得婉转蕴藉,是一首耐人寻味的赠答佳作。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这里所写的对象是“筼筜”和“踯躅”。“筼筜”是一种粗大的竹子;“踯躅”即羊踯躅,开红黄色的花,生在山谷间,二月花发时,耀眼如火,月余不歇。这一联,可以说是作者为前面一联的冷落景象又点缀了一些鲜艳、明快的色彩,增添了些许春天的生气。上句的“竞”字同下句的“闲”字,不但对仗工稳,而且传神生动。“竞”字把嫩笋争相滋长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闲”字则把羊踯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托写出来;“纤纤”“艳艳”都是叠词,分别展现“竹子”和“花”的特点,色彩艳丽的绿竹和红花,浓淡相宜,形象突出,真可谓诗情画意,交相辉映。作答时,考生应先找出颔联的叠音词,然后指出这两个叠音词描写景物的角度及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四牡①
《诗经?小雅》
四牡騑騑②,周道倭迟③。岂不怀归?王事靡盬④,我心伤悲。
四牡騑騑,啴啴⑤骆⑥马。岂不怀归?王事靡盬,不遑启处⑦。
翩翩者鵻,载飞载下,集于苞⑨栩⑩。王事靡盬,不遑将?父。
翩翩者鵻,载飞载止,集于苞杞。王事靡盬,不遑将母。
驾彼四骆,载骤骎骎?。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
(注)①四牡:四匹雄马。②騑(fēi)騑:马行走不停而显得疲劳的样子。③倭迟:道路迂回遥远的样子。④盬(gǔ):休止。⑤啴(tān):马疲惫喘息的样子。⑥骆:黑鬃的白马。⑦启处:安居休息。⑧鵻(zhuī):—种短尾的鸟。也叫鹁鸠。⑨苞:茂密。⑩栩(xǔ):柞树。?将:奉养。?骎(qīn)骎:马快速奔跑的样子。?谂(shěn):思念。
49.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这首诗的首章为全诗定下了基调,在“王事靡盬”与“岂不怀归”一对矛盾中展现了人物“我心伤悲”的感情世界。
B.全诗有三章写到马,马是诗中主人公出行的唯一陪伴;有两章写到鵻,这是诗人行途所见。写景随意而又自然。
C.马儿气喘吁吁地在迂回遥远的道路上奔跑是由于“王事靡盬”“我”的“伤悲”和“不遑启处”也是因为“王事靡盬”。
D.鵻自由自在地上下翻飞和随意栖止,与“我”和“我”的马儿不停奔波形成对比,增加了“我”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E.“将母来谂”是全诗的关键句,本句揭示出诗人“怀归”和“伤悲”的根本原因,也表现了连年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50.这首诗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举例并加以简要分析。
【答案】
49.BE
50.全诗共五章,基本上都采用“赋”的手法,铺陈了“我”的伤悲和“怀归”之情。除采用“赋”的表现手法之外,诗人还将鵻的自由自在与“我”的奔波劳顿进行对比,加深了“我”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解析】
4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
B项,“有两章写到鵻,这是诗人行途所见。写景随意而又自然”错误,鵻是诗人行途所见,但诗人所见并不单有鵻,而诗中只写鵻;可见“写景随意而又自然”错误,这是诗人精心筛选出的能表达自己情感的一个意象。
E项,“……本句揭示出诗人‘怀归’和‘伤悲’的根本原因,也表现了连年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错误,从原诗看不出“王事”是指“连年战争”;“将母来谂”意思是寄托我对母亲深深的怀想,篇末揭旨,道出不能尽孝的悲哀。
故选BE。
5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这首诗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举例并加以简要分析”,然后分析诗歌的内容,看了写了什么,如何来写的,有何效果。
本诗出自《诗经》,而《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这首诗用了“赋”“兴”的手法,全诗共五章,每章五句,交互使用赋和兴两种手法,叙其事,抒其情,写诗人的所见所想,表达了奔波在外的辛劳和不能在父母身边奉养的遗憾;另外,还用鹁鸪鸟与“我”以及“我的马儿”的奔波劳累进行对比。能选取两点,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即可。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各题。
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①。嗟我怀人,置彼周行②。
陟彼崔嵬,我马虺阝贵③。我姑酌彼金罍④,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⑤。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注) ①采采:不断地采;另一说,采采,茂盛貌。卷耳:即苓耳。形如鼠耳,叶青白色,白花细茎,蔓生。可食,但滑而少味。盈:满。顷筐:浅筐。②彼:指顷筐。周行:大路。行,道路。③虺阝贵(huī
tuí):马疲劳生病。④金罍:青铜酒器,比酒樽大,是青铜时代贵族所用的器物。⑤玄黄:生病。
5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陟彼崔嵬”一句是说采卷耳的人因思念远方人儿走上高高的山岗。
B.“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是说文中的“我”以斟满酒杯来消除对远方人的思念。
C.诗人用了“虺阝贵”“玄黄”“瘏矣”等词语,把旅途中马的疲劳的神情刻画了出来。
D.诗人用“崔嵬”“高冈”“砠”等词语,表现了旅途的艰难和自己采卷耳的辛苦。
52.对这首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卷耳》四章,第一章是以思念征夫的妇女的口吻来写的;后三章则是以思家念归的男子的口吻来写的。
B.第三章是对第二章的重复,带有变化的重复在《诗经》中并不常见。
C.首章女子的独白呼唤着远行的男子,“不盈顷筐”的卷耳被弃在“周行”而去寻找他。
D.诗歌开头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将自己比喻成丢弃在路边的卷耳被丈夫抛弃。
53.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意在表明一位采卷耳的女子被其丈夫抛弃后的心理变化。
B.该诗多处运用反复,强烈地表达了情感,反映了女子的心理变化过程。
C.《卷耳》为中国诗歌长河中蔚为壮观的“怀人诗”开了一个好头,其深远影响光泽后世。
D.诗的最后是以一种自问自答体收场,以“吁”一字对全诗进行总结,点明“愁”的主题,堪称诗眼。
54.对于“我马”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我马”是想象的,并非实际存在,作者想以此来说明采卷耳人的辛苦。
B.作者通过“我马……”的反复,意在刻画怀人思归的惆怅。
C.古人外出皆以马为主要交通工具,作者借此以说明远行的人所受的漂泊之苦。
D.为寻找心上人,女子骑马远行,以马的疲劳和生病来说明女子寻找心上人的辛苦。
【答案】
51.D
52.A
53.A
54.B
【分析】
51.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和辨析诗歌内容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抓住句中关键词,结合全诗内容具体分析。D项,“诗人用‘崔嵬’‘高冈’‘砠’等词语,表现了旅途的艰难和自己采卷耳的辛苦”表述错误,诗中没有指明表现了谁在旅途中的艰难,同时,表现了“自己采卷耳的辛苦”也是错误的,诗中没有反映出采卷耳有多么艰辛。故选D。
5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诗歌和注释内容,了解诗歌大意,然后仔细分析所给选项,注意细节。本题
B项,“带有变化的重复在《诗经》中并不常见”表述错误,“带有变化的重复”在《诗经》中是经常出现的,如《采薇》;
C项,诗中并没有看出要将采卷耳的筐放在路边去找思念的人,所以是错误的;
D项,诗中开头只是运用了起兴的表现手法,并未有比的表现手法,更没有将自己比喻成卷耳的意思。
故选A。
53.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诗歌,然后仔细分析所给选项,找出问题。本题A项,“这首诗意在表明一位采卷耳的女子被其丈夫抛弃后的心理变化”,该诗并没有表现女子被丈夫抛弃的内容,选项无中生有。故选A。
54.本题考查理解诗歌重要词语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结合全诗具体分析。本题
A项,“作者想以此来说明采卷耳人的辛苦”表述错误,“我马”应是思家念归男子的马;
C项,“作者借此以说明远行的人所受的漂泊之苦”是错误的,诗中没有表达出漂泊的意思;
D项,“为寻找心上人,女子骑马远行”是错误的,并未说明她要骑马远行,这些都是作者想象的。
故选B。
【点睛】
参考译文:
采了又采卷耳菜,采来采去不满筐。
叹息想念远行人,竹筐放在大路旁。
登上高高的石山,我的马儿已困倦。
我且斟满铜酒杯,让我不再长思念。
登上高高的山岗,我的马儿多踉跄。
我且斟满斗酒杯,但愿从此不忧伤。
登上高高的山头,我的马儿已难行。
我的仆人疲困不堪了,多么忧伤啊。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子 衿
青青子衿①,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②音?
青青子佩③,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④,在城阙⑤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选自《诗经·郑风》)
[注] ①子衿:你的衣领。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这里指“你”。衿,衣领。②嗣:接续,继续。③佩:佩玉的带子。④挑兮达兮:独自徘徊的样子。⑤城阙:城门两边的楼台。
5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可望穿秋水,却不见人影,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B.诗中表现女主人公的动作行为仅用“往”“见”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画她的心理活动上。
C.全诗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女主人公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在城楼上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
D.全诗不到五十字,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焦灼万分的情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果得益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
56.诗歌前两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答案】
55.B
56.(1)特点:前两章句式重复,语句大体相同,只是在关键处变换了个别词语——“子衿”和“子佩”,“我心”和“我思”,“不嗣音”和“不来”。
(2)作用:①内容上,“我心”和“我思”的变换显示了女主人公思念情感的不断深入,“不嗣音”和“不来”的变换写出了恋人既杳无音信,又不见踪影;②情感上,女主人公反复咏唱,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之假设与“子宁”之反问对举,情感在回旋中渐次加强,可以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③形式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分析】
5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语言、形象以及技巧的能力。
B项,“仅用‘往’‘见’二字”错误,从诗中来看,诗中表现女主人公的动作行为应是“仅用‘挑’‘达’二字”。
故选B。
5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技巧的能力。
题干要求考生结合诗句分析重章叠句的特点和作用。答题的时候先答出特点,再分析作用。重章叠句手法的特点一般为句式重复,语句大体相同,只是在关键处变换个别词语,然后指出关键处变换的词语即可。重章叠句手法的作用一般为回环往复,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不断地重复,亦会增强诗歌的情感。
从本诗来看,诗歌前两章使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这两章的句式重复,语句大体上是相同的,只是换了“子衿”和“子佩”,“我心”和“我思”,“不嗣音”和“不来”这些词语。从作用来看,这首诗主要表达了相思之情,“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对恋人既全无音问、又不见影儿的埋怨,就在这些反复的咏叹之中表现出来;从内容来看,先是“我心”,再是“我思”,表现出情感的递增,先是“不嗣音”,这是说恋人没有音信,再是“不来”,这是说不见恋人影踪,程度上加深;同时,重章叠句在形式上构成回环往复,让诗歌有音乐美和节奏感。
57.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桃夭
《诗经》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②。之子于归③,宜其室家④。
桃之夭夭,有蕡⑤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⑥。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夭夭:美丽而茂盛的样子。②华:同“花”。③之子于归:这位姑娘出嫁。归,出嫁。④宜其室家:指夫妻美满和顺。宜,和顺、亲善。⑤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⑥蓁(zhē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有的注释为编者加)
题目: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答案】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与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这是一首贺婚诗。诗的三章都以桃树起兴,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人丁兴旺,表达对女子新婚之喜和对新娘的美好祝福。
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
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繁衍子孙;
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
诗歌兴中有比,比兴兼用。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点睛】
《诗经》中的艺术手法“赋比兴”
赋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赋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比兴,或者起兴后再用赋。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
比
比就是类比(赋比兴中比的意思是类比)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以彼物比此物,诗人由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作类比,
一般说,用来作比的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形象生动,鲜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诗经》中比的运用很广泛,比较好理解。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魏风·硕鼠》《小雅·鹤鸣》,独具特色:而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更是丰富。《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兴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谷风①
《诗经·小雅》
习习谷风,维风及雨②。将恐将惧,维予与女③。将安将乐,女转弃予。
习习谷风,维风及颓④。将恐将惧,寘⑤予于怀。将安将乐,弃予如遗⑥。
习习谷风,维山崔嵬。无草不死,无木不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
(注)①谷风:来自山谷的大风。《谷风》是一首弃妇之诗。②维风及雨:大风夹带阵阵大雨。维,语气词。③维予与女:只有我帮助你。维,只,仅。女,同“汝”。④颓:旋风。⑤寘:同“置”,放。⑥遗:遗忘。
58.诗歌的第一章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9.诗歌表达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请结合诗歌作具体分析。
【答案】
58.起兴的手法。“习习谷风,维风及雨”的意思是风带来雨,诗歌以此起兴,引出下面丈夫抛弃妻子的内容。
59.诗歌的一、二两章,在风雨交加的环境中表现弃妇的悲惨命运,第三章写出弃妇情绪的变化、思想的觉醒和人格的升华。体现了女主人公从被遗弃之后的悲愤到对现实有深刻的理解,从而自重自强的情感变化。
【分析】
5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题干问“第一章”,还构不成“赋”;而“习习谷风,维风及雨”一句处于开头,与后面吟咏的内容“将恐将惧,维予与女。将安将乐,女转弃予”之间只存在联想意义而没有比喻意义,“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显然是“兴”;诗歌以谷风引来雨水,风雨交加的凄凉之景,引起女主人公被抛弃的凄苦情节。
59.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抓住每一章描写情感的关键语句,如第一章“女转弃予”,第二章“弃予如遗”,都是在写女子被丈夫抛弃的悲惨命运,通过当初丈夫爱怜自己与如今弃如敝履的对比,又加上“风”“雨”交加的凄凉环境,凸显出女子内心哀怨痛苦、悲愤交加的情感;
第三章情感变得激烈,女子指责丈夫“忘我大德,思我小怨”,“风”在此时也成为她愤怒的咆哮,“无草不死,无木不萎”,她不再哀怨,而是认识到丈夫喜新厌旧、刻薄寡恩的本质,对丈夫感到愤怒;从自艾自怜的哀怨之情中脱离出来而对丈夫忘恩负义的人性,乃至社会现实都有了深刻的认识,思想上变得自尊自强,从而升华了女子的人格。
【点睛】
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桃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女子出嫁。②蕡(fén):果实很多的样子。③榛榛(zhēn):树叶茂盛的样子。
60.下列对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运用重章复唱的结构手法。该手法可以加深读者的印象,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加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B.这首诗以浪漫的婚姻生活为描述对象,字里行间透露出浓浓的浪漫色彩,由此可见《诗经》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品。
C.这是一首祝贺年青姑娘出嫁的诗,全诗语言精练,主题突出,表达了对出嫁女子建立幸福家庭的美好祝愿。
D.本诗反复使用一个“宜”字,揭示了新嫁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
61.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对全诗进行赏析。
【答案】
60.B
61.比兴;以桃树(“桃之夭夭”)起兴;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作比;表达对女子新婚之喜和对新娘的美好祝福。
【分析】
60.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此题AD考核诗歌的手法,BC项考核诗歌的内容,其中B项,“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品”错误,《诗经》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6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此题先答出比兴的手法,然后解释:以桃树(“桃之夭夭”)起兴;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作比;最后分析效果:表达对女子新婚之喜和对新娘的美好祝福。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比兴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四牡①
《诗经·小雅》
四牡騑騑②,周道倭迟③。岂不怀归?王事靡盬④,我心伤悲。
四牡騑騑,啴啴⑤骆⑥马。岂不怀归?王事靡盬,不遑⑦启处⑧。
翩翩者鵻⑨,载飞载下,集于苞⑩栩?。王事靡盬,不遑将?父。
翩翩者鵻,载飞载止,集于苞杞。王事靡盬,不遑将母。
驾彼四骆,载骤骎骎?。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
(注)①四牡:四匹雄马。②騑(fēi):马行走不停而显得疲劳的样子。③倭(wēi)迟:道路迂回遥远的样子。④盬(gǔ):休止。⑤啴(tān)啴:马疲惫喘息的样子。⑥骆:黑鬃的白马。⑦遑:闲暇。⑧启处:安居休息。⑨鵻(zhuī):一种短尾的鸟,也叫鹁鸪。⑩苞(bāo):茂密。?栩(x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6课
芣苢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芣苢(fúyǐ)
薄言(báo)
掇拾(duō)
辍学(chuò)
B.捋袖子(luō)
袺之(jié)
襭之(xié)
采撷(xié)
C.阴霪(yín)
场圃(pǔ)
村酤(gǔ)
牛牯(gǔ)
D.炊饼(chuī)
了事(liǎo)
闭廪(lín)
凛冽(lǐn)
2.下列词语的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薄言掇之
缀满枝头
啜汤
惙怛伤悴
B.仓廪殷实
大义凛然
窗檩
如实禀报
C.一竿晴日
百尺杆头
干旱
肝胆相照
D.酤酒对酌
怙恶不悛
估计
沽名钓誉
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阴霪(yín)
场圃(pǔ)
村酤(gū)
B.闭廪(lǐn)
了事(le)
赋诗(fù)
C.芣苢(fúyǐ)
薄言(bó)
掇之(duō)
D.捋之(luō)
袺之(jié)
襭之(xié)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我们一般所说的“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B.《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三百七十多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C.刘勰《文心雕龙》称《古诗十九首》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D.“乐府双璧”指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和北朝的《木兰诗》两部作品。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在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回应中国经济运行热点问题,记者洗耳恭听。
B.本店喜迎十周年店庆,凡光临本店消费满100元的顾客,本店将惠赠精美礼品一份。
C.政府部门回复管辖单位:你校《关于增拨招生指标的请示》已经收到,内容完全晓得了。
D.他对王编辑说:“感谢您对拙著不吝指正。我将遵照您的意见认真修改.再请您审阅。”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卫星激光通信具有通信容量大、传输距离远、保密性好,是建设空间信息高速公路不可替代的手段,也是当前国际信息领域的前沿科学技术。
B.德国各方尽管对中国投资的利益诉求不尽相同,但许多中国对德投资成功的案例,不仅扭转了德国企业原来的亏损状况,更赢得了德方的信任。
C.临床试验的内涵很广,包括预防、诊断和治疗等诸多方面,而药物临床试验,就是一种评价某种药物的疗效或治疗方案的安全性的科学研究。
D.大数据运用有助于引领高等教育创新变革,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应该进一步扩大大数据在高等教育的应用研究,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智慧。
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薄言采之
薄:靠近
B.薄言捋之
捋:从茎上成把地握取
C.多博村酤劳苦辛
酤:通"沽",买酒
D.赋诗怜汝足精神
怜:可怜,表同情
8.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而耻学于师
学于余
B.吾尝终日而思矣
惑而不从师
C.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自言本是京城女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9.选出对下列划线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峥嵘岁月稠???不平凡?????????采采芣苢?????茂盛的样子
B.对酒当歌?????当时?????????唤渠朝餐歇半霎???助词,无义
C.悠悠我心?????思虑连绵不断?????枉用相存???问候、探望
D.但为君故?????只是?????????烟涛微茫信难求???确实,实在
10.下列关于《诗经》的说法,错误的是(
)芣苢
/《诗经·周南》
A.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
B.《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C.《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颂》是周王室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和《鲁颂》。
D.《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1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连通西安和成都的西成高铁正式开通运营以来,旅客发送量节节攀升,开通首月共发送旅客达93万人次,致使高铁车票洛阳纸贵。
②无论正史还是野史,甚至武侠小说,他都浏览涉猎,有的还进行精读。博学多闻让他的课堂自然而然地生动起来,说起历史故事如数家珍。
③学者宋恪震的《唐宋词名篇精赏》是近年新成果的结晶,与他的《唐诗名篇精赏》恰巧配套,可谓珠联璧合的姊妹篇。
④他的笔下有历史,有中国哲学的智慧,他谈论的是历史上的人与事,但常常枝蔓开去,或联想,或抒情,或状物,天马行空。
⑤邵飘萍先生不畏国民党言论钳制,在报纸上连篇累牍地发表了许多揭露黑幕、针砭时弊的新闻和社评,显示出国人的勇气和操守。
⑥这部抗战题材的电影表达了对抗日英雄的敬仰,充满了正能量,以喜剧的形式带领观众回忆抗战年代的蹉跎岁月,提醒观众不忘历史。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1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中国人民,始终________、自强不息。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莫不________着劳动者的聪明才智,________着劳动者的辛勤汗水,________着劳动者的牺牲奉献。
A.改弦易辙
凝聚
渗透
包含
B.革故鼎新
凝结
渗透
蕴涵
C.改弦易辙
凝结
浸透
包含
D.革故鼎新
凝聚
浸透
蕴涵
1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
)
①薄言采之(助词,无实义)
②薄言掇之(选取)
③雨从头上湿到胛(肩胛)
④唤渠朝餐歇半霎(早饭)
⑤照管鹅儿与雏鸭(提防)
⑥秧根未牢莳未匝(捆扎)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1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薄言采之
之:代词,指“芣苢”
B.采采芣苢
采采:动词,采摘
C.唤渠朝餐歇半霎
渠:他
D.秧根未牢莳未匝
莳:移植
1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为诗歌体制,“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
B.《诗经》原称《诗》,它是“五经”之一,“五经”是指《易》《书》《诗》《礼》《乐》。
C.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在古代诗歌中,是形式最活泼、体裁最多样、句法和韵脚的处理最自由,而且抒情叙事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诗歌形式。
D.“诚斋体”是南宋诗人杨万里诗歌风格的特称,杨万里号“诚斋”,故得名。其诗以语言通俗明快、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而自成一家。
1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芣苢
凌历
囫囵吞枣
急不暇择
B.暴发
襭之
偏坦扼腕
雕梁画栋
C.恶梦
薄言
莫衷一是
没精打采
D.真谛
捋之
责无旁贷
山清水秀
17.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B.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C.七言律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律,属于近体诗范畴,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时进一步发展定型。
D.七律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四联都要求对仗。
18.下列关于两首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芣苢》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此诗采用赋的方式,直叙其事,通过妇女们采野菜的过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劳动画面。
B.《芣苢》全诗通过“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在重章复沓中展现出劳动妇女从采摘到收获的全过程以及愉悦欢快的心情。
C.《插秧歌》的三四句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兜鍪”和“甲”借代,暗示抢插秧苗无异于一场战斗。
D.《插秧歌》的五六句写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如此写出抢插秧苗的紧张程度。
19.与七言古诗相比,七律诗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下面是一位古诗词爱好者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所作的一首七律,请将所给四句诗填写在横线上,使之成为一首完整的七律诗。下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每逢佳节更情衷,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政出和谐方大同。
香茗品来夸未尽,家山习习又清风。
①快意常如秋月满
②心多自信得宽广
③寒霜不减一旗红
④小字云笺记岁丰
A.①③④②
B.④②①③
C.③②④①
D.④①③②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20.下列选项中,关于两首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芣苢》采用重章叠句手法,全诗三章十二句,却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这种看似单调的重叠,恰恰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B.《芣苢》中六个动词的变化,既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又体现了人们劳作时的欢欣和热情。
C.《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从诸孙“入村”写起,详细描绘了劳动的场景,展现出了劳动场景的热烈,令人感受到浓浓的亲情以及劳动的欢快。
D.《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中“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一句以对比手法写出了久雨初晴、宜事农桑的喜悦。
21.对于《芣苢》一诗,王鸿绪等《钦定诗经传说汇纂》引:“此诗终篇言乐,不出一乐字,读之自见意思。”试从诗歌情感这一角度出发,就《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作简要阐释。
22.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芣苢》一诗读来好似“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全诗既充满诗情画意,又富有生活气息。你能从《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中,读出哪些乡村生活的气息?请简要分析。
23.除了《芣苢》与《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描写古人劳作场景的诗歌还有不少,请说出以下两首诗歌各自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劳动图景。
(1)《国风·陈风·东门之池》:“东门之池,可以沤(洗,浸泡)麻。彼美淑姬,可以晤歌。东门之池,可以沤苎(苎麻)。彼美淑姬,可以晤语。东门之池,可以沤菅(菅草)。彼美淑姬,可以晤言。”
劳动图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代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劳动图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首诗在不同章节中使用了“流”“采”“笔”等动词,请简要赏析这样写的好处。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爱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2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黍”“麦”“苗”分别指黄米、麦子和未成熟的庄稼苗,从中可见奴隶主无所不贪的特点。
B.“三岁贯女,莫我肯德”表明奴隶们对“硕鼠”的为富不仁已忍无可忍。
C.“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以奴隶们向“硕鼠”的祈求,表现出“硕鼠”贪婪凶残的本性。
D.这首诗深刻反映了奴隶时代的阶级对立,表现了劳动者们的反抗精神。
26.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在结构上采用了什么形式?请结合诗句,分析它们各自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桃
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果实硕大的样子。③蓁(zhēn)蓁:树叶茂盛的样子。
2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节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轻娇媚。首句“桃之夭夭”,以丰富缤纷的象征意蕴开篇,使诗歌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感。“灼灼其华”,简直可以说桃花已经明艳到了极致,达到能刺目的程度了。
B.“之子于归,宜其家室”不仅揭示了新嫁娘拥有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将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
C.第三节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以桃树枝叶的茂盛来象征新娘嫁妆之多之盛,堪称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词。
D.全诗三节,每节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作比,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28.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君子于役①
《诗经》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②,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④,日之夕矣,羊牛下括⑤。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注)①径:徭役或兵役。②埘(shí);在墙上凿洞修成的鸡窝。③佸(huó):相会。④桀;这里指供鸡栖息的横木。⑤括:;义同“佸”,这里指牛羊聚集在一起。
2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百很朴素的诗,以重章叠句的手法来推进情感的抒发。
B.每节开头,都是男主人公用简单的语言说出的内心独白。
C.主人公带着叹息问出了“易至哉”;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
D.本诗抒发了思妇对久役不归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反映了战争或劳役给家庭带来的痛苦。
30.本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结合全诗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
衿
青青子衿①,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②?
青青子佩③,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④,在城阙⑤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选自《诗经·郑风》)
注 ①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衿,即襟,衣领。②嗣(yí)音:传音讯。嗣,通“贻”,给、寄的意思。③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④挑(tiáo)兮达(tà)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⑤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3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B.“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运用了比喻修辞,其含意是: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C.全诗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
D.全诗不到五十字,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
32.诗歌前两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南有樛①木
南有樛木,葛藟②累③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④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选自《国风·周南》)
(注)①樛(jiū):向下弯曲的树木。②藟(lěi):藤。③累(lěi):攀援。④荒:掩盖。
33.诗歌使用在写作手法上有何特点?作用是什么?请简要解析。
34.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一书中评价这首诗时说:“三章只易六字,而往复叠咏,殷勤之意自见。”请结合全诗说说这种评价的根据。
35.“绥”“将”“成”三个词语是如何有层次地表现诗中男子的幸福生活的?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汝坟
遵彼汝坟①,伐其条②枚;未见君子③,惄④如调⑤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⑥;既见君子,不我遐⑦弃。
鲂鱼赪⑧尾,王室如毁⑨;虽则如毁,父母孔⑩迩。
(选自《国风·周南》)
(注)①坟(fén):水涯、大堤。②条:山楸树。一说树干(枝曰条,干曰枚)。③君子:此指在外服役或为官的丈夫。④惄(nì):饥,一说忧愁。⑤调:同“朝”,早晨。⑥肄(yì):树砍后再生的小枝。⑦遐(xiá):远。⑧赪(chēng):浅红色。⑨毁(huǐ):火,。如火焚一样。⑩孔:甚。
36.阅读全诗,请简要概括三章的主要内容。
37.诗歌中妻子的形象特征怎样?请结合诗歌简要解说。
38.请概况诗歌的中心思想。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兔罝
肃肃①兔②罝③,椓④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⑤城。
肃肃兔罝,施于中逵⑥。赳赳武夫,公侯好仇⑦。
肃肃兔罝,施于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选自《国风·周南》)
(注)①肃肃:整齐严密。②兔,兔子。一说“兔”同“菟”,荆楚方言呼虎为菟。③罝(jū):捕兽的网。④椓(zhuó):敲击、打击。⑤干:盾牌。一说通“捍”。⑥逵(kuí):九达之道曰“逵”。中逵,逵中,即四通八达的叉路口。⑦仇(qíu):通逑。
39.“肃肃兔罝,椓木丁丁”两句在诗歌中的作用是什么?
40.有人认为这是一首讽刺诗,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赞美诗。你同意那种看法?请结合诗歌加以解说。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41.《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__________。
4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43.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蚕麦①二首(其一)
苏辙
疏慵自分人嫌我,贫病可怜天养人。
蚕眠已报冬裘具,麦熟旋供汤饼新。
撷桑晓出露濡足,拾穗暮归尘满身。
家家辛苦大作社②,典我千钱追四邻。
注:①苏辙晚年因政见与当政者不和被免官赋闲在家,还曾一度被褫夺俸禄。一家老小主要靠种地为生。此诗即写于这一时期。②社:此处指秋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登场的八月,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祀土地神报谢。
4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清淡如话,既无华丽辞藻、难解词句,又能对仗灵活、格律工细,可谓炉火纯青。
B.首联说因为自己的懒散招致别人的嫌弃,好在老天有眼还肯着顾我这贫病之人。
C.颔联写蚕吐丝作茧冬裘已备,麦子成熟新汤饼可供食用,表达了衣食无忧的富足安乐.
D.颈联写农人早出采桑,露水湿足;捡拾麦穗,日暮方归。表现丰收的来之不易。
4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一)
贯休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46.本诗在语言上运用了多处叠音词,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其作用。
47.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一个特色,就是景外有人,景中有情。试作简要分析。
4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答张十一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②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张十一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时上书请求减免关中赋税,因触怒权贵而一起被贬。张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踯躅:羊踯躅,开红黄色的花。
诗歌的颔联在语言上有何特点?有何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四牡①
《诗经?小雅》
四牡騑騑②,周道倭迟③。岂不怀归?王事靡盬④,我心伤悲。
四牡騑騑,啴啴⑤骆⑥马。岂不怀归?王事靡盬,不遑启处⑦。
翩翩者鵻,载飞载下,集于苞⑨栩⑩。王事靡盬,不遑将?父。
翩翩者鵻,载飞载止,集于苞杞。王事靡盬,不遑将母。
驾彼四骆,载骤骎骎?。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
(注)①四牡:四匹雄马。②騑(fēi)騑:马行走不停而显得疲劳的样子。③倭迟:道路迂回遥远的样子。④盬(gǔ):休止。⑤啴(tān):马疲惫喘息的样子。⑥骆:黑鬃的白马。⑦启处:安居休息。⑧鵻(zhuī):—种短尾的鸟。也叫鹁鸠。⑨苞:茂密。⑩栩(xǔ):柞树。?将:奉养。?骎(qīn)骎:马快速奔跑的样子。?谂(shěn):思念。
49.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这首诗的首章为全诗定下了基调,在“王事靡盬”与“岂不怀归”一对矛盾中展现了人物“我心伤悲”的感情世界。
B.全诗有三章写到马,马是诗中主人公出行的唯一陪伴;有两章写到鵻,这是诗人行途所见。写景随意而又自然。
C.马儿气喘吁吁地在迂回遥远的道路上奔跑是由于“王事靡盬”“我”的“伤悲”和“不遑启处”也是因为“王事靡盬”。
D.鵻自由自在地上下翻飞和随意栖止,与“我”和“我”的马儿不停奔波形成对比,增加了“我”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E.“将母来谂”是全诗的关键句,本句揭示出诗人“怀归”和“伤悲”的根本原因,也表现了连年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50.这首诗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举例并加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各题。
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①。嗟我怀人,置彼周行②。
陟彼崔嵬,我马虺阝贵③。我姑酌彼金罍④,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⑤。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注) ①采采:不断地采;另一说,采采,茂盛貌。卷耳:即苓耳。形如鼠耳,叶青白色,白花细茎,蔓生。可食,但滑而少味。盈:满。顷筐:浅筐。②彼:指顷筐。周行:大路。行,道路。③虺阝贵(huī
tuí):马疲劳生病。④金罍:青铜酒器,比酒樽大,是青铜时代贵族所用的器物。⑤玄黄:生病。
5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陟彼崔嵬”一句是说采卷耳的人因思念远方人儿走上高高的山岗。
B.“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是说文中的“我”以斟满酒杯来消除对远方人的思念。
C.诗人用了“虺阝贵”“玄黄”“瘏矣”等词语,把旅途中马的疲劳的神情刻画了出来。
D.诗人用“崔嵬”“高冈”“砠”等词语,表现了旅途的艰难和自己采卷耳的辛苦。
52.对这首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卷耳》四章,第一章是以思念征夫的妇女的口吻来写的;后三章则是以思家念归的男子的口吻来写的。
B.第三章是对第二章的重复,带有变化的重复在《诗经》中并不常见。
C.首章女子的独白呼唤着远行的男子,“不盈顷筐”的卷耳被弃在“周行”而去寻找他。
D.诗歌开头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将自己比喻成丢弃在路边的卷耳被丈夫抛弃。
53.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意在表明一位采卷耳的女子被其丈夫抛弃后的心理变化。
B.该诗多处运用反复,强烈地表达了情感,反映了女子的心理变化过程。
C.《卷耳》为中国诗歌长河中蔚为壮观的“怀人诗”开了一个好头,其深远影响光泽后世。
D.诗的最后是以一种自问自答体收场,以“吁”一字对全诗进行总结,点明“愁”的主题,堪称诗眼。
54.对于“我马”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我马”是想象的,并非实际存在,作者想以此来说明采卷耳人的辛苦。
B.作者通过“我马……”的反复,意在刻画怀人思归的惆怅。
C.古人外出皆以马为主要交通工具,作者借此以说明远行的人所受的漂泊之苦。
D.为寻找心上人,女子骑马远行,以马的疲劳和生病来说明女子寻找心上人的辛苦。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子 衿
青青子衿①,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②音?
青青子佩③,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④,在城阙⑤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选自《诗经·郑风》)
[注] ①子衿:你的衣领。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这里指“你”。衿,衣领。②嗣:接续,继续。③佩:佩玉的带子。④挑兮达兮:独自徘徊的样子。⑤城阙:城门两边的楼台。
5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可望穿秋水,却不见人影,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B.诗中表现女主人公的动作行为仅用“往”“见”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画她的心理活动上。
C.全诗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女主人公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在城楼上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
D.全诗不到五十字,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焦灼万分的情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果得益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
56.诗歌前两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57.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桃夭
《诗经》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②。之子于归③,宜其室家④。
桃之夭夭,有蕡⑤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⑥。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夭夭:美丽而茂盛的样子。②华:同“花”。③之子于归:这位姑娘出嫁。归,出嫁。④宜其室家:指夫妻美满和顺。宜,和顺、亲善。⑤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⑥蓁(zhē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有的注释为编者加)
题目: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谷风①
《诗经·小雅》
习习谷风,维风及雨②。将恐将惧,维予与女③。将安将乐,女转弃予。
习习谷风,维风及颓④。将恐将惧,寘⑤予于怀。将安将乐,弃予如遗⑥。
习习谷风,维山崔嵬。无草不死,无木不萎。忘我大德,思我小怨。
(注)①谷风:来自山谷的大风。《谷风》是一首弃妇之诗。②维风及雨:大风夹带阵阵大雨。维,语气词。③维予与女:只有我帮助你。维,只,仅。女,同“汝”。④颓:旋风。⑤寘:同“置”,放。⑥遗:遗忘。
58.诗歌的第一章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9.诗歌表达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请结合诗歌作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桃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女子出嫁。②蕡(fén):果实很多的样子。③榛榛(zhēn):树叶茂盛的样子。
60.下列对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运用重章复唱的结构手法。该手法可以加深读者的印象,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加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B.这首诗以浪漫的婚姻生活为描述对象,字里行间透露出浓浓的浪漫色彩,由此可见《诗经》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品。
C.这是一首祝贺年青姑娘出嫁的诗,全诗语言精练,主题突出,表达了对出嫁女子建立幸福家庭的美好祝愿。
D.本诗反复使用一个“宜”字,揭示了新嫁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
61.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对全诗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四牡①
《诗经·小雅》
四牡騑騑②,周道倭迟③。岂不怀归?王事靡盬④,我心伤悲。
四牡騑騑,啴啴⑤骆⑥马。岂不怀归?王事靡盬,不遑⑦启处⑧。
翩翩者鵻⑨,载飞载下,集于苞⑩栩?。王事靡盬,不遑将?父。
翩翩者鵻,载飞载止,集于苞杞。王事靡盬,不遑将母。
驾彼四骆,载骤骎骎?。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
(注)①四牡:四匹雄马。②騑(fēi):马行走不停而显得疲劳的样子。③倭(wēi)迟:道路迂回遥远的样子。④盬(gǔ):休止。⑤啴(tān)啴:马疲惫喘息的样子。⑥骆:黑鬃的白马。⑦遑:闲暇。⑧启处:安居休息。⑨鵻(zhuī):一种短尾的鸟,也叫鹁鸪。⑩苞(bāo):茂密。?栩(xǔ):柞树。?将(jiāng):奉养。?骎(qīn)骎:马快速奔跑的样子。?谂(shěn):思念。
6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首章为全诗定下了基调,在“王事靡盬”与“岂不怀归”一对矛盾中展现了人物“我心伤悲”的感情世界。
B.全诗有三章写到马,马是诗中主人公出行的唯一陪伴;有两章写到鵻,这是诗人行途所见。写景随意而又自然。
C.马儿气喘吁吁地在迂回遥远的道路上奔跑是由于“王事靡盬”,“我”的“伤悲”和“不遑启处”也是因为“王事靡盬”。
D.鵻自由自在地上下翻飞和随意栖止,与“我”和“我”的马儿不停奔波形成对比,增加了“我”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63.这首诗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举例并加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桃 夭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②,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③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④。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选自《诗经·国风》)
[注] ①夭夭:形容花朵怒放,茂盛美丽,生机勃勃的样子。②归:出嫁。③
(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④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
6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桃之夭夭”,以丰富缤纷的夸张意蕴开篇,扑面而来的娇艳桃花,使诗歌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感。
B.“有其实”本意是树上结的桃子又多又好。在这里它暗示了女子婚后生儿育女,让夫家人丁兴旺。
C.全诗三章,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D.此诗反复用一个“宜”字,揭示了新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
65.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