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测试题
单项选择题
山西是我国举足轻重的能源基地。山西能源基础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环境问题,特别是水土流失严重。要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就必须重视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据此回答1---4题
1 珠江三角洲要购进山西优质煤,最理想的运输线路是( )
A 石太线、京广线 B 大秦线、海运
C 焦作—兖州—日照线、海运 D 太焦线、焦枝线、京广线
2 山西煤炭的海运主要是( )
A 原煤外运 B 转化为水电后进行超高压输电
C 进行液化、汽化后通过管道输送 D 转化为核电后进行超高压输电
3 山西能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包括( )
A 露天矿表土的剥离 B 矿区道路建设
C 放射性元素的辐射污染 D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4 关于能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采用工程、生物措施并结合复垦,可改善生态环境,并可提高经济效益
B 能源开发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故能源开发要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进行
C 在矿区堆放开挖表土的地方,叫排土场,排土场处理不当,极易发生水污染
D 能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关系不大,构不成矛盾
5 “西气东输”工程的兴建对我国东部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
A 大量减少二氧化碳、烟尘、粉尘等污染物拜排放
B 局部生态环境退化
C 改善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 D 增加财政收入
6 改造不稳定径流,调节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的主要措施是( )
A 节约用水 B 修建水库 C 跨流域调水 D 植树造林
7 为了解决深圳及香港的水资源紧缺问题,深圳建设了东江引水工程,从水循环的角度来看,这一举措改变了( )
A 海水蒸发 B 水汽输送 C 地表径流输送 D 降水
8下列地区中,可能因南水北调工程的兴建水资源短缺问题得到缓解的是( )
A 内蒙古高原 B 黄土高原 C 西北地区 D 华北平原
下图表示我国四个地区三个产业的产值结构,回答9-10题:
9.图中产业结构最优的地区是( )
A.(1) B.(2) C.(3) D.(4)
10.可与(1)(2)(3)(4)情况相符合的地区排列依次是( )
A.北京 、西藏、黑龙江、海南 B.北京 黑龙江 海南 西藏
C.黑龙江 海南 北京 西藏 D.海南 西藏 黑龙江 北京
综合题
11.连线:请将下列两组知识的因果关系用箭头表示出来(格式:因 果)。
滥伐森林、滥垦草原 地面下沉
大型工程建设不当 滥采滥用矿产
过度抽取地下水 土地荒漠化
水质污染 任意排放“三废”
污染环境 诱发地震
12 我国正在建设或已建成的四大工程,在促进西部大开发、资源大调度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读“四大工程示意图”
(1).填四大工程名称:属于水资源跨流域调配的是_____________工程,属于能源调配的是____________工程和____________工程,属于交通设施建设的是___________工程。
(2).四大工程中,沿线气候变化最显著的是___________工程,依次从____________气候过渡到______________气候和________________气候,跨越_______________自然区和___________自然区。所经过的地区全部位于同一地形区的是_________________工程。
(3).四大工程建设有利于我国东西互补、南北相济、资源共享,请写出我国水资源、能源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
水资源分布的地区差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源分布的地区差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发展水平的东西差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工程的建设对上海市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在环境方面,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经济建设方面,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参考答案:
1---5题:BACDA
6---10题:BCDAB
11 滥伐森林、滥垦草原 地面下沉
大型工程建设不当 滥采滥用矿产
过度抽取地下水 土地荒漠化
水质污染 任意排放“三废”
污染环境 诱发地震
12 (1) 南水北调,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青藏铁路
(2)西气东输工程。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西北干旱半干旱自然区、东部季风区。 青藏铁路
(3)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能源:北多南少、西多东少
经济:东部发达,西部欠发达
(4) 减少空气污染,提高空气质量; 优化能源结构,提供稳定能源供应,促进经济发展(共29张PPT)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纲要求: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不断的直接或间接地改变着地理环境。其改变既有正面的又有负面的。
人类对环境的改变,总是从对区域环境的某一因素产生影响开始,进而引起整个区域环境的改变。(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特点 )
1、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发展(深圳罗湖1983年)
黑岱沟露天煤矿
荷兰风车(磨房或发电)
生物资源
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
水 资 源
气候资源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就是利用各种自然资源进行建设的过程。
1、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矿产资源的开采
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带来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不合理地开采和利用,会造成区域环境的巨大破坏。
(以山西煤炭资源的 开发为例说明其对区域地理环境带来的有利影响)
有利于加快全省 城市化进程
促进道路、交通为重点的 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 和质量
提供资金保障,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
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问题
生态环境破坏(水土流失、地面塌陷)
1、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南水北调工程
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受水区域的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带来可能
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两地是否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为受水区域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提供水源
补偿调节河湖水量,改善水源调入区的气候,缓解生态缺水,改善生态环境
有利于减少地下水的开采,防止地面沉降
有利于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的循环,从而利于水土的保持
问题延伸:
为什么要进行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水资源总量占全国(%) 人口占全国(%) 耕地占全国(%) 人均水量(米3)
黄河流域 2.6% 8.2% 12.7% 912
淮河流域 3.4% 15.7% 14.9% 623
北方 14.4% 43.5% 58.2% 938
长江流域 34.2% 34.8% 24.6% 2760
南方 81.0% 54.4% 36.6% 4180
东线
中线
西线
●
●
●
●
●
●
★
扬州
天津
三峡
丹江口
郑州
石家庄
北京
南水北调
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
三条线路的比较
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方案 东线工程 中线工程 西线工程
路
线 从扬州附近抽水站引长江水,基本沿 运河输水到 地区 从长江三峡水库引水,
出丹江口水库,沿伏牛山、太行山东麓送水到 、 。 从 上游引水到
上游
水源
区 下游 中游、 水库、 水库 上游、金沙江及其
支流雅砻江、大渡河
供水
区 下游地区; 下游地区; 流域 平原; 地区;
下游 地区
评
价 优点 有 可以利用,工程量 较小;前期投资少、工期短, 可 供水 青藏高原地势高于华
北、西北,可 供水
缺点 黄河以南地区地势 ,需梯级抽水北送,耗能多(流经地区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需挖 ,
工程量很大。 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
能为黄河中上游的 、
部分地区供水。
读“南水北调线路示意图”,总结:
1.积极意义
(1)将有效缓解 的状况,促进
社会经济发展,改善城乡居民的 和地区
的 ,具有巨大的 效益、
效益、 效益。
(2)南水北调可以缓解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趋势和
漏斗面积进一步地扩大,控制地面沉降,是南水北
调带来的 ( )
A.社会效益 B.生态效益
C.经济效益 D.环境问题 。
调入区水资源紧缺
生活用水
生态环境
社会
经济
生态
B
2.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1)长江径流减少,海水将会上溯,河口地区盐度
,影响长江下游水质。
(2)径流量减少会引起长江 ,使航
道淤塞。
(3)调水会对江淮沿线地区的 的生长带
来不利影响。
(4)东线工程范围内地势低洼.地下水位 ,天
然排水条件较差,调水后土壤容易发生 。
(5)东线工程位于长江下游,沿江工业园区众多,
输水沿线有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大
量的 会降低水质。
升高
泥沙淤积加重
水生生物
较高
盐碱化
污水排放
讨论问题:
如何解决南水北调带来的环境问题?
结论:预先采取防范、补偿和综合治理措施,加强监督管理,尽量减少不利影响。
问题延伸:
1、我国为什么要实施南水北调工程?
结论: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和水资源供需矛盾是决定南水北调的根本原因。
长江的地理条件有利于兴建引水到北方的跨流域调水工程
问题延伸:
2、为什么首先实施东线方案?
结论:黄淮海平原和胶东半岛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优先实施东线工程。
问题延伸:
3、华北缺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华北地区降水总量不大,地表径流量小,蒸发强;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经济发展过程中,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因而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
问题延伸:
4、南方的珠江流域、浙闽台及西南诸河的人均水量比长江要高,为什么要选择从长江调水?
提示:从长江调水,路径较短,投资较少,调水难度较小,长江水量较大。
问题探究:
南水北调将缓解北京水资源不足的状况,如果只调水不节水,南来之水,北京能用多久?
结论:长江水终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只有采用先进技术,科学用水,有效节水,才能实现“长流水,不断水”。
总 结
南水北调工程贯通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水系,将成为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同时,充分考虑了特大水利工程的生态保护和污水治理等问题,将建设成为一项生态工程。
我国的西气东输工程
思考: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中西部地区以及东部地区会产生哪些有利与不利的影响?
西气东输工程的深远影响
西气东输工程对于拉动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保持生态环境、改善能源生产和利用结构等方面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其影响可以列表表示:
我国其它的跨区域资源调配工程:
晋煤外运
西电东送
1、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物资源的利用
乌苏里江的大鳇鱼
生物资源的利用是人类活动中最基本的资源利用形式。
对生物资源不合理地利用,既破坏了环境,又影响人类健康。
海洋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
森林资源的过度开采
2、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名词链接
第一产业
——即广义的农业。一般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
第二产业
——即广义的工业。一般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以及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
第三产业
——即广义的服务业。是为第一、第二产业发展提供基本服务的产业部门。如商业、金融、保险、运输、公务、教育和公益事业等。
2、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高新技术产业
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产业结构的区域差异。发达区域的产业升级,使低级落后的产业向欠发达区域迁徙,形成产业转移。
产业移出地
产业移入地
2、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中国和美国,分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他们代表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通过比较,我们可以了解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产业结构的区域差异。
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收入继续提高后,劳动力便会向第三产业转移。产业结构会遵循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变化的规律。
产业结构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一般来讲,从一个区域产业结构的比重来看,第三产业比重越大,说明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2、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产业移出地
产业移入地
低级产业迁出带来环境的优化和改善
产业升级为知识技术密集型和服务型
劳动密集型产业兴起且经济获得发展
低级产业迁入带来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有关产业转移需要掌握的主要知识有:
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2、产业转移的主要部门和方向:
3、产业转移的影响:
劳动力、市场、内部交易成本、国家政策、地价
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 资本、技术密集型
发达国家或地区 欠发达国家或地区
27.图12为“2000—2005年我国三大产业用电量柱状图”,图13为“2003年我国东、中、西部发电量和用电量柱状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三大产业用电量增长最多的是第▲产业,其原因主要是▲。(2分)
(2)我国东、中、西部电力生产与消费的地区差异是▲。(3分
对 策 理 由
开源方面
节流方面
区际协调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
1、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正确理解人类利用资源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2、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了解产业转移的原因及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掌握产业转移对迁入区和迁出区的不同影响。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3。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重点 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 产业转移的原因及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掌握产业转移对迁入区和迁出区的不同影响
教学方法 讲述法、分析类比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不断的直接或间接地改变着地理环境。
人类对环境的改变,总是从对区域环境的某一因素产生影响开始,进而引起整个区域环境的改变。
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
案例:山西煤炭资源开采和能源的发展。
意义: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高资金保障。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不合理地开采和利用,会造成区域环境的巨大破坏。
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水,土地污染。引起土地资源的浪费,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
2、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案例: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北水南调。
有利影响:缺水区缓解旱情,促进水 气交换,利于水循环,补偿调节河湖水量,缓解生态缺水。利于水土保持和防止地面沉降。
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缺水区域的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带来可能。
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两地会否产生不利的影响?
3、生物资源的利用
生物资源的利用是人类活动中最基本的资源利用形式。
对生物资源不合理地利用, 既破坏了环境,又影响人类健康。
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人类培育和改良农产品,使其产量和质量提高;人类有目的的植树造林,改善了生态环境。
(一课时)
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即广义的农业。一般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
第二产业——即广义的工业。一般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以及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
第三产业——即广义的服务业。是为第一、第二产业发展提供基本服务的产业部门。如商业、金融、保险、运输、公务、教育和公益事业等。
2、 区域内转移
劳动力转移: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收入继续提高后,劳动力便会向第三产业转移。产业结构会遵循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变化的规律。
劳动力分布:产业结构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一般来讲,从一个区域产业结构的比重来看,第三产业比重越大,说明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3、区域间转移
(讲述)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产业结构的区域差异。发达区域的产业升级,使低级落后的产业向欠发达区域迁徙,形成产业转移。
低级产业迁出带来环境的优化和改善—产业升级为知识技术密集型和服务型
低级产业迁入带来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劳动密集型产业兴起且经济获得发展
发达区域向不发达区域转移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型产业。
中国和美国,分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他们代表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通过比较,我们可以了解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产业结构的区域差异
4 、产业转移的结果:
实现了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为主的产业型向以知识、技术、服务为主的产业类型的过渡。不利影响减少
思考: 曾经有人这样形容广东经济:“产粮越多越穷,产粮越少越富” 。怎么理解这句话
第二课时
课堂小结
课后记录
作业
记录
学生反馈
备注 两课时
板书设计
资源的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
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3、生物资源的利用
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三次产业的划分
2、区域内转移
3、区域间转移
4、业转移的结果:
[课程拓展]
作为本章教学内容的最后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不算多。但牵涉到“案例研究”和学生课后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其总结性的特点要突出。而且,本节内容的出新——“产业转移与区域环境”,是典型的跨学科边缘的内容,需要教师很好地引导和组织教学。在教学中尽可能地援用实际事例,并且尽量地开拓学生的视野,使之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实际上是教材对标准内容的延展。同样,教学中也可以借助教材牵涉到的概念、规律、案例等,进一步拓展,将拓展的知识或概念浓缩到一些即兴思考问题上。例如课件中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曾经有人这样形容广东的经济:“产粮越多越穷,产粮越少越富”,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显然,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解释,在学习了产业转移的一些知识后并不难,但通过这种案例设问,就很好地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当然,还有很多很好的事例可以达到同样的功效,关键是教师要时刻注意到这种拓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