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第二节 遥感技术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RS的概念和类型。
(2)结合实例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遥感影像中的直接和间接解译标志对遥感影像进行简单的解译。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在地理科学中的应用,思考和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的热爱地理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
(1)遥感的概念和基本工作过程
(2)地物反射波谱特征
难点
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影像的判读。
[第一案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 入 新 课】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了,可是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水质恶化、大气污染、旱涝频发、洪水泛滥、气候变暖……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我们只有合理的利用自然,把一些尖端的科技运用到对自然有利的方面,这样才能够使得人类能够可持续发展。遥感等现代技术的发展就应运而生了,它的生命力体现在其应用的范围之广上。人们可以借助于遥感技术获取到大范围、即时的地面影像资料,为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服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学生认真听老师讲述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出示投影片]先展现两幅卫星遥感图片,是关于山峡工程的,第一幅是山峡大坝在整个长江流域的位置,第二幅是山峡大坝的局部的、小范围的影像图。把同学们带入到每个人都熟悉的环境中来,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知道有遥感技术这么一回事。
[转承]下面我们就打开书本 学习遥感技术,看看何为遥感技术,究竟能为我们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学生思考问题
[提问]先请大家看课本并思考两个问题:1.遥感技术在森林火灾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2.遥感技术还能应用于其他领域吗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自己对遥感的课外的了解回答,答案丰富多彩。 开拓思维,激发兴趣
[教师讲解]要回答上面的问题通过我们下面的学习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解决了。下面我们来看看什么是遥感技术?要知道遥感技术就必须先知道什么是遥感? 学生自学并回答: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便于基础知识的掌握
[教师归纳]遥感的指借助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的情况下,记录目标物对电磁波的辐射、反射、散射等信息,揭示目标物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控测技术。关于遥感技术系统与遥感类型: 学生完成以下填空:(地物)→( )→信息传输装置→数字或图像处理设备按遥感平台高度(运载工具)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 )电磁波段分:可见光遥感、( )、微波遥感按:传感器的工作形式:( )(接收来自地物的电磁波)、主动式(发射讯号,接收目标物反射这种辐射波的强度,如侧视雷达)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便于基础知识的掌握
转入: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地质、地理、海洋、水文、气象、测绘、环境保护和军事侦察等许多领域,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下面我们重点看一下遥感在资源普查和环境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学生阅读课本 讨论。
[活动]阅读课本 活动题后思考题。[教师点拔] 要理解遥感技术在资源调查和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必须要先了解一些关于地物反射波谱特征的相关知识由于重度病害在红外区反射率较弱,显颜色较淡,而健康植物颜色呈鲜红色。 学生讨论并回答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活动] 阅读课本 活动题后思考题[教师点拔]要能利用三幅图片提炼出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事物变化的时空特征,另外要求要会运用地理学原理和方法去分析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同时要关心科学技术—特别的遥感技术的最新发展以及在地理学上的应用现状和前景。 学生讨论并回答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第二案例]
【教学过程】
【导 入 新 课】
[探索活动]
获取土地利用信息要动用大量人力与物力,经十年才作出一幅图。但现在利用遥感花得少的时间与金钱却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人眼的波段太窄、许多信息看不到,而人的双脚又由于许多因素限制,许多地方不能涉足”。而遥感突破了这些限制,它真正成为了人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一、遥感:
1、概念与发展:
遥感:指借助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的情况下,记录目标物对电磁波的辐射、反射、散射等信息,揭示目标物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控测技术。
[设问]怎样感知?
[教师点拔]测量电磁波特征:不同的地物反射与吸收电磁波存在巨大差异。遥感不仅可以通过可见光进行感知,同时也可以通过红外线、微波、等。
[提问]为什么要分波段呢?
[教师归纳]因为不同波段不同地物的反射率与吸收率等有很大差异。
2、分类:按遥感平台高度(运载工具)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按:电磁波段分:可见光遥感、红处线遥感、微波遥感
按:传感器的工作形式:被动式(接收来自地物的电磁波)、主动式(发射讯号,接收目标物反射这种辐射波的强度,如侧视雷达)
二、应用:
1.遥感的特点
[提问]从监测的范围、速度,人力和财力的投入等方面看,遥感具有哪些特点
[教师归纳]
与实地测绘相比,遥感具有探测范围大,获得资料速度快,周期短,受地面条件限制少,成本低,效益大的特点。
(1).探测范围大:我国只要600多张左右的陆地卫星图像就可以全部覆盖。
(2).获取资料的速度快、周期短:实地测绘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重复一次。航空摄影测量数年才能重复测量一次。陆地卫星每16天可以覆盖地球一遍。
(3).受地面条件限制少:对于自然条件恶劣、地面工作难以开展的地区,如高山、冰川、沙漠、沼泽等,或因国界限制不易到达的地区,用遥感,特别是航天遥感方法,则比较容易获取资料。
(4).手段多,获取的信息量大:选用不同的波段和不同的遥感仪器,取得所需的信息。
用途广: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地质、地理、海洋、水文、气象、测绘、环境保护和军事侦察等许多领域,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2、资源普查:
勘测矿产资源,调查生物资源、水资源等是遥感技术在资源普查中的重要应用领域。
[设问]人们如何利用遥感判定植物的生长状况呢?
学生思考
[教师点拔]
根据不同健康程度植物的反射波谱特征的不同
[思考问题]
在遥感技术中,可以根据植物的反射波谱特征判断
植物的生长状况。读图回答(1)-(2)题。
(1)、右图中,重度病害植物反射率高于健康植物反射率
的波段是:①红外线 ②X光 ③可见光 ④紫外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根据右图的原理,可用遥感技术直接
①划分植物类型 ②判读植物生长的土壤类型
③监测树木的生长状况 ④估计粮食作物的产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教师点拔]
此题主要考查遥感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1)题可直接从图中找出健康植物与重度病害植物反射波率曲线的交点,向横坐标作垂线,可以看出重度病害植物反射率高的波段大致是0.55~0.80微米,结合下面的光谱波段图很容易确定选D。(2)题具体考查遥感技术对植物生长状况的监测功能,图中反映的原理是植物的健康状况可通过遥感技术来判断。粮食作物的产量高低也与作物的健康状况有关,即选C。
3、环境和灾害监测
[活动] 阅读课本P93活动题后思考题
学生思考
[教师点拔]
见课本提示
中国的自然灾害问题种类多,灾情重,如:地震、旱灾、涝灾、台风、风暴潮、寒潮等。环境问题也比较严重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沙尘暴、海洋污染、生物灭绝等
【板书设计】
第二节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一、遥感:
1.概念与发展
2.技术系统和类型
二、应用:
1.特点
2.资源普查:
3.环境和灾害监测
【教学反思】 遥感技术是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研究中应用较广的技术手段之一,我国在这个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我国的大部分土地已经获得了大比例尺的航空影像资料,成功发射了回收式国土资源卫星,自行研制发射了“风云”卫星。遥感技术为我国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大量的有用的资料,在我国农业估产、灾害监测、矿产勘察、土地利用、环境管理与城乡规划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讲解本节内容时要注意多举一些现实的例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2.遥感技术的应用
一、选择题
1、航天遥感装载传感器的平台为( )
A、航天飞机 B、探空气球 C、人造卫星 D、无人驾驶飞机
2、4米分辨率指的是,影像上的一个像元能够详细区分的地面上的范围为( )
A、0.25平方米 B、4平方米 C、8平方米 D、16平方米
3、下列分辨率所获得的遥感影像显示的地物细节最清晰具体的是( )
A、0.61米 B、1米 C、4米 D、30米
4、下列人类活动主要运用遥感技术的完成是( )
①土地利用状况调查 ②台风路径监测预报 ③精准农业耕作 ④“非典”疫情发布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传感器记录地物信息的方式为( )
①电磁波 ②光谱 ③数据磁带 ④影像胶片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下列遥感影像最符合人的认知习惯的是( )
A、黑白影像 B、真彩色影像 C、假彩色影像 D、红外线遥感影像
读下列四个重要都市:北京、巴黎、汉堡、华盛顿遥感影像图,完成7——10题
① ② ③ ④
7、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依次对应的城市为( )
A、北京、汉堡、巴黎、华盛顿 B、北京、巴黎、汉堡、华盛顿
C、巴黎、汉堡、北京、华盛顿 D、汉堡、北京、华盛顿、巴黎
8、图中分辨率最高的一幅遥感影像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图中比例尺最大的一幅遥感影像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图③中显示的主要用地类型为( )
A、工业 B、住宅 C、交通 D、绿化
二、双项选择题
在遥感技术中,可以根据植物的反射波谱特征判断植物的生长状况。读图回答:
11、图中重度病害植物反射率高于健康植物反射率的波
段是( )
A.红外线 B.X光 C.可见光 D.紫外线
12、根据图示的原理,可用遥感技术直接( )
A.划分植物类型 B.判读植物生长的土壤类型
C.监测树木的生长状况 D.估计粮食作物的产量
13、不同的地物和地物的不同状况也有不同的反射率,根据这个原理,可以利用遥感的工作有( )
A.判断水体污染 B.判断人口分布 C.分析城市大气污染 D.估算工业生产总值
三、综合题:
读台风“卡努”卫星云图(甲)和路径图(乙),回答11——13题:
14、在彩色卫星云图上,蓝色一般表示___________(海洋或陆地),其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较______(强或弱);白色一般表示________,其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较______(强或弱),白色逾亮,表示逾厚、降水可能逾__________(多或少)。
甲 乙
15、甲乙两图主要是根据______________所测得的数据绘制而成的,同时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理信息技术将图层叠加。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我们还可以监测的自然灾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6、甲图卫星影像显示,台风中心正位于___________省东北附近洋面;通过实时动态监测分析,在图乙中显示台风中心正在向________方向移动,并将在__________省直接登陆。
在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彩红外遥感图像时,发现外环线周边地区的红色块状区域面积越来越小,而蓝灰色区域面积越来越大。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15题:
17、根据上述遥感图像信息,可以判断上海地区________________用地面积在缩小,而_________________用地面积在扩大。
18、在区域地理研究中,传统的工作方法经常是从_______、_______实地观测入手,逐渐过渡到________上的分析研究。运用遥感技术,则可以首先从______上的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________、_______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而且可以节省_________、__________,提高效率。
19、(上海高考题,文字材料略)请你设计用遥感技术对我国太湖水质状况监测的方案,并提出治理的措施。
[答案及解析]1、C 航天遥感的装载平台为人造卫星。
2、D 分辨率数值代表的是像元的边长,而像元的面积应为边长的平方。
3、A 分辨率数值越小,显示地物细节的能力越强。
4、A “精准农业耕作”主要运用GPS技术,“非典”疫情发布主要运用GIS技术。
5、B 电磁波或光谱是来自地物的信息,传感器接收后以数据磁带或影像胶片的形式记录。
6、B 真彩色影像能够真实反映实际地物的颜色特征。
7、B 从影像反映的城市空间结构来看:①呈方型,为北京的紫金城;②中心的塔型建筑清晰可见,为巴黎的艾菲尔铁塔;③中心黑色区域为水面,隐约可见大型船舶,应为港口城市汉堡;④五角大楼的轮廓非常清晰。
8、D 分辨率越高,显示地物细节的能力越强。图④显示的地物范围最小,分辨率最高。
9、D 相同图幅的地图,比例尺越大,实际范围越小。图④显示的地物实际范围最小。
10、C ③为港口城市汉堡,用地类型为交通用地。
11、AC 12、 CD 13、AC。
14、海洋 弱 云层 强 多
15、遥感(或RS) 地理信息系统(或GIS) 全球定位系统(或GPS)
16、台湾 西北 浙江
17、农业 建筑(或非农业)
18、点 线 面 面 点 线 精度 质量 人力 财力
19、提出方案:(1)获取太湖水质状况遥感影像资料(或建立太湖水质遥感监测预报系统);(2)对水质出现的异常状况进行分析,对污染的程度和污染发展的趋势提出预报(或根据遥感信息对水质状况分析预测,提出措施)。
治理措施:保护太湖周边的生态环境;对已污染的水体用人工或生化方法进行治理;查清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及其类型,从源头治污等。(共43张PPT)
第二节 遥感技术的应用
一、遥感技术的优点
二、遥感技术的原理
三、遥感技术系统及工作流程
四、遥感的分类
五、遥感影像及主要影响因素
六、遥感技术的应用
一、遥感技术的优点
问题一:什么是遥感技术?
遥感(Remote Sensing,简称RS),就是“遥远的感知”,遥感技术是利用一定的技术设备和系统,远距离获取目标物的电磁波信息,并根据电磁波的特征进行分析和应用的技术。
一、遥感技术的优点
你说我说
活动一:比较人工实地调查与利用遥感技术调查,哪一种获取资料和信息的方法更好?
人工实地调查 利用遥感技术调查
花费时间
时效性
连续性
调查人员
调查成本
调查范围
多
少
差(慢)
好(快)
多
少
高
低
小,有些地方不能人工调查
广,连续性好,能获得人眼看不到的信息
差,不能全天候观测
好,能全天侯观测
请用简短的语言总结出遥感技术的优点
二、遥感技术的原理
地物在不断地吸收、发射(辐射)和反射电磁波,并且不同物体的电磁波特性不同。
遥感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利用一定的技术设备和装置,来探测地表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和地物发射的电磁波,从而提取这些物体的信息,完成远距离识别物体。
遥感卫星
树木
水体
草丛
裸露的地表
路面
建筑物
1、遥感技术系统包括:
空间信息采集系统(包括遥感平台和传感器)
地面接收和预处理系统(包括辐射校正和几何校正)
地面实况调查系统(如收集环境和气象数据)
信息分析应用系统。
三、遥感技术系统及工作流程
地物反射或辐射电磁波
传感器获取电磁波,并以影像胶片或数据磁带记录下来
传感器传输信息
地面站对信息进行处理、判读、校正、分析
制作专题地图,供用户应用
2、遥感技术的工作流程:
三、遥感技术系统及工作流程
活动二 利用已有的技术设备和系统,请设计传感器获取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特征的方案。
开动脑筋
1、传感器接收、记录地物反射太阳辐射的电磁波。
2、传感器接收、记录地物本身辐射的电磁波。
3、传感器对目标地物主动发射特定波长的电磁波,然后接收、记录反射回来的电磁波。
三、遥感技术系统及工作流程
1、按遥感平台的高度分类大体上可分为:
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2、按所利用的电磁波的光谱段分类可分为:
可见/反射红外遥感、热红外遥感、微波遥感
3、按研究对象分类大体上可分为:
资源遥感、环境遥感
4、按应用空间尺度分类可分为:
全球遥感、区域遥感、城市遥感
四、遥感的分类
地面遥感主要指以高塔、车、船为平台的遥感技术系统,地物波谱仪或传感器安装在这些地面平台上,可进行各种地物波谱测量。
航空遥感泛指从飞机、飞艇、气球等空中平台对地面观测的遥感技术系统。
航天遥感又称太空遥感(space remote sensing)泛指利用各种太空飞行器为平台的遥感技术系统,以地球人造卫星为主体,包括载人飞船、航天飞机和太空站,有时也把各种行星探测器包括在内。卫星遥感(satellite remote sensing)为航天遥感的组成部分,以人造地球卫星作为遥感平台,主要利用卫星对地球和低层大气进行光学和电子观测。
四、遥感的分类
你说我说
活动三 比较地面遥感、航空遥感、卫星航天遥感的不同点
地面遥感 航空遥感 卫星遥感
平台高度
遥感范围
应用历史
技术要求
受云层影响
低
高
小
大
早
晚
低
高
小
大
四、遥感的分类
可见光/反射红外遥感,主要指利用可见光(0.4-0.7微米)和近红外(0.7-2.5微米)波段的遥感技术统称,前者是人眼可见的波段,后者即是反射红外波段,人眼虽不能直接看见,但其信息能被特殊遥感器所接受。它们的共同的特点是,其辐射源是太阳,在这二个波段上只反映地物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根据地物反射率的差异,就可以获得有关目标物的信息,它们都可以用摄影方式和扫描方式成像。
你说我说
四、遥感的分类
你说我说
热红外遥感,指通过红外敏感元件,探测物体的热辐射能量,显示目标的辐射温度或热场图象的遥感技术的统称。遥感8-14微米波段范围。地物在常温(约300K)下热辐射的绝大部分能量位于此波段,在此波段地物的热辐射能量,大于太阳的反射能量。热红外遥感具有昼夜工作的能力。
四、遥感的分类
微波遥感,指利用波长1-1000毫米电磁波遥感的统称。通过接收地面物体发射的微波辐射能量,或接收遥感仪器本身发出的电磁波束的回波信号,对物体进行探测、识别和分析。微波遥感的特点是对云层、地表植被、松散沙层和干燥冰雪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又能夜以继日地全天候工作。
你说我说
四、遥感的分类
你说我说
活动四 比较可见光反射遥感、近红外遥感、热红外遥感、微波遥感的不同点
原理 电磁波波段 受天气影响 优点
可见光遥感
近红外遥感
热红外遥感
微波遥感
0.4-0.7微米
0.7-2.5微米
8-14微米
1-1000毫米
大
大
小
小
方便,不需特殊仪器
可起辅助作用
可昼夜工作、预测火山爆发、监测火情
可昼夜工作,有穿透能力
五、遥感影像及主要影响因素
㈠遥感影像
遥感影像 遥感影像可以通过对地表摄影或扫描获得。摄影影像是摄相机对地面物体摄影,直接在感光材料上记录地物的光像;扫描影像是地面信息通过探测器先变为电信号并记录在磁带上,然后回放磁带,在感光片上曝光而成。
1、分类:
黑白影像
彩色影像
真彩色影像
假彩色影像
黑白遥感影像
五、遥感影像及主要影响因素
㈠遥感影像
彩红外遥感影像
彩红外遥感影像
真彩色遥感影像
西安附近假彩色遥感影像
问题二 各种遥感影像的地物颜色有什么特征?
2、各种遥感影像的特征
地物的影像特征
黑白影像
真彩色影像
假彩色影像
建筑物为灰白色,草地和森林颜色较深。
与地物的颜色特征一致。
草、树、庄稼为红色,水为灰色或蓝色,城市为灰蓝色。
㈠遥感影像
五、遥感影像及主要影响因素
活动五:阅读下面三幅“三峡库区遥感影像”,哪个影像更清晰?阅读课本相关资料,向同学介绍像元与清晰度的有关知识。
影像1(分辨率100米)
影像2(分辨率50米)
图片3(分辨率20米)
遥感影像的像元
遥感影像上能够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
一个像元所表示的地面实际尺寸,就是空间分辨率。
1米分辨率就是一个像元表示地面1M2的范围,即在遥感影像上能够分辨出1米大小的地物。0.1米分辨率就是在遥感影像上能够分辨出0.1米大小的地物。
像元(分辨率数值)越小,遥感影像清晰度(分辨率)越高。
问题三:像元大小(分辨率数值)与遥感影像的清晰度(分辨率)有何关系?
五、遥感影像及主要影响因素
五、遥感影像及主要影响因素
㈠遥感影像
你说我说
活动六 判断地物种类(道路、桥梁、建筑物、植被、水体、地形等)
开罗城区
巴格达黑白遥感图
五、遥感影像及主要影响因素
开动脑筋
活动七 根据对遥感影像的认识,你认为影响遥感影像清晰度的因素还有哪些?
设备因素:
外界因素:
遥感平台的稳定性、传感器的工作方式、影像大小、像元大小(相机或扫描仪的分辨率、胶片的分辨率)等。
天气(云层)、遥感平台高度、太阳照射情况等。
㈡遥感影像的影响因素
据报道:2002年,对山西省晋城市开展了“矿产资源开发状况遥感动态监测”的试验研究工作。监测的目标主要有:矿产开发点的分布、位置、数量、矿种、开采方式;违法开采现象;固体废物堆放情况;矿产开发引发的地质灾害分布情况;矿山土地覆盖的变化情况,如耕地、植被破坏等。
在晋城地区,正在开采煤矿的生产用地、煤矸石堆、矿区道路、矿山建筑物等地物的影像特征与已废弃矿山有明显的差异,进一步挖掘影像细节还可区分出近于停产煤矿的生产用地。
晋城地区234处无证开采铁矿的发现堪称为此次工作的意外收获。由于采矿规模小,具较强的隐蔽性,当地矿管部门难以全面掌握情况。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开发司根据遥感监测结果,要求省市有关部门进行查处,目前全市所有持证小铁矿全部停产整顿,各类非法小铁矿开采点已被全部关闭。
晋城市煤矿开采引起的地质灾害如塌陷坑、地裂缝等在影像上清晰可辨。这些地质灾害的发现可为下一步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提供了基础资料。
六、遥感技术的应用
你说我说
活动 阅读以上新闻报道内容,说出遥感技术可以应用于哪些方面?
资源普查
环境与灾害监测
此外,遥感技术还广泛应用于城市遥感调查、考古调查、军事、大型工程监测以及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准确、及时的数据等方面。
陆地水资源调查
土地资源调查
海洋资源调查
水污染监测
植被资源调查
森林病虫害监测
森林火灾与煤矿火点监测
大气监测与天气预报(包括台风监测预报)
旱涝灾害监测
海洋赤潮灾害监测
矿产开采监测和资源调查
六、遥感技术的应用
六、遥感技术的应用
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承担相应课题,向同学介绍相关的遥感影像分析和应用实例。
相关网站:
中国遥感卫星信息服务网 http://dear.cma.
国家气象卫星中心 http://nsmc.cma.
国家测绘局第一航测遥感院 http://www.
科学技术部国家遥感中心 http://nrscc.
新疆兵团空间信息分中心 http://www.
陕西省遥感中心 http://www.rsc-sn.com
中国河口海岸治理 http://www.
矿产资源调查
西北野牛台岩体遥感影像解译
西北野马滩岩体遥感影像解译
西北雪峰附近北大河岩群遥感影像解译
回应用
土地资源调查
新疆某地土地利用遥感影像
该地农作物分布遥感影像
根据遥感影像制作的土地利用现状图
新疆石河子总场遥感影像
土地资源调查
土地墒情调查
遥感影像
根据遥感影像制作的延安土壤墒情图
延安土壤墒情的变化
回应用
陆地水资源监测
植被资源调查
植被资源调查
利用气象卫星2004年7月上旬和2003年同期资料处理制作的全国植被长势监测图(见图)反映出:本旬,东北北部和东南部、华北中部局部、内蒙古东南部、西北东部和西北部局部、江南东部和中部、西南南部以及华南植被长势差于去年同期。 本旬,东北西部、内蒙古东北部、西北东南部和中部、黄淮中部、江淮大部、江南西北部以及西南东部等地植被长势好于去年同期。注:西南东部有较多云覆盖,对这些地区地表植被长势监测有干扰。
卫星遥感监测植被长势
回应用
监测森林火点的分布与变化
2002年8月7日
2002年8月8日
2002年8月9日
2002年8月26日
回应用
对煤田火点的监测
回应用
大气监测和天气预报
根据遥感资料,制作台风移动路径图
编报时间(世界时) 中心经度 中心纬度 强度指数 中心气压 中心风速 移向 移速
2004年08月08日12时 130.4 18.2 998 18 -1 -1
2004年08月08日18时 130.5 19.1 25 997 18 10 9
2004年08月09日18时 128.7 21.1 30 989 23 350 10
2004年08月10日18时 126.9 22.9 35 984 28 270 1
2004年08月11日18时 124.9 25.4 55 948 52 350 10
2004年08月12日00时 123.9 26.6 55 948 52 340 15
2004年08月12日06时 122.5 27.5 55 948 52 300 14
2004年08月12日12时 121.1 28.2 50 959 46 290 22
国外命名:RANANIM 中文命名:云娜 起编时间:2004年8月8日12时 停编时间:2004年8月13日9时
卫星资料定位信息
监测台风引起的灾害
第八号台风(杰拉华台风)于8月10日19时30分在浙江象山登陆。通过8月12日5时30分的加拿大雷达卫星监测,可获悉浙江省的宁波、台州、舟山的局部地区曾有内涝发生,目前水已排走,但土壤含水量仍然较高。此外,从杭州湾外的图像可以分析出,卫星过境时海上风力和波浪还比较大。
回应用
监测沙尘暴
受气旋锋面系统的影响,宁夏北部、陕西北部、内蒙中部、河北等地出现了大风、沙尘暴和扬沙等天气。
甘肃西部、内蒙中部、陕西北部、山西北部等地出现了扬沙和沙尘暴天气。
图中黄色区域为沙尘暴、扬沙与浮尘区。从图上可以分析出,沙尘主要来源于蒙古国以及我国内蒙、河北西部等地,再加上本地的尘土,使这次天气过程加强。
回应用
水情监测
回应用
旱情监测
回应用
环境监测
嘉峪关附近盐渍化土地遥感影像
沙化及沙进现象遥感影像
金塔县
鸳鸯池水库
回应用
七月一日至二日,对我国渤海湾赤潮发展情况进行遥感监测,获得图像如监测图所示。图中红色代表赤潮面积。白色代表陆地和云。初步分析7月1日赤潮面积为1784.2KM2。7月2日为1688.5 KM2。
2002年7月渤海湾赤潮
利用卫星遥感资料监测到赤潮区域,渤海海区(118o15’00”-118o25’00” E), 黄河口西北海区,(38o10’00” -38o20’00” N )海水表面温度约为27度,有色素指数异常区,面积约1平方公里。赤潮面积约41平方公里。
监测海域赤潮
回应用
海洋及海岸监测
珠江口大潮
珠江口小潮
珠江口泥沙监测
回应用
崇明岛东滩沿海滩涂遥感影像
海洋及海岸监测
辽宁某地海岸遥感影像
海洋涡旋SAR假彩色遥感影像
回应用
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对比
印度洋海啸前后的遥感影像
1997年上海南汇滴水湖港城遥感影像
2003年上海南汇滴水湖港城遥感影像
回应用
根据遥感影像,判断世界各地城市的分布
世界各地晚上的灯光遥感影像
城市热岛监测
考古遥感调查
回应用
新闻摘录
据报道:2002年,对山西省晋城市开展了“矿产资源开发状况遥感动态监测”的试验研究工作。监测的目标主要有:矿产开发点的分布、位置、数量、矿种、开采方式;违法开采现象;固体废物堆放情况;矿产开发引发的地质灾害分布情况;矿山土地覆盖的变化情况,如耕地、植被破坏等。
在晋城地区,正在开采煤矿的生产用地、煤矸石堆、矿区道路、矿山建筑物等地物的影像特征与已废弃矿山有明显的差异,进一步挖掘影像细节还可区分出近于停产煤矿的生产用地。
晋城地区234处无证开采铁矿的发现堪称为此次工作的意外收获。由于采矿规模小,具较强的隐蔽性,当地矿管部门难以全面掌握情况。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开发司根据遥感监测结果,要求省市有关部门进行查处,目前全市所有持证小铁矿全部停产整顿,各类非法小铁矿开采点已被全部关闭。
晋城市煤矿开采引起的地质灾害如塌陷坑、地裂缝等在影像上清晰可辨。这些地质灾害的发现可为下一步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提供了基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