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课件+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2《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课件+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2-06-25 11:33:00

文档简介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教材分析
本章节在全书中的地位和作用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要解决好环境问题,首先必须处理好发展问题,发展问题处理好了,环境问题才有可能解决,而要认识、分析、解决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本节教材首先从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导入。简述各个历史阶段,环境问题的特征及原因,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和处理。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继而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教材讲述了三个历史阶段中,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行为表现和后果。说明环境问题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说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与必然。第四阶段正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迫切现实需要,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西方国家产业革命引起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群众的环保呼声日益高涨。70年代以来,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趋激化,严酷的现实迫使人们对现代工业文明和传统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批评。传统的发展模式,使人类逐步走上与自然界全面对抗和尖锐对立的时代,造成人地矛盾激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通过对人类活动与环境发展实际对照的分析,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理解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三个方面。理解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2.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教学重点: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后果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切身的感受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人地关系的实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世界环境问题”,思考视频的内容反映了什么事实?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地理问题?
【小结】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一系列环境问题陆续产生,这些都是由于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引致的。
第二环节:新课讲授
学习主题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承转】环境问题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不同时期,人类是如何与环境相处的?环境问题和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共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学生活动1】观看FLASH动画──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教师总结】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
【设计意图】以动画形式展现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本专题的兴趣,归纳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过程。
学习主题二:直面环境问题
【学生活动2】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
【提问】从图中可以看出人与环境是怎样的关系?
【提示】先读出每个箭头的含义。
【分析】A人类社会从环境中输入能量、物质;B人类通过消费活动,以“三废”等形式输出给环境;C当人类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环境资源时,环境对人类社会将产生良性反馈。D当人类掠夺、破坏环境资源时,环境将对人类产生恶性反馈,出现环境问题。
【归纳】人与环境的关系如何?
【小结】人类社会是在与环境密切联系、相互制约、互相影响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设计意图】通过《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让学生明确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人与环境处于统一关系,人地和谐发展。随着人口压力增加、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等,人与环境处于对立关系,环境会进一步恶化。
【学生活动3】给出一组因果联系框图,让学生分析相互之间的联系。
【读图指导】对于已经给出的完整的因果联系框图,要把握住主导因素,将材料进行整理归类,层层深入,递进分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发展变化过程。
【提问】
1.人们为什么要不断扩大耕地面积?
2.人们是通过什么方式扩大耕地面积?
3.这些扩大耕地面积的方法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4.耕地面积是扩大了,但是并没有像人们期待的那样解决了吃饭问题,反而越来越贫穷。讲讲其中道理。
【学生活动4】给出一组填充式因果联系框图,让学生思考完成。
A.生存条件恶化
B.人均收入减少
C.土地生产力下降
D.人均资源减少
E.教育落后,环境意识薄弱
F.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
G.劳动生产率低,需要增加劳动力
H.将森林开辟为耕地以增加粮食生产
I.当前的生存要求需要压倒长远的环境保护
J.社会保险不完善,需要多养育子女以保证老有所养
【读图指导】对于填充式的因果联系框图,要先分析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有关的因素归为若干组,结合所学知识,把它们的因果关系理顺,最后检查整个框图的关系是否合理。
【分析】1.贫困会引起劳动生产率低,需要增加劳动力,还使得社会保险不完善,需要多养育子女以保证老有所养,因此,贫困意味着人口的增加。2.人口增加使人均资源减少,人均收入减少,导致愈加贫困,为满足其最基本的需求,不得不将森林开辟为耕地以增加粮食产量,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必然造成环境恶化。3.受贫困困扰的人们,当前的生存需要压倒了长远的环境保护,同时,由于贫困导致教育落后和环境意识薄弱,并最终导致环境恶化。4.环境的退化,使得人们的生存条件恶化,土地的生产力也随之下降。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了解人口、环境与资源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承转】阅读教材P95图6.11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举例
【问题1】全球环境问题分布特点如何?在南北半球及不同类型国家和地区有何表现?
【归纳】北半球问题多于南半球;发展中国家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将污染转嫁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以环境污染为主,发展中国家以生态破坏为主;……
【问题2】哪一个环境问题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
【归纳】CO2增多──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性环境问题
【材料探究】引出《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的报道材料,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何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读图获取信息,了解环境问题在空间轴上的分布,培养学生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得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共性和差异,培养全球环境意识,明确保护环境是人类的共同使命。
学习主题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思考】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理解概念及内涵,解读“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
【设计意图】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同时提高学生对结构示意图的逻辑分析能力。
【理解】可持续发展三个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思考】美国否决实施《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义务,此举违反了什么原则?
设计意图】以美国不参与《京都议定书》为例,反映了“单边主义”,违背了共同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虽然中国没有承担“减排”任务,但我们也会遵循以上原则积极自律。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明白地球是属于全人类的。
【材料分析】
1.贫困村的村干部为了带领大家奔小康,想出了一个致富的好办法:决定把本村麦田的土卖给城市建筑公司做工程用土,取土形成大坑,又用收费方式给城市堆放垃圾。这样他们两头进钱,是种麦收入的几十倍。村民果然手中有了钱,大家都很高兴,衷心感谢他们的致富带头人。
2.由于附近金矿生产废弃物尾矿砂的堆积,孙家村的大沟里十几年来就吃掉了近百亩土地,使人均耕地下降到0.03公顷。村里和矿上共同商量,共同开发复垦,由矿上出钱,村里出劳力、机械,运来“客土”覆盖到尾矿填平的沟壑上,形成耕地。十年来,通过这种方式恢复耕地15.335公顷,不仅解决了尾矿污染问题,而且村里耕地由25公顷多增加到40公顷。
【思考】分析以上两个例子,哪一个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什么?
【分析】第二个材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因为材料1用农田堆放垃圾会破坏土地肥力,影响农业生产,又污染环境,危害村民健康。这种行为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没有考虑长远发展。材料2既解决了尾矿污染问题,又增加了耕地面积,耕地是可再生资源,利用得当,可为村民提供农产品,解决温饱同时创造经济效益,达到良性循环。所以说保护环境就是挽救人类,我们要将这种意识转化为自身行为,使人地关系走向和谐。
【设计意图】保护环境就是挽救人类,让学生深入了解可持续发展内涵,将这种意识转化为自身行为,使人地关系走向和谐。
第三环节:课堂反馈、小结
【讨论】欣赏漫画“乐在其中”
【思考】漫画中反映了什么地理问题?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会有何后果?请提出解决措施?
【总结】我们的选择──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布置作业】在解决环境问题过程中,我能做什么?
板书设计
阅读材料
材料一:贫困村的村干部为了带领大家奔小康,想出了一个致富的好办法:决定把本村麦田的土卖给城市建筑公司作工程用土,取土形成大坑,又用收费方式给城市堆放垃圾。这样他们两头进钱,是种麦收入的几十倍。村民果然手中有了钱,大家都很高兴,衷心感谢他们的致富带头人。
材料二:由于附近金矿生产废弃物尾矿砂的堆积,孙家村的大沟里,十几年来尾矿砂就吃掉了耕地近百亩,使人均耕地下降到0.03公顷。村里和矿上共同商量,共同开发复垦,由矿上出钱,村里出劳力、机械,运来“客土”覆盖到尾矿砂填平的沟壑上,形成耕地。10年来,通过这种方式恢复耕地15.335公顷,不仅解决了尾矿砂污染问题,而且村里的耕地由25多公顷增加到40公顷。
问题:通过两段材料分析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解答思路:本讨论的设置,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两段材料的对比来区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异同。
两段材料中的农民都富起来了,但其富的途径有很大的差别。材料一中农民富得很快,但这只是一种片面的富(经济增长),在“富”的同时,环境破坏了,耕地没有了,这种“富”是临时的富,而不是长久的富。材料二中的富可能要慢一些,但这是一种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增长。
联系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可以很明显地判断出材料一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是“吃子孙饭”的发展;而材料二却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共31张PPT)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崇拜自然
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
谋求人地协调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环 境
环 境
人类社会
物质和能量
废弃物
(一)、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影响环境
环境反作用于人类
二、直面环境问题
生产活动
消费活动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2、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
力的时候就会形成的问题。
资源短缺、生态破坏
影响生态环境的质量
环境污染
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人口压力;
资源不合理利用;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部分资源衰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
2)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
3)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其一、环境污染
(三)、环境问题的表现
大气污染
土壤污染
固体废弃物
水污染
其它:放射性污染 光污染 酸雨污染
光化学污染
海洋污染
案例:“痛痛病”和“水俣病”都是在日本发生的工业公害病。这是由于含有镉或汞的工业废水污染了土壤和水源。“水俣病”是汞中毒,患者由于体内大量积蓄甲基汞而发生脑中枢神经和末稍神经损害,轻者手足麻痹,重者死亡。“痛痛病”是镉中毒,患者手足疼痛,全身各处都很易发生骨折。得这种病的人都一直喊着“痛啊!痛啊!”,直到死去,所以被叫做“痛痛病”。由于普通干电池里都含有这两种有毒元素,所以说电池从生产到废弃,时刻都潜伏着污染。电池的回收势在必行!
以上表现了哪些环境问题?
—水污染和土地污染
赤潮污染渤海 1亿海蜇身亡   中新网北京8月8日消息:渤海湾南部海面约1亿个海蜇尸体近日浮出水面,专家分析,死亡原因是渤海湾局部海域赤潮引起。据悉,7月20日,中国海监B—3808飞机曾在黄骅市歧口东南18海里处发现赤潮,赤潮面积达180平方公里。监测人员据此分析后认为:此次海蜇死亡现象为赤潮引起或与歧江赤潮有关。
1973年以后在莫斯科工业区附近,已经出生了90名四肢不全的畸形儿
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恶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其二、生态破坏
(三)、环境问题的表现
滥伐森林
土地荒漠化
土壤次生盐碱化




水土流失
全球气候变暖和臭氧层破坏
物种的灭绝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20世纪末,全球有100多万种生物被灭绝。这并非危言耸听。联合国环境计划署预测,在今后二三十年内,地球上将有1/4的生物物种陷入绝境;到2050年,约有半数动植物将从地球上消失。这就是说,每天有50~150种、每小时有2~6种生物离我们悄然而去。
主要环境问题
城市
农村
1.城市和农村的比较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等
水土流失、荒漠化 、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水源枯竭、物种减少
( 四)、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比较
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环境问题更为严重
(1)环境承受经济发展和人口快速增长的双重压力
(2)经济、技术水平落后,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
(3)发达国家污染将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谁的环境问题更严重????
为什么?
????
1995年2月——1998年9月,全球环境基金针对全球福利的项目和活动,向发展中国家几个重点领域提供了大量的资金。读图分析全球环境基金关注的主要领域有哪些?为什么这些领域得到了特别的关注?
37%
生物多样性
35%
气候变化
13%
国际水域
6%
其他
9%
臭氧的消耗
思考:
日本派专家帮助中国防治酸雨,韩国公民自发组织到北京西郊植树,这些都说明了
3.环境问题的全球化趋向
(1)酸雨随着大气的运动,能影响到很远的地区;
除了酸雨,还有哪些全球化的环境问题?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和臭氧层的破坏,威胁着全人类。
国际性河流上游被污染,将使全流域受到影响;
热带雨林的破坏,会对全球的气候产生影响;
3.环境问题的全球化趋向
我国各地区的环境问题表现: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 草场退化 土壤盐碱化
华北地区: 次生盐碱化 水资源短缺 沙尘暴 地面沉降
东北地区:土壤侵蚀(黑土流失) 湿地破坏锐减 森林资源破坏 次生盐碱化
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
云贵高原: 石漠化
南方丘陵: 水土流失 红漠化
西南地区: 森林资源的破坏 水土流失
注:红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地区,地表红壤因水土流失,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土地贫瘠,形成荒漠,所以被称为红漠化。
石漠化:是中国西南湿润岩溶地区特有的、在脆弱的岩溶地质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荒漠化生态现象,是由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参与岩溶自然过程,造成植被退化、水土资源流失,导致岩石大面积裸露,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是水土流失顶级表现。

这就是我们的地球,我们人类唯一的家园,但现在怎样呢?
拯救地球是我们地球村每一个村民的责任
1.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内涵
社会系统
(含人口、科技)
经济系统
人的管理调控
生态系统
(含资源)
物质产品、资金等
劳力、科技等
生活废弃物
环境资源
生产废弃物
环境资源
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
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
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3.三个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
同代人之间
代际之间
物种之间
地区之间
3.三个基本原则
(2)持续性原则
经济活动
社会发展
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处理好关系
合理开发和利用
保持适度规模
——自然资源
————人口
——经济与环境
3.三个基本原则
(3)共同性原则
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
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人类与环境关系密切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关系。
环境问题的表现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严重
全球化趋势
资源短缺
小结
可持续发展原则
持续性原则
地球承载能力有限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保持适度人口规模
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
共同性原则
地球环境是一个整体
全球合作、公众参与
公平性原则
代际之间
人和生物种群之间
同代人之间
国家地区之间
共享地球家园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小结
一、中国走可持续道路的必然性。
(1)庞大的人口压力。
(2)自然资源资源短缺。
(3)深刻的环境危机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循环经济
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
清洁生产
生态农业
关于清洁生产的正确叙述是:
A.清洁生产是指对污染物的及时处理
B.清洁生产是指使用清洁能源
C.清洁生产是指生产过程的清洁
D.清洁生产指从原料、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和废物处理全过程都是清洁的
A
1.该酒精厂的厂址临近
原料产地 B. 消费市场
C. 动力基地 D. 科技发达地区
A
2.与该厂废弃物有关的大气环境问题是:
酸雨 B. 大气温室效应
C. 臭氧层空洞 D.扬尘
B
3.实施清洁生产后,该厂
A.实现了无废弃物排放
B.生产重点转向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C.隔断了与其他工厂的联系
D. 从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D
返回
表1资料表明,那时
A.美国能源利用效率最高
B.日本能源利用效率在降低
C.印度能源利用效率用发展趋势均优于我国
D.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于其他三国
返回
D(共26张PPT)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自主学案
关系思想从
明到
经历
展阶段
史前文

农业文明
然时期;工业
益尖锐时期
二、谋求人地关系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

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名为
纲领,明确指出,环境问题产

展方式和发展道路出了
差,人类要想继续生存和发展的话,就必须改变目前的发
展方式,走
道路
可持续发展

)定义:既要满足
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
足其需求的能
内涵:包
可持续发展三个方
可持续发展
内公平;②代际公平;③责
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
发展要具
原则:在某个国家或地区单独实现可
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只有全球协调一致共同奋斗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线
走进鄂尔多斯,随处可见的是防火瞭望塔。站
顶放眼望去,万顷碧波尽收眼底
带曾是寸草不生的沙地,被
为“明沙梁子”,被专家称之为“生态的癌症”。试
析内蒙古的生态环境为什么

类有何启
课前自测
属于史前文明时期人地关
A

C.恐惧依
①科学技
资源状况
会生产力和
4
D.③④4⑤
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矛盾最尖锐的时期是
A.自然经济时期
史前文明时期
C.农
明时期
4.人类
不境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主要
A.生产力的发展
类文明发展
知识的积累
D
推进,科技进步
5.下列行为中,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
A.斩伐养长,不失其时
B.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C.封山育林,永不采伐
D.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名师开讲
●●●●●●
史时期

适应被动
境,微弱生物资源破
史前文明
然的改造
规模改造、开发利
局部地区的环
明改造
地矛盾迅速激
类掠夺式开发资源出现地区性公害和全
性灾难
题日益突
协调
调发展
人类与环境
活动
影响作爪
通过人类的生产活动通过人类的消费活动
物质能
人类礼会
废弃物
通过人类的生产活动通过人类的消费活动
人类
反馈
景响
坏竞
图4—2-1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
类离不开环境
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
类为了生存和活动,必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禾
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
和生活
物要排放到环境
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容纳和
类作用
同时,环境也会把它所受到的
反过来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
的概念,其内涵
可持续发

内涵作
内容和要求
关系
要点用
生态、经济、社会
强调发展与资源和环境的
的持续发展相互
生态
承载能力相协调。它包括
基础
联系、相互制约,
持续
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两方
共同组成了一个
发展
面。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
复杂系统。经济
先要实现生态的持续发展
的发展要以环境
强调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和资源为基础,
经济更要追求质量、效益,节能环境的保护要依
持续
条件
和减少废物。环境保护需靠经济发展来提
发展中要依靠经济发展来提供必供必需的资金和
需的资金和技术
技术。生态持续
发展和经济持续
社会
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
发展的最终目的
持续

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是为了实现社会
发展
步相适应
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