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课件+教案+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2.1《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课件+教案+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2-06-25 11:33:00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使用说明:
课件使用按钮切换,不支持单击切换;
单击菜单可展开,再单击则隐藏;
课件中使用了大量flash动画控件,在动画播放过程中,需切换幻灯片其他项目,要在动画区域外单击一下;
请使用office 2002以上版本播放。
反气旋天气
气旋天气
准静止锋
暖锋天气
冷锋天气
气团和锋面
课堂练习
气团移动中,与前方不同性质的空气相接触,这个不同空气接触的交锋地带叫锋面,按移动特点可做相应的分类。
气团和锋面.swf
气团是指广大范围内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物理性质比较均匀或相似的大团空气,依据性质和源地可做相应的分类:
暖气团:其温度比经过地气温高,从低纬度地区向 较高纬度移动的气团常常是暖气团。
冷气团:其温度比经过地气温低,从高纬度地区向 较低纬度移动的气团常常是冷气团。
海洋气团:产生于海洋上空,湿度较大,温度冬夏 差异较小;
大陆气团:产生于内陆环境,空气干燥,温度冬夏 差异很大;
主页
练习
反气旋
气旋
准静止锋
暖锋
冷锋
气团
冷锋系统.swf
观看上面动画,思考回答问题:
主动移动的是什么气团?
锋面上为何容易成云致雨?
锋面过境时与过境后天气有何不同?
答案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锋面上暖气团被抬升,温度降低,水汽容易凝结,所以容易成云致雨;
冷锋过境,常有刮风、降温、降水天气;过境后,温湿度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主页
练习
反气旋
气旋
准静止锋
暖锋
冷锋
气团
请听解说
观看上面动画,思考回答问题:
主动移动的是什么气团?
锋面上为何容易成云致雨?
锋面过境时与过境后天气有何不同?
暖锋系统.swf
答案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锋面上暖气团被抬升,温度降低,水汽容易凝结,所以容易成云致雨;
暖锋过境,常形成连续性降水天气;过境后,温度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主页
练习
反气旋
气旋
准静止锋
暖锋
冷锋
气团
请听解说
当冷暖气团的势力相当,锋面移动很慢或长时间在一地徘徊,这种锋面称准静止锋。在它的控制下,常造成该地长时间的阴雨天气。
主页
练习
反气旋
气旋
准静止锋
暖锋
冷锋
气团
2、冬季,吹到云贵高原的东北季风受到该地西高东低的地形阻挡,与西南暖流相遇于东经104度左右地区。形成昆明准静止锋,受它影响,贵州高原冬雨连绵。 请看动画
1、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南方暖湿气流与北方冷空气在江淮地区对峙,这就是江淮准静止锋。在它的影响下,造成江淮地区长达20日的梅雨天气。 请看动画
江淮准静止锋.swf
昆明准静止锋.swf
气旋天气系统.swf
观看左面动画,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气旋系统产生于什么样的气压场?
北半球气旋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分别是怎样流动的?
气旋形成什么样的天气?
答案
气旋产生于低压区;
北半球气旋水平方向是沿逆时针方向辐聚,南半球则沿顺时针方向辐聚,垂直方向上气流上升。
因为气旋中心上升,水汽冷却易凝结,所以气旋控制区多阴雨天气。
主页
练习
反气旋
气旋
准静止锋
暖锋
冷锋
气团
反气旋系统.swf
观看右侧动画,思考回答问题:
反气旋系统产生于什么样的气压场?
北半球反气旋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分别是怎样流动的?
反气旋形成什么样的天气?
反气旋产生于高压区;
北半球反气旋水平方向气流沿顺时针方向辐散,南半球则相反,垂直方向上气流下沉。
因为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水汽不易凝结,所以反气旋控制区天气晴朗。
答案
主页
练习
反气旋
气旋
准静止锋
暖锋
冷锋
气团
请听解说
-10
-8
-6
-4
-2
0
2
4
1、下图是华北平原1999年1月某日的气温分布,由此推断冷气团、暖气团、锋的位置以及未来天气的变化情况;
注:点击题号看题,点击笑脸看答案!
6
5
4
3
2
1
题号
主页
练习
反气旋
气旋
准静止锋
暖锋
冷锋
气团
-10
-8
-6
-4
-2
0
2
4
1、下图是华北平原1999年1月某日的气温分布,由此推断冷气团、暖气团、锋的位置以及未来天气的变化情况;
冷气团
暖气团
注:点击题号看题,点击笑脸看答案!
6
5
4
3
2
1
题号
主页
练习
反气旋
气旋
准静止锋
暖锋
冷锋
气团
2、填表比较冷 锋和暖锋的天 气过程:
过境后
过境时
过境前
暖锋
冷锋
注:点击题号看题,点击笑脸看答案!
6
5
4
3
2
1
题号
主页
练习
反气旋
气旋
准静止锋
暖锋
冷锋
气团
2、填表比较冷 锋和暖锋的天 气过程:
过境后
过境时
过境前
暖锋
冷锋
温度升高,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温、湿度下降、气压升,高转晴。
常有连续性降水天气
刮风、降温、雨雪天气;
气温较低、晴;
晴暖;
注:点击题号看题,点击笑脸看答案!
6
5
4
3
2
1
题号
主页
练习
反气旋
气旋
准静止锋
暖锋
冷锋
气团
3、读下面天气图,回答问题: B、C各吹什么风? B ;C ;
甲乙分别是 锋和 锋;
甲、乙两锋分别向 和 移动;
ABCD四点中可能有降水的是 ;
990
1000
1010
A
B
C
D


注:点击题号看题,点击笑脸看答案!
6
5
4
3
2
1
题号
主页
练习
反气旋
气旋
准静止锋
暖锋
冷锋
气团
3、读下面天气图,回答问题: B、C各吹什么风? B ;C ;
甲乙分别是 锋和 锋;
甲、乙两锋分别向 和 移动;
ABCD四点中可能有降水的是 ;
990
1000
1010
A
B
C
D


东南风
西北风


东南
西北
BD
注:点击题号看题,点击笑脸看答案!
6
5
4
3
2
1
题号
主页
练习
反气旋
气旋
准静止锋
暖锋
冷锋
气团
4、请在下图中的线条上添加箭头正确表示气旋和反气旋的气流运动:


注:点击题号看题,点击笑脸看答案!
6
5
4
3
2
1
题号
主页
练习
反气旋
气旋
准静止锋
暖锋
冷锋
气团
4、请在下图中的线条上添加箭头正确表示气旋和反气旋的气流运动:


注:点击题号看题,点击笑脸看答案!
6
5
4
3
2
1
题号
主页
练习
反气旋
气旋
准静止锋
暖锋
冷锋
气团
举例
天气特点
气流状况
气压场
反气旋
气旋
天气系统
5、请填表:
注:点击题号看题,点击笑脸看答案!
6
5
4
3
2
1
题号
主页
练习
反气旋
气旋
准静止锋
暖锋
冷锋
气团
举例
天气特点
气流状况
气压场
反气旋
气旋
天气系统
长江中下游伏旱
温带气旋、台风
天气晴朗
多阴雨天气
辐散下沉
辐合上升
高压区
低压区
5、请填表:
注:点击题号看题,点击笑脸看答案!
6
5
4
3
2
1
题号
主页
练习
反气旋
气旋
准静止锋
暖锋
冷锋
气团
6、下图四条曲线表示不同的天气系统 过境的气压变化情况,试判断它们各是 什么天气系统?
P
A
B
C
t
A ;B ; C ;
注:点击题号看题,点击笑脸看答案!
6
5
4
3
2
1
题号
主页
练习
反气旋
气旋
准静止锋
暖锋
冷锋
气团
6、下图四条曲线表示不同的天气系统 过境的气压变化情况,试判断它们各是 什么天气系统?
P
A
B
C
t
A ;B ; C ;
冷锋
气旋
暖锋
注:点击题号看题,点击笑脸看答案!
6
5
4
3
2
1
题号
主页
练习
反气旋
气旋
准静止锋
暖锋
冷锋
气团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注意事项:1.本卷共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一、单选题( 小题,每小题 分)
1.大气中含量虽很少,却是天气变化重要角色的物质是
A.二氧化碳和臭氧 B.氩和氖 C.水汽和杂质 D.氮和氧
2.“蓝蓝的天上白月漂”,天空呈蓝色、云为白色的原因分别是
A.散射和反射 B.吸收和反射 C.散射和吸收 D.反射和散射
3.下图为“大气热力作用示意简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晴朗天空呈现蔚蓝色是因为①的作用
B.秋末傍晚施放烟雾能预防农作物遭受冻害是因为②的作用
C.青藏高原比同纬度四川盆地昼夜温差大只是因为③的作用
D.夏季白天多云气温比晴天低是因为④的作用
4.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地某月的气温分布情况。读图回答
从气温分布情况判断,F处(图中阴影部分)不可能为
A.山峰 B.盆地 C.湖泊 D.城市
5.每到节日盛典,人们常常利用放气球的形式进行庆祝,据此完成如果气球在正常的天气下刚刚释放时其水平运动的方向是向东北方向,则释放的城市可能是
A.伦敦 B. 开普顿 C. 新加坡 D.郑州
6.下图表示我国正在实施的某一自然资源跨区域调配起讫省区。读图回答
为加强区域合作,乙区域的某一企业代表团包机到甲区域考察,发现返程时所耗时间比出发时要少许多,其主要原因是
A.受高空西风气流的影响 B.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C.受时差的影响 D 受地形状况的影响
7.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正处于降水较少季节的城市是
A.罗马 B.汉堡 C.鹿特丹 D.哥本哈根
8.下列几种环流形式不正确的是
9.北回归线沿线附近是世界上降水较少的地带,而中国的云南、广西、广东、台湾都在北回归线附近却降水丰富,主要原因是
A.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 B.海陆热力差异大
C.不同锋面的移动造成的 D.副热带高气压带的移动造成的
10.下图为我国某地夏季某日天气系统示意图,甲、乙、丙、丁四地为该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四个城市。甲地气压990百帕。读图完成
当前丙地潜水补给量比丁地多,下列原因中最不可能的是:
A.丙地地形比丁地平坦 B.丙地植被较丁地覆盖率高
C.丙地地表水较丁地丰富 D.丙地当前处于雨区,丁地为晴天
11.某国邀请我国共同开发其一小岛(该岛不足10平方千米与北京时差不超过2小时)。有关专家对该岛的勘探考察后发现:该岛呈长条状,东北——西南走向。西北高东南低。岛上最高峰海拔850米,峰顶有一个火山口积水而形成的湖泊从该湖发育一条河流,在山的东南侧蜿蜒流过,长约8千米。岛的四周都有较宽的平坦沙滩。岛上树木郁郁葱葱,山麓地带散布着多处温泉,岛上常年盛行东南风。据此回答该岛
A.位于南半球,主要属热带雨林气候 B.位于西半球,可能是火山作用形成的
C.位于北半球,属温带海洋性气候 D.沿海水域不可能有珊瑚礁出现
12.读下图,回答
导致该地区气候类型与同纬度主导气候类型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太阳辐射 B.洋流 C.地形 D.大气环流
13.2008年我国第一个海岛核电站——投资512亿元的福建宁德核电站于2月18日动工兴建。而位于福州郊区的福清核电项目,近日也收到国家发改委的批复,同意其一期工程开展前期工作。据此回答除核能资源外,福建省还具有开发潜力的新能源是
A.地热 B.天然气 C.风能 D.太阳能
14.读“美国某城市某年8月某日22时等温线图”,回答
O、P两点的温差最大可超过
A.4 °C B.3° C C.2 °C D.1°C
15.《齐民要术》中描述:“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据此回答“天雨新晴,北风寒彻”造成“是夜必霜”,其原因是。
A.雨后的夜晚气温必定很低 B.受冷气团影响,加上晴朗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
C.晴朗夜晚地面辐射减弱 D.晴朗夜晚地面辐射增强
二、综合题( 小题,每小题 分)
16.读“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图中左侧是“某季节影响气候形成的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气压带为 带,此时正值北半球的 季,④地气候特点是 。
(2)⑤地气候类型为 ,其分布规律是 ;该气候因常年受 的影响具有 特点;图中数码所代表的气候类型中,因全年受单一气压带控制形成的气候还有 (填数码)。
(3)②、⑥两种气候类型为:②是 、⑥是 ,该两种气候的相同点是 。
17.下图为某日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气压分布状况看,乙处为______,丙地吹 风
(2)北京与东京相比,风力较大的是 ,其原因是________。
(3)试比较郑州、西安两地在气压方面的不同点及产生的原因。 。
(4)郑州未来天气如何
18.下图中a为等温线,b为锋线(锋面与地面交线),虚线范围内为雨区且b向偏北方向移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地区位于 (南、北)半球,锋面b按性质划分属于 锋。
(2)当前,甲、乙两处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 。为什么
(3)甲处未来三、四天内天气如何变化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小题,每小题 分)
1.C 2.A 3.D 4.A 5.A 6.A 7.A 8.A 9.B 10.D 11.A 12.C 13.C 14.A 15.B
二、综合题( 小题,每小题 分)
16.(1)副热带高气压带 夏季 炎热干燥
(2)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西风带 全年温和多雨 ①③
(3)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干湿两季
17.(1) 低压中心 东北
(2)北京 图中北京的等压线比东京密集,说明北京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于东京,所以北京的风力较大。
(3)不同点:郑州气压较低,西安气压较高。 原因:郑州处于冷锋过境前,受锋前暖气团控制;西安处于冷锋过境后,受锋后冷气团控制。
(4)锋面过境时,风速增大,产生降水,降温等天气.过境后,冷气团控制,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18.(1)南;冷
(2)甲;受暖气团控制,晴朗无云,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晚上大气逆辐射作用弱。
(3)先(过境时)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出现较大的风或阴雨天气,随后(过境后)天气转晴,气温较低,气压较高。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1 大气的热状况和大气运动
第一课时
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位于中国地图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是“大气运动”这个重要内容的开篇和基础性的内容。“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重要天气系统”奠定知识基础,也是分析气候类型的形成和天气变化所要依据的重要知识。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以及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
能力目标: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培养学生从学习中和生活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实际应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
难点:风的形成过程及等压线图上风向的判别。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节课的教法指导思想是:利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热情参与,积极思考,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具体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获得知识,验证结果。
图式教学法:学生绘图、析图。
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
情境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Flash动画,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缺陷。
三、教学过程:
解决步骤:
1、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
播放Flash课件中插入的2003年9月2日发生在
深圳市的13号台风“杜鹃”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感受
一下大气运动的真实情况,并提出如下问题:大气为什
么会运动?运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大气是怎样运动的?
从而导入新的课题。
(板书课题:大气运动)
知识准备: 设计意图
(1)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演示:在空地上烧废纸,让学生注意观察灰烬的运
动情况,并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2)一般情况下,气温高处气压低,气温低处气压高;
空气密度大,气压高,反之小。
(3)一般情况下,空气从气压高处流向气压低处。
(4)一般情况下,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海拔越低,气压越高。
有了以上知识后,可以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了。
(板书:一、热力环流的形成)
3、展示课件或在黑板上画出如下图:
B(热) A(冷) C(热)
并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讨论:
A、B、C三地为什么会有冷热差异?A、B、C三地气压
将发生怎样的变化?空气将发生怎样的运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到讲台上画出热力环流图。
然后,再用课件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如下图)
高 低 高
低 高 低
B(热) A(冷) C(热)
4、据热力环流的形成示意图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
问题。
实际上,一些用心的同学在老师讲解的过程中就有
可能发现了问题,如:为什么示意图上,海拔高处的气
压比海拔低处的气压还高呢?为什么图上有的地方,大
气从低压处流向高压处呢?等等。
结论是:冷热不均是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
(板书: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各地冷热不均。)
5、理论联系实际
让学生利用热力环流形成原理知识分析“城市风”、
山谷风、海陆风的形成原因。并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
作用,展示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的形成过程,将取
得很好的较果。
6、案例分析: 设计意图
下图中商业区和住宅区的居民发现,当地每天
大气污染的程度有明显的日变化,试分析讨论当地大气
污染的日变化特点,并说明理由。由于资金的原因,该
城市的工业区、商业、文化及住宅区的布局暂时不能作
大规模调整。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减轻商业、文化及住
宅区所受的大气污染?
7、承转:
从上面的学习中,我们发现大气运动有垂直方向上
的运动和水平方向上的运动,水平方向上的大气运动就
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风,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风的形
成知识。
(板书: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形成)
解决步骤:
1、旧知链接:(可让学生回答)
(1)、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向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垂直。
(2)等压线的定义: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值相等的点
的连线。
(3)、风向的定义:风的来向。
(4)、摩擦力方向的特点:与运动物体的方向相反。
2、新知讲授:
(1)、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定义:促使空气由高压流向低
压的力,方向由高压指向,并且垂直等压线。
(板书:1、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定义:)
(2)、形成风的三种情况:
此内容是本课时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学生掌握重点
突破难点,课件展示形成风的三种情况(以北半球为例),
边展示课件,边讲解。并不断提醒学生三个力与风向之
间的关系。
1015 1015 1015
1000 1000 1000
水平气压梯度力 考虑地转偏向力 再考虑摩擦力
风向 气压梯度力 摩擦力
地转偏向力
然后,要学生上讲台画出风向(以南半球为例),进一 设计意图
步巩固所学。
(板书:2、形成风的三种情况)
3、问题探讨:
利用物理学中“力的合成”知识,从理论上分析:
(1)两个力作用下形成的高空风风向是否有可能与等
压线斜交?
(2)三个力作用下形成的近地面风风向是否有可能与
等压线平行?
4、名题点击:
下图中ABCD为北半球中纬度海平面上的点A、B两点水
的沸点为99.95℃,C、D两点水的沸点为99.80℃。关于
图中O点的风向正确的是:
A、西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东南风
5、引导学生进行本课小结:
一、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二、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地面的冷热不均
三、形成风的三种情况: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再考虑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再考虑摩擦力的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6、作业布置:
1、下图为南半球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图1),风向正确的是:
2、让有FLASH知识的同学设计一个“热力环流的形成”的动画图,
并在班上展示给学生看。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
一、学习目标:在理解热力环流的基础上,理解三圈环流,并能绘制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示意图结合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二、教学重点难点与难点: 1.三圈环流
2.气压带和风带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难点:重点即难点
课时:2课时
一、三圈环流
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海洋 陆地
7月份 副热带高压 亚洲低压
1月份 副极地低压 亚洲高压
三、季风环流
概念、成因、分布及特点
教学过程
【复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大气运动最经常的是哪两种形式?
【引入】
我们已经知道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这也造成了高低纬度间温度的差异。那么,这种温度差异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讲授】
1.大气环流的概念及作用
阅读课本P41,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及作用。
概念: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作用: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2.大气环流的成因及单圈环流
成因1:高低纬度间温度的差异
结果1:形成单圈环流           
成因2:地转偏向力 
结果2:形成三圈环流
3.低纬环流
赤道上空:南风→西南风→西风
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向北流,形成南风;          
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南风不断偏转成西南风;到30°N附近形成西风
结果:形成副热带高压带
4.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副高→西南风(盛行西风)
极地高压→东北风(极地东风)
小结:南半球相反。
5.气压带和风带
读图2.16,了解全球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位置。
注意南北半球的比较。
6.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读图2.17,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1)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2)北半球:大致夏半年北移,冬半年南移。
(3)结论:不同季节出现完全不同的天气、气候状况。
【总结】
本节课的重点是1.三圈环流 2.气压带和风带
【巩固】
读右图,按要求完成:
1.在图中画箭头表示组成环流的气流方向。
2.写出气压带A、B的名称,分析它们的不同成因。
3.写出风带C、D、E的名称,说明它们的风向分析它们的成因。
【布置作业】复习本节
第三课时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一、学习目标:1.观察“模拟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实验,说出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2.阅读“1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和“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说出北半球冬、夏季海陆气压中心的变化,并列表比较。3.运用“亚洲冬季风和夏季风形成示意”图,说出东亚季风风向的季节变化,分析归纳东亚季风的成因。二、重点和难点:重点:东亚季风的成因;难点: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冬夏季海陆气压活动中心的变化。三、教学方式:探究式、讲授式四、教学流程:
课标要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人:上节课同学们学习的大气环流是假设地表是均匀的,如果考虑到实际情况中的海陆分布、地形、地势起伏等因素的影响,大气环流将比上述情况复杂的多。提问:夏季,到海滨游泳,沙滩和海水的温度有什么不同?实验:“模拟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开灯5—10分钟后提问:水和沙的温度有何变化?关灯5—10分钟后提问:水和沙的温度有何变化?如何解释这种现象?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小结:引导学生分析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及温度变化对气压的影响。多媒体演示:[夏季] 低压 高压 热 [冬季] 高压 低压 冷出示:1、7月等压线图,引导学生读图:提问:1月北半球亚欧大陆和太平洋的气压状况?7月北半球亚欧大陆和太平洋的气压状况?小结:亚欧大陆北太平洋1月7月过渡: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1、7月海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这种变化对东亚冬夏季风向有何影响?引导学生阅读:“亚洲冬季风和夏季风形成示意”图,提问:1月、7月季风源地、风向? 明确季风的概念。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的变化-------季风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东亚季风的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东亚季风的主要原因。小结:冬季风夏季风源地性质风向形成原因课堂小结: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夏海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东亚季风的成因。 思考、回答观察并回答观察读图回答归纳、总结、填表学生读图获取信息回答学生总结归纳东亚季风的成因归纳、总结、填表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观察探究问题的能力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总结、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总结、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实验(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变化----东亚季风的形成
海陆分布
第四课时
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一、课标要求: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具体要求:运用锋面、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示意图,描绘其主要天气特点,运用简易天气图,分析天气情况。活动建议:组织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影响本地区常见的天气系统,并指导学生运用简易天气图分析这些天气系统的特点。二、学习目标:1.从图片和简易图中,了解气团(冷气团、暖气团)的概念;锋的概念与分类;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的概念。 2.运用简易天气图从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风等几方面分析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其气流特点,并综合出各种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3.结合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说明其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三、重点和难点:重点:1、了解天气系统及其形成原因。 2、简易天气图的阅读难点: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系统,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四、教学方式 :指导观察法、探究法借助现代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五、教学流程
课标要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教学或活动建议:组织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影响本地区常见的天气系统,并指导学生运用简易天气图分析这些天气系统的特点。 导入新课: 演示最近几日北京地区的天气预报(选择我国受冷锋、暖锋活动影响的天气预报图)。引出影响天气变化的主要天气系统。分析:依据预报内容:介绍冷锋、暖锋、低压、高压、气旋、反气旋这些是天气系统,由于不同天气系统的影响,而出现不同的天气状况。这一节主要学习《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一、锋面与天气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画图并讲解气团(冷气团、暖气团)、锋(锋面、锋线)的概念。演示:冷锋形成的动画, 〔问题探究〕1、 什么是冷锋?冷锋是如何影响天气变化的(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状况如何)?2、 绘制冷锋天气及符号图,指出气团的移动方向及及性质、降水区域的分布?演示:暖锋形成的动画 〔问题探究〕1、 什么是暖锋?暖锋是如何影响天气变化的?(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状况如何?) 2、 绘制暖锋天气及符号图,分析气团的移动方向及性质、降水区域的分布?3.比较冷暖锋的异同? 分析,列表比较冷锋和暖锋:类 型冷 锋暖 锋概 念天 气状 况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举 例分析“黄梅时节家家雨,清明时节雨纷纷”与哪种锋的活动有关?分析这种天气现象在我国的分布?提问:什么叫准静止锋?其天气特征如何?承转: 选择当地受高压或低压活动影响的天气预报图。下面我们来学习另一种形式的天气系统,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系统。二、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演示“北半球气旋、反气旋及天气”。根据北半球的图,指导学生画出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的气流运动图。手势演示气旋、反气旋的气流运动方向(北半球右手、南半球左手),并出示手势图。提问:(1)气旋的水平气流由四周向中心运动,那么中心的气流将如何运动?气温如何变化?天气状况如何?(2)反气旋的水平气流由中心向四周运动,那么中心的气流将如何运动?气温如何变化?天气状况如何? 请绘制北半球气旋和反气旋的水平风向示意图(即绘制图中各点的近地面风向),并简短描述它们的水平气流特征。 天气系统 气旋 反气旋 气压状况水平气流状况北半球南半球中心气流状况 天气状况白斑病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对每天的天气预报不再陌生,更希望同学们能够把所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指导生活。 学生观看简易天气符号;观察身边天气状况; 阅读课文了解气团知识, 观察思考结合课文2-1-7示意图,思考回答 观察思考结合课文2-1-8示意图,思考回答 观察、分析学生填表对比学生阅读教材,回答 学生观察分析 练习绘制示意图学生填表分析、对比识读简易天气图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对天气预报的叙述,激起学生对本堂课的兴趣,同时又引入正课。 引导自学,掌握基本概念。为“锋面天气”作铺垫。 观察感知,加深理解锋面概念及天气状况培养学生处理图文信息,提高观察辨别能力深化对地理事象发展过程的认识激发兴趣,鼓励参与,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归纳能力,强化理解。。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理解低气压系统、高压系统对天气的影响培养学生处理图文信息,提高观察辨别能力深化对地理事象发展过程的认识
创设情境,引入正题。
为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和思考提供必要的知识。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设计意图:
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自主探究学习,并培养、训练学生的绘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一。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更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上冷热不均现象无处不在,让学生利用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之一。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加深和巩固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
为下面的学习打下知识基础。
充分利用Flash多媒体动画课件,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缺点,突破教学难点。
在以往的教学中常有学生提出此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可以提高学生学科间知识的迁移能力。
讲练结合,不仅可以很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且学生对好的题目很感兴趣,容易接受,效果好。
课后巩固和强化所学内容。
90°N   60°N   30°N    0°
冷却
受热
冷却
图1单圈环流
暖而轻的气流
冷而重的气流
极  锋
极地高压
副极地低压
副热带高压
高纬环流
中纬环流
冷而重的气流
中纬和高纬环流
极锋
90°N   60°N   30°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