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一、选择题
图中的数字表示内、外力作用,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各数字与地质作用相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固结成岩作用 B.②—风化作用
C.③—变质作用 D.④—侵蚀作用
2.④过程最终形成的岩石可能是( )
A.石灰岩 B.花岗岩
C.大理岩 D.砂岩
【解析】 读图分析可知,①为固结成岩作用,②为侵蚀、搬运、堆积作用,③为重熔再生作用,④为冷却凝固作用。
【答案】 1.A 2.B
读下图,完成3~5题。
3.按照发生的顺序,下列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①③② D.②①③
4.图中所示的地理现象,可能位于( )
A.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张裂地带
B.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地带
C.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的碰撞地带
D.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的张裂地带
5.图中所示的地理现象,可能是( )
①裂谷 ②海岭 ③山系 ④海沟
A.①④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②表示板块张裂,岩浆上升,地表开始隆起;③表示板块张裂处扩大,地壳变薄,岩浆上升明显;①表示岩层断裂,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图中表示的现象发生在板块的张裂地带,张裂处的板块高度相当,没有明显的高低起伏,应该同为大洋板块或大陆板块。图中所示现象如果是两个大陆板块张裂则形成裂谷,如果是两个大洋板块张裂而形成海沟。
【答案】 3.B 4.D 5.A
读下图,完成6~8题。
6.图中所示的区域,应是( )
A.冲积平原 B.河谷平原
C.流域 D.低地
7.形成该区域的作用,主要是( )
A.地质作用 B.内力作用
C.外力作用 D.流水作用
8.图中字母N表示的地理事象是( )
A.分水岭 B.山脊
C.刃脊 D.等高线
【解析】 如图所示是由分水线所包围的河流集水区,这样的区域称为流域。冲积平面一般位于河流的中下游地区。河谷平原是分布在河道周围的宽阔的平地。从图中看出,流域的各种地形单元都是由流水的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形成的。N是流域的分界线,图中流域的界线是山地,分水岭是该流域的分界线。
【答案】 6.C 7.D 8.A
读下图,完成9~10题。
9.图中各岩层、岩体的生成时代按由老到新的顺序依次是( )
A.花岗岩、玄武岩、砾岩、页岩、石灰岩
B.石灰岩、页岩、砾岩、玄武岩、花岗岩
C.石灰岩、页岩、花岗岩、玄武岩、砾岩
D.砾岩、花岗岩、页岩、玄武岩、石灰岩
10.M岩石为( )
A.花岗岩 B.煤炭
C.板岩 D.大理岩
【解析】 沉积岩层的新老关系一般是:下层岩层老,上层岩层新,故岩层的新老排列为:石灰岩、页岩、砾岩;又从图中可以看出,砾岩内无侵入岩,故花岗岩和玄武岩形成的年代更早。M岩石在花岗岩与石灰岩之间,是由石灰岩变质作用形成的大理岩。
【答案】 9.C 10.D
下图是某地区地表形态演变示意图,读图完成11~13题。
11.M地的地质构造是( )
A.背斜 B.盆地
C.地垒 D.地堑
【解析】 由图中M处的地表形态来看,应是谷地,故排除C选项,B选项描述的是地表形态而非地质构造,故也不正确;从图中地层剖面分析,该处地层没有发生明显的弯曲变形,但M谷地两侧的坡面坡度较大,故推测其应为断层活动引起的,正确答案应为D项。
【答案】 D
12.引起该地区地表形态演变最主要的外部营力是( )
A.流水 B.风力
C.冰川 D.波浪
【解析】 分析该地区地表形态演变的最主要的外部营力,应从该处的整体环境特征入手。此题中,对该地环境暗示最为明显的是图中的盐湖,盐湖形成的地区应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气候较干燥的地区,由此得知该地区应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这样的地区外力作用应以风力作用为主。
【答案】 B
13.阶段Ⅱ中,R地常见的地貌类型是( )
A.冰斗 B.风蚀蘑菇
C.海蚀崖 D.瀑布陡崖
【解析】 根据上题的推理可知该地区的外力作用主要为风力作用,题中所给四个选项中,冰斗为冰蚀地貌,海蚀崖为海蚀地貌,瀑布陡崖为流水侵蚀地貌,B选项中的地貌是由风力侵蚀形成的。
【答案】 B
二、综合题
14.下图是某地的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地质构造类型有甲 ,乙 ,a、b 。
(2)该地地壳受到了 方向力的作用,属于 力(拉张力或挤压力)。当时的地壳运动表现为 运动和 运动,起主导作用的是 运动。
(3)在地貌上,甲构造顶部岩层缺失的原因是 ,褶皱构造上覆岩石是由 作用形成的;据此,可推断这一地区的地壳运动情况为 。
(4)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在 地;原因是 。若想打一眼深水井,应选择在 地;钻探石油应该选择 地,原因是 。
【解析】 第(1)、(2)题要求据图判断,经过读图可以知道甲地岩层向上凸起,应为背斜构造;乙地岩层下凹,应为向斜。a、b两侧岩块有明显错动、位移,应为断层。且由图示方向,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可知,该地地壳受到了来自南北方向的水平挤压力的作用,导致岩层发生了南北方向的水平移动,形成东西走向的弯曲变形。当时的地壳运动表现为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两类,其中水平运动起着主导作用。又由图分析:甲构造属于背斜,顶部岩层因受张力作用,易被外力风化、侵蚀;褶皱构造上面又形成了新的地层,说明该地地壳后来发生了下降运动,形成了沉积环境,为外力沉积提供了基础,据此易得出第(3)题的正确答案。对于第(4)题,甲地属于背斜构造,上拱的岩层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且地下水沿岩层向两侧渗流,有利于保持隧道的干燥,成为隧道的选择地点。反之,乙地为向斜构造,岩层下凹缺少支撑功能,稳定性差,且地下水沿岩层向隧道内渗流,导致隧道潮湿,不能修建隧道。另外,甲地为背斜,岩层上拱,容易形成储油构造,且其中的隔水层能防止石油、天然气挥发,有利于其富集。
【答案】 (1)背斜 向斜 断层
(2)南北 挤压 水平 升降 水平
(3)背斜顶部因受张力,易被侵蚀 外力沉积 先是地壳运动使岩层褶皱,地面隆起或凹陷,接受外力侵蚀,以后地壳下沉,接受外力沉积
(4)甲 上拱的岩层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且地下水沿岩层向两侧渗流,有利于保持隧道的干燥 乙 甲 岩层上拱,容易形成储油构造,且其中的隔水层能防止石油、天然气挥发,有利于其富集
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河床物质颗粒划分标准。
粒级 胶泥 泥
沙 砂 卵石
细 中 粗 细 粗 小 大
粒径(mm) 0.001~0.01 0.01~0.1 0.1~0.2 0.2~0.6 0.6~2 2~6 6~20 20~60 60~200
材料二 下图为侵蚀、搬运、沉积和流速的关系图,横坐标表示物质颗粒的直径,纵坐标表示速度。
材料三 某河流三个河床沉积断面图。
(1)对比材料一、二,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沉降速度与泥沙粒径成正比关系
B.泥沙粒径越小越容易被侵蚀
C.在一定粒径范围内,流速小于沉降速度便发生沉积
D.1厘米/秒的流速能搬运走1毫米粒径的泥沙
(2)材料二显示: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外力作用。对于粒径为0.001~0.01毫米的河床物质,流水作用则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两种外力作用,河流流速在100厘米/秒时对粒径大于10毫米的河床物质基本上没有________作用。
(3)对比材料二、三,试判断A、B、C三个断面的流速大小为________。如果三个断面分别对应河流上、中、下游,则:A对应________河段,B对应________河段,C对应________河段。
(4)综合上述分析可知:一般情况下,流水速度越大,流水的________、________作用越强,河流物质的粒径越大,________现象越明显。
(5)下列现象不能用材料二图示原理解释的是( )
A.上海港航道淤塞
B.东非大裂谷两边形成悬崖峭壁
C.莱茵河上游的“V”形谷
D.尼罗河河口三角洲
【解析】 分析材料一、二可知,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侵蚀、搬运、沉积三种外力作用,由图中看,河床物质颗粒很小的胶泥类物质抗侵蚀能力比泥类物质强,而且粒径在0.001到0.01之间的物质,尽管流速很小时,也不发生沉积现象,而粒径较大的物质,一旦流速小于沉降速度,便由搬运现象转为沉积现象,由此可判断材料三中的三个断面中A为中游,B为上游,C为下游。
【答案】 (1)C
(2)侵蚀 搬运 沉积 搬运 沉积 搬运
(3)B>A>C 中游 上游 下游
(4)侵蚀 搬运 沉积 (5)B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3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了解内、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了解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成的相对应的地貌;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阅图,学生能够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并能利用地质构造的规律去指导生产实践;通过阅图,学生能够自已学会分析内力、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能够应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地理现象。
德育情感目标:通过地壳运动及地壳物质的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学生科学美的观念。
教学重点: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貌的影响;
教学难点:读图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方法:课件演示法;比较法;读图分析讨论法;有条件的地方到野外实地考察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
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及在山上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提出问题:
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岩层中发现了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呢?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喜马拉雅山上海洋生物化石的发现,说明在许多万年之前,喜马拉雅山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使这个地区的海底抬升成为陆地,地表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学生活动:
你还能举一些反映地壳运动或者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例子吗?
教师提问:
那么,地壳为何会运动、地表形态为什么会不断的发生变化?运动和变化的力量来自哪里呢?从而引入地质作用的教学。
(板书:一、地质作用:)
(板书:1、地质作用的含义:)
教师讲解:
我们把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地质作用。
及时检测:
下列地理事物和现象中,不属于地质作用的是:
A、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B、大寨梯田
C、岩层的断裂、错位 D、荷兰的围海造田
E、月球表面的环形山
(板书:2、地质作用的分类:)
教师讲解:
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列表如下,学生阅读教材完成
下表:
分类 能量来源 主要的表现形式 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学生思考回答:
(1)二千万年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约2万米,可珠峰海拔只有8848.13米,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地壳抬升的同时,外力作用就不停地影响。
(2)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输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可是千百年来,渤海的轮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这又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这是渤海地区地壳不断下沉的结果。
教师总结:
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内力作用一般起主导作用。但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有差异的。
(板书:二、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板书:1、岩浆活动:)
教师讲解:
课件展示一些有关火山活动的图片或视频片断,让学生感受岩浆活动的特点。然后提出下列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
(1)岩浆活动与火山喷发是一回事吗?(不是一回事)
(2)岩浆活动的结果形成了哪种岩石?(岩浆岩)
(3)根据初中所学的地理知识以及我们的经验,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有什么样的影响?
(火山湖、火山岛、火山锥地形)
课件展示下面的例子:
(1)有句成语叫“稳如泰山”。其实泰山并不稳,泰山每年都在以极小的速度上升。
(2)“地球上最大的伤疤”东非大裂谷是非洲大陆“一分为二”产生新大洋的序幕。这里地壳下面的地幔物质上升分流,使得地壳水平张裂而形成为裂谷。它的张裂速度似乎很慢,近二百万年以来的平均扩张速度每年2~5厘米。尽管如此,它的北段已经裂开为一道窄海(红海)。照此下去,1亿年以后新的大洋将会在这里产生。
教师提问:
上面两个例子说明了内力作用的哪种形式?两个例子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
地壳运动;其中,第一个例子是指地壳运动中的升降运动;第二个例子是指地壳运动中的水平运动。
(板书:2、地壳运动:升降运动、水平运动)
教师讲解:
地壳运动常常在地壳中留下“足迹”,叫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有力证据。常见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
(动画演示褶皱的形成)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褶皱(背斜、向斜)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向斜常成为谷地。但有时会出现地形倒置的形象,即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可以动画演示地形倒置形象)
(动画演示断层的形成)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断层(地垒、地堑)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在地貌上,地垒常形成块状山地,如华山、庐山等;地堑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如东非大裂谷,我国的渭河、汾河谷地等。
理论联系实际:
课件展示下列图片,让学生讨论地质构造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关系。
(1)利用物理学中的比重知识,分析讨论:为什么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2)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当中积累了许多找水的经验,例如“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3)假如你是一位地质工程师,如果在C图中要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遂道,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地?
学生讨论略。
(板书:3、变质作用:)
学生自学教材,教师作简要说明:
变质作用的结果是形成了变质岩,如我们家庭装修用的大理岩即为一种典型的变质岩。
课件展示一些地震造成的危害图片、地震分布图,引入地震教学:
(板书:4、地震:)
教师提问:
地震是怎样产生的?地震主要有哪些类型?
学生答:略。
教师提问:从地震分布图上看,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这样分布?我国的地震多吗?
教师补充:
世界上大部分地震与地质构造有关,在板块边缘地带,地壳不稳定,容易出现地震,从图上可以看出,地震带正是处在板块交界处,尤其是环太平洋地带是世界最主要的地震带。我国由于靠近板块交界处,所以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承转:
有人说,内力作用为地表形态的形成提供了“粗毛坯”,而外力作用则是一位雕塑家,不断地把“粗毛坯”精雕细刻成千姿百态的形态。为什么这样说呢?
(板书: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课件展示“外力作用的杰作”系列图片:
在播放每幅图片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每幅图片是由什么外力作用形成的,然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1、风化作用: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作用。结果是:使岩石破碎,形成风化壳。
2、流水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瀑布、岩溶地貌、峡谷等地表形态。
流水沉积作用:形成三角洲、冲积扇、冲积平原、冲积岛等地表形态。
3、风力作用 风力侵蚀作用:风蚀谷地、风蚀城堡(魔鬼城)、风蚀蘑菇等地表形态。
风力沉积作用:沙丘、黄土堆积等地貌。
知识拓展、应用:
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及外力作用的特点,达到知识的深化与活学活用的目的,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可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讨论:
1、黄河三角洲及河口沿岸地区,平均每年向渤海推进1.5-3公里,每年新造陆23-28平方公里。“昨日沧海,今日桑田”在此得以实现。试解释这种现象。
2、埃及开罗附近有号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已有5000余年的历史了。其中,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原塔高146.58米,而现在只有138米高。那么,是谁有那么大的能耐把金字塔削低了呢?
3、我们知道,桂林山水有“甲天下”之说,那么你知道桂林山水这种地貌属于哪种地貌类型吗?这种地貌的形成主要在什么力的作用下形成的?联系化学知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地貌的形成过程。
承转:
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岩石圈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跟所有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的特点一样,岩石圈的组成物质也处于不停的更新循环的过程中。
(板书: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学生阅读教材、并分析“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根据“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一说各物质循环过程发生的条件?
简要叙述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师总结:
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是内外力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可以简要的总结为:岩浆变为各类岩石,各类岩石又变为新的岩浆的过程。
地壳物质循环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由于这个过程需要的时间很漫长,有的要经过几亿年,从这个意义上说,岩石和矿产是不可再生的。我们之所以要大力提倡保护和合理利用地下矿藏,原因也即在此。
本节课板书设计:
一、地质作用:
1、地质作用的含义: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地质作用。
2、地质作用的分类: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分类 能量来源 主要的表现形式 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岩浆活动:
2、地壳运动:升降运动、水平运动
褶皱: 背斜常成为山岭,向斜常成为谷地。地形倒置形象:即背斜成谷,地质构造类型:向斜成山。
断层:地垒常形成块状山地;地堑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
3、变质作用:变质作用的结果是形成了变质岩
4、地震:有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冲击地震、诱发地震等
地震主要的分布地区: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风化作用: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作用。结果是:使岩石破碎,形成风化壳。
2、流水作用:
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瀑布、岩溶地貌、峡谷等地表形态。
流水沉积作用:形成三角洲、冲积扇、冲积平原、冲积岛等地表形态。
风力侵蚀作用:风蚀谷地、风蚀城堡(魔鬼城)、风蚀蘑菇等地
3、风力作用 形态。
风力沉积作用:沙丘、黄土堆积等地貌。
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是内外力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岩浆变为各类岩石,各类岩石又变为新的岩浆的过程。
地壳物质循环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共30张PPT)
地质作用 能量来源 主要表现形式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地球内部的热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内外力作用的关系:同时进行,以内力作用为主。
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坦。
地质作用: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地壳运动
形成褶皱山系、裂谷或海沟
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
就全球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岩浆活动---岩浆岩(侵入岩、喷出岩)
变质作用---变质岩
地质构造 形态特征 构 造 地 貌
褶
皱 背斜
向斜
断
层 地垒
地堑
陡崖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岩层向上拱起
岩层向下弯曲
中间岩块上升
中间岩块下沉
常成山岭,但因顶部受到张力有被侵蚀成谷
常成山谷,但因槽部受挤坚实反而成山岭
块状山地或高地(庐山、泰山)
谷地或低地(东非大裂谷、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一侧上升另一侧下沉
悬崖陡壁(华山北坡大陡崖)
①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不断运动
③板块内部比较稳定,交界处活动比较剧烈
④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或海洋,相撞地区可形成山脉、海沟、岛弧等
全球构造理论(盛行)---板块构造
②生长边界,消亡边界
四、地震
世界的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大部分的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
地震是一种最严重的地质灾害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
外力作用与地貌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侵蚀作用与地貌 沉积作用与地貌
流
水
风力
冰川
沟谷、峡谷、瀑布例如造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
①山前形成冲积扇 ②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沟谷、洼地、城堡、蘑菇、戈壁、雅丹
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如黄土高原
角峰、羊背脊、冰斗沟谷、峡谷、峡湾海岸(挪)、湖泊、平原
湖泊、丘陵、平原
(杂乱堆积,无分选)
流水的搬运能力与流速的平方成正比。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过程:岩浆——各种岩石——岩浆——新岩石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
岩浆岩
岩浆
变质岩
沉积岩
(冷却凝固)
(侵蚀、 搬运、沉积、成岩)
(变质作用)
(高温熔化)
(变质作用)
过程:岩浆——岩石——新岩浆——新岩石,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侵蚀、 搬运、沉积和成岩
岩石可分为: 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并可循环转化
沉积岩有岩层和化石,是记录地球历
史的“书页”和“文字”
岩石(层)的年龄:上新下老。背斜—中
老侧新,向斜—中新侧老。
大洋海底—海岭处新,向两侧渐老。
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地质构造
构造地貌
地貌
知识结构
岩浆是地下深处地慢、地壳部分熔融产物,是富有气体、含有晶体、以硅酸盐为主的高温熔融体。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岩浆活动。岩浆冲破地壳喷溢地表,或气体爆炸使岩浆与岩石碎成碎屑堆积地表而成的山,称为火山。
断层构造
世界火山和地震带分布
a.震源 b.震中 a-b震源深浅 b-c震中距
一次地震一个震级,若干烈度.震级相差
一级能量相差30倍.
和地貌名称
流水沉积
三角洲
风力侵蚀
风蚀蘑菇
流水侵蚀
千沟万壑
【例1】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E五处,属背斜的是 。
(2)从地形上看,C处是 ,形成原因是 。
D
山岭
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坚实,不易
被侵蚀。
【例1】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3)泰山的成因与图中 处一致;地震多发地带位于图中 处。
(4)图中五个部位不宜建地下隧道的是_ ,良好的储油构造是 。
A
E
C
D
【例2】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的地形是
,判断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
盆地
等高线周高中低
(2)A、B、C三地中,
在 地有可能找到
岩溶风景区,理由是 。
(3)在A、B、C三地中,在 地可能找到有色金属矿。 (4)A、B、C三地中,在 地与 地之间可能有变质岩存在。
A
有可溶性石灰岩分布
C
C
B
例3. 喀斯特峰林、孤峰平原地貌
( )
A. 是流水机械作用的结果
B. 是化学作用的结是
C. 形成于热带、亚热带湿润的石灰岩地区
D. 形成于各地带的石岩地区
C
例4. 观察下图中的四种自然景观。回答1-2题。
女神司春 苍山云海 山水交映 珠帘挂川
1.形成左一地貌景观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
A. 侵蚀、沉积 B.溶蚀、搬运
C. 搬运、沉积 D.风化、侵蚀
D
女神司春 苍山云海 山水交映 珠帘挂川
2. 要取得四处景观的最佳观赏效果,应遵循的原则自左向右依次为 ( )
A.选择特定地点、雨过天晴时、乘船、仰观
B.远眺、仰观、低临水面、俯瞰
C.选择特定地点、远眺、雨过天晴时、仰观
D.仰观、远眺、乘船、选择特定地点
A
例5. 读下图,回答:
1)①②③三岩层按由老到新的关系排列应是 ( )
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②③① D. ③②①
C
2)如果在③ 岩层中发现了大量的珊瑚化石,则③ 岩层可能是 ( )
A、玄武岩 B、大理岩
C、石灰岩 D、石英岩
3)若Q点发生地震,且甲、乙两地的房屋牢固程度相同,则两地的烈度 ( )
A、甲大于乙 B、乙大于甲
C、甲等于乙 D、无法判断
C
A
[例6]右下图是反映岩石圈板块分布情况
的地球剖面示意。读图回答1-2题。
1.在六大板块中,图中反映出的板块有
( )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2.比较K、L、M、
N四地洋底地壳的
地质年龄 ( )
A.L>N B.LC.L>K D.M>N
B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