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邵东三高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分值: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42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诗的“变”与“常”
吕进
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所以“变”是新诗的根本。对新诗的“新”的误读,造成了新诗百年发展道路的曲折,造成了在新文学中充当先锋和旗帜的新诗至今还处在现代文学的边缘,还在大多数国人的艺术鉴赏视野之外。在一些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变”就是“常”,而且是一种永恒的“常”。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取决于它对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新诗的“变”又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重新认领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振衰起弊的前提。
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也就是说,“常”不是诗体,不是古典诗歌本身,“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崇尚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和同情,常常是和对家国的兴衰的关注联系在一起的。“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律。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没有“走出”,没有审美距离,就没有诗美体验,也就没有诗。但这是创作状态。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从来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
新诗可以不都写现代格律诗。但是,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这是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许多新诗人对此有所感悟。徐志摩在《翡冷翠的一夜》的创作中加强了音乐性,闻一多说,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从“感情泛滥”到“情感羁勒”,说明徐志摩的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没有形式感和音乐感的人绝对称不上是诗人。
中国诗歌在传播上也有“常”。在诗歌创作寻言的时候,总是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诸如此类的诗章在我们民族中流传千年,和言说方式非常有关。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这是新诗必须注意的我们民族诗歌之“常”。
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新诗在“变”中就有时时回望“故乡”的必要。在
“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
1.下列关于中国诗歌的“常”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诗歌在精神上从来崇尚家国为上,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
B.新诗无论怎么变,“常”都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所以新诗有的时候要在“变”中继承“常”。
C.在传播上,尽量用最清晰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并且要注重听觉,注重吟诵。
D.中国诗歌的“常”
来源于又隐形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外在于现代诗歌当中。“常”是诗歌的精神,是审美精神。
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诗歌一直讲究以“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为评价标准,而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
B.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是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
C.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只要“走出”,拉开审美距离,就会有诗美体验,就会创造出诗。
D.当徐志摩的诗从“情感泛滥”到“情感羁勒”时,证明了他在诗歌创作上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3分)( )
A.变是新诗的根本,作者认为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B.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是民族诗歌之“常”,在新诗未来发展创作过程中也同样值得我们重视。
C.现今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彰显了新诗对新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
D.在“变”中继承“常”,在“变”中时时回望“故乡”,新诗就会在未来文学中充任先锋和旗帜的作用,就一定可以进入国人艺术鉴赏的视野之内了。
(二)现代诗歌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4—7题。
一片槐树叶
纪弦
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
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
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
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
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
多年来,竟没有些微损坏。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
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呢。
故国哟,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
才能让我再回到你的怀抱里
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
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注]这首诗写于1954年,当时诗人已经远离大陆故土六年了。一次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映入眼帘,于是诗人写下了这首《一片槐树叶》。
4.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节第四行“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初步展示全诗的中心意象,点明诗人感情的触发物,并由此引出下一节所要表达的更深情感。
B.第二节写槐树叶的来历,进一步揭示中心意象的历史内涵。时间由过去回忆到现在,空间由狭窄的孤岛扩展到辽阔的祖国大陆。
C.“多年来,竟没有些微损坏”蕴含有海外游子无论经过多少岁月风雨,故国之心依然如旧之意。
D.结尾一句和首句呼应,再一次写槐树叶,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完成了全诗中心意象和整体构造,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余地。
5.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沾着些故国的泥土”的槐树叶,使诗人感情激荡,禁不住用了“故国哟”的呼告语,再以“啊啊”的叹词强调,从而把全诗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B.第三节,一个长句分四行来写,既是为了诗的外在形式的需要,也是为了表达主人公思乡之情的悠远深长。
C.诗人托物寄情,通过一片被夹在古诗集中“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的槐树叶,谱写了一曲海外游子萦怀祖国、思念故乡的衷肠之曲。
D.全诗采用白描手法,从外形和意蕴两方面对“一片槐树叶”作了集中的描绘,突出了全诗的中心意象,加强了感情渲染。
6.
从全诗看,诗人为什么说这片槐树叶是“最美的”“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为什么又说它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4分)
7.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两句,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留一饼
赵登科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老牛是个卖饼的。
宝庆和平街最末的一间小木屋,上插一黄布幌子,写着“留一饼”三个大字。幌子的左边,有一棵大桂花树,它到底活了多少年,没人能说得清,总之没五个汉子是别想抱住它的腰。桂花树底下,摆着张椅子,老牛没事就躺在椅子上摇着蒲扇,吹着风。
老牛这人,人善,心慈,可就是太固执。就拿这卖饼来说,十多年了,每天只做200个,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这些个饼,没半个时辰就被抢光了,弄得许多想吃的吃不到,吃到的吃不饱,怨气满街。
光这还不算什么,更让人气的,是老牛拿着最后一个饼在你眼前晃晃,然后装进袋子,说一句:“不卖了。”
关于老牛为啥留一饼,有人说那是老牛的秘方,得留一饼揉碎在明天的面团里,还有人说那是老牛留给自己吃的。
“留一饼”就是留一饼,谁来了也不卖!
老牛刚开始卖饼时,生意并不好,店铺在街末,铺前又有大树挡着。可是老牛仍然坚持每天做200个饼,卖不完的亲自送给街上的乞丐。
和平街的张老爷是个有头有脸的大人物,连当官的都敬他三分。这一天张老爷过生日,许多卖吃的、卖喝的店铺,纷纷关了门,给张老爷贺寿去了。老牛不去,“管他张老爷还是赵老爷,他过他的寿,我卖我的饼。”
别的铺子关了门,那些卖力气的汉子找不着填饱肚子的地,只得远走几步到老牛的铺子里。没一会儿,竟然排起了长队。
饼快卖完时,来了个白净男人,他从队伍后面插了过来,摸出一两银子,往老牛桌上一掷:“两个饼,快点。”
老牛像是没听见,继续笑着装饼,笑着收银子。白净男人猛地一拍桌,银子跳得大拇指那么高:“老头,你聋吗?”
老牛没瞧白净男人一眼:“饼不多了,现在到后面排队说不定还能吃上一口。”
白净男人伸出手,一巴掌拍向老牛,却被一个拿折扇的男人一把挡住。折扇男人堆着笑脸:“我们这就去排队。”待到白净男人时,刚好还剩下最后一个饼,老牛把饼装好,指指挂在门口的幌子,“留一饼!”
白净男人顿时来了气,“知道我家公子是谁吗?你……”折扇男人瞪了白净男人一眼,“好,我们明天再来。”
第二天一大早,折扇男人果然来了,吃了几口饼,说了几句“好吃”,离开了。
折扇男人走了快一个月时,有人敲锣打鼓送来一块牌匾。轿子里走出来一个白净男人,男人揭开红布盖头,上写“留一饼”三个大字。看热闹的人上前一看那题款,惊了一声:“这……这竟然出自当今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之手。”
就在宝庆人都听说了这事,来看康亲王亲笔题的字时,老牛铺子前的牌匾却不见了。宝庆人问他,他指指铺子里的一个角落:“在那呢!”
让老牛扬名的倒不是他的饼,也不是康亲王题的字,而是宝庆城人人都在传老牛要被杀头。你想想,把亲王题的字丢在犄角里,杀十次头恐怕都不够。
传言像一阵风,连宝庆的小角落都吹到了。宝庆人都早早地排队到老牛的店铺前买饼,生怕明天就吃不上了。
可是,一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老牛的头还长在脖子上,还悠闲地在桂花树底下摇着蒲扇。
年到古稀的老牛,还是一个人在铺子里做饼。有好心的小伙子来老牛店里帮忙,有时会问起老牛做饼的诀窍,老牛总是笑笑:“你看这胖胖圆圆的饼,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
老牛走了,老牛走的前一天还在做饼。老牛的愿望是把最后一个饼带到棺材里,他做到了。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8年第2期)
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老牛性格固执的特点在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者对此明显带着一种欣赏的态度,这与小说要表现的主题是吻合的。
B.老牛敢将匾额扔在角落里,主要是因为通过卖饼一事,他已对康亲王的人品和气度有所了解,并不担心会有性命之忧。
C.“放高处不俯视你,放低处不仰视你”一句,表面上说的是饼的特点,实质上道出了老牛自身的性格特点与人生追求。
D.老牛作为一个卖饼者,从中参透人生,将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为人处世很好地融为一体,也赢得了人们的认同与尊重。
9.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第二段的环境描写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特点,而大桂花树这一物象与主人公老牛的形象可谓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B.买饼时,白净男人飞扬跋扈的言语行动与老牛坦然自若的冷静应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矛盾冲突中推动着情节发展。
C.老牛对有头有脸的张老爷、地位显赫的康亲王以及普通的买饼者一视同仁,这样写更有利于刻画其鲜明的人物形象。
D.关于老牛到底为什么要留一饼,小说自始至终没有明确说明,这种伏笔手法的使用,增强了故事的神秘感和可读性。
10.小说中老牛饼艺的高超主要是采用哪一种手法来体现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5分)
11.小说的题目“留一饼”有哪些内涵?(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2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题。(22分)
萧颖士风节
萧颖士为唐名人,后之学者但称其才华而已。予反复考之,盖有风节识量之士也。为集贤校理,宰相李林甫欲见之,颖士不诣,林甫怒其不下己。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安禄山宠恣,颖士阴语柳并曰:“胡人负宠而骄,乱不久矣。东京其先陷乎!”即托疾去。禄山反,往见郭纳,言御守计,纳不用。叹曰:“肉食者以儿戏御剧贼,难矣哉!”闻封常清陈兵东京,往观之,不宿而还,身走山南,节度使源洧欲退保江陵,颖士说曰:“襄阳乃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公何遽轻土地,取天下笑乎?”洧乃按甲不出。洧卒,往客金陵,永王璘召之,不见。李太白,天下士也,特以堕永王乱中,为终身累。颖士,永王召而不见,则过之焉。
(选自《容斋随笔》,有删改)
12.下列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颖士阴语柳并曰
阴:暗中
B.胡人负宠而骄
负:依仗
C.往客金陵
客:旅居
D.则过之焉
过:责备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①为集贤校理
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①特以堕永王乱中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①公何遽轻土地
②何陋之有
D.①后之学者但称其才华而已
②我欲因之梦吴越
14.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A.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B.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C.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D.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15.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萧颖士对宰相李林甫、永王李璘的召见均辞而不去。
B.萧颖士预言了安禄山即将叛乱且东京将会陷落。
C.郭纳、封常清没有采纳萧颖士的守城计策。
D.节度使源洧听从了萧颖士坚守襄阳的劝说。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肉食者以儿戏御剧贼,难矣哉!(5分)
(2)襄阳乃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5分)
(二)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关汉卿《滚绣球》一段中作者借窦娥之口直斥“天地”(统治者)的句子是:地也,
?天也,
!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用“
,
。”两句来直抒胸臆,以寄托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3)杜甫在《登高》一诗中,用两句诗写出了宇宙时间之永恒、空间之无限,也写出了人类在自然规律面前永远的惊叹、震憾和领悟,这两句诗是:“
,
。”
3、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蜡炬(jù)
脂膏(gāo)
慰藉(jí)
六幺(yāo)
B.贾人(jiǎ)
耕耘(yún)
执拗(niù)
讷讷(nà)
C.彷徨(páng)
揳入(
xiē)
包扎(zā)
氛围(fēn)
D.罅隙(xià)
撑开(chēn)
石砾(lì)
律吕(ǚ)
1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一场春雨过后,校园里的柳树冒出一片新绿,栩栩如生,让人不觉而生盎然之感。
B.如果悬壶济世的医家想寻一位“健康大使”,我想弱不禁风的林妹妹是绝对无资格担当此重任的。
C.这所大学的活动室里,各种器材应该尽有,真是汗牛充栋。
D.在繁忙而紧张的高三学习中,父母见微知著的关怀,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使同学们倍受感动和鼓舞。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使我校的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变。
B.这起“亲信干政”事件在短短几个月里持续发酵,引发了韩国政坛的震荡。
C.与其他的写作技巧相比,通过细腻入微的心理画面刻画让人更加感到悚然心惊。
D.数字化时代,很多人提笔忘字,长此以往,将影响到汉字能否很好地传承。
21.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
大巴在崎岖的山路上盘旋,飞驰,高远的天空,像一面硕大无朋的镜子,映照着辽阔的北国,使人心旷神怡。车子翻过一个山梁,只见长城_________,一会儿又扶摇而上,直到浩渺的太空!
A.像灰色的绸带在苍茫的群山中飘舞,一会儿落进山谷,一会儿飘上山巅
B.像灰色的巨龙在苍茫的群山中出没,一会儿钻进山谷,一会儿攀上山巅
C.像灰色的巨蟒在苍茫的群山中游动,一会儿溜进山谷,一会儿爬上山巅
D.像灰色的巨龙在苍茫的群山中起落,一会儿降到山谷,一会儿升上山巅
22.阅读下面的材料,给"人因工程”下定义,不得超过70个字。(4分)
第二届中国人因工程高峰论坛主席、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陈善广说,飞船、坦克、高铁都是复杂的人机系统,因为人的参与使系统变得更为复杂,系统运行具有某种不确定性和难以预测的特点,系统安全性问题会更突出;为解决这一难题,最终实现提高系统性能且确保人的安全、健康和舒适的目标,需要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的支持,这就是“人因工程”,它致力于研究人、机器及其工作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答:
23.下面是一封建议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四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4分)
我是一名高中生,对语文抬爱有加。偶然发现并购买了贵社刊物的合订本,至今惠存于家,时常审查。我认为刊物既有很浓的人情味,又有很高的文学品位,让人读了很受启发。高考大限将至,希望贵刊能刊登一些词语误用的示例,最好能说明词语的来源、正确含义和出错原因,我将不胜感激。
答: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辛夷坞说:“在时间和现实的夹缝里,青春和美丽一样,脆弱如风干的纸。”
席慕蓉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
雨果说:“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
习主席寄语青年学生:“青春不是靠天马行空的幻想,青春是要靠脚踏实地的奋斗;青春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青春是靠在事上打磨的成长,青春是心中永远不凋零的花朵。”
作为正值青春、风华正茂的高一新生,你是如何理解、体验“青春”的?请至少结合两人的名言写一篇文章,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邵东三高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答案
1.A
B项错误在于强加因果;C项错误在于,文中是“最浅显的语言”;D项错误在于,文中是“来自于又外在于”。
2.C
C项说法过于绝对。
3.B
A项原文的表述为“在一些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缺少了“在一些论者那里”这一限制条件;C项应是“取决于”而非彰显;D
项属于无中生有。
4.B
5.D
6.因为这片槐树叶来自“故国”,沾着故国的“泥土”,所以它是“最美的”“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又因为这片槐树叶离开了哺育它的“泥土”,离开了生长它的枝干,所以它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
7.
虚实相生,大大拓展了思乡的幅度一大陆的每一个城市、每一个乡村、每一寸土地,都是值得怀念的。
8.B(
B项,“老牛敢将匾额扔在角落里,主要是因为通过卖饼一事,他已对康亲王的人品和气度有所了解,并不担心会有性命之忧”说法错误。选项理解偏颇,老牛的做法只是其不媚权贵的率性而为,并不存在对后果的预判。故选B)
9.D
(D项,“关于老牛到底为什么要留一饼,小说自始至终没有明确说明,这种伏笔手法的使用,增强了故事的神秘感和可读性”说法错误。“伏笔手法”错,应为“留白手法”。)
10.
主要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①饼总是被抢购一空、供不应求,吃不到、吃不饱的齐声抱怨;②当朝皇上的亲兄弟康亲王对饼赞不绝口并题赠牌匾;③传言老牛要被杀头,人们早早排队买饼,生怕第二天吃不上。
(点明手法1分,说明其中两点4分,每点2分;若是其他答案,生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0.
①“留一饼”是老牛多年的独特行为习惯孕育形成的饼铺招牌:每天都把最后一个饼留给自己,直至生命结束。②“留一饼”体现了老牛的性格特点:固执、倔强。③“留一饼”蕴含着老牛的生意原则:不论贫富贵贱,饼前人人平等,一视同仁。④“留一饼”蕴含着老牛的做人准则:坚守本心,不卑不亢。
(每点2分,任答其中三点即可;若是其他答案,生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2—15:DBBC
16.
(1)当官的用儿童游戏的方式来抵御厉害的叛军,(想取胜)太难了!
(共5分。肉食者、以、御、剧各1分,其余句意正确1分。)
(2)襄阳是天下的咽喉要冲,兵家必争之地,一天不坚守,那么大势即去。
(共5分。乃、喉襟、守、则各1分,其余句意正确1分。)
【参考译文】
萧颖士是唐代的名人,后代学者只称赞他才华出众。我反复考证后发现,他还是一位高风亮节有胆识有度量的人,在他担任集贤校理时,当时的宰相李林甫想召见他,他却辞而不去,李林甫对他不屈从于自己很恼火。后来,李林甫又让他到史馆任职,他仍然不屈服,为此他更遭李林甫所忌恨,以至被免除史官职务外调到河南府任参军。当时,安禄山依仗玄宗的龙信,恣意妄为,箫颖士暗中对柳并说:“胡人(指安禄山)依仗主上的宠信骄横跋扈,反叛朝廷的时间不会太久了,东都洛阳到时会首先陷落的!”不久,他便托病离开了洛阳,安祿山反叛以后,萧潁士去见郭纳,向他进献抵御叛军的策略,郭纳没有采用。萧颖士感叹道:“那些身居高位要职的人抵御厉害的叛军如同儿戏,(想抵挡住也)太难了啊!”他听说大将封常清陈兵东都洛阳,就去观察了一番,(结果很失望,)连夜返回,南逃到山南东道(今湖北襄樊)避乱,当地节度使源洧想放弃襄阳,退保江陵,萧潁士劝说道:“襄阳是天下的咽喉要冲,兵家必争之地,一天不坚守,則大势即去。你何必匆忙放弃这个战略要地,让天下人取笑你呢?”源洧听从了他的建议,就按兵不出。源洧死后,萧颖士又去金陡,并客居于此,肃宗的弟弟永王李璘要召见他,他坚辞不去。李白,是天下闻名的大诗人,只因身陷永王李璘的叛军之中,而终身受到连累,萧潁士对永王李璘的召见辞而不见,可见他的胆识远远超过李白。
17.
(1)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8—21:CBBB
22.
人因工程是一门致力于研究人、机器及其工作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的最终实现提高系统性能且确保人的安全、健康和舒适的目标的新兴学科。
22.
①“抬爱有加”改为“情有独钟”;
②“惠存”改为“珍藏”;
③“审查”改为“翻阅”;
④“大限”改为“之期”或直接去掉。
24.略
这是一道名言警句型多材料作文题,材料可以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透过感性素材分析本质的理性内容,后一部分明确题目给定的限制性条件。
材料提供了对青春不同角度的理解。这其中既有对青春内涵的解读,如辛夷坞认为青春是脆弱的、美丽的;席慕蓉则认为青春很短暂,却让人怀念;而在习主席看来,内心的青春才是永久的青春。也有对如何度过青春所给出的建议,如雨果提出青春不能虚度、浪费,否则青春就要褪色,就会被生命抛弃;习主席则认为青年要脚踏实地,经得起时间的锤炼。
此外,题目要求中明确言说主体的身份是风华正茂的高一学生,言说的限制是至少结合两人的名言谈谈你的思考和体验。因此,考生需在文章中写出所选名言之间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