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绘画的构图》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美术课程标准》“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本课内容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和实践性,作为学习绘画的基础课,强调在实践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构图方法,对于中学生学习美术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是对构图知识的讲解和应用。构图是一种专业性较强,掌握起来难度较大的知识和技巧。作为美术基础知识,应适当降低教学难度,为学生提供浅显易懂的构图知识。本课强调“结合过程和方法”开展课堂教学,教学过程应选择编排课堂上易于操作的实践内容和方式,由浅入深,指导学生逐步理解、掌握构图知识并将构图知识付诸于实践。教学内容设计应充分考虑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灵活进行构图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构图的基本技能,为后面的绘画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在初中美术知识体系中,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和实践性,强调通过实践加强对构图知识的理解及在实践中提高对构图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培养学生绘画技能方面,本课有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学生在前课《线条的表现力》中,已经学会用线条进行绘画表达,在此基础上学习构图,可以促进学生绘画基础技能的完备。学生情况:学生在以前的绘画学习中虽然涉及到对构图的运用,但是,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构图的知识和方法,对构图的欣赏、判断及运用多是从无意识的直觉出发,因此,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来提高他们对构图的认识、理解和创造性的表现能力。初中学生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但四十三中作为普通校,学生大多没有受过专业的绘画训练,绘画造型能力欠缺,在绘画过程中容易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
因此,教学中要适当简化专业知识,
编排简单易行的实践内容和方式,增强学生自主构图的信心,提高他们对构图的灵活运用能力。教学方式及手段:采用讲授、探究、欣赏、示范、实践等多种方式实施教学。运用多媒体演示与黑板示范结合,强调师生互动,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达到教学目标。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拼图图片及纸张、学案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构图的意义,了解构图的形式,领会构图的基本原则,能够掌握并运用静物构图的基本方法,独立选择静物组合,用线条画出静物构图。过程与方法:在实践中学会构图的具体步骤和画静物构图的方法,运用多样统一的原则,自主完成静物构图作业,积极参与构图作业的互评与交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对优秀作品的赏析感受构图艺术的魅力,在绘画实践中体会静物构图的乐趣,充分认识构图在绘画创作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掌握构图知识,运用三角形构图形式进行静物构图实践。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按照构图原则画出错落有致又生动饱满的构图,并能从中体会绘画创作的乐趣。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导
入
图片拼贴活动:教师出示尺寸相同的两张纸和花瓶、盘子、苹果、梨子、酒杯等图片,请两位学生分别将图片粘贴到两张纸上,组合成画。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对这两幅画的感受。提出问题:这两幅画的尺寸及画中的物品完全相同,为什么给我们的感受不一样?物体的位置和组合关系不同进一步提问:安排和处理物像的位置和组合关系在绘画中叫做什么?引出课题:《绘画的构图》
积极参与图片拼贴活动。欣赏同学的贴画作品并做出评价,如:饱满、松散、挺拔、拥挤、稳定、动感等。
思考回答问题
通过图片拼贴的活动生动直观地使学生理解什么是构图,对构图形成初步概念,导入课题。
知识讲解
构图的意义比较探究:刚才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什么是构图,那么优秀的构图在绘画作品中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教师出示图片:卡斯坦诺(意大利)《最后的晚餐》达芬奇(意大利)《最后的晚餐》提问:这两幅同名作品中哪一幅更有名?为什么?引出对两幅《最后的晚餐》的构图分析:提问:两幅作品在构图上有没有相似之处?差异在什么地方?对比分析:相同:两幅作品中的人物都呈一字型横向排列;差异:卡斯坦诺《最后的晚餐》:基督和门徒们在长桌一侧依次排开,整齐而均衡,唯有犹大被孤立在桌前。画家通过这样的构图,清晰明确地表现了“最后的晚餐”中犹大背叛耶稣的事实。提问:这样的构图安排在画面的主题表达方面存在什么问题?最引人注目的形象不是基督,而是叛徒犹大!(主体不突出)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所有人都安排在长桌一侧,基督位于画面中心,主体地位很突出。12门徒分成4组平均安排在基督两侧,姿势各有特点,高低起伏,三人一组组成了四个不同的小三角形,使画面显得协调平衡又富有动态感。画家通过这种构图戏剧性地表现了“最后的晚餐”中精彩的一幕:耶稣公布有人背叛的消息之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准确生动地表现了主题。整幅画面既稳定庄严,又充斥着变化的、规律的节奏,画面的神秘感、庄严感、宗教性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达到了比较理想的审美效果。总结构图的概念和意义:构图是指在画面中遵循形式美法则,安排和处理形象的位置和关系,将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整体的艺术作品,达到表现主题思想和审美效果的目的。二、构图的形式活动1:连线游戏教师出示图片:
拉斐尔(意大利)《椅中圣母》(圆形)卫天霖《白芍与红果》(梯形)达芬奇(意大利)《草地上的圣母》(三角形)布置任务:将作品与对应的构图形式连线。连线后引导学生分析三幅作品构图形式:拉斐尔(意大利)《椅中圣母》:人物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圆形构图内,形成饱满而又充满张力的视觉效果。卫天霖《白芍与红果》:画面中处于主体地位的瓶花与果盘形成组合关系,外轮廓呈梯形的构图框架,使构图达到饱满、均衡和稳定的美感。达芬奇(意大利)《草地上的圣母》:四个人物统一在三角形的稳定结构中,尖顶部位正好是圣母的头。但这种三角形结构并不是很呆板的对称公式,中心人物的圣母稍微向左侧倾斜,圣约翰的头部也对于对面天使的头部,两角不相平衡。画面构图稳定、平衡而又富于变化。引导语:三角形构图具有稳定、平衡而富于变化的形态特征,在绘画作品中最为常见,不同的三角形形态又会造成完全不同的形式与美感。活动2:绘构图骨架教师出示图片:詹建俊《狼牙山五壮士》
靳尚谊《塔吉克新娘》梵高《鸢尾花》布置任务:在学案上画出这三幅作品不同的三角形构图骨架。画完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三幅作品的构图特点:詹建俊《狼牙山五壮士》:①、人物位置:中心偏上,显示出英雄的崇高与威严;②、构图骨架:呈不规则三角形,形成了庄重雄伟的态势,既突出了英雄人物的主体形象,又突出体现了五壮士的凝聚力与坚定的信念。画面严谨的构图安排,使人物关系主次分明、层次清晰,巧妙而又成功地刻画了英雄人物如同纪念碑般的伟岸形象。靳尚谊《塔吉克新娘》:等腰三角形的构图骨架具有挺拔、庄严、静默的稳定感,用这种构图形式表现人物,给人以端庄、典雅的美感。梵高《鸢尾花》:倒三角形骨架形成活泼而富有动感的构图效果,这种构图具有向外扩张的形式感。三、构图的原则构图小活动:将三个苹果选择刚才了解的任意一种构图形式进行构图安排。学生画完后教师出示三种构图方式:你的构图和哪一张最像呢?比较分析:三种构图方式哪种最好?为什么?第一种:苹果间的距离、方向完全相同,骨架呈一条直线,绝对统一,显得呆板没有生气;第二种:三角形的骨架和苹果的间距、朝向不同使画面有了变化,但又缺乏主次和统一;第三种:苹果间的聚散、叠压、朝向都形成多样的变化,又统一在三角形骨架中,画面生动而又协调。总结:“多样统一”是构图时需遵循的基本原则。多样指形象间的差异以及于构图中位置距离的不同。统一是指构图中各因素符合一定的规范和秩序。构图时,物体的聚散、主次安排、大小、错落的变化,都是多样统一原则的具体体现。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比分析两幅《最后的晚餐》的构图形式。做连线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不同构图形式的不同审美效果。判断作品的构图形态并画出构图骨架。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三幅作品的构图特点。自主选择构图形式对三个苹果做构图安排。思考、分析三种构图形式,总结出多样统一的构图原则。
对比分析、自主探究,认识和理解构图的概念和意义。降低学生判断构图形式的难度,激发信心。认识不同构图形式产生的不同形式美感。画完构图骨架后再对作品进行赏析,学生对于不同构图骨架所造成的不同形式美感能够获得更为深刻的认识。承上启下,既检测学生对构图形式的应用能力,又过渡到对构图原则的讲解。学生对比自己的构图意识与多样统一的构图原则之间的差距,加深对多样统一构图原则的理解。
学习体
验
学习体验活动:指出导入环节中两位同学的贴画作品在构图中存在的问题,并按照构图的原则重新组织画面。
分析同学贴图作品中的构图问题,并对图片重新构图。
通过实践检验所学新知。
绘画实践
教师出示一组静物图片:运用本课学习的构图知识,选择图中的物品组合搭配,并用线条画出构图安排。教师示范静物构图步骤:1、初步构思,考虑画一组怎样的构图,构图中是怎样的骨架结构,再根据构思选择静物,注意静物要有形状、大小的不同;2、用几何形体概况静物形态特征进行构图,注意静物要有主次、聚散、层次变化,整个构图做到多样统一;3、描绘每个物体的外形特征,注意它们的前后空间、组合关系。学生静物构图实践:
选择图片中至少三至四样物品进行三角形构图实践(在学案上任意选择长方形横框或竖框进行构图实践)。
观看教师示范,听讲、学习静物构图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仔细聆听教师提示的重点问题。
自主选择静物进行静物构图实践。
帮助学生明确静物构图的步骤和方法。在实践过程中感受、体验画静物构图的乐趣。
评价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评价作业,相互讨论画出的构图是否合理,评价一下自己是否掌握了构图知识。总结:构图是绘画过程的重要步骤,掌握构图的知识和能力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绘画创作与欣赏绘画作品。对构图能力的提高还需要同学们在实践中不断体会和学习。
自评、互评构图作业
总结本课所学知识,为下节课进一步实践作铺垫。
本课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1、改变了以往构图类课程重知识讲解轻实践运用的状况,以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推动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再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促进实践能力的提升。2、广泛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注重强调师生间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更重视学生的学,将教师讲授式教学与学生探究式学习结合起来,通过营造教学情境,层层深入,逐步搭建知识框架,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去探索、发现、构建新的知识。
本课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以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推动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再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促进实践能力的提升。教学过程中,活动、提问、辨析交替进行,学生始终兴趣盎然,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中去。从学生最后完成的作业效果来看,尽管学生作业中仍然存在各种瑕疵和不足,但是基本能够运用多样统一的原则去选择、组合静物关系,而且学生作业面貌各不相同,体现了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本课教学反思
1、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方法比学习知识更为重要,只有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要充分考虑学情。以前我在做教学设计时多是从“我”的角度出发:“我”的教学思路是什么样的?“我”提问时学生应该怎样回答,……而通过这次教学设计,我发现学生才是所有教学环节的中心:教学导入、活动设计、作业完成、学习评价,教学的所有设计都要从学生出发,最终落实到学生具体的学习成果上来,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