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左市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抽样检测
历
史
时间:90
分钟
总分:100
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1.下图是甘肃出土的犁地画像砖。据此判断,该图最有可能
反映的是
A.西周北方农业的进步
B.西汉中原农耕经济的繁荣
C.东汉江南地区的开发
D.魏晋河西走廊农耕的发展
2.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传统的“乞巧节”,它起源于古代“牛郎与织女”的美丽传说,这一节日形成
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中国人民勤劳勇敢的传统
B.古代中国人富有想象力
C.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D.人们对牛郎织女的同情
3.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
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公田制度逐渐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4.唐代很多诗人对越窑青瓷赞美有加,类似“茶新换越瓯”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等。越窑青
瓷被用于文人骚客的茶具当中,而随着唐代茶文化的发展,越窑青瓷的需求量也不断提升。这表
明唐代(
)
A.科技应用十分广泛
B.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已形成
C.制瓷水平享誉世界
D.市场需要推动了制瓷业的发展
5.唐代后期,长安、扬州等地出现了许多专营钱币存取与贷出的金融机构——柜坊,还出现了有实
力的富商经营的“飞钱”,实行货币汇兑业务。这反映了(
)
A.坊市间的界限已经开始被打破
B.经济的发展催生新的金融业务
C.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高
D.具有交易凭证功能的纸币产生
6.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
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7.北宋丁骘《请禁登科进士论财娶妻疏》中言:“窃闻近年进士登科,娶妻论财,全乖礼义。衣冠之
家随所厚薄,则遣媒妁往返,甚于乞丐,小不如意,弃而之他。”这说明(
)
A.北宋官商勾结政治腐败
B.买卖婚姻得到官方认可
C.婚姻嫁娶推动经济发展
D.商品经济冲击传统观念
8.明中叶以后,参与违法的海上贸易已成为东南沿海地区的一种风气。受高额利润的诱惑,参与者
中不仅
有一般贫民、流氓棍徒等失意之人,更有许多富家地主、巨姓大族。这一现象表明(
)
A.商人成为变革社会的重要力量
B.经济政策严重滞后于时代发展
C.海外贸易促进生产方式的变革
D.市场需求改变了农村经济结构
9.下面是
1870~1894
年清朝主要进口商品值占进口商品总值的比重(五年平均值)表(单位:%)。对表
中内容解读合理的是,这一时期(
)
A.西方列强开始大规模对华资本输出
B.鸦片贸易与中国市场开放呈正相关
C.中国沦为列强经济附庸的程度加深
D.中国社会经济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化
10.1912
年
11
月,中华民国全国工商会议在
北京召开,会议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法规;
改变垄断政策,许民自由经营;确立特别保护法,实行补助和保息;裁免厘税,改良税则;提倡
国货,仿制本国制造业等。可见,此时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是(
)
A.国内社会环境十分安定
B.政府有效的制度建设
C.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D.“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11.20
世纪
20
年代初,汉口的对外贸易出现了新的特点。输入品主要限于中国不能生产的产品,如煤
油、用电设备等。那些中国能生产的且价格高于国货的进口品越来越多地被拒之们外。这表明(
)
A.国产商品在市场上占据绝对优势
B.民族资本主义已进入到黄金时期
C.民族工业在一战中获得发展机遇
D.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受到一定遏制
12.1930
年国民政府颁布《国家进口关税税则》,将进口税的最高税率比
1929
年提高了近一倍,1933
年国民政府再次提高进口税率,比
1930
年的最高税则提高
50%以上。这说明国民政府(
)
A.实现了国家关税自主
B.积极抵制日本侵略战争
C.解决了政府财政困难
D.注重保护国内民族工业
13.如图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宣传画(画中文字为:全
国人民为实现第一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而奋斗)。该画表明一
五计划(
)
A.发展全面和成就突出
B.有全国人民的积极参与
C.执行中存在冒进现象
D.以重工业为建设的重心
14.从
1950
年冬开始发行各类粮票(见下图)开始,到
1992
年
10
月粮票逐步退出中国经济流通领
城为止,粮票见证了现代中国经济史的变迁。推动这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C.经济特区的示范作用
D.对外贸易的日益扩
15.20
世纪
80
年代初,一家外国媒体刊发了这样一则报道:“中国人正甩掉‘越穷越光荣’‘越穷越
革命’的价值追求,不再恐惧‘割资本主义尾巴’‘万元户’成了他们能力与幸福指数的象征。”
该报道反映了当时(
)
A.农民的改革探索得到认可
B.改革开放带来的观念转变
C.物价飞涨引发的拜金潮流
D.西方对中国的价值观输出
16.20
世纪
50
年代,苏联式的“布拉吉”连衣裙在中国年轻女性中成为时尚代表;到
60
年代文革初
明,男性化的土绿色军服和带“八一”字样的铜头腰带又受到女青年们的追捧,“不爱红装爱武
装”的装扮风一时。这从根本上反映出(
)
A.女性积极投身国防建设
B.服饰时尚受政治形势影响
C.国家发展推动男女平等
D.服装实用性愈发受到重视
17.地理大发现促成了国际贸易的革命性突破……大批冒险商人涌到能够发财致富、通商贸易的各个
地方,他们组织众多的商业公司,从事掠夺性贸易、平等交换,并强占大片殖民地,所到之处的
民族与国家都被迫与之有了贸易往来,被强行卷入国际交换领域,国际经济联系空前扩大涉及的
国家骤然增多。该材料反映了地理大发现(
)
A.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解体
B.冲击西欧思想文化领域
C.引起了欧洲“价格革命”
D.掀起了欧洲“商业革命”
18.1765
年英国木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用于纺纱的珍妮机,1784
年工人科特偶然发明了治铁的搅炼
法,1785
年徒工出身的瓦特改良蒸汽机用于棉纺织生产。这反映出英国工业革命的发明(
)
A.得益于世界市场的扩大
B.实现了机器取代手工生产
C.来自于生产经验的总结
D.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相结合
19.在
1786
年,人们仅看到阿克莱特纱厂的烟囱矗立在屋上,15
年后,曼彻斯特约有五十个纱厂,
大多数都拥有蒸汽机。那些赶忙建筑起来的、太小而不够人口居住的工人棚屋绵延在纱厂的周围,
几乎把旧城围绕起来。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工业革命带来了城市问题
B.城市问题比其他国家更加严重
C.工业革命化解了城市问题
D.城市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0.第二次工业革命促成的大工业,不但规模大,而且所用资金很多,设备是全新的。例如石油工业、
汽车工业等,任何一个独家企业都不可能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其全部生产。他们必须依靠股份公司,
还需要联合,需要成立新的经济联合体,这样就形成了垄断。从上述材料可知,垄断(
)
A.妨碍了科技创新和发展
B.旨在消除竞争减少风险
C.加剧帝国主义对外扩张
D.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求
21.大萧条时期,每个人都心怀忧惧。失业的人已失去活力,闲暇成为痛苦。青年人无所适从,而且
麻木不仁,认为再也不会找到工作,人们失去自力更生的意志。这反映出经济危机(
)
A.激化阶级矛盾
B.导致大量失业
C.加剧社会动荡
D.引发信仰危机
22.1932
年,某政治家在评论国际形势时说:“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之间不是更加接近,不是
在增进友好的程度,不是在向稳定的和平迈进,而是又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
的态度。”与上述评论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
A.美国经济危机波及世界
B.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C.纳粹党在德国上台执政
D.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
23.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国会于
1930
年
5
月
19
日通过霍莱—斯姆特法令,对
890
种商品提高进口
税率,各种进口商品的税率平均提高月
40%。这一法令的实施可能导致的结果是(
)
A.
减轻了经济危机的危害
B.
激起殖民地的强烈反抗
C.
解决了生产的相对过剩
D.
遭到报复将引发关税战
24.为了克服经济的滞胀状态,美国和英国都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其调整的手段是(
)
A.
强化干预
B.
减少干预
C.
放弃干预
D.
自由竞争
25.1979
年上台执政的英国首相微切尔夫人大力推进经济改革,采取了包括缩减社会福利、关闭亏损
的国有企业、发展金融业和给资本家减税等措施,并用强硬手腕镇压工人的工抗议。这反映出当
时英国政府(
)
A.开始放弃凯恩斯主义政策
B.企图借镇压工人运动恢复经济
C.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面
D.无力调和社会各阶层剧烈矛盾
26.瞿秋白在《俄乡纪行》中写道:“不得志的小商人、小资产阶级的农民,自
1920
年以来都不满于
劳农政府。”这实际上反映了(
)
A.十月革命成功但并未解决土地问题
B.俄国苏维埃体制是次不成功的尝试
C.苏维埃俄国没有建立工农联盟政权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
27.1928--1937
年,苏联顺利完成两个五年计划,到
1940
年,苏联年产
1800
万吨钢,1.6
亿吨煤,
3100
万吨石油,483
亿度电,基本上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居欧洲第一位。苏联工业化推进迅速
的主要原因是
A.依靠国家力量有计划推进
B.利用经济危机的外部环境
C.平衡经济结构的发展战略
D.调动民众生产劳动积极性
28.1970
年,世界上每
4
个科技人员中,就有一个在苏联。苏联每年的新技术发明占世界的
1/3。但
因为科研经费由国家无偿调拨,科研成果也不属于企业自有。结果新科技成果只有
1/4
在国内得
到应用,且从研究到应用的周期长达
10—12
年。这说明(
)
A.苏联的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
B.科研体制制约科技发展
C.国际环境影响科技成果转化
D.苏联高度重视科学技术
29.有经济学家在研究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行时发现了一个问题:该制度运行的必要条件是人们对美
元有信心,为了保证美元信誉,美国需要维持国际收支平衡;而制度运行的另一项必要条件是保
证国际清偿能力的供应,美元需要大量外流,为此美国必须持续存在巨额国际收支逆差,却因此
导致人们对美元丧失信心。这反映出布雷顿森林体系(
)
A.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
B.是美国霸权主义的产物
C.存在走向解体的必然性
D.造成世界经济秩序混乱
30.2018
年
11
月
5
日~10
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简称进博会")在上海举行。这届进博会有
来自五大洲的
3600
多家企业参展,境内外采购商超过
40
万人,在短短
6
天里,累计意向成交额
达数百亿美元,还有众多世界
500
强和行业龙头企业签约参展第二届进博会。这反映了(
)
A.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
B.发展中国家力图建立新秩序
C.发达国家主导世界经济
D.国家间的贸易壁垒已消除了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31
题
16
分,第
32
题
14
分,第
33
题
10
分,共
40
分)
31.(16
分)中国古代商业在不断突破限制与束缚的过程中曲折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国铸造铁器大约开始于西周末年或春秋初年。至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
多……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江西九江、江苏六合、河南洛阳等地,都发现了春秋中晩
期的铁农具。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
了主导地位。……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
本家”。
——《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陨落》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商业,受到种种限制和束缚。这些限制和束缚,有的是受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特
点所制约,有的则来自封建国家的干预。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材料四
史学家戴逸指出:”18
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
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耕作技术上出现的新现象及其对土地
制度的影响。(4
分)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4
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束缚古代商业发展两个方面的具体表现。(4
分)
(4)据材料四,试从经济政策的视角说明当时“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4
分)
32.
(14
分)企业营销无国界,企业家有祖国。爱国是近代以来我国优秀企业家的光荣传统。阅读下
列材料:
材料一
甲午战败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张謇愤于清廷的“昏聩”,时又深忧外资
于内地设厂,因此产生“实业救国”的思想。他认为“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应该奉
行“商办官助”的方针以发展民族近代工业。1896
年初,张之洞奏派张謇在南通创办了
大生纱厂,这就是清末流传一时的“状元办厂”的故事。1901-1907
年,张謇先后创办
了
19
个企业单位,主要是为大生纱厂服务。在张謇的努力经营下,在辛亥革命前夜出现
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大生资本集团。张謇的经济事业在
1920
年前后达到顶峰。
——《中国通史》
材料二
荣氏企业是中国最具有典型性的民族资本企业,主要经营面粉和棉纱,1902
年荣氏兄弟开
设了保兴面粉厂。1905
年
5
月,上海掀起抵制美货运动,又促使荣氏兄弟筹设纱厂,成立
振华纺织有限公司,1910
年荣氏企业从美国进口
18
部精良的面粉机,年生产能力达到
89
万袋,1911
年辛亥革命后,又在上海创设福新面粉厂,1915
年创建申新纱厂,第一次世
界大战期间,粉、纱两业空前兴旺,其面粉企业生产能力占全国粉厂的
23%,荣家企业纱
锭占全国棉纱厂的
11%,荣氏企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著名实业家荣氏兄弟》
材料三
1931
年以后的
10
多年,由于日军疯狂侵华,荣氏企业遭到重创,国难当头,荣氏家族成
立了抗敌后援会”,发起募捐,并将申新五厂用作国民党部队的驻扎地,抵御日军的侵略。
——《荣氏兄弟的救国路、公益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张謇“状元办厂”的背景。(4
分)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謇经营实业的影响。
(4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
世纪初大生集团和荣氏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4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荣氏企业为代表的民族资本主义在抗战期间受到重创的原因
(2
分)
33.(10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是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国家……企业生产和利润的最大化成为支配企业的法
则。如何解决生产越多环境污染越严重的难题,英国人在立法上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规
定,使企业成为环境保护的主体。议会的立法行动也促使了政府从指导思想上由原来被动
的自由放任转变为在法律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干预。在英国环境治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
用的还有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社会各个群体的不懈努力……使人们重新获得享有良好环
境的权利。
——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英国当时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的原因。(4
分)
(2)在治理环境方面英国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6分)
崇左市高级中学
高二上学期开学抽样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
题目要求。)
题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C
D
D
B
A
D
B
C
B
D
D
B
B
B
题目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D
C
A
D
D
A
D
B
A
D
A
B
C
A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31
题
16
分,第
32
题
14
分,第
33
题
10
分,共
40
分)
31.(1)新现象:出现铁犁牛耕(2
分)影响: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2
分)
(2)新变化: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出现资本主义萌芽。(4
分)
(3)表现:社会经济结构束缚: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农业人口比重大。国家干预束缚:重农抑商;海
禁:闭关锁国。(4
分)
(4)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闭关锁国政策(任答一个,即得满分)
32.(1)背景:清政府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政治腐败;列强加紧对中国经济侵略;洋务运
动的刺激;地方官员的支持等。(任答两点,即得满分)
影响:成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楷模;带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掀起了实业救国的热
潮;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等。(任答两点,即得满分)
(2)原因: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设备;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欧
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侵略等。(任答两点,即得满分)
(3)原因: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破坏;官僚资本的压榨。(任答一点即得
2
分)
33.(1)原因:工业革命的进行;企业为追逐利润不注重环境保护;政府自由放任政策。
(2)经验:注重环保立法;明确企业的环保主体地位;转变政府职能;注重发挥全社会的力量。(任答三点,
即得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