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寒潮》(教案+课件+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4.3《寒潮》(教案+课件+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2-06-25 11:36:19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中国地图出版社
SINOMAPS PRESS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必修 第1册
自然灾害是指能够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包括台风、洪水、干旱、寒潮、沙尘暴、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海啸、病虫害等。
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
观察一组图片: 请找出它们反映的是哪一方面的自然事件。
第 三 节 寒 潮
概念:
寒潮是冬半年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冻害、雨雪等天气。
一、寒潮及其发生的原因
日照时间和太阳高度很小
冰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力强
气温很低
空气密度很大气压很高
强冷空气吹向低纬地区
冬半年高纬度地区
快行 冷锋
大风、降温、雨雪、冰冻等天气
结合课本P90 “探索”讨论:对生产、生活有何影响?
二、寒潮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1.危害
大风
降温
大雪霜冻冰冻
摧毁建筑物
交通受阻
压(折)断 电线、电杆
电力、电 信中断
农作物、果树、 牲畜、鱼等受冻
影响交通
危害 农业
吹翻船只
2、如何预防
(1)发布准确的寒潮信息和警报
中国气象局发布寒潮的标准:当冷空气过境后,凡气温24小时内下降10 C以上,并且在这一天内的最低气温在5 C以下。
但各地的寒潮标准不一样。如黑龙江省就将24小时降温大于8℃,最低气温小于3℃,作为发布寒潮警报标准。而广西壮族自治区规定,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6 ℃或以上,或过程降温(一般为三天)在10 ℃或以上,且最低气温北部地区降至4 ℃或以下,南部地区降至8 ℃或以下的均称为“寒潮”。小组讨论:为何广西寒潮的天气标准比中国气象局规定的标准低得多?
(2)人们做好防寒潮准备
[小结]
寒潮
形成 原因:
危害:
预防:
冬半年(时)高纬地区(空)气温很低
气压高
强冷空气吹向低纬
农业、交通、电力、电信等部门、居民生活
发布准确的信息和警报并做好防寒准备
我们通常所说的冷空气就是寒潮吗?
寒潮为什么多出现于秋末、冬初、冬末和初春,而隆冬反而较少?什么季节发生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为什么我国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广东、台湾、海南等地不易受寒潮影响?
寒潮“罪恶多端”,是否“一无是处”?
请阅读课本P92的“案例研究”(寒潮的“功”与“过”)。归纳寒潮有哪些方面的“功劳”。并在课外收集更多有关寒潮“功”与“过”的资料。
[反思与探究]
[课外活动]
请收集有关本地比较频繁而又危害较大的自然灾害的资料:它是怎样形成的?有何危害?如何预防?
材料1 1812年,拿破伦统帅着法兰西大军横扫欧洲,却在莫斯科城下大败而归。因为,就在他胜利在望的时候,严寒突然降临。
材料2 1941年,德军的铁蹄逼近了莫斯科近郊。从纳粹手中的望远镜里,已经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克里姆林宫斯巴斯克塔楼上的红星了。谁知一觉醒来,气温骤然降至零下40摄氏度。冻结的汽油让汽车、坦克、装甲车动弹不得,后勤供应断了,士兵又冷又饿,几乎被冻僵了· · · · · ·希特勒战而不败的神话被打破了。
思考:这两次寒潮可能发生于何时?为何他们在俄罗斯能遇到寒潮?
中央气象台今天下午六点钟发布寒潮警报(请同学播报): 昨天提到的强冷空气的前锋,今天正午已经移到我国内蒙古到西北地区东部一带,并将继续向东南方向移动,影响我国大部地区。 预计,明天到后天,我国东部地区将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江南和华南的部分地区有雷雨大风。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东北地区大部、黄淮、江淮、江南等地区将先后出现5到7级东北风,其中黄淮地区东部及江河湖面有6到7级大风,明天晚上到后天,渤海、黄海将有7到9级东北风,东海、台湾海峡将先后有6到8级大风。冷空气前锋过后,长江以北地区的气温将下降到8至15摄氏度,其中华北地区北部和东北地区的气温将下降到15至20摄氏度。 这次强冷空气过程造成的降雪、大风、降温天气,将对交通、电信等有不利影响,请各有关单位注意防寒防冻。
思考:农民、牧民、海上作业人员和学生应做什么准备?
讨论:
我国各地受寒潮影响有何不同?侵入我国的寒潮起源于什么地区?为什么这些地方能成为寒潮的源地?
高纬地区为何能成为寒潮形成的源地?

更冷

吹向低纬
G
长波(短波)为主?
寒潮大风对交通、电力(信)、建筑的影响
冰雹

冻雨
冰冻
树挂
交通受阻
电力中断
水稻烂秧
枇杷受冻
冻死鱼
红豆
寒潮对种植业、林业、渔业的影响
牧民受冻
为羊群觅食
羊群冻死
寒潮对牧业、身体(生命)的影响
你知道这些在深圳电视频道上可见的图标分别代表什么含义吗?
受北方冷空气影响,本市气温24小时内将要或已经降到10 C以下
受北方冷空气影响,本市最低气温24小时内将要或已经降到5 C以下
受北方冷空气影响,本市气温24小时内将要或已经降到0 C以下
冷锋2.swf第三节 寒 潮
一、选择题
据武汉中心气象台统计,2008年3月11日晚,湖北省大部分地区出现了中到大雪,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暴雪,风力达5~6级,局部达8级。十堰、襄樊、宜昌北部和恩施、黄冈、武汉的局部地区积雪深度超过10厘米。除鄂西南外,湖北省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24小时内下降了10~13 ℃。据此完成1~2题。
1.造成湖北省大部分地区普降春雪的天气系统可能是(  )
2.大雪后的半小时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武汉市交通没有受阻现象 ②很多人到武汉东湖梅园“踏雪寻梅” ③湖北大部分高速公路被封闭 ④黄冈市大街上水流成河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第1题,从材料内容可知:湖北受到了强寒潮的影响,形成寒潮的天气系统是快行冷锋,四个选项中,只有A项为冷锋。第2题,雪后半小时内,积雪融化量较少,局部积雪深度超过10厘米,造成交通异常不便,为减少事故发生,高速公路应封闭。此时东湖梅园内,梅花与雪景相互衬托,成就了“踏雪寻梅”景观,吸引了大量游人。
【答案】 1.A 2.C
灾前准备、灾中应急和灾后恢复是自然灾害救助过程中的三个核心环节。灾前准备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救灾物质的种类和数量;二是救灾物资的储备地点。灾中应急行动见下图。据此回答3~4题。
3.某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储备的救生类物品主要是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等。该基地及其附近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  )
A.寒潮 B.泥石流
C.旱灾 D.水灾
【解析】  储备基地的救生物品应主要服务于附近地区的应急救灾,所以储备的物资与附近地区的灾害类型密切相关。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都是在发生水灾时要用上的物品,所以可判断该基地附近主要灾害是水灾。
【答案】 D
4.影响应急时间的主要因素是(  )
①储备基地到灾区的距离 ②自然灾害的种类 ③应急交通线的通行能力 ④储备基地的位置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从图中可看出,应急时间是指从储备基地到灾区的反应时间。它的长短与两地的距离有关,同时还与交通线的通行能力相关。
【答案】 C
下图为我国2007年7月主要天气气候事件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从图中可知(  )
A.塔里木河正值丰水期
B.四川盆地受台风影响暴雨较多
C.云南的暴雨与昆明准静止锋有关
D.东南沿海地区的龙卷风是副热带高气压造成的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降水量大的地方水土流失一定严重
B.干旱半干旱地区不会发生泥石流
C.沙尘暴只发生在春天
D.降水量大的地区也会出现旱情严重现象
【解析】 从图中可得此时我国正值高温的七月,塔里木河水源主要来自于高山的冰川融水,此时融冰量大,处于汛期;昆明准静止锋出现在冬半年。水土流失除与降水量有关外,还与当地植被有关,植被差的地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我国西北地区也会发生泥石流现象;北方冬季也会出现沙尘暴天气;长江流域虽然年降水量大,但七月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易形成伏旱天气。
【答案】 5.A 6.D
日记一则:“今日风止天晴,气温骤降,田地里的塑料大棚上覆盖了一层厚厚的尘土,有的塑料大棚被撕裂,有的塑料大棚被吹塌。夜间,在附近刚刚返青的麦田里,不少农民正在燃起一堆堆的柴草,浓烟遮盖了田野……”据此完成7~9题。
7.从日记里看这里可能刚刚经历了(  )
①沙尘暴天气 ②冷锋过境 ③台风过境 ④寒潮侵袭 ⑤气旋过境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④
8.农民燃烧柴草以产生浓烟的主要作用是(  )
A.增强地面辐射,防霜冻
B.增强大气逆辐射,防霜冻
C.减弱紫外线对农作物的危害
D.增加CO2含量,促进小麦生长
9.此日记记录的时间和地区可能是(  )
A.春夏季;华北平原
B.夏秋季;长江中下游平原
C.5~9月份;三江平原
D.12~3月份;华北平原
【解析】 第7题,“今日风止天晴,气温骤降”,说明是冷锋过境后的天气特点。第8题,寒潮来前,农民在麦田边上点火,让烟雾飘在麦田上空可以预防霜冻,主要是增强大气逆辐射,起到保温作用。第9题,我国寒潮多发生在冬春两季,但是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是春秋两季的寒潮。
【答案】 7.D 8.B 9.D
2009年1月20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橙色警报,强冷空气再度袭击我国大部分地区。据此,完成10~12题。
10.下列关于寒潮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冬季暴发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B.寒潮影响的范围小
C.寒潮能够引发多种灾害
D.寒潮影响范围在陆地
11.我国寒潮标准不一致的原因是(  )
A.寒潮源地不同 B.产生寒潮的天气系统不同
C.国家缺乏统一管理 D.南北气候差异大
12.预防寒潮的首要工作是(  )
A.发布准确的寒潮信息和警报
B.随时做好防寒准备
C.海上的船只在寒潮来临及时回港
D.为牲畜提前准备饲料
【解析】 第10题,寒潮是冬半年影响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严重的季节是春秋两季。寒潮发生能够造成暴风雪、冰冻、冻雨、大风、风暴潮等多种灾害。第11题,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很大,强冷空气抵达南方后强度明显减弱,难以达到规定的寒潮标准。第12题,只有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信息和警报,人们才能采取一些具体措施以减轻或避免寒潮带来的危害。
【答案】 10.C 11.D 12.A
13.我国广大农民对寒潮的防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采用熏烟法减轻寒潮对农作物产生的冻害,其原理是(  )
A.增强大气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
B.让作物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
C.增强大气逆辐射
D.加热地表,提高土壤温度
【解析】 熏烟法能增加大气中尘埃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强大气逆辐射。
【答案】 C
二、综合题
14.读天气图(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的天气系统的名称是    。
(2)此天气系统移动到虚线所示的位置时,西宁的天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受此天气系统的影响,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这两个重要的灌溉农业区需要防御有可能出现的气象灾害有哪些?(回答一个即可)
(4)此季节,西宁与大连的气候差异主要有哪些?
【解析】 该题通过读图结合实例综合考查了冷锋天气系统等一系列相关知识。
【答案】 (1)冷锋
(2)冷锋过境时出现大风、降水、降温天气;冷锋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3)寒潮或暴风雪。
(4)西宁位于内陆地区,靠近冬季风源地,大连位于沿海,海水热容量大,冬季气温高于西宁。
15.阅读下述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受寒潮影响,2008年12月4日晚上暴风雪突袭山东烟台和威海。截至5日暴风雪仍在继续,市区地面积雪已有20多厘米。
截至5日14时,烟台市芝罘、莱山区降雪量达到23.3毫米,牟平区达26毫米,三区5日单日降雪量均创下了烟台市气象局自1951年有气象资料以来的最高纪录。曾作为2005年中国十大天气气候事件之一的烟台暴雪过程,当年12月6日单日最大降雪量为21.0毫米,而此次暴雪过程已超过该项纪录。
(1)我国受寒潮影响较小的地区是(  )
①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 ②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 ③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④广东 台湾 海南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寒潮到来时,会出现________________等恶劣天气;对烟台、威海两市区的主要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烟台、威海两市防御寒潮的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其他地区相比,烟台、威海地区为何暴雪连连?
【解析】 该题通过读材料,考查了寒潮的影响范围及寒潮的危害,针对寒潮的危害,找出防御寒潮的方法,从气候、海陆位置、地形等方面综合分析烟台、威海暴雪连连的原因。
【答案】 (1)D (2)降温、大风、雨雪、冰冻 大雪、冰冻使市区交通阻塞 及时向市民发布雪灾、道路结冰和大风预警信号,号召市民积极行动清除路面积雪
(3)①来自西北方向的强冷空气持续影响该地区;②濒临海洋、气候温和湿润,具备充分的降雪条件;③位于丘陵山地的迎风坡、暖湿气流沿山地爬升,对降雪起到促进作用。寒潮
1.若快性冷锋一直南下,则我国大部分地区常出现的一种灾害性天气是 ( )
A.洪涝 B.寒潮 C.台风 D.干旱
2.能给我国带来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的是 ( )
A.台风 B.寒潮 C.干旱 D.洪灾
3.关于寒潮活动规律叙述正确的是 ( )
A.它是我国夏半年的主要气象灾害
B.它会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
C.它的大风会带来干旱现象
D.它的影响范围(在我国)很小,且属单一灾害
4. 下列季节中发生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是 ( )
A.秋季和春季 B.冬季和春季 C.秋季和冬季 D.初冬和秋末
5.关于寒潮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
A.可以使交通受阻,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 B.使农作物遭受冻害,冬季危害最大
C.青藏高原首当其冲,受寒潮危害最大 D.南方远离寒潮源地,不会受到影响
6.下列关于寒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寒潮是一种无法准确预报的气象灾害 B.只要有冷空气影响,就会爆发寒期
C.我国夏半年最易发生寒潮天气 D.在地面制造烟雾,可减轻寒潮产生的冻害
7.经常影响到墨西哥湾沿岸的气象灾害除台风外还有 ( )
A.地震 B.火山 C.寒潮 D.水土流失
8.关于寒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寒潮对农业的影响危害主要是剧烈降温造成的霜冻、冰冻等冻害
B.冬季寒潮容易冻伤作物的幼苗
C.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大,因此我国各地寒潮标准不一样
D.寒潮有害也有利,它带来的降雪可以缓解北方春旱
9.我国北方地区在不同季节容易发生的气象灾害是 ( )
A.秋季和冬季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很大
B.春季和夏季的干旱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
C.春季和秋季的台风袭击华北地区
D.春季和夏季的暴雨造成严重的洪涝灾
10.下表是广州某学校气象小组2004年12月27日—2005年 1月4日的观测记录,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日 期 27日 28日 29日 30日 31日 1日 2日 3日 4日
最低气温(℃) 9 9 5 6 2 2 2 9 9
最高气温(℃) 20 17 12 12 12 13 14 15 15
A.这几天,广州的风向是偏东风;可能发生的气象灾害是台风
B.这几天,广州的风向是偏西风;可能发生的气象灾害是干旱
C.这几天,广州的风向是偏北风;可能发生的气象灾害是寒潮
D.这几天,广州的风向是偏南风;可能发生的气象灾害是洪涝
11.有关寒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
强寒潮时东北地区危害很大
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主要在冬季
寒潮可以净化大城市的空气
寒潮对我国的影响范围比台风小
12.读下图回答:
(1)甲是 气象灾害。
(2)乙是 气象灾害。
(3)甲影响的季节是 ,乙影响的季节是 。
(4)甲造成的灾害主要有 ;乙造成的灾害主要有 。
(5)对待这两种气象灾害的有效方法是根据气象预报或警报,人和动物进行 。
寒潮是一种灾害性天气,会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联系2005年元旦前后上海市经历的一次寒潮过程,回答问题。
13.读“上海市气温、气压变化示意图”,分
析这次寒潮过境前后天气变化情况:
过境前:     ,
过境时:   ,
过境后: 。
14.影响上海市的寒潮大多源于 一带。
15.下列气旋、反气旋示意图中,反映寒潮源地近地面气流状况的是 (单项选择)
16.下列选项中,与寒潮天气有关的是 (多项选择)
A.感冒患者数量猛增 B.交通事故频发
C.城市用电、用气量减少 D.羽绒服装热销
病虫害减少,有利于来年农作物生长
答案
1.B 2.B 3.B 4. A 5.A 6.D 7.C 8.C 9.B 10.C 11.C
12. (1)寒潮 (2)台风 (3)冬半年,夏秋季节 (4)大范围剧烈降温,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5)躲避
13.气温较高(受暖空气控制)、气压较低
气温骤降,风力加大(伴有雨雪)
气温较低(受冷空气控制)、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14.西伯利亚、蒙古
15.B 16.ABDE4-3 寒潮
[教学理念]
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以寒潮的成因和危害为重点:课外查找有关广东省常见的自然灾害——台风的资料,并分析其成因和危害。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重视合作学习。
用直观化的语言——动画、图片(形)来化解难点知识。
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交流讨论推断寒潮的标准,并解释寒潮标准因地而异的原因。
2.学会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地图,分析寒潮的路径、源地和形成原因,学会科学推理方法,培养分析判断能力。
3、分析寒潮产生的危害,讨论防治措施。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影响我国的寒潮为案例分析寒潮产生的原因、危害;通过一系列图片、影视材料、事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寒潮的“功”和“过”的交流讨论,养成辩证地评价地理事物的思维习惯;学会表达自己的学习体会、看法和成果,培养与人交流、交往合作的能力,培养主动探究的兴趣、能力和精神。
[重点] 寒潮发生的原因,寒潮的危害和预防。
[难点] 通过寒潮的学习,学会分析其他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并能够针对不同的灾害,提出适当的预防措施。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方法] 启发、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思路与过程]
首先,据课标要求:以某种自然灾害不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有必要先了解“自然灾害及其种类”。为增强学生对自然灾害的感性认识及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先给出六幅图片,让学生得出它们反映的共同自然事件——自然灾害,然后介绍其种类及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
为引入本节主题——寒潮,先展示一幅集动画、声音(点击画面即可)于
一体的景观图,继而打出一则“气象警报”,让学生观察后得出这是自然灾害寒潮。
为了激发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寒潮的热情,先链接两段材料:1812年拿破仑和1941年希特勒兵败莫斯科城(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遇上寒潮)。接着引入寒潮的概念,并从概念中的“入侵”入手,链接到以我国侵入的寒潮路径为例,追溯其形成的原因。其中的几条路径均以动态箭头演示,增强感性认识,旁边设计的几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为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及合作学习的习惯。然后链接到以图示法分析高纬地区为何能成为寒潮形成的源地,最后又链接返回到主页,以文字框的形式依次叙述寒潮的成因。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寒潮天气的成因并复习以前的知识,特补充了“快行冷锋”,并链接 flash动画增强直观性,引导同学们分析快行冷锋的天气。大风、降温是主要表现,雨季、冰冻(链接的几幅图片也是增强感性认识)实际上是由剧烈降温产生的。
为激发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寒潮带来的危害,先链接一段寒潮的影视材料(但并未播出产生的后果),留下一个悬念让同学们去探究,并结合课文前面的“探索”(有关1999年新疆寒潮)讨论寒潮对生产、生活有何影响,然后由各小组代表发言,老师帮助归纳总结,并以图片形式展示以增强直观性和说服力。
面对如此严重的灾害,迫使人们要去思考如何预防寒潮,可由同学们先想想办法。
“发布准确的寒潮信息和警报”是预防的重要措施。人们自然会想到发布的标准是什么?所以,我把课文中有关中国气象局及广西的寒潮发布标准“移”到此处向同学们介绍,并链接到深圳市的三种寒冷信号(黄、红、黑)让学生思考其含义,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自身所处的环境)。同时,让学生分析为何我国南方的寒潮标准较低(补充:南北方作物的生活习性或耐寒能力也不同),培养学生合作、分析能力。为让同学们感受、思考寒潮来临前应采取什么具体措施,特链接一则寒潮警报并请一位同学播报,然后设身置地想想假如你是农民、牧民、海上作业人员或学生,分别该怎办?
“小结”部分是对本节的概括,便于同学们对知识结构及主要内容的把握。
“反思与探究”是对本节内容的检测与深化,其中第4题是课文后面的“案例研究”,也为培养同学们用辩证思维去分析问题。
“课外活动”是培养同学们用学过的方法联系当地实际,分析当地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危害,并找出预防对策。也培养学生关心周围的环境,善于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自我探究)。
[教学后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