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第九中(外国语学校)2023届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中华民族以其特有的勤劳智慧,创造出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下列一组图片围绕一个主题,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是
A.
自给自足的消费方式
B.
男耕女织的分工方式
C.
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
D.
以家庭为单位的组织方式
2.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铜官镇发现一处烧制釉下彩瓷的唐代窑址。研究表明,有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长沙铜官窑经营者为占领市场,在器物上标出“天下第一”等广告语,有的还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这说明该窑
A.
最早使用釉下彩瓷技术
B.
注重市场营销策略
C.
代表官营手工业的水平
D.
产品主要销往海外
3.下表中有关古代中国手工业历史信息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官营手工业
始终居主导地位
B.
家庭手工业
始终存在,产品主要面向市场
C.
民营手工业
明朝中后期居主导地位,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
民间手工业
专指民营手工业
A.
A
B.
B
C.
C
D.
D
4.某课题组在探究“古代商业发展”的过程中,整理了下列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
汉代城市设有专供贸易的“市”,且有专职官员管理
B.
唐代“市”中出现专营货币存放和借贷的柜坊
C.
宋代益州开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D.
明清时期,全国著名的商帮是徽商和粤商
5.日本学者斯波义信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城市“坊市制’’的崩溃,在“农村--农村市场--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的反复过程中,包括工商城市在内的城市经济网日益稠密,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这说明,唐宋时期城市经济的变迁
A.
促使城市功能完全经济化
B.
使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
C.
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
D.
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商品化
6.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
A.
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
B.
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C.
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
D.
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
7.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最为密集和完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内在的原因在于
A.
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B.
“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C.
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
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8.哥伦布航行到古巴附近时,明确向土著居民表示:“远征军司令来此目的乃寻找黄金”,然而在给西班牙国王信中,他又说:“这里的一切都应置于其(基督教)统治之下……因为发扬光大基督教乃吾人此行之初衷和目的。”关于哥伦布远航的背景和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对外殖民与传播宗教并行不悖
B.
文化侵略的初衷多于经济掠夺
C.
宗教改革刺激人们远洋探险
D.
工业革命促进开辟海外市场
9.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新航路开辟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世界市场得到拓展。其促进因素不包括
A.
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
B.
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的推动
C.
工业革命的大力推动
D.
英荷等国重视发展海外贸易
10.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在自主学习和探究《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一专题之后,有四人分别写出了历史小论文,他们立论的题目是:
甲:《工业革命是从蒸汽机的投入使用开始的》
乙:《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丙:《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进入“电气时代”》
丁:《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范围内工业生产的空前发展》。
其中符合史实、说法正确的有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11.19世纪中期以前,欧美最高的建筑只有6层。1871
年,芝加哥保险公司大厦是世界上第一幢现代钢框架高层建筑,开摩天大楼先河,共10层。19世纪末,美国出现29层118米高的建筑。20世纪初,纽约建成了屋尔华斯大厦,已达52层241米。高层建筑首先在美国大量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
第一次工业革命积累了大量资本
B.
充分应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C.
城市化商业化带来城市地价飞涨
D.
为满足工业化后人们的住房需求
12.1863年,洛克菲勒开办了一家小炼油厂,1870年,通过内部合并成立标准石油公司,此后不到两年的时间,他的公司就吞并了20多家炼油厂,控制了美国90%以上的炼油业,1882年,它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托拉斯。这一现象反映了美国
A.
生产和资本出现高度集中的趋势
B.
市场扩大推动了石油工业的发展
C.
科技是促进石油工业发展的动力
D.
石化工业成为美国的支柱产业
13.洋务运动期间,洋务官员张之洞、王先谦等人劝谕民间开矿并使用机器,丁日昌等人鼓励民间兴办新式轮船,李鸿章率先授予华商火柴专利,等等。这些举措
A.
有助于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B.
消除了近代官商之间的经济矛盾
C.
促进了我围近代工业体系的建立
D.
加快了我国民族工业的独立发展
14.下图生动地展现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历程。对图中现象理解正确的有
民族工业发展示意图
①“肥料不足”是指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先天性的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②“阳光灿烂”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③“冰雹无情”是指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受到四大家族的挤压
④“蛀虫肥了”是指封建势力由于对民族工业的压榨而壮大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15.1957年,中国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52年的3%上升到92.9%。这表明当时中国
A.
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确立
B.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初步形成
C.
经济体制改革已初见成效
D.
个体所有制经济已完全消失
16.1979年11月,邓小平会见美国客人时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一论断
A.
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
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束缚
C.
扫除了中美建立外交关系的最大障碍
D.
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1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20世纪80年代,国家在下图所示a地区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A.
创办深圳等经济特区
B.
开发与开放浦东地区
C.
上海成为沿海开放城市
D.
开辟闽东沿海经济开放区
18.“近代中国政治的逐渐转型给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以推动力……从条约口岸传播来的新潮流,导致妇女解放、家庭权威松弛以及城市生活的改观,将会在新的环境下增强社会把人口吸引到现代化部门的能力。”这段材料的主旨是
A.
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巨变
B.
近代工业起步,妇女解放,城市化进程加快
C.
西方思想在中国进一步传播
D.
近代的发展为新中国现代化的启动准备了条件
19.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战愈演愈烈,几年间先后有40个国家实行外汇管制,56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76个国家提高关税。这体现出
A.
重商主义盛行使世界市场发展
B.
凯恩斯倡导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C.
自由主义盛行,经济缺乏国际规则
D.
经济危机导致各国出现了政治危机
20.将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进行比较,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都是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
B.
都是在一定限度内对资本主义的恢复
C.
都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
都注重调整生产关系,符合实际需要
21.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第三产业的崛起、“新经济”的出现,其共同而根本的原因是
A.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断出现困难
B.
工人阶级不断斗争迫使国家改革
C.
经济方面的学术思想成果不断更新
D.
科技进步,社会生产力发展
22.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A.
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B.
局部改革斯大林模式
C.
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D.
部分借鉴新经济政策
23.二战后出现的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这三者的共同点有
①都是重要的世界性经济组织
②都属于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
③美国在其中都拥有特殊地位
④都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
24.下表是狭义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主要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比较(2012)据此,对狭义丝绸之路经济带认识正确的是
组织名称
成员国数量
面积(万km2)
人口(亿人)
GDP(万亿美元)
北美自由贸易区
3
2158.11
4.70
19.24
欧盟
28
432.48
5.09
16.69
狭义丝绸之路经济带
16
3962.12
31.47
13.42
东盟
10
477.76
6.08
2.32
A.
促进世界经济力量向多元化发展
B.
将成为世界最大区域性合作组织
C.
打破了经济集团相互隔绝的状态
D.
整体经济实力优于其他经济集团
25.1945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重要事项都需会员国投票决定,投票权的大小与会员国认购的股本成正比。而1995年的《世贸组织协定》则将“协商一致”作为主要的决策方式,投票表决只是辅助方式。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
A.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增强
B.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逐步建立
C.
新兴经济体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D.
冷战结束推动国际决策民主化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这不仅是一种反映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而生存的战争。我们正作为挽救一种伟大而珍贵的政府形式而战;既是为我们自己,也是为全世界。
——富兰克林·罗斯福
材料二
这个国家需要进行大胆的、坚持不懈的试验,如果试验失败,就再试行一种办法,最重要的是要进行试验。
──富兰克林·罗斯福
材料三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1992年邓小平在深圳的谈话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罗斯福所说的“伟大而成功的战争”是指什么?概括指出罗斯福进行这场战争的目的。(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说明罗斯福和邓小平是如何领导本国人民“闯”出新的发展道路的。(12分)
27.随着人类联系日益密切与相互交往的不断扩大,世界市场也在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从而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史学家习惯上把15世纪中起到17世纪中期称为“扩张的时代”。欧洲人把自己来到西半球的事件,称之为“地理大发现”。
材料二
两次工业革命重要成果表
时间
发明者
国家
发明成果
1782年
瓦特
英国
改进蒸汽机
1825年
史蒂芬孙
英国
蒸汽机试车成功
1866年
西门子
德国
发电机
1876年
贝尔
美国
电话机
1882年
爱迪生
美国
纽约市珍珠发电厂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中国相比,近代西方对外交往主要采取什么方式?概括指出“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工业革命的动力有何不同,概括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分别对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6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封建社会前期的出口以丝绸、漆器、铁器等为主。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陶瓷成了我国古代出口的新兴产业,重要的转折是对外实行开放政策,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进出口管理机构——市舶。宋代,各类书籍,包括经典开始出口。元代由于棉织业的兴起,出现了我国出口的第三大军。明清时期,棉布成了主要出口品。进口商品早期有犀角、象牙、香料、珍珠、宝石、琉璃、药材、马匹、珍禽异兽、布匹、木材等,也引进了棉花、烟草、玉米、番薯和多种蔬菜等作物。
——摘编自沈光耀《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
材料二
1860年,在英国进口商品中工业原料——棉花,居于首位,其次是谷物,后面的依次为食糖、羊毛、生丝、木材、茶叶、油料、酒和黄油,这些是进口价值最大的前10种商品。第二个10种商品是牛脂、亚麻、铜、皮革、丝织品、咖啡、烈酒、烟草、大米和铁锭。这些进口商品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打算再运往国外销售的,英国正在迅速变成一个欧洲(且不说世界)市场和中间商。1860年,英国出口商品中列于第一位的是棉织品,其次是羊毛织品,再次是钢铁,后面依次为棉纱、亚麻织品、羊毛和羊毛纱、男子服饰和女子头饰、机器、金属器皿和餐具以及煤。此外还有大量各种各样的货品:铜、衣服、皮革制品、啤酒、麻纱、陶器和瓷器、丝绞和丝纱、化学制品、纸以及别的许多东西。
——摘编自[英]W.H.B.考特著、方廷钰等译《简明英国经济史(1750年至1939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及发展原因,并概括近代英国对外贸易出现的变化。(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近代英国对外贸易所产生的不同的世界影响。(8分)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要求运用所学解读图片信息。
【解答】
A.图片信息没有体现自给自足的消费方式,故A错误。
B.图片信息没有体现男耕女织的分工方式,故B错误。
C.根据图片“播种工具”“铁犁牛耕方式”“农业技术”“都江堰示意图”等信息可知,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重视农业耕作技术、耕作方式和水利工程建设,都是为小农经济服务的,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故C正确。
D.题干信息无法体现以家庭为单位的组织方式,故D错误。
???????故选C。??
2.【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代制瓷业的发展,要求具备分析题干信息和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答】
A.根据题干“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铜官镇发现-处烧制釉下彩瓷的唐代窑址”可知,不能说明它是目前已知最早使用釉下彩瓷技术的窑址,故A错误。
B.根据题干“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器物上标出‘天下第一’等广告语”、“有的还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都表明铜官窑经营者注重营销,产品远销世界多地,即注重市场营销策略,故B正确。
C.根据题干“长沙铜官窑经营者为占领市场”,结合所学可知,该窑为私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产品不面向市场,故C错误。
D.根据题干“有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表明其产品远销世界多地,但不能说明主要面向海外销售,故D错误。
???????故选B。??
3.【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要求运用所学解读表格信息。
【解答】
A.明朝中叶之前,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故A错误。
B.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副业,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需要和交纳赋税,故B错误。
C.民营手工业在明朝中后期超过官营手工业,开始居主导地位,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故C正确。
D.民间手工业也包括家庭手工业和田庄手工业,故D错误。
故选C。??
4.【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全国著名的商帮是徽商和晋商,故D说法错误。
ABC.均说法正确。
故选D。??
5.【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唐宋时期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但不是完全经济化,故A项错误。
B.题干反映的是城市的发展,不是商品生产规模的扩大,故B项错误。
C.题干中“农村--农村市场--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说明城市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商品化,故C项正确。
D.题干中只是说明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是说农村实现了商品化,农村仍是自然经济为主体,故D项错误。
故选C。??
6.【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根据“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产品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等信息可知,这时期农业产生领域有租佃、雇佣、面向市场等有多种生产经营方式,说明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故D项正确。
A.题干内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农村雇佣劳动,但无法得出雇佣劳动普及的结论,A项错误。
B.题干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没有涉及地主剥削程度,B项错误。
C.题干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多样,没有强调地主收入来源,无法得出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的结论,C项错误。
故选D。??
7.【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要求具备准确分析题意和知识运用的能力。
【解答】
A.该项表述错误,故排除A。
B.根据所学可知,由于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各种因素,中国缺乏资本主义发展的土壤、基础。题干“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指的是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联系所学,它的内在原因是“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故B项正确。
CD.鸦片大量流入和英国对中国商品输出是晚清时期,而非清朝前期,且属于外部原因,故排除CD。
故选B。??
8.【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B.根据题干“远征军司令来此目的乃寻找黄金”、“这里的一切都应置于其(基督教)统治之下……因为发扬光大基督教乃吾人此行之初衷和目的”可知,哥伦布远航既要经济侵略也要文化侵略,故A正确,排除B。
CD.题干中未提及宗教改革和工业革命,故不选CD。
故选A。??
9.【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拓展,故A项正确。?
?
?
?
?
?
?
B.新航路开辟使欧洲发生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拓展,故B项正确。
C.新航路的开辟发生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那么在新航路开辟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应当是在17世纪,而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不符合题干时间,故C项错误。?
?
D.新航路开辟之后,英荷等国重视发展海外贸易,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拓展,故D项正确。
???????故选C。??
10.【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两次工业革命,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工业革命是以珍妮纺纱机的问世作为开始的标志,甲的题目错误;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生产力的发展,到19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乙的题目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使世界进入“电气时代”,丙的题目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推动了世界范围内工业生产的空前发展,丁的题目正确,由此可见符合史实、说法正确的有乙、丙、丁三个,故C正确。
ABD.据上,这三项均和题干信息不符,故ABD错误。
故选C。??
11.【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正是美国在主导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一期间,美国人应用最新的钢铁和化学工业技术,建造了很多高层钢框架建筑和摩天大楼。故B正确。
ACD.符合史实,但与题干主旨无关。
故选B。
??
12.【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垄断组织,要求具备准确分析解读题干的能力。
【解答】
A.根据题干反映的时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题干中成立石油公司和1882年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托拉斯,说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和资本出现垄断,故A项正确。
B.题干中未涉及市场扩大对石油工业发展的影响,故B项错误。
C.题干中没有涉及科技发展对石油工业的影响,故C项错误。
D.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石油工业刚刚兴起,不是美国的支柱产业,故D项错误。
???????故选A。??
13.【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从题干“劝谕民间开矿并使用机器”“鼓励民间兴办新式轮船”等和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机器等做法诱导了民族资本的产生,故A正确。
B.“消除了”的表述绝对化,故排除B。
C.近代中国并未建立工业体系,故排除C。
D.受近代中国国情影响,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并未获得独立发展,故D错误。
故选A。??
14.【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要求具备正确题干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
①.依据题干图示可知,“肥料不足”处于19世纪60、70年代,这是民族工业产生时期,是指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先天性的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故①正确。
②.“阳光灿烂”处于1912-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在这一时期出现短暂春天,故②正确。
③.“冰雹无情”处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这一时期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受到四大家族和日本侵略者的双重挤压,受到沉重打击,故③正确。
④.“蛀虫肥了”主要是指日本的侵略和国民政府的统治导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速度急剧下降,故④错误。
故选A(①②③)。??
15.【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三大改造,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根据题干“1957年,中国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52年的21.3%上升到92.9%”可知,中国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和公私合营经济所占比重占主体地位,表明当时中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初步形成,故B正确。
ACD.这三项题干信息均未体现,故排除ACD。??
16.【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根据所学可知,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故A错误。
B.依据题干“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可知,邓小平的这一论断突破了“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的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束缚,故B正确。
C.本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故C错误。
D.1992年“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明确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故D错误。
故选B。??
17.【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我国的对外开放,要求具备准确解读题干信息和理解、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答】
AD.根据图片信息可知,a地区是上海地区,故AD错误。
B.开发与开放浦东地区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B错误。?
C.根据图片信息可知,a地区是上海地区,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故C正确。
?故选C。??
18.【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发展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题干“近代中国政治的逐渐转型给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以推动力”表明近代中国政治的逐渐转型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题干“从条约口岸传播来的新潮流,导致妇女解放、家庭权威松弛以及城市生活的改观,将会在新的环境下增强社会把人口吸引到现代化部门的能力。”表明随着近代社会发展,为中国现代化准备条件、积蓄能量,故D正确。
A.题干强调近代的发展为新中国现代化的启动准备了条件,并非强调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巨变,故A错误。
B.该项是表面现象,不符合题干主旨,故B错误。
C.该项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
???????故选D。??
19.【答案】C
【解析】略
20.【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ACD.结合所学可知,十月革命后,在苏维埃俄国内忧外患,经济苦难的情况下,苏俄政府实行余粮征集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农民为代表的广大老百姓极其不满,后列宁经过充分考虑,开始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罗斯福在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中国在“文革”结束后严重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实行改革开放,调整生产关系,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此三项改革都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都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故ACD正确。
B.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质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以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当然不会是在一定限度恢复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故B错误。
故选B。??
21.【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要求具备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
【解答】
D.依据题干信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福利国家’制度”、“第三产业的崛起”、“‘新经济’的出现”,结合所学可知这些现象的出现均和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相关,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故D正确。
A.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
BC.两项所述均是重要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BC。
故选D。??
22.【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苏联的工业化建设,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D.据题干信息及所学可知,新经济政策允许外资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符合材料中“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的措施,故D正确。?
A.夸大了材料中措施的内容,故A错误。?
BC.苏联在工业化初期具有一定的技术基础,没有突破计划经济的指令制约,故BC错误。
故选D。??
23.【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①③④.结合所学可知,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都是重要的世界性经济组织,它们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美国在这三大支柱中拥有特殊地位,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体系化和制度化的发展方向,故①③④正确。
②.结合所学可知,这三个组织都不属于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故②错误。
故选B。??
24.【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经济区域合作,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表格信息。
【解答】
A.从表格信息可以看出狭义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一定程度上联系了一大片区域的经济联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区域联合的趋势,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力量多元化发展,故A正确。
B.丝绸之路经济带并不是一个最大的经济区域合作组织,故B错误。
C.从表格中看不出狭义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打破了经济集团之间的相互隔绝状态,故C错误。
???????D.狭义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GDP总量并没有北美自贸区和欧盟多,体现不出整体经济实力优于其他经济集团,故D错误。
故选A。??
25.【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新兴国家的发展,迁移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投票权跟认购股本挂钩体现了发达国家的霸权,新时期“协商一致”体现了新兴经济体影响的扩大,故C正确。
A.题干中的变化主要是在经济领域,故排除A项。
B.题干未涉及国际政治新秩序,故排除B项。
D.题干未涉及国际决策,故排除D项。
故选C。??
26.
【答案】(1)推行“新政”;克服经济危机;稳定资本主义制度。(2)罗斯福实行新政;整顿银行、复兴工农业、推行福利政策、兴建公共工程等,逐步化解生产相对过剩问题,带领美国走出经济危机。小平领导中国人民大胆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并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在城市积极探索国有企业的改革道路,推动了国有经济的发展;建立经济特区,以吸引外国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1)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要求具备解读提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解题的能力。第一问,根据材料“反映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可知是罗斯福新政。第二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直接目的和主要目的来分析,直接目的是克服经济危机,主要目的是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2)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的背景,要求具备解读提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解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前夕两国都面临发展困境。
(3)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和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具备解读提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解题的能力。本题需深刻理解“如何”二字,可以简要归纳两者改革的措施和主要影响即可。
27.【答案】
(1)方式:武力征服与扩张。影响: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世界朝整体发展。
(2)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为动力,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为动力。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解析】(1)本题考查丝绸之路,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地图信息。结合材料一图片中的路线图,从长安出发,经新疆、中亚、欧洲大秦判断可知,这条通道是丝绸之路。
(2)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由材料二“15到17世纪中期”判断是早期殖民扩张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对外交往的方式是武力征服与扩张。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地理大发现是新航路开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回答: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世界朝整体发展。
(3)本题考查两次工业革命,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不同点,结合材料三图表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为动力,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为动力。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8.【答案】(1)特点:出口商品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商品以奢侈品为主,也引进经济作物;形式上以朝贡贸易为主。原因:农业、手工业发展及技艺的进步;人口的不断增加;外贸主要由政府控制;等等。?变化:进口的主要是工业原料及食物;出口的主要是工业制成品;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等等。
(2)影响:古代中国,在中外贸易中曾长期处于优势地位,扩大了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近代英国,处于世界贸易中心地位,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
【解析】(1)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和英国近代对外贸易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可从材料中出口、进口物品的种类以及联系所学古代中国对外贸易形式进行归纳,“原因”可从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发展、人口、官府掌控外贸等角度来分析;“近代英国对外贸易出现的变化”可联系上一问“特点”来回答。
(2)本题考查古代中国、近代英国对外贸易所产生的不同的世界影响,要求具备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古代中国对外贸易产生的“世界影响”可联系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来说明,如古代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优势地位,对世界经济文化交流起了促进作用,等等;近代英国对外贸易产生的“世界影响”可联系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来说明,如完成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处于世界贸易中心,对世界市场的形成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