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40
小题,共
70.0
分)
《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一文重点论述了英国资产阶级在印度的野蛮、暴力和掠夺,
揭露了他们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凶残镇压。《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以广阔的视角考察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风俗及民生百态,揭示了中国由传统转向近代的艰难历程。两部著作各基于的史观是(
)
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
B.
文明史观、革命史观
C.
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
D.
民族史观、全球史观
《齐民要术》中有多处关于汉代犁耕的记述,关中地区以轻便无床的耧犁为典型,
作条、下种、覆土一次完成,一牛一人,日种一顷;而同期辽东地区的“辽东犁”,
属大型有床铧犁,“耕者且深,耨者熟耘”,“凡用两牛六人,一日才种二十五亩”。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
)
两地的经济交流少
B.
两地的自然差异大
C.
两地经济类型不同
D.
犁耕技术推广艰难
春秋时期,促进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产生的主要条件是(
)
铁器.牛耕的使用
B.
社会人口的增加
C.
国家分裂的影响
D.
统治阶级的提倡
“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这首唐诗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经济状况
①商人众多
②商业繁荣
③经济破败,田地荒芜
④政府推行工商皆本政策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明晚期的《筹海图编》有如下记述:(福建)福、兴、漳、泉四郡,皆滨于海。海船运米可以仰给,在南则资于广(东),在北则资于浙(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代福建(
)
盛产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
B.
沿海商品经济活跃
C.
与浙江、广东的贸易以稻米为主
D.
不受朝廷“海禁”政策的约束
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后,在华外国轮船公司采用大幅降低运费等手段想挤垮招商局。李鸿章采取筹借官款增拨漕粮及承运官物等措施予以回击,使招商局转亏为盈,外
国轮船公司不得不与招商局签订“齐价合同”。这一良好结果表明(
)
中国近代航运业取得了独立发展地位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发展
南京临时政府是中国近代航运业的发展后盾
中国航运业对打破外国轮船公司垄断具有积极意义
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顽固势力的阻挠破坏
B.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压制
C.
不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
D.
洋务企业内部管理不善
1936
年
7
月起,外交部长张群与日本驻华大使川越茂会谈八次,张群针对日本无理要求,强硬地向日方提出:1.废止上海、塘沽停战协定;2.取消冀东伪组织;
3.华北日军及日机不得任意行动及飞行;4.解散察东与绥北伪军。张群的态度
(
)
标志着国民政府准备对日宣战
彰显了国民政府抵抗日本侵略的决心
体现了国民政府准备联共抗战
表明蒋介石深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
1919
年
6
月
28
日中国巴黎和会代表团拒绝参加和会签字仪式,并发表声明:“媾和会议,对于解决山东问题,已不予中国以公道。中国非牺牲其正义公道爱国之义务,不能签字,中国全权愿竭诚布陈,静待世界公论之裁判。”此事件
抵制了违背公正原则的国际条约
B.
继承了义和团反帝爱国的传统
C.
揭开了反帝反封爱国斗争的序幕
D.
指明了中国民主革命新的方向
鸦片战争以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实现富国之梦兴办实业,试图以经济振兴实现民族独立,结果都失败了。这一现象说明了(
)
实现民族独立是发展近代化的前提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先天不足
封建专制统治是近代化的主要障碍
思想解放是近代化先决条件
下列对我国不同时期人们衣着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开国大典时,有穿着旗袍的妇女参加
中共八大召开时,有穿着中山装和人民装的代表参加
中共十三大召开时,有穿着西服和夹克衫的代表参加
进入
21
世纪以后,人们普遍穿起了长袍马褂和超短裙
如表为
189-1920
年中国产业资本分布情况,据此可知当时(
)
中国经济获得了独立发展的空间
B.
官僚资本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C.
民营企业比官僚资本更具竞争力
D.
民族工业发展的环境较宽松
“洋楼层叠,大厦云连。建筑宏伟,雕刻优美。电线铁道,纵横如网。汽车马车,
往来如梳(梭).广大公园,环植四时花木。道平如砥,旁植乔树,郁郁葱葱。微妙之乐,来自空际……烟筒林立,上矗霄汉。吐气成球,漫濛如雾。机声轧轧,声闻于天……未开之民,置身斯境,目眩神迷……曰文明文明,其在是矣”。材料反映出当时部分中国人眼中“文明”的核心是(
)
近代交通工具
B.
近代化的城市生活环境
C.
物质生活的近代化
D.
近代工业的发展
年代不清的报纸上有这么一段文字: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
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取消四、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统辖。这段文字表明,此时中国共产党将(
)
与时俱进,改变二大奋斗目标
B.
捐弃前嫌,与国民党联合执政
C.
停止反封建,与地主阶级合作
D.
大局为重,与国民党党内合作
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该表中的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
)
A.
1946、1949
B.
1952、1956
C.
1966、1976
D.
1978、1982
有学者指出现代中国
40
年(1949-1989)经济发展的速度虽然很快,但几度大起大落,可表述为如下公式:“突进→不平衡增长→暂停调整→新突进……”。建国后第一次经济“突进”的特点不包括(
)
政治外交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
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C.
社会主义改造与经济建设并举
D.
照搬苏联的发展模式
1969
年
5
月
11
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
1979
年
12
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
放弃了单边主义外交政策
B.
深受苏联模式影响
C.
从相对封闭走向主动开放
D.
积极向西方阵营靠拢
在唐代,来华传播景教(即基督教)的传教士屈指可数,但在
1552-1800
年,有据可查的来华耶稣会传教士就有
920
人。这一变化的客观原因是(
)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B.
工业革命的开展
C.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
亚洲人口的膨胀
1488
年,他证明了大西洋的水和印度洋的水是相通的,这次航行在科学上具有重要意义,并进而证明南北两半球的风是对称的,这样就使世界航海探险活动步入高峰期。这位航海家是(
)
迪亚士
B.
哥伦布
C.
达?伽马
D.
麦哲伦
1815
年,英国土地贵族控制的议会颁行《谷物法》,规定只有在小麦价格超过每夸脱(容量单位)80
先令(货币单位)时,才准许进口谷物。而麦价一般都在
50-60
先令之间,很少高过
80
先令。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保证英国粮食价格稳定
B.
提高工业资产阶级的地位
C.
顺应工业革命后自由贸易的潮流
D.
极力维护英国保守势力的利益
1875-1909
年英国政府颁布
5
个住房法,重点解决工厂宿舍及工人居住区的住房和环境问题。这一系列法律的实施(
)
提高了工人地位
B.
解决了环境问题
C.
缓和了阶级矛盾
D.
实现了社会和谐
下列事件中,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和影响的是(
)
巴尔扎克著成《人间喜剧》
B.
中国爆发太平天国运动
C.
俄国进行农奴制改革
D.
美国产生垄断组织
“他们从苏俄国情出发,认识到在一个小生产占优势的国家里,必须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联合绝大多数居民共同建设社会主义。而要做到这点,就需发展唯一能使农民经济同社会主义经济结合的环节--商业。”由此可知,当时苏俄政府采取的是
(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社会主义工业化
D.
农业集体化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最畅销的两部小说--《飘》(1936
年)和《逆性的安东尼》
(1933
年)都是以早期生活为背景的浪漫史诗,此时最畅销的杂志--《生活》(1936
年创刊)则以精彩的摄影著称。对此最合理的解释应是,当时美国(
)
文艺具有明显的反战情绪
B.
现实主义文学受到追捧
C.
文艺呈现逃避现实的趋向
D.
科技极大地改变了生活
1959
年赫鲁晓夫应邀访美会谈时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与好莱坞明星梦露共进晚餐,二是参观迪士尼、赫鲁晓夫与梦露的照片一经发布,立即引起世界哗然。这说明(
)
苏联着意于对美缓和
B.
美苏构建了亲密关系
C.
苏联搁置了争霸计划
D.
文化消解了制度分歧
1933
年底,美国一位国会议员在演讲中说:“我已经看到一位独裁者在成长……
私营企业的独立性已成往事,个人自由不过是记忆而已。”他的主旨在于(
)
批评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
B.
肯定新政挽救了美国经济
C.
要求进一步强化民主制度
D.
给予劳动者与雇主谈判权
马龙闪在《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中指出,科学理应是而且必须是为人的和属于人的,为的是人的最高和长远的福祉。没有人文情愫关怀的唯科学主义是盲目的和莽撞的。他意在(
)
揭示科学发展的盲目性
B.
否定近代科学发展
C.
倡导科学应从属于人文
D.
提倡科学的人性化
如图是一组创作于
20
世纪
50
年代的苏联漫画作品。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组漫画出现的时代背景(
)
A.
“冷战”的全面展开
B.
朝鲜战争完全爆发
C.
两种经济体制的对立
D.
美苏完成战后经济恢复
著名经济学家特里芬讲过一个“媳妇煮粥”的故事:从前有个媳妇,贤淑能干。后来婆婆让她主持家务,负责给全家人煮粥。由于每年打的粮食很有限,然而这一家却年年添丁进口,为了让全家人都吃饱,媳妇只好不断往锅里加水,结果是粥越来越稀。最后,婆婆怀疑媳妇把米偷着背回了娘家,一气之下,将她赶出了家门。据所学知识判断,与故事相吻合的是(
)
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B.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C.
大国强权政治色彩的体现
D.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西欧国家一些领导人认为,只有通过超国家组织的建立才能一劳永逸地消除欧洲大国间的战争威胁。基于这一认识,二战后欧洲走向(
)
战争
B.
分裂
C.
联合
D.
独立
南宋开庆元年(1259
年)建德县各类田地产钱统计(据《景定严州(古杭州的一府)续志》)如下,这一表格说明(
)
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
农村税收高于城市
C.
宋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
商品经济促进城市地价提高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和等自永乐初,奉使诸番,今经七次,每统官兵数万人,海船数百艘,抵西域忽鲁谟斯等三十余国”
浏家港天妃宫《通番事迹碑》
(见右上表)
“大明皇帝遣太监郑和,王责通等昭告于佛事尊曰:仰惟慈尊,…..布施锡(锡)兰山立佛等寺供养……”
《布施锡兰山佛寺碑》
“两奉救驾海舶人西洋封诸夷国……人称三宝太监…..踪迹建文”
《明书》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国、暹罗…..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度亦不货”
《明史》
郑和的航海活动造成国库空虚
B.
郑和奉皇帝之命远航海外诸国
C.
郑和远航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D.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足宣扬国威
1896
年,清政府设立商务局,1903
年清政府设立商部,成为仅次于外务部的第二大部,1906
年清政府设立邮传部,同时将商部和传统的工部合并,成立农工商部.这些措施(
)
挽救了清朝统治危机
B.
削弱了地方的财政
C.
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D.
表明清政府成为列强的工具
“如果单纯从小农经济做文章,希望在个体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通过农业技术改进、小型水利、改良农具、贷款扶助以及减免税收等等措施,来达到大规模地发展农业生产,大量增产粮食,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要,这种希望是难以实现的,甚至是不可能实现的。”为此,我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
实行土地改革
B.
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C.
建立“人民公社”
D.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
1669
年,英国每磅茶叶售价
1
英镑,相当于一个体力劳动者
6
周的收入;1786
年,
即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
)
价格革命影响扩大
B.
贫富差距不断缩小
C.
中英贸易日益频繁
D.
饮茶习惯日趋普遍
1872
年,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发表了著名作品《八十天环游地球》。凡尔纳在创作该小说的时候,已经出现的交通工具有(
)
①火车
②轮船
③汽车
④飞机
A.
②③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1904
年的纽约博览会是美国展出的最新工业成果的盛会,陈列的展品中包括:
铁路设备、柴油内燃机
B.
蒸汽机车、铁路设备
C.
电话机、水力织布机
D.
飞机、汽车
据苏维埃俄国中央统计局统计,1920
年农民隐瞒的实际种植面积超过了
2000
万俄亩,占种植总面积的
14%,隐瞒的收获量占粮食产量的
33%。与
1917
年相比,减少播种面积
2100
万俄亩,总产量从
330
亿普特下降到
170
亿普特。这表明当时
(
)
战时共产主义实施的必要性
B.
国内战争对农业破坏性
C.
农业集体化严重挫伤积极性
D.
农业政策调整的迫切性
1947
年
3
月,美国总统发表国情咨文。要求美国国会向希腊、土耳其提供经济援助以防止当地发生革命,并派遣军事人员保卫“自由制度”,这一咨文(
)
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
B.
导致美苏“冷战”正式形成
C.
直接促成了马歇尔计划
D.
导致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汇源”是人们熟知的品牌。2004
年,法国达能集团联合美国华平基金、荷兰发展银行和香港惠理基金获取了汇源
22%的股权;2007
年,汇源成功在香港上市;
2008
年
9
月,汇源与可口可乐签下收购合约。2009
年
3
月中国商务部正式宣布,
根据中国反垄断法禁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汇源的这一发展过程不能说明(
)
现代企业通过并购扩张市场
政府在经济全球化中应适时发挥作用
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30.0
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施复是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的人物。他们夫妇二人住在苏州盛泽镇上,
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由于他们织的丝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卖得很好,赚了许多银子。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不到十年,积累了几千两金子,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机户。
材料三: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
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
店
铺。……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
这
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其
中640
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别属于
160
行,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
店”
的大酒楼有
170
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请回答:
材料一反映了古代农业什么样的经营模式?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材料二中的明朝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东京出现“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的
表现。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建国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以一百五十六个建设项目为中心……主要是能源(煤炭、电力、石油)、原材料(钢铁、有色金属、基本化学工业)、机器制造(重型机床、汽车、飞机、船舶)等空白和薄弱的工业。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二:如四幅图片反映了
20
世纪
50
年代末到
70
年代末我国农村的改革。阅读
如图片:
依据材料一,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五”时期的工业化建设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
依据材料二中图
1、图
2
提供的信息,指出当时在农村兴起的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运动不能促进农业发展的原因。
依据材料二中图
3、图
4
提供的信息,指出当时在农村实行的制度以及该制度的实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0
年
12
月胡佛对国会提出,经济萧条不能靠立法行为和行政表态来医治,经济创伤必须由经济躯体--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基层单位的行为来治愈。胡佛倡导地方和民间团体推行“自愿联合政策”。为此,他批准了“邻居互助计划”,通过法令倡导轮流工作法,前者要求就业者或半就业者帮助四邻中的生活困难者,后者强迫公务员每年实行为时
1
个月的无薪给休假,以扩大就业面。在社会救济方面,胡佛政府一再声明,失业救济问题应当通过私人慈善机构和地方政府的资源合作来解决。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现代史》材料二
我们现在的任务不是探测或开发自然资源,或者去生产更多的商品,而是
更冷静、更平稳地管理好已有的资源和工厂,为我们的剩余产品重新开辟海外市场,解
决消费不足的问题,按照消费状况调整生产,更公平地分配产品和财富,使现存的经济组织服务于人民。
-《-
罗斯福选集》
根据材料一,归纳胡佛政府应对危机的态度,简要分析“自愿联合政策”的实质。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政府“按照消费状况调整生产”的主要措施。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
20
世纪美国政府职能转变中汲取的智慧。
年代
全民
集体
公私合营
私营
个体手工业
开始年
41.5
3.2
4
30.7
20.6
结束年
54.5
17.1
27.2
0.04
1.2
田地类别
城郭基地
农田
亩数
33,864
丈(564.4
亩)
田
桑牧山地
131,635
亩
545,297
亩
总计产钱
31,172
贯
770,448
贯推行“以工代赈
共工程
政府要适时、适当干预经济;政府解决人民福利要兼顾公平和效
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