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高二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丨卷(选择题
6
答案
C
C
(8分
及
为南方仓
好的革命基础。(2分,若从“北伐战争”角度作答亦
图4区域:北方。(2分,若答“黄
地区”亦
若答“敌后”
从长征角
0分)
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因俗
化
规范化管理
里有明确
兼顾
边疆管理既有继承也有发展。(8分,答对其
(2)变化:解除封禁,移民实边:设立行省,边疆与内地行政管
权意识加强。(4分,答对其中两点即
寸边
管理,维护边疆稳定;抵御外国侵略:维护国家统
高二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第1页
促进边疆开发;推动民族交融;奠定现代中国版图基础。(8分,答对其中四点
分)评分标准与示例
目及賦分
求
关系2分
为文化,明确
要
分三个等级(一等
史实8分
有
史实正确,表
述清晰,符合所选取的关
2分
说明: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发展,新兴士阶层崛起,出现众多学
说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
诸子百家为各诸侯国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如秦国的
思想为指导,使秦国
制度等因素的综合反映。(2分
兑明:略
(12分
整顿吏治;推行赋役制度改革;治理黄河,提
策略;编写水利著作。(
答对其中三点即可)
明朝的能臣和水利学家;缓和社会矛盾,减轻人民负担,增加财政
社会经济发展;治水成效显著,治水理论影响深远;德才兼备。(6分,答对其中三点
高二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第宁德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高二质量检测
历
史
试
题
(满分:100分
作答时间:75分钟)
注意: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应在答题卡各题指定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第Ⅰ卷
选择题
本卷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据先秦文献记载,商朝都城多次迁移。后经考古发掘证实,商朝的都城遗址早期主要在郑州一带,晚期在安阳。这说明
A.历史解释呈现多样性特征
B.考古发掘更具价值
C.历史研究需多重史料互证
D.文献记载真实可信
2.周公平定商遗民叛乱后,大封同姓诸侯,将原臣服殷商的诸侯安置于姬姓诸侯之间,将商部族分给各诸侯。此举
A.有效控制地方巩固政权
B.避免王族内部的斗争
C.抵制北方少数民族入侵
D.加剧诸侯分立的局面
3.公元前356年,商鞅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公元前350年,又“令
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这表明商鞅变法
A.法度严明执行有力
B.具有发展性与策略性
C.措施及时推行顺畅
D.具有创新性与计划性
4.秦朝,官署之间传递的文书称“移”,郡县乡上呈的文书称“报书”。文书传送距离
近时由“轻足”传递,远时则由驿站传递,并规定了送达时间。这些举措
A.树立君主统治权威
B.健全地方基层组织
C.彰显以法治国理念
D.适应国家治理需要
5.
表1
汉代一般自耕农年收入与支出情况(粮价以一石三十钱计)
类别
粮食重量(石)
占比(%)
总产量
150
100
口粮
90
60
祠祭(300钱)
10
6.6
田租
5
3.3
赋钱(600-1000钱)
20-33
13.3-22
种子、少量饲料
10
6.6
其他
2-15
1.3-10
据表1可推知,汉代
A.农业扩大再生产能力有限
B.生产技术较为落后
C.土地兼并得到了有效遏制
D.采取轻徭薄赋政策
6.两汉以来,乡、县保管资料详细的户籍正、副本,郡乃至中央保管的只是户口统计数
字。自东晋后,中央、州、郡、县均藏有详实户籍。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士族门阀制度的建立
B.人口流动规模的扩大
C.户籍记录载体的变革
D.地方行政建制的调整
7.唐玄宗时,以中书省不能及时完成众多的诏令起草任务为由,成立翰林学士院;唐宪
宗时,国家的决策大计都由翰林院草诏,经枢密使宣付中书门下执行。这反映唐代
A.行政程序的简化
B.中枢权力的转移
C.文官地位的提高
D.中央官制的成熟
8.唐代,马球是军队训练的课目之一,“击鞠之戏者,盖用兵之技也”,甚至连皇帝的禁
军“神策军”提拔将领也以球艺高低来决定。据此可知,唐代
A.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B.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C.体育与军事密切相关
D.崇文尚武风气盛行
9.宋代,实行特奏名制度。在科举考试正式录取之外,录取数次应举不中的老年士人,
他们与正式录取的士人享受同等待遇。这一制度
保障公平根治选人不当
B.完善科举严格考试程序
C.传播理学促进教育发展
D.笼络士人扩大统治基础
10.图1适合用来说明当时
A.南北经济日趋平衡
B.城市人口密度增加
C.传统中心地带发展迟缓
D.新型商业市镇走向繁荣
图1北宋末年全国五大区域县邑城市比较
11.元灭宋之前,忽必烈已开始了解中原王朝的祭祀礼仪,并在大都陆续建设太庙、社稷、宣圣庙等国家礼仪祭祀场所。忽必烈旨在
A.确立统治合法性
B.实现蒙古汉化
C.承认儒家正统性
D.巩固辽阔疆域
12.明初,佃农有永久耕作权,“如不愿耕,将原田送还业主”。明中后期,永佃农将“田面权”(土地的经营、使用权)“私相授受”。取得田面权的佃农,在法律和实际生活中,与田主“平等相称”。这主要是因为
A.政府保护永佃农的利益
B.社会阶层的流动
C.地主土地所有制的衰落
D.商品经济的冲击
13.五口通商后,闽江流域上游产粮区大量改种茶叶以出口。19世纪80年代后,该地很多茶园因印度茶叶的竞争而改植其它农作物。这反映
A.列强加紧对华商品输出
B.中国卷入世界市场
C.通商口岸带动地区发展
D.自然经济迅速解体
14.1895年,《马关条约》规定,中国承认朝鲜独立,朝鲜与中国之间的贡献典礼等全部废绝。1899年,在各国要求下,中朝两国订立《通商条约》,相互承认对方主权国家的地位。这反映清朝
A.外交制度全面转型
B.积极维护国家主权
C.朝贡体系开始崩溃
D.逐步接受国际规则
15.图2是辛亥革命一周年时《真相画报》上
发表的漫画。此漫画意在
A.讽刺北洋军阀黑暗统治
B.揭示革命理想尚未实现
C.表达民众追求言论自由
D.揭露专制势力异常强大
图2《一年来之回顾》
16.1921年,中国共产党曾有主张“对现有各政党,应采取独立、攻击、排他的态度”。但在1922年,中共执委会委员们一致同意国共合作,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这反映中国共产党
A.加深对中国革命的认识
B.完成对革命队伍的改造
C.坚持对工人运动的领导
D.改变对国民政府的看法
第Ⅱ卷
非选择题
本卷共4个小题,第17题8分,第18题20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图3
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
图4
1937-1940年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图
分别指出图3和图4根据地的分布区域,并分析主要原因。(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清朝前中期,注重边疆治理,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陆疆方面,清朝在给予民族地区充分“自治或自管权力”的基础上,以军府制度治东北,以盟旗制度治蒙古,以伯克制度治新疆,以政教制度治西藏,以土司制度治西南。此外,还颁布了《蒙古律例》、《西藏通制》和《回疆特例》等。海疆方面,继承宋以来水师巡海的治理方法,并在南海等地建立各具特色的渔民管理体系及渔课征收体系。
——摘编自王晓鹏《清代“内—疆—外”治理模式与南海海疆治理》等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以后,清政府逐步解除对东北、蒙古地区的“封禁”,鼓励内地汉民移居关外,开垦土地。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改革屯田、赋役制度,移民实边。1887
年,台湾建省。1907年,将东北将军辖区改建行省。随之,在蒙古和西藏也实行“改制”,开始筹划设省,并对东沙岛、西沙岛宣示主权。
——摘编自朱金春《现代国家构建视野下的边疆治理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边疆治理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边疆管理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12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图5
影响文化的主要因素(因果关系概述)
——摘自赵向阳等《中国区域文化地图:“大一统”抑或“多元化”》
结合中国古代史或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根据材料选取图中的两个或多个要素,对其因果关系进行说明。(要求:明确写出关系,逻辑清楚,说明充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潘季驯(1521-1595),浙江湖州人。嘉靖年间,巡抚广东,轻车简从,遍历广东全境,着意收集民情,连续查办当地官员违法乱纪、贪黩殃民的案件。万历年间,季驯受张居正所托在江西全力推行一条鞭法,“将各项差役逐一校量,通计一岁,用银若干,止照丁粮编派……银一完,
则终岁无追呼之扰,
而四民各安其业”。潘季驯一生四次治理黄河,不辞辛劳,多次深入工地,提出综合治理黄、淮、运三河原则。根据黄河含沙量大的特点,提出“束水攻沙”的治河方策,并大力付诸实践。经过他的整治,黄河河道基本趋于稳定,十余年间未发生大的决溢,行水较畅。晚年,他利用养病和闲暇时间,抓紧整理毕生治河心得经验,终成《河防一览》。后世“言治河者,终以是书为准”。
——摘编自陆鼎言《潘季驯大事年表》等
(1)根据材料,概括潘季驯的主要历史活动。(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潘季驯。(6分)
高二历史试题
第
1
页
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