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单元复习课件(6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单元复习课件(6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08 17:13:54

文档简介

(共11张PPT)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知识点一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
曲折历程
(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元实业家张謇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小贴士】 张謇兴办实业的爱国精神和不惧世俗的勇气,值得钦佩。大生纱厂的结局说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榨下,民族工业的归宿注定是悲惨的。大生纱厂可以说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缩影。
(3)发展热潮: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4)“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5)再次受挫: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出现了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著名企业家。
【图示历史】
2.
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
视角
主要特征
从过程看
艰难曲折
从行业看
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从分布看
主要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从总体看
比较落后
【拓展】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时代特点决定了它从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所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是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知识点二 社会生活的变化
1.
变化
(1)交通: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
(2)生活习俗: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3)其他:人们的饮食、服饰、婚丧以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旗袍、中山装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服装也受人青睐。
2.
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不平衡
●沿海>内陆;
●东南各省>西北各省;
●城市>广大乡镇;
●受过教育和教育程度较高的民众>没有受过教育或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
从总体上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问题思考”(教材第121页)
参考答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再度受挫。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陷入困境。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有所恢复,但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使中国民族工业又走向了衰落。
“课后活动”(教材第124页)
1.
参考答案: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创办了一系列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企业。如汉阳铁厂和湖北枪炮厂,都是他主持创办的企业,在当时影响极大。张謇为晚清状元。他主动放弃高官厚禄,走上“实业救国”之路。他最先创办了著名的大生纱厂,后又建成了广生油厂、资生铁厂、通海垦牧公司、大达外江轮船公司等许多企业,形成一个初具规模的大生资本集团。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该集团发展遇到困难,逐渐走上衰败破产的道路。
2.
提示:可从衣食住行等各方面举例,要贴近生活。(共11张PPT)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知识点一 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1.
教育
(1)设立新式学校
时期
新式学校
作用
洋务运动时期
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
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文化知识,培养了一些近代人才,为中国近代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甲午战争后
天津北洋西学堂、上海南洋公学
百日维新期间
京师大学堂
【小贴士】 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它既是全国最高学府,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在北京创立。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2)废除科举
①1901年,清政府决定从次年开始废除八股文。
②1903年,清政府决定逐步废除科举制。
③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存在约1_300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
④清政府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
2.
新闻报刊
(1)背景: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上海、香港等地创办了许多供在华外国人阅读的外文报刊。
(2)报刊代表
①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知识拓展】 
1872年在上海创刊,1949年5月27日停刊。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②天津的《大公报》、上海的《新闻报》和延安的《解放日报》,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报纸。
③上海的《东方杂志》、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和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是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
【拓展】 报刊主要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如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
3.
出版业代表
(1)商务印书馆
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它编辑出版多种中小学教科书、字典和大批文化学术著作,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2)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新华书店,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知识点二 文学艺术的成就
1.
文学: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郭沫若的《女神》、茅盾的《子夜》、曹禺的《雷雨》、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
2.
绘画:齐白石擅绘花鸟草虫。徐悲鸿创作了《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宏篇巨作,在中国画技法和意境上开辟了新时代。
3.
音乐:在抗日救亡运动中,聂耳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名曲,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
4.
电影: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1905年拍摄的京剧《定军山》,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31年拍摄的《歌女红牡丹》。赵丹、周璇等电影明星,为人们留下了《十字街头》《马路天使》《渔光曲》等经典影片。
“材料研读”(教材第127
页)
参考答案:鲁迅的《狂人日记》主要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和反思,对麻木愚昧的国民性的批判,以及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和热烈希望。作者写的这段话揭示了封建礼教就是“吃人”,“仁义道德”是虚伪的面具。
“课后活动”(教材第129页)
1.
参考答案:
2.
略(共3张PPT)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单元时间轴
近代民族
工业发展
产生、缓慢发展
快速发展凋谢娄缩
大生纱厂
建成投产
19世纪六1872年
897年
898年
1905年1912年1918年1949年
七十年代
《申报》创办商务创京师
废除科京师大学堂改
教育文化
创刊
印书馆大学堂
举制名为北京大学
事业发展
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张謇等人走上“实业求国”道路
辛亥革命后,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
历程“短暂的春天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再度受挫: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
民族资本主
遭受摧残: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
义的发展
代表人物:张謇(状元实业家)、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
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
特点——落后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交通工具: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传入中国
男子剪掉辫子,劝禁女子缠足
社会生活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废除跪拜礼,代之以鞠躬、握手礼
的变化
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
其他:饮食、服饰、婚丧以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岀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
洋务运动时期: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新式教育甲午战后:天津北洋西学堂、上海南洋公学
教育的发展
百日维新:京师大学堂
停止科举:1905年
报纸《申报》: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民国著名报纸:天津的《大公报》、上海的《新闻报》和延安的《解放日报》等
新闻出版刊物:上海的《东方杂志》、陈独秀的《新青年》和邹韬奋的《生活》周刊
业的发展
出版:上海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民国: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郭沫若的《女神》、茅盾的
《子夜》、曹禺的《雷雨》、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
文学」解放区: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丁玲的《太阳照在桑
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
文学艺术
绘画:徐悲鸿《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
的成就
艺术音乐聂耳:《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
洗星海:《黄河大合唱
电影:《歌女红壮丹》《十字街头》《马路天使》《渔光曲》(共31张PPT)
第八单元综合提优测评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D
1.
张謇说:“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朽。”张謇创办的“有用事业”是(  )
A.
安庆内军械所
B.
汉阳铁厂
C.
轮船招商局
D.
大生纱厂
B
2.
(2018·德州)历史学家章开沅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与张謇选择实业有关的是(  )
A.
创办湖北织布局
B.
创办大生纱厂
C.
创办轮船招商局
D.
创办汉阳铁厂
B
3.
《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写道:“在南京临时政府时期,颁布了保护私有财产的法令,鼓励创办实业,发展近代工业。”材料反映了(  )
A.
洋务运动后我国民族工业开始起步
B.
辛亥革命有利于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C.
我国民族工业发展进入“黄金时代”
D.
近代民族工业在“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
D
4.
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在曲折中艰难发展。下列属于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特点的是(  )
①总的来说比较落后 
②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部门
③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沿海、沿江大城市比较发达 
④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C
5.
图一、图二所示辫子的留与去反映了社会的变迁。与剪辫子形成社会风潮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D
6.
(2018·北京)社会变化反映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下是上海白渡桥平均每天通行情况表(单位:次)。材料反映出(  )
时间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自行车
汽车
有轨电车
1889年
544
9
11
0
0
0
1926年
14
600
0
0
3
459
3
936
922
A.
等级观念的消失
B.
娱乐方式的多样化
C.
民族工业的发展
D.
交通工具的近代化
C
7.
(2018·贵阳)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下令废除了“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男子之间的称呼改用“先生”或“君”。这表明(  )
A.
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B.
传统习俗被彻底打破
C.
平等的观念得到传播
D.
盲目崇尚西方文明
C
8.
1906年除夕,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谕告,自次年正月起,废除“婢膝奴颜,有伤气节”的下跪请安,大小官员相见,概用长揖;同时废除禀帖中“卑职”等用语。此后湖北、江苏、河南等省纷纷效仿。这种现象说明(  )
A.
传统社会生活方式开始发生变化
B.
晚清时期封建陋习已基本被清除
C.
部分清政府官员逐步认同近代观念
D.
两广等地区实现了自由、平等
D
10.
毛泽东评价道:“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以下属于鲁迅成就的是(  )
A.
《家》
B.
《子夜》
C.
《女神》
D.
《狂人日记》
C
11.
在青年歌手大赛上,有一位选手抽到了这样一道文化测试题:下列搭配,没有关联的一项是(  )
A.
话剧《雷雨》—曹禺
B.
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鲁迅
C.
国画《田横五百士》—齐白石
D.
歌曲《黄河大合唱》—冼星海
D
12.
下列作品中不属于解放区优秀小说的是(  )
A.
《小二黑结婚》
B.
《李有才板话》
C.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D.
《骆驼祥子》
D
13.
(2018·株洲改编)有位湘潭籍的现代著名画家,他大器晚成,从一位民间木匠成长为“人民艺术家”,擅长花鸟虫鱼的写意画,这位画家是(  )
A.
徐悲鸿
B.
张择端
C.
吴道子
D.
齐白石
B
14.
2020年元旦,天安门广场举行升国旗仪式。五星红旗在国歌声中冉冉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词、曲作者分别是(  )
A.
田汉、冼星海
B.
田汉、聂耳
C.
丁玲、冼星海
D.
赵树理、聂耳
D
15.
网络上传播的“知识”有很多是不正确的。以下是网友的近期留言,其中有史实错误的一项是(  )
A.
京师大学堂是百日维新的重要成果
B.
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曲作者是聂耳
C.
鲁迅是近代中国鞭挞黑暗的文学巨匠
D.
抗战时期的解放区文艺事业停滞
二、材料解析题(共55分)
16.
近代中国教育的变革,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写道:“先生(康有为)以为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急迫)于教育。”
(1)材料一中康有为对发展教育持什么态度?简述百日维新在教育方面的措施。百日维新在教育方面留下的成果是什么?(6分)
优先发展教育。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
材料二 严复在《论教育与国家之关系》(1906年)中写道:“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2)“此事”指什么?与此同时,哪一出版机构以编印新式教科书为主,为近代教育发展作出了贡献?(5分)
废科举。商务印书馆。
材料三 《北京政府教育部法令(1920年)》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文,改用白话国语。”
(3)在新文化运动中,谁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具有怎样的社会地位?上述法令规定对近代教育有何作用?(3分)
胡适。是一篇讨伐封建主义的檄文。促进了国民教育的发展。
(4)综合上述中国近代教育的变革历程,你能得出哪些认识?(2分)
先进人物引领教育变革;社会变革(或思想解放)推动教育发展;教育要适应时代发展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无论他是哪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会有人唱它。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1)据材料一,指出民族团结在抗战时期呈现的新特点。《义勇军进行曲》的曲作者是谁?(4分)
地域和民族的广泛性。聂耳。
材料二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2)材料二是哪首抗日歌曲的歌词?其曲作者是谁?(4分)
(3)材料一、二两首歌曲共同反映了怎样的时代主题?(2分)
《黄河大合唱》。冼星海。
团结抗战,抵御外侮。
材料三 下面是几位网友关于《义勇军进行曲》的讨论
甲:一唱起国歌我就感觉有一种激昂的情绪在心底涌动,唱完“前进、进”后,饱满、奋争的情感会爆发出来。
乙:这首歌本来就是在激昂奋争并且需要激昂奋争的背景下诞生的。
丙:当今中国繁荣稳定,我认为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一句已过时,要修改。
丁:好像没有过时吧,过时了吗?
(4)对网友乙的说法进行具体说明。你怎么看待网友丙的观点?(6分)
20世纪30年代,日本加紧侵略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抗日救亡运动逐步兴起,当时正处于一个激昂奋争而又需要人们激昂奋争的历史节点。歌词没有过时,更不应修改,因为它可以警示我们中华民族在面对世界纷乱和强敌时,时刻铭记我们处在“最危险的时候”,不能有丝毫松懈;要吸取历史教训,即使将来成为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以后,也不能丧失警惕。
18.
近代中国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孕育了许多新的变革因素,这些新因素构成了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的历史起点。请你完成下面相关的学习任务。
任务一 【分类作品——归纳文艺成就】
(1)请将下列相关作品,按照要求归类整理。(只写序号即可,2分)
①《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②《愚公移山》
③《李有才板话》 ④《义勇军进行曲》 ⑤《小二黑结婚》 ⑥《黄河大合唱》 ⑦《屈原》
反映抗日战争时期题材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属于解放区文艺作品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④⑥⑦
①③⑤
(2)根据上述作品,概括中国近代文学艺术的主要特点。(3分)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弘扬科学精神,批判封建愚昧;讴歌光明,反抗外来侵略,鞭挞黑暗势力。(任答一点即可)
任务二 【运用图表——解读经济发展】
(3)分析以上数据,概括近代中国从19世纪60年代末到20世纪初期民族工业发展所呈现的变化,并说明原因。(10分)
19世纪60年代受洋务运动的诱导和外商企业的刺激,中国民族工业产生;1895年以后,《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出现了办厂的高潮;1911年以后,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级一度受到鼓舞,同时海外华侨也竞相投资国内近代工业;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民族企业的数量和资金总额在不断上升。
任务三 【列举实例——说明变化影响】
(4)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根据下表要求,填写相应的内容。(8分)
变化领域
举例说明
交通工具
通信工具
文化生活
社会习俗
交通工具:火车、轮船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通信工具:有线电报、电话的出现,方便了信息的传递,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文化生活:照相、电影传入,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申报》等报纸,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创办文化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
社会习俗:剪发辫、易服饰、废缠足、改礼仪、改称呼,使国人思想观念发生很大变化,自由、民主、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共22张PPT)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
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知识点一 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D
1.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这说明(  )
A.
清政府已实现教育普及
B.
京师大学堂已停止招生
C.
新式教育遭到学子反对
D.
清政府决意废除科举制
B
2.
(2019·天水)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
A.
京师同文馆
B.
商务印书馆
C.
《民报》报社
D.
《申报》报社
B
3.
右图所示书籍是由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出版的。该机构创办于(  )
A.
北京
B.
上海
C.
广州
D.
香港
B
4.
(2018·潍坊)1882年10月24日,顺天乡试刚刚发榜,次日凌晨,印着中榜者名单的《申报》就出现在江苏、安徽、浙江的各售报点,这期报纸大为畅销。这反映了(  )
A.
思想观念解放
B.
大众报业发展
C.
铁路交通发达
D.
轮船航运繁荣
D
5.
(2019·滨州)中国近代教育和文化事业得到很大发展。以下史实不能反映这种变化的是(  )
A.
英国商人美查在上海创办《申报》
B.
落第举人王长益到京师大学堂报名
C.
商务印书馆出版《最新教科书》
D.
滨州杜氏家族一门十二进士
C
知识点二 文学艺术的成就
6.
(2019·青岛)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对应不正确的是(  )
A.
鲁迅—《狂人日记》
B.
聂耳—《义勇军进行曲》
C.
茅盾—《愚公移山》
D.
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C
7.
下列人物中有一人的身份与其他人不属于同一类。他是(  )
A.
聂耳
B.
田汉
C.
齐白石
D.
冼星海
D
8.
(2019·无锡)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人民音乐家创作了大量的抗日救亡歌曲,其中由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的一首歌曲振奋了民族精神,它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这首歌曲是(  )
A.
《大刀进行曲》
B.
《黄河大合唱》
C.
《游击队之歌》
D.
《义勇军进行曲》
B
9.
(2018·大庆)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各界民众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并创作了一批反映民众心声的作品。其中《义勇军进行曲》的曲作者是(  )
A.
鲁迅
B.
聂耳
C.
冼星海
D.
徐悲鸿
D
10.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人刘天恩在听到京城传来的消息后,在日记中写道:“士心涣散,有弟子皆不做读书想,别图他业……”据此判断,该“消息”是(  )
A.
帝制终结
B.
兴办洋务
C.
民国建立
D.
废除科举制
C
11.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受这一方针影响产生的作品是(  )
①《雷雨》 
②《小二黑结婚》 
③《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④《暴风骤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C
12.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的代表作。其第七部分为“保卫黄河”:(朗诵词)“中华儿女啊,谁愿意像猪羊一般任人宰割?我们抱定必胜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它体现的时代主题是(  )
A.
自强、求富
B.
民主、科学
C.
抗日救亡
D.
和平建国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英国大百科全书
材料二 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严复对废科举的评价
(1)材料一中的“最早的考试制度”
是指什么制度?该制度产生于我国的哪一个朝代?
(2)科举考试是在哪一年被废除的?
科举制度。隋朝。
1905年。
(3)你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所说的废除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科举制度的废除,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一千多年的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废科举,兴学堂,有利于培养各方面的人才;从课程设置、学校管理等方面,都与以往有本质的区别。(言之有理即可)
14.
(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阅读下列材料,探究问题。
【短剧评判科举制】
(学生扮演记者,教师扮演私塾教书先生)
记者:“嗨!您好!请问您在教学生读什么?”
先生先是一愣,然后回答:“乃《论语》也。”
记者:“《论语》主要是讲什么的?”
先生目光变得茫然:“吾亦不甚解也。不过,背熟了就知道了。岂不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乎?”
记者:“那您教学生读《论语》有什么用?”
先生一脸愕然:“这还用问!自然是考科举,他日高中可光宗耀祖,享受高官厚禄。”
记者:“您只想着让学生背书考状元,难道面对外国的侵略,就没有想过要为保卫祖国做点什么吗?”
先生:“非也。圣人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就此别过,吾去教书了。”
(1)看过上面的情景短剧,你有什么感想?
科举制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才,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落后。(言之有理即可)
(2)为改变这种教育现状,中国近代在教育上有哪些重大举措?
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百日维新时期创办了京师大学堂;1905年,废除了存在约1
300年的科举制度,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
【歌曲唱出中国心】
歌曲一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歌曲二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3)歌曲一的词作者、曲作者分别是谁?这首歌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4)歌曲二的名称是什么?它的曲作者是谁?这首歌反映了中国人民怎样的信念和精神?
词作者:田汉,曲作者:聂耳。
对于激发人民群众的抗日斗志起了重要的作用。
《黄河大合唱》。冼星海。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誓死“保卫黄河,保卫家乡,保卫全中国”的坚定信念和精神。(共21张PPT)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
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知识点一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1.
(2019·绵阳改编)采访历史事件的当事人,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我们要研究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进程,可以采访的人物是(  )
A.
李鸿章
B.
张謇
C.
曾国藩
D.
左宗棠
C
2.
(2018·恩施)“他一生孤独,最大的精神支撑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一个状元告别仕途后仍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这是对清末状元张謇的评价。他的“兴国之梦”是(  )
A.
民主共和
B.
民主科学
C.
“实业救国”
D.
变法图强
B
4.
(2018·长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客观上使中国民族工业进入哪一发展阶段(  )
A.
初步萌芽
B.
“黄金时代”
C.
再度受挫
D.
陷入绝境
B
知识点二 社会生活的变化
5.
(2019·孝感)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促使春节习俗发生变化主要是因为(  )
A.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西方文化和民主思潮的影响
C.
民国政府移风易俗,革除陋习
D.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B
6.
(2019·安顺)探寻历史原因和结果的逻辑关系,对历史进行合理解释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原因
结果
A.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中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B.
辛亥革命
“先生”的称呼取代“老爷”“大人”的称谓
C.
北伐战争
抗日根据地建立
D.
国共合作
解放战争胜利
D
7.
(2018·咸宁)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下列不能反映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是(  )
A.
禁缠足,倡女权,男女平等新追求
B.
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义深
C.
旗袍西服中山装,穿着舒适又大方
D.
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
C
8.
1878年,清朝驻英公使郭嵩焘在伦敦“仿行西礼,大宴英国绅商士女,令夫人同出接见,尽欢而散”。消息传到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后来,在大城市的中上层社会,女子出席宴会逐渐成为稀松平常的事。这主要反映出(  )
A.
西方文化彻底改变了中国传统习俗
B.
男女平等成为社会共识
C.
中国传统社会习俗日益走向西化
D.
洋务运动促进妇女解放
C
9.
(2019·淮安)某历史学习小组搜集了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南通大生纱厂、上海福新面粉公司等一组史料。据此判断,他们探究的主题是中国近代(  )
A.
民主政治的进程
B.
新式教育的出现
C.
民族工业的发展
D.
社会生活的变化
C
10.
(2019·德州)下面漫画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透过漫画我们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
A.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B.
辛亥革命后,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
C.
内忧外患的危机,严重阻碍着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
D.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C
11.
(2018·深圳)民国时期,穿中山装、剪辫子和行握手礼等逐渐成为新风尚。这说明辛亥革命(  )
A.
改变了社会性质
B.
推翻了帝国主义的压迫
C.
改良了社会习俗
D.
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A
12.
20世纪前期的中国,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下列变化反映了自由、平等新风尚的是(  )
①以握手、鞠躬礼取代跪拜礼 
②中山装逐渐成为男士的流行服装 
③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为婚姻主流 
④劝禁女子缠足,提倡男女同校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3.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曲线图
(1)根据材料,分别简述1895—1912年和1912—1919年这两个时间段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第一个发展高潮”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很多人走上了“实业救国”道路,民族工业出现了第一个发展高潮。出现“黄金时代”原因: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海外华侨归国创业,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进入了“黄金时代”。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曲折艰难,在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总体水平落后;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江和沿海地区的大城市等。
14.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史料实证)阅读下列材料,探究问题。
【读材料——民族企业家的艰难历程】
材料一 1895年,张謇在日记中写道:“和约十款,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
材料二 张謇在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业总长时,给各省的电文中指出:“窃念实业为民国将来生存命脉……已成者当竭力保存,未成者宜先事筹划。”
(1)材料一中的“和约”指的是哪一条约?该条约中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危害最大的是哪一内容?
(2)材料二体现了张謇倡导的什么主张?结合张謇的事迹,谈谈你如何看待他弃官回乡办厂这一举动。
中日《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实业救国”。
张謇抛弃世俗偏见,践行“实业救国”的口号;敢为人先,具有开拓精神;为国分忧,造福家乡,为发展民族工业作出了贡献。
【观图片——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3)根据图一,指出我国民族工业快速发展的时期。
(4)根据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
1912—1919年。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
【观图片——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5)图三反映出清末民初人们在社会习俗方面的哪些变化?
发式由长辫变成短发;称呼由“老爷”“奴才”变成“先生”;见面礼由跪拜礼变成握手礼;服装由长袍变为西装、中山装(或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