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单元复习课件(8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单元复习课件(8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08 19:18:47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五单元综合提优测评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B
1.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
A.
中共三大的召开
B.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C.
黄埔军校的建立
D.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D
2.
(2020·安徽池州东至县期末)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树立了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这里的“三大政策”是指(  )
①平均地权 ②扶助农工 ③联共 ④联俄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D
3.
(2019·江苏盐城滨海县期末)有首校歌唱道:“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该校首任校长是(  )
A.
孙中山
B.
周恩来
C.
毛泽东
D.
蒋介石
D
4.
孙中山说:“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这个军官学校”是指黄埔军校
B.
“这个军官学校”实行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重的方针
C.
创造的“革命军”后来进行了北伐战争
D.
创造的“革命军”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C
5.
(2018·烟台)1924年9月8日,美国《时代》杂志封面刊登了一位风云人物——吴佩孚,他是出现在《时代》杂志封面上的第一个中国人。但两年之后,他就迅速在中国政坛上消失了。这主要是由于(  )
A.
辛亥革命
B.
五四运动
C.
北伐战争
D.
南昌起义
D
6.
“在此国民革命急速进展与民众热烈盼望国民革命完成之时期,政府谨遵总理遗志,接受多数同志之主张,依据中央政府会议决议,于四月十八日(1927年)在南京开始办公。南京地位在党务上、政治上、军事上、地理上均较武汉重要,定都以后,在本政府所负领导国民革命与建设民国之责任愈益重大。”文中的“本政府”是(  )
A.
清政府
B.
南京临时政府
C.
北洋政府
D.
南京国民政府
B
7.
(2018·凉山州)学校组织一次红色旅游,选择了南昌,你认为主要是了解(  )
A.
中国共产党成立
B.
人民军队诞生
C.
七七事变
D.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覆灭
A
8.
(2019·重庆B卷)1928年,毛泽东总结道:“我们闹革命,光是跑来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家,不然就很困难。有了这个家,就可以作为同敌人进行革命斗争的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家”是(  )
A.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C.
中央革命根据地
D.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C
9.
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对右图中党员构成变化的原因理解准确的是(  )
A.
国民大革命运动蓬勃展开
B.
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
C.
“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行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
10.
1929年召开的古田会议是中共党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创建初期遇到的重大时代课题。以下史实与古田会议精神相符合的是(  )
A.
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观点
B.
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
C.
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D.
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C
11.
(2019·泰州)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兹伯曾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危在旦夕的战斗。”这里的“行军”指(  )
A.
北伐战争
B.
南昌起义
C.
红军长征
D.
挺进大别山
B
12.
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事件是(  )
A.
胜利会师
B.
遵义会议
C.
四渡赤水
D.
过雪山草地
A
13.
“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长征途中,毛泽东率领红军出奇制胜,打乱了敌人追剿计划的行动是(  )
A.
四渡赤水
B.
强渡大渡河
C.
飞夺泸定桥
D.
翻雪山过草地
C
14.
(2018·福建)《四渡赤水出奇兵》歌词“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体现的长征精神是(  )
A.
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
B.
不怕艰难险阻
C.
紧密团结、患难与共
D.
革命英雄主义
C
15.
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中唱道:“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呦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歌词描述的是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的感人场景。这里的“中央红军到陕北”具体指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陕甘革命根据地)的(  )
A.
遵义
B.
瑞金
C.
吴起镇
D.
会宁
二、材料解析题(共55分)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伐初期,国民政府制定了“打倒吴佩孚,联络孙传芳,不理张作霖”的策略,实行各个击破的战略,分化了敌人的势力。
材料二 北伐进军中,黄埔军校的师生从广州誓师出发,不到一年就饮马长江,连克长沙、武汉、南昌、南京、上海、福州而雄踞祖国东南各省,击溃军阀吴佩孚、孙传芳数十万大军,扬威天下,使黄埔军校的声威达到新的高峰。
材料三 ……在北伐进军的过程中,共产党人在军队政治工作和发动工农群众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苏联军事顾问的帮助和苏联提供的物资支援起了重要作用。北伐战争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是国共两党合作结出的硕果。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四 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大革命失败了,宁汉合流,他们在南京建立了国民政府。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革命群众和共产党人,革命陷入了低潮。
(1)材料一中,“打倒吴佩孚”的战斗主要发生在哪两个省份?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伐的主要目的。(6分)
(2)材料二中的“黄埔军校”建立于何地?根据材料二,分析它的创建有何重要意义。(4分)
湖南、湖北。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广州。黄埔军校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3)根据材料一、二、三,归纳北伐战争能够胜利进军的原因。(任答两点即可,4分)
(4)概述材料四的影响。(4分)
国共两党的齐心协力;北伐军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和政治骨干;北伐军官兵英勇善战;共产党员在战斗中的模范作用;广大工人、农民和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响应;苏联的国际援助等。(任答两点即可)
国民革命陷入低潮,最终失败。
17.
在实践中前行,在反思中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会后,毛泽东等人发动群众,进行了武装暴动。在遭受较大损失后,毛泽东指着地图说:“我们要到这眉毛画得最浓的地方去当山大王。”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等
(1)指出材料一中“紧急会议”上确定的总方针,并说明武装暴动受挫后毛泽东所作出的战略转变。(4分)
“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放弃攻打中心城市,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
材料二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建立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工农红军先后攻占茶陵、遂川、宁冈等地,建立县区乡工农兵政府。各级政府先后没收土豪的一切土地,发动群众开展分田运动。边界建立了赤卫队、暴动队、独立团等地方武装。
——杨河主编《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史读本》
(2)根据材料二,提炼井冈山斗争实践为“革命之路”的探索提供的经验。(4分)
建立革命根据地,领导人民建立革命政权,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
材料三 1928
年起,毛泽东先后写下了许多著作,其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书本上并没有讲到中国湖南、湖北,它讲的只是基本原理”“共产党的任务……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逐步形成了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
——石崇科《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等
(3)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这条新道路是如何开辟的,并指出开辟新道路的目的。(4分)
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革命新道路。
维护人民利益,实现人民解放。
18.
2020年是长征胜利84周年。某班将举行《英雄史诗、不朽丰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4周年主题展览》,请你参加。
【第一部分 战略转移踏征程】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红军(红一方面军)长征的起点。(2分)
江西瑞金。
【第二部分 伟大转折定航向】
(2)在红军长征过程中召开了哪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何重要意义?(6分)
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第三部分 浴血奋战勇向前】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
(3)“金沙水拍云崖暖”是指红军长征途中的什么事件?哪一会议的召开使红军在长征途中由被动变为主动?(4分)
巧渡金沙江。遵义会议。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红军不怕远征难”中的“难”指的是红军在长征过程中面临的哪些困难。(4分)
敌人的围追堵截;恶劣的气候;险峻的道路等。
【第四部分 胜利会师谱新篇】
(5)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省哪个地方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长征的胜利有何重要意义?(6分)
会宁。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第五部分 走好新的长征路】
(6)在革命战争年代,红军靠着“长征精神”取得了革命的伟大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广大青少年学生应该如何弘扬这种精神?(3分)
不断拼搏,迎难而上,刻苦学习;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等。(共3张PPT)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单元时间轴
第一次国共合作
国共对立
国民党

创办黄开始北国民革
南昌
秋收井冈山长征
遵义会红军长
召开
埔军校伐战争命失败
起义
起义
会师开始
议召开征结東
1924年1924年1926年1927年1927年1927年1928年1934年1935年1936年

5月
4月
8月1日
9月
4月
0月

10月
单元网络建构
时间、地点:1923年6月、广州
中共
内容: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国共合作
时间、地点:1924年1月、广州
的实现国民党一大「内容: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意义: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时间:1924年5月
黄埔军校「影响: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
北伐战争
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北伐胜利进军主要战役:汀泗桥和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
合作成果主要战果:歼灭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927年8月1日
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八七会议:通过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发动武装起义;毛泽东
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
时间、地点:1927年9月、湘赣边界
从国共合作井冈山道路}秋收起义果: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到国共对立
时间:1928年4月
井冈山会师
部队: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湘南的工农武装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
工农武装割据
开始时间:1934年10月
战略转移
概况: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损失惨重

35年1月
内容: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意义: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
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吴起镇会师: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
胜利会师「三大主力会师:1936年10月,甘肃会宁
意义: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共11张PPT)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知识点一 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
战略转移
(1)背景:从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都被红军粉碎。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开始: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3)受挫:红军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人员损失惨重,只剩下3万多人。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但敌人已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了重兵。
(4)抉择:毛泽东果断建议红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红军强渡乌江,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2.
遵义会议
时间
1935年1月
地点
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内容
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意义
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图解历史】 为什么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知识点二 过雪山草地
遵义会议,历史转折→四渡赤水,打乱追剿计划→渡过金沙江,跳出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突破腊子口,进入甘肃
【小贴士】 红军长征途中遇到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原,缺衣少食,还有敌人的围追堵截等困难。
知识点三 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
会师
(1)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2)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2.
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拓展】 长征精神是一种怎样的精神?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弘扬、传承长征精神
(1)长征精神:以苦为乐、不畏艰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艰苦奋斗、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2)方法:坚定理想信念,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材料研读”(教材第84页)
提示: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课后活动”(教材第84页)
1.
(1)参考答案:搜集与长征有关的书籍、图片、视频资料等。
(2)提示:遵义会议,因为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因为它宣告长征胜利结束。(言之有理即可)
2.
提示:红军在漫漫长征路上,经历了湍急的河流、高耸的雪山、危机四伏的草地和各种难以预料的恶劣天气,以及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但是,这些困难都没有阻止红军战士前进的脚步。
在长征过程中,红军战士展现了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遗产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共22张PPT)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知识点一 南昌起义
C
1.
(2019·南京)7月27日,周恩来赶到南昌,组成包括李立三、恽代英、彭湃在内的中共前敌委员会的目的是(  )
A.
指导武昌起义
B.
创办黄埔军校
C.
领导南昌起义
D.
创建工农红军
B
2.
(2019·岳阳)某知识竞赛的试题中,出现了这样一组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由此判断该题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
A.
北伐战争
B.
南昌起义
C.
秋收起义
D.
湘南起义
A
3.
“铁指轻扳第一枪,寒空响彻醒天狼。人间骀荡纷纷扰,自此工农有武装。”下列领导人没有参加诗中盛赞事件的是(  )
A.
毛泽东
B.
周恩来
C.
贺龙
D.
朱德
B
知识点二 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4.
(2019·遂宁)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正确革命道路,进行了二十八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来封建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这里的“正确革命道路”指(  )
A.
城市暴动,武装夺取大城市
B.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D.
以改革、改良反帝反封
D
5.
(2018·镇江)“日头一出(就)红又红,朱德来会毛泽东。两军会师(就)力量大,革命一定会成(啰)功!”上述歌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南昌起义
B.
秋收起义
C.
会宁会师
D.
井冈山会师
知识点三 工农武装割据
B
6.
中国共产党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的会议是(  )
A.
八七会议
B.
古田会议
C.
中共二大
D.
中共三大
B
7.
毛泽东在革命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游击战争,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到1930年全国创建了十几块革命根据地,其中面积最大的是(  )
A.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
中央革命根据地
C.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D.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C
8.
印章是政治权力的象征,蕴涵着丰富的历史。如图这枚印章见证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A.
南昌
B.
井冈山
C.
瑞金
D.
汉口
B
9.
(2020·河南三门峡陕州区期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全面记述了人民解放军的发展情况,它记述的开端是(  )
A.
1921.7中共诞生
B.
1927.8.1南昌起义
C.
1928.9秋收起义
D.
1935.1遵义会议
B
10.
“拿起武器闹革命,工友农友真英雄。秋收起义成了功,一杆大旗满地红。工友农友团结一条心,红色政权扎下万年根,革命永远向前进。”上述歌词中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
“拿起武器闹革命,工友农友真英雄”
B.
“秋收起义成了功,一杆大旗满地红”
C.
“工友农友团结一条心”
D.
“红色政权扎下万年根,革命永远向前进”
D
11.
(2019·内江)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队伍到达湘赣边界,并在1928年上半年,创建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其名称和革命对象是(  )
选项
根据地名称
革命对象
A.
晋察冀根据地
日本帝国主义
B.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日本帝国主义
C.
晋察冀根据地
国民党反动派
D.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国民党反动派
A
12.
(2019·青岛)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光辉的斗争实践,生动诠释了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原因。井冈山光辉的斗争实践是(  )
①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②进行了北伐战争 
③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④发动了南昌起义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②
D.
①②③④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恩来说:“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来打倒反革命。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
材料二 讲起“八一”历史长,南昌打响第一枪;工人士兵齐暴动,红军战士最光荣;朱德率领队伍走,进军湘南改红军;秋收暴动毛泽东,闹得湘东遍地红;井冈山上朱毛合,创建四军建奇功。
(1)材料一中的“起义”指的是哪次起义?这次起义的爆发有何意义?
(2)材料二的歌谣涉及了哪些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国革命的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从“南昌打响第一枪”到“井冈山上朱毛合”,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这一探索过程说明了什么?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说明中国共产党依据国情,与时俱进,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14.
(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探究任务。
【军队摇篮——八一军旗永飘扬】
(1)上图中的起义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动的?为什么以“八月一日”作为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发生于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故以“8月1日”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雕塑畅想——革命丰碑寓新意】
雄伟壮美的“井冈红旗”大型雕塑有三层寓意:一是它像一块屹立不倒的巨石,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井冈山奠基;二是它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寓意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从井冈山燎原;三是它像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昭示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向胜利。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它像一块屹立不倒的巨石,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井冈山奠基”的理解。
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队伍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朱德、陈毅率领部队与毛泽东的部队在井冈山会师,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创立;井冈山会师使农村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从而为中国革命的继续发展和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它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寓意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从井冈山燎原”的理解。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影响下,1928—1930年间,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各地武装起义的基础上,创建了一批农村革命根据地,形成了燎原之势。
(4)怎样理解“它像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昭示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向胜利”?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使中国共产党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找到了一条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革命道路;它为大革命失败后继续坚持革命斗争,并促进革命的发展与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共18张PPT)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知识点一 南昌起义
1.
背景: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政策,激起了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的极大愤慨和强烈反抗。
2.
时间、地点:1927年8月1日、南昌。
3.
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
4.
过程:革命军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占领南昌城。随后起义部队按计划撤出南昌,南下广东,准备在那里建立根据地,但在途中遭到敌人的封堵,损失严重。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队伍,转战湘南,坚持斗争。
【拓展】 南昌起义军占领南昌城后,为什么要南下广东
在南昌敌强我弱,不撤离有可能导致革命军全军覆没;计划南下广东,争取外援,准备夺取广州,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然后再进行北伐。
5.
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小贴士】 1949年6月,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规定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主要标志。8月1日被正式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知识点二 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1.
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2.
秋收起义
时间
1927年9月
地点
湘赣边界
领导人
毛泽东
过程
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起义开始时比较顺利,攻占了一些县城,但由于城里敌人力量强大,起义军受到严重挫折
结果
为保存革命力量,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3.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小贴士】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从此党的工作重心逐渐由城市向农村转移。
4.
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和湘南的工农武装,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两军会师后,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会师后的红军在井冈山开展武装斗争,井冈山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
5.
意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图示归纳】 中共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
知识点三 工农武装割据
1.
开始: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拓展】 工农武装割据与军阀割据
工农武装割据与军阀割据都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都是军事割据,但两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1)社会根源不同:军阀割据是分散的封建地主经济的必然产物,是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华政策的结果;工农武装割据形成的社会根源在于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敌人在城市的力量非常强大,而在农村的统治却很薄弱。
(2)形成背景不同: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的地方实力派失去了凝聚核心,由此形成军阀割据局面;大革命失败后,为挽救革命,中共中央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此后发动武装起义,创建革命根据地,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局面。
(3)政权性质不同:军阀是封建统治者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而建立的反动武装集团,它既是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又是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工农武装割据是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代表了工农大众的利益。
(4)影响和前途不同: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工农武装割据使广大人民在政治上得到解放,在经济上翻了身,使革命由“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
(5)出现范围不同:军阀割据遍及全国,以城市为统治中心;工农武装割据主要在南部农村发展。
2.
古田会议:1929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在福建上杭县古田召开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
3.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方志敏、贺龙、刘志丹等人也在各地领导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
(2)到1930年,全国各地创建了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其中,以红四军为主在赣南、闽西建立的中央革命根据地面积最大。在各革命根据地内,有几百个县建立了人民政权。革命武装发展到十万人。
【拓展】 中俄两国革命道路的不同及原因
俄国
中国
道路
先城市,后农村;由城市扩展到农村
先农村,后城市;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国情
(原因)
俄国是一个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城市,工人阶级人数多,力量大,容易夺取城市获得胜利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工人阶级人数少,力量小,不容易夺取城市获得胜利,而农村人口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
结论
两国的国情不同,所以革命道路不同,体现了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
4.
中华苏维埃政府成立
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会议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定都瑞金,毛泽东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小贴士】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以工农为主体的人民民主政权。它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群众建立政权的一次重要尝试。
“问题思考”(教材第76页)
提示:从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等角度去考虑。例如:“大革命失败告诉我们,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用自己的武装打倒反革命!”“敌人的血腥屠杀,不会把我们吓倒,我们要从这里开始武装反抗!”等。
“材料研读”(教材第78页)
提示:一是需要革命阵地,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二是需要人民群众支持,即在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三是需要进行武装斗争,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军队进行游击战争。
“课后活动”(教材第79
页)
参考答案:(共15张PPT)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第15课 北伐战争
知识点一 国共合作的实现
1.
准备——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时间:1923年6月。
(2)内容: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小贴士】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实行党内合作,不是两党合并,即在保持中国共产党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的前提下,中国共产党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合作形式。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其局限性是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2.
标志——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原因:孙中山在经过多次反对北洋军阀斗争的失败后,深深感到必须改组国民党,为它注入新鲜血液。
(2)时间、地点:1924年1月、广州。
(3)主持人:孙中山。
(4)参会的共产党员:李大钊、林伯渠、毛泽东、瞿秋白等。
(5)内容: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拓展】 新旧三民主义比较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推翻清朝统治,反对民族压迫
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对内反对民族压迫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民权主义
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国民一律平等
民主自由权利,“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解决贫富不均等问题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3.
初步成果——创立黄埔军校
时间
1924年5月
地点
广州黄埔
帮助者
苏联和中国共产党
全称
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亦称“黄埔军校”
领导人
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后来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意义
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小贴士】 国民革命:1924—1927年,中国人民在国共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又称“大革命”。
知识点二 北伐胜利进军
1.
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
开始时间:1926年7月。
3.
对象
军阀
吴佩孚
孙传芳
张作霖
控制地区
湖南、湖北、河南和直隶的一部分
江苏、江西、安徽、浙江、福建
东北三省、热河、山东、察哈尔和直隶
兵力
20万
20万
35万
4.
初期主战场:湖南、湖北。
5.
主要战役: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
6.
战果: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被歼灭,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
【小贴士】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最主要原因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是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主要原因,但不是最主要原因。
知识点三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1)原因:高涨的工农革命运动触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在帝国主义势力支持下,先后背叛革命。
(2)标志
事件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时间
1927年4月12日
1927年7月15日
人物
蒋介石
汪精卫
地点
上海
武汉
影响
国民革命失败了
【误区】 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的标志是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警示】 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的标志是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
2.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与统一全国
(1)建立:1927年4月,四一二政变之后,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2)统一:1928年底,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发表通告,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至此,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误区】 张学良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实现了真正的统一。
【警示】 张学良“改易旗帜”后,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但当时的中国仍存在许多大大小小的军阀,割据一方。
“问题思考”(教材第73页)
参考答案:
①国共两党合作,共同推进,各革命阶级的力量空前团结。②北伐师出有名,属正义战争,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③北伐作战目的明确,作战方针正确。④广大官兵英勇作战,中国共产党党员、共青团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⑤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⑥北洋军阀失道寡助,且各自为战,力量分散。
“课后活动”(教材第74页)
1.
提示:可提供黄埔军校杰出毕业生的名录,供学生选取,展开资料搜集。
2.
提示:通过阅读,使学生体会到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气概,深切认识到今天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共21张PPT)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知识点一 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D
1.
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是(  )
A.
“左”的错误在根据地全面贯彻
B.
红军第四次反“围剿”失利
C.
北伐战争完全失败
D.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B
2.
(2019·鄂州)某校八年级(2)班举办了一次历史知识竞赛,要求参赛者根据随机出现的关键词,判断出相应的事件。下边是小红同学抽取的一组关键词,据此判断它反映的是(  )
A.
湘江战役
B.
遵义会议
C.
四渡赤水
D.
会宁会师
C
3.
(2019·益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挽救了党和红军,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会议是(  )
A.
中共一大
B.
八七会议
C.
遵义会议
D.
中共七大
B
知识点二 过雪山草地
4.
“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诗中描绘了红军长征历经艰难险阻的壮美画卷。在红军长征途中,标志着党的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和红军完全跳出敌人包围圈的事件分别是(  )
A.
遵义会议和四渡赤水
B.
遵义会议和巧渡金沙江
C.
巧渡金沙江和长征胜利会师
D.
四渡赤水和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A
5.
(2018·莱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概括了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途中红军渡过下列河流的先后顺序是(  )
①碧血战湘江 ②四渡赤水河 ③巧渡金沙江 ④强渡大渡河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③①④②
D.
①②④③
知识点三 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D
6.
《红军长征》剧本中反映吴起镇会师的一幕是(  )
A.
《铁流——革命理想》
B.
《突破——浴血奋战》
C.
《霞光——实现转折》
D.
《会师——万众一心》
C
7.
(2019·娄底)1935年,
中央红军长征即将胜利之际,毛泽东诗兴大发,欣然写下(  )
A.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B.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C.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D.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D
8.
某作家写道:“它是地球上的一条红飘带,一头连着黄土高原,一头连在瑞金城外,这条诗意而壮美的红飘带背后,是滔滔江河,是饥饿、寒冷,是理想、信念……”下列对“红飘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它起因于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反“围剿”的失利
B.
它起于江西瑞金,结束于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吴起镇
C.
它背后的故事先后有飞夺泸定桥、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
D.
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A
9.
(2019·青岛)伍修权在某次会议期间特作《七律·历史转折》一诗,表达他当时兴奋激动的心情:“娄山关前鏖战急,遵义城头赤帜竖。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这次会议是(  )
A.
遵义会议
B.
中共七大
C.
中共十四大
D.
中共十六大
B
10.
(2018·北京)如图反映了红军长征中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长征组歌》中描述这个历史事件的歌词是(  )
A.
遵义会议放光辉,全党全军齐欢庆
B.
昼夜兼程二百四,猛打穷追夺泸定
C.
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D.
陕甘军民传喜讯,征师胜利到吴起
D
11.
遵义某校准备开展一场“纪念遵义会议召开85周年”合唱音乐会,演唱《长征组歌》中的四首:①《四渡赤水出奇兵》;②《过雪山草地》;③《遵义会议放光辉》;④《到吴起镇》。如果按红军长征路线依序演唱,其顺序应该是(  )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②④③①
D.
③①②④
D
12.
(2018·汕头金平区模拟)下图为近代中国某一事件的示意图。该事件的影响是(  )
A.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
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C.
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D.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13.
下面是八年某班历史老师讲授“红军长征”时出示的材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1)图一是长征途中红军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的会址。请说出该会议的名称及其意义。
(2)材料二中的哪一句诗词描写出图二当时惊心动魄的作战场面。
遵义会议。
确定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大渡桥横铁索寒。
(3)材料二中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三军过后尽开颜”指的是什么?
(4)从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历史中,你受到哪些革命传统教育?(2分)
毛泽东。吴起镇会师。
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等。
14.
(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长征是中国革命漫漫征途的重大转折,是中国共产党人奋斗历程的沉重一页,也是中国革命史的辉煌篇章。我们通过毛泽东的诗词来感悟长征的精神价值。
材料一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1934年夏《清平乐·会昌》(注:这是他在中央苏区写的最后一首词)
材料二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935年2月《忆秦娥·娄山关》
(注:娄山关战役是红军自长征以来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材料三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935年10月《七律·长征》
(1)材料一表达了毛泽东写这首词时的复杂心情和对苏区的恋恋不舍。写出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备注中的“中央苏区”指什么?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中央革命根据地。
(2)材料二中提到的“从头越”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共24张PPT)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第15课 北伐战争
知识点一 国共合作的实现
C
1.
国共合作是当今海峡两岸和平发展的重要引擎。重温历史,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
A.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B.
黄埔军校的创建
C.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D.
国民革命的正式开始
C
2.
(2018·娄底)孙中山在开学典礼上说:“我们今天开这个学校,要用这个学校内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学生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成立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事业便可以成功。”这个学校是(  )
A.
京师大学堂
B.
时务学堂
C.
黄埔军校
D.
京师同文馆
B
知识点二 北伐胜利进军
3.
(2018·台州)“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在嘹亮的军歌声中打响了(  )
A.
武昌起义
B.
北伐战争
C.
南昌起义
D.
抗日战争
A
4.
(2018·遵义)“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经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该誓词中的“本军”是指(  )
A.
国民革命军
B.
中国工农红军
C.
八路军和新四军
D.
解放军
C
5.
(2019·安徽)“国民政府秉总理之遗嘱出师北伐……革命成功惟一之要素,在得民众扶助。”这次革命的重任是(  )
A.
推翻清政府统治
B.
反对袁世凯独裁
C.
打倒列强除军阀
D.
打败日本侵略者
B
6.
(2019·天水)《毛泽东选集》中写道:“由于两党在一定纲领上的合作,发动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巨大的成就”是指(  )
A.
创办黄埔军校
B.
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胜利
C.
成立南京国民政府
D.
实现全国统一
知识点三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D
7.
漫画《同去,同去砍人去!》,反映了发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
A.
五四运动遭镇压
B.
第一次工人运动失败
C.
国民党一大召开
D.
国民革命失败
C
8.
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的事件是(  )
A.
宁汉合流
B.
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
C.
东北易帜
D.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C
9.
(2018·贵阳)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成立大会上说:“今天这个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黄埔军校创办于(  )
A.
民国十一年
 
B.
民国十二年
C.
民国十三年
 
D.
民国十四年
A
10.
在电影《西安事变》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周恩来与蒋介石见面时,互称“蒋校长”和“周主任”。他们相互这样称呼源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  )
A.
黄埔军校的建立
B.
西安事变
C.
国民政府的建立
D.
五四运动
A
11.
(2018·滨州)自1924年开始,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内,中国大地上展开了席卷全国的国民革命运动。国民革命取得的重大成果是(  )
A.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B.
洗雪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
C.
使中国革命开始转危为安
D.
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C
12.
1927年,由于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了。得出这一结论的最主要的依据是(  )
A.
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破裂
B.
工人运动转入低潮
C.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D.
共产党的软弱性
13.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帝国主义及卖国军阀之势力不被推翻,则不但统一政府之建立永无希望,而中华民国唯一希望所系之革命根据地,且有被帝国主义及卖国军阀联合进攻之虞。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之唯一的需要——统一政府之建设,巩固国民革命根据地,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
——《北伐宣言》
(1)根据材料,说明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的原因。
(2)北伐军于哪年出师北伐?主战场在哪里?北伐战争的总司令是谁?
统一全国,巩固革命根据地。
1926年。湖南、湖北。蒋介石。
(3)北伐宣言中的“卖国军阀”主要指的是哪些人?
(4)宣言中的“本党”指的是哪个党?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国民党。
14.
(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北伐战争成为20世纪国民革命洪流中的最强音。让我们一起重温这段历史,探究相关问题。
【革命学校闪光辉】
(1)八年级(2)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参观上图“陆军军官学校”旧址。请问他们将去哪个城市?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这所学校?这反映出孙中山怎样的精神?
广州。为国民革命培养军事和政治人才,挽救中国的危亡。反映了孙中山在失败中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和不屈不挠的顽强斗争精神等。
(2)当他们来到“陆军军官学校”时,映入眼帘的是校门上的一副对联: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
根据这副对联,分析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
培养有理想、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新一代军事和政治人才。
【革命战歌齐欢唱】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
——
《国民革命军军歌》
(3)这是一首反映北伐战争的歌曲。根据歌词,指出北伐战争的目的。歌曲中的“除军阀”具体是指哪几大军阀?
(4)结合歌词“国民革命成功”,指出推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因素。
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国共两党的齐心协力;北伐军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广大北伐军官兵的浴血奋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
(5)“军官学校”与“出师北伐”有什么关系?
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的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国民革命军英勇奋战是北伐胜利进军的基本原因。
【缅怀历史祭先烈】
清明节期间,某中学去祭扫“北伐战争纪念碑”。该纪念碑身高近18米,正面是聂荣臻题写的“北伐阵亡将士永垂不朽”10个金色大字。纵跨碑体的浮雕,由北伐军将士群像组成。
(6)这里长眠着一支“铁军”。在北伐战争中,获得这一称号的是哪一支军队?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