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观沧海
曹操
观
沧
海
曹
操
乐
府
两汉所谓乐府是官署名称,指音乐机关.它主要负责制作国家典礼音乐,也就是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演奏新的歌舞,
此外还要收集民间的歌谣入乐.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关于体裁
乐府诗
说作者
你心目中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1]?),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文学史上的曹操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善于用文学作品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其诗歌气势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建安风骨
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汉末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被后人尊为典范。
《观沧海》是曹操的代表作。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袁绍。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即书,写下了《观沧海》一诗。
知背景
检查预习
读一读
碣石
澹澹
竦峙
萧瑟
检查预习
碣(
jié
)石
澹澹(
dàn
)
竦峙(
sǒng
)(
zhì
)
萧瑟(
xiāo
)(
sè
)
观
沧
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诵诗文
明注释
沧:青绿色
海:渤海
临:到达,登上。
以:来
何:多么
澹
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
峙:耸立。
丛:聚集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行:运行
若:好像
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幸运极了,好极了。
歌以咏志咏:歌吟来表达心志。
解文意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耸立在海边
树木郁郁葱葱,各种草长得很茂盛。
秋风吹动草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
里产生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
想感情吧。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象?这些景物是作者眼前看到的,还是想象出来的?从哪里看出的?
作者写观海所见的情景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日月之行”等4句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看出从“若”这个字可以看出。
找美景
悟情感
眼前之景会触动诗人怎样的情怀呢?
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根据写作背景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踌躇满志之时。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总写
实
写
想
象
分写
主旨:借写大海的雄伟壮阔之景,抒发自己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背读方法:
明确作者思路,
大声朗读背诵
总结一:怎样写景
写景技巧:
A
方法:定点观察、移步换景、特写镜头。
B顺序:由高到低、由远及近、先实后虚、以时间为序、以行踪为序。
C目的、选择:渲染气氛,抒发作者情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在具体运用这些方法写景时,必须充分调动联想和想象。
巧总结
小结:
本节课所学的《观沧海》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思想又很含蓄。
作业
1
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作简要赏析。
2.诗中描写的沧海景色有什么特点?通过写景表现诗人怎样的心态?
3.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表现的意境。
4
.默写《观沧海》
作业: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观沧海》?曹
操
?
1、
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作简要赏析。
诗人运用想象与夸张的手法,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2.诗中描写的沧海景色有什么特点?通过写景表现诗人怎样的心态?
诗人眼中的沧海波澜壮阔、生机勃勃,映衬出诗人雄心勃勃、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3.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表现的意境。
这四句是诗人奇特的想象,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使我们从中领略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