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09 10:03: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分裂与统一
1.三国与西晋
一、分裂与统一
1.三国与西晋
材料一
西晋司马氏是在一批士族官僚的支持下,通过政变而取得政权的。因此建国后所制定的政治、经济措施,自然是保护士族地主利益的。……这时,曹丕制定的“九品中正制”已发生相当大的变化,这一制度成为世家大族培植门阀家族势力的重要工具。……经济上士族不仅占有大量耕地,而且有的门阀多占土地劳动力也被默许。……故西晋一朝奢侈成风。何曾日食万钱,还说“无下箸处”。其子何劭日食二万钱…大族王恺、石崇互比奢侈,王恺用干米糖洗锅,石崇用白蜡当柴…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新版》
西晋建立政权主要依靠的是哪一群体?这一群体有什么特点?
 
 群体:士族地主。
特点:政治上垄断人才选拔权、经济上占有大量田地和劳动力、生活上奢靡成风
  
1.三国与西晋
材料二
晋武帝在位的二十五年是西晋皇朝相对安定的时期。他采取的一些措施,如安抚流亡,减免徭役和规定男女及时婚配,使国家户籍上的户口很快增长。北方的户数和人口都增加了一倍以上,这是当时社会安定的一个重要标志。边地的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大量的内迁,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安定的一个方面。同时西晋对宗王进行分封,实行宗王出镇的措施,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但也隐藏着祸患。
——白寿彝《中国通史》
一、分裂与统一
一、分裂与统一
2.东晋十六国
观察图片,指出这一时期南北方政治格局的基本态势如何?
北方出现的割据政权有什么特点?
北方的政权割据局面是怎样结束的?
匈奴
前赵、北凉、夏
鲜卑
前燕、后燕、西秦、南凉、南燕

后赵

前秦、后凉

后秦

成汉

前凉、西凉、北燕
一、分裂与统一
2.东晋十六国
公元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北方各政权。
◎淝水之战形势图
一、分裂与统一
2.东晋十六国
材料三
元帝能够做皇帝,建立东晋政权,是靠了中原豪族和东南豪族联合力量的拥护。对元帝在江南建立政权帮助最大的是北方豪族王导。元帝初到建康的时候,又穷又没有兵。江东的豪族都看不起他,不和他合作,不拥护他。这时,王导和他的从兄王敦(时任扬州刺史都督征讨诸军事假节)尽力拥护元帝。江南豪族看见北方大豪族王家都拥护元帝,于是也才来拥护。
——何兹全《魏晋南北朝史略》
(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王)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晋书·王敦传》
结合p28“历史纵横”,指出东晋政治的特点。
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士族专权
含义: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
一、分裂与统一
3.宋齐梁陈
材料四
士族腐朽不堪,不能担任武职,庶人出身的人便以武职为升官的阶梯。南朝四个开国皇帝均为庶族出身,先掌握军队,而后夺取政权,提拔庶族官员作为自己的辅佐。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三国(220-280)
西晋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北朝(439-581)
北魏
隋朝统一
南朝(420-589)
(266-316)


383年淝水之战
特点:局部统一又分裂——反复性强
更迭频率高
多次重复——统一的曲折性
一、分裂与统一
二、民族交融
1.交融之因
中国的第二个寒冷期是东汉至隋朝(公元初至7世纪)。
——摘自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十六国时期,北方出现众多少数民族政权,它们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二、民族交融
材料五:(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六: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2.南方政权更迭中的民族交融
江南开发
二、民族交融
①江南雨量丰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
材料七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
——《宋书》
材料八
(东晋)百许年中,无风尘(安定)之警,区域之内,宴如(即安定)也。
——《宋书·沈昙庆传·史臣曰》
材料九
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开发,始终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胜。
——摘编自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
②江南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
③北方汉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2.南方政权更迭中的民族交融
江南开发
二、民族交融
2.南方政权更迭中的民族交融
江南开发
材料十:对南方开发的过程也是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的过程。
——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十一: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共同开发南方的过程,使江南的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相应有所发展,为隋唐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白翠琴《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的迁徙与融合》
1.带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并直接影响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2.江南的开发过程中许多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族逐步交融;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文化重心的南移,进一步促进文化的交融,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
材料十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文明冲突矛盾凸显
北魏统一
材料十二:自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100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80余次。
——《中华史纲》
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二、民族交融
3.北方政权更迭中的民族交融
孝文汉化
二、民族交融
材料十四:他首先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以便实现统一全国的目标,接着就开始了全方位的汉化改制,如:改鲜卑服为汉服,改鲜卑语为汉语,以实现鲜卑与汉人融为一体;他又定姓族,建门阀,扶植重用汉族士族门阀势力,使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合流;同时,还修定律令,实行法治,以及尊儒崇经,恢复礼乐,兴办学校,选贤任能等。这样,就从政治经济体制到社会生活习俗,乃至思想观念等各个方面,把本民族完全融入了汉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
——管芙蓉《胡服骑射与孝文改制》
3.北方政权更迭中的民族交融
孝文汉化
二、民族交融
材料十五(北魏)南迁,革(变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唐代史学家
刘知几
材料十六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极。
——(东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十七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材料十八
北朝的强盛来自……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
,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3.北方政权更迭中的民族交融
孝文汉化
二、民族交融
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3.北方政权更迭中的民族交融
孝文汉化
材料:自孝文定鼎伊洛,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六镇兵卒,多摒弃之,有同奴隶,边任浸轻,裔夷内侮。魏之衰弱,实肇于此。
——马端临《文献通考》
二、民族交融

材料十九:北方封建社会的发展走上了一条特殊的道路,从而与直接继承汉末魏晋传统的南朝出现了显著的差异。……从更长的历史视野来看,唐代的变化和东晋南朝的衔接,即唐代的南朝化倾向,绝非偶然,乃是封建社会合乎规律的必然发展。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十:从宏观来看东晋南朝和十六国北朝全部历史运动的总体,其主流毕竟在北而不在南。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融合了南北两种完全不同文化、制度、经济形势的历史河流,究竟会找到怎样的出口?
课后作业
材料二十一:
中国历史家认为,自公元220年汉覆亡至581年隋朝兴起,当中是一段长期混乱和令人失望的时代。从某些角度来看,这也确是事实。我们甚至可以说,这等于三十年战争给德国的灾害加十倍。中国北部不少地方人口为之减少;古代的五铢钱从周朝的后期即已流通,至汉朝更为普遍,通过魏晋南朝的分裂局面,在许多地方因之绝迹。既然缺乏有效的中央政府,每遇灾荒,人民呼吁无门,其痛苦的情形不言而喻。在这期间内有公元309年的大旱灾,大河流都可徒步通过;而又有公元369年的疫疾,长江下游北岸的广大地区人民因之相继死亡。
  
——黄仁字:《中国大历史》
结合本课知识,查阅相关资料,谈谈你对材料中“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一段长期混乱和令人失望的时代”这一观点的认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