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九年级上册第3章3.4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教案(共6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九年级上册第3章3.4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教案(共6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9-09 07:09:51

文档简介

3.4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3.4.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第1课时 利用平行判定三角形相似
1.理解并掌握判定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重点)
2.运用判定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解决简单问题.(重点,难点)
                 
一、情境导入
观察下列一组图形,观察其中的规律,图①中l1∥l2∥l3,图②中l1,l2,l3不存在平行关系.
       图①        图②
试着判断△AB1C1,△AB2C2,△AB3C3之间是否相似,并探究其中规律.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判定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
如图所示,DE∥FG∥BC,图中相似三角形共有(  )
A.4对
B.3对
C.2对
D.1对
解析:△ADE∽△AFG,△ADE∽△ABC,△AFG∽△ABC,故选B.
  方法总结:本题考查判定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解题时要考虑到所有情况,避免错解.
探究点二:判定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的简单应用
【类型一】利用平行线判定三角形相似
如图,EF在平行四边形ABCD的边AB的延长线上,且EF=AB,DE交CB于点M.求证:△BME∽△BCF.
解析:要证△BMF∽△BCF,可先证ME∥CF.
证明:∵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AB∥CD,AB=CD.又∵EF在AB的延长线上,且EF=AB,∴EF∥CD,EF=CD.即四边形CDEF为平行四边形,∴ME∥CF,∴△BME∽△BCF.
  方法总结:本题考查判定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的基本运用,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相结合,解题时要注意利用平行关系进行转化.
【类型二】利用平行线判定三角形相似求值
如图所示,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是对角线BD上的点,且EF∥AB,DE∶EB=2∶3,EF=4,则CD的长为    W.
解:∵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DC∥AB,DC=AB,EF∥AB∥CD,又∵DE∶EB=2∶3,∴==,又∵EF=4,∴AB=10=CD.故填10.
  方法总结:本题考查应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预备定理求值,解题时利用到比例的性质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如图,DE∥BC交AB于点D,交AC于E,若AD∶DB=3∶5,求DE∶BC的值.
解析:由DE∥BC得△ADE∽△ABC,进而推出对应边成比例.
解:∵DE∥BC,∴△ADE∽△ABC,∴=,∵=,∴=,∴=.
  方法总结:由平行线?三角形相似?线段成比例,上述过程是求线段比值的一个基本思路.
三、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中,将对前几课时涉及的问题进行深入学习讨论,在情景导入环节需要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自发学习,自主探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逻辑思维能力.3.4.2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第1课时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中线、角平分线的性质
1.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性质.(重点)
2.学会运用相似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解题.(难点)
                 
一、情境导入
下面几组图形,探究其中规律.(各图中△ABC∽△A′B′C′)
试探求与(△ABC与△A′B′C′的相似比)间的关系.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
如图所示,在△ABC中,点E,F在BC边上,点D,G分别在AB,AC边上,四边形DEFG是矩形,若矩形DEFG的面积与△ADG的面积相等,设△ABC的BC边上的高AH与DG相交于点K,求的值.
解析:由矩形DEFG的面积与△ADG的面积相等,可以得到AH与AK的比,由矩形的对边平行,则可找到两个三角形相似,而DG与BC刚好是对应边,进而求解.
解:∵矩形DEFG的面积与△ADG的面积相等,∴=,∴=,即=,又由DG∥BC可得△ADG∽△ABC,∴==.
  方法总结:本题考查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性质的应用,将已知面积关系转化成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高的比,进而求解.
探究点二:相似三角形对应中线的比等于相似比
如图所示,已知△ABC∽△A′B′C′,AD,BE分别是△ABC的高和中线,A′D′,B′E′分别是△A′B′C′的高和中线,求证:AD·B′E′=BE·A′D′.
解析:由△ABC∽△A′B′C′,可以得到,都等于相似比,即可得证.
证明:∵△ABC∽△A′B′C′,设△ABC和△A′B′C′的相似比为k,∵AD,BE分别是△ABC的高和中线,A′D′,B′E′分别是△A′B′C′的高和中线,∴=k,=k,∴=,∴AD·B′E′=BE·A′D′.
  方法总结:本题考查相似三角形对应高和中线的性质,解题时应从三角形的相似出发,寻找对应的比例关系解题.
探究点三:相似三角形对应角平分线的比等于相似比
如图所示,△ABC∽△DEF,AG,DH分别是△ABC和△DEF的角平分线,BC=6cm,EF=4cm,AG=4.8cm,求DH的长.
解析:由△ABC∽△DEF,可以得到角平分线,AG∶DH等于相似比,已知BC、EF、AG的长,代入比例式,可求得DH.
解:∵△ABC∽△DEF,AG,DH分别是△ABC和△DEF的角平分线,∴=,又∵BC=6cm,EF=4cm,AG=4.8cm,∴DH===3.2cm.
  方法总结:本题考查相似三角形对应角平分线的性质,找准相似三角形,运用对应角平分线的比等于相似比解题.
三、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中,就前几课时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进一步深入探讨.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因此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完善思考,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和严密的逻辑性,进一步提升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的能力.第2课时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
1.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重点,难点)
2.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解决简单数学问题.(重点,难点)
                 
一、情境导入
观察下列几组图形,探究其中规律.
试着判断这几组图形是否相似,并探究其中规律.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
如图所示,在△ABC中,∠AED=∠B,则下列等式成立的是(  )
A.=
B.=
C.=
D.=
解析:由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可得△ADE∽△ACB,即可得=,故选C.
  方法总结:在解此题时一定要明确对应关系,由于△ADE∽△ACB,所以AE对应AB,AD对应AC,ED对应BC.
探究点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的应用
【类型一】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求值
如图所示,已知AB⊥BD,ED⊥BD,AC⊥CE,点B,D,C分别为垂足,点C是线段BD的中点,若ED=1,BD=4,则AB=    W.
解析:由题设可证△ABC∽△CDE,∴=,又∵ED=1,BD=4,C为BD的中点,∴AB===4.故填4.
  方法总结: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可判定∠ACB=∠CED,再结合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得出△ABC与△CDE的相似关系,从而求解.
【类型二】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证明相似
如图,在△ABC中,AB=AC,BD=CD,CE⊥AB于E.求证:△ABD∽△CBE.
解析:已知∠B是公共角,判定两三角形相似,再找一组角相等即可,由题易证AD⊥BC,有∠ADB=∠CEB=90°,即可得证.
证明:在△ABC中,AB=AC,BD=CD,∴AD⊥BC,∵CE⊥AB,∴∠ADB=∠CEB=90°,又∠B=∠B,∴△ABD∽△CBE.
  方法总结:解此类题型时首先要根据题设寻求两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再证明两三角形相似,并根据相似获得题目要求的数量关系.
三、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且验证相关定理,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反复验证定理的准确性,进而加深学生对定理的理解和记忆,巩固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第2课时 相似三角形对应周长和面积的性质
1.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有关性质.(重点)
2.学会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题.(难点)
             
一、情境导入
如图所示是一个三角形的花坛,要在上面种满花草,园丁沿与AB平行的方向画一条直线,将花坛分割出一片三角形地块,测出△CDE的面积为10平方米,CE长为4m,BE长为6m.
根据所测得的数据,请你计算出整个花坛△ABC的面积.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相似三角形的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类型一】与相似三角形的面积相关的性质
如图所示,D,E,F分别为△ABC三边的中点,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为(  )
A.△ADE∽△ABC
B.S△ABF=S△AFC
C.S△ADE=S△ABC
D.DF=EF
解析:∵D,E,F分别为△ABC三边的中点,∴DE∥BC,∴△ADE∽△ABC,且相似比为1∶2,∴S△ADE=S△ABC,由AF是中线得S△ABF=S△AFC.故选D.
  方法总结:本题考查运用相似三角形解决面积问题,要注意相似三角形的面积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类型二】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面积
如图,在?ABCD中,E为CD的中点,连接AE,BD且AE与BD交于点F,S△DEF=4cm2,求S△ABF.
解析:先证明△DFE∽△BFA,然后依据相似三角线的性质求出面积比,从而求出S△ABF.
解:∵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CD,∴△DEF∽△BAF,∴S△ABF∶S△DEF=AB2∶DE2,又AB=CD=2DE,∴S△ABF=4S△DEF=16(cm2).
  方法总结:熟练运用相似三角形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是解题的关键,避免出现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错误.
探究点二:相似三角形的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如图所示,△ABC和△EBD中,===,△ABC与△EBD的周长之差为10cm,求△ABC的周长.
解析:首先根据已知条件探索三角形相似,然后依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出比例式,最后求得结果.
解:设△ABC与△EBD的周长分别为p1cm,p2cm.∵===,∴△ABC∽△EBD,且=,又∵△ABC与△EBD的周长之差为10cm,∴p1-p2=10,∴=,解得p1=25,p2=15,∴△ABC的周长为25cm.
  方法总结:本题首先从条件出发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进而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解.
三、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中,归纳总结相似三角形的性质,需要对前一段的学习进行复习.因此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完善思考,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进一步开发学生潜能,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第4课时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
1.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重点,难点)
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的相关应用.(重点,难点)
                 
一、情境导入
观察下列几组图形,探究其中规律.
试判断与△ABC相似的三角形.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
根据下列条件,判断△ABC与△DEF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
(1)AB=6cm,BC=8cm,AC=10cm,DE=18cm,EF=24cm,DF=30cm;
(2)AB=4cm,BC=6cm,AC=8cm,DE=12cm,EF=18cm,DF=21cm.
解析:已知两个三角形三边边长,只需证三边是否成比例,即可判断是否相似.
解:(1)∵==,==,==∴==,∴△ABC∽△DEF.
(2)∵==,==,=,∴=≠,∴△ABC与△DEF不相似.
  方法总结: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可以根据已知条件,首先要找准对应边,可以把两个三角形的边按从小到大排列,再看是否符合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3即可.
探究点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的应用
【类型一】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求值
如图所示,已知==,则∠ABD=∠   W.
解析:∵==,∴△ABC∽△DBE,∴∠ABC=∠DBE,而∠ABC=∠ABD+∠DBC,∠DBE=∠DBC+∠CBE,∴∠ABD=∠CBE,故填CBE.
  方法总结:解答此题时要注意对应边与对应角,根据三组对应边成比例得出相似,再通过转化得到结果.
【类型二】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证明相似
如图所示,在正方形ABCD中,P是BC边上的点,且BP=3PC,Q是CD的中点.求证:△ADQ∽△QCP.
解析:先设参数,求出各边,证明三边成比例,即可证△ADQ∽△QCP.
证明: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a.∵P是BC边上的点,且BP=3PC,∴PC=a,∵Q是CD的中点,∴QC=QD=2a,AQ=2a,QP=a,而==,==,==,即==,∴△ADQ∽△QCP.
  方法总结:在确定对应关系时,要注意最长边对应最长边,最短边对应最短边.本题也可以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证明.
三、板书设计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本次教学过程完成了对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教学,在课程引入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就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归纳,并系统的回顾相关知识点,形成完整的知识架构,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第3课时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
1.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重点,难点)
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的相关应用.(重点,难点)
                 
一、情境导入
观察下列几组图形,探究其中规律.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
根据下列条件,判断△ABC与△A′B′C′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
∠A=120°,AB=7cm,AC=14cm,∠A′=120°,A′B′=3cm,A′C′=6cm.
解析:根据已知条件,两夹角相等,证两边是否成比例,即可判断是否相似.
解:∵==,==,∴=,又∵∠A=∠A′=120°,∴△ABC∽△A′B′C′.  方法总结: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如果已知条件中给出两组对应边成比例,一般可以考虑判断两边所夹的角是否相等,若相等,则两个三角形相似.
探究点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的应用
【类型一】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求值
如图所示,在△ABC中,D,E分别在AC,AB上,且==,BC=6,则DE=    W.
解析:∵∠A=∠A,==,∴△ADE∽△ABC.∵△ADE∽△ABC,∴===,又∵BC=6,∴DE=3,故填3.
  方法总结:此题考查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2的应用,首先根据已知条件证明两三角形相似,再利用相似得出相应结论求解.
【类型二】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证明相似
如图所示,已知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且OA=1,OB=1.5,OC=3,OD=2,求证:△OAD∽△OBC.
解析:已有对顶角相等,再证两边对应成比例,即可得△OAD∽△OBC.
解:∵==,=,∴=,且∠AOD=∠BOC,∴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得△OAD∽△OBC,即证.
  方法总结:解答此类问题应先找成比例线段,再利用判定定理2证三角形相似.
三、板书设计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2: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此次教学过程中,对前一课时内容进行拓展.而本课时所涉及的知识点在考试中多出现在综合应用问题中,综合性和变化性强,在教学过程中需学生应用创新意识,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