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翁失马》 说课
一、从哪里出发
1、学情分析: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实际需要进行的教学才可能是有效教学。在接触本文之前学生已经学过《童趣》、《论语》等四篇文言文,初步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和学习经验,基本熟悉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因此,要读懂这个故事没有太大的困难。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学生读懂文本基础上努力创设情境,引导他们去想象,去真切感受文言文字的意蕴,去发现第二文本。
2、篇目定位:《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诗文,要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通过多种教学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而《塞翁失马》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最后一课《寓言四则》的最后一则。因此我们把它定位为以培养学生联想、想象力以及简单辩证发散思维为主的较为浅易的文言文教读课。
二、到哪里去
“先进的理念首先关乎教学内容,首先要落实到‘教什么’上”(王荣生),通俗的说就是“到哪里去”。结合上述学情和《单元说明》,我们将教学目标定位为:
1、积累“亡”“居”“将”“何遽”等重点文言词汇;
2、让学生品读塞翁语言,初步领会在语境中感读文言的方法;
3、让学生品味塞翁简易话语中所含的意蕴(智慧);
4、让学生感悟寓言寓意,理解如何面对“失”的人生道理。
三、怎么去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目标所决定的教学内容选定后便是“怎么去”的问题。
通过反复的讨论和课堂实践,我们将课堂教学方法拟为:由文寻意,反复诵读,联想想象,以达到文意兼得。主要教学步骤为为三步:
第一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次学生自由朗读,圈画自己不确定的字音和停顿;
第二次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听字音和停顿。
第三次齐读课文。
这么做的目的有三个:一是初步熟悉文本,为下面教学环节做好铺垫;二是落实字词基础的掌握,凸显教学目标;三是简单开头,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营造安全和谐的课堂气氛。
第二步:精读课文,语言品析——凸显教学重点和难点。
这个重点部分的切入点为:“善术”。其引入话语为:“本文的标题是“塞翁失马”,大家看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塞翁)从文中看,塞翁是一个怎样的人?(善术者)”
然后以“善术”为抓手来进行文本“文言”的理解和品读分析。其主问题为:文中哪些句子可以说明塞翁的“善术”呢?牵引文中关键句:“此何遽不为福乎?”“此何遽不能为祸乎?”“此何遽不为福乎?”
此环节具体教学呈现为:
1、品读“此何遽不为福乎?”牵引“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的故事情境,品味“吊”这个词语的意蕴。
2、品读“此何遽不能为祸乎?”牵引“其马将胡马而归”“人皆贺之”的故事情境,品味“贺”的意蕴。
3、“此何遽不为福乎?”牵引“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死者十九”,结合“此子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的故事结果来感悟塞翁的“智慧”。这个时候学生就会对塞翁的“善术”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这个部分设计的目的是基于塞翁的这三句话,启动全文的行文枢纽,紧扣文本解读的重点,梳理出教学的主线条,引导学生品读出来故事隐含的情境,这样对于下一步理解寓言的含义就会水到渠成。
第三步:再读探究,主题挖掘——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1、明晰主题,呈现寓义。
此处的教学策略是从“失”字入手,牵引问题为:《塞翁失马》这个故事是由哪个字引发的?此处的教学策略为联系文本启发教学,由“失”(“祸”)得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由“得”(“福”)得出“塞翁得马,焉知非祸”。进而由学生归纳出“坏事情可以变成好事情,好事情可以变为坏事情”的道理。至此,文本解读基本完成,但是为了让学生的辩证思维再上一个台阶,也是为了文本的解读臻于严密,于是又设计了一个推动性的问题:坏事情一定都会变成好事情吗?好事情就一定会变成坏事情吗?请结合你的实际谈一谈。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合适时机,屏幕出示相关文本: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夫祸之来也,人自生之;福之来也,人自成之。祸与福同门,利与害为邻,非神圣人,莫之能分。”(《淮南子·人间训》)
进而使学生明白得失福祸的转化要有一定条件。
2、联系生活,学以致用。此处的问题是:“生活中,我们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失与得,祸和福,我们应该保持一种怎样的心态呢?”这样,在“文为我用”的目的实现后顺利结课。
这个第三步的总体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联系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生活体验,与文本相互映照来实现课内外学习内容的有效对接、迁移、互证,以最终实现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达成。
四、板书
塞翁失马
失——焉知非福
善术
(智慧) 沉着冷静
得——焉知非祸
【后话】我们认为,一堂课既要简单,又要不简单。这堂课贯穿始终的是“善术”,由“善术”设疑导入,中间解读、想象、拓展,主要都是学生才华的展示,最后再以“得”“失”照应课始的“善术”,同时感悟我们身边生活学习的得与失。在设计中,我们力求一种教学思路的简单表达,力求让学生感到文中故事是我们身边的,并让学生领悟到 “善术”的“得失”辩证之美。如果将所有这些做到位,便就不简单了。言若上位,文自有味
《塞翁失马》是一篇精品文言寓言,叙事简约,结构严谨,思维灵动。文句的表达方式全以记叙呈现,没有一句议论也没有一句抒情。这样无形中就促使我们教学者会按照记叙的行文顺序来教学,那样的教学很容易走向平庸化。但可喜的是孙军老师避免了这种可能性的平庸。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塞翁”的一个身份:善术者,并机智地把“善术”作为教学切入点,准确着位。
如果说《塞翁失马》是条长满荆棘的树,很难下手把握,那么孙老师则用了一句似乎魔咒的话语就轻易地让这树上的荆棘层层脱落。这句话就是: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塞翁的善术?这是他课堂的强有力的引擎,这个引擎迅速地就把学生的思维带到这篇寓言的风景区里,也就是课文的记叙枢纽:“此何遽不为福乎”、“此何遽不能为祸乎”、“此何遽不为福乎”。
这三句话句句相连,循环衍生,意味深长,我们称之为语言现象。对于这个语言现象,孙老师顺势采用了荀子的教学方法:读言,明像,达意。读言,不是说泛读语言,而是要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去品读,读有特别意味的语言。当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把学生的课堂学习称为有意义的言语学习。孙老师无疑深谙这一点,整个课堂以读为线,贯穿始终。读的形式多样,并且是有意识的品读。最为典型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品读“吊”和“贺”这个两个关键词语,目的让学生在品读中探望到这个语言符号背后存在的人物情景:“大悲”和“大喜”。并通过加语气词来品读塞翁在“大悲”和“大喜”中的心境。通过这两个有温度地感情基调来映衬塞翁的那三句话的深度,这个深度在学生的领会下模拟仿读中可以悠然感受到:先有“人皆吊之”,才显得塞翁能说出“哎,此何遽不为福乎”是何等深邃;先有“人皆贺之”才体会到塞翁冷静地说出“呵呵,此何遽不能为祸乎”是何等睿智!于此,文言语言的韵味也油然散发出来。
明确了这两个基调,塞翁的“善术”,不,应该是孙老师的教术就让教学难点兵不血刃地凛然突破,教学的重点也岿然突出,语言符号中隐藏的意蕴让学生,也让我们听众立刻感受到了已经死去千年的作者刘安的智慧热度。当然,这个活着的执教者孙老师的才情也润物细无声地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对于这篇文言文的教学孙老师切入的位置准确,在课堂上正视了学生的地位,文言词语和文句的品读到位,从而使课堂有了文言文意味,使得文本张显了寓言的品味,使得学生体验到了语文学科的滋味。正所谓“言若上位,文自有味”!
课堂就是艺术,有艺术的地方就存在审美,有审美的地方就存在争议和差异。
于漪曾说,语文课堂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这要求我们语文老师要努力建构安全的课堂,愉悦学生心理的课堂,让课堂成为乐园。对于孩子在课堂的表现要恰如其分地评价,赞美。例如,当老师问塞翁在什么情形下说出“此何遽不为福乎”学生马上找到“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这时老师应该要及时评价:你找得真准!当老师问文中哪些词和短语还体现了塞翁的“善术”的时候,有个男生马上找出了“居数月,居一年”,这是难能可贵的,假若老师及时地赞美:“你太了不起了”,孩子的心理自然会得到激励,课堂的人文性也会鲜明起来。孙老师在这方面似乎做得不够。
如果说课堂像一首乐曲,那么美妙的乐曲一般都有低音和高调,让人感觉情感高低起伏的波澜。孙老师的课是有声有味的,但似乎缺少这种心潮澎湃的波澜;
瓦萨拉的《画家的生活》曾叙述了一些有趣的艺术史轶事:孔雀啄食贝那左尼画得太逼真的樱桃;乔托的老师用刷子驱赶乔托在一幅人物肖像上增添的苍蝇。
所以,今天,假若我有幸成了那只啄食贝那左尼画的孔雀或是乔托老师的那把刷子,那么敬请大家明鉴,那绝非我的本愿!
谢谢!(共14张PPT)
塞翁失马
——《淮南子·人间训》
遽(jù) 将(jiāng)
父(fǔ) 跛(bǒ)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此/何遽/不为福乎?
*丁壮者/引弦而战
读准读顺
“此何遽不为福乎?”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此何遽不为福乎?”
此何遽不为福乎?
这怎么就不能变成好事呢?
何遽:怎么就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亡:逃跑
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此何遽不为福乎?
唉……此何遽不为福乎?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这怎么就不能变成坏事呢?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
过了几个月,他那匹马(竟然)带领着一群胡人的马回来了。人们都来祝贺他。
居:经过;将:带领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呵呵……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胡人大举进攻,壮年男子都拿起武器去打仗,绝大部分都战死沙场,他儿子因为腿瘸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打仗),父子得以保全性命。
大:大举,大规模
十九:十分之九,指绝大部分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夫祸之来也,人自生之;福之来也,人自成之。祸与福同门,利与害为邻,非神圣人,莫之能分。
——《淮南子·人间训》
祸福转化,如日月相推,昼夜交替,祸不足悲,福不必乐,失之不忧,得之不喜。
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生活中……《塞翁失马》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以人为本,由文寻意,反复诵读,深入挖掘。
“善术”切入,以此为抓手让学生品析塞翁的智慧,并自然巧妙地落实文言知识,重点品读塞翁的简易语言,读出语气,读出意味;从“失”字入手,由文中塞翁的失与得到现实人生的失与得,在理解一定条件下祸福转化基础上,升华为在失面前所需的冷静态度和辩证眼光。
【教学目标】
1、积累“亡”“居”“将”“何遽”等重点文言词汇;
2、让学生品读塞翁语言,初步领会在语境中感读文言的方法;
3、让学生品味塞翁简易话语中所含的意蕴(智慧);
4、让学生感悟寓言寓意,理解如何面对“失”的人生道理。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品味塞翁简易话语中所含的意蕴(智慧)。
【教学难点】
让学生品读出塞翁简易话语的语境意味,初步领会在语境中感读文言的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在很久很久以前,靠近长城一带有一位老人,一天,他的马无缘无故地跑到胡人那里去了,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塞翁失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圈画自己不确定的字音和停顿。
2、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听字音和停顿。(生评价)
3)齐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语言品析)
一)切入口
中心问题:本文的标题是“塞翁失马”,大家看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塞翁)从文中看,塞翁是一个怎样的人?(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二)以“善术”为抓手
中心问题:文中哪些句子可以说明塞翁的“善术”呢?
1、“此何遽不为福乎?”“此何遽不能为祸乎?”“此何遽不为福乎?”(推测祸福,预知未来)
1)“此何遽不为福乎?”——“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文意疏通——品“吊”——读“此何遽不为福乎?”[唉……此何遽不为福乎] (沉着冷静,不大悲——伤心但更平静)
2)“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其马将胡马而归”“人皆贺之”
文意疏通——品“贺”——读“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呵呵,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沉着冷静,不大喜——喜悦但更平静)
3)“此何遽不为福乎?”——“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战争频发,生命朝不保夕(洞察力敏锐,智慧)
“吊”“贺”——眼光独到——“居数月”“居一年”——眼光长远
四、总结课文(主题探寻)
“失”字入手
1、“失”(“祸”)——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得”(“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坏事情可以变成好事情)(好事情可以变为坏事情)
2、坏事情一定都会变成好事情吗?好事情一定会变成坏事情吗?请结合你的实际谈一谈。(在一定条件下)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夫祸之来也,人自生之;福之来也,人自成之。祸与福同门,利与害为邻,非神圣人,莫之能分。”(《淮南子·人间训》)(辩证)
3、生活中,我们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失”与“得”,祸和福,我们应该保持一种怎样的心态呢?(处变不惊,沉着冷静)【突出“失”前态度】
五)结课
祸福转化,如日月相推,昼夜交替,祸不足悲,福不必乐,失之不忧,得之不喜,正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果生活中你遇到了挫折甚至不幸,请你冷静地告诉自己“此何遽不为福乎?”如果生活中你取得了成绩,也千万不必得意忘形,亦要冷静地告诉自己“此何遽不能为祸乎?”愿大家在得与失面前,也做一个充满智慧的善术者。主题选取的背景
文言文教学在初中阶段至少存在两大难题。一是对文本的准确解读或是有效解读;一是文本的有效解读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突显。文言文有效解读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越发显得重要, 吕叔湘先生曾经对广大语文教师呼吁要“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照理,作为文言文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目标之中介的教学内容也应当是明确而又集中的,但是实际上,文言文文本和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的呈现却极其模糊、异常繁杂。
这里就牵涉到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问题。不少人把教材和教学内容混为一谈,其实它们是两个概念,虽然密切相关,但是决不等同。教材只是用以教学的素材而已。它只有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教学内容。米,既可煮成饭,也可酿成酒,同一教材,不同的教师可以给出完全不同的教学内容。
例如《塞翁失马》,这样一篇教材如何“解读”,如何在“解读’ 的视域下在课堂上”有效生成“,就是我们探究目的。但在探究的起始我们又存在对于《塞翁失马》这样的选文如何定类的问题。
王荣生教授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提出,在当今中国语文教学以“文选型”作为语文教材的主流情况下,有必要确认“选文”的类型及不同类型的功能发挥方式。在以选文功能为主要判别依据的基础上,他认为,理想教材中的选文应该大致为以下四种类型:定篇、例文、样本、用件。
这四种文体的提出的本意在于提供一个教材选文的模式、教学内容处理的建议及参照,也为实现 “课程内容教材化,教材内容教学化”的畅通渠道做一个基础性的建设。它的期待价值在于从研究的角度上进行一次梳理选文功能上的梳理,避免教师在未能把握好课程内容情况下,在“我以为”“我认为”的情况中出现教学资源的浪费,教学效果低下的情况。
在结合《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上】)对于选文《塞翁失马》的学习目标建议,于是我们对于选文《塞翁失马》的主题研讨横向目标定位:文言文文本的有效解读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突显的探究;纵向目标定位:1、积累“亡”“居”“将”“何遽”等重点文言词汇(体现《塞翁失马》作为例文的作用);2、让学生品读塞翁语言,初步领会在语境中感读文言的方法(体现《塞翁失马》作为样本的作用);3、让学生品味塞翁简易话语中所含的意蕴(智慧)(体现《塞翁失马》作为定篇的作用);4、让学生感悟寓言寓意,理解如何面对“失”的人生道理(体现《塞翁失马》作为用件的作用)。以纵向目标为支撑点,以横向目标为平台,实施课堂教学的体验探究。王荣生先生在其编著《语文教学重构》中称此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为为教材的创生和重构,并强调在解读中把握好文本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的侧重点,课堂教学的高效率也自然得以产生。我们的探究的期待价值也正是如此。
探讨研究
(一)第一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亡”“居”“将”等文言词汇,品析塞翁简易话语中所含的智慧(“善术”)。
2、理解寓言寓意,读懂道理。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品析塞翁的“善术”(智慧),明确寓意。
【教学难点】
让学生从“居数月”“居一年”“胡人大入塞……”品析“善术”。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在很久很久以前,靠近长城一带有一位老人,一天,他的马无缘无故地跑到胡人那里去了,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塞翁失马》。
二)读准文章(读准读顺)
1、学生自由朗读,圈画自己不确定的字音和停顿。
2、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听字音和停顿。(生评价)
幻灯展示:字音、停顿 生齐读
遽(jù) 将(jiāng) 父(fǔ) 跛(bǒ)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此/何遽/不为福乎?↗ 丁壮者/引弦而战
3)齐读课文。
三)读懂文章(“善术”切入,读懂故事,读懂塞翁)
切入口:本文的标题是“塞翁失马”,大家看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塞翁)从文中看,塞翁是一个怎样的人?(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板书:善术)
中心问题:文中哪些句子可以说明塞翁的“善术”呢?
1、“此何遽不为福乎?”“此何遽不能为祸乎?”“此何遽不为福乎?”(推测祸福,预知未来)(幻灯展示)
师:塞翁说的三句话都得到了应验,能推测祸福,预知未来,可见其“善术”。
1)“此何遽不为福乎?”(幻灯展示)
师:谁能结合文下注释,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指生回答)
(“这怎么就不能变成好事呢?”强调“何遽”。)
师:塞翁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句话?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师: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他家的马不知什么缘故逃到胡人那边去了”“人们都来安慰他”强调“亡”“吊”)
2)“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幻灯展示)
师:这句话如何翻译?
(“这怎么就不能变成坏事呢?”)
师:这句话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强调“居““将”)
师:他的话应验了吗?(“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3)“此何遽不为福乎?”(幻灯展示)
师:当人们又来安慰他的时候,他又说了“此何遽不为福乎?”文中又是怎样验证的?
(“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师:那位同学把这几句的意思说一下?
(“胡人大举进攻,壮年男子都拿起武器去打仗,绝大部分都战死沙场,他儿子因为腿瘸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打仗,父子得以保全性命。”)
2、“居数月”“居一年”(眼光独到,目光长远)(幻灯展示)
师:塞翁的第一次预见得以验证的时间是多少?(“居数月”)第三次预见应验的时间呢?(“居一年”)这能不能体现塞翁的“善术”呢?
师:塞翁的推测成为现实的时间越来越久,说明他看待问题的眼光非常独到,而且目光长远,正体现了他的“善”。
3、“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幻灯展示)
师:通过这些句子,可以看出“塞”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战争频发)那“近塞之人”又会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生命朝不保夕)
所以,居住在此地的人更需要一种智慧,需要一种独到和长远的眼光,才能长久地生存下去。这不也体现了塞翁的“善”吗?
师结:文章学习到这里,塞翁还仅仅是一个善于看相、占卜的老人吗?(智慧,看待问题眼光独到,长远,全面。)
四)读出道理(“失”字入手,读懂寓意,读懂道理)
1、塞翁的故事,皆因最初的哪件事而起?(失马)文中的塞翁的“失”有哪些?(“马无故亡而入胡”“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这些“失”也可以用文中哪个字来概括?(“祸”)有一个成语出自本文,是什么呢?(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坏事情可以变成好事情)(好事情可以变为坏事情)
2、坏事情一定都会变成好事情吗?好事情一定会变成坏事情吗?请结合你的实际谈一谈。(在一定条件下)
师:祸与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就像老子所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幻灯展示)
师:本文选自《淮南子.人间训》,《淮南子.人间训》广泛论述了人类社会中祸福、成败、得失、利害、损益、取予等各种矛盾的辩证关系,其中特别强调了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它说:“夫祸之来也,人自生之;福之来也,人自成之。祸与福同门,利与害为邻,非神圣人,莫之能分。”(辩证)(幻灯展示)
3、生活中,我们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失”与“得”,祸和福,我们应该保持一种怎样的心态呢?
(生活中我们有好事降临的时候注意不要乐极生悲,保持自己平静的心态,情绪不要大喜大悲,大起大落才算智慧。在失意落泊时要有长远的目光,相信会有光明的前景,坚定信心,不要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
师:那么,文中塞翁说的这几句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处变不惊,沉着冷静)。
五)结课
同学们,祸福转化,如日月相推,昼夜交替,祸不足悲,福不必乐,失之不忧,得之不喜,正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果生活中你遇到了挫折甚至不幸,请你冷静地告诉自己“此何遽不为福乎?”如果生活中你取得了成绩,也千万不必得意忘形,亦要冷静地告诉自己“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愿大家在得与失面前,也做一个充满智慧的善术者。下课。
(二)第一次教学观课
1、直接导课,老师要求学生大声课文,读准文言字音。生:大声自由读。(2分钟左右)
2、角色朗诵。师:现在谁来读读?(一个女生起来读)
3、纠正字音。师:同学们她读的过程中有没有没有读准的字?
生1:弦应该读xián,不是读xuán;
师:还有没?(生沉默)打出PPT,纠正几个字音:
将jiāng 何遽jù 父fǔ 跛bǒ
4、再齐读。
5、品读塞翁。师:塞翁失马,塞翁是怎样一个人?
生:善术者。
师:文中哪里体现塞翁是一个善术者?
生:当别人安慰他和祝贺他的时候,他说“此何遽不为福乎”、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此何遽不为福乎”。
师:打出PPT,出示三句话。
(1)让学生翻译句子
(2)师追问:在什么情况说的?生: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3)师提炼:可见塞翁的“冷静”,乐观。
照此模式,品读了“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和“此何遽不为福乎”两句话。
6、阅读探索:师中心提问:文中除此还有体现塞翁“善术”的地方吗?
生:(沉默)。师提示:文中有表示时间的短语吗?
生1:发现了“居数月”“居一年”;
生2:哦,我知道了。时间越长,就说明塞翁的高明。
师:对。说得好。时间越长不正说明了塞翁预言的难度吗?从而也说明塞翁的高明,智慧。
师:还能找的出吗?(学生沉默)师:从“胡人大入塞,丁壮年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可以看出“近塞”是怎样一个地方?
生1:战火连绵的地方。
生2:凶多吉少的地方。
师:这样的地方怎样的人才能很好的生存?生:聪明的人。
师:文中的塞翁“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说明什么?
生:有眼光,聪明。师:(板书)智慧
7、探析“塞翁失马”的“失”:
师:由“马无故亡而入胡”到“堕而折其髀”说明了什么道理?
生:有时候失去什么并不是坏事。
师:由此延伸出一个成语是:(生齐声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板书:失,焉知非福)
师:(拓展)正如老子所说: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8、结课:出示《淮南子 人间训》,引导学生辩证看待祸福。
(三)第一次自我反思:
第一次研讨课,过程比较顺畅,目标基本达成。“善入”切入后,学生能找到塞翁说的三句话能体现其“善术”,因为他能推测祸福,预见未来。但学生很难抓住“居数月”“居一年”及“胡人大入塞”“近塞之人死者十九”等句子去品析塞翁的“善术”,这一环节教师“代言”的太多,对于文本的有效解读便没有做到位,需要更加巧妙地来引导学生。经思考后,在设计中作了如下改进:在学生疏通“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等文意后,让学生根据这几句话谈谈“近塞”之地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从而引出在战争频发、生命朝不保夕的地方能长久生存下去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的结论;再由人们的“吊”“贺”感知塞翁的眼光独到,再追问学生还有没有表现塞翁的眼光独到和长远的句子或短语,学生找到“居数月”“居一年”的可能性就大了。
文言文文本的有效解读缺少不了品读,对此,也进行了一些改进:加强了对“吊”“贺”的品读,在学生角色体会中感受自己失马和得马的大悲大喜,并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揣摩塞翁三句话的语气,以得出塞翁不大悲大喜、沉着冷静的态度。在品读失马后塞翁的“此何遽不为福乎”时,通过问题让学生得出语气应为略带悲伤遗憾但更平静的结论后,加一个“唉”字,即“唉……此何遽不为福乎”,再通过师生朗读,以有效地指导学生品读出塞翁这简易言语中的意味。同样,在品读得马后塞翁的“此何遽不能为祸乎”时,加一个“呵呵”,即“呵呵……此何遽不能为祸乎”,指导学生读出略带喜悦而更平静的意味。
另外,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探寻课文道理时,跳过了“祸福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的基本寓意,直接谈了我预设的第二个问题,即在得失面前需要怎样的态度(心态)。这样,在前后衔接上就出现了一点点瑕疵。因此,在课堂应对策略上上还需要改进。这种情况下,可以让学生充分发言后进行“处变不惊,沉着冷静”的小结,并再追问“塞翁失马故事的发展变化过程让你认识到一个怎样的道理”,得出祸福(好坏事情)转化的结论后,可再小结为“正是塞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才那样的处变不惊,沉着冷静”进行过渡,再用最后的教师寄语进行结课。
(四)第一次集体反思:
课堂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由浅到深地的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中重视朗读和探究。对于文中的语言现象也关注了,教学目标基本实现。但值得改进的地方也有,主要体现在:
1、老师的提问语言需要进一步精炼。例如,在导课中“今天我们学一个故事”,不如把“故事”改成“寓言”或“寓言故事”;在阅读探索中“文中有表示时间的短语吗”,太具有指示性,应该转化为暗示性的提问;譬如:预言是需要经受什么的考验?2、老师的在教学文言课文中,“读”和“品”结合得还不是很到位。例如,“此何遽不为福乎”、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此何遽不为福乎”这三句话的文言意蕴没有品读出来。应该放置在一种情境中(大悲大喜)去品读,读出塞翁的心情和心理,从而才能鲜明地捕捉到塞翁的“智慧”。3.对文言中重点词语品读还不够,没有进一步挖掘关键词语的背后情景。例如,“人皆吊之”的“吊”字,在什么时候才用“吊”?“吊”表达出什么情感和氛围?这个“吊”字为塞翁说出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4.对于寓言题材的主题明确中,过程冗长,老师“传授”态度,“植入”感太强,不够精炼,简约,没有留有空间给学生意会。5、教学设计中预设性不强,应体现应对学生反应的多种教学手段和情景。6.老师对于选文《塞翁失马》定类教学的问题从教学设计中看出存在困惑,应该明晰这个问题并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出来。只有这样,文言文的文本解读才体现出有效性(准确性),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凸显文本深度解读所应有魅力。
(五)第二次教学设计(改进的地方):
【教学目标立体化——呈现四个维度,体现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教学的分类理念】
1、积累“亡”“居”“将”“何遽”等重点文言词汇;
2、让学生品读塞翁语言,初步领会在语境中感读文言的方法;
3、让学生品味塞翁简易话语中所含的意蕴(智慧);
4、让学生感悟寓言寓意,理解如何面对“失”的人生道理。
【教学重点——基本保持不变】
积累文言词汇,品味塞翁简易话语中所含的意蕴(智慧)。
【教学难点——重品读,重语境感知】
让学生品读出塞翁简易话语的语境意味,初步领会在语境中感读文言的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在很久很久以前,靠近长城一带有一位老人,一天,他的马无缘无故地跑到胡人那里去了,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塞翁失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圈画自己不确定的字音和停顿。
2、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听字音和停顿。(生评价)
3)齐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语言品析)
一)切入口
中心问题:本文的标题是“塞翁失马”,大家看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塞翁)从文中看,塞翁是一个怎样的人?(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二)以“善术”为抓手
【改进:(1)品“吊”“贺”,突出情感氛围;(2)塞翁简易话语朗读指导,感读文言意味】
中心问题:文中哪些句子可以说明塞翁的“善术”呢?
1、“此何遽不为福乎?”“此何遽不能为祸乎?”“此何遽不为福乎?”(推测祸福,预知未来)
1)“此何遽不为福乎?”——“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文意疏通——品“吊”——读“此何遽不为福乎?”[唉……此何遽不为福乎] (沉着冷静,不大悲——伤心但更平静)【感读语境意味,领会感知文言方法】
2)“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其马将胡马而归”“人皆贺之”
文意疏通——品“贺”——读“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呵呵,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沉着冷静,不大喜——喜悦但更平静)【感读语境意味,领会感知文言方法】
3)“此何遽不为福乎?”——“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战争频发,生命朝不保夕(洞察力敏锐,智慧)
“吊”“贺”——眼光独到——“居数月”“居一年”——眼光长远
四、总结课文(主题探寻)
“失”字入手
1、“失”(“祸”)——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得”(“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坏事情可以变成好事情)(好事情可以变为坏事情)
2、坏事情一定都会变成好事情吗?好事情一定会变成坏事情吗?请结合你的实际谈一谈。(在一定条件下)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夫祸之来也,人自生之;福之来也,人自成之。祸与福同门,利与害为邻,非神圣人,莫之能分。”(《淮南子·人间训》)(辩证)
3、生活中,我们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失”与“得”,祸和福,我们应该保持一种怎样的心态呢?(处变不惊,沉着冷静)【突出“失”前态度】
五)结课
祸福转化,如日月相推,昼夜交替,祸不足悲,福不必乐,失之不忧,得之不喜,正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果生活中你遇到了挫折甚至不幸,请你冷静地告诉自己“此何遽不为福乎?”如果生活中你取得了成绩,也千万不必得意忘形,亦要冷静地告诉自己“此何遽不能为祸乎?”愿大家在得与失面前,也做一个充满智慧的善术者。
(六)第二次自我反思:
本次教学,重点突出了文言的品读,文言意蕴在课堂上得以呈现。你从“吊”字中读出了什么?“吊”现在用在什么场合?如果你是这家主人,你家的马逃走了你作何感想?一些列的发问,抓住学生的回答,环环相扣,学生非常清晰地品出“吊”所体现的“大悲”情感氛围,容易地理解塞翁失马的伤感。然后再话锋一转,那么塞翁的“此何遽不为福乎”要很伤感地来读吗?引发学生思考,根据句子含义综合理解,就不难得出“略带悲伤遗憾但更平静”的朗读语气了。知道了这样的语气,却未必能读出这样的语气,所以将句子换为“唉……此何遽不为福乎”,在指导中就容易把握这种语气和情感了。同样,“贺”字的品味也做得比较好,学生对“大喜大悲”的情感氛围感受得很到位,“呵呵……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句式变换后,学生也能把握“喜悦但更平静”的语气处理了。本课品读的成功,让我更进一步地明确了把握文言意味的一些方法了。也让我更加明确了一个方向,就是充分地挖掘文本,不要浮在表面,要在“品”字上下功夫。
教学时,在师生互动上,还是有不少的缺憾。一是在整体感知初读时。因为学生没有预习,所以在教学时我加了一遍学生的自由朗读,但为了求学生读熟而利于感知,却忽略了学生朗读的评价;二是在品析精读时,学生小声的一些回答没有捕捉住,错过了引导的“点”。三是在寓意探寻时,我抛出的问题“是不是好事一定变成坏事,坏事一定变成好事,请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遇到了障碍,本来是极易回答的问题竟一时鸦雀无声,可能时我提问时重读了“结合生活”,学生不敢发言了,这也说明了教师提问的语言也要讲究艺术。
三、总结分享
两轮集体的听课和反思,感觉到对于文言文解读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是关乎文言文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这个重要问题。而在解读和教学的衔接上其实存在许多难题。老师解读到位,并不等于学生在课堂掌握能到位,期间,老师的引导和创设的阅读情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于是,归结文言文教学的策略就是深入文本解读,准确把握文本原创信息;课堂教学基于文本解读的基础上抓住文言语言现象,进行深层探析,呈现文言语言现象背后的情景,提炼蕴含在情景中的主题。而这两个环节中教师创设的阅读情景尤为显得关键。《塞翁失马》中没有创设对“吊”和“贺”的阅读情景,就无法领略“此何遽不为福乎”和“此何遽不能为祸乎”的深层意蕴。在解读文本和课堂教学中没有从“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中“善术”这个统领全文的语言现象入手(抓手),两者之间必定会出现解读的偏失和课堂教学的低效;没有依靠“此何遽不为福乎”、“此何遽不能为祸乎”、“此何遽不为福乎”这三句话,学生的认知就会存在混乱。《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说:“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第一个要做好自己对文本的对话,只有心中有“佛”,才能取到“真经”;第二个心中要有学生,只有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摸清了学生的知识积累,教学的过程才能高效,正所谓“知徒方可授道”。
然而语文教学终究错综复杂,但就选文分类教学上就无法鲜明体现王荣生教授的《语文课程基础论》的理念。这是困惑,也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动力。(共12张PPT)
言若上位,文自有味
叙事简约
结构严谨
思维灵动
把“善术”作为教学切入点,
准确着位!
课堂的引擎
师问:
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塞翁的善术?
捕捉语言现象
“此何遽不为福乎”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此何遽不为福乎”
教学策略
读言,明像,达意
学生的课堂学习就是有意义的言语学习。
——教育心理学家 奥苏伯尔(美)
探析言语符号背后的真相
“吊”和“贺
“大悲”和“大喜”
语文课要充满人文关怀。
——于漪
概 述
这篇文言文的教学孙老师切入的位置准确,在课堂上正视了学生的地位,文言词语和文句的品读到位,从而使课堂有了文言文意味,使得文本张显了寓言的品味,使得学生体验到了语文学科的滋味。正所谓“言若上位,文自有味”!
本 愿
瓦萨拉的《画家的生活》曾叙述了一些有趣的艺术史轶事:孔雀啄食贝那左尼画得太逼真的樱桃;乔托的老师用刷子驱赶乔托在一幅人物肖像上增添的苍蝇。
谢 谢(共16张PPT)
以生为本的简单课堂的建构
《塞翁失马》说课
一、从哪里出发
1、学情分析: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学生读懂文本的基础上努力创设情境,引导他们去想象,去真切感受文言文字的意蕴,去发现第二文本。
一、从哪里出发
2、篇目定位:
《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诗文,要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通过多种教学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我们把它定位为以培养学生联想、想象力以及简单辩证发散思维为主的较为浅易的文言文教读课。
二、到哪里去
“先进的理念首先关乎教学内容,首先要落实到‘教什么’上”(王荣生)。
教学目标:
1、积累“亡”“居”“将”“何遽”等重点文言词汇;
2、让学生品读塞翁语言,初步领会在语境中感读文言的方法;
3、让学生品味塞翁简易话语中所含的意蕴(智慧);
4、让学生感悟寓言寓意,理解如何面对“失”的人生道理。
三、怎么去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两翼。
课堂教学方法拟为:由文寻意,反复诵读,联想想象,以达到文意兼得。
三、怎么去
第一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设计目的:
一是初步熟悉文本,为下面教学环节做好铺垫;二是落实字词基础的掌握,凸显基础知识教学目标;三是简单开头,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营造安全和谐的课堂气氛。
三、怎么去
第二步:精读课文,语言品析——凸显教学重点和难点。
以“善术”为 切入点和抓手展开教学。
关键句:“此何遽不为福乎?”,“此何遽不能为祸乎?”,“此何遽不为福乎?”
三、怎么去
这个部分设计的目的是基于塞翁的这三句话,启动全文的行文枢纽,紧扣文本解读的重点,梳理出教学的主线条,引导学生品读出来故事隐含的情境,这样对于下一步理解寓言的含义就会水到渠成。
三、怎么去
第三步:再读探究,主题挖掘——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1、明晰主题,呈现寓义。
2、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三、怎么去
第三步的总体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联系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生活体验,与文本相互映照来实现课内外学习内容的有效对接、迁移、互证,以最终实现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达成。
三、怎么去
第三步的总体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联系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生活体验,与文本相互映照来实现课内外学习内容的有效对接、迁移、互证,以最终实现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达成。
三、怎么去
第三步的总体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联系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生活体验,与文本相互映照来实现课内外学习内容的有效对接、迁移、互证,以最终实现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达成。
四、板书
塞翁失马
失——焉知非福
善术
(智慧) 沉 着冷静
得——焉知非祸
后话
一堂课既要简单,又要不简单。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