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材必备知识精练
知识点1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1934年7月,国民党对中央红军的第五次“围剿”已经持续了大半年,并已突破了苏区四周的防线。而中央苏区的人力物力已很匮乏,粮食紧张,弹药更是紧缺。在这种敌我力量如此悬殊的险恶形势下,红军及时实行了战略转移,避免了更大的危险,走上了举世闻名的长征路。上述材料表明红军长征的原因包括
(
)
①国民党进行第五次“围剿”
②中央苏区物资匮乏,兵力减少
③敌强我弱,实力悬殊
④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上的错误指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美国作家哈里森·埃文斯·索尔兹伯里曾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次“行军”开始的时间和地点分别是
(
)
A.1930年底井冈山
B.1934年10月瑞金
C.1935年1月遵义
D.1935年10月吴起镇
3.[原创]张闻天在会议上批评了博古和李德等人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错误的战略战术原则。这些错误表现为:“堡垒对堡垒;兵力分散……在战略转移与突围行动上犯了逃跑主义错误…”材料中的“会议”指的是
(
)
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古田会议
D.八七会议
4.中共在长征途中曾面临巨大的危机,为此召开过一次意义重大的会议。因为当时中共上海局的电台被敌人侦破,所以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的联系中断了,这反而使得这次会议得以在中共独立自主的状态下召开,没有受到共产国际和联共(布)的影响。这主要反映了
(
)
A.这次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B.这次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C.这次会议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D.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知识点2
过雪山草地
5.“1935年3月20日夜,刚刚三渡赤水的红军主力离开隐蔽地,居然又重新向东回头,再次在二郎滩、太平渡等地渡过赤水。”这次军事行动
(
)
A.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
B.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C.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D.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6.下面两幅图片是小天同学在图书馆阅读到的一本书中的插图。通过插图可推断,他阅读的书籍是
(
)
飞夺泸定桥
走过雪山草地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井冈山大会师》
D.《长征回忆录》
知识点3
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7.毛泽东在《七律·长征》这首诗中生动刻画出红军将士不怕困难、勇于奋斗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地点是
(
)
A.井冈山
B.贵州遵义
C.甘肃会宁
D.陕北吴起镇
8.红军“制定了在农村彻底消灭恶霸势力的纲领,烧毁田契和地契,分配谷物,解放被压迫妇女,召开群众大会,比较自觉地开展宣传反对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运动,使广大的农村都开始走上红军的道路”。材料体现出长征
(
)
A.保存了红军的基干力量
B.铸就了长征精神
C.播撒了革命的种子
D.纠正了“左”的错误
9.[2021重庆中考]曾参加红军长征的萧华将军在《长征组歌》中写道:“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诗歌突出体现的长征精神是
(
)
①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
②百折不挠、勇于拼搏的精神
③无私的国际主义精神
④团结互助、同甘共苦的精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学科关键能力构建
1.“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对此歌词解读错误的是
(
)
A.描绘了红军长征的壮美画卷
B.赞美了毛泽东高超的指挥艺术
C.再现了三大主力会师的场景
D.讴歌了红军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
2.[2021西安新城区模拟]某学生做了一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知识复习表,把党的探索总结为“三次变化”,表中甲乙空白处应为
(
)
A.南昌起义、遵义会议
B.南昌起义、长征的胜利
C.秋收起义、遵义会议
D.秋收起义、八七会议
3.[2021深圳福田区一模]贵州省黎平县的老人任时若回忆说,他见过红军,那是冬天,虽然他们很苦,身上穿的衣服很薄、很烂,但他们对老百姓都很好,到各家各户借的东西,用过后都归还。从老人的话中可知
(
)
A.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
B.红军爱护百姓
C.遵义会议是重要转折
D.红军胜利会师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长征,创造了人类的奇迹。某校历史兴趣小组溯源社以“长征·光辉的历程”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请你一起参与完成相关任务。
【探求长征原因】
材料一
1965年3月24日,毛泽东对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代表团说:“我们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外国人认为二万五千里长征很光荣,我们也说光荣,没有被消灭掉。可是,那是犯了错误的结果,三十万军队剩下二万五千人。”
(1)材料一中毛泽东为什么说长征是“犯了错误的结果”?
【重温长征历程】
材料二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简图
(2)请写出材料二中3个序号所代表的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它们的历史意义。
【展示长征实物】
材料三
(3)以上是同学们在网上搜集到的红军长征途中留下的实物,请任选其中的两件说说其背后隐藏的历史信息。
【思考长征意义】
材料四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1935年12月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材必备知识精练
1.A
根据“国民党对中央红军的第五次‘围剿已经持续了大半年”“中央苏区的人力物力已很匮乏,粮食紧张,弹药更是紧缺”“敌我力量如此悬殊”可知,①②③正确。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A
2.B
根据“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可知,材料指的是中央红军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而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即红军长征。1934年0月红军被迫从瑞金出发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故选B
3.B
根据题干关键信息“批评了博古和李德等人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错误的战略战术原则”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故选B
4.D
根据“长征途中”“独立自主的状态下召开”等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体现了遵义会议上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自身问题,这次会议是中共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故选D
5.B
根据“1935年”“三渡赤水…再次…渡过赤水”可知,这次军事行动是四渡赤水。红军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故选B
6.D
根据图片文字信息“飞夺泸定桥”“走过雪山草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军长征经历了“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故选D
7.C
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故选C
8.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比较自觉地开展宣传反对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运动,使广大的农村都开始走上红军的道路”可知,红军在长征过程中宣传了革命的思想,播撒了革命种子。A、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排除D.故选C
9.B
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钢铁汉”“不怕难”“骨更硬”“志越坚”“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等可知,①②④符合题意。国际主义精神在材料中未体现.故选B
学科关键能力构建
1.依据题干信息“四渡赤水”“乌江飞渡”等可知,该歌词反映的是红军长征的相关史实,故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由“四渡赤水出奇兵”等及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佯攻贵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故歌词赞美了毛泽东高超的指挥艺术,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双脚走天下”体现了红军将士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歌词没有涉及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相关内容.故选C
2.A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革命方式的变化”指的是从南昌起义开始,中国共产党开始用武装斗争的方式反抗国民党反动派;“中央领导的变化”指的是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故A正确。
3.B
根据“虽然他们很苦,身上穿的衣服很薄很烂,但他们对老百姓都很好,到各家各户借的东西,用过后都归还”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红军对老百姓的态度,说明红军爱护百姓,从而赢得百姓的拥护.故选B
4.[答案]示例
(1)由于博古和李德等人军事上“左”的错误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所以长征是“左”的错误的结果。
(2)①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②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③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3)图1:红军长征途中缺少食物,只好以皮带果腹。图2:红军缺少衣鞋,物资极度匮乏。图3:红军官兵一致,同甘共苦,团结互助。图4:红军注重向群众宣传党的政治主张,扩大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争取人民群众的支持。(任选两件进行说明即可)
(4)长征是伟大的壮举;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解题思路】
(1)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的背景作答即可。
(2)第一小问,根据示意图可以判断,①代表的是遵义会议,②代表的是巧渡金沙江,③代表的是会宁会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即可。
(3)任选两件进行说明,注意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言之有理即可。
(4)根据材料中的“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等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作答。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