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易错疑难、专项、培优集训(共三部分)
(一)易错疑难集训
教材易混易错集训
易错点1
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
1.[2021广东茂名高州模拟]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谈到国共两党的关系时曾预言:国共和谈谈拢的希望一丝一毫也没有。这个预言应验的标志是
(
)
A.“双十协定”的达成
B.国民党军队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
C.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D.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陕北解放区
易错点2
战略进攻开始的标志
2.[2021湖南常德中考]毛泽东曾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事实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这里的“转折点”是指
(
)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B.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
C.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D.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易错点3
解放区土地改革的范围
3.关于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使全国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②激发了解放区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③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④在中国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A.①③
B.②
C.①④
D.②
常考疑难问题突破
疑难点1
国共内战爆发的原因
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蒋介石宣称:“我们有空军、有海军,而且有重武器和特种兵……如果配合得法、运用灵活…就一定能速战速决,把奸匪消灭。”国民党参谋总长陈诚宣称:“六个月就可以解决共产党问题。”6月底,一颗颗炮弹飞向中原解放区,内战全面爆发。
材料二
在1946年重新爆发内战的背后,是国民党执着地相信他们的优势兵力,以及共产党准确地估计到了国民党的实际弱点。…1949年的结局表明,不是苏联的援助比美国多(事实恰恰相反),问题在于中国共产党能够动员和利用革命的潜力,国民党却办不到。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的原因。
(2)“1949年的结局”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共产党方面分析出现这一结局的原因。
疑难点2
中共中央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的原因
2.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的直接目的是
(
)
A.满足农民土地需要,调动其革命积极性
B.发展农业生产,实现农业增收
C.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D.巩固新开辟的解放区
疑难点3
台湾问题的由来
3.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其与祖国有过三次分离,两次回归。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第一次分离是被英国占领,由郑成功收回
B.第二次分离是被日本占领,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后回归
C.第三次分离是被国民党占领,至今还未实现两岸统
D.三次分离的背景都是中国面临外来侵略
(二)专项集训
专项1
中国近代史上国共关系的演变
阶段强化专项训练
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军校的创办,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它为国共两党培养了许多军事将领和军事骨干,为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材料二
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抗击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国民党爱国将士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
-《人民日报》社论《和平与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材料三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悍然撕毁政协决议,以193个旅、158万兵力,发动了全面进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为保存有生力量,争取主动,命中原部队立即突围。中原军区主力部队遵照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于6月底由湖北宣化店等地分路向西突围,实行战略转移。解放军中原部队的这一行动,不仅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歼计划,而且牵制了大量国民党军,在战略上有力地配合了晋冀鲁豫和华东战场人民解放军的作战。
(1)材料一中的“军校”指的是哪所学校?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主要成果。
(2)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标志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反映出怎样的国共关系?国民党对共产党的进攻给中华民族带来怎样的严重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从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专项2
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
阶段强化专项训练
材料一
没收地主豪绅的财产及土地,同时必须消灭口头的及书面的一切佃租契约,取消农民对这些财产与土地的义务或债务,并宣布一切高利贷债务无效。所有旧地主与农民约定自愿偿还的企图,应以革命的法律加以严禁,并不准农民部分的退还地主豪绅的土地或偿还一部分的债务。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
材料二
减租减息政策的目的是扶助农民,减轻封建剥削,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实行减租减息后,须实行交租交息,保障地主的地权、财权和人权,以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摘编自赵士红等《中国近代经济简史》
材料三
中国土地法大纲
(1)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分别在哪些地区实行这些土地政策。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土地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3)综合上述探究,谈谈你的感悟。
专项3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热点专项)
阶段强化专项训练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年来中国共产党由建立到发展壮大,从幼年走向成熟,带领中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获得了伟大的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和浙江嘉兴南湖召开。大会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党的梦想开始起航。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重大意义。“党的梦想开始起航”中的“梦想”具体指什么?
材料二
以下分别示意主要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分布和主要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形势。
(2)仔细观察上面两幅地图,中共在不同时期开辟的根据地在分布上有哪些异同?两图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情,探索出怎样的革命道路?
材料三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自1922年7月决定参加共产国际后,中国共产党成为其一个支部……过去,对于共产国际的决议及共产国际派来的代表的意见,往往照搬照抄…而共产国际派来的李德因在军事指挥上犯了错误,在会议上处于被批判的地位,他再也不能对我们发号施令了。
-摘编自郑广瑾、方十可《中国红军长征记》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的原因。
材料四
(4)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领导革命军队的名称不同。上面两幅图片的公告分别发布于哪一时期?其斗争的对象有什么不同?
材料五
在1937—1945年的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对敌作战12.5万余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余人,到抗战结束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即解放区)的面积有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
(5)根据材料五及所学知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什么作用?请列举一例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期间领导的战争。
材料六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3年艰苦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统治,建立新中国。在战略决战中,为保护文化古城北平免遭战火,中共中央极力寻求和平方式解决北平问题。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
(6)根据材料六及所学知识,在战略决战中,和平解放北平具体属于哪一次战役?
(7)通过上述探究,你认为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的经验有哪些?
(三)培优精练
综合素养创新应用
【素养解读】
本题着重体现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材料通过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态度的变化,考查同学们对国共关系演变的认识,并培养同学们立足唯物史观,辩证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安事变以后,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的态度逐渐发生变化,特别是1937—1945年。例如,1938年在延安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就说过:“国民党前后有两个伟大的领袖,第一个是孙中山先生,第二个是蒋介石先生。”1945年共产党也公开表示:承认蒋先生的领导,承认蒋先生在全国的地位。但是,在1946—1949年,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的态度又发生了变化,斥之为“人民公敌”“独夫民贼”,大众流传的“蒋该死”“蒋匪帮”之类,就是那个时期出现的。
(1)根据材料并结合1937—1945年及1946—1949年的主要史实,简要分析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评价的变化及原因。
(2)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中考真题同步挑战
1.[2021山东泰安中考]1945年9月,毛泽东会客时说:“我们的目标是四个字‘和平民主’,这与蒋介石打算正相反。不过,他愿意谈,我就谈;他愿意打,我就打…反正我是延安来的客人,客随主便嘛!”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巴黎和会
B.西安事变
C.北平和谈
D.重庆谈判
2.[2021湖南岳阳中考]毛泽东在《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中指出,“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这里的“基本任务”是
(
)
A.收复延安
B.挺进大别山
C.解放北平
D.渡江作战
3.[2021南京中考]“你们的中心注意力必须放在锦州作战方面,求得尽可能迅速地攻克该城。”该作战方针指导的战役是
(
)
A.挺进大别山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4.[2021江苏南充中考]“这次战役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划江而治的企图,为人民解放军继续向南进军,解放全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此“战役”
(
)
A.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B.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C.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D.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易错疑难集训
教材易混易错集训
1.B
根据“国共和谈谈拢的希望一丝一毫也没有”可知,毛泽东认识到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不可能通过和谈达成一致意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标志着毛泽东预言的应验.故选B
2.B
由“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事实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及所学知识可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促使解放战争走向胜利。故这里的“转折点”指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B符合题意。
3.D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仅限于解放区,而不是全国①④把解放区土地改革的范围扩大到全国,说法错误,应排除.故选D
常考疑难问题突破
1.[答案]示例
(1)蒋介石有美国的支持和援助;蒋介石拥有优势兵力,认为能快速消灭中国共产党。
(2)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中国共产党拥有一支坚强的人民军队;中国共产党能够动员和利用革命的潜力。团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解题思路】
(1)根据“我们有空军、有海军而且有重武器和特种兵““如果配合得法、运用灵活…就一定能速战速决,把奸匪消灭”。“国民党执着地相信他们的优势兵力”“不是苏联的比美国多”等概念即可。
(2)根据“共产党准确地估计到了国民党的实际中党能够动员和利用革命的潜力”及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2.A
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的直接目的是满足解放区广大农民的土地需要,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故选A
3.C
第一次分离是被荷兰殖民者占领,排除A第二次分离是被日本占领,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归,排除B;第三次分离是由国共两党内战造成的,排除D.故选C
(二)专项集训
专项1
中国近代史上国共关系的演变
阶段强化专项训练
[答案]示例
(1)黄埔军校。创办黄埔军校,培养大量军事和政治人才;进行北伐战争,基本上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打垮了北洋军阀。
(2)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3)国共两党处于对立状态。国民党发动内战,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造成台湾与大陆的分离。
(4)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国共两党合作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
【解题思路】
(1)第一小问,根据“国共合作的产物”“为国共两党培养了许多军事将领和军事骨干”“为北伐战争作出重要贡献”可判断该军校为黄埔军校。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第一次国合作的成果即可。
(2)第一小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第二小问,根据“同仇敌忾”“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共产党”“国民党爱国将士”可知材料二意在强调国共合作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据此作答即可
⑶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可知,国民党撕毁决议,动内战,因此国共两党处于对立状态。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即可。
(4)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国共合作与分裂的不同结果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专项3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阶段强化专项训练
[答案]示例
(1)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或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梦想: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2)同:多在农村地区;多在几省交界处。异:前者多在南方,后者多在北方。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3)从照搬照抄到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解决了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4)时期:图3是十年内战(土地革命)时期,图4是全民族抗战时期。对象:图3的对象是国民党反动派,图4的对象是日本帝国主义。
(5)中流砥柱的作用。百团大战(或平型关大捷)。
(6)平津战役。
(7)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开展武装斗争;获得人民支持等。
【解题思路】
(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作答。第二小问,根据中共“一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即可作答。
(2)第一小问,通过地图进行对比,很容易得出两者分布的异同。第二小问,两图都体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3)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前,中国共产党往往照搬照抄共产国际的决议及共产国际派来的代表的意见;遵义会议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革命中遇到的问题,据此作答即可。
(4)第一小问,根据“红四军”及军长和党代表名字、“八路军”及正副司令员的名字及所学知识可知,红四军是十年内战时期的军队名称,八路军是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的军队名称。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5)第一小问,由材料中的数据可知,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6)根据“北平和平解放”及所学知识可知,该战役是平津战役。
(7)根据所学知识,从建立统一战线、坚持武装斗争、获得人民支持等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三)培优精练
综合素养创新应用
[答案]示例
(1)1937-1945年,中国共产党承认国民党在全国的领导地位,对蒋介石的评价比较高。原因全面抗战爆发,国民党和共产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抵御外辱。1946—1949年,中国共产党斥蒋介石为“人民公敌”“独夫民贼”,对其评价较低。原因: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违背民意,发动内战,实行独裁统治。
(2)坚持全面、客观、公正、辩证、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去评价;从人物的活动是否促进了社会和历史的进步等方面去评价。
【解题思路】
(1)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和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1945年蒋介石领导国民党军队坚持抗战,19461949年蒋介石挑起内战。据此作答即可。
(2)开放性设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中考真题同步挑战
1.D
由“1945年9月”“我们的目标是四个字‘和平民主”“他愿意谈,我就谈”“我是延安来的客人”可知,该历史事件是重庆谈判。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毛泽东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故选D
2.B
由材料中的“解放战争第二年”“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及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夏,刘邓大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故选B
3.B
由材料中的“锦州”等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辽沈战役.故选B
4.A
由材料中的“粉碎了国民党划江而治的企图”“为人民解放军继续向南进军…创造了有利条件”等可知,此“战役”是渡江战役。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B与淮海战役相关;C与转战陕北、孟良崮战役等相关;D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相关.故选A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