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单元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历史图片能够再现历史,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资料。下列两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
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D.“要和平、争民主”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关系经历了“合作一分裂一再合作一再分裂”的过程。在两党关系的演变中,导致“再分裂”的是
(
)
A.日本侵华加剧了民族危机
B.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C.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D.东北军和八路军实现了联合
3.某班同学围绕解放战争开展多主题探究学习,其中一组同学收集的资料如下,这组同学探究的主题应当是
(
)
A.长沙会战
B.徐州会战
C.百团大战
D.转战陕北
4.下列对解放区土地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一位地主因失去土地而号啕大哭
B.农民在为给地主交租发愁
C.很多青年农民在排队当兵
D.政府干部在找中农做工作,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
5.对同类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如下表两段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的共同影响是
(
)
A.都有利于解放战争的胜利
B.都调动了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
C.都消灭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D.都壮大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6.下列选项描述的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事件,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是
(
)
A.“百万雄师,三路渡江”
B.“攻占锦州,关门打狗”
C.“千里跃进,逐鹿中原”
D.“分割包围,瓮中捉鳖”
7.下图中?处的战役
(
)
A.切断了敌军向华北地区的退路
B.基本解放了东北全境
C.为平津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D.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8.史料的价值在于客观真实。我们在研究“平津战役”时最有力的证据是
(
)
A.平津战役的遗迹和当时的照片
B.平津战役参战老兵写的回忆录
C.历史论著中对平津战役的描述
D.电影作品《平津战役》
9.1948年末,马叙伦、郭沫若等大批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北上解放区;与此同时,蒋介石亲自策划的“抢救平津学术教育界知名人士”的计划却应者寥寥,这表明
(
)
A.国共力量对比开始逆转
B.三大战役全部胜利结束
C.国民党在政治上日益孤立
D.国民党政权已基本垮台
10.下表是解放战争时期某一战役“作战计划”的最初方案与批示。据此判断,该战役是
(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11.对下图中数据变化的解读正确的是
(
)
A.解放战争前国民党军队数量占据优势得益于抗日战争中队伍的发展
B.解放军数量达到280万的时间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时间一致
C.辽沈战役结束后,解放军在数量上超过国民党军队
D.国民党军队人数降至149万发生在三大战役结束时
12.重庆谈判中,中国共产党的和平诚意与“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建国口号,赢得了全国民众的认可。解放区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让农民无偿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土地,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农民的衷心拥护。材料主要揭示了人民解放战争的
(
)
A.发生背景
B.发展历程
C.胜利原因
D.历史意义
二、非选择题。(34分)
13.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在美国的支持下,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16分)
【和平烟幕】
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的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
(1)明知蒋介石假和平,为什么毛泽东还要赴重庆谈判?(4分)
【内战烽火】
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三大战役,与国民党军队展开战略大决战。图为三大战役示意图。
(2)请分别指出图中A、B、C所代表的战役,并指出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8分)
【人间正道】
下面表格统计的是三大战役中的一场战役时人民支持前线战斗的情况。
(3)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起了什么作用?(4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以后,主要开展了几个方面的活动:一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进步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的实际问题。二是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展开论战,帮助一批进步分子划清科学社会主义同其他社会主义派别的界限,最终走上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三是通过在工人中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会的工作,使工人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教育,阶级觉悟有所提高。四是建立青年团组织,组织团员学习马克思主义,参加实际斗争,为党培养后备力量。
(1)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探究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国内背景。(4分)
材料二
人民军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就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
(2)人民军队“从无到有”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2分)
材料三
人民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有430万人,装备精良并有空军、舰艇以及美国的大量援助;中国共产党只有120万人,装备基本上是“小米加步枪”,没有飞机、坦克,大炮很少。
(3)根据材料三,人民解放战争初期国共两党力量对比如何?为扭转这种局面,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怎样的作战策略?(6分)
材料四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
(4)材料四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有人说该事件是中国近代史的结束,请你说明理由。(6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D
根据“重庆谈判”“反内战游行”及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民主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故选D
2.C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国共两党“再分裂”.故选C
3.D
注意资料中的时间信息“1947年”。1947年3月,国民党发动对陕北解放区与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彭德怀率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故选D。
4.B
1947年,中共中央在解放区颁布《国土地法大纲》,实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故A有可能出现,排除。《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农民不再给地主交租,故B错误,符合题意。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故C有可能出现,排除。中共在土地改革中实行团结中农政策,有利于确保中农阶层的稳定,故D有可能出现,排除。
5.B
由所学知识可知,左边材料中的土地政策是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的,右边材料中的土地政策是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区实施的,二者都调动了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B正确。A、C只符合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只符合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均排除。
6.C
“百万雄师,三路渡江”指的是渡江战役,它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攻占锦州,关门打狗”指的是辽沈战役,它解放了东北全境。“千里跃进,逐鹿中原”指的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其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符合题意。“分割包围,瓮中捉鳖”指的是平津战役,它基本解放了华北全境.故选C
7.A
由示意图中的文字信息“解放军进攻方向”“沈阳”“营口”等可以判断,图中?处是锦州。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人民解放军首先攻占辽宁锦州,一举切断了敌人向华北地区的退路.故选A
8.A
参战老兵的回忆录、历史论著及电影作品都掺杂了个人色彩,不够客观真实,排除B、C、D。遗迹和当时的照片最能反映当时的情况.故选A。
9.C
根据“1948年末,马叙伦、郭沫若等大批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北上解放区”“蒋介石亲自策划的‘抢救平津学术教育界知名人士’的计划却应者寥寥”可知,国民党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违背了中国人民的要求和意愿,失去民心,在政治上日益孤立.故选C
10.C
依据进攻目标涉及的地点“淮阴、安、宝应、高邮”“海州、连云港“徐州附近”等及所学知识可知,该战役是淮海战役,故C正确。
11.A
不符合史实,排除;人民解放军数量达到280万的时间是1948年,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在1947年夏,B错误;国民党军队降至149万发生在1949年4月之后,而三大战役结束于1949年1月,D错误.故选C
12.C
由材料中的“赢得了全国民众的认可”“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农民的衷心拥护”等信息可知,该材料主要揭示的是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故选C
13.[答案]示例
(1)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2分)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2分)
(2)A:辽沈战役。(2分)B:淮海战役。(2分)C:平津战役。(2分)意义: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2分)
(3)人民群众踊跃参军,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充足的兵源;人民群众组织民兵,保卫后方;人民群众大力支前,保证了人民解放军的后备供给。(答出两点即可,4分)
【解题思路】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赴重庆谈判的目的即可。
(2)第一小问,观察地图即可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大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即可。
(3)根据表格中的内容及所学知识,从提供兵源、保卫后方、大力支前等角度思考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14.[答案]示例
(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进步分子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党的后备力量得到培养。(答出两点即可,4分)
(2)南昌起义。(2分)
(3)国民党有美国的大量援助,军事力量强大;(2分)共产党力量相对弱小,装备落后。(2分)共产党制定了以运动战为主要方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和方针。(2分)
(4)渡江战役。(2分)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所以说该事件是中国近代史的结束。(4分)
【解题思路】
(1)根据材料一,从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共产组织的建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进步分子的引领等方面作可
(2)由所学知识可知,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
(3)第一小问,根据国共两党人数、装备的对比即可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4)第一小问根据“百万雄师过大江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可知,该历史事件是渡江战役。第二小问,答出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意义即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