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09 10:19: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学习目标
1.多角度分析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进步,以唯物史观了解农业是古代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2.运用联系、比较的观点,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关系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3.了解元时期商业兴盛和城市繁荣的史实,理解边境榷场贸易、民间贸易与宋元政治形势、经济发展情况的关系。
4.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分析经济重移的历程,了解其对科举制度的影响,把握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
5.从多方面分析宋元时期社会的变化,了解市民阶层的崛起,理解经济与社会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
重点:认识宋元时期经济与社会的新变化。
难点:理解其新变化的原因。
探学新知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1.农业的发展
(1)耕作制度: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有些地方出现一年三熟。
(2)经济结构: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3)棉花种植:在内地始于宋,推广于元,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南方棉纺织业发展。
(4)边疆农业: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2.手工业的发展
(1)制瓷业
①宋朝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色彩多变,质感浑厚。
②元朝烧出了青花瓷和釉里红。
③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2)矿冶业
①煤的开采量很大,都城东京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②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3)印刷业:宋元时期发展迅速,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1.商品经济繁荣
(1)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2)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相当活跃。
2.货币需求剧增
(1)北宋:钱币年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十多倍,并开始出现纸币——交子。
(2)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3.海外贸易发展
(1)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2)丝织品、瓷器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输入商品则以香料、珠宝等为主。
(3)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4.城市繁荣兴盛
(1)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过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2)杭州被外国旅行家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3)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三、经济重心南移
1.原因
(1)北方战乱,人口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
(2)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较安定。
(3)南方优越的由然地理条件。
(4)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5)南方统治者较重视发展经济。
2.过程
(1)江南地区初步开发:孙吴、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稻麦燕种、水路互补的作物体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端加;农业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在南方出现了像建康(今江苏南京)这样人口上百万的大城市;南北经济趋向干衡,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了基础。
(2)南移开始: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
(3)南移继续:北宋时期,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已定型。
(4)南移完成:南宋,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
(5)元朝
①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②重新开通了大运河,缩短了航程。
③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是运输江南的粮食。
2.影响
(1)北宋时,朝廷在科举考试中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
(2)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四、社会的变化
(一)宋朝时期
1.门第观念变化
(1)原因
①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
②宋朝科举制度不仅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
③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
(2)表现:人们的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
2.人身关系减弱
(1)贱民阶层的数量显著减少。
(2)宋朝的家内服役更多地来自雇佣。
(3)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
3.国家控制松弛
(1)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
(2)“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土地兼并严重。
(3)官府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的限制更为松弛。
(二)金元时期:受女真、蒙古族自身影响,上书变化出现一定程度的逆转,但从长远来看,发展趋势没有大的改变。
深化探究
一、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规律及影响
1.原因
(1)自然因素:北方开发较早,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南方自然条件适宜。
(2)政治因素:北方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南方相对稳定,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也有一定影响。
(3)经济因素:北民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2.规律
(1)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由内地向沿海地区逐渐转移。
(2)南移趋势在国家分裂、割据战乱时较为明显。
(3)经济重心的南移凸显了区域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互补性。
3.影响
(1)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元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南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进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方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文化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带动了文化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自唐至明清,状元籍贯地理分布呈现明显的由北向南逐渐推移的趋势。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游牧民族南迁,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中原人口南下,和南方少数民族不断融合,促进了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
1.总体趋势:政府严格限制(从周到唐)到放松限制(宋至明清)。
2.阶段特征
(1)从周至唐
①市坊分开,商业活动受地域、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②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城市中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③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进一步发展。
(2)宋元
①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地域限制;农村“草市”
发展。
②商品经济繁荣,早市、夜市昼夜相接,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③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随堂训练
1.棉花在我国的种植历史悠久,棉布直到现在依然是人们的主要衣料之一。我国人民种植棉花始于(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2.宋代制瓷业突破了青白二色,成功烧制出各色瓷器,器型也千变万化,纹饰则刻、
印俱全。因此名窑四起,除东京的官窑外,还有民营的汝窑、钧窑、定窑、哥窑、吉窑、建窑等。这反映出当时(
)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制瓷业占据主导地位
C.手工业追求形式变化
D.工商食官制度最终解体
3.到北宋时期,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河北等多煤炭的省份,多以煤作为冶铁原料和家用燃料。这表明当时(
)
A.煤的开采量较大
B.北方矿冶业超过南方
C.北方经济较落后
D.手工业发展困难重重
4.“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下列符合宋代“商业革命”特征的是(
)
A.城市中东市西市商业区出现
B.白银成为最主要的货币
C.商业活动中形成了大的商帮
D.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
5.元朝的对外贸易十分发达。在陆、海两路的对外贸易中,输出的货物主要是丝绸、瓷器等传统手工业品,输入货物则有珠宝、药材、香料、布匹等。由此可知元朝的对外贸易(
)
A.活跃了国内市场
B.使统治者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加重了人民负担
D.加强了同欧美地区的经济交流
6.《梦粱录》记载:“坝北修义坊,名曰肉市,巷内两街,皆是屠宰之家,每日不下宰数百口,皆成边及头蹄等肉,俱系城外诸面店,分茶店,酒店,把鲊店及盘街卖熬肉等人。”这反映出宋代的“市”(
)
A.不再受官吏直接监管
B.开始突破时间的限制
C.已突破了空间的界限
D.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7.《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
A.生活习俗改变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8.宋代之前,政坛文坛的风云人物大多是北方人,入宋之后,南方的士人在政治文化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应该是(
)
A.南方人聪明
B.政治中心南迁
C.宋代重文轻武
D.经济重心南移
9.宋朝时期该语“苏湖熟,天下足”,说明当时(
)
A.粮食贸易发达
B.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C.农业技术提高
D.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10.“两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这一结论的最主要依据是(
)
A.南方的自然条件更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B.北方持续战乱而南方相对安宁
C.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超过北方
D.北宋定都开封而南宋定都临安
11.从唐人感叹“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到宋朝士子相信“唯有糊名公道在,孤寒宜向此中求”。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制相比,宋代(
)
A.增加了科举考试的录取人数
B.实行糊名法使考试更加公平
C.考生在朝中已不受权贵影响
D.学子更对功名利禄趋之若鹫
12.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必然产物,在中国古代史上,宋朝采取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该政策实施有利于(

A.对农民加强控制
B.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C.减轻农民的负担
D.推动租佃关系的发展
13.宋代是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活跃的重要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德三年(965年),宋太祖诏令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宋仁宗时朝廷下令允许民间向街开店。北宋中期“坊市之名,多失标榜”。
——摘编自陈振《宋史》
材料二
潘楼街……南通一巷……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
……新封丘门大街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东京梦华录》
材料三
故宫博物院与凤凰卫视联合宣布,《清明上河图》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即将完成,这件国宝级作品将从纸上立体起来,于2018年春夏与观众见面。
——据《中国青年报》(2018年3月)
(1)北宋都城东京是今天的什么地方?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代商业繁荣的重要表现。
(3)观察材料三中的名画,你能感受到我国古代哪个地方怎样的社会信息?
14.宋朝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朝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之科目,有进士,有诸科,有武举。常选之外,又有制科,有童子举而进士得人为盛。…乃御殿给纸笔,别试诗默。命殿中侍御史李莹等为考官,得进士二十六人…殿试遂为常制。帝尝语近臣曰:“昔者,科名多为势家所取,朕亲临试,尽革其弊矣。”……凡就试,唯词赋者许持《切韵》《玉篇》,其挟书为奸,及口相受授者,发觉即黜之。……又定令:凡试卷,封印院糊名送知举官考定高下,复令封之送覆考所,考毕然后参校得失,不合格者须至覆场方落。…试卷,内臣收之,付編排官,去其卷首乡贯状,别以字号第之;付封弥官誊写校勘,用御书院印,付考官定等毕,复封弥送覆考官再定等。
——【元】脱脱等《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
材料二
宋代,买卖田宅必须经过“立契”的法定程序,凡加盖官印的称为“红契”,表示官府确认,不加官印的称为“白契”。宋朝法律规定,盗种公私田者,要受到笞刑或徒刑的处罚。租佃制更为普遍,租佃契约到期,租佃关系结束,农民可以另租土地,地主可以另佃。契约未到期,禁止佃户逃离,也不允许地主私自处置佃农,不得随意撤佃。佃户欠租,官府要以强力帮助地主索取。尽管当时佃户法律地位很低,但与“部曲制”的部曲(唐以前地主豪强私家的部属、家仆,身份地位比奴婢略高)相比,地位和处境好一些。宋代,典卖土地、房屋的现象成为普遍现象,被法律所承认并形成制度。
——摘编自《宋代的租佃制和典卖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科举制的发展,谈谈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社会经济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对其简要评价。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宋朝从越南传人种植棉花的技术,从此棉花种植在我国逐渐推广,改变了我国衣料的构成结构,B项正确。
2.答案:A
解析:据材料“因此名窑四起,除东京的官窑外,还有民营的……建窑等”可知,宋代的名窑有很多都是民营的,这说明当时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将制瓷业与其他手工业部门进行比较,不能得出“制瓷业占据主导地位”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宋代手工业得到发展,“追求形式变化”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工商食官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解体,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陕西、山西……河北等多煤炭的省份”,可以得出煤的开采量较大,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南方矿冶业的数据,不能得出北方矿冶业超过南方,排除B项;用煤量大是经济发展的表现,排除C项;煤炭的用量大,体现手工业的发展,排除D项。
4.答案:D
5.答案:A
6.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坝北修义坊……皆是屠宰之家”可知,宋代“市”已经突破了空间的界限,C项正确。题干中未涉及政府管理情况,排除A项;题干中反映的是“市”打破空间限制,不是突破时间限制,排除B项;题干中未涉及“市”的发展和影响,排除D项。
7.答案:D
解析:从题干所给材料“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易误选B项,但完整地分析材料可知,宋代对商业活动不再直接监管,但不能说明经商方式不受限制,所以B项不符合史实。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城市商业功能增强,D项正确。
8.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社会经济重心南移,文化重心也随之南移,南方士人在科举中占据优势地位,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力扩大,故D项正确;南方人聪明不是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北宋的政治中心仍在北方,故B项错误;重文轻武与南方士人影响政治生活无关,故C项错误。
9.答案:B
解析:材料中“苏”指的是苏州,“湖”指的是湖州,都位于长江中下游;“天下足”说明“苏”“湖”经济在全国的主导地位,反映出经济重心已经南移,故选B项。
10.答案:C
11.答案:B
解析:“唯有糊名公道在,孤寒宜向此中求”说明宋代的糊名法使科举考试更加公平,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科举考试的录取人数增加,A项错误;宋代科举制更加公平,但仍受到朝中权贵的影响,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学子对功名利禄趋之若鹫,D项错误。
12.答案:D
13.答案:(1)北宋都城东京是今天的河南开封。
(2)城市商业繁荣;城市中打破坊市界限;允许沿街开设店铺;商品交易量大;夜市兴盛;商品种类丰富;瓦子中的商业活动丰富多彩。
(3)《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形象生动地再现了东京商业繁荣、城市发展、市民文化生活丰富的情景。
解析:(1)北宋都城东京即今河南开封。
(2)由材料一、二中“夜市至三鼓已来”“向街开店”“坊市之名,多失标榜”“动即千万”“瓦中多有……令曲之类”等信息可知,宋代城市商业繁荣,城市中打破坊市界限,允许沿街开设店铺,商品交易量大,夜市兴盛,商品种类丰富,瓦子中商业活动丰富多彩。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形象生动地再现了东京商业繁荣、城市发展、市民文化生活丰富的情景。
14.答案:(1)发展:科目众多,方式多样;创立了殿试制度;强化考试纪律;程序更严密;确立了糊名、誊录制度。
影响:满足了政府的人才需求,促进了文官政治的形成;有利于维护考试的公正、公平;推动了文化教育发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致使官僚队伍膨胀,形成冗官。
(2)特点:注重以法律规范经济行为;契约式租佃制普遍;佃农处境改善;田宅典卖制度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