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商业和城市的繁荣的学习,认识和理解城市繁荣的原因,使学生理解生产力的进步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在这一过程中去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的思维(唯物史观)。
2.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史料学习,掌握经济发展的表现,通过史料研读加深对经济和社会变化的理解,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求真态度(史料实证)。
3.通过地图呈现时空定位,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时空观念)。
4.通过对学者关于唐宋社会变化的观点的呈现,让学生理解辩证看待历史,客观理性分析与评判的重要性(历史解释)。
5.通过对科举制、观念变化的史料学习,理解社会出现的新变化,在对这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的学习中,学生从中感受到历史发展与文明延续的重要性,正确看待本时期在整个世界的地位和作用,增强爱国热情和对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宋元时期经济与社会的新变化。
2.难点:理解其新变化的原因。
课前准备
1.教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备课资料进行前期课前准备。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通过课本导读及图片《夫妻对坐宴饮图》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教师讲解。
1.农业的发展
(1)耕作制度: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有些地方出现一年三熟。
(2)经济结构: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3)棉花种植:在内地始于宋,推广于元,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南方棉纺织业发展。
【教师活动】PPT展示史料:
大约公元前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了棉花种植。棉花种植技术传入中国后,自汉至唐,只在今新疆、西南部分地区有零星种植。南宋末,长江流域植棉渐广。元初,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民岁输木棉十万匹”。黄道婆在松江传授学自海南岛的技术,改造织机,使这里迅速成为棉纺织中心,“松江棉布,衣被天下”。元明时,各种农书都积极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棉花种植迅速发展并超过桑麻,棉花成为我国纺织业的主要原料。在植棉经验长期积累的基础上,我国还出现了一批专门记述研究植棉的著作如明代徐光启的《吉贝疏》、清代禇华的《木棉谐》、饶敦秩的《植棉篡要》、方观承的《棉花图》等。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材料,分析棉花种植发展的变化。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答案提示:棉花种植范围扩大,棉纺织技术得到发展,棉布成为元以后人们的主要衣料。
(4)边疆农业: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2.手工业的发展
(1)制瓷业
【教师活动】PPT展示五大名窑的内容及其代表作品。
①宋朝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色彩多变,质感浑厚。
②元朝烧出了青花瓷和釉里红。
③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2)矿冶业
①煤的开采量很大,都城东京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②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3)印刷业:宋元时期发展迅速,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教师活动】PPT展示史料:
北宋诗人苏轼写过一首带有序言的《石炭》诗,描述当时煤的使用情况:
彭城旧无石炭。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
君不见前年雨雪行人断,城中居民风裂鼾。湿薪半抱衾裯,日暮敲门无处换。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磐万车炭。流膏迸液无人知,阵阵腥风自吹散。根苗一发浩无际,万人鼓舞千人看。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南山栗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
——《苏轼诗集》卷17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史料了解当时矿冶业的相关内容。
【教师活动】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这一时期商业和城市繁荣的表现。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进行讲解。
1.商品经济繁荣
(1)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2)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相当活跃。
【教师活动】PPT展示榷场的名词解释:
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场内贸易由官吏主持,除官营贸易外,商人须纳税、交牙钱、领得证明文件(关子、标子、关引等)
方能交易。宋初同南唐通市,在汉阳、郸口等地设置榷署。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二年
(公元977年)
后在镇、易、雄、霸等州设榷务同辽贸易,辽也在南疆设榷场同宋贸易。南宋与金在边境设立榷场,贸易比较发达。元灭宋前,双方也于边境设榷场贸易。管制较严,地点、货物、交易方法都有限制,而且兴废无常。榷场贸易的兴衰与国家商税收入相联系。
【教师活动】PPT展示史料:
宋朝在雄州等地开设了檐场,作为双方经贸文化交流的主渠道。辽国对宋朝的出口,有牲畜、矿物等特产。辽国从宋朝进口了大量物资,民众的吃穿用住等越来越依赖宋朝的供应,甚至辽国千脆放弃了铸币权,城内全部流通宋币。与此同时,大量中原书藉经由场流入辽国,潜移默化改变着辽国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使其更接近中原汉族。
摘编自彦博《千年雄安——宋辽时代的榷场边贸》
提问:根据材料,说明榷场贸易有何积极影响?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答案提示:
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民族融合,促进文化认同丰富民众的物质生活,有利于边贸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改善两国相对紧张的关系。
2.货币需求剧增
(1)北宋:钱币年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十多倍,并开始出现纸币——交子。
(2)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3.海外贸易发展
【教师活动】PPT展示图片
(1)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2)丝织品、瓷器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输入商品则以香料、珠宝等为主。
(3)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教师活动】PPT展示史料:
在宋代,同中国保持海外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超过以往。宋政府派出使臣往南洋诸国去“勾招进奉”,博买物货;对招徕舶船众多的商人,中央批准给予补官褒奖。东南沿海泉州、广州等港口“风樯鳞集”。外商来到中国,“许其居止”于“蕃坊”,并允许外商与中国女子通婚。政府在沿海港口置市舶司,“掌蕃货贸易之事”。同时对那些未缴纳入口商税的外商“科罪有差”,对私下“敢与蕃客贸易者”,则“重置其法”
——摘编自郑世刚《宋代海外贸易政策初探》
提问:根据材料,说明宋代海外贸易的原因及特点?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答案提示:
原因:西北陆上丝绸之路的阻断;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
特点:较为主动采用多种手段鼓励外商来华贸易。政策开明允许外商居住且与中国人通婚。严格控制设置专门机构对贸易双方严格限制。
4.城市繁荣兴盛
(1)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过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2)杭州被外国旅行家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3)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教师活动】PPT展示史料:
材料一
唐代商业经济迅速发展,形成了以长安为中心的关陇西北商业经济区,以洛阳、汴州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经济区和以扬州为中心的江南经济区。长安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城内有市、有坊,市、坊分开。由于国际贸易的发达,唐政府专门设置了“互市监”和“市舶司”,设各国商馆,接待各国商人。南方的扬州,是江南物产的集散地,成都是和扬州一样齐名的大都市。在唐代商业发展中,都市里出现了储蓄和支付钱币的柜坊,与柜坊同时出现的还有“飞钱”,是我围最早的汇兑制度。
——摘编自童贤彬《唐代商业发展特点对当代经济发展的启示》
材料二
到宋代,由于商业的发展,坊市制度开炲突破,岀现了坊市混杂的局面,商人只要纳税,可以随处开设铺店,因而岀现了一些新的商业街道和场所,这些商业场所狂往与居民区杂混交错。
——摘编自龚书铎主编《中国社会通史》
提问: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宋代城市出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答案提示】变化:由坊市分开到坊市杂混(或坊市界限被打破)
原因:农业、手工业的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抑商”政策的松弛
三、经济重心南移
【教师活动】PPT展示史料:
晋朝统一中国十几年后就爆发了“八王之乱”,使得国力大损。到了西晋末年,中原水利失修,旱灾、堭灾、疾疫连年不断,加上西方和北方五胡势力的冲击,引起大规模的移民潮。黄河流域的人口迁徙到长江流域,长江流域的人口向更南的地方迁徙,形成中国古代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峰。这次南迁人口约90万,使秦汉以来人口分布显著的北多南少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南方人口得到较快增加,这是中国人口分布中心向长江流域转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材料,分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1.原因
(1)北方战乱,人口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
(2)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较安定。
(3)南方优越的由然地理条件。
(4)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5)南方统治者较重视发展经济。
【教师活动】PPT展示表格,请同学们结合之前所学知识及课本内容,概述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分组讨论。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分组讨论。
答案提示:
(1)江南地区初步开发:孙吴、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稻麦燕种、水路互补的作物体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端加;农业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在南方出现了像建康(今江苏南京)这样人口上百万的大城市;南北经济趋向干衡,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了基础。
(2)南移开始: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
(3)南移继续:北宋时期,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已定型。
(4)南移完成:南宋,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
(5)元朝
①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②重新开通了大运河,缩短了航程。
③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是运输江南的粮食。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说一说经济重心南移有何影响?
(1)北宋时,朝廷在科举考试中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
(2)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教师活动】如何认识北宋科举考试南北分卷的做法呢?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
答案提示:制度通常都具有两重性,有利有弊,南北分卷制度也不例外。从南方考生的角度看,南北分卷制度不是完全公平;但站在统一国家全局的角度考虑,该制度的实施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
【教师活动】你还能想到其他影响吗?
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元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南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进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方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文化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带动了文化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自唐至明清,状元籍贯地理分布呈现明显的由北向南逐渐推移的趋势。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游牧民族南迁,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中原人口南下,和南方少数民族不断融合,促进了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社会的变化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这一时期社会有哪些变化?
(一)宋朝时期
1.门第观念变化
(1)原因
①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
②宋朝科举制度不仅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
③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
(2)表现:人们的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
【教师活动】PPT展示史料:
唐世科举之柄,专付之主司,仍不糊名。又有交朋之厚者为之助,谓之“通榜”。故其取人也,畏于讥议,多公而审。亦或胁于权势,或挠于亲故,或累于子弟,皆常情所不能免者。
——洪迈《容斋随笔·四笔》卷5《韩文公荐士》
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盖累圣留,讲求曲尽,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各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故议者谓国家科场之制,虽未复古法,而便于今世。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祖宗以来不可易之制也!
——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卷113《论逐路取人礼子》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唐宋两朝科举制的主要区别,及其与社会变化的关系。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并回答。
答案提示:唐朝科举制在公平性方面尚有明显欠缺,考生的个人背景可能对考试结果产生影响。宋朝科举制则力图杜绝这种影响,保证单纯凭试卷决定成绩。这方面的变化,与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流动加强的历史线索互为因果,存在密切联系。
2.人身关系减弱
(1)贱民阶层的数量显著减少。
(2)宋朝的家内服役更多地来自雇佣。
(3)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
3.国家控制松弛
(1)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
(2)“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土地兼并严重。
(3)官府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的限制更为松弛。
(二)金元时期:受女真、蒙古族自身影响,上书变化出现一定程度的逆转,但从长远来看,发展趋势没有大的改变。
课后总结
辽宋夏金元统治时期,由于统治者的重视,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城市和商业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突破,很多成就领先于世界。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变化,在各种综合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经济重心在宋元时期完成南移。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变化与发展,进而给宋朝社会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重要变化,这些变化前所未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板书设计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三、经济重心南移
四、社会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