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高中历史
教材
必修
选择性必修
通史
专题史
国家为实现其统治而采取的治理方式、方法的总和。比如:权力分配,人事管理,法律、民族关系、财
政都属于国家制度
社会治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国家关注的重点。社会治理职能的发挥需要国家制度的建设。
国家制度
社会治理
认识: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各国都是通过以某种特定的权力分配、机构设置和运行为特征的政治制度来实现社会治理的。
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凌驾于社会的公共权力。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国家统治依赖一系列的制度建设。
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代政府在制度安排方面凝聚的政治智慧和治国经验,其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线索之绵长、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或民族所难与相比的。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
形成与发展
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
2、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课程标准
目录
重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秦朝的政治制度,汉朝、唐朝、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元朝行省制度,宰相制度的演变。
难点:把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特征(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权力对比)
?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先秦历史发展进程
距今约
200万年
距今约
1万年
公元前
2070年
公元前
1600年
公元前
1046年
公元前
770年
公元前
475年
公元前
221年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原始人群
→
母系氏族
→
父系氏族
夏
商
西周
战国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铁器时代
春秋
1、夏朝
⑴建立: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⑵制度创新:启继禹位,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商朝:内外服体制
⑴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⑵外服:王畿四周。商王对外服控制力有限。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为小康。
——《礼记·礼运》
材料反映了夏商时期政治制度的哪些特点?
家天下;
具有神秘色彩;
商王对外服控制力有限。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3、西周
⑴分封制:
①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②内容:a、分封对象: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
b、主要封国:鲁、齐、燕、卫、宋、晋。
c、诸侯权利: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世袭土地和权利、较大的独立性。
d、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
e、贵族等级:“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③影响
积极: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周文化范围。
消极:西周后期,导致诸侯国势力膨胀,王权衰落,分封制遭到破坏。
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蕃篱,屏蔽周室。
——顾炎武
“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周人(都城在镐京)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怀抱殷宋(宋国为殷族遗民之国)。”
——钱
穆
(2)西周的政治体制——宗法制
1.含义: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力,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
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内容:大宗与小宗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既有家庭等级关系,又有政治隶属关系。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国与家结合;
大宗与小宗具有相对性;
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上述材料及图片体现出西周宗法制的何种特点?
西周宗法制示意图
礼乐制:是统治阶级内部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
(2)西周的政治体制——宗法制
自武王至幽王,传十二世十三王,基本上行嫡长子世袭制。
?????????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
《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
──?班固《白虎通义》
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
——《吕氏春秋》
家国同构:"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洽,是一种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
探
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法制对当时有哪些影响?
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世卿世禄”的特权)
有利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巩固分封制;
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影响深远。
思考: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宗法制和分封制是西周的基本的政治制度,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是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共同维护西周政局的稳定。
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是维系分封制顺利实行的血缘纽带,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更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
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之上的,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
西周政治制度
–
宗法制
(3)西周政体的特征
①分封制与宗法制、礼乐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部族色彩、世卿世禄,贵族政治)
②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权力有制约作用。
③分封制下,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④神权色彩,家国同构(一体),等级制度鲜明。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上》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
原始社会末期
禅让制
夏朝
世袭制
商朝
内外服制
西周
分封制
宗法制
春秋
分封制
开始解体
战国
郡县制
官僚制
君主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君主权力加强
4、东周——春秋战国社会转型
春秋战国时期封建政治体制开始产生
(1)原因:
①经济的发展:井田制走向瓦解,小农经济产生,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②政治的变动:宗法血缘关系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兼并战争频繁,诸侯国数量逐渐减少,统一趋势出现。
③思想的繁荣各种思想流派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法家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理论。
(2)表现:君主专制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体制开始产生。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1.皇帝制度
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史记·秦始皇本纪》
(1)皇帝独尊:皇帝有一系列专用称号: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等。
(2)皇权至上:总揽全国的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等大权,“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3)皇位世袭:赢政自称“始皇帝”,死后传位给子孙。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2.秦朝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三公九卿制示意图
家国一体,家国同治
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国家大事皇帝与公卿廷议,由皇帝最终裁决。
①丞相:百官之长,行政中枢所在,秉承皇帝,统领百官。
②太尉:执掌军事。
③御史大夫:副丞相,掌管图籍、文书,监察百官。
④九卿:分掌各类政务。
特点:三公九卿都由皇帝任命,概不世袭;主要官职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国家重大事情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3.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1)主要内容:
①郡: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设监御史掌监察。秦统一后设36邪,后又不断调整增减。
②县或道:根据户数的多少,置县令(长)、丞、尉。
(2)影响: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打破了贵族世卿世禄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4、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①秦朝建立了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行政,军国事情必须书面请示、汇报,对文书处理时间也有严格规定。
②秦朝还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书同文字”木方
此木方说明秦统一后不仅在全国范围统一了文字的字形与字体,还统一了官职、法律、名物等方面的用语。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
毛泽东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议一议】你如何理解标红的两句诗?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的历史贡献是什么?
秦朝虽然持续时间很短但具有开创性。秦朝建立了一套全新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治理模式,实现了从早期国家向大一统国家的转变,这一套制度延续2000多年,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
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
先秦政治
【合作探究1】
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小组讨论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发生怎样的变化?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夏商:世袭制和内外服制度;王受限;
周:宗法制和分封制和礼乐制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皇帝制度
;
中央制度:三公九卿
地方制度:郡县制度
文书行政……
先秦:君主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国君权力有制约作用,在国事上,国君征求国民意见,国人也可通过舆论影响朝政。
秦朝: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一切军政事务决定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材料一
先秦时期,君民之间保持着一定的民主关系。最高统治者允许庶民议政,允许庶民对国君的过错进行批评。庶人发表政见,形式民主权力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是统治者召集万民开会,向群众咨询军国大事。二是庶人直接与国君当面对话。三是国人通过舆论影响朝政。
材料二
下面是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
1.两汉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
(1)汉承秦制,中央行政体制仍为三公九卿制。但是,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由丞相府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
(2)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设立中朝(或称“内朝”),从而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
(3)西汉晚期以后,丞相制被三公制取代,中朝尚书台的权力逐渐增大
(4)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利受到削弱
(一)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西汉:中外朝制
皇
帝
中
朝
外
朝
尚书令
侍
中
常
侍
丞
相
御史大夫
太
尉
九
卿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有事上报
2.隋唐:三省六部制
皇
帝
门下省
尚书省
中书省
(起草政令)
(执行
政务)
(封驳审议)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宰相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三省职责分明,相互制约
(一)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
意义: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央行政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它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
3、宋朝:二府三司制
三省职能废弛瘫痪,另设中书门下省“佐天子,执大政”,其长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旅行宰相的职权。设枢密院掌管军政,三司掌管财政,分割宰相的权力。
实行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一省制中枢体制
特点:
机构重叠
特点:
丞相权重
(一)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
4、元朝:中书一省制
宋
皇
帝
三司
枢密院
财政
中书门下(政事堂)
三司使
御前会议
台谏
同平章事(宰相)
参知政事
(执政)
枢密使
(执政)
枢密副使
(执政)
御史中丞
知谏院
行政
军政
监察
二府三司
特点:机构重叠
元
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太子充任。其下有左右丞相各一人,“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
——《元史》
元初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元史·高鸣传》
元朝实行一省制原因何在?有何弊端?
元:一省制
丞相权重
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丞相制度终结,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更高阶段。废除丞相后,明朝逐步建立起内阁制,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大量政务,成为事实上中央行政的中枢首脑。
雍正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标志君主专制达到一顶峰。
(一)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
5、明朝:废除丞相制,内阁制
6、清朝:设立军机处
明清
明:废丞相设内阁
清:设军机处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始设军机房于隆宗门内??后名军机处。”
——赵翼,《檐曝杂记》
清:军机处
养心殿
军机处
原因:处理西北军务加强皇权
特点:简、速、密
职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影响: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原因:处理西北军务加强皇权
特点:简、速、密
职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秦
汉
唐
宋
元
明
清
外朝
丞相
内朝
尚书省-
门下省
中书省
参知政事
枢密院
三司
中书省一省制
废丞相
重用亲信
削弱相权
相权一分为三
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财权
相权扩大
相权消失
君主专制的演进示意图
君权
相权
六部
军机处
顶峰
阶段
调整、演变情况
趋势
两汉
魏晋
隋唐
北宋
元朝
明朝
清朝
汉武帝时,重用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侍中,形成中朝和外朝。
三省六部制形成、完善。
设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割相权,形成二府三司。
设中书省替代三省,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位高权重。
废丞相,权分六部,设置内阁。
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相权
不断
削弱
皇权
不断
加强
课堂小结
①
②
③
④
⑤
请指出下列图片反映的各是什么制度?并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秦汉到明清的中央政治制度——课堂反馈
3、隋
4、唐
郡县制
分为郡、县两级,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郡国并行制
→
郡、县二级制
→
州、郡、县三级制
西汉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州刺史有行政权和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也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
州、县二级制
废郡,以州统县
道、州、县三级制
→
节度使
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二)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
1、秦
2、汉
5、宋
州(府、军、监)和县二级
→
路、州(府)、县三级制
路的主要职责是监察州县各级官吏
6、元
7、明
8、清
行省制
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形成了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
省、府、县三级制
废行中书省,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后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总揽一省之权
省、府、县三级制
除巡抚外,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二)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特点:
层级的增加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县始终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中最基本的行政单位,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的变化最大、最频繁。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
【合作探究2】梳理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并概括其特点
朝代
中央行政
地方治理
夏
商
西周
春秋战国
秦
西汉
东汉
隋
唐
两宋
元
明
清
世袭制
内外服制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原始民主传统
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诞生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文书
郡县制
中朝
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郡国并行制
—
郡、县二级制
—
州、郡、县三级制
三省六部制
州、县二级制
道、州、县三级制
—
节度使
二府三司制
路、州(府)、县三级制
中书省(一省制)
行省制
废宰相(洪武),设内阁(永乐)
军机处(雍正)
省、府、县三级制
课
堂
小
结
【思维导图】
1.秦汉列卿是各种具体政务的承担者,如奉常“掌宗庙礼仪”、廷尉“掌刑辟”,同时也有君主私属性质,如太仆给皇帝驾车、少府是宫廷的总管。这表明秦汉列卿(
)
A.都是皇帝的心腹近臣
B.职能设置体现家国一体
C.分工严密且各司其职
D.由皇帝任命并对其负责
B
课堂检测
B
2.商周时期,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周厉王不要限制民众的舆论。这说明当时
A.君主专制政体不够完善
B.原始民主遗存尚有影响
C.公众舆论决定国家事务
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2021·湖南选择性历史·2)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
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
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
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
D.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链接高考
B
(2021·浙江1月选考历史·1)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A.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
C.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
D.维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统治
链接高考
B
(2021·全国乙卷·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链接高考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