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09 10:32: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
上册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学习目标:
1、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区域开发、民族交融。
2、难点:十六国与南北朝的民族融合。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
CONTENTS
三国与西晋
01
东晋与南朝
02
十六国与北朝
03
目录
一、三国与西晋
1、三国鼎立
三国实力大对比:
三国管辖的行政区域“郡”的数量比是:
蜀汉11:东吴25:曹魏114。
人口:
蜀汉:章武元年90万
蜀国灭亡时94万
东吴:赤乌五年240万
吴国灭亡时230万
曹魏:景元四年537万
魏国灭亡时1386万
——《通典·食货·历代盛衰户口》
《晋书·地理志》《三国志·吴志·孙皓传》《续汉书·郡国志》
观察地图,结合三国实力大对比,分析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
1、魏蜀吴三国实现了局部统一;同时,三国在各自的领地内,加强统治,扩展疆域,发展经济,为西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加强了西南和东南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与长江流域的汉族之间联系日益密切,民族交融的趋势空前加强。因此,三国时期,我国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1.三国鼎力
一、三国与两晋



263年
266年
司马炎
西晋
280年
2.西晋的统一
(1)建立与统一:三国后期,司马氏家族逐渐掌权后发兵灭蜀。266年,司马炎建西晋,280年完成统一。
2、西晋的统一
(1)建立与统一:(2)八王之乱:
290年司马炎病逝,惠帝即位。惠帝妻贾皇后欲独揽大权与辅政的大臣杨骏发生矛盾。291年贾皇后杀死杨骏,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一连串的政治残杀和战争,先后有八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其中,历史16年之久。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严重破坏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五胡趁虚而入。
2、西晋的统一
(1)建立与统一:
(2)八王之乱:
(3)五胡内迁:
匈奴、羯、氐、羌、鲜卑
【思考】五胡缘何内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背景:
①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内迁中原;
②少数民族本身为推动自身经济发展而内迁。
影响:
①北方汉人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
②内迁少数民族逐渐汉化,有利于民族融合;
③但民族矛盾也被激化。
练一练:
1、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2、《三国志》载:“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人名)乃因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前。在职七年,器用充实。”材料中所述发明(  )
A.代表古代冶金技术的新发展
B.是古代灌溉工具的重大创新
C.表明古代冶金材料的新创造
D.是古代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山越分布于闽浙等地的山区,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孙吴政权建立后,山越不纳赋税,并不时出山掳掠。孙权派兵征讨,将其迁至平原,纳入郡县编户。对此评价正确的是(  )
A.将中华文明扩展到江南地区
B.抵御落后民族维护中原文明
C.迟滞了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D.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
B
A
D
01
02
03
04
大臣石崇与国舅王恺斗富
少数民族内迁
八王之乱
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②八王之乱,耗竭国力。
①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③少数民族内迁,民族矛盾激化。
简要说明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如此短暂?
3、西晋的灭亡
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自此,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比较长的分裂时期。
二、东晋与南朝
1、东晋的建立
(衣冠南渡)
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晋书·王敦传》
结合p28“历史纵横”,指出东晋政治的特点。
士族专权
含义: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
琅琊王氏
颍川庾氏
谯国桓氏
陈郡谢氏
太原王氏
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社会生活上,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二、东晋与南朝
2.南朝——宋齐梁陈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六朝:
吴、东晋、宋、齐、梁、陈
3、江南经济的开发
史料1: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南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汉《史记》
史料2: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史记》中描绘的汉代南方经济状况如何?
2、东晋南朝时期,我国南方有了明显的发展,有何表现?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西汉之前,江南地区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
史料2: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材料3:
——《宋书》
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
种植双季稻,推广小麦
东晋青瓷羊尊
东晋南朝时青瓷发展到成熟阶段
2、东晋南朝时期,我国南方有了明显的发展,有何表现?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①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②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探究:阅读下列材料,观察地图,并结合教材内容,分析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1、大量人口南迁,为江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
2、江南地区的气候、土地等自然环境适合农业耕作;
3、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发展经济;
材料:孙吴政权组织军队和百姓屯田,开垦荒地、推行牛耕。长江沿岸和太湖周围的稻田产量明显提高。在江南手工业中,会稽的越布是著名的特产,制瓷和造船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
1、十六国
特征:
①大部分由少数民族建立;
②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
③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与东晋同期的北方出现一批割据政权,合称“十六国”。
三、十六国与北朝
(1)政权更迭: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2)从前秦统一北方到淝水之战
①前秦的统一
时间:4
世纪下半叶
民族:氐族(前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北方的非汉族政权)
②淝水之战
4世纪下半叶,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大举进攻东晋,前锋苻坚被击败于淝水。强大的前秦政权一败之后迅速崩溃。
3、北朝
(1)北魏的建立:
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2)孝文帝改革:
材料1:
胡人汉化,中原的儒学起到了关键作用。魏晋南北朝史专家何兹全说:……而胡族政权武力占据北方,要立国中原,必须熟悉儒学传统,崇尚中原文化,以汉法治汉人。胡族君主与汉人士族在这种背景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儒学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与同化作用。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胡人汉化与汉人胡化的时代》
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实行全面的汉化政策?
①原因:为巩固政权,顺应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需要大力学习汉族文化
材料2:
……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治,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
3、北朝
②孝文帝改革内容:
材料2:
……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治,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
探究: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政治
保守势力强大,改革阻力重重。
远离鲜卑贵族,改革阻力较小。
经济
地处偏僻,产粮有限,供应困难。
地处中原,农业发达。
文化
鲜卑地区,文化落后。
政治文化中心,汉族文化先进。
a
迁都洛阳
3、北朝
②孝文帝改革内容:
材料3:
北魏文官俑
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司马光:《资治通鉴》
原有姓氏
现在姓氏
拓跋

原姓
现姓
原姓
现姓
丘穆陵

步六孤

贺兰

独孤

贺楼

勿忸于

尉迟

纥奚

(孝文帝)规定宗室诸王正妃“应取八族及清修之门”,并强制性地命自己的几个弟弟分别娶陇西李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及鲜卑勋臣八姓之首穆氏之女为妃。
——何德章《伪托望族与冒袭先祖》
b
汉化: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定高门,结汉亲。
3、北朝
③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材料1:(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a
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材料2: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极。
——(东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b
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3、北朝
③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材料3: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材料4:北朝的强盛来自……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
,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c
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练一练:
1、《北史》:“(北)魏之先,出自皇帝轩辕氏。”《辽史》载:“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辽本炎帝之后。”这些记述体现出
A
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B
尊宗敬祖的宗法观念
C
多元一体的认同共识
D
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
2、“(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
C.孝文帝借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
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
3、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主要内容:男丁授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授露田二十亩。奴婢和耕牛也相应授田。据此可知,均田制
A.加速了少数民族生产方式转变
B.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C.导致了中原地区租佃关系盛行
D.限制了官僚贵族利益
C
A
A
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两名皇族被军阀拥戴,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5个王朝合称北朝。北齐、北周东西对峙,北周内政修明,逐渐占据优势,灭掉北齐。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终于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4.北朝政局的演变
西魏
北齐
东魏
北周
北魏
北朝
隋的统一
小结
政权更迭
练一练:
4.魏晋以来僧尼享受免税赋徭役。北朝周武帝为统一北方,采取“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规定以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第三,最终开展灭佛运动。北周武帝的做法
A.
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
B.
抑制了地主土地兼并
C.
增强了儒学的影响力
D.
推动了租调制的出现
5、南朝时期,寒人通过充将帅,掌机要(中书舍人),任典签(代表皇帝监察地方诸王刺史)不断提升政治地位,寒人地位的上升主要表明
A.
门阀氏族政治的形成
B.
文化教育的逐渐下移
C.
专制皇权的逐渐加强
D.
监察的非理性化趋势
6、北齐时,马敬德“将举孝廉,固辞不就,乃诣州求举秀才。举秀才例取文士,州将以其纯儒,无意推荐。敬德请试方略,乃策问之,所答五条,皆有文理,乃欣然举送。”这表明当时
A.九品中正制得以普遍推行
B.举孝廉是入仕的首选途径
C.选官方式具有一定多样性
D.考试已成为选官主要方式6、
A
C
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