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市重点高中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题3分,共84分)
下列关于文明的产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
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工的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形成
B.
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阶级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国家形成
C.
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形成
D.
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国家形成
印欧人在进入西亚、西欧、北欧和印度的广大地区后,与当地居民融合,发展成为新的居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进入小亚细亚的发展成为赫梯人
B.
进入伊朗高原的发展成为亚述人
C.
进入巴尔干半岛的发展成为希腊人
D.
进入印度河流域的发展成为雅利安人
波斯帝国相继征服了巴比伦、埃及、色雷斯和小亚细亚希腊城邦等地,在波斯人统治期间,希腊的、小亚细亚的和波斯的多种文化间实现了和平共处和相互适应,开始了希腊化的进程。这反映了(
)
A.希腊文明的产生得益于波斯帝国的征服B.战争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之间的文明交流
C.
战争深刻影响了东西方历史发展进程D.
波斯帝国是东方文明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耸立着波斯宫殿的巨大平台模仿的是巴比伦尼亚的样式,宫殿大门上装饰的双翼公牛是从亚述和西方学来的;而王宫正面和宽广大厅中的柱廊——亚洲最早的柱廊——同两千多年前尼罗河畔的式样一样。”这表明波斯建筑(
)
A.
融合了多种建筑的艺术形式
B.
摒弃了被征服地区的建筑风格
C.
借鉴了亚述柱廊的建筑式样
D.
代表了中古时期的建筑水平
考古学家指出:“从美洲印第安文明的形成时期到西班牙人入侵这样漫长的时期内,没有一件实物或一篇记录足以证明秘鲁和中美洲之间确实存在着相互影响与接触。”这表明古代美洲地区的文明()
A.
相互联系,不断交往
B.
各自独立,相对隔绝
C.
战争不断,冲突激烈
D.
多元发展,相互交融
下列图片反映了12—14世纪西欧政治制度的演变。对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由封建等级制向君主专制转变
B.
由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制转变
C.
由中央集权制向君主专制转变
D.
由封建等级制向君主等级制转变
在中古时期的西欧社会中,虽然有一些持帝制立场的思想家认为“王在法上”,但是却很少有国王公开发表“王在法上”的言论。即使出现一些集中了强大王权的国王,也没有产生“王在法上”的结果,其最主要原因是当时各国(
)
A.
存在强大的贵族势力和教会势力
B.
形成了系统的分权制衡理论
C.
集中而强大的王权尚未出现
D.
没有法律意识和成文法律的指导
在世界历史上,5-15世纪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在欧洲,西欧出现了封建社会,东欧拜占庭一度强大;在亚洲,突厥人建立了德里苏丹国,日本“大化改新”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在西非,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国先后兴起;在中南美洲,印第安人创造了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这表明世界各区域文明( )
A.
具有多元面貌
B.
完全没有联系
C.
不存在阶级斗争
D.
宗教信仰相同
巴格达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A.
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
B.
巴格达是世界贸易的中心
C.
巴格达的商品价廉物美种类繁多
D.
阿拉伯是沟通东西贸易的桥梁
自16世纪50年代开始,欧洲的自然科学家把数千种未知物种进行了分类,确定了适应欧洲不同气候和土壤的少部分物种,其中的一些食物物种对欧洲人的饮食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反映出()
A.
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
B.
世界联系加强影响人类物质生活
C.
欧洲饮食结构变化引发商业革命
D.
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地理大发现”,从而引起“商业革命”。“商业革命”的表现不包括(
)
A.
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地区性贸易向世界性贸易扩展
B.
美洲的烟草、中国的茶叶等商品出现在欧洲市场上
C.
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D.
贵金属的大量流入,西欧金银持续贬值,物价直线上升
下图出自1543年出版的《人体的构造》一书,该书搭配着精美的版画插图,并系统描述了人体的骨骼、肌肉等器官,插图中的人物或倚桌沉思或驻足田野,衬着明快的大自然背景,显得颇为生动。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
人们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
B.
自然科学已摆脱教会束缚
C.
现实主义成为时代的主流
D.
医学进步丰富了人文主义
“随着对峙的加剧,激进派领袖对这场运动的思想成果加以利用,并将其转化为革命口号:公民、社会契约、普遍意志、人权,以及那最有力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这场运动(?
?
)
A.
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
B.
标志着欧洲人文主义的复苏
C.
沉重打击了罗马教廷的特权
D.
为工业革命提供了精神动力
19世纪50年代,卡尔霍恩提出,以一致多数取代联邦宪法中的简单多数,从而赋予南方以绝对否决权,以双元首制设计来保障南方的特别利益,形成联邦行政权的内部平衡。如此,则美国将从历史时间的1787年倒退回1781年,这遭到林肯的坚决抵制。林肯反对的原因是其(
)
A.
可能导致美国联邦和平解体
B.
违背了北方工业资产阶级利益
C.
违反了1787年宪法的规定
D.
维护了美国南方的黑人奴隶制
《西方文明史》写到:“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认识自然界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据此可知促成启蒙运动的因素之一是()
A.
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B.
近代科学知识的进步
C.
宗教改革对天主教会的打击
D.
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
哥白尼阐述“日心说”的《天体运行论》被罗马教廷宣布为禁书;他的后继者布鲁诺被宣布为“异教徒”,烧死于罗马;通过天文观测证实哥白尼学说的伽利略则被判处终身监禁。这说明(
)
A.
科学在与神学的艰难斗争中前进
B.
否定上帝存在是科学发展的前提
C.
“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的价值与意义
D.
天文观测是科学进步的重要手段
《全球通史》写道美国的工厂正在制造比美国人民所能利用的更多的东西;美国的土地正在生产比美国人民所能消费的更多的东西。命运已经为我们制订了我们的政策;世界的贸易应该而且必须是属于我们的。”对材料理解最合理的是
A.
工业革命使美国挤入发达国家行列
B.
工业革命使美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C.
工业革命促进了美国生产能力提高
D.
工业革命促进了美国对海外市场的争夺
1824年,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建立起一个“新和谐公社”。公社实行生产资料公共占有,权利平等,民主管理,共享劳动成果等原则。“新和谐公社”的建立,引起了全世界注意,人们从世界各地纷纷赶来,热情参加和谐公社的建设。人们热情参加的原因是
A.
工业革命带来贫富差距的扩大
B.
科学社会主义呈现强大吸引力
C.
美国宪法颁布后带来稳定秩序
D.
工业革命后商品市场竞争激化
《共产党宣言》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1895年恩格斯在《〈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中却指出:“旧式的起义……现在大都陈旧了。如果说在国家之间进行战争的条件已经起了变化,那么阶级斗争的条件也同样起了变化。”这一变化表明(
)
A.
恩格斯主张放弃暴力斗争的形式
B.
马克思主义适应了社会进步的趋势
C.
19世纪末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
D.
议会斗争得到各国工人政党赞同
17世纪以来,当欧洲近代国家对特权、专制主义、教权主义、金银货币输出这些现象和理论进行理性的思辨时,这些理论和制度在西班牙以及西属拉美地区却得到了加强。西班牙的这些做法导致了()
A.
世界贸易中心向大西洋的转移
B.
商业革命在欧洲范围内的扩展
C.
殖民扩张争夺的格局发生变化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下列关于西方殖民者在东南亚地区建立殖民的相关史实,正确的是(
)
A.
英国占领了整个印度尼西亚
B.
法国侵占了越南、柬埔寨和老挝
C.
荷兰从西班牙手里夺得菲律宾
D.
美国占领了马来半岛的绝大部分
19世纪初,拉美各国独立后,美国总统门罗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1898年,美西战争后,美国夺取了古巴和菲律宾,美洲开始从“美洲人的美洲”向“美国人的美洲”转变。此转变(
)
A.
说明欧洲殖民体系已经开始瓦解
B.
体现了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
C.
反映美国即将成为新的世界霸主
D.
表明美国放弃“孤立主义”走上殖民道路
有学者指出,“(海地)从1791年爆发大规模革命运动到1803年发表《独立宣言》,前后不过十几年,就完成了从奴隶制为主的殖民地向共和制的转化。独立后不久,海地的宪法即规定:‘海地为共和国,永远废除奴隶制,禁止白人获取地产,没收白种法国人从前占有的所有财产’”。这在本质上表明(
)
A.
独立符合民众的意志
B.
国家实现了社会稳定
C.
变革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
D.
共和制更加符合国情
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26.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27.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
28.20世纪30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
B.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
C.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
D.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汉字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
材料二台湾与大陆血肉相连,同根同源,是不可分割的……1984年2月,邓小平明确指出,祖国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有力推进了两岸关系的发展。
——改编自岳麓版教材《中国历史》下册
(1)读材料一,请指出图一是什么文字?图二是哪位皇帝采取的改革措施?这一措施有哪些历史作用?(4
分)
(2)材料二中提到了我国实行的哪一项基本国策?这一基本国策在哪两个地区已经成功践行?材料二中“九二共识”的含义是什么?(6
分)
(3)联系现实,请你谈谈在台湾统一问题上存在哪些有利与不利因素?(6
分)
辽河市重点高中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考试试卷答案
1---5
DBBAB
6---10
DAADB
11---15
DAAAB
16—20
ADABC
21---25
BBCBC
26—28
BAC
29(16分)
(1)甲骨文。秦始皇。作用:促进各地区文化交流(意思相近即可);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意思相近即可)。(4
分)
(2)基本国策:一国两制。地区:香港、澳门。“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立场与态度。(写出任一点,或说到了“一个中国原则”即可)
(6分)
(3)有利:同根同源;文化认同;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等等。不利:少数“台独”分子坚持“台独”立场;国际反华势力干扰等等。(符合题意即可,但是必须答出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才得(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