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09 10:39: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目录

思想宗教

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

中外交流
一、思想宗教
1.儒学危机
材料一
汉魏之际“纪纲既衰,儒道尤甚”,以致曹魏京师上万名大小官吏和太学生中,通经知礼的“略无几人”。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
正因为两汉经学所宣扬的是一种整体秩序规范,缺乏关于个体人格方面的理论,……所以一旦社会出现动荡变化,其苍白贫困的本质便立即暴露出来了。
——马良怀:《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
儒学地位相对衰落
材料三 衰弱的经学已经无力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做出理论论证,名教危机成为必然。……两汉是名教的定型时期,其标志便是“三纲五常”的提出。……然而,魏晋南北朝间的朝代变换和社会动荡,使贵族们“殉国之感无因,保家之宜切”,再加上佛教人生观、社会观的影响,纲常名教受到空前强劲的冲击。
  
——冯天瑜、杨华、任放:《中国文化史》
材料一
到东汉末年魏晋时代,国内大乱,人民生活痛苦,精神上也缺乏寄托;而当时中国传统思想的儒学,久已变成没有灵魂的空架,因此佛教乘虚进入中国思想界
——傅乐成:《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中国的传统思想,着重于解决现实的人生问题,出世的宗教思想,自古就不发达。古代的儒家竭力避免谈及天命鬼神一类的事。……因此儒家不能称为宗教,也无法替代其他宗教。道教虽然相信神鬼,具有浓厚宗教气氛,但道士的业务,诸如祈雨、治病、捉鬼、炼丹,都是为生人解决问题;其主要理论,亦是在教人如何养生;对灵魂问题,并无完满的解释。既然中国的学派宗教不能满足人们对死后的种种幻想,外国的出世宗教乃乘虚而入,这是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能够日益昌盛的主要原因。
  
——傅乐成:《中国通史》
2.佛、道发展
社会现实:魏晋南北朝时期,极度苦难的人民需要寻找精神上的寄托。
思想务实:佛教、道教与儒家相融合,关心现世利益的解决,也有利于维持社会秩序。
材料一
北魏都城洛阳,城中佛寺竟达一千三百六十七座,一些小小的里坊,也建置起十所佛寺。建于北魏熙平元年(516)的永宁寺规模宏大,其僧房楼观达一千余间,寺中心有九层方形木塔一座,高四十余丈,与埃及金字塔、法国特拉斯主教堂不相上下。寺塔上悬金铎一百二十枚,每至高风永夜,“宝铎和鸣,铿锵之声,闻及十余里”。……《南史·郭祖深传》记载道:“郡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
——《魏书·释老志》
材料三
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指僧侣的游手好闲),货殚于土木(指修建寺院)。
——范缜《神灭论》
①民间:南朝范缜抨击佛教
②三武一宗灭佛
(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
3.三教并行
材料
自唐高祖以老子李聃为始祖,以后诸帝皆推崇道教,甚至尊老子为“玄元皇帝”。隋唐皇帝除唐武宗之外,也都程度不同地信仰佛教。唐太宗以盛大仪式欢迎玄奘从印度取经归来;从贞观五年法门寺开启地宫、出示佛骨,其后历代皇帝“六迎佛骨”,总称“七迎佛骨”;韩愈上奏《谏迎佛骨表》,险些被宪宗斩。……促使三教鼎盛,共同发展。
 
——赵文润:《略谈隋唐文化的渊源与特点》
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斥佛老】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谏迎佛骨表》
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原道》
【道统论】
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原道》
二、文学艺术
(一)文学
(1)文学:建安风骨与唐诗鼎盛
材料五
魏晋以降,儒学失落,文学艺术从儒学伦常的樊篱中解放出来……以诗歌而言,“三曹”“建安七子”的作品气势雄伟,慷慨悲壮,如曹操《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冯天瑜:《乱世裂变——魏晋南北朝文化刍议》
材料六
唐代290年中,留下了近五万首诗歌,涌现过两千多名诗人,仅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负有世界声誉的巨星和开宗立派、影响久远的大家,就有数十人之多。
——王炯华:《中国传统文化十二讲》
(二)艺术
1.书法:魏晋风度与隋唐法度
材料一
飞洒飘逸的草书、浓墨泼洒的山水画与士人适性自足的心理追求相契合,遂成为其家传笃好。
——
孙定芳:《论东晋南朝文化精神对儒家理想的叛离》
材料二
唐代大兴尚法之风,除了书法自律性历程进入特定阶段外,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政府的提倡。唐代吸取了历代重视书法的传统,又予以推广而以书为教,以书取士,建立法式,制定规矩推出典范。
——董明辉、吴慧平:《试论古代中国书法与地理环境》
李斯《秦始皇廿六年诏铭》
《曹全碑》
怀素《自叙帖》
王羲之《兰亭集序》
小篆
隶书
草书
行书
唐朝:“颜筋柳骨”
(唐)颜真卿《多宝塔碑》
(唐)柳公权《玄秘塔碑》
喜怒窘穷,一寓于书。
——张旭
张旭草书
怀素草书
唐朝书法兼顾国家统一、维护法度的需要与书法家个人情感的表达
史传他画人物长时间不点眼睛。人问其故,他说:“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顾恺之《洛神赋图》
(2)中国画:气韵传神与门类丰富
顾恺之《女史箴图》
东晋:开始出现专职画家,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唐朝: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代表人物是吴道子,被尊为“画圣”,代表作《送子天王图》。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吴道子《步辇图》
材料
所以苏轼《东坡题跋·书吴道子画后》赞曰:“诗至于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中唐以降,文艺又有较大变化,所谓“元和以后,诗道浸晚”
(胡应麟《诗薮》),宋代承其变而对理趣的追求,也标示了艺术随时俱进的审美特征。
——许结:《中国文化史论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10页
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特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思想文化的发展应该顺应社会现实的需要、与时俱进。
依据材料,你有何认识?
“佛门三大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
3.雕塑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莫高窟
隋唐时期的乐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风格多样,具有壮
阔欢腾的盛世特色。
唐玄宗《霓裳羽衣舞》
敦煌壁画中的胡旋舞
唐代乐舞
4.乐舞
★探究: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
——(东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①经济: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提供物质基础。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探究: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
诗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盖当时以此设科取士,士皆争竭其心思而为之。
——(宋)杨万里
②政治:选官制的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提供人才基础。
③社会:安定的社会环境,提供社会条件。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④文化:民族交融以及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提供多元文化基因。
三、科学技术
材料 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到隋唐五代呈现一股继续高涨的趋势,统治阶级为满足自身、政权和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多方面需要,通过完善教育体系,举行多元化考试,奖励发明创造和培养扶植科技人才等措施,助长、推动和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安定与富裕的社会环境和发达的出版业则又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条件。求索物理、格物致知,怀疑、探索、创新的学风催促知识分子中具有务实思想的人考察和研究自然事物以及如何使之有利于国计民生。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国外的文化交流,也加速了科技的发展。
  
——曹顺仙编著:《世界文明史》
政府重视;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封建经济发展;知识分子研究;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教育的发展;社会需求
材料十六
张骞通西域,至唐代时中西交流有了较大规模,中国科技传到了西方,对阿拉伯帝国(当时西方科技最发达的地方)科技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在阿拉伯的数学、医学、炼丹、天文学著作中,清楚地显示出受了中国的影响,但是反过来,中国科技吸收外来的东西要少得多。例如,据阿拉伯史籍可知,盖伦的著作由一位中国医生带回中国,可在中国史籍中根本没有盖伦著作传人的影子,可见它在中国根本没有引起注意和发挥影响。
  
——王炯华等:《中国传统文化十二讲》  
依据材料十六,归纳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三、科学技术
具有一定的封闭性、排他性;向外传播的影响力更大,吸收外来的较少
四、中外交流
材料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比秦汉时期有显著的发展。西方的大秦(罗马帝国和拜占廷帝国),西亚的波斯(珊王朝),中亚的大月氏(贵霜王朝),南亚的五天竺诸国(包括有名的笈多朝),师子国(斯里兰卡),都通过陆路或海路与当时的中国发生关系。它们的使者、商人、僧侣和求法者不断前来,从而各地的物资得到交换,科学技术和艺术、宗教也得以交流。中文化交流,无论对中国和有关的各国,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中外文化交流空间范围广;中外文化流内容广泛,涉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领域;佛教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占有特殊地位;中外交流是双向交流,对中国和有关国家都产生深远影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