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7.1燃烧和灭火
一、教学设计思路
九年级化学的教学过程,是在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切实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就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设计中也应以学生所求、所需为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生研读、质疑、思悟为主体,以教师启发、辨析、点拨为主导,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二、教材分析
“燃料及其利用”是人教版九年级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共2个课题:燃烧和灭火;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其中1课题是重点,也是难点,并且配有大量的实验来解决重点和难点。本节课从常见的燃烧现象入手,介绍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以及一些安全知识。。并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理念。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在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图像,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同时,注意通过与探究、调查研究、讨论和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中还适当的编入与社会发展、新科技等相关的资料,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过程和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
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学习对现象,事实
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认识燃烧的
条件;认识灭火的基本原理;掌握灭火的常
用措施。
五、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六、难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七、教学方法:实验、归纳、练习设计相结合
八、教学过程:
课题1燃烧和灭火
教材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燃烧的概念、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第二部分着重描述爆炸,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引入】趣味实验:将火柴点燃,使火柴头朝上或朝下,观察现象。
【提问】什么是燃烧?为什么火柴向上放置很快就熄灭,而向下放置会燃烧得旺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将解决这个问题。
【回答】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氧化反应
【提问】生活中很多物质都可以燃烧,请你列举出生活中可以燃烧和不可以燃烧的物质。
【回答】可以燃烧的物质有:
不可以燃烧的物质有:
【分析】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
【演示】在烧杯中放入半杯80℃左右的热水,在烧杯上放一块薄铜片,在铜片的两端分别放一小粒白磷和一小堆红磷,过一会儿后白磷燃烧起来而红磷不燃烧。
【提问】通过对上述实验进行分析,可燃物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够燃烧?
【演示】在玻璃棒的下端、中部、上部三处各系上一小块白磷,把玻璃棒插到盛有80℃热水的烧杯里,使下端的白磷浸没在热水中,中部的白磷悬于水面处,上部的白磷露在烧杯外,结果只有水面处的白磷燃起来了。
【分析】水面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温度都达到了着火点,不同的是水面上的白磷与空气接触了而水中的没有,这就说明物质必须与氧气接触才能燃烧;水面上的白磷与烧杯外的白磷同在空气中,而烧杯外的白磷下面没有热水,其温度未达到着火点,说明物质要燃烧还得使其温度达到着火点。
燃烧: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
氧化反应。
一: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要与氧气接触。
(3)可燃物要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小结】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设问】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若缺少一个就不能燃烧。当发生了火灾时,应如何灭火呢?
【讲解】灭火的原理是由燃烧的条件决定的,即破坏燃烧的条件之一,就可以灭火。可见,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问题,两者不是相互割裂的。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原理一: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原理二:将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讨论】1.实验室如何熄灭酒精灯?它应用了什么原理?
2.木头着火时,通常泼水可以熄灭,为什么?
3.
请联系实际,列举一些常用的灭火方法,并分别说说它们的灭火的原理。
三: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引入】大家知道,同是一种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燃烧的现象也不相同。如碳、硫、磷等在氧气中燃烧就要比在空气中剧烈;在同一条件下,有些物质能平静燃烧,有些物质则急剧燃烧,甚至会发生爆炸。为什么同是燃烧,但现象会出现如此的差异呢?
燃烧的特殊现象——爆炸
【讲解】通过上述实验我们看到:
1.氧气的含量不同,可燃物燃烧的激烈程度是不同的。
2.由于可燃物与空气充分混合,经点燃在一定空间内急剧燃烧,生成的气体受热急剧膨胀即引起爆炸。所以在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的一些车间都写有严禁烟火的警告,就是因为这些地方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它们接触到明火,就会有爆炸的危险。
【板书】
7.1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要与氧气接触。
(3)可燃物要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原理一: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原理二:将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三、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