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 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
2年级:六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四单元
5学时数:80分钟
二、教学设计
⑴、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卖火柴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
⑵、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学习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从火柴亮光中看到的种种幻象,从而感受到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最后三个自然段中两句含义深刻的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⑶、学情分析:
学生学过很多童话,也喜欢童话。
⑷、设计思路:
根据我在本课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方面:一、温故、感知;二、理解、交流五次幻象 三 凄惨的现实;四、对比、升华;五、拓展延伸。
三、教学过程描述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以及及设计意图
谈话 引入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4课《卖火柴的小女孩》,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卖火柴的小女孩留给大家的印象是什么?(可怜)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可怜的小女孩,她也曾经幸福过,作者在文章的最后是这样写的: 多媒体出示: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点出“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都看到了些什么 请同学们浏览5—10自然段,找到有关的语句自己读读 从课文的结尾入手,点明“幸福”,直奔文章的重点部分。
交流点燃五次火柴看到的幻 象 (1)、指名读描写火炉的句子,小女孩为什么会看到大火炉?这个大火炉给小女孩留下了什么感觉?(舒服) 2、出示:“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忽然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更妙的是,这只烤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蹒跚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
3、 出示:”这一回,她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这棵圣诞树,比她去年圣诞节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看到的还要大,还要美。……在向她眨眼。” 4、“这一回,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奶奶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 生自由读,把小女孩温暖、舒服的感觉读出来。。
指名两人读课文。(师生评价)、齐读。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只奇妙的烤鹅? 你再想一想,这只烤鹅还会是什么样子?如果你是小女孩你会怎样? 对这个极其饥饿的小女孩来说,这真是妙极了。
请男生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1)、指名读,这是一棵怎样的圣诞树?(美丽)怎么美?(引读) (2)、这些画片眨着眼睛,似乎在对小女孩说些什么呢?
(3、小女孩此时也是快乐的,请女生把她当时的心情读出来。 指名读,小女孩为什么会看到奶奶?看到了日夜思念的奶奶,小女孩的心情怎样(高兴),请大家带着喜悦的心情读一读 让学生通过 读来体会幻想的美妙。
现实 过渡:在幻觉中,小女孩看到了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祥的奶奶,难怪安徒生会写“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点红两个“幸福”)你认为小女孩幸福吗?为什么?你的依据是什么?从美妙的幻觉中回到现实的小女孩是怎样的呢?请你们找一找。 5、过渡: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发现小女孩一点也不幸福,可安徒生为什么要写那么多幸福的幻象呢?(板书:美丽的幻象 凄惨的现实 对比) 6、小女孩的生活这么的不幸福,可是安徒生先生却毫不吝啬地送给她两个“幸福”,你知道他有着怎样的心愿? 找到有关的句子,指导朗读。
有关句子: 1、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学生谈体会…) 读:失望---读出小女孩的失望 同情—把你的同情读出来 老师过渡:温暖消失了,留下的仍旧只有彻骨的寒冷。 再读。 2、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问:你读懂了什么?……墙那边是怎样的情景? 引读: 当墙那边一片欢声笑语时,而她面前只有一堵------ 当墙那边的人们围在一起吃着丰盛的年夜饭时,而她面前只有一堵------ 老师过渡:美味的烤鹅消失了,留下的仍旧是饥饿。)
3、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简直成了在天空中闪烁的星星……一颗星星落下来,就有一个灵魂要到上帝了。 (问:你读懂了什么?预示着小女孩要死了,也预示着下文奶奶的出现。)
4、“奶奶!”小女孩叫起来,“请把我带走吧!……就会不见的!” 过渡:火炉消失了,烤鹅消失了,圣诞树消失了,当奶奶出现时,小女孩会怎么喊?(齐读) 小女孩寒冷、饥饿、孤独、痛苦,遭受了多少的委屈,她见到了唯一疼爱的奶奶,她是什么感情?(委屈,急切,渴望)指名读,齐读 老师:无论我们怎么想象,怎么朗读,也无法再现女孩呼唤奶奶的情景。让我们双手放在朐口,静静地倾听,女孩对奶奶心的呼唤。 音乐起,生默读小女孩的话。 理解后读课文最后一句。 这个过程,有力地突破文本中心、课堂中心,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创造活动。 有人把这节课的重点放在五次幻象上,我在开始试教时也是这样做的,但课堂非常平淡,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也过于浅显,因此我把课的重点放到现实这一部分,因而使学生的理解更深刻。
小结(音乐 拓展延伸 ):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故事让每一个读者深受感动,两百年过去了,安徒生作品中这个充满幻想的孤苦伶仃的小女孩一直活在我们心中。而今,有人为她写下一首凄美的歌,歌曲的名字叫《火柴天堂》。 、 让我们也送几句话给这位卖火柴的小女孩吧 学生听音乐。 学生写话或诗歌都行。 这个环节不可少,可以升华感情。 听完音乐,学生的感情一触即发,写得非常感人。
板书设计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美丽的幻象
对比
凄惨的现实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试教了两次,正式上一次,因此教案写了至少三回,还不包括其中的几次的修改。前两次我着重以五次幻象为重点,对其中的一些词句纠结不放,上完后课堂非常平淡,显得杂乱无章,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也过于浅显,因此在第三次设计时我把课的重点放到现实这一部分,用凄惨的现实来和美丽的幻想象对比,使学生的理解更深刻。文章的脉络清晰了,课堂的设计也清晰了,很多与我的设计无关的句子不再让学生体会,用一句诗来概括:删繁就简三秋树。听完课的老师都认为这是一堂不错的阅读教学课。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