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将获得者袁隆平》(课件30张PPT)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将获得者袁隆平》(课件30张PPT)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8 22:27: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评选举国瞩目,这是当时的一段颁奖词: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
袁隆平。”
01
认识人物
袁隆平为什么可以作为人物通讯的主角?你对袁隆平了解多少?
认识人物
袁隆平(1930-?),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现在,我国大江南北的农田普遍种上了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袁隆平的努力,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贡献。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共和国勋章”。
联合国粮农组织2001年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写作背景
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发表了这篇人物通讯。
02
文体知识
认识新闻
新闻
狭义——消息
通讯
1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最主要的特征是:
真实性;客观性;及时性;形象性
广义
消息
报告文学
2事件通讯
3工作通讯
4风貌通讯
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
本文体裁
人物通讯是指反映新闻人物为对象的通讯,他是以人物为中心报道对象,通过一个人物或一组人物新近的行动来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的一种通讯形式。
人物通讯的特点有两个方面,可以称为“两条线”,一条是“过程线”,一条是思想线。
“过程线”是人物生活的经历或事件发展的过程,它是事物的表面现象。
“思想线”则是作者根据人物事迹所提炼出来的主题——中心思想,它贯穿于人物的典型事迹中,反映着事物的本质意义。
了解人物通讯的定义后,那我们可以想想看,什么样的人物容易被写成人物通讯呢?
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
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名流
体现出某种人生价值,对人民有贡献的普通人
某些对社会有警示作用的反面人物
根据基本结构形态的不同,人物通讯有以下三种类型:
传记式
其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群像式
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特写式
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涉及范围大,但写法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
03
分析文本
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人物通讯的基本常识,作为一名高中生,从读者的角度我们应该知道一篇通讯它“写了什么”,培养自己的筛选信息——归纳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从作者的角度我们应该明白一篇通讯它“怎么写的”,从中学习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等,学会写作通讯。下面,我们就主要从“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两个角度来分析这篇人物通讯
1、这篇人物通讯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
①2001年春节后第二天,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②1961年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③1964年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④1992年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⑥1986年以来,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
事件
体现的品质
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61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挑战权威,不断创新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2.“怎么写的”:一篇好的人物通讯,通过对人物一言一行的描写,人物仿佛“立”在我们面前,会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本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活生生得“立”在了我们面前,请同学们自主探究,作者是怎样使袁隆平“立”在我们面前的。
(1)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的重要手段。
(2)具体、典型的事例
①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②1961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株”。
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④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⑤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⑥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搜集占有大量的资料之后,可选的事例很多,但是作者围绕主题,选取可以突出人物个性的事例,选材精,不庞杂。
特点: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语句精妙、结构工整。内容深刻、主题突出;形式灵动、赋予文采。
3.作者用什么样的结构和手法将这些具体、典型事例贯穿起来的?
(1)小标题的结构,体现布局谋篇的精细、巧妙全文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工作态度、方法
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学术精神、品格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道德操守、准则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个人理想、志向
文章除了小标题使用精妙外,其文章题目也非常巧妙,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要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中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请分析本文题目的特点。
正题,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山》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七律?到韶山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副题,实题,点明所报道的人物。
(2)多种灵活的表达方式
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袁隆平是怎样发现真理的,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发起了挑战):
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获),并在记叙的同事不断地穿插议论。
04
比较学习
比较《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三篇人物通讯在写作上的异同。
认识人物
张秉贵,1918出生,北京人,北京市百货大楼售货员。他在平凡的售货员岗位上练就了令人称奇的称糖“一抓准”、算账“一口清”本领,以“一团火”的服务精神,成为新中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被誉为“燕京第九景”。1988年,北京市百货大楼在大门广场处为其竖立半身铜像至今,陈云同志亲笔为其题词:“一团火”精神光耀神州。
先用特写镜头描绘张秉贵工作的场景,然后再通过典型事例介绍张秉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接着,作者通过典型事例剖析张秉贵之所以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因。最后讲述张秉贵受到人们的爱戴和尊敬。不但有血有肉地塑造了人物的形象,又生动真实地传递了劳动者的劳动精神。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1.这篇通讯写了什么内容,怎样写的?
通过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的张秉贵。通过人们的悄悄议论侧面描写,还有细节描写:一个抱小孩的女顾客来买糖,张秉贵一系列的细心行为,丰富、多角度的描写,让我们切身地感受到了温暖众人心的“一团火”精神。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2.张秉贵事迹感人,作者是怎样刻画的人物?
钟扬简介
钟扬(1964
-2017),湖南邵阳人,复旦大学党委委员、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钟扬援藏16年,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长期的高原工作让他积劳成疾,多次住进医院,但他都没有停下工作。
多年来,钟扬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2017年9月25日,钟扬在内蒙古工作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2018年3月29日,中宣部授予钟扬“时代楷模”称号。
——《“探界者”钟杨》
3.钟扬身上具有哪些优秀品质?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
热爱科学事业,不追求物质生活品质,却致力于种子事业和科普工作;具有忘我的牺牲精神,在恶劣的环境中,身体不适也不放松工作;理想崇高,有远见,心怀祖国和人民;有责任,有担当,关心热爱学生,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作者在刻画钟扬时运用了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
①正面刻画:a.刻画人物语言。文章每一部分都有直接引用的钟扬的话,它们或是钟扬与别人对话,或是钟扬的演讲内容,或是钟扬写的文字。b.刻画人物行为、事迹。如不挑剔住房,赴西藏采集种子,热心科普事业等。
②侧面刻画:a.通过他人之口讲述钟扬的事迹;b.运用对比衬托手法,如写钟扬不在意生活品质与致力于种子收集的对比,藏族同事对其“大胆”的评价等。
(1)文章结构:
①三篇文章都运用了倒叙手法。
②《喜看稻菽千重浪》《“探界者”钟扬》都采用了小标题,层次清楚,结构鲜明。
1.这三篇文章在结构和刻画人物方面各有哪些异同?
综合探究
(2)刻画人物:①《喜看稻菽千重浪》以正面描写人物为主,《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则采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描写人物。
②《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在描写人物时,运用了细节描写;《“探界者”钟扬》则主要是概述事迹。
③《喜看稻菽千重浪》多处描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探界者”钟扬》多处用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既有人物语言描写、行动描写,也有人物的心理描写。
2.“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燕京第九景——一位普通的售货员”张秉贵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扎根大地的人民科学家钟扬入选“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他们为何能成为优秀的劳动者,成为感动中国的人?
责任与奉献,辛勤与创造
3.“劳动是光荣的、劳动是崇高的、劳动是伟大的、劳动是最美丽的”,教过两代人的山村小学教师,抗击疫情护佑生命的医护人员,精心擦拭每块玻璃的保洁阿姨,春耕秋收辛勤劳作的农民,等等。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劳动者值得我们关注,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不少事也可能触动我们的心灵。请写一个你熟悉的劳动者,不少于800字,题目自拟,必须使用细节描写。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