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
【学习目标】
1.诵读文本,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积累名言名句。。
2.分析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3.结合自身经验和现实生活,探究孟子论断是否有充分的合理性。
【重点难点】
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准确把握“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与“四端”与“治理天下”间的关系。
2.
思考孟子论断是否有充分的合理性。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导入。
孔子之后,儒家思想的传承经由不同的后人以不同的理解方式而传播,曾经出现了“八家传儒”的局面,而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但是他仕途坎坷,周游列国,终不为用,空有治国理想和报国情怀,反被讽刺为“迂阔”。历经二十多年,难有大作为,只好退而讲学,述孔子之意,明先王之道,以教弟子。
二、解题。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60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了解孟子“性善论”。
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欤?曰:“然。”“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欤?”
(告子说:“天生的资质叫做性。”
孟子说:“天生的资质叫做性,好比一切白色的东西叫做白吗?”
告子答道:“正是。”
孟子问道:“白羽毛的白犹如白雪的白,白雪的白犹如白玉的白吗?”
告子答道:“正是。”
孟子说:“那么,狗性如牛性,牛性如人性吗?”)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公都子说:“告子说:‘人性无所谓善良不善良。’又有人说:‘人性可以使它善良,也可以使它不善良。也有人说:‘有的人本性善良,有的人本性不善良。’如今老师说‘人性本善’,那么他们都说错了吗?”)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孟子说:‘从天生的性情来说,都可以使之善良,这就是我说人性本善的意思。至于说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归罪于天生的资质。……这仁义礼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给我的,而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所以说:‘探求就可以得到,放弃便会失去。)
四、自主阅读——参照注释,翻译文章。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不忍人:即怜爱别人。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释义】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仁心。
【分析】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孟子是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注释]
①运:运转,转动
②所以:……的原因
③乍:突然、忽然。④孺子:多指幼儿、儿童。
⑤怵惕:惊骇,恐惧。
⑥恻隐:哀痛,怜悯。
⑦内交:结交,“内”同
“纳”。⑧要誉:博取名誉,要同“邀”。
⑨乡党:同乡。⑩非恶其声而然:并非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
[译文]
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现在的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
【思考】这一部分是怎样体现中心论点的?有何作用?
【明确】通过举例论证的方法,拿古代君王治理国家和普通百姓的恻隐之心来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中心论点。为下文引出“四端”及仁政,做铺垫。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注释]
①是:代词,这、此
②之:补充音节,无实义
③羞恶: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④辞让:谦逊推让
⑤端:萌芽,发端。
[译文]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不可谓是真正的人;没有羞耻心,不可谓是真正的人;没有谦让心,不可谓是真正的人;没有是非心,不可谓是真正的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注释]
①之:取独
②四体:四肢
③是:代词,这
④贼:伤害
⑤凡:凡是
⑥若:就像
⑦始:刚刚
⑧然:同“燃”
⑨达:流通,指泉水涌出。
⑩苟:如果
?保:使……安定。
[译文]
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不足以侍奉父母。
【思考】这一部分是怎样体现中心论点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比喻论证,比如:“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还有“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更加生动形象。
对比论证,通过有无“四端”和是否“充之”的对比,突出不忍人之心的重要性。
假设论证,如“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五、论辩特色。
1.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
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2.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立论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推论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由是观之
——论证,举例,(说明不忍人之心的内涵,为人应有四端,否则非人。普通人有四端,国君也有。)
凡有四端扩而充之矣,……苟能充之……;苟不充之……。——结论
特点:绵密紧凑,逻辑严谨
【资料补充】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①“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相继出现)。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②“圣王不作(出现),诸侯放恣,处士(隐居不仕的人)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孟子·滕文公下》)
道既通(通晓孔道),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被认为不切实情,远离实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
--王安石《孟子》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解民之苦)也。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公孙丑章句》)
“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孟子·滕文公》)
六、合作探究:孟子这些论断是否有充分的合理性?
观点一:不合理。
理由:
1.见孺子将入于井而又怵惕之心只能说明人有恻隐之心,不能证明人有其他三心。
2.论证一个推断是否正确不应举符合的例子论证成立,而应寻找反例。一个孩子掉进井里大多数人会感到怵惕恻隐,假如快要掉进井里的是一个臭名昭著、大家厌恶至极、人人得而诛之的人物,那么又有多少人会产生同样强烈的恻隐之情呢?恐怕未必会有多少吧。所以“不忍人之心”有无要从主客观两个角度看,要看对象。祥林嫂的苦难不能激发鲁镇上人的“不忍人之心”,所以“不忍人之心”还取决于社会环境。
3.人伦在差序,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中,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只能对身处(或即将身处)险境的陌生人、没有仇恨的熟人、无辜的孩子产生强烈的恻隐之情,而对有矛盾、仇恨的熟人则要相对冷漠。换言之,人的恻隐之心是分对象的、有场合差别的。对前者完全可以产生强烈的恻隐之情;而对后者,强烈的怨气、仇恨已经抵消了相当部分的同情,从而转为心理上的冷漠、行动上的不作为。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体验到两种完全不同的强烈情感,做出完全不同的举动。所以人性是复杂的。
观点二:有合理性。
理由:
1.人性本善或者本恶到底哪个正确是无法证明的,因为这不是事实判断,这是价值判断。但我们可以思考孟子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目的”是什么?
2.孟子曾说: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议论别人的不善之处,由此引起的后患该怎么办呢?)如果人的本性是恶的,那么人做了坏事是否视其为理所应当。所以孟子提出性善的目的是想要用道德激励来防止罪恶。
3.我们还可以思考孟子言论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讲给谁听的?
整个时代都在崇尚军事武力,百姓是“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孟子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希望诸侯“发施仁政”,用“不忍人之心”像父母爱孩子一样爱百姓,使百姓免于战乱之苦。性善是仁政的理论基础。
4.孟子论证了“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之后,其他三种道德情感也就不证自明了。在孟子看来,其余“三心”与“恻隐之心”同出一源,只是在不同场合有不同表现而已。“羞恶之心”是“不忍之心”的反面表达;“辞让之心”(“恭敬之心”)出于对他人的尊重,与“不忍之心”互为表里;“是非之心”是道德判断,其标准就是恻隐、羞恶、辞让。
【总结】
1.从对象、目的和时代背景去理解孟子论断的合理性和伟大性。
2.鲍鹏山的《寂寞圣哲》里提过:他(黑格尔)也承认无法从事实上证立性善或性恶,所以他认为,说人性善或说人性恶都对,但他下面的话很有意思:“人们以为,当他们说人本性是善的这句话时,他们就说出了一种很伟大的思想;但是他们忘记了,当人们说人性是恶的这句话时,是说出了一种更伟大得多的思想。”
为什么说人性恶比说人性善伟大得多?我想,在这里,精通逻辑思虑冷静的老黑格尔显然比冲动激情的孟夫子老成而深刻,而中西文化在这里显然分出了一些优劣:祈求人们向善,它相信人的自我道德约束,最终导致的是政治专权;说人性恶,便能积极地去防恶,它导致的是对权力的制衡。孟子说出一种伟大的思想,老黑格尔却说出了更伟大得多的思想。
七、课后作业
1.背诵本文,梳理本文的重点文言知识。
2.学完本文,你对孟子思想有怎样的感悟,结合自身经验和社会现实谈一谈,不少于1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