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大战的爆发和初期阶段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大战的爆发和初期阶段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川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6-25 21:35: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三学习主题 第10课
大战的爆发和初期阶段
广汉市向阳学校 缪培凡
油画《格尔尼卡》(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
  20世纪30年代,德、意、日法西斯疯狂侵略扩张,不仅使世界和平面临世界大战的威胁,也影响了英、法、美等国既得利益。1935年10月3日,意大利借口边界纠纷,出兵30万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7月18日,西班牙内战爆发,德意悍然出兵干涉;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
英法纵容  
  美苏坐视
绥 靖 政 策
定义:英法美等绥靖主义者,不惜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来维护
   自身的利益(也有恐战情绪),求得一时苟安,谋求同侵略者妥
   协,妄图将“祸水东引”至苏联,坐收渔利。
实质:姑息、纵容侵略。
影响: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原因:一战使英法经济军事地位严重削弱,世界经济危机打击,整体实
   力下降。
   美国鉴于国内和平主义、孤立主义盛行,厌倦战争,不愿卷入欧
   洲是非,对法西斯扩张采取“中立”政策,实为变相的绥靖政策。
慕尼黑会议上的四巨头
  1938年9月底,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同德国元首希特勒 、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在德国南部城市慕尼黑召开了慕尼黑会议。
英国首相 内维尔·张伯伦
法国总理 爱德华·达拉第
德国元首 阿道夫·希特勒
意大利首相 贝尼托·墨索里尼
中心议题
宰割捷克斯洛伐克
德国法西斯的扩张(1938年~1939年3月)
布拉格
苏台德地区
  捷克斯洛伐克是在一战后奥匈帝国瓦解基础上新建的国家,英国盟国,却被其出卖。在慕尼黑会议上,捷克斯洛伐克代表自始至终被排斥在会议外。1938年9月29日,会议结束后才被带进会议厅被迫签署《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即《慕尼黑协定》)。
张伯伦在伦敦机场吹捧《慕尼黑协定》
亚瑟·内维尔·张伯伦
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n
1869.3.18~1940.11.9
1937.5.28~1940.5.10英国首相
  《慕尼黑协定》签订后,张伯伦如痴如醉地沉浸在“和平”的幻觉之中。从慕尼黑回到伦敦,一下飞机便宣称:“从今以后,整整一代人的和平有了保障。”
  实则,《慕尼黑协定》是英、法绥靖政策的顶峰。它使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公然受到鼓励,助长了希特勒发动侵略战争的野心,也大大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绥靖政策的顶峰
  让你在战争与耻辱之间作一抉择,你选择了耻辱,而你将来还得进行战争。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
捷克斯洛伐克
英法
牺牲
德国
苏联
祸水东引
纵容
签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慕尼黑会 议
不信任英法,构筑集体安全失败
强占苏 台德区
绥靖政策
希特勒决定入侵波兰
德军进攻波兰标志着绥靖政策的彻底破产
荒唐的伴侣(漫画)
  1939年8月23日,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和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在莫斯科签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也称苏德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希特勒-斯大林条约。条约使德国避免两线作战,苏联“祸水西推”。
希特勒
斯大林
德国进攻波兰
  1939年8月31日晚,一支身穿波兰陆军军服的德国党卫队,冒充波军“袭击”和“占领”了邻近波兰边境的一个德国城市的电台,并在该电台用波兰语辱骂德国。接着,德国电台宣称“德遭受波兰的突然攻击”。德军以此为借口,在9月1日清晨,在大批飞机、坦克配合下,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袭击。
1939年9月1日 德国进攻波兰
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讨论与探究:
  二战爆发的主要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直接原因:1929 — 1933 年的经济危机
3、英、法、美等国的绥靖政策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血战卢沟桥》
  中国抗日战争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1931年“九一八事变”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在世界东方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战场。1937年“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东方的起点,但出于“西方中心论”、政治宣传需要等,不作为二战全面爆发的标志。
德军出动大量飞机对波兰重要军事目标实施轰炸
  “闪电战”又称“闪击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常用的一种战术。它充分利用飞机、坦克的快速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是世界战争史上的革命。
波兰骑兵部队
  波军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节节败退,国土大片沦陷。在德波战争初期,一些波兰骑兵不知德军坦克为何物,还以为是套了厚木板并刷上油漆的汽车。波兰军民虽然展开了英勇的华沙保卫战,但终因实力悬殊而失败。9月28日首都华沙沦陷,不到一月波兰灭亡。
武器装备陈旧、战略战术落后、英法宣而不战
法国“长城”马其诺防线——二战中最大的“废物”工程
马其诺防线
  因在陆军部长马奇诺任内(1929年)始建,故名马其诺防线,近10年修筑,长达700多公里。共建有大型要塞工事44个,开挖地下坑道100公里,大小碉堡1533个。工程总土方量1200万立方米。来自法国殖民地的大量劳工日夜劳作,总造价高达50亿法郎,相当于当时法国一年的财政预算总额。
法国士兵悠闲的在马其诺防线站岗
  1939年9月3日,英、法两国因德国进攻其盟国波兰而被迫宣战。战争之初,德国在西线有23个师,英法有110个师,很有获胜的把握。但两国宣而不战,西线法军无所事事。法国总理甚至发1万只足球供士兵在此消遣,打发时间。
“奇怪的战争”
德军地面部队在大批飞机支援下侵入丹麦
  在英、法宣而不战的形势下,德国在7个月内做好西进准备。1940年春夏之交,德军开始在西线大举进攻。4月9日,德军仅4小时就占领丹麦、当晚占领挪威。实则,攻占北欧只是西进的序曲,但对控制北海和波罗的海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德军炮兵部队进入挪威
荷兰放倒大树阻碍德机械化部队
德装甲部队侵入比利时的佛兰德尔地区
  侵占丹麦、挪威就保障了德对英、法作战的侧翼安全,并取得从海上进攻英国的前哨基地。挪威战争尚未结束,希特勒又命令向西线全面出击。
  1940年5月10日清晨,德军136个师在3000多辆坦克引导下,绕过马奇诺防线以两个集团军群进攻比利时、荷兰、法国、卢森堡等国。由于卢森堡国小力弱,不战而亡。15日荷兰军队投降,28日比利时投降。
亚瑟·内维尔·张伯伦
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n
1869.3.18~1940.11.9
1937.5.28~1940.5.10英国首相
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
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
1874.11.30~1965.1.24
1940.5.10~1945.7.27英国首相
1951.10.26~1955.4.7英国首相
张伯伦下台 丘吉尔组阁
表明英国彻底抛弃绥靖政策
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海滩撤退的场面
  德军在西线发起总攻,仅用10多天时间,便从比利时绕过马奇诺防线,从色当一带渡河侵入法国,使马奇诺防线形同虚设。德军长驱数百千米,直逼英吉利海峡。到5月19日,7个德军装甲师离此仅50英里。英法盟军约40万人被逼退至法国北部的敦刻尔克海港附近。
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海滩丢弃的装备
  英国紧急组织代号为“发动机计划”的营救行动。从1940年5月26日至6月4日,撤军历时9天。共有338226人从敦刻尔克撤到英国,其中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人,比利时军约3.3万人。敦刻尔克撤退成功为盟军日后的反攻保存了大量的有生力量,但装备辎重几乎丧失殆尽。
1940年6月14日德国攻占巴黎
凯旋门
法国傀儡政府签署投降书的福煦车厢
  1940年6月5日,德军向法国腹地进攻,10日意大利对英法宣战,14日德军占领巴黎,17日法国贝当政府宣布停止战斗,21日~22日,法德举行停战谈判。
  根据德方指定,谈判地点设在曾于1918年11月11日,斐迪南·福煦代表协约国与德国代表签署一战停战协定的法国东北部贡比涅森林雷道车站的福煦车厢。
  6月22日下午6时50分,法国代表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此后,福煦车厢作为战利品被德运到柏林。后在美英盟军轰炸柏林时炸毁(一说是希特勒在1945年4月,为免德战败会被法故伎重演,下令炸毁)。
6月23日希特勒在埃菲尔铁塔前留影
法国人民为法军溃败、达拉第被囚而哭泣
法国溃败投降原因
法国统治集团长期推行绥靖政策
军事思想落后,指挥失当
主要原因
英国放弃反苏政策
美国放弃中立政策
夏尔·戴高乐
Charles de Gaulle
1890.11.22~1970.11.9
1959.1.8~1969.4.28 法国第18任总统
戴高乐发表《告法国人民书》演讲
  “自由法国”是二战期间戴高乐在英国伦敦成立的法国反纳粹德国侵略的抵抗组织。
  1940年6月法国沦亡,戴高乐发表《告法国人民书》,呼吁人民继续抗战,标志“自由法国”运动开始。
  1941年9月建立最高领导机构“自由法国民族委员会”(“自由法国”),1942年6月改组为“战斗法国委员会”(“战斗法国”)。1944年法国光复后,成为法国临时政府。
1940年11月7日被轰炸的英国伦敦
不 列 颠 之 战
  1940年8月12日至10月中旬,英德空军在英伦上空上演了二战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空战。德国为此集结各种作战飞机2500余架,而英国空军的全部作战飞机不过1300余架。德国空军司令、纳粹二号人物赫尔曼·威廉·戈林对希特勒夸下海口:只用空袭便可征服英国。希特勒遂决定等到德国空军对英国实施集中攻击后,再确定登陆战“海狮行动”的具体方案。
  张伯伦过去一心一意想的是搬起希特勒这块石头,去打苏联人民的脚,但是……张伯伦手上的石头却打到张伯伦自己的脚上了。
——毛泽东
丘吉尔在前线视察
被德机炸毁的英国天主教堂
  伦敦曾连续57个夜晚遭德军飞机轰炸。英国空军英勇还击,取得“不列颠之战”的胜利。此役使希特勒的侵略计划首次受挫,为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课堂小结
慕尼黑会议
德国进攻波兰
与大战爆发
西欧沦陷
1.英法对法西斯国家推行绥靖政策
2.《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3.慕尼黑会议的恶劣影响
1.德国突袭波兰
2.二战的全面爆发
3.波兰迅速亡国
1.德国占领西欧诸国
2.丘吉尔上台
3.敦刻尔克撤退
4.巴黎沦陷,法国亡国
5.戴高乐组织“自由法国”运动
6.“不列颠之战”
学习测评
1.代表英国签订《慕尼黑协定》的是(   )。
 A.丘吉尔   B.达拉第   C.张伯伦   D.戴高乐
2.下列国家与“慕尼黑阴谋”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
 A.捷克斯洛伐克       B.德国
 C.英国           D.波兰
3.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   )。
 A.德国吞并奥地利      B.日本侵略中国东北
 C.德国空袭苏联       D.德国进攻波兰
C
D
D
4.材料一 我们对一个在强大邻邦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抱有多大同情,但总不
 能仅仅为了它而不顾一切地使整个不列颠帝国卷入一场战争。
                     ——摘自1938年张伯伦的讲话  材料二 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 
 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
 去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
              ——摘自1940年5月丘吉尔在英国下院的演说  根据材料,结合课文内容,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强大邻邦”和“小国”分别是指哪个国家?
 (2)张伯伦观点的实质是什么?
 (3)张伯伦对“小国”的态度导致了怎样的后果?
 (4)材料二中的丘吉尔是在什么情况下发表这一演说的?
 (5)丘吉尔是怎样概括对德战争目的的?
 (6)说说德军直接入侵英国的企图为什么未能得逞。
“强大邻邦”指的是德国;
“小国”指的是捷克斯洛伐克。
主导思想是“绥靖”政策
  助长了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气焰,导致捷克斯洛伐克被吞并,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时也“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使英国卷入战火之中。
德国大举西侵,北欧沦陷,英国岌岌可危。
为了生存,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
  英国首相丘吉尔坚定地执行抵抗政策;英国军民英勇应战。